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神权法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神权法对当今社会的影响

发布时间: 2021-11-25 14:30:00

❶ 伊斯兰法与欧洲中世纪的教会法都是神权法,两者有何不同

伊斯兰法与欧洲中世纪的教会法都是神权法,两者有何不同?

两者的差异主要表现在:

(1)
伊斯兰法一开始就与伊斯兰教教义紧密联系在一起,按伊斯兰教义生活同时也遵守了伊斯兰国家的法律。在阿拉伯帝国中,除伊斯兰法外,不存在独立的世俗法体系,即是一元的法律体系;而教会法形成之前,欧洲已经有可完善的世俗法--罗马法,当教会对日耳曼人产生影响时,日耳曼人也有可自己的部族法。所以,教会法始终没有与世俗法相融合,而是独立于世俗法之外,是二元的法律体系。

(2)
两者发展结果不一样。
伊斯兰法至今在伊斯兰国家仍发挥着重要作用,对社会仍有影响;而教会法在17、18世纪后就退守于灵魂领域,丧失了作为法律规范的作用,只是教会内部的规则。

(3)
两者内容有所区别。在土地财产上,伊斯兰法宣布全部土地是真主所有,但规定了不同的占有形式;教会法只处理属于教会的地产。在刑事立法上,伊斯兰法规定对伊斯兰国家有危害的行为都可以处罚,处罚的手段上宗教色彩淡薄;教会法则更多地注重对教义的违背,在处罚上注重宗教性质的处罚手段的应用。在司法制度上,伊斯兰法普遍建立卡迪法院,一切纠纷的判断都以教义为准则。在诉讼程序上较为灵活。教会法建立了教会法院体系管辖与世俗法院界限明确,在诉讼上有严格的程序规范。在婚姻上,伊斯兰法不禁止离婚,而教会法禁止离婚。等
等。

❷ 中国夏商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与西方的神权法思想有何区别

所谓神权法思想是指统治阶级利用宗教信仰或者封建迷信进行统治,为了获取民众的拥护和支持,把统治的权力说成是神所授予的,即“君权神授”,把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的一种法律思想。
就神权法思想的核心内容来说,中西方并无区别,都是宣扬“君权神授”,只是在表现形式上中国和西方有所不同。
在中国历史上,从未出现过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的神权,中国古代的神权法思想是从属与服务于奴隶制王权或者封建皇权的,都是由最高统治者即王或者皇帝直接代表神意。值得注意的是,这并非是政教合一,因为中国人的信仰是祖先崇拜,这是一种信仰,但并非宗教。所以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总是试图在血缘上寻找合理统治的理由,虽然夏的历史缺乏考古依据,但是从流传下来的传说中可以看到,夏启承禹,禹治水救万民,禹已成神,那么这对禹的子孙统治就是最好的理由。成汤灭夏后,起初是经三千诸侯大会推举成的天子,实际上当时成汤最强大(十一征而无敌于天下),不选他也不行。但之后殷商就考证出自己的血脉源自简狄,即五帝中帝喾的次妃,传说契(商族始祖)的母亲简狄洗澡,忽然发现燕子下了个蛋,吃了以后便怀孕生契。所以古代有“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传说。从这个传说本身就能看出问题。到了周代,周文王的祖父是古公亶父,姬姓,名亶,直接就考证为轩辕黄帝第16世孙。
而西方的历史则是宗教大兴,包括古希腊,古埃及和古罗马,虽然都是多神教,但确实已经达到了宗教统治的层次,埃及法老即是典型的政教合一领袖。希腊和罗马在这一时期虽然没有达到宗教直接干涉世俗政权的程度,但元老院也好,执政官也好,凡重要决定都得去神庙请示神意,神权的地位高于政权是毋庸置疑的。到了中世纪,教宗或哈里发的地位更是高于国家君主。

❸ 中国古代宗法制度对当代社会的影响

主要影响:
封建社会的中前期以进步作用为主:
(1)有利于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
(2)有利于各地区间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先进生产技术和文化在较广范围传播,对促进民族融合起了积极的作用;
(3)有利于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从事大规模的经济活动,兴建大型工程,奠定了中华文明长期领先于世界的基础;有利于防止割据和抵御外来侵略,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完整和统一。
在封建社会晚期则主要起了消极作用。
(1)政治方面:皇权专制赋予了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力,极易形成暴政;空前强化的专制统治使人民毫无政治权力和政治地位可言,民主政治无从发展,束缚和压制了中华民族聪明才智和创造力的发挥;形成了长期的人治传统,派生了庞大的官僚队伍和特权阶层,扭曲了人格和灵魂,极易出现政治腐败的局面。
(2)经济方面:皇权专制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压制了新生产关系的成长。
(3)思想文化方面:专制主义制度必然导致思想文化控制的加强,文化专制的日趋严厉,严重阻碍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也阻碍了中国文化的发展。
宗法制源于氏族社会父家长制公社成员间的亲族血缘联系。作为一种庞大、复杂却又井然有序的血缘一政治社会构造体系,宗法制孕育于商代,定型于西周。宗法制规定,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天子”,是天帝的长子,奉天承运,治理天下土地臣民。从政治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共主;从宗法关系而论,天子是天下大宗。君王之位,由嫡长子继承,世代保持大家地位。其余王子(嫡系非长子和庶子恻封诸侯,他们对天子为小宗,但在各自封国内又为大宗,其位由嫡长子继承,余于封卿大夫。卿大夫以下,大、小宗关系依上例。嫡长于继承制、分封制、严格的宗庙祭把制度,共同构成宗法制的基本内容。
2。3。1西周之宗法制度
周朝的”家”,是一个政治单位,并不等同於我们现在对”家”的概念。所以我们看《孟子?梁惠王下》中说:”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从这段文字的叙述中可以明白,当时的”国”是拥有千辆马车的战斗单位,而”家”是具有百辆马车的战斗单位,可见在这时”国”和”家”是相提并论的。不过我们现在从古代的文献来看,”家”虽然是一个政治单位,但是仍然以具有血缘关系的人为织成核心。一般而言,”家”所涵盖的范围,是由同一祖父的三代组合而成。至於”族”,则由同一高祖父的血亲,以及他们的配偶,上下九代共同合起来的。简言之,”家”是包含在”族”之中。所以相较之下,”家”中的人,比起”族”中的人,血缘关系更为亲密。
”宗”的本义是祭祀祖先的庙,只有属一同一家族的人,才可以到”宗”去祭祀祖先。不过在祭祀祖先时,必须依照血缘的亲疏远近来决定”大宗”和”小宗”。一般最简单的分别,就是以始祖的嫡长子一脉相传的为”大宗”,其余的庶子便是”小宗”。以当时的制度来看,周天子的传承是”大宗”,其他的诸侯(含公、侯、伯、子、男等爵位)便是小宗;但是在这些诸侯世袭的领地中,继位的嫡长子在领地中便是”大宗”,其他的庶子就是”小宗”。以此类推,扩及到每个阶级之中。以这个精神来看,”家”中的成员,比较接近”大宗”,而”族”中的成员,则比较接近”小宗”。
这种制度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让后代子孙不可忘了自己的来源出处,用血缘关系把人紧紧的团结在一起,这项措施对於当时正在发展的周民族而言,是一项十分有利的制度。我们现在看到先秦留下来的许多文献,都会先谈到如何持”家”,再谈如何治”国”,最后才谈到如何平”天下”。探究其中的发展过程,我们也可以说,在当时观念中,先要将”小宗”的力量凝聚起来,再去发巩固并发挥”大宗”的力量,於是才可以得到”天下”。基於这样的认知,特别重视家族中伦理的观念便自然出现了。
以嫡长子继承为核心的宗法组织
嫡长子继承制的产生,是阶级统治在社会中的一种完善。
关于大、小宗的组织,《礼记大传》有记载: 别子为祖,继别为宗。继祢者为小宗。有百世不迁之宗,有五世则迁之宗。百世不迁者,别子之后也。宗其继高祖者,五世则迁也。
别子:或曰庶子,或曰包括本国公子、异姓公子(来自他国者)以及庶民起为卿大夫三种,或曰除嫡长子之外的其他儿子。后一说较合理。
继别:谓继承别子位置的后代,就是别子的嫡长子孙。
继祢:祢,指宗法制度下死去并在宗庙中立了神主牌位的父亲。此处当指诸弟,继祢是指继承别子诸弟的后代子孙。
别子为一宗的正支,虽经百世仍得祭其始祖,是为大宗。别子诸弟是一宗的旁支,传至五代之后其与别子关系已超出同一高祖范围,因此就不再祭别子的祖先,而另祭祀本支的祖先,是为小宗。大、小宗虽是相对的,但对于天子来说则是绝对的。大宗率小宗,小宗率群弟,天子、诸侯、大夫(卿)、士形成一个严密的家族式的统治体系。
分封制
宗法直接导致了分封制(或封建制)。
嫡长子分封诸弟,在政治上是“授土授民”,在宗法上是“别子为祖”,对于巩固嫡长子的最高统治和天下宗主地位,是大有裨益的。
后人追述以为: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天子御极六合,四方如星拱卫。因此需要选建道德贤明之人,藩护王室,成为天下中枢的屏障。
严格的宗庙祭祀制度
宗法之“宗”,“宀”为房顶,“示”为神主,合指供奉神主之位的庙宇,其原始义为“尊祖庙也”(《说文解字》)。 “宗者,尊也,为先祖主者,宗人之所尊也(《白虎通义》)。”
宗法制度既以血缘亲疏来辨别同宗子孙的尊卑等级关系,以维护宗族的团结,故十分强调“尊祖敬宗”。商人也有繁复的祭祀仪式,但不像西周人那样具有严格的宗法意义。西周时代,祭祖是大宗的特权,所谓“支子不祭,祭必告于宗子”(《礼记曲礼下》)。又所谓“庶子不祭祖者,明其宗也。”大宗的责任在于尊统收族,在于别亲疏,序昭穆。
周朝以前,天子宗庙为五庙:
到了周中期,尽管文、武功业辉煌,但按周人世系的排列,已不复属于考、王考、皇考、显考辈,按制不专列庙。但“有德之王,则为宜宗,其庙不可毁”,故增设文武二庙,将文武以下、显考以上诸神主供奉于内,故成七庙。即《礼记王制》所载:“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严谨的道德维系与礼乐文化
宗法制度既严格区分亲疏之别,因此血缘重孝、崇德、亲民等道德伦理遂得以建立。诸如同姓不婚这一道德内容得以体现。礼乐文化确立。
2。3。2宗法制度影响下的中国传统社会结构
一是父系单系世系原则的广泛实行
所谓父系单系世系,是指在血缘集团世系排列上,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虽然这在世界文明早期历史上是普遍的,但只有中国最为坚决。
二曰家族制度长盛不衰
家族由男性同祖子孙团聚而成,因其经济利益和文化心态一致,形成稳固的、超越历史的社会实体,成为社会生生不息的基本细胞。
“族权”成为与政权、神权、夫权比立而四的强劲的社会维系力量。
族权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强大影响,是中国家族制度长盛不衰的主要标志。族权有严格、固定的组织形式,它既与地方绅权结合,同时又与政权相结合。族权在很大程度上承担了地方政权的职能。
三曰家、天下同构
此亦所谓“家天下的延续”。
“家国同构”的本质就是家、家族、国家在结构上的同一性,也就是国是家的放大,“族权”与“政权”的统一。换句话说,中国的社会伦理、国家伦理都是从家族伦理演绎而来的。或者如梁漱溟所曰,中国有家而无国。
在古代西欧,血缘政治基本被地缘政治、等级政治所取代。在中国则不同,地缘、业缘、物缘都以血缘为基础,君权与父权互为表里,“国”与“家”彼此沟通,“社会赖以运转的轴心,是宗法原则指导下确立的以父子—君臣关系为人格化体现的伦理—政治系统。”
四曰根据血亲道德关系形成宗法法律制度
春秋战国的兼并战争使宗法秩序呈瓦解之势;秦汉以降,分封制被郡县制取代除帝王继统仍由皇族血缘确定外,行政官员的选拔、任用,实行荐举、考试制(隋唐以后定型为科举制),即以“贤贤”取代“亲亲”。但是,宗法制的影响仍然延及后世——
其一,政治权力和经济产权的继承,普遍遵循父系单系世系原则,完全排斥女性成员的地位,以确保权力和财富不致流入异姓他族。
其二,由血缘纽带维系着的宗法组织——家族长盛不衰,成为超越朝代更迭的不绝如缕的社会细胞。这种家族香火的延绵,又往往仰赖祠堂、家谱、族田三要素的顽强存在。
其三,族权与政权结合,族权在宣扬纲常名教、执行礼法、维护宗法专制秩序方面,与国家政权目标一致;国家政权也以家族精神统驭臣民,正所谓“家国同构”、“君父一体”。诚如近人梁启超所说:“中国社会之组织,以家族为单位,不以个人为单位,所谓家齐而后国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虽废,其精神犹存也。”
近人严复也认为,直至近世,中国人“犹然一宗法之民而已矣”。这都是透视古今的灼见。
中国社会组织的特色,与宗法制延绵不绝紧密相连的,是专制政体的长期持续。
早在国家初成的商周时代,君主专制便现端倪。如果说,春秋以前,天子的专制权力以分封制为基础,世袭诸侯赐土而且临民,享有较大分治权;那么,战国以后,郡县制逐步确立,君主的专制权力通过直接指挥非世袭的朝廷官吏实现,从而向统一的专制主义集权制过渡。公元前206年,秦王赢政“振长策而御宇内”,正式建立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此制一直沿袭至1911年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与欧洲在中世纪后期方形成君主专制相比,中国的君主专制形成早、持续久,而且两千余年间虽有起伏跌宕,其总趋势是愈益强化,并形成对社会生活各层面的严密控制,包括用户籍、里甲制度牢笼人身;用政治控摄文化、权力干预学术,从而使“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
“宗法一专制”社会结构与农业自然经济相辅相成,造成一种以“内圣一外王”为目标的伦理一政治型文化范式,延绵久远,直至近代方有解体之势,然其深层结构继续承传不辍。
中国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主要特征:
(1)皇帝集最高立法者权、最高行政权和最高司法权,不受任何约束与监督。
(2)广大官吏唯上是从,官场具有浓厚的因循守旧之风。
(3)官僚机构膨胀,官僚主义、贪污腐化盛行等。
中央集权是“地方分权”的对称,是国家统治权力集中统一于中央政府的制度。在这种制度下,地方政府统一服从于中央,并根据中央政府的政策和法令办事。
君主专制通常指奴隶制和封建国家实行君主独裁的政权组织形式。君主拥有无限权力,他的意志就是国家的法律,以国家为其私有财产,依靠庞大的军事官僚机构维持其统治。
贯穿于中国古代政治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因其对中国历史的深远影响而为人熟知,也使很多人把“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混为一体,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正确理解这两个概念对学习和研究历史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专制主义
专制主义是与民主政体相对立的政权组织方式,其主要特征是:
1。君主个人专断独裁,集国家最高权力于一身,从决策到行使军政、财政等都具有独断性和随意性。在专制国家里,法律仅是君主的意志,皇帝集立法、司法、行政等大权于一身,天下之事皆决定于上。君口一言,君言的好恶成为评是非、功过的最高原则。君主凌驾于一切之上,极易出现专横、残暴,而臣民则被剥夺了权利和自由。
2。无数的大小官僚,作为君权代表对百姓实行专制统治。这些官僚是皇帝的奴仆,随时听从使唤。他们在辖区内代表王权统治百姓。
二、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是一种国家结构形式,主要指国家的整体与部分、中央与地方的密切关系,地方政府在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没有独立性,必须严格服从中央政府的命令,一切受制于中央。其主要特征有:
1。中央严格控制地方,不允许有相对独立的行政体系存在。
2。中央为控制地方,重视对地方官员的任用和监督。中国自秦开始,地方官员的任用、升迁、调动,一律由中央决定。绝对地执行下级服从上级,地方服从中央,最后一切听命于君言的制度要求。同时君主在官职设置上有意造成职权重复,使之相互牵制,相互监督,无限制地将权力高度集中于中央。
三、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的区别与联系
通过上述可以看出,二者是不同的概念:一个是政体,体现君臣关系;一个是国家结构形式,体现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专制主义可行之于中央集权国家,也可以实行于地方割据王朝,同时并非中央集权都导致专制主义。但在封建社会的具体历史条件下,把两者完全分开是不可能的。凡是在专制主义皇权加强之时,往往是中央集权比较有效之时,反之亦然。中国自秦汉确立中央集权制度,后经隋唐宋元王朝,形成一套严密完整的政权组织和行政制度,到明清时中央集权高度加强,其结果是集地方三权于中央,又集中央之权于皇帝一个之手。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专制,专制主义也是愈来愈加强。
专制主义与中央集权既有区别又紧密相联。认清二者的区别,不至于在批判专制主义时,连中央集权合理性的一面也一起加以否定;了解它们之间的关系,又可以防止过分集权造成的弊端。
(4)存在时间长,影响广泛。

❹ 春秋之后,神权法思想就退出了中国历史舞台。这个说法正确吗

不完全正确。因为君权天授,一直是封建王朝的根本思想。

❺ 西周时期神权法衰败原因

西周提出这种“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显然旨在为西周取代殷商制造舆论,同时也意味着神权的动摇。统治者感到单靠神权不足以维系其统治,还必须兼顾人事,重视民心向背,注意“怀保小民”,并决定采取“明德慎罚”的政策,开始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后来儒家继承这一传统,进一步提出“德主刑辅”的主张。与此同时,周代法律也因讲求策略而日益缜密,开始注意区分故意与过失、一贯与偶犯,主张“父子兄弟,罪不相及”,反对“乱罚无罪、杀无辜”等;但周初的“明德慎罚”政策并没有维持多久,随着奴隶制的逐步腐朽和各种社会矛盾的日益尖锐,统治者法网也日益严酷。“以德配天”的神权法思想逐渐失去人们的信任。
神权法思想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大变革和相应而来的思想解放,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代之而起的是百家争鸣。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也从神权桎梏下解脱出来,一度欣欣向荣。但殷周时期的神权法思想又为后来的统治者所袭用,并与儒家经学、传统伦理道德、阴阳五行说、谶纬迷信等结合起来,成为整个宗法思想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长期起着维护君主专制制度重要精神支柱的作用

❻ 结合现代社会中的一些现象,谈谈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对现代中国社会积极和消极的借鉴意义。看清,是法律

正文: 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是为了适 应、巩固和发展封建大一统的需要而出 现的法律思想 ,因此作为维护封建统治 基本工具的法律思想也必然会受到统治 思想的左右。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 文化理念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直 接动力。 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背景 却是很深远:夏商时期人们普遍信奉神 明,适应奴隶制统治的神明、天道观念 的神权法思想强调天道“任德而不任 刑”的理论成为统治的主流思想 , 为后世 董仲舒等提出的“德主刑辅”、“明德慎 罚”等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奠定了“天道”理 论的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瓦解、 封建制逐步确立的时期。此时战乱连 绵,王权旁落,宗法制日益衰落,新兴 的封建地主阶级迫切需要建立自己的统 治地位。 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新兴的地主 阶级已经掌握了政权,他们在立法过程 中便以代表本阶级利益的法家思想作为 指导思想,排斥儒家思想。司马迁概括 战国时期的立法时讲道:“不别亲疏, 不殊贵贱,一断于法”,由此可见,这 一时期的立法否定了儒家所推崇的“亲 亲”、“尊尊”的等级制度。把对儒家思想 的扼制推向高潮的当属奉行法家学 派“法治”、“重刑”理论的秦始皇的“焚书 坑儒”。为了实现思想领域的专制,秦 始皇施用“焚书坑儒”的极刑,儒学受到 了沉重的打击。但是深深根植于中华民 族土壤的儒家文化并未就此枯死,只是 进入了休眠期。一旦时机成熟,它必然 继续蓬勃生长。 经过汉初社会政治经济的恢复与发 展,到汉武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汉 代封建专制主义的地主阶级政权得以巩 固,但汉初分封的诸侯王势力也逐渐强 大,同中央发生了尖锐的矛盾。这种情 况下,最高统治集团迫切要求进一步加 强中央集权。此时董仲舒提出了“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其中的“儒 术”经过他的改造,吸收了《中庸》 的“屈民以伸君, 屈君以伸天”、墨家 的“君主法天”、道家的“阴阳结合”等思 想,提出“刑者,德之辅;阴者,阳之 助也”、“大其德而小其刑”。在立法中实 行德刑结合:先用德礼进行教化,教化 无效再辅以刑罚。 由此,每个历史阶段的统治模式, 统治思想,以及基于此而推崇的思想文 化思想都是正统法律思想建构的主要推 动因素,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具有 鲜明的维护封建统治色彩。 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形成时期 以血缘为基础的个体小农经济普遍,生 产技术的继承与发展、生存生活的延续 主要以亲属关系为纽带 ,基于此长幼之 间产生了牵制力,这是产生家长权、父 权、夫权的基础。同时 ,小农经营除了 受制于难以预测的天灾人祸外 ,主要依 靠生产的经验技术和

2/5

劳力 ,这就决定了富有生产经验的长者 和拥有体力的男子在生产中的重要地位 ,养成了人们重经验重因循的保守性格和 不进行技术更新以扩大生产的习惯观 念。自然相应形成了长辈对下辈 ,父亲 对子女 ,丈夫对妻子的领导管制 ,势必强 化家内宗法关系。被强化的宗法关系和 实际生产再相结合 ,必然构成更加巩固 的宗法小农经济。这两种因素的相互作 用 ,表现在政治法律制度上 ,必然是对以 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法律思想的推动。 由于封建剥削压迫的加强和农民起 义的不断爆发而日益尖锐起来了。无论 从政治或经济方面来说,这种趋势都严 重妨害着封建大一统的进一步巩固和加 强。在思想领域,汉初虽然推崇黄老, 但先秦时各家各派的学说,仍在各处流 传。儒道两家固然由于和统治集团内部 的权力斗争纠缠在一起,表现为尖锐的 对立和互黜,即其他如名、墨、法、阴 阳、纵横各家,也都有各自的代表人物 在活动。这样,便出现了董仲舒所说 的“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 不同”,以致“上无以持一统,治制数 变,下不知所守”的现象。这对于正着 力于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封建大一统的统 治者们,尤其是不能不认真加以解决的 问题。 面对这种状况,封建统治者们不能 不感到继续汉初所奉行的无为之治,已 经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除在政 治、经济方面采取各种新的措施之外, 还要力图造成一种同封建宗法制度和君 主专制的统一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来统一思想,既以麻痹和束缚广大劳动 人民的反抗意志,又以驾驭和统制统治 集团内部的离心力量。这样,在董仲舒 提出“天人三策”之后,汉武帝采纳并实 行了他的所谓“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 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的建 议。随着儒学成为官学,儒经的受到表 彰和儒家经义成为宗教、哲学、政治、 法律、道德、风俗习惯以至人们日常生 活的准则,在法律上,也便开始形成了 以这种儒学为指导的封建正统法律思 想。 指导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这种儒 学,是有别于先秦儒学的、由董仲舒奠 基的一种新的儒学。它一方面把先秦儒 学的内容作了神圣化、神秘化的加工和 改造,使之变成了符合“天人感应”的神 学目的论的永恒真理,将那种原来只是 表达一种政治伦理思想的儒家的一家之 言,通过政权的力量,推崇成了政治、 社会以至家庭生活的最高准则;另一方 面,它又吸取其他各家、特别是法家和 黄老学说中有利于当时统治的内容作为 补充,使之成了具有很强适应性的精神 武器和统治工具。这样,体现在法律思 想上,便从法律的起源、本质、作用、 目的直到法律的具体运用,一概从神学 方面来加以说明,务使符合“上应于 天”的要求。它既对秦代行申、商、韩 非之法,任刑而不尚德的理论和实践, 持严格的批判态度,强调“德主刑辅”、 “明德慎罚”,而同时又注意于“刑名法术 之学”;它既重视法律的惩戒作用,而 同时又更强调礼律结合,经律互用。甚 至把封建宗法等级和“三纲五常”的伦理 道德原则臵于律令之上。它既以先秦儒 家经典为准则,任意比附援引,要求一 切都无悖于《公羊春秋》的微言大义, 同时又使之和神学的说教结合在一起, 鼓吹“天刑”、“天罚”和“科冬行刑”,使司 法审判带着一种“神判”的痕迹 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出现,除了有 它特定的时代背景,即为了适应巩固和 发展封建大一统的需要之外,还有它的 广泛的历史渊源。从理论方面来说,这 种渊源,可以上溯到商、周以

❼ 神权法思想在夏商西周的变化及其意义

古代中国(夏商西周)的神权法思想

枫林吉星
2018年03月13日 · 富士康科技集团员工

(一)神权法思想产生的根源

神权的观念是在原始社会的图腾崇拜和祖先崇拜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人类文明必然要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其产生的根源有三:一是自然压迫。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受到对自然界认识能力的限制,原始人类无法摆脱外界自然力的威胁和束缚,对自身的存在(生、死、梦等)和自然界的存在(风、雨、雷、地震等)均无法理解而又试图寻求答案,就形成了原始的宗教,认为有种超自然力存在,主宰着一切。二是社会压迫。国家形成之后,阶级压迫比自然压迫更为惨重,人们对贫富、剥削、战争等无法解释,也将其归咎于神的安排。三是阶级统治的需要。统治者为稳固其统治,解释其政权的合理性,便借助神权来强化王权,“神”已不再只是统治者维护自己统治的精神支柱,更是被统治者赖以生存的精神寄托。

(二)夏、商统治者的“天命”、“天罚”观。

神权法思想是由宗教迷信思想发展而起的。相传夏朝奴隶主已开始利用神权法思想对奴隶进行欺骗,为其统治披上合法的外衣。夏商统治者都把自已的统治说成是天的意志,即“受命于天”。“有夏服(受)天命”,“有殷受天命”(《尚尚书·召诰》)。夏禹的儿子夏启讨伐有扈氏,以暴力夺取王位,作《甘誓》说:“有扈氏威侮五行,息弃三正,天用剿绝其命,今予惟恭行天之罚。”(《尚书·甘誓》)。由此可见,夏代奴隶主贵族已有“天命”、“天罚”的思想。

到了商代,随着奴隶制生产关系的发展和王权的加强,神权法思想有了很大发展并进人高峰。殷商奴隶主以迷信鬼神著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礼记・表记》)。殷商奴隶主宣称其祖先是上帝的子孙,上帝是商王的祖先,人们既要服从上帝也要服从其在人间的代理人商王的统治。违抗王命就是违抗天命,就要受到“天罚”,是代天行罚。这样段商奴求主主便从面到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并为其垄断神权找到了借口。但是”小方兴,相为敌仇”,夏、商奴求主阶级的统治都没有进脱履灭的命运。

(三)西周“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

西周灭商以后,过去段商统治者曾一再宣扬的“帝立商”且可以水世长的观念相子盾,神权法思想发生了一次重大的变化。于是,周公提出了天命转移的“以德配天”说,对“天命观”做了修正。周公认为,天命是有的,它不是无亲,惟德是辅”(《左传・德公五年》),失德就会失去天命,现在段已失德,所以天命归周,周王成了天子;周公言:“人无于水鉴,当于民鉴”((尚书》),“敬天保民”成为周人的为政理念,认为民心向背是有德失德的标尺.民心直接反映了天意,要求统治者既要克制贪梦,使民安居乐业,又要能填用刑。

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和生活状况来看,人们对神的崇拜都是必然的布以动摇的,所以周公的“以德配天”说只能是对夏、商神权法思想的继承、发展和补充。神权与王权的高度统一,使中国社会的发展难以形成其他文明中所具有的那种宗教信念,同时又难以摆脱“上天”与“神”的羁年。

❽ 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其对我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中国封建正统法律思想是为了适应、巩固和发展封建大一统的需要而出现的法律思想 ,因此作为维护封建统治基本工具的法律思想也必然会受到统治思想的左右。适应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文化理念是封建正统法律思想形成的直接动力。
以“德主刑辅、礼法并用、原心定罪”的主体的封建社会正统法律思想是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顺达论文它以先秦难闻诸子百家的“仁、礼、德”的并重儒家学说为基础 , 通过“引经决狱”、“引经解律”的方式把儒家思想引入司法实践 。 同时,该法律思想孕含着“天罚天讨”的神权法思想、“亲亲尊尊”的宗法等级制度、“阳尊阴卑”的阴阳五行说及“专任刑罚”的法家思想等。此后,封建社会的这一正统法律思想虽然经历了各种非正统和反正统法律思想的冲击并随着清末封建社会制度的解体而寿终正寝,但是它影响了汉武帝以后的整个封建时代的法律实践 , 对我国封建社会的立法和司法活动起着重要的指导和支配作用。

❾ 神权法对今天法律社会的影响

神权法思想一般指利用宗教迷信进行统治的阶级,为了取得人们的拥护,把他们的权力说成是神所授予的,把体现他们意志的法律说成是神意的体现的一种法律思想。在由宗教领袖直接掌握政权、实行神权政治的国家或地区,神权法也就是教会法(或称寺院法、宗规法)。西欧中世纪基督教神权法思想曾占统治地位,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见西欧中世纪神学法律思想)。
中文名
神权法思想
作用
为封建统治阶级效劳
产生时间
形成于夏代,发展到殷商进入高峰
转折
西周时期提出“以德配天”
衰落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
快速
导航
占卜用刑

殷商时期

以德配天

衰落及影响
中国古代
在中国,从未出现过凌驾于世俗政权之上的教会和教权。中国古代的神权法思想是从属与服务于奴隶制王权和封建皇权的,目的在于使王权和皇权神化。它最早盛行于夏、商、西周奴隶制时期。
君“受命于天” 当时以国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极力宣扬他们是秉承“皇

天”的旨意来统治人民的。如说:“有夏服天命”,“有殷受天命”,“先王
有服,恪谨天命”,“丕显文王,受天有大命”等。这种“受命于天”的君
权神授思想,有利于使他们的统治合法化,并赋予他们以神圣不可侵
犯的绝对权威。[1]
占卜用刑
中国的神权法思想形成于夏代,发展到殷商进入高峰。殷商的奴隶主以迷信鬼神著称。《礼记·表记》载:“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随着殷王权力的加强,当时的宗教迷信中出现了一个主宰一切的至上神──“帝”或“上帝”。所有国家大事,甚至是否用刑,都要通过占卜向上帝鬼神祈祷和请示。中国的甲骨

文主要就是殷王及其代理人(专职史官)向上帝和祖先进行占卜而刻在龟甲或
兽骨上的卜辞。如“贞(卜问):王闻不惟辟,贞:王闻惟辟”;“兹人井(刑)不”。
表面看来,似乎殷王完全是遵照上帝旨意进行统治,实际上只不过是给殷王的
命令涂上一层神意的油彩。[1]
殷商时期
殷商的神权法思想有一特点,即往往强调殷商贵族的祖先和上帝关系密切,能够经常“在帝左右”;甚至宣称他们的祖先就是上帝的子孙。《诗经·商颂》的《长发》载:“有娀(殷先妣简狄)

方将(成长),帝立子生商”;《玄鸟》也载:“天命玄鸟(即燕,商族图腾,
相传简狄吞食玄鸟卵生商先王契)降而生商”。这样,他们便从血缘上找到
了充当上帝代理人的合法依据,并为垄断神权提供了借口。[1]
以德配天
“以德配天” 神权法思想在西周发生了一次较大变化。以周公等为代表的西周贵族,吸取了夏、商对人民过于残暴而被灭亡的教训,提出了一种新的君权神授说,认为“天”或“上帝”不是哪一族的祖先神,而是天下各族所共有的神。“天命”谁属,就看谁有能使人民归顺的“德”。所以他们大肆宣传“惟命不

于常”、“天命靡常”和“皇天无亲,惟德是辅”。过去,殷的先王有”德”,“克配
上帝”,但后来的殷王“惟不敬厥德,乃早坠厥命”,而周王有德,故“皇天上帝改
厥元子兹大国殷之命”而大命文王。因此“天命”归周,周王成了天之元子。[1]
衰落及影响
西周提出这种“以德配天”的君权神授说,显然旨在为西周取代殷商制造舆论,同时也意味着神权的动摇。统治者感到单靠神权不足以维系其统治,还必须兼顾人事,重视民心向背,注意“怀保小民”,并决定采取“明德慎罚”的政策,开始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后来儒家继承这一传统,进一步提出“德主刑辅”

热点内容
党的规章制度学习心得 发布:2025-09-13 21:49:28 浏览:336
条例算法治吗 发布:2025-09-13 21:45:46 浏览:495
新民事诉讼法56条 发布:2025-09-13 21:35:35 浏览:707
原告虚假借款事实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3 20:47:42 浏览:381
农业种植公司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13 19:58:22 浏览:752
不断推进法治 发布:2025-09-13 19:45:05 浏览:17
套印印章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9-13 19:43:11 浏览:226
2017技术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13 19:40:17 浏览:949
泉州市丰泽区法院 发布:2025-09-13 19:34:04 浏览:667
从法的产生对诉讼法进行定义 发布:2025-09-13 19:17:56 浏览: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