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同法要式行为
⑴ 劳动合同中什么叫要式合同,什么叫不要式合同、有何区别
要式合同,是指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应当采用书面形式的合同。前者称为法定之要式合同,后者称为约定之要式合同。根据合同的成立是否需要特定的形式,可将合同分为要式合同与不要式合同。要式合同,是指法律要求必须具备一定的形式和手续的合同。
不要式合同,是指法律不要求必须具备一定形式和手续的合同。
区别:
1、要式合同是指合同的成立须具备特定形式的合同:不要式合同则指合同的成立无须具备某种特定形。
2、所谓不要式合同是指当事人订立的合同依法并不需要采取特定的形式.那么何谓要式合同,学术界却有不同的解释.关于适用的文书,是指上述行政机关的职员在职务上制作、取得的文书、图画以及电磁记录等。
3、所谓要式合同,是指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形式或手续订立的合同,与此相对应的要式合同一个概念为不要式合同,即法律不要求必须以某种形式订立,当事人可以任意采取何种形式都为有效的合同。
4、要式合同是指以履行特定方式为合同成立的要件,合同是否要式的关键在于合同的存在,受益人的撤消或变更不必征得同意,但必须通知变更的结果。
5、其区分标准一般而言是:"法律要求必须具备一定形式和手续的合同称为要式合同。反之法律不要求必须具备一定形式和手续的合同称之为不要式合同。"为了深刻认识这一标准必须进一步理解要式与不要式合同的基础──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
⑵ 什么是合同法的“要是”法律行为和“非要是”法律行为
应该是要式和非要式
前者是指必须遵照一定的程序和规定。
后者是指可以比较随意的完成。
⑶ 如何区分不要式的法律行为和要式的法律行为
要式法律行为的解释,房屋;
下面两个判决书诉讼请求和证据基本相同,同在天津河西区法院进行诉讼,两个判决结果相反,
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法院(2005)西民一初字第1579号民事判决书标明;
原告(反诉被告)张天泰,天津市市委党校退休,共产党员,天津市志同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投资人,住西青区候台子碧景园51号。
诉讼请求;
原告(反诉被告)张天泰诉被告张××腾房;
被告(反诉原告)张××,小学教师,河西区体院北9区10门,
诉讼请求;
被告(反诉原告)张××,房屋确权
原审判决书依据;
关于被告反诉房屋买卖事宜,依据我国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动产的买卖属要式法律行为,被告为能证实双方之间存在买卖的合意,未能证实房款的交付行为,其要求确认买卖关系成立生效,欠缺必要的证据,故对其反诉请求,本院不予支持。
显然;(2005)西民一初字第1579号判决,审判长杨树江歪曲我国法律,通过诉讼协助诈骗犯诈骗他人买的住房,(已被撤销,推翻)
看来,审判长(法官)杨树江得到不少好处!
案外人审请再审和重审
一、 撤销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法院(2005)西民一初字第1579号民事判决及本院(2006)二中民四终字第253号民事判决;
二、 本案发回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法院重审。
重审;
天津市河西区人民法院民 事 判 决 书(2009)西民一重字第24号判决书标明;
原告(反诉被告)张天泰,天津市市委党校退休,共产党员,天津市志同网络有限公司董事长,投资人,住西青区候台子碧景园51号。
诉讼请求;
原告(反诉被告)张天泰诉被告张××腾房;
被告,有独立请求权的第三人(反诉被告)陈仲英,住河西区体院北9区10门
诉讼请求
确认房屋买卖有效。
重审判决书法律依据;
依据我国合同法,当事人虽未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为此,原、被告、第三人对诉争房屋的买卖合同有效,具有法律约束力。此外,房屋买卖后的产权过户登记并不是合同生效的要求,只是物权变动的要求,是标的物所有权是否转移的标志,对买卖合同及效力没有影响,并不因为当事人未办理产权过户手续,而认定其买卖合同无效。
天津市河西区法院 审 判 员 刘卫平
上述两个判决,判决结果相反
要式法律行为的解释;
举例;
中国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和美国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签订了购买f35战斗机合同,每架f35战斗机一美元,这个合同属要式法律行为,必须有上级主管部门批准;
这个合同必须由中国政府批准,同时美国政府也得批准,上述合同才有效。这个合同属于要式法律行为。
房屋买卖后的产权过户登记并不是合同生效的要求,只是物权变动的要求,是标的物所有权是否转移的标志,对买卖合同及效力没有影响,并不因为当事人未办理产权过户手续,而认定其买卖合同无效。
2018年12月20日 陈仲英 电话 15922170632
⑷ 根据合同法第197条270条的规定,订立下列合同的行为中,属于要式法律行为的是
合同法197条明文规定:借款合同采用书面形式,但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专的除外。但书前后的两句属话明确表明 C为要式 D为非要式
269条:建设工程合同包括工程勘察、设计、施工合同。
270条:建设工程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综上两条所述:A B两项同属建设工程合同 均为要式合同
所以: ABC 当选。
⑸ 1、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
要式行为是指依照法律规定,必须采取一定形式或履行一定程序才能成立的行为,如:票据行为就是法定要式行为。
不要式行为又名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是不拘形式的民事法律行为,即当事人可以自由决定行为的形式,只要该行为意思表示合法,行为即可生效。一般来说,法律行为除法律有特别规定的以外,都是不要式行为。
(5)合同法要式行为扩展阅读:
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的简介:
1、要式行为
综合起来说就是:如法律规定某种民事法律行为必须采用某种形式,这种民事法律行为就称为要式民事行为。公民或者法人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必须遵照法律要求的形式,其法律行为方能成立。凡不具备法律规定的形式的民事行为便是不成立的。
2、不要式行为
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应该包括意思形式的自由,按照自己行为、自己责任的原则,法律很少再干预当事人的行为方式,只在个人行使权利涉及他人义务、公共利益或重大民生事务时,才要求民事法律行为必须以要式方式进行。
即民事法律行为是否为要式,须有当事人约定或者法律规定为限,否则为不要式。
⑹ 要式行为和不要式行为的区别
要式行为是指必须具备特定的法定形式和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成立的行为。比如,合同法中规定的金融机构为贷款人的借款合同、融资租赁合同、建设工程合同等,须采用书面方式,是要式行为。
非要式行为则指不要求采用特定的形式和一定的程序,而是由当事人自由选择任何形式都能成立的行为。
比如,一般的买卖行为,既可采用书面形式,也可采用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这里当事人没有约定特定的形式,法律也没有规定特定的形式,是非要式的行为。
⑺ 要式行为与非要式行为有什么不同
要式法律行为指法律规定应当采用特定形式的民事法律行为。《民法通则》第56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是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例如,根据《合同法》第270条的规定,建设工程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因此,订立建设工程合同的行为,属于要式法律行为。
不要式法律行为指法律没有规定特定形式,采用书面、口头或其他任何形式均可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合同法》第197条规定:"借款合同采用书面形式,但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这个条款规定了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属于不要式法律行为,有没有书面形式的合同均可。而非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则属于要式法律行为,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拓展资料:
要式法律行为是指必须履行某种特定的形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它的内容包括行为人行为的合法性和成立条件的必要性,根据对要式法律行为划分的标准不同,可分为以下不同的几种类型。
不要式法律行为则指不要求采用特定的形式和一定的程序,而是由当事人自由选择任何形式都能成立的法律行为。
根据要式法律行为的主体不同,可分为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要式行政法律行为。要式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设立、变更或废止某种民事法律关系必须履行某种特定形式才能成立和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比如结婚,必须男女双方进行婚姻登记的行为。
要式行政法律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某种方式而实施,才能发生法律效果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必须制作处罚决定书,劳动争议仲裁必须制作仲裁书等。
⑻ 7. 要式法律行为与不要式法律行为的理解8. 诺成性法律行为与实践性法律行为的理解
7.根据民事法律行为是否必须依照一定方式实施,可以把它分为要式行为与不要式行为。
1.概念。要式民事法律行为是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形式实施的行为。一定的方式常见的有书面形式、履行登记手续等。不要式民事法律行为是不拘形式的民事法律行为,即当事人可以自由决定行为的形式,只要该行为意思表示合法,行为即可生效。
2.区分意义:
(1)要式行为须有约定或法律规定。要式行为在于强调民事法律行为的郑重性,一方面为表彰和强化行为的效力,另一方面也是以利于滋生纠纷时便于对事实的证明。但民法中的意思自治应该包括意思形式的自由,按照自己行为、自己责任的原则,法律很少再干预当事人行为方式,只在个人行使权利涉及他人义务、公共利益或重大民生事务时,才要求民事法律行为必须以要式方式进行。即民事法律行为是否为要式,须有当事人约定或者法律规定为限,否则为不要式。
我国担保法中规定的抵押、城市私有房屋管理条例中规定的房屋买卖须登记,以及合同法中规定的建设工程合同须采用书面方式,都属于要式行为。
(2)要式行为的效力。要式行为如未完成特定形式,该行为不成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如合同法第36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规定或者当事人约定采用书面形式订立合同,当事人未采用书面形式但一方已经履行主要义务,对方接受的,该合同成立。这一个例外规定,应该能适用于所有的债权合同,能否适用物权行为,有待于物权法的规定或最高法院对合同法的进一步解释。
8.诺成性经济法律行为是指无须标的物的交付、仅有意思表示即可成立的行为。其特点在于,从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之时起,法律行为就成立。例:货物的买卖、房屋的租赁等行为。
实践性法律行为又称要物行为,是指除当事人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之外,还需要交付标的物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例:在小件寄存合同中,只有寄存人将寄存的物品交给保管人时,合同才算成立。
⑼ 什么叫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
要式法律行为和非要式法律行为是由依法律成立的形式和程序作的划分。
1、要式法律行为是指必须具备特定的法定形式和遵循一定的程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如转移房屋所有权,除了当事人要签订书面合同以外,还必须到政府有关部门办理房屋产权过户登记。
2、不要式法律行为则指不要求采用特定的形式和一定的程序,而是由当事人自由选择任何形式都能成立的法律行为。如一般的买卖、公民之间的借贷等。当事人在意思表示方式的选择上,不受法律的特别限制。例如,一般的买卖行为,既可采用书面形式,也可采用口头形式或其他形式。
区别:
1、要式法律行为指法律规定应当采用特定形式的民事法律行为。
《民法通则》第56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是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例如,根据《合同法》第270条的规定,建设工程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因此,订立建设工程合同的行为,属于要式法律行为。
2、不要式法律行为指法律没有规定特定形式,采用书面、口头或其他任何形式均可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
《合同法》第197条规定:"借款合同采用书面形式,但自然人之间借款另有约定的除外。"这个条款规定了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属于不要式法律行为,有没有书面形式的合同均可。而非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则属于要式法律行为,必须采用书面形式。
(9)合同法要式行为扩展阅读
一、分类
1、根据要式法律行为的主体不同,可分为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和要式行政法律行为。
(1)要式民事法律行为是指设立、变更或废止某种民事法律关系必须履行某种特定形式才能成立和生效的民事法律行为。比如结婚,必须男女双方进行婚姻登记的行为。
(2)要式行政法律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在行政管理活动中,必须依照法律规定的某种方式而实施,才能发生法律效果的行政行为,如行政处罚必须制作处罚决定书,劳动争议仲裁必须制作仲裁书等。
因行政行为对公民的权利影响很大,为防止滥用行政权利,保护公民的合法权益,就必须注重一定的形式和方式。
2、根据要式法律行为是否由行为人自由决定为标准,可分为约定要式法律行为、法定要式法律行为以及约定和法定相结合而成的双重要式法律行为。
(1)约定要式法律行为是指行为人设立、变更、废止某种民事法律关系,约定必须经过某种特定的形式才能成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订立经济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合同必须经过公证机关公证后才能成立。它要求约定的要式必须是合法的和能够实现的方式。
约定要式法律行为都应当是发生在民事活动中,而行政法律行为当中采用约定要式的很少,根据行政法律行为的特点和调整对象来讲,只要是要式的都应当是法定的,如果采用约定的要式行政行为不利于对公民权益的保护。
(2)法定要式法律行为是指国家立法机关或行政执法机关用法律、法规或规范性法律文件和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章、制度等形式而确定的某种法律行为必须经过某种特定的方式才能成立的法律行为,这就要求行为人必须履行法律规定的方式后,行为才能成立。
行政要式法律行为都应当是法定的要式行政法律行为,而要式民事法律行为既可以是约定的也可以是法定的。
二、对法定要式民事法律行为的处理原则
1、维护国家法律的原则。
行为人没履行法定要式民事法律行为的,并且具体民事法律行为没有实施的,双方当事人对所设立、变更或废止民事法律关系达成的协议或合同而发生纠纷的,应当认定其民事法律关系没有成立。
2、实事求是的原则。
(1)未履行法定要式民事法律行为前的民事法律行为,双方当事人对其约定的民事法律关系已经实际履行的民事法律行为,如果其民事行为合法,应当支持,责令履行法定要式行为,并对其没有及时履行法定要式行为的责任者进行处罚(应当由行政立法部门对此做出处罚性规定)。
(2)如果其民事行为违法,又没有履行法定要式形式的,其行为按法律对违法行为的处理原则和规定处理。
(3)若行为人履行了行政机关认可性的法定要式行为的,但其民事行为内容违法的,影响到民事法律关系整体内容生效的(如买卖汽车进行犯罪活动的),对其履行的法定要式行为应由履行认可性的行政机关予以撤销.
(4)如果是属部分内容违法,并不影响到整体民事法律关系生效的(如规定的违约金或利息超出国家法律规定等),对违法部分予以撤销。
3、尊重合同的原则。
(1)行为人设立、变更、废止某种民事法律关系所签订的合同或协议,按法律规定必须履行某种特定的方式才能成立的,这种法定的方式就是合同或协议成立的前提条件。
(2)对没有履行的,就不能认定其成立,如必须经过公证才能成立的经济合同,对没有进行公证的合同,就不能认定其成立和有效,若双方实际履行了,发生纠纷后不受法律保护,按无效合同处理。
(3)但对于先由双方当事人签订成立生效的合同或协议,生效或履行后再必须履行某种法定的形式对其认可或履行行政登记制度的民事行为,应当采取遵重合同的原则,并区别不同情况处理。
(4)对于双方签订的合同或协议的意思表示真实的,且符合法律规定,只是缺少履行法定行政管理的要式手续的,应认定合同的有效,令其补办手续。
(5)或对不履行合同一方给对方造成的损失给予赔偿(支付违约金、赔偿金等),不能只因没有履行行政管理手续这种要式行为而否认其前一部分的合法性,或对其前一部分合法行为不予保护,从而使遵守合同一方蒙受损失又得不到法律的保护,违约方得不到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