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合同法45条期待权

合同法45条期待权

发布时间: 2022-05-29 01:05:26

合同法第45条在民法典哪一条

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条件。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失效。

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本条是对附条件合同效力的规定。

根据本条的规定,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对合同的效力附条件,即附条件的合同。所谓附条件的合同,是指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某种事实状态,并以其将来发生或者不发生作为合同生效或者不生效的限制条件的合同。

所附条件是指合同当事人自己约定的、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用来限定合同效力的某种合法事实。所附条件有以下特点:

1.所附条件是由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并且作为合同的一个条款列入合同中。其与法定条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后者是由法律规定的,不由当事人的意思取合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条件。因此、合同双方当事人不得以法定条件作为所附条件。

2.条件是将来可能发生的事实。过去的、现存的事实或者将来必定发生的事实或者必定不能发生的事实不能作为所附条件。此外,法律规定的事实也不能作为附条件,如子女继承父亲遗产要等到父亲死亡,就不能作为条件。

3.所附条件是当事人用来限制合同法律效力的附属意思表示。它同当事人约定的所谓供货条件、付款条件是不同的,后者是合同自身内容的一部分,而附条件合同的所附条件只是合同的附属内容。

4.所附条件必须是合法的事实。违法的事实不能作为条件,如双方当事人不能约定某人杀死某人作为合同生效的条件。

所附条件可分为生效条件和解除条件。生效条件是指使合同的效力发生或者不发生的条件。在此条件出现之前,也即本条所说的条件成就之前,合同的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当此条件出现后,即条件成就后,合同生效;当条件没有出现(或成就),合同也就不生效。例如甲与乙签订买卖合同,甲同意把房子卖给乙,但是条件是要在甲调到外地工作过后。这个条件一旦出现后,则卖房的合同即生效。解除条件又称消灭条件,是指对具有效力的合同,当合同约定的条件出现(即成就)时,合同的效力归于消灭;若确定该条件不出现(不成就),则该合同仍确保其效力。

附条件的合同中,所附条件的出现对该合同的法律效力有决定性作用,根据本条的规定,附条件合同在所附条件出现时分为两种情况:生效条件的出现使该合同产生法律效力;附解除条件的合同中,解除条件的出现使该合同失去效力。

㈡ 该怎么理解合同法第四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四十五条: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条件。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失效。
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附条件的合同中,所附条件的出现对该合同的法律效力有决定性作用,根据本条的规定,附条件合同在所附条件出现时分为两种情况:生效条件的出现使该合同产生法律效力;附解除条件的合同中,解除条件的出现使该合同失去效力。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附条件的合同虽然要在所附条件出现时生效或者失效,但是对于当事人仍然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当事人不能随意变更或者解除。一旦符合所附条件时,一方如果不履行,就要赔偿因此给对方造成的损失。所以,附条件的合同效力可分为条件成就前的效力和条件成就后的效力。条件未出现前的效力对于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表现为当事人不得自行撤销、变更合同的拘束力和可基于条件出现时对该合同生效的期待权;在附解除条件的合同中则表现为当事人可期待条件出现时合同效力归于消灭的期待权。条件出现后效力在附生效条件的合同中表现为该合同生效,在附解除条件的合同中则表现为条件出现后合同的效力归于消灭。
由于附条件的合同的生效或者终止的效力取决于所附条件的成就或者不成就(即出现或不出现),并且所附条件事先是不确定的,因此,任何一方均不得以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方法恶意地促成条件的成就或者阻止条件的成就(出现)。因此,本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己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㈢ 合同法45条属于什么规则

第四十五条 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条件。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失效。

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释义】本条是对附条件合同效力的规定。

根据本条的规定,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可以对合同的效力附条件,即附条件的合同。所谓附条件的合同,是指合同的双方当事人在合同中约定某种事实状态,并以其将来发生或者不发生作为合同生效或者不生效的限制条件的合同。

所附条件是指合同当事人自己约定的、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用来限定合同效力的某种合法事实。所附条件有以下特点:

1.所附条件是由双方当事人约定的,并且作为合同的一个条款列入合同中。其与法定条件的最大区别就在于后者是由法律规定的,不由当事人的意思取合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条件。因此、合同双方当事人不得以法定条件作为所附条件。

2.条件是将来可能发生的事实。过去的、现存的事实或者将来必定发生的事实或者必定不能发生的事实不能作为所附条件。此外,法律规定的事实也不能作为附条件,如子女继承父亲遗产要等到父亲死亡,就不能作为条件。

3.所附条件是当事人用来限制合同法律效力的附属意思表示。它同当事人约定的所谓供货条件、付款条件是不同的,后者是合同自身内容的一部分,而附条件合同的所附条件只是合同的附属内容。

4.所附条件必须是合法的事实。违法的事实不能作为条件,如双方当事人不能约定某人杀死某人作为合同生效的条件。

所附条件可分为生效条件和解除条件。生效条件是指使合同的效力发生或者不发生的条件。在此条件出现之前,也即本条所说的条件成就之前,合同的效力处于不确定状态,当此条件出现后,即条件成就后,合同生效;当条件没有出现(或成就),合同也就不生效。例如甲与乙签订买卖合同,甲同意把房子卖给乙,但是条件是要在甲调到外地工作过后。这个条件一旦出现后,则卖房的合同即生效。解除条件又称消灭条件,是指对具有效力的合同,当合同约定的条件出现(即成就)时,合同的效力归于消灭;若确定该条件不出现(不成就),则该合同仍确保其效力。

附条件的合同中,所附条件的出现对该合同的法律效力有决定性作用,根据本条的规定,附条件合同在所附条件出现时分为两种情况:生效条件的出现使该合同产生法律效力;附解除条件的合同中,解除条件的出现使该合同失去效力。

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附条件的合同虽然要在所附条件出现时生效或者失效,但是对于当事人仍然具有法律约束力,双方当事人不能随意变更或者解除。一旦符合所附条件时,一方如果不履行,就要赔偿因此给对方造成的损失。所以,附条件的合同效力可分为条件成就前的效力和条件成就后的效力。条件未出现前的效力对于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表现为当事人不得自行撤销、变更合同的拘束力和可基于条件出现时对该合同生效的期待权;在附解除条件的合同中则表现为当事人可期待条件出现时合同效力归于消灭的期待权。条件出现后效力在附生效条件的合同中表现为该合同生效,在附解除条件的合同中则表现为条件出现后合同的效力归于消灭。

由于附条件的合同的生效或者终止的效力取决于所附条件的成就或者不成就(即出现或不出现),并且所附条件事先是不确定的,因此,任何一方均不得以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方法恶意地促成条件的成就或者阻止条件的成就(出现)。因此,本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㈣ 能否适用合同法第45条

个人认为应当适用合同法第九十三条第二款更为合适.
我国合同法第九十三条规定,当事人协商内一致容,可以解除合同。
该条第二款则是规定,当事人可以约定一方解除合同的条件。解除合同的条件成就时,解除权人可以解除合同。

而合同法第四十五条是对于合同的效力的约定,也就是合同的生效或是失效的条件.
就你所讲的情况中,租赁合同本身是有效的,双方对此并无异议,而且一直在正常履行,因此并不存在效力问题.
现在只是双方商定如果出现了要拆迁的情况(这个以拆迁公告作为一个标准),则不再履行租赁合同(事实上也确实难以继续履行),这其实是对于合同解除条件的一种专门约定.

因此,我比较倾向于适用合同法第九十二条的规定.

如还有疑问,可以发消息继续探讨.

㈤ 合同成立但未生效具备法律效力吗谢谢!

合同已经成立,但尚未生效。它不具备生效合同的效力,也就是说版一方无法请求对方履行。但权它已经成立,又应当受到法律的保护,这种法律保护的内容就是不得擅自变更或者解除合同,只具有所谓的“形式拘束力”。在未生效合同所欠缺的生效要件得以完备后,未生效合同将成为生效合同,获得“实质拘束力”,当所欠缺的生效要件确定无法补齐时,未生效合同终成为无效合同。
合同的成立是指订约当事人就合同的主要条款达成合意。合同的生效是指合同的权利义务开始发生法律上的效力。成立与生效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分属合同法的不同范畴,属于不同的制度。
《合同法》未对期待权之保护予直接规定,但《合同法》第四十五条第二款规定:“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的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的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这一规定,以条件拟制成就或不成就的间接方式对相对人的期待权给予保护。

㈥ 租赁合同中的这一条能否适用合同法第45条

《合同法》第45条说的是附条件的合同,即对合同的生效或失效赋予了一定的条件(具体楼主应该明白)。而合同法第93条规定的是合同的单方解除权。虽然两者都是体现当事人意识自治原则,但是是有区别的。
“遇拆迁公告时本租赁合同自动终止”,自动终止,就是合同必然失效了,而不是由谁来行使解除权,“遇拆迁公告”就是合同失效的条件。很显然这是个附失效条件的合同。
从另一方面分析就是:
1、行使权利人不同:45条是没有权利人的,即不需要人来行使权利,合同自然失效;而93条是有权利人的,按照约定,可以是一方也可能是双方;
2、程序不一样:45条的条件成就时,合同必然时效;而93条条件成就时,合同是终止还是继续履行则要取决于当事人是否行使解除权,也就是说不是必然的;
结合本案例约定,“遇拆迁公告时本租赁合同自动终止”,条件成就时,不需要任何人行使解除权,就必然终止了。可能有人会说,到时候双方也可以不终止而继续履行啊,注意,如果是这样,并不是说该约定没有必然发生,而是双方另行约定对原合同进行了修改,而不是没有行使解除权。

补充:原则上,适用45条是不需要以通知为条件的,因为约定的条件一成就,合同就失效。实践中一般还是会说一下,但不需要书面。

㈦ 100分悬赏 区分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意义及作用 注意了不是问二者的区别 是问区分的意义

一、统一合同法对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的立法发展
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是合同法的两个重要问题。前经济合同法对此规定得相当简单,
统观《经济合同法》,只有第9条规定了合同成立的概念,第6条规定了合同生效的一种
情况,也未确立合同生效的概念。因此,《经济合同法》并未严格区分合同成立与合同生
效。由于对合同成立的规定过于简单,因而造成实践中常发生的争议就是合同是否成立及
何时成立的问题。统一合同法对此规定有了很大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下面几方面:第一,
规定了合同成立的两大必备要素,即要约和承诺,确立了合同成立的构成要件。第二,详
细规定了合同成立的类型、时间与地点。从统一合同法第21条至第37条规定来分析,合
同成立有意思表示成立和事实行为成立,签字成立和确认成立两种分类。合同成立的时间
有承诺到达时成立、作出承诺行为时成立、签字盖章时成立与签订确定书时成立几种。统
一合同法对合同成立的规定弥补了旧合同法中合同成立的立法空白。使合同成立具有可操
作性。第三,提出了合同生效的概念。统一合同法第44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合
同成立时生效。并且在第44条至第47条规定中多次使用与合同生效相对的合同失效的概
念,表明合同生效完全成为合同法的独立概念。第四,完善了合同生效的形式和时间。新
合同法第44条至第51条规定表明合同生效可分为一般生效和特殊生效两类,具体包括成
立生效、条件生效、期限生效、追认生效、信赖生效几种形式。成立生效是指依法成立的
合同,自成立时生效,其中包括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办理批准、登记等手续的生效的
情形。成立生效是大多数合同生效的形式,因而为一般生效,其余都为特殊生效。条件生
效是指附生效条件的合同,条件成就时生效。期限生效是指附生效期限的合同自期限届至
时生效。追认生效包括几种情形: 1·限制行为能力人订立的合同经其法定代理人追认生
效; 2·无权代理、越权代理经被代理人追认生效; 3·无权处分财产的经权利人追认生效。
信赖生效是指无权代理、越权代理、法人代表人及负责人越权订立合同的因善意相对人的
信赖而生效。这些规定进一步完善了合同生效制度,并使合同生效制度更具操作性。第
五,确立了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序列。统一合同法改变旧经济合同法先规定合同生效再
规定合同成立的立法体例为先规定合同成立后规定合同生效,确立了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
的先后序列,表明了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不同阶段性。
综上所述,统一合同法从立法体例到内容规定上严格区分了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完
善了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的法律规定,从而构建了我国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两种不同的法
律制度。但是,有些规定使两者区分不甚明确,具体表现在:统一合同法对合同成立和合
同生效无法定概念;对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的条件也不甚明了;有些规定较模糊甚至矛
盾。如,根据我国民法通则的规定,主体能力是民事行为的有效条件之一。与此相统一合
同主体的缔约能力本来是合同效力的问题,而在合同订立的第一条款中规定,造成对合同
成立条件理解上的分歧。因此,有的学者把它看作是合同成立的条件,有的则认为是合同
。又如承诺生效是合同成立的一种形式,与合同生效是不同的概念,但立法中
都用“生效”一词易混淆两者概念。立法的完善要求我们进一步明确:全同成立与合同生
效是否有区别?区别何在?区分两者有何意义?这既是个合同法理论问题又是个合同法适
用的实践问题。
二、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的区别
从法理看,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不仅序列不同,还有其内在的区别,具体表现在:
(一)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概念和要件的不同。根据我国统一合同法第2条规定合同
是当事人之间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的规定。可见,合同的成立是指
当事人双方对合同的条款意思表示一致。这一概念表明合同成立的核心在于“合意”。要
合意须有合意的主体即合意的当事人,要合意须有一定的内容即合同的条款,要合意须有
一定的形式,及要约与承诺,因此,合同成立的要件有: 1·有双方或多方当事人; 2·意
思表示一致; 3·有要约和承诺两个阶段。合同成立反映的是当事人自由协商的结果,并
不涉及法律的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因此,协议当事人的订约能力,合意的真实性,内容的
合法性等问题并不影响合同成立,但是,因为在实践中合意的复杂性,统一合同法在合同
的订立中对合意的形式和程序作了详细的规定,即对于要约和承诺的规定。从这一角度
看,合意也应具有一定的法律规定性。合同的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因符合法律规定的
要件而具有法律约束力。就是说当事人之间因合意而成立的合同并不当然具有法律约束
力,只有符合法律的规定才具有法律约束力。依据统一合同法的规定,合同生效的要件
是: 1·合同主体合格,即具有缔约能力; 2·合意真实,即意思表示真实; 3·合同内容和
形式都符合法律强制性规定。
(二)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性质和作用的不同。从两者的性质看,合同成立是指合
同的订立过程的完成状态,反映的是合同当事人是否已达成合意,即当事人之间是否缔结
了合同关系。因此,合意是合同成立的基本规定性。合同生效是指已经成立了的合同因符
合法律的要求而具有法律约束力,反映的是国家通过法律对合同的肯定性评价,是法律认
可当事人的人意思的结果。因此,合法是合同生效的基本规定性。从两者的作用看,合同
履行是合同生效必然的法律后果,合同成立是合同履行的依据。同样,合同生效是合同履
行的开始,也是构成违约的前提,而合同成立是合同履行的依据,也是构成违约及承担违
约责任的依据。因此,合同的成立与合同的生效是两个层次的问题,是不同的概念和制
度。
(三)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在立法原则上的不同。无论是英美合同法还是我国统一合
同法,对合同成立基本遵循的约定主义原则,英美合同法理论认为:要缔结合合同,当事
人之间就必须就某一件事达成协议。而要达成协议,则必须由一方提出要约,另一方表示
承诺,协议达成合同便告成立。表明合同是否成立主要是当事人自己的事,合同成立的依
据是当事人达约定。从初期英美合同法规定和判例看,合同成立不但须具有要约和承诺两
个必备要素,而且合同的内容须准确。过于含糊,期限不明,内容不完备及附条件的合同
都可能导致合同的不成立。然而,英国1893年的《货物买卖法》和美国的《统一商法
·141·邵蓉岩:论区分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的意义
在实际生活中合同的不完善性是不可避免的认识,在合同内容的准确性上有所
放宽。如,《货物买卖法》和美国的《统一商法典》第2—305节第1款都规定,如果双方
在合同中对价格未作规定,则可按合理的价格偿付。《统一商法典》第2—204节规定,如
双方确有缔结合同的愿望,而又有合理的根据给予救济,合同的不准确性则不妨碍同的
成立。这一修改更彻底地体现了合同成立的约定主义原则,反映了英美合同法对合同契约
性这一本质特征的认识和理解。从我国统一合同法对合同成立规定看也体现了这一原则。
对合同生效的规定英美合同法和我国统一合同法都体现了法定主义原则,都规定凡违背成
文法禁止性规定和违反公共秩序的合同都是无效的,并且都对合同生效的时间和地点作了
详细的规定,从而为合同的履行奠定了基础,为保护合同当事人的合同权益提供了法律保
障。
三、区分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体现契约自由与国家(法律)干预相结合的现代合同法精神。合同法是以商品
经济的存在为基础的,调整的是财产交换关系,属于私法范畴。契约自由,意思自治成为各国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即要不要订立合同,与谁订立合同,订立什么合同,合同如何履行,合同纠纷如何处理都应当是当事人自己的事,当事人会根据自身利益来确定,法律无须太多的干涉。但是,由于商品经济主体利益的多元性与不可调和性,纯粹的契约自由,意思自治并不能解决合同中的所有问题,尤其是超越当事人利益的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的保护问题,所以,在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前提下,法律的干预是必须的,为此,各国合同法都对合同的合法性作出评价,进行干预。因此,契约自由与国家干预相结合成为现代合同立法精神。合同成立反映的是当事人自由协商的结果,是意思自治原则的体现。而合同生效则体现了国家通过法律对合同当事人合意的评价,反映了国家对财产交换关系的干预,同时也反映了法律为保证合同履行的努力。因此,独立合同成立的概念使之与合同生效的概念相区分能更好地反映现代合同法的精神。也能使我国合同法与国际合同法更好地衔接。
(二)体现合同法的特征,有利于保证合同的真正实现。合同法调整是合同关系,即
财产交换关系又称财产流转关系。财产交换关系是以财产的让渡为特征的财产关系,是财产的动态表现方式,有别于物权法所调整的以财产的占有和支配为特征的静态的财产关系。财产交换的实现必须具备三个要素:一是交换的主体;二是交换的客体;三是达成合意。主体和客体是交换的前提,合意是交换实现的核心。因此,合同作为财产交换的法律形式,合意是其实现的根本。从此意义上说,作为保证合同交易快捷和安全的合同法确立以合意为核心的合同成立的概念,具有保证合同真正实现的本质意义。而合同生效则是合同实现的法律保障,是合同的补充。
(三)为设立效力待定合同制度奠定了理论基础。所谓效力待定是指符合合同成立要件但某些方面欠缺生效要件的合同。合同成立意味着合同关系确立,当事人在该合同中约定的权利义务具有了实现的可能性。由于合同成立是确认合同生效的前提和基础,也是判断合同责任的基本前提,因此,效力待定合同中的权利义务处于待定实施阶段。此阶段合同的权利为期待权,合同义务是附条件义务。由于期待权也是一种能给当事人带来利益的民事权利,因而任何一方当事人均不得用不正当手段侵害之。如,统一合同法第45条第2款规定,恶意阻扰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成就;恶意促进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如果其行为造成对方财产利益损害的,还应承担对方损失的赔偿责任。
(四)对正确理解合同不成立与合同不生效有重要的实践意义。合同不成立是相对合同成立而言的,是指合同双方当事人未达成合意。所以,导致合同不成立的原因是不合意,包括公然的不合意和隐含的不合意。合同的不生效是指已经成立的合同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不具有法律效力,对合同当事人和第三人没有法律约束力,所以导致合同不生效的原因是合同不合法。虽然合同的不成立与合同的不生效的结果都是对当事人或第三人不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不必履行合同,但两者也会产生不同的法律后果,对当事人有不同的意义。第一、合同不成立与合同不生效对当事人所产生的法律责任不同。对合同不成立,涉及的是当事人是否达成合意。如果一方当事人对不合意有过失也只承担民事责任,如有过失的一方当事人应当承担缔约过失责任。合同的不生效尤其是合同无效涉及的是违法问题,因此不仅产生民事责任而且可能引起行政责任甚至刑事责任。第二、当事人在合
同不成立之诉与合同无效之诉中享有的诉权不同。合同不成立的享有主张权,即合同不成立由当事人来提出,由司法机关或仲裁机关判断,除非当事人主张合同不成立,否则司法机关或仲裁机关不会主动干预。而合同无效,即使当事人不主张,司法机关或仲裁机关也会主动干预,宣布其无效,以维护法律的权威。
(五)对司法机关或仲裁机构正确处理合同纠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以往司法机关在处理复杂的合同纠纷时由于不区分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往往导致混淆当事人间的合同关系,从而导致法律责任分配不公等问题。正确区分合同成立和合同生效能帮助司法机关或仲裁机构分清错综复杂的合同关系,判断当事人的真正意愿,为促进交易,公平责任奠定基础。同时,区分合同成立与合同生效影响司法机关或仲裁机构对合同不成立之诉和合同生效之诉的审查方式。在合同不成立之诉中,司法机关或仲裁机关无须对当事人的真实意思加以判断,只需审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是否一致。在合同无效之诉中司法机关不仅要审事人是否意思表示并达成一致,而且要审查当事人意思表示的真实性。

合同成立,指当事人经历要约、承诺,就合同主要条款达成一致。其构成要件:一是有双方当事人;二是有订立合同的目的;三是意思表示一致。就合同成立应注意:
1、在意思表示一致的内容上,仅要求就合同价格等主要条款达成合意,而不要求就合同所有条款达成一致。
2、在与合同生效的关系上,合同成立并不必然导致合同生效,合同法第四十四条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自成立时生效,这里“依法成立”则意味着合同成立必须具备生效要件,才能产生法律上的拘束力。只有在合同主体适格,意思表示真实,内容、程序合法的前提下,一个成立的合同,才是一个生效的合同。

合同生效,是指已经依法成立的合同在当事人之间产生一定的法律约束力,亦即法律效力。合同生效意味着双方当事人享有合同中约定的权利和承担合同中约定的应当履行的义务;任何一方不得擅自变更和解除合同;一旦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规定的义务,另一方当事人可寻求法律保护;合同生效后,对合同当事人之外的第三人也具有法律约束力,第三人(包括单位、个人)均不得对合同当事人进行非法干涉,合同当事人对妨碍合同履行的第三人可以请求法院排除妨害;合同生效后,合同条款成为处理合同纠纷的重要依据。因而,合同成立是合同生效的前提条件,合同生效是当事人双方订立合同实现预期目标必然要追求的结果。

㈧ 附肯定的廷缓条件的行为甚么意思

延缓条件又称停止条件或生效条件,是指对于民事法律行为效力的发生起推迟作用的条件,即民事法律行为所规定的权利义务在条件成就时,才能发生效力。

在既得权与期待权中,在延缓条件成就前,债权人享有的债权就属于期待权。

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第四十五条

【附条件的合同】当事人对合同的效力可以约定附条件。附生效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生效。附解除条件的合同,自条件成就时失效。

当事人为自己的利益不正当地阻止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已成就;不正当地促成条件成就的,视为条件不成就。

(8)合同法45条期待权扩展阅读:

附条件的合同是指第三人在合同中特别约定一定的条件,以条件的是否成就作为合同效力的发生或者消灭的根据。这里所说的条件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1、条件必须是将来发生的事实。

2、条件必须是不确定的事实,即当事人不能肯定条件在将来是否会成就。如果将将来肯定要发生的事实作为条件的,应视该条件为期限;如果将将来不可能发生的事实作为条件的,应认定该合同无效。

3、条件是当事人约定的,而不是法定的。如果将法定条件约定在合同中,应视为未附条件。

4、条件必须合法。在将不法事实作为条件的情况下,应认定该合同无效。

5、条件不得与合同的主要内容相矛盾。如果二者之间相互矛盾,则表明行为人的意思表示是不真实的,应认定合同不成立。

热点内容
法律服务所收案登记表 发布:2025-05-15 19:31:13 浏览:249
汤兰兰刑法 发布:2025-05-15 19:21:06 浏览:263
刑法14条 发布:2025-05-15 19:21:02 浏览:677
前立法会 发布:2025-05-15 19:18:48 浏览:106
景阳说道德经 发布:2025-05-15 19:05:25 浏览:901
海口劳动法底薪是多少 发布:2025-05-15 18:59:49 浏览:27
法律知识网络课答案百度 发布:2025-05-15 18:49:47 浏览:505
2016法律援助志愿者 发布:2025-05-15 18:33:20 浏览:690
2014年劳动合同法解读 发布:2025-05-15 18:17:36 浏览:389
刑法枪毙 发布:2025-05-15 18:06:59 浏览:4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