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社会学第三版朱景文
1. 朱景文的代表性成果
2008,比较法总论(第二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8,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中国法律发展报告——数据库和指标体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比较法总论,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2006,全球化条件下的法治国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跨越国境的思考——法理学讲演录,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中国法理学论坛,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法理学研究,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法理学习题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5,法社会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主编,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比较法总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法理学教学参考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法理学(第二版),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法律和全球化——实践背后的理论,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2,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主编,法律出版社
2001,比较法社会学的框架和方法——法制化、本土化和全球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法理学,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比较法,校阅,法律出版社
1996,对西方法律传统的挑战——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主编,检察出版社
1996,中国社会发展报告(1994-95),法制部分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4,法理学,副主编,法律出版社
1994,现代西方法社会学,法律出版社
1992,比较法总论,检察出版社
1986,法的一般理论,翻译,辽宁人民出版社
2. 朱景文的讲授课程
1. 法理学;
2. 比较法总论;
3. 法社会学;
4. 现代西方法哲学;
5. Introction to Chinese Law
6. Introction to Constitutional Law in the PRC
7. Chinese Legal Culture---Formal and Informal Perspectives
3. 法律社会学的发展历史
法律社会学主要是从法学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9世纪后,因受4种思潮的影响,西方法学界内形成了法律“社会学派”。这 4种思潮是:①历史主义。强调追溯法律思想和立法制度的历史根源,认为法律发展的模式是各种社会势力行动的意外产物。代表人物有英国法学家和法律历史学家H.J.S.梅恩、美国法律史学家和法哲学家O.W.霍姆斯等。②工具主义。号召将社会知识与法律结合起来,研究什么是法律及实际上法律在起什么作用。代表人物有英国法学家J.边沁、德国法学家 R.von耶林和美国法学家R.庞德。③反形式主义。贬低法律规范的重要性和有效性,鼓励人们充分认识行动的非理性动机、人对社会支持的依赖和自身具有活力的社会制度的出现。代表人物有奥地利法学家E.埃尔利希。④多元主义。认为法律不仅存在于正式的政府机构之中,还存在于习俗、社会组织、群体生活的现实规定之中。代表人物有埃尔利希。这 4种思潮的法学家都感到有必要越出传统的法学界限,在更广阔的社会背景中研究法学问题。法国的□.迪尔凯姆、德国的M.韦伯、美国的E.A.罗斯和W.G.萨姆纳等社会学家有关法律、犯罪和惩罚问题的大量论述,促进了法学中的社会学派的形成,推动了法律社会学理论的发展。此外,英国的H.斯宾塞、奥地利的L.龚普洛维奇、法国的G.塔尔德和美国的L.F.沃德等社会学家分别从生物学、人类学和心理学等角度研究法律和解释法律现象,被称为早期社会法学的代表人物和法律社会学的奠基人。1892年,意大利法学家、社会学家D.安齐洛蒂首先提出“法律社会学”的说法。
20世纪以来,随着新兴的社会学不断向古老的法学渗透,一批热衷于将这两个学科结合起来的社会学家和法学家形成了以实证主义哲学为基础的阵容庞大、支派繁多的社会学法学派。主要支派有:自由法学派、利益法学派、现实主义法学派、社会连带主义法学派、社会心理法学派和斯堪的纳维亚法学派。社会学法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埃尔利希1913年发表的《法律社会学的基本原理》一书,为法律社会学奠定了理论基础,使它趋向成熟。他强调法律来源于社会,揭示了法、法律规范及法院判决的社会基础,提出作为法律结构所有不同因素总和的“活的法律”,主张社会学与法学结合。自由法学派的倡导者H.坎托罗维奇对法律社会学的发展也有突出贡献。被称为法律社会学权威的庞德,力求综合各有关学科的知识以解释法律现象,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工程,能有条不紊地促进社会与经济秩序的安定,并提出法律概念的社会利益说;他认为法律社会学着重于法的作用而不是它的抽象内容,强调法的社会目的而不是它的制裁,认为法律规则是实现社会公正的指针,而不是永恒不变的模型;他将法律当作一种社会制度,认为可以通过人的努力予以改善。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律社会学内部逐渐出现了统一的趋向,在美国尤其明显。美国的法律社会学着重探讨在法律思想与法律现实之间、“书本上的法律”与“行动中的法律”之间的差距,强调法律是不完善的,是可以改进的一种解决冲突的机制。这一研究方向在法律社会学中得到了普遍的肯定。
70年代,在社会学冲突理论的影响下,西方激进的法律社会学家集中研究法律在使冲突制度化方面的作用,法律如何为统治者的经济利益服务,以及法律的理想和实践对意识形态的影响。他们打破了与激进的犯罪社会学和异常行为学说的界限,更加注重对司法系统和审判制度的研究。70年代后期,激进的法律社会学受到西方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的影响,对19世纪和20世纪的法律发展进行了以经验为依据的历史研究。此后,西方的主流法律社会学日益变得注重微观经验研究,注重行为分析,借鉴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技术。
美国是当代法律社会学研究最活跃的国家,在考察法制在个别社会部门内的发展和法律对社会制度的影响,对法律机构的职能、法律的社会监督和调节作用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进展。苏联的法律社会学注重研究法律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认为法律意识、人们有目的性的法律活动能对社会发展进程起调节作用,因此强调通过法律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全社会的法律知识水平。波兰、联邦德国、英国、荷兰、意大利、日本等国,都有专门人员研究法律社会学,并在一些大学开设了法律社会学课程。当代世界各国的法学和社会学、法学家与社会学家之间都缺少真正的合作,研究者各执己见,自行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基础的法律社会学同以美国社会学为基础的法律社会学,在观点上存在着严重的分歧。
4. 法律社会学 案例
从案例1看,按照一来般法理,群众会议自以不参加公益事业为由将卢进发等7户卢姓村民开除村籍的决议是无效的决议。后来对村民进行罚款的行为没有法律依据,也是无效的决议。
从案例2上看,政府的执行力显然不如在少数民族中头人的执行力。按照一般法理,政府实施行政行为不应当建立在某些个人的权威之上。
从案例3上看,按照一般法理,民间一些接近迷信的风俗不应当在法律上获得公力救济。
但是,一些善良风俗和少数民族的习惯法如果不影响社会的稳定健康状态,甚至促进社会的稳定健康状态,就可以排除一些民事法律的适用。司法和行政机关在遇到一些少数民族地方的善良习惯和一些地区无害社会的善良风俗时候,应当在引导的同时,也要尊重这些已经形成一定社会规范的特殊规则。当然前提是这些规范不影响社会的健康有序的发展。以追求行政和司法过程中的最大社会效益。
反之,如果一味以机械的遵照一般法理进行行政和司法,不仅效果不好,而且不能体现法律在解决社会冲突时的作用,降低法的价值和功能。
5. 法律社会学
http://wenku..com/link?url=-Hw2Y_Va9fhZi-_XzY7
http://wenku..com/link?url=a9h9Luv7eYh3VjTs0-Q__mFUE--u38m
6. 《法律社会学》最新txt全集下载
法律社会学 txt全集小说附件已上传到网络网盘,点击免费下载:
内容预回览:
19世纪末答20世纪初,迅速工业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一场以整个社会为背景来看待和研究法律的运动。在这场革命性运动的冲击之下,“法律毕竟是法律”(“thelawisthelaw”)的“金科玉律”被打得粉碎,法律制度不再被认为是完全脱离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而独立存在的和不可更改的;法律研究也不再是法律专业人员的专擅领域。这场运动在学术上的表现,就是名之为“法律社会学”(SociologyofLaw)的这一专门性学科的兴起。
第一节法律社会学兴起的历史背景
恩格斯曾经说过:“每一时代的社会经济结构形成现实基础,每一个历史时期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的、哲学的和其他的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是应由这个基础来说明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6年版,第66页。由此可见,思想领域中的任何发展和运动绝不可能是排他或自我封闭的。一个特定的思想潮流或思想创新,可以为一个时期提供一种“自持之势”,并由此获得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性……
7. 朱景文的承担的科研项目
1. 中国法律发展报告,洪范法律与经济研究所(福特基金会资助)(2004-2007);
2. 全球化条件下的法治国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重点项目)(2002-2005);
3. WTO和法律全球化研究(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基地教育部重大项目)(2003-2005)
4. 比较法社会学:框架和方法(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九五重点项目)(1996-2000);
5. 美国批判法律研究运动(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八五项目)(1991-1994);
6. 欧盟法与成员国法之间关系研究(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1999-2000);
7. 比较法社会学(美国富布莱特项目)(1996-1997);
8. 当代西方后现代法学(国家教育部博士点项目)(1998-2000);
9. 中国法律培训的制度化(国际发展研究学院亚洲开发银行项目)(1998-1999)
8. 法社会学的中国观点
长期以来,中复国法学界一制直认为,法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上升为国家意志的统治阶级的意志。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学术研究与思考的深入,这一传统观点的局限性也日益明显。于是,有学者提出法律是理性与意志的复合体;有的提出“法是‘理’与‘力’的结合”,有的则认为“法是理性的对话”;也有学者认为法律是一个安排秩序的分类体系;还有的认为法律是一种激励机制。上述种种观点,借用一个学者的话说,都接触到了法律的某些面相,在一定程度上有其合理性,但并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或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