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级社会法
㈠ 如何用阶级分析法分析社会阶级与阶层状况
首先要了解你所要研究的社会有那些经济因素,依赖这些经济因素的人有哪些。这是判断阶级或阶层的基本标准。各个阶级或阶层都要为自己所代表的经济因素提出自己的阶级立场。寻找和对比各阶级阶级立场的异和同,研究它们的对立与分歧,进而结合各阶级代表人群的实际表现,明白他们行为背后的经济背景。这就是阶级分析的方法了。
比如用阶级的方法分析春秋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逐渐形成的时期,奴隶主阶级逐渐走向没落,奴隶主阶级的统治逐渐崩溃,新兴的地主阶级的力量不断上升,进而在政治领域逐渐取代奴隶主阶级的统治地位。在春秋时期: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的孔子,是《周礼》最忠实的继承者——克己复礼、贵贱有序、仁者爱人。在奴隶主阶级统治旧秩序逐渐崩溃、“礼崩乐坏”的现实无法改变的情况下,不得以退而修书,兴办私学,但其思想不失积极的入世成分。同时代同样代表奴隶主贵族利益的老子,则更深地感受到奴隶主统治的危机,其主张主要表现在政治理想上——小国寡民、无为而治,是消极的出世思想。孔子和老子,都是希望恢复历史上旧有的社会秩序。在百家争鸣、战乱纷杂的战国时代: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的有影响的学说仅剩庄子一门,主要继承老子哲学的世界观,与之相较,更显消极避世——无为无用,他当然不会去新兴地主阶级把持朝政的政权中出仕做官,从他汪洋恣肆的文采中可以体会到体会他没落贵族的气质(《逍遥游》《秋水》)。主要继承了老子哲学中的方法论(以柔克刚、以静制动、因势利导等)的兵家和法家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当然不会消极避世,而是进行向奴隶主贵族夺权(如商鞅变法)、诸侯之间争霸(如合纵连横)的活动。兵家与法家都在为地主阶级的政治军事斗争提供思想武器。儒家思想这时也已转向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利益,荀子是重要的唯物主义思想家,孟子则描绘了封建社会太平治世的蓝图:“五亩之宅,树之以桑……班白者不负戴于道路也……”从物质文明到精神文明都有涉及。荀子和孟子都在为地主阶级统治的新秩序出谋划策。由于小农经济和城市工商业的空前发展,代表小生产者利益的墨家学派形成并产生重要影响,主张“兼爱”(反对阶级压迫)“非攻”(渴望安定生活)“尚贤”(希望小生产者在政治上的发言权)“节约”(反对贫富差距),重视自然科学(墨经光学八条)。
如果以上事例还是不能说明问题,就请参阅阶级分析的经典论述,如毛泽东1925年所撰的《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毛泽东选集第一卷》)。
㈡ 3、为什么说法产生于阶级社会法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法最早是一种习惯,当习惯久而久之深入人心,便成了习惯法,习惯法又内逐渐的为立法所确认,容成为制定法,也就是我们今天的法律。
法是伴随着阶级分化而逐渐形成的,生产力进步、阶级分化等因素促进了国家的产生,而国家产生之后,就伴随一系列的管理、统治的问题产生了,法就是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伴随国家的产生而产生的。法,在过去,起的作用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在当下,其作用是定纷止争。
㈢ 阶级分析法和阶层分析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阶级分析方法和阶层分析方法作为社会主体结构分析的不同方法,虽然都是着眼于主体结构,但却具有不同的规定性。阶级分析方法是我们过去十分熟悉的方法,它所关注的主要是人们在社会的经济关系亦即生产关系中的不同地位。由于人们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便形成了不同的社会集团,这些不同的社会集团便是所谓的阶级。按照列宁所下的定义,“所谓阶级,就是这样一些集团,由于他们在一定社会经济结构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其中一个集团能够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1]而阶层分析方法原是西方社会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也叫社会分层方法,它是以人们的收入、职业、受教育的程度以及权利等等为标准,将人们划分为各种不同的社会阶层,研究不同层次之间的人们的社会差别。阶层分析方法与阶级分析方法的一个很大的不同,便是它的着眼点并不集中在主体之间某种特定的地位差别上,而是广泛注意主体之间的各种差别;因此阶层分析的具体尺度和标准具有多样性。
㈣ 如何理解阶级对立社会中法的本质
阶级斗争的实质是经济利益不同的各对抗阶级或对抗势力之间的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社会基本矛盾集中表现为阶级斗争,阶级斗争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它突出地表现在两种社会形态的更替过程中。
(1)到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剩余产品,劳动力有了价值,为阶级的产生提供了可能性。但是,要使这种可能性变为现实,还需要经过社会分工以及随着社会分工而产生的产品交换,出现生产资料私有制。
(2)恩格斯说:“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首先,有分工就必然有产品交换,而有了产品交换,就会加剧财产的积聚和集中,使财富日益掌握在少数人手中,从而促进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有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就把社会成员一分为二,即分为占有生产资料的剥削阶级和不占有生产资料的被剥削阶级。其次,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和对立。由于这种分工,出现了只消费不生产、只享受不劳动的人。这些脱离生产劳动的人,专门从事生产的管理以及政务、司法等活动,成为剥削阶级的组成部分。
(3)阶级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或道路产生的呢?奴隶主阶级是通过两条道路产生的。第一条道路是氏族分社中社会职能的独立化,氏族首领由社会公仆变成社会主人。第二条道路是氏族公社内部出现富裕家庭。
作为奴隶主剥削的对象——奴隶,也是通过两条道路产生的。奴隶开始是由战争中的俘虏来充当的。
本氏族、本部落里的破产的穷苦人也逐渐沦为奴隶。
阶级首先是一个经济范畴,是一些经济集团,划分阶级的唯一标准是经济标准。
物质利益的对立是阶级斗争的根源。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里,剥削阶级利用他们占有的生产资料,占有被剥削阶级的剩余劳动,使被剥削阶级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地位,甚至过着极端贫困的生活;同时剥削阶级为了维持他们的经济地位,也必然要在政治上占统治地位,对被剥削阶级实行政治压迫。哪里有剥削、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有斗争。被剥削阶级只有进行斗争,才能改善自己的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求得自身的解放。阶级斗争归根结底是由于物质利益的对立引起的,而阶级之间进行阶级斗争的目的,都是直接或间接为了某种物质利益。阶级斗争存在于一切阶级社会之中,存在于每一个阶级社会的各个领域之中。阶级斗争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归结起来主要有三种形式:经济斗争、政治斗争、思想斗争。
首先,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我们知道,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这些规律不能自发地实现,只有通过人的活动,在阶级社会里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实现。就是说,在阶级社会里,当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阻碍经济基础变革时,必然引起革命阶级和反动统治阶级之间的阶级斗争尖锐化,直接爆发以推翻旧政权、建立新政权为目标的政治革命,而政治革命一旦成功,就实现了社会形态的更替,把人类社会从一个较低的社会形态推进到一个较高的社会形态。
其次,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在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里,剥削阶级出于它的本性,总是残酷地剥削和压迫劳动群众,无偿地占有他们的剩余劳动,有时甚至侵吞他们的必要劳动,使劳动群众无法生活下去,社会再生产无法正常进行。在这种情况下,被剥削阶级只有起来反抗,才能迫使剥削阶级节制一下它的剥削欲,保证社会再生产正常进行,从而推动社会在各种不同程度上向前发展。
㈤ 如何理解“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
一直以来,法被认为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是和国家政权相联系的。它是产生于原始社会还是阶级社会是一个备受争议的问题。它的作用拓展,曾经在阶级统治中发挥很重要的控制作用,但是并不能由此断定它仅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社会现象,有人便必然有社会,国家或许终有一天会消亡,社会却会是人类存续和发展的必然形式,而法可能是留下来保证每个人自由平等权利的有力工具,不可或缺的,它不仅可以作为阶级统治的工具,恐怕它最大的作用是在保证人人平等、自由和谐的社会中慢慢发挥出来的。
法一直作为一个与国家相连的历史范畴在讨论,确实原始社会存在“严格的法则”、“道德的法则”,但跟我们现在强调的法律是有很大区别的约束方式,并不是恩格斯讲的“历史的法”,但自阶级社会出现后,法律便作为统治阶级控制和剥削被统治者的工具之一。很多人有这样的观点,人类历史最初不存在的,那么到共产主义社会也就不会存在,我想并非如此,一切社会现象或事物的出现都有其客观历史性,说明有其现实需要才会出现,但是否会随历史发展而消亡,那就要看它是否已无存在的价值。众所周知,阶级社会中法主要是用来统治被统治阶级的,而社会发展到当代,法职能有了更大的发展变化,随着社会生活日趋复杂,为保证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法的作用也越来越大,需要完善立法、建设法治方面越来越多。可见,法已成为我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部分,和自原始社会就一直传承演变下来的“严格法则”、“道德法则”一起为我们的生活保驾护航。因此,我认为,就算到了共产主义社会,法依然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是复杂社会规范社会秩序、保障正常活动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人们固有观念认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国家会消亡,随之一切相关社会现象也会消失,但是我想就算整个地球都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美国还是会叫美国,也还是要有美国人组织的政府来管理公共事务,那是的国家可能仅是作为地区称谓或国别存在,但并不能就此论定它将消亡,它不在存在剥削、统治的作用,但是社会管理的职能还是要继续而且更好的发挥下去。
由此我们也可以看出,我们现在对于国家和法的认识应该有所改观,我们更应该着重思考如何更好的发挥国家的公共管理职能、避免其低效、腐败等问题的滋生。而法便是规范管理、保证权利与权力的有效工具,如何开展法制建设,强化法律对社会生活、公共事务的规范和约束是当前乃至今后我国需要面对的首要问题,因为只有规范、健全的法制体系才能保证公平、有效率的社会秩序。
㈥ 如何理解法的社会阶级本质
抽象来说应当联系法律实践对法的形式和内容作进一步的思考,才能把握法的本质.马.恩认为(我们也得这样认为):一.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二.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一种形态,即是:"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意志:三.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来决定的.
法的本质分为三个层次:
法的第一级本质,就是法被奉为法律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法的本质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规定法的阶级属性的内在必然联系,它不是自发地形成和实施的,而是人们有意识,有目的采取的一种行为措施,是反映社会中居于统治地位的掌握国家政权的阶级的意志。①法体现由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所决定的意志,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为法,是通过一定的个人和机关的活动来实现的。②法的各种规定都直接或间接地服从于统治阶级的根本利益。法体现的统治阶级意志具有统一性和整体性,是法反映统治阶级的统一的、整体的意志和根本利益。③统治阶级意志的内容是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
法的第二级本质,是指统治阶级的意志,统治阶级确认的某项行为是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的意志,不是随意的。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直接的社会权利和义务的法律确认,是这种被历史地、阶级地规定了的行为自由和责任的反映。
法的第三级本质,是人们的行为和责任,人们的直接社会权利和义务是人的社会属性,是一定社会关系的体现,特别是经济关系的需要。任何法律规范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的关于人们权利义务的规范。发展定人们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是法律规范的主要使命和内容,作出这种规定,必然要受到当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限制,归根结底受当时经济条件的限制。
综上所述,正确有理解法律的本质,既要看到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又要看到法中反映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总要承认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实际的权利义务,而具体历史条件中既有经济因素的决定性作用,又有非经济因素包括政治,文化传统等的影响,同时又要看到归根到底法的根本性质,总是决定于一定的经济结构,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㈦ 原始社会的行为规范与阶级社会的法的区别
原始社会的行为规范与阶级社会的法的区别:
1、原始社会的行为规范不具有阶级性,阶级社会的法具有阶级性。
2、原始社会没有国家,其行为规范不具有国家法令的正式性;阶级社会的法具有国家法令的正式性。
3、两者都具有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物质制约性。
㈧ 阶级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它要求
机子分析方法是认识阶级社会的科学方法他要求我觉得这种的话认识阶级的阶段只社会的科学方可能更全面一些
㈨ 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产物,对吗
法是阶级社会特有的产物,对。
社会必然会出现阶级分化, 而阶级分化的过程中专会出现统治者和属被统治者.
为了维护统治者利益必然会出现维护社会秩序的法则,
法则的制定者必定是维护本阶级利益,所以法律产生于阶级
面向被统治阶级.所以应该算是阶级社会的产物
㈩ 阶级社会的法和原始社会的习惯的主要区别有哪些
(1)原始社会的习惯和法所反映的社会关系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反映原始社会的平等、没有阶级的社会关系,因此,原始习惯不带有阶级性;法是社会发展到阶级社会以后产生的社会规范,它恰恰反映了阶级社会的社会关系,法是具有阶级性的.
(2)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反映的意志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反映着氏族部落全体成员的共同利益和意志;而法则反映在政治、经济上占有统治地位的阶级的意志.
(3)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形成的方式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是由代表氏族或部落全体成员利益的自治组织,整个氏族社会以舆论或其他形式形成的;而法则是由国家这个统治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组织知道或认可的.
(4)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保证实施的力量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是靠传统、习惯的力量和整个社会的影响来保证实施的;而法的实施则必须有国家强制力的保证.
(5)原始社会的习惯与法所生效的范围不同.原始社会的习惯限于在有血猿关系的本氏族、本部落内生效,而无论他们在哪个地区;而法则是在国家主权所及的领域内生效.这一点也反映出法与国家的内在联系,因为国家正是按照地域来划分居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