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名词解释1社会测量法
1. 社会测量法的实施过程
1.在确定标准时,需要考虑标准的性质、数目以及可以选择的数目。标准的多少根据研究的要求而定,一般情况下不宜太多。因为太多、太严的标准将会给被试的选择带来困难,如找不到可选的对象。
2.如果按标准的重要性,可以将它们分成强标准和弱标准。
强标准是指对于工作或生活有重要意义和长期影响的标准,例如一起工作、一起学习等;弱标准往往是临时和短期的活动或任务,比如,让受测人选择与谁在一起参加某次活动。
3.选择标准时,应注意使标准尽可能具体,让受测者充分了解标准的内容,如说明一起参加什么工作或活动,避免由于理解不同而导致的偏差。
4.标准可以用积极方式,也可以用消极方式提出。积极方式如:“你喜欢与谁一起讨论工作计划?”消极方式如:“你不希望与谁一起参加某一活动?”消极方式容易引起受测者的焦虑和不安,因而要谨慎使用。
5.每次测量一般使用一个标准;只有在有特殊需要时,才用多个标准和更多选择。 有明确的指导语,指出测量目的;
让受测者在自愿基础上参加测量,并向他们说明,将不公开测量结果,使他们无拘束地参加测量,避免影响正常团体气氛和成员之间关系;
让受试者在限定范围内选择适当对象。同时,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向被测人说明测量意义,熟悉他们的情况,建立融洽的合作关系,使测量顺利进行。
根据要求,社会测量常用以下几种方式。
(1)等级排列法。将团体其他成员按喜爱程度排出等级顺序;然后,对等级顺序进行加权记分。例如,给“最好”的同伴记3分,给“第二好”的同伴记2分,给“第三好”的人记1分。再以这些分数乘以被选次数,得出每个人的等级分数。
(2)靶式社会图。这种方式以靶图方式标出被选频次,靶心为频次最高的人,越向外周,被人选择的次数越少。
(3)“猜测”技术。这种方法给受测人呈现一些有关积极或消极特征的简短描述,让他们列出与这一系列描述相匹配的人,然后根据这些选择做出分析。
2. 社会测量法的特点
社会测量法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1)涉及社会性的变量。它主要研究人际关系及人际结构特征,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
(2)社会测量是对人的某种评价,因此,它容易引起被测人较强的兴趣与动机。
(3)测量结果特别适合于小团体研究。在研究团体效率和凝聚力方面等具有很强的应用性。
3. 社会学概论名词解释 1角色 2社会批评 3法律
角色是指社会生活中围绕着人的社会地位的一系列权利、义务和行为模式,它是人的社会地位的外在的动态表现,是社会对处在特定地位的人的行为期待。
法律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反映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政权强制执行的行为规则的总和,包括法令、法案、法规、条例、决议、命令等具体形式。
不好意思 没有找到 社会批评 的
4. 测量法名词解释
测量法是指根据某一规则给测量对象的某些特性分配数值(数值化)的研究方法。测量通常通过量表来完成。按所测得数值的种类和特点,量表可分为:名义量表、位次(顺序)量表、间距量表、比率量表、
名义量表:测值表示彼此不同的事物,用以区别研究对象的某一特征,它只允许进行次数运算;位次(顺序)量表:测值表示事物的相对关系(顺序关系),它允许按次序统计,但不能作加减乘除运算;间距量表:测值可作加减运算,但不允许作乘除运算;比率量表:测值可进行加减乘除四则运算。
(4)三名词解释1社会测量法扩展阅读:
测量的条件有:
(1)效度,即测量的结果与所要达到的目标相符合的程度;
(2)信度,即测量数值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3)难度,即测量试题的难易程度;
(4)区分度,即最大限度地区分被试的特性和能力的辨别力的大小。
测量在教育中有重要的作用,如选拔学生;对学生编班和分组;诊断学习困难,解释成绩不良的原因;提供咨询与个别指导;检查教育或教学目标达到的情况,及时予以调整;激励学生的学习动机等。
5. 社会测量法的应用
社会测量法主要可以了解群体内部三个方面的问题:即了解群体中最受欢迎的人,回群体中有答无非正式小群体,了解群体内部的人际关系整体状况。
这种方法,可以把群体成员心理上的结合加以数量化,而且揭示出的群体内的人际关系状况是不被当事人所觉察的,比如成员之间的好感或情绪方面的联系等。
另外,运用这种方法了解一个群体内的人际关系状况相对比较节省时间,因而,社会测量法一经问世,就受到许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的广泛注意,被广泛运用于工厂、机关、学校等团体的各个方面的人际关系测查和人员选拔、人事推荐等。大量的研究者还为社会测量法的发展作了很多工作,提出了一系列测量方法的改进措施,如现在被广泛运用于儿童群体人际关系测量的同伴提名法,用于测查群体成员选择动机和被成员所重视的人员范围的“参照测量法”和“关系测量法”等。
6. 名词解释:1 社会学阅读 2 文化学阅读3. 语义学阅读 4 接受美学 5. 非线性网络思维
1 社会学阅读
①描述。运用自己科学而独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法,客观而忠实地搜集、整理和记录各种社会现象的定量化或定性化的信息,人们可以借助这些真实可靠的社会信息获得对某一或某些社会现象乃至整体社会的感性认识。
②解释。在一般性的描述之后,可借助社会学的概念范畴,对所获取的经验材料进行理论抽象,探讨社会现象形成、变化及发展的前因后果,达到对制约社会现象的主客观因素的理性认识。
③预测。在描述和解释的前提下对已获取的社会信息的再处理。描述和解释工作的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标志着各相关社会现象间相关程度的确定。若能对发展相对更具规律性的社会现象的发展速度和规模做出尽可能精确的测量,则与之相关的而且是人们意欲了解的社会现象的未来发展就可以相应得到大致的确定。当然,由于社会现象之间极少有如自然现象之间那样的函数关系,所以,对社会现象的预测难以达到自然
2 文化学阅读
运用自己科学而独到的技术手段和研究法,客观而忠实地搜集、整理和记录各种社会现象的定量化或定性化的信息,人们可以借助这些真实可靠的社会信息获得对某一或某些社会现象乃至整体社会的感性认识。
不同概念
在接受理论中,文学文本和文学作品是两个性质不同的概念: (1)文本是指作家创造的同读者发生关系之前的作品本身的自在状态;作品是指与读者构成对象性关系的东西,它已经突破了孤立的存在,融会了读者即审美主体的经验、情感和艺术趣味的审美对象。 (2)文本是以文字符号的形式储存着多种多样审美信息的硬载体;作品则是在具有鉴赏力读者的阅读中,由作家和读者共同创造的审美信息的软载体。 (3)文本是一种永久性的存在,它独立于接受主体的感知之外,其存在不依赖于接受主体的审美经验,其结构形态也不会因事而发生变化;作品则依赖接受主体的积极介入,它只存在于读者的审美观照和感受中,受接受主体的思想情感和心理结构的左右支配,是一种相对的具体的存在。由文本到作品的转变,是审美感知的结果。也就是说,作品是被审美主体感知、规定和创造的文本。
7. 社会测量法的介绍
社会测量法是心理学家莫里诺(J.L. Moreno)于1934年提出的一种研究方法。它主要用于研究团体内(特别是小团体)成员之间人际关系和人际相互作用的模式,即所谓社会结构,通过社会测量,人们可以了解人的人际知觉方式、团体凝聚力等团体特征。
8. 社会测量的名词解释跪求
社会测量(sociometry),一译“社会计量学”或“社会测量技术”。对人际关系,尤其是人际亲疏关系进行定量分析的方法和技术,对社会集团中人际吸引或排斥现象的评定。
法国人口学家科斯特最早在其《客观社会学原理》(1899)一书中制定。1934 年,奥地利心理学家莫雷诺在其《谁将幸存》一书中进一步作了说明。现被应用于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精神病学等领域,对领导关系、适应社会的过程、某些社会集团的偏见以及态度、信仰或价值观进行研究。
与自然科学相比,社会测量的特点是
1、自然科学测量的对象是有形物质的自然属性;社会测量的对象不仅涉及人的自然属性,如年龄、性别等,更多地涉及人的社会属性,如意识、行为、态度等。
2、自然现象的测量工具大多是标准化的仪器,信度、效度很高,测量的误差易于求得,社会测量工具的外在形式是问卷题目或量表(亦称题器),信度和效度都较低,测量误差较难掌握。
以上内容参考:网络-社会测量
9. 我想要心理学的自我监控量表!一共25道题的!请问大家谁有!谢谢了!
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20分)
1.( )又称稳定性系数。
A.再测信度 B.评分者信度
C.内部一致性信度 D.分半信度
2.以下( )是影响人际吸引的主要条件之一。
A.规范性 B.社会性
C.接近性 D.合群性
3.颜色的基本特征或表现,称为( )。
A.色调 B.亮度
C.饱和度 D.中和色
4.( )人格特征的人,往往追求刺激、新奇,好冒险。
A.T-型 B.少阴型
C.少阳型 D.T+型
5.位置学说不能解释( )。
A.高频声音的编码
B.中等频率的声音的编码
C.频率最低的声音的编码
D.频率最高的声音的编码
6.心理学是研究人的( )的科学。
A.心理活动的规律 B.行为和心理活动的规律
C.生理与心理活动的规律 D.行为活动的规律
7.“一好百好”,“一坏百坏”,这种社会认知效应称为( )。
A.刻板效应 B.近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首因效应
8.明尼苏达多相人格测验是一种( )。
A.教育测验 B.投射测验
C.自陈量表 D.性向测验
9.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研究,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的心理学学派为( )。
A.人本主义学派 B.格式塔学派
C.行为主义学派 D.精神分析学派
10.正常清醒时,能思考,能灵敏地解决问题,这种状态下的脑电波是( )。
A.β波 B.δ波
C.θ波 D.α波
11.社会认知的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过程:搜集、选择信息过程和( )。
A.比较信息过程 B.整合信息过程
C.组织信息过程 D.概括信息过程
12.口渴会促使个体作出觅水的活动,这是动机的( )。
A.导向功能 B.激活功能
C.调节与维持的功能 D.强化功能
13.声音的质量特征称为( )。
A.音强 B.音高
C.音色 D.音波
14.“三个和尚没水喝”,反映了( )作用。
A.社会惰化 B.社会干扰
C.去个体化 D.从众
15.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契约、个人权利和民主承认的法律的道德阶段属于( )。
A.前习俗水平 B.公正水平
C.习俗水平 D.后习俗水平
16.一般说来,由( )支配下的行为更具有持久性。
A.交往动机 B.外在动机
C.内在动机 D.无意识动机
17.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这是人格的( )。
A.复杂性 B.独特性
C.功能性 D.统合性
18.思维的主要特征为( )。
A.间接性和概括性 B.分析性和概括性
C.间接性和整合性 D.分析性和整合性
19.卡特尔人格特质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 )。
A.表面特质 B.共同特质
C.中心特质 D.根源特质
20.社会测量法由心理学家( )所首创。
A.加德纳 B.莫雷诺
C.斯金纳 D.比纳
二、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10分)
1.情绪情感的构成包括( )。
A.生理唤醒 B.对事物的反映
C.态度 D.主观体验
E.外部行为
2.Y理论把人看作是( )。
A.为钱而工作 B.负责任的
C.为自身价值观而工作 D.有创造力的
E.有协调性的
3.在人和动物身上都存在,主要表现为睡与醒的周期性循环,还有生理方面的节律变化,如血压、排尿、荷尔蒙分泌等,这属于( )。
A.注意的起伏现象 B.生物节律现象
C.机体“生物钟”的表现 D.日节律现象
E.知觉节律现象
4.问题解决的特征为( )。
A.认知性操作 B.操作复杂性
C.目标指向性 D.问题空间性
E.操作系列性
5.群体凝聚力的正性力量包括以下含义( )。
A.成员间较多的情感联系 B.制约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C.成员间彼此喜欢 D.使成员留在群体中的动机
E.调节成员的思想和行为
6.同时型认知风格的特点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
A.链状推导 B.采取宽视野的方式
C.兼顾到各种可能性 D.左脑优势
E.言语操作性强
7.锥体细胞( )。
A.能够反应颜色 B.对光的强度反应强
C.不能分辨颜色 D.能够反应光的波长
E.对光的强度反应差
8.权威型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 )的人格特征。
A.消极 B.依赖
C.惟我独尊 D.懦弱
E.不诚实
9.群体的主要功能有:( )。
A.使成员获得社会性支持 B.认知功能
C.角色功能 D.目标功能
E.使成员具有认同感
10.晶体智力( )。
A.在成年期还会有所增长 B.在成年期开始衰退
C.在20岁左右达到顶峰 D.是对已获得的知识技能的测量
E.是对学习速度的测量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横断研究法
2.应激
3.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4.社会助长
5.创造性思维
四、简答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1.简要说明舒茨提出的三种基本的人际需要。
2.举例说明问题解决策略中的手段——目的分析法。
3.简要说明人格结构的自我调控系统。
4.简述成就动机的涵义和结构。
五、论述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1.试述处理压力的方法。
2.结合实例谈谈学习中的组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