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会学打官司
㈠ 哪些人可以作为民事诉讼的代理人
申请取得律师执业证书,应当具备的条件是:(1)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2)通过国家统一司法考试;(3)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一年;(4)品行良好。律师必须的执业申请必须向当地的司法部门提出,必须通过当地律师协会的实习考核,还需要由中国大陆律师事务所出具的同意接收的证明。
对于取得的司法考试是B类的人员,那么在取得法律本科学位前只能在当地进行职业,取得之后可以如同A类人员那样在全国职业。而取得C类的人员,只能在当地进行执业。
2、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
根据《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管理办法》的规定,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指符合本办法规定的执业条件,经核准执业登记,领取《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证》,在基层法律服务所中执业,为社会提供法律服务的人员。执业资格是:(1)拥护宪法,遵守法律,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2)具有高中或者中等专业以上的学历;(3)品行良好;(4)身体健康;(5)通过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考试。全国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执业资格考试,由司法部统一组织,省级司法行政机关负责承办。
3、当事人的近亲属
从条文的表述可以看出,这里的当事人指的是公民,而不是法人和其他组织。根据《民通意见》的规定,近亲属包括配偶、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祖父母、外祖父母、孙子女、外孙子女。
4、当事人的工作人员;
从条文的表述可以看出,这里的当事人指的是法人或其他组织。那么工作人员应当为与该法人或其他组织有劳动关系或劳务聘用关系的人员。这类人员作为民事诉讼代理人的话,应当由法人或其他组织出具想应的证据来证明其工作人员的身份,如聘用合同、社会保险的缴纳、工资的发放凭证等等。
5、当事人所在社区推荐的公民
从条文的表述很难看出这里的当事人指的是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这一项是本次新增的项目,之前从未在相关法律法规司法解释中出现过,可以说这个规定是十分模糊的。我国著名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曾将社区一词引入我国,并认为社区是若干社会群体(家族、氏族)或社会组织(机关、团体)聚集在某一地域里所形成的一个生活上相互关联的大集体。
一般来说,我国城市的社区可以认为是由街道、居委会组成的集体,而农村的社区一般可以认为是由乡、镇或村所组成的集体。但是由于缺少权威的定义,加上我国各地的实际情况会有所不同,这一项代理人的增加虽然对于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来说是一个选择,但因缺乏实际的可操作性和准确性,实践中很难得到统一的执行,最终还是要看法院的判断。
6、当事人所在单位推荐的公民
从条文的表述可以看出,这里的当事人指的是公民,而其所在单位所推荐的公民未必就是一定是同一单位的同事,也可以是单位外的普通公民,但与经人民法院许可的其他公民相比,此处多了一个单位推荐的环节。
7、与当事人的有关社会团体推荐的公民
这条与修正前并没有区别,主要是为了更好的维护当事人,特别是一些诸如妇女、儿童、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合法权益遭到侵害时,可以有一些相关的社会团体来推荐代理人,帮助其维权。
㈡ 陈虎的发表论文
1、《论判决的修辞》,载《北大法律评论》2005年第5卷第2辑,法律出版社,2万字;
2、《辩诉交易程序中的被害人问题研究》,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CSSCI索引,核心)2003年第1期,1.6万字;
3、《民事诉讼诚信原则新论》,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3年第4期;
4、《刑事诉讼配偶作证资格与作证义务问题研究》,载《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
5、《美国辩诉交易的结构性缺陷及其法律规制》,载《检察论丛》第7卷,法律出版社;
6、《简易程序改革的反思》,载《山东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
7、《美国辩诉交易程序中的诚信原则》,载《四川大学法律评论》2003年春季卷,四川大学出版社;
8、《民事审判监督程序的再审视》,载《青年法学》2003年春季号;
9、《论侦查监督中的合比例审查》,载《人民检察》(核心)2006年第21期,0.5万字;
全文1万字收录于陈光中、汪建成、张卫平主编:《诉讼法理论与实践:司法理念与三大诉讼法修改》(中国法学会诉讼法学研究会2006年卷),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8月版;
10、《证人拒证行为不应犯罪化》,载《河南公安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第4期,0.8万字;
11、《法社会学实证研究的初步反思——以学术规范化、本土化为背景》,载《法制与社会发展》(CSSCI索引,重点核心)2007年第2期,2万字;
12、《对刑事诉讼中控方非法行为的过度制裁》(译文,波斯纳授权翻译),载《诉讼法学研究》(核心)第12卷,中国检察出版社,1万字;
13、《实用主义审判:一种结果导向的判决理论》载《山东大学法律评论》,1万字;
14、《论司法鉴定制度与法官自由裁量权的关系》,载《湖北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3年第5期,约0.4万字;
15、《侦查程序比例原则研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论文,3万字;
16、《被害人权利宪法化问题研究》,载《中国刑事法杂志》(CSSCI索引,重点核心)2007年第3期;
17、《宪法与刑事诉讼书评》(译文),载《公法研究》2007年卷,1万字;
18、《律师工作成果豁免原则研究》,载《中国诉讼法判解》第5卷,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7年8月第1版,1万字;
以上仅为已发表的文章,目前还有若干篇文章拟由核心期刊发表。
㈢ 法律社会学作业:从影片《秋菊打官司》来看法律与乡土民情的关系。
不要找了,我是王迎春。我出的题目网上没答案。
㈣ 急需论文:法律社会学论文:从影片《秋菊打官司》来看法律与乡土民情的关系。 请发到邮箱[email protected]
同学1.20就考了 早干么了
㈤ 下列关于刑事诉讼中程序公正含义的表述哪一项不正确
D项不属于程序公正,属于实体公正的范围了。程序公正不能保证实体一定公正。
㈥ 一个人情社会,怎么普法(秋菊打官司)影评
现实中的法律是书本上的法律,而在真正的实践中,行动中的法律必须要和乡土民情、商业惯例、风俗习惯相参考,也就是说法律的中心不在立法,不在司法,不在行政,而在于社会本身……《秋菊打官司》中,秋菊想要通过公正渠道只是想要求一个说法,并没有想让村长怎么地,但是一旦涉入法律就必须执行到底,这就是法学(书本上的法)和法社会学(行动中的法)的区别所在…
㈦ 我国刑事诉讼法的改革是更多的是要借鉴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的邢讼法制度拜托了各位 谢谢
请你参考: http://www.law-lib.com/lw/lw_view.asp?no=443 正确处理借鉴国外经验与立足中国国情的关系 这些年来,社会各界要求改革民事诉讼程序制度的呼声很高,人民法院也进行了不少有益的改革尝试。其中很重要的内容,就是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对现行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程序制度进行改革。应当说,拿来主义是简便有效的一种做法,借鉴得好,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说,对我国的民事诉讼模式,借鉴当事人主义模式来改革超职权主义模式,在总体上就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但是,国外的先进经验,有其固有的历史文化传统、司法理念和配套制度作支撑,是不能直接或者简单照搬的。在这方面我们是有教训的。比如说,在公开审判上强调一步到庭,就忽略了有关国外的审前准备程序十分完备,而我国民事诉讼程序中的审前准备阶段,并不能完成一步到庭所需要的充分准备。在这个问题上,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国的现实司法环境和我国的具体国情。从现实来看,相当多的当事人缺乏基本的法律意识和知识,当事人的“清官拯救”心理十分强烈,他们可能更赞成“马锡五式的审判方式”;在模范法官先进事迹的介绍中,我们所看到的更多的是这些法官如何深入基层、深入当事人,如何反复调解,耐心做当事人的思想工作,而且往往取得很好的社会效果。这表明,国外的先进经验以及现代司法理念中的民主、中立,与我国传统的司法文化、习俗、制度等存在着一定的距离。因此,在借鉴国外先进司法理念、先进司法制度修订《民事诉讼法》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与我国相当长的时期内存在的基本国情相结合,使修订的《民事诉讼法》既适应国家发展的需要而具有前瞻性,又不脱离我国实际而具有本土化的特色。法院改革 传统法理学正在走出纯概念化研究的范围,走向法社会学、法文化学等全新的研究领域,并且将司法改革引入了法理学的研究视野。司法领域的法理学已经成为新的热点。贺卫方、朱苏力、张志铭等法理学家都对司法改革问题寄予了相当的关注。法院改革是其中的核心问题。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2003年年底把《人民法院组织法》的修改工作列入立法规划。2004年7月,北大法学院贺卫方和中国政法大学樊崇义教授分别牵头起草《人民法院组织法》修改建议稿。两份修改专家建议稿已经完成并提交到了最高法院。最高法院还将对修改建议稿进行论证修改统稿,以形成最终修改稿草案提交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 刑事诉讼法修改的若干问题 刑事诉讼法的修改已经列入本届全国人大的立法规划,陈光中、宋英辉等学者就刑事诉讼法修改发表了大量颇有见地的观点。 陈光中教授认为《刑事诉讼法》修改应遵循的基本理念首先包括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相结合的理念。现行《刑事诉讼法》在第1条规定了我国刑事诉讼法的目的是“惩罚犯罪,保护人民”。陈光中主张应改为 “惩罚犯罪,保障人权”。“保护人民”强调“人民”利益不受犯罪分子侵害,不包括对犯罪分子合法权利的保护。 “人权”则是强调“人”应享有的权利。“保障人权”不仅包括了保障被害人、其他诉讼参与人的权利,同时也保障犯罪嫌疑人、犯罪分子的合法权利。在现代社会,能否保障犯罪嫌疑人的权利,是检验刑事诉讼法是否民主、是否现代化的重要标准。关于实体公正与程序公正并重的理念,陈光中认为从理论上两者应当并重,但针对中国的现实情况,应更多关注程序价值,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正当程序应体现得更加充分。 陈光中强调要立足国情与借鉴外国相结合,并尽量与联合国规则接轨。英美法系、大陆法系两大法系之间在大规律上一致,但在表现形式上五彩缤纷。中国应具体分析,根据符合中国国情和现代化的原则,博采各国之所长。陈光中教授具体分析了美国陪审团制度和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的一些缺陷,说明中国绝不能一味只吸收别国的相关制度。此次刑事诉讼法修改应在原则上加上 “无罪推定”和“国际法优先”原则。 关于辩护权的问题。鉴于现在控辩双方权利不平衡,应该扩大辩护人的权利,并注意在侦查阶段律师介入以行使辩护权,解除律师会见犯罪嫌疑人的约束。 民事诉讼法修改的若干问题 关于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基本思路。专家们认为民事诉讼法的修改应当遵循以下基本思路,即界定诉权保障与司法保护的范围;简化诉讼程序;体现对弱者利益的保护;着眼于纠纷的最终化解;引入诚信原则,规制民事权利的滥用。 关于民事诉讼法修改的幅度。有专家认为,现行民事诉讼法在法律架构及具体诉讼制度的设计上基本符合我国的国情,但对一些不能适应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发展的规定应当进行修改,因此主张在保留现有的基本结构与体例的基础上适度进行修改。也有专家认为,应借助此次修改机会,尽最大可能使条文规定详尽、具体、可操作,在程序的设计上应更为合理、更加多元化,保障当事人的程序选择权,以诉权制约审判权,使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走向现代化。
㈧ 法律社会学 案例
从案例1看,按照一来般法理,群众会议自以不参加公益事业为由将卢进发等7户卢姓村民开除村籍的决议是无效的决议。后来对村民进行罚款的行为没有法律依据,也是无效的决议。
从案例2上看,政府的执行力显然不如在少数民族中头人的执行力。按照一般法理,政府实施行政行为不应当建立在某些个人的权威之上。
从案例3上看,按照一般法理,民间一些接近迷信的风俗不应当在法律上获得公力救济。
但是,一些善良风俗和少数民族的习惯法如果不影响社会的稳定健康状态,甚至促进社会的稳定健康状态,就可以排除一些民事法律的适用。司法和行政机关在遇到一些少数民族地方的善良习惯和一些地区无害社会的善良风俗时候,应当在引导的同时,也要尊重这些已经形成一定社会规范的特殊规则。当然前提是这些规范不影响社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以追求行政和司法过程中的最大社会效益。
反之,如果一味以机械的遵照一般法理进行行政和司法,不仅效果不好,而且不能体现法律在解决社会冲突时的作用,降低法的价值和功能。
㈨ 现代社会的法律诉讼形式有那些
现代社会诉讼有三种:刑事诉讼,民事诉讼和行政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