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发布时间: 2022-01-11 02:34:56

㈠ 为什么说法的内容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为什么法律只能反映社会,不能改变社会可以举个通俗易懂的例

摘要 法律与社会是相互作用的。一方面,社会是法律的基础,法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另一方面,法律则是纷繁复杂社会关系的调整器,法律规制各种社会关系,也指引着不同社会主体的行为。

㈡ 为什么法的内容是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决定上层建筑。第一,法的内容不可能超出社会物质生活。第二法的内容要不断更新补充适应社会物质生活。第三,法始终滞后于物质生活。所以,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的内容。

㈢ 为什么法是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社会规范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法制属于社会上层建筑范畴,由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决定,所以说社会物质条件决定。

㈣ 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行为规定对吗

对的,法律由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决定上层建筑。

第一,法的内容不可能超出社会物质生活。

第二,法的内容要不断更新补充适应社会物质生活。

第三,法始终滞后于物质生活。

所以,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的内容。



(4)法的基础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扩展阅读

法的特征

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的社会规范。

法律是一种以公共权利为后盾的、具有特殊强制性的社会规范。习惯、道德等社会规范则建立在人们的信仰或确信的基础上,大体通过社会舆论、传统的力量、社团内部的组织力量或人们的内心发生作用。

2、法是由公共权力机构制定或认可的具有特定形式的社会规范。

通过制定方式形成的法律就是成文法或制定法。通过国家认可的方式形成法律,是对社会中已有的社会规范(如习惯、道德、政策等) 赋予法的效力。

3、法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规范。

法的普遍性具有三层涵义:普遍有效性,即在国家权力所及的范围内,法具有普遍效力或约束力;普遍平等对待性,即要求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普遍一致性,即法律的内容始终具有与人类的普遍要求相一致的趋向。

4、法是可诉的规范体系,具有可诉性。

法的可诉性是指法律具有被任何人 (包括公民和法人)在法律规定的机构(尤其是法院和仲裁机构)中通过争议解决程序(特别是诉讼程序)加以运用以维护自身权利的可能性。

㈤ 法的最终决定因素是什么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b统治阶级

A 当然是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法只是反映了统治阶级意志。物质决定意识,统治阶级意志也受物质条件左右。

㈥ 法的本质由特定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 论述

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专所决定的统治阶段意志,属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行为规范体系。 \r\n一、共同本质: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表现。 \r\n二、基本特征:\r\n1、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r\n2、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r\n3、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规范;\r\n4、法是规定权利和义务的社会规范。\r\n三、规范作用:作为由国家制定的社会规范,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r\n四、社会作用:场范冠蝗攉豪圭通氦坤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执行社会公共事务。\r\n\r\n综上所述:法律关系是以现行法律存在为前提的社会关系,离开现行法律根本无确定法律关系可言。

㈦ 法的内容是由什么决定的 a社会物质生活条件 b生产关系 c社会生产力 d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

d
在公务员考试的资料中是这样解释法的本质的。1、法是统治阶级的意志体现;2、法是被奉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意志体现;3、法的内容由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㈧ (关于法律)法的内容为什么是统治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而不是人类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呢

根据阶级观假设,不同阶级之间的矛盾是本质上的,只可能暂时缓解但永远不可能调和,阶级之间本质的是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在社会转型期阶级异常复杂的时候才会有"限制,利用,改造,同盟"。所以无论如何不可能同时考虑多个阶级。
法律是阶级社会所特有的,是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的工具,所以必然带上阶级性,不可能由被统治阶级的状况决定。

㈨ 为什么法律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法律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属于社会上层建筑,物质生活决定上层建筑.第一,法的内版容不可能超出社会物质生权活.第二法的内容要不断更新补充适应社会物质生活.第三,法始终滞后于物质生活.所以,物质生活条件决定法的内容.

㈩ 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与法的价值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5]这是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对其所创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表述。 其中涉及到法的内容主要有:(一)法的关系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根源于这种物质的生活关系的总和;(二)与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相适合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是社会的经济基础,法律的政治的及与之相适应的社会意识形式是竖立于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三)法属于社会存在决定的社会意识的领域。按照这个科学的理论,法在社会上被定位为: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属于经济基础决定的上层建筑,属于社会意识的领域。 这是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所得出的唯一的科学结论,是解决法的具体问题的立足点和归宿,是不可动摇的。非常明显,社会必须首先解决人们的吃、穿、住等生产和生活的经济问题,然后才能进行政治、法律等活动,这个道理极为仆素和科学。法起源于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一定发展阶段,法的发展历史受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即生产方式所制约,法的功能是把社会存在的物质的生活关系固定化,法的价值是实现代表社会经济基础的阶级的根本利益。这可视为观察法的本质的第一个层次

热点内容
道德经无所得 发布:2025-05-01 12:40:10 浏览:57
依法治国总目标与党的领导 发布:2025-05-01 12:39:34 浏览:713
陕西青少年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5-01 12:39:23 浏览:396
刑法过失致人重伤 发布:2025-05-01 12:22:23 浏览:922
上海垃圾分类处理法规 发布:2025-05-01 12:22:20 浏览:674
合同法对病事假的规定 发布:2025-05-01 12:21:46 浏览:711
国际法对我国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01 12:18:01 浏览:746
腾跃律师 发布:2025-05-01 12:08:52 浏览:980
特征污染因子法规 发布:2025-05-01 12:08:51 浏览:805
依法治国的实现途径 发布:2025-05-01 11:45:06 浏览: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