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第256条归责原因
1. 发包方在何种情况下免除责任
我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发包方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1)干涉承包方依法享有的生产经营自主权。
生产经营自主权是承包方依法受保护的权利,发包方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进行的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农村土地承包法第九条规定,国家保护集体土地所有者的合法权益,保护承包方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第十四条规定,发包方应当尊重承包方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不得干涉承包方依法进行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第十六条规定,承包方依法享有承包地使用、收益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权利,有权自主组织生产经营和处置产品;
(2)违反本法规定收回、调整承包地。
我国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收回承包地。第二十七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调整承包地。承包期内,因自然灾害严重毁损承包地等特殊情形对个别农户之间承包的耕地和草地需要适当调整的,必须经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的村民会议三分之二以上成员或者三分之二以上村民代表的同意,并报乡(镇)人民政府和县级人民政府农业等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承包合同中约定不得调整的,按照其约定。第三十条规定,承包期内,妇女结婚,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妇女离婚或者丧偶,仍在原居住地生活或者不在原居住地生活但在新居住地未取得承包地的,发包方不得收回其原承包地。
(3)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我国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应当遵循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土地承包法第二十六条规定,承包期内,承包方全家迁入小城镇落户的,应当按照承包方的意愿,保留其土地承包经营权或者允许其依法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4)假借少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放弃或者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而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单方面解除承包合同,不得假借少数服从多数强迫承包方放弃或者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否则,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5)以划分“口粮田”和“责任田”等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标承包。
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以划分“口粮田”和“责任田”等为由收回承包地搞招标承包的,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6)将承包地收回抵顶欠款。
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五条规定,承包期内,发包方不得将承包地收回抵顶欠款,违反这一规定,发包方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7)剥夺、侵害妇女依法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土地承包法第六条规定了农村妇女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妇女与男子享有平等的权利。承包中应当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剥夺、侵害妇女应当享有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8)其他侵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
除了上述提到的侵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形式,发包方还可能会实施其他一些侵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法律无法做到预料周全,因此,规定了发包方实施其他侵害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行为,也应当承担停止侵害、返还原物、恢复原状、排除妨害、消除危险、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2. 《合同法》第133条的规定
本条的规定,是买卖合同一章中最重要的条款之一。
标的物的所有权自标的物交付时起转移,但法律另有规定或者当事人另有约定的除外。
【释义】本条是关于买卖合同标的物所有权转移时间的规定。
3. 论合同法中的归责原则
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那应该是无过错责任。只要你违约,即应承担违约责任,而不论违约的理由
4. 关于合同法第231条的释义,我这种情况法律是否会给予支持
根据《合同法》第二百三十一条,因不可归责于承租人的事由,致使租赁物部分或者全部毁版损权、灭失的,承租人可以要求减少租金或者不支付租金;因租赁物部分或者全部毁损、灭失,致使不能实现合同目的的,承租人可以解除合同。
因此,承租人在租赁物部分或者全部毁损、灭失的情况下可以请求解除合同,同时请求出租人返还租金、赔偿损失和承担违约责任。但这不是无条件解除,承租人需要对租赁物毁损的事实以及租赁物毁损导致合同目的不能实现进行举证。如果承租人完成了该举证责任,则胜诉的可能性较大。
5. 合同法中第五十八条中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应该怎么理解
法条原文
第五十八条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内的财产,应当容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法条文义解释
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之后,导致合同自始无效。无效,是指不发生法律效力,也就是不发生订立合同的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所预期的法律效果。但是,无效并不是不产生任何法律后果,合同被确认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当事人也要承担返还财产、折价补偿、赔偿损失的民事责任。民法通第六十一条第一款规定:民事行为被确认为无效或者被撤销后,事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返还给受损失的一方。有过错的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相应的责任。本条的规定与民法通则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
6. 如何正确理解《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所规定的国家利益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合同无效:
(一)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回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答;
(二)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三)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四)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五)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合同",
不是指双方同时故意签定此地合同。
“损害国家利益”,
广义解释:一是公权利意义上的国家利益,就是纯粹的国家利益;二是国有企业的利益,因为国有企业的所有者是国家,因此才有这样的结论;三是社会公共利益。
狭义解释;公权利意义上的国家利益,就是纯粹的国家利益;
“损害国家利益”是指合同的内容,损害国家利益。如,一方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订立走私货物合同.
7. 合同法中的归责原则有哪些
合同违约赔偿的归责原则有,按照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赔偿的原则;由过错方赔偿的原则;以及如果当事人有约定的,按照约定的合理合法的违约责任进行赔偿的原则。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五百八十四条
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造成对方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是,不得超过违约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约可能造成的损失。
第五百八十五条
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违约时应当根据违约情况向对方支付一定数额的违约金,也可以约定因违约产生的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约定的违约金低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增加;约定的违约金过分高于造成的损失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当事人的请求予以适当减少。
当事人就迟延履行约定违约金的,违约方支付违约金后,还应当履行债务。
8. 我国合同法的违约归责原则是什么
应该是严格责任,不是过错推定。正如你所说的,我国合同法规定的违约责任是根本版不考虑过错问权题,所以并不存在过错推定的问题。有了违约行为就应承担违约责任,除非存在免责事由,这显然是严格责任。当然,严格责任是一般性原则,在合同法分则中诸如无偿保管、无偿委托仍然是以故意或重大过失等主观过错作为承担责任的要件。
据我所知:如梁慧星(见《从过错责任到严格责任》,载《民商法论丛》第8卷,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1—7页)、韩世远(见《合同法总论》,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690页)等国内主流合同法学者倾向于认为从法条解释的角度来看,我国合同法的违约责任归责原则应当是严格责任。至于学者有不同的看法这很正常,但这种争论只是立法论上的争论,即我国立法到底应将违约责任的归责原则确定为过错责任还是严格责任,如崔建远(《严格责任?过错责任——中国合同法归责原则的立法论》,载《民商法论丛》第11卷,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90页以下),但这种争论并不影响解释论得出的结果。
9. 《合同法》第六十二条第的规定是什么
第六十一条合同生效后,当事人就质量、价款或者报酬、履行地点等内容没有约定内或者约定不明确的,可以容协议补充;不能达成补充协议的,按照合同有关条款或者交易习惯确定。第六十二条当事人就有关合同内容约定不明确,依照本法第六十一条的规定仍不能确定的,适用下列规定:
(一)质量要求不明确的,按照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履行;没有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按照通常标准或者符合合同目的的特定标准履行。
(二)价款或者报酬不明确的,按照订立合同时履行地的市场价格履行;依法应当执行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的,按照规定履行。
(三)履行地点不明确,给付货币的,在接受货币一方所在地履行;交付不动产的,在不动产所在地履行;其他标的,在履行义务一方所在地履行。
(四)履行期限不明确的,债务人可以随时履行,债权人也可以随时要求履行,但应当给对方必要的准备时间。
(五)履行方式不明确的,按照有利于实现合同目的的方式履行。
(六)履行费用的负担不明确的,由履行义务一方负担。
10. 解释合同法法条
这里的损失一般是指实际损失,根据《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当事人一方回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答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给对方造成损失的,损失赔偿额应当相当于因违约所造成的损失,包括合同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但不得超过违反合同一方订立合同时预见到或者应当预见到的因违反合同可能造成的损失。
因此,是包括履行后可以获得的利益的,当然不是法院说了算,但是这个可以预见、应当预见的标准是具有一定的可裁量性的,法院有一定的自由裁量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