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年代婚姻法
A. 1990年中国婚姻法农妇女结婚生育法定年玲是多少
你好!我是经过那个时期的人,1990年的时候是我国计划生育最严格的时期,当时《婚姻法》规定可生育年龄是男25周岁,女22周岁,城乡一样。
B. 社会主义国家婚姻家庭法产生于哪一年
社会主义国家婚姻家庭法最早是前苏联,
1917年12月18日,苏联革命政权颁发了《关于民事婚姻、子女及实施户籍登记簿的法令》;不久又颁发了《关于离婚的法令》。
在中国,1950年5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是新中国颁布的第一部法律。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C. 上世纪90年代的结婚法定年龄是多少
上世纪八十年代男22周岁,女20周岁可以结婚。我国的婚姻法对结婚年龄没有修改。
婚姻法》第6条对法定结婚年龄做出了规定:“男不得早于二十二周岁,女不得早于二十周岁”。男女双方不到这个年龄就不能结婚,只有达到或高于这个年龄才能结婚,至于结婚的最高年龄,则无限制。关于“晚婚”年龄在《婚姻法》中并没有明确规定;根据计划生育政策,男性年满25周岁、女性年满23周岁,属于晚婚。
D. 新旧婚姻家庭法到底有何不同
新旧婚姻法对夫妻共同财产的规定有很大不同:
1、 旧婚姻法规定:夫妻一方婚前个人所有的财产,婚后由双方共同使用、经营、管理的,房屋和其他价值较大的生产资料经过8年,贵重的生活资料经经过4年,可视为夫妻共同财产。当时婚姻法这样规定是因为80年代,公民个人的财产尚不多,但90年代未,随着公民个人财产的增加,百万、千万富翁的不断涌现,如婚姻法仍这样规定显然不利于防范某些别有心机的女子利用法律的这一规定来骗取男方的财产。比如:一年轻女子和一光婚前房产就值2000万的富翁结婚,那么她只要结婚8年后提出离婚,就可以分割男方婚前价值2000万的房产,而成为千万富翁。
2、 正是考虑到这一因素,新婚姻法规定:夫妻一方所有的财产,不因婚姻关系的延续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除非当事人另有约定。
同时新婚姻法明文规定: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归各自所有、共同所有或部分各自所有、部分共同所有。夫妻对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以及婚前财产的约定,对双方具有约束力。
3、 也就是说,按新婚姻法的规定,夫妻一方的婚前财产,除非双方有书面约定,不可能因结婚时间长而转化为夫妻共同财产了。
4、 夫妻财产约定的内容:包括财产所有权的归属、财产的管理、使用、收益、处分,家庭生活费用的负担、债务的清偿责任,婚姻关系终止时财产的清算及分割等。
现实生活中,有些成功男士,无法识别女人是爱自己的钱,还是爱自己的人时,也想进行婚前财产公证,但这又与中国的传统似乎格格不入。结婚就意味着一生一世的约定,进行婚前财产约定,不就是对婚姻的长长久久不没信心吗?所以,很多人不敢提出婚前财产约定。
但现实生活中,确实有些夫妻因未进行婚前财产约定,在离婚时,对有些财产难于判定是婚前个人财产还是婚后
夫妻共同财产而争得死去活来。。。。。。。比如:男女双方在恋爱期间双方用自己的积蓄共同购买了商品房,办好房产证后再结婚,并且房产证按习俗一般是男方的名字,这样,万一以后离婚,律师就会以房产证的时间是婚前为由,主张房屋是男方个人财产,而女方要证明自己婚前出了资却往往很难、很难
http://wenku..com/view/90fe19858762caaedd33d47f.html
E. 90年代婚姻法
如何一部《婚姻法》都不涉及婚姻双方一方失踪的判定问题。
建议参阅《民诉法》的相关规定。
F. 婚姻的婚姻发展史
▲婚姻的起源
原始人类并不需要婚姻,这跟今天的灵长动物是一样的,不必细说。后来有了氏族社会,采用的是集体群婚制,即一个氏族的男性或女性集体嫁到另一个氏族。这也是在进化过程中为了族群繁衍和防止乱伦导致族群退化而形成的一个习俗。再后来进入了私有制社会,才有了一对一或一对数的固定的夫妻关系,于是就产生了婚姻制度。
值得指出的是,由于婚姻产生于私有制,所以它一直与人的财产关系密切相关。由于男子是私有制社会的主体,所以女子一直被看作男子的财产,于是多数古代社会是一夫多妻制。而且抢婚、买卖妻妾等现象也源于此。由于私有制的财产由于血缘关系中的男性继承,为了保证血缘的纯净,就有了“处女情结”和对女子性行为的严格约束。
当出现了部落和国家等社会组织之后,婚姻又成了一种政治筹码。从部族的通婚,到国家统治者之间的“联姻”,都是试图通过婚姻来达到政治目的。直到今天,婚姻仍被富豪家庭用于结盟和理顺财产继承关系。
至于在自然小农经济社会中,婚姻则是一种劳动的分工组合,即所谓“男耕女织”,“男主外女主内”。而在现代社会中的老百姓,婚姻则是为了组成一个家庭,在满足人的正常生活需要的同时,承担为家族和社会养育后代的责任和义务,也是人的一种归宿。
婚姻的起源即是对财产的保护。它是父系社会的产物,是把女人视作物,一种可供交换的财产。至于母系社会里的一些所谓的“走婚”等,并不是婚姻,只是人类繁衍的本能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对抗恶劣的自然环境下的选择。那时,多生下一个孩子,当然就多一份人类活下去的可能。女人因为生育而成为神祗,有权与想性交的任意一个男性发生关系,包括乱伦。“活下去”这三个字在很大程度上还决定了母系社会刚迈入父系社会时的性行为。相当长一段时间,人们是按照供养关系,而不是血缘关系来决定是否发生性行为。但随着生产力的逐渐提高,人类学会狩猎与农耕,私有财产出现,保护财产成了首务之急,于是,婚姻出现,妻子成了丈夫的财产。一开始规矩还不严,婚姻还未能完全统治性,女人在婚前还可以有性行为,所以当时普遍有“杀首子”之风俗,以求保证血缘的纯净。到后来,婚姻完全统治了性,人类彻底迈入农业社会,任何一个女人的婚姻都已不能再由她自己说了算。女人已经完全沦为财产,她不仅是父母待价而沽的商品,也是某个男人即将购买的财产。
▲婚姻的演变
在人类社会中,婚姻不是自始存在的,永恒不变的,它经历了复杂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它经过最初的杂乱两性关系发展到原始禁忌、习惯、道德和法律加以确认和调整以后,产生了对人们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为规范,从而形成了人类社会的婚姻家庭制度。婚姻的演变过程分为几个阶段:1、前婚姻时代的血缘团体。即同一原始群体内的男女,在两性关系方面是杂乱的,没有任何限制。不仅在兄弟姐妹间,而且在父母子女直系血亲间都没有禁忌。这一时期存在于人类最初数以百万年计的漫长时代。2、群婚制。随着原始社会不断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人类从最初毫无限制的两性关系中,逐渐演进为各种群婚制的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开始形成了最初的婚姻制度。群婚制,指一群男子和一群女子互为夫妻的婚姻形式。最大的特征在于,两性关系受到一定范围的血缘关系的限制。期间经历了两个发展阶段:先经历了血缘群婚制,排除了直系血亲间的两性关系,即不同辈分的男女间不得结婚;再经历了亚血缘群婚制,排除了同胞兄弟姐妹之间的通婚。这从而引起了母系氏族的产生,使人类婚姻由族内婚向族外婚发展。3、对偶婚制。指一男一女在或长或短的时间内,过着相对稳定的配偶生活的婚姻形式。即一个男子在许多妻子中有一个主妻,一个女子在许多丈夫中有一个主夫。其产生于原始社会晚期。是从群婚向一夫一妻制的过渡形态,从血缘结构上为父系氏族和一夫一妻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现居住在云南泸沽湖畔的摩梭人,其带有神秘色彩的“走婚”,其实就是对偶婚的开残留形态。4、一夫一妻制。指一男一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它既不是自然选择规律作用的结果,也不是男女性爱的结果,而是私有制确立的必然结果。形成了以男子为中心的婚姻家庭。它经历了长期的演变过程,包括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四个历史时期。
G. 婚姻家庭法
婚姻家庭法抄经由以1950年《婚姻法》为标志的初创、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的停滞、以1980年《婚姻法》为标志的恢复和发展,至90年代逐渐形成了以《婚姻法》为主干、以《收养法》和《婚姻登记管理条例》为配套、以其他部门法相关规范和各个不同效力层次的法律渊源为补充的分散化结构态势。
简单的说,婚姻家庭法在内容形式上大于婚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