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法的阶级性与法的社会性的关系

法的阶级性与法的社会性的关系

发布时间: 2020-12-26 16:50:35

『壹』 简述法的阶级性与社会生活条件制约性的关系

嗯,简述法的阶级性与社会生活条件制约性的关系,嗯,这是历史法学问题。

『贰』 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与法的社会作用有什么关系

太复杂了,不喜欢想这些,诉无能回答你

『叁』 如何理解法的阶级性和法的社会性的关系

过去,人们认为法具有强烈的阶级性。这似乎是一个勿庸置疑的观点。自从五届人大二次会议宣布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灭以后,法学界对法的阶级性也提出不同的看法

『肆』 如何理解法的阶级性

法律有阶级性——这是大家所熟知的。至于法律有无继承性,则大家的认识并不一致,恐怕至今还有很多人根本否认或怀疑法律有继承性。否认或怀疑法律有继承性的论点,固然不止一种,但是最常听到的乃是以法律的阶级性为根据的理由。例如,我们常听到人说:旧社会的法律具有社会的反动阶级本质,因此和新社会的阶级要求不合,不能由新社会继承,是应该全部摒弃的……。这样的说法是否对或是否全对,可留待后面讨论。但由此可以看出:在许多人看来,法律的继承性是决定于它的阶级性的。所以要解决法律的继承性问题,必须先进一步研究法律的阶级性。这种情形在法律思想及法律科学方面也同样地存在着。本文题目之所以将阶级性和继承性并举,也就是为此。
法律的阶级性究竟表现在哪里?它的表现方式怎样?这些问题在过去虽然被接触到过,但是一般人的认识还是相当地抽象、模糊。现在让我们从国内法与国际法两方面来加以研究。

一、国内法的阶级性

关于国内法的阶级性,过去曾有过下列几种不正确或似是而非的看法:
1.认为法律的起源是决定法律的阶级性的唯一标准。照这种看法,凡是产生在某一个阶级社会里的法律规范,永远具有那个阶级社会的阶级本质。这种看法的缺点在于将法律规范的起源作为决定阶级性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注意到法律规范的起源作为决定阶级性的唯一标准,而没有注意到法律规范的阶级性主要是决定于每个时代的社会经济以及政治文化的条件的[2]。例如,同样一个“不得杀人,杀人者处死刑或徒刑”,或“不得窃盗财物,窃盗财物者处徒刑或死刑”,在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及社会主义社会,其作用便各不相同,因此,其阶级本质也不能相提并论。其主要原因是各个类型的社会里的社会经济及政治文化条件使这个规范发生不同的作用,而具有不同的本质。如果因为这个规范最初产生于奴隶社会而便认为它永远具有奴隶社会的阶级本质,那就大错而特错了[3]。这也就说明为什么近代各国的、甚至于苏联的法律里还有不少发源于古代的规范。
2.认为法律规范的阶级性是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照这种看法,凡被某一个阶级社会的统治阶级采用过的法律规范,永远是为那个阶级服务的,不能改为其他阶级服务;即或被另一个阶级采用的话,它还仍旧保持着它原来的阶级本质。十月革命后的最初十年间,苏联的法学界就有过这样的看法。如芮叶斯纳尔(M.Peйc Hep)认为当时苏联的法律是由三种不同阶级性质的法组成的复合体系,其中包括:(1)工人阶级的社会主义法、(2)农民阶级的土地法、(3)资产阶级的民法[4]。这种看法的缺点在于机械地、孤立地看问题,而没有想到旧社会采用过的法律规范在新社会里,因为社会经济的及政治文化的具体条件不同,可以具有新的内容而发生不同的作用。
3.认为法律的形式是法律的阶级性的可靠的标志。照这种看法,凡形式相同的法律,其阶级性亦相同。资产阶级国家的法学家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法律有时就采取这种看法。我国解放后反对旧法的学者,在旧法能否被批判地吸收这一问题上,也往往表现出这种看法。这样的见解显然是错误的。法律形式的相同并不一定意味着内容的相同。同一形式的法律规范,在不同的社会经济及政治文化条件之下可以具有不同的内容,为不同的阶级服务,从而表现出不同的阶级性[5]。
4.认为一个法律体系内的法律规范在反映阶级利益或立场时其作用是一样的,没有主次之分的。照这种看法,凡是一个法律体系内的法律规范,其阶级性都是一样强。这样的见解是与事实有出入的。实际上一个法律体系内的法律规范,都可以分两大类:一类是主导性或关键性的,一类是辅佐性或从属性的。主导性的规范是纲领,是主干;辅佐性的规范是细则,是枝叶。主导性规范的变动是可以改变法律的阶级本质的,而辅佐性规范的变动则往往无伤于大体。主导性规范往往只能用于某一特定阶级社会,而辅佐性规范往往可以用于各种不同性质的阶级社会,例如,在社会主义国家内关于确立公有财产制的法律规范是主导性的,而关于保护公财产制的方法的规范则是辅佐性的。如果将前者废除或加以基本改变,则社会主义的法律将失去其社会主义的特点;如果将后者删去或吸取资本主义国家的法律规范以替代之,那就不一定会发生这么大的影响。从另外一方面来讲,如果将社会主义国家关于确立公有财产制的规范移植到资本主义国家去,那末资本主义国家便失去资本主义的特点;如果只将社会主义国家关于保护公有财产制的法律规范移植到资本主义国家去,那就不会引起这样的结果。
5.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只有一个阶级性[6]。照这种看法,一个国家的法律规范,不同性质如何,都只能为那个国家的统治阶级服务。这对社会主义国家来讲,是对的;但对剥削级国家来讲,则未必完全说得通。这有以下几个事实可以证明:
(1)从历史的发展来看,过去在剥削阶级国家里领导统治权不一定完全掌握在一个阶级手中。而这几个不同的阶级力量的对比也可能是不相上下或无大区别的。这从某些资产阶级国家过去议会中各党派或成分所占的席次往往可以看出来。如法国大革命初期的制宪会议及国民会议的组织成员中有僧侣及贵族代表,也有新兴的资产阶级代表;其党派或集团中有替封建僧侣贵族说话的,有替农民说话的,也有替工商界说话的。他们往往是势均力敌的。他们维护着不同阶级的利益。因此他们所制定的法律也是反映着不同阶级的立场的。
(2)在现代的资本主义国家里垄断资本家虽占领导地位,但劳动人民的觉悟一天天提高起来,反抗反动统治的进步力量也一天天壮大起来。掌握统治权的资本家及其伙伴们不得不对进步人民的要求作一些让步。因此出现了一些对进步人民比较有利的法律。统治阶级之所以同意制定这些法律,是为了对自己的利益作长远的打算。就这点来讲,这些法律的制定可能还是间接反映着统治阶级的立场的。但是从被统治阶级的角度来看,这些法律究竟是他们初步争取到的,或多或少地符合他们的利益的,是可以直接反映他们的立场的。就意志表现的程度来讲,在这些法律里被统治阶级意志表现的程度无疑地要比统治阶级意志表现的程度强得多。因此在体系上这些法律虽是资产阶级法律的一部分,而在实际作用上它们却反映着被统治阶级的阶级性。
(3)进步势力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情况以及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的决议已经证明:通过议会斗争的方式过渡到社会主义,在某些国家并不是不可能的。在这些国家里当进步力量强大到和敌对力量相等或超过它,而在议会中力一的对比上得到相应的反映的时候,则议会所制定的法律就不可能反映一种阶级性。那么在同一个国家的法律体系里面,在某一个阶段,也许一个相当长的阶段,包含着两种或更多种的不同阶级性的法律用范。这些不同阶极性的法律规范,在进步力量完全可以控制整个形势而在议会中各种力量的对比上也反映出来时,是会统一的,但在这以前是不可能马上具有一个阶级性的。
从以三点看来,法律的阶级性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必然是统一的——这样说法是值得考虑的。这里所谈的乃是我个人研究的一点体会,特别希望法学界的同志们作更进一步的研究。

『伍』 如何理解军制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辩证统一

法的阶级性实际上讲的是法的阶级本质,法的社会性实际上讲的是法的社会本质。所以,我们认为法的阶级性的社会性是统一的,统一于法本质,即二者均是从不同侧重面来阐释和说明法本质。那么这样是否就是说法有两个本质呢?答案是否定的。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统一的,不过人们观察这一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同一事物就有了不同本质的说法。从不同的层面描述着人们对法的认识,它们只能是互相补充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法的阶级本质着重从法与阶级、阶级斗争的联系方面来看法本质问题。从这方面看任何法就其本质来看,从总体上看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都是该阶级实际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所以任何法都是有阶级性的,都不是超阶级的,这就是法的阶级性问题。法的社会本质是从法与一般社会生活的联系来观察和描述的。它说的是:一定的法是怎样的一种社会制度的子系统?是什么样的社会形态的法?着重从法与一定社会生活、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联系来看法的本质。从这一方在看任何法都是有阶级的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都积极服务于自己的经济基础,即该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因此法都是社会性的,但这个“社会”一定是有阶级性的,从而也存在国家权力的社会。法的社会性并不排斥法的阶级性,而是带有鲜明阶级倾向性的社会性,是始终为其基础积极服务的社会性,而不是中立的,对其基础漠不关心的社会性。法作为上层建筑一旦对其基础采取中立的漠不关心的态度,便丧失了上层建筑的属性。但这都是从总体上从本质上讲的,并不排斥法的局部、部分因素有不带阶级性或社会性的成分。所以就总体来看法的阶级性和法的社会性共同说明法的同一本质。法的阶级性是法的社会性的表现,法的社会性是法的阶级性的基础,是带有阶级性的社会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于谈到法的局部、部分或因素的阶级性,那这个“阶级性”、“社会性”也必然是从总体的联系上、从本质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时才使用的概念。孤立的不与社会联系的看待法的组成部分或因素,根本谈不上什么“阶级性”,甚至也谈不上什么“社会性”,而纯粹是一种行为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手段,是可以为任何阶级和社会服务的文化财富。但即使这样人们也不得不承认法这种社会规范如同任何社会规范一样,至少都是从社会生活中产生的。②
由上可知,在阶级社会里,法执行着两种职能,即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而这是法的同一本质的两个方面的表现。首先法的这两种职能是内在统一的。一个具体的法律规范既执行阶级统治职能,又执行社会公共职能,只是有所侧重。一部分法律规范主要执行社会公共职能,如交通管理、食品卫生法规等;有一部分法律规范主要是维护统治阶级,如刑法等法律规范。因为在存在国家与法的历史条件下,执行社会公共职能恰恰是维护一定阶级统治所需要的;而没有一定的政治统治,也谈不上执行社会公共职能。其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法律规范也是内在统一的。从全部法律规范的整体看,法律规范既有阶级性,又有社会性,二者不能截然分开。不应该把作为整体的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法律规范截然分成为一部分只有阶级性的法律规范和一部分只有社会性的法律规范。最后法的阶级性和法的社会性并不是互不相容的。法来自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法的社会性反映了一定的阶级性,他所服务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总是对一定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因此,我们决不能把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截然对立起来,即二者是对立的统一体,他们相互补充,共同说明法的社会阶级本质。因此,法是阶级性与社会性的辨证统一体。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由于立法者的成份和立法者的考虑以及社会各种势力对立法的影响作用,法是社会普遍性与社会各种力量综合协调的体现。法既是阶级矛盾不可自然调和的产物,又是阶级、阶层、集团等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斗争达成平衡、以国家力量进行强制性社会协调的表现。因此法律可以说是“集团”矛盾因不可能调和而产生的意味着矛盾斗争趋于协调与平衡的社会强制性规范制度,它是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代表全社会的国家政权来行使这一社会职能的。可以看出,法律本身是一种矛盾斗争与平衡妥协的体现,但未必是(常常不是)对等的妥协。它是各种性质的“集团”斗争达到平衡点的产物。所以,法律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辨证统一的综合体,这就是法的本质。它反映着社会各方面经济权益与政治要求以及起码的社会性。

『陆』 如何理解军制的阶级性与社会性的辩证统一

法的阶级性实际上讲的是法的阶级本质,法的社会性实际上讲的是法的社会本质。所以,我们认为法的阶级性的社会性是统一的,统一于法本质,即二者均是从不同侧重面来阐释和说明法本质。那么这样是否就是说法有两个本质呢?答案是否定的。任何事物的本质都是统一的,不过人们观察这一事物的角度不同,所以同一事物就有了不同本质的说法。从不同的层面描述着人们对法的认识,它们只能是互相补充的,而不是截然对立的。法的阶级本质着重从法与阶级、阶级斗争的联系方面来看法本质问题。从这方面看任何法就其本质来看,从总体上看都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都是该阶级实际实现阶级统治的工具。所以任何法都是有阶级性的,都不是超阶级的,这就是法的阶级性问题。法的社会本质是从法与一般社会生活的联系来观察和描述的。它说的是:一定的法是怎样的一种社会制度的子系统?是什么样的社会形态的法?着重从法与一定社会生活、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的联系来看法的本质。从这一方在看任何法都是有阶级的社会的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都积极服务于自己的经济基础,即该社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因此法都是社会性的,但这个“社会”一定是有阶级性的,从而也存在国家权力的社会。法的社会性并不排斥法的阶级性,而是带有鲜明阶级倾向性的社会性,是始终为其基础积极服务的社会性,而不是中立的,对其基础漠不关心的社会性。法作为上层建筑一旦对其基础采取中立的漠不关心的态度,便丧失了上层建筑的属性。但这都是从总体上从本质上讲的,并不排斥法的局部、部分因素有不带阶级性或社会性的成分。所以就总体来看法的阶级性和法的社会性共同说明法的同一本质。法的阶级性是法的社会性的表现,法的社会性是法的阶级性的基础,是带有阶级性的社会性,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于谈到法的局部、部分或因素的阶级性,那这个“阶级性”、“社会性”也必然是从总体的联系上、从本质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时才使用的概念。孤立的不与社会联系的看待法的组成部分或因素,根本谈不上什么“阶级性”,甚至也谈不上什么“社会性”,而纯粹是一种行为模式、解决问题的方案和手段,是可以为任何阶级和社会服务的文化财富。但即使这样人们也不得不承认法这种社会规范如同任何社会规范一样,至少都是从社会生活中产生的。②

由上可知,在阶级社会里,法执行着两种职能,即阶级统治职能和社会公共职能。而这是法的同一本质的两个方面的表现。首先法的这两种职能是内在统一的。一个具体的法律规范既执行阶级统治职能,又执行社会公共职能,只是有所侧重。一部分法律规范主要执行社会公共职能,如交通管理、食品卫生法规等;有一部分法律规范主要是维护统治阶级,如刑法等法律规范。因为在存在国家与法的历史条件下,执行社会公共职能恰恰是维护一定阶级统治所需要的;而没有一定的政治统治,也谈不上执行社会公共职能。其次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全部法律规范也是内在统一的。从全部法律规范的整体看,法律规范既有阶级性,又有社会性,二者不能截然分开。不应该把作为整体的一国或一个地区的法律规范截然分成为一部分只有阶级性的法律规范和一部分只有社会性的法律规范。最后法的阶级性和法的社会性并不是互不相容的。法来自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服务于一定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法的社会性反映了一定的阶级性,他所服务的社会关系、社会秩序总是对一定阶级有利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因此,我们决不能把法的阶级性和社会性截然对立起来,即二者是对立的统一体,他们相互补充,共同说明法的社会阶级本质。因此,法是阶级性与社会性的辨证统一体。从最广泛的意义上说,由于立法者的成份和立法者的考虑以及社会各种势力对立法的影响作用,法是社会普遍性与社会各种力量综合协调的体现。法既是阶级矛盾不可自然调和的产物,又是阶级、阶层、集团等政治力量之间的矛盾斗争达成平衡、以国家力量进行强制性社会协调的表现。因此法律可以说是“集团”矛盾因不可能调和而产生的意味着矛盾斗争趋于协调与平衡的社会强制性规范制度,它是凌驾于社会之上并代表全社会的国家政权来行使这一社会职能的。可以看出,法律本身是一种矛盾斗争与平衡妥协的体现,但未必是(常常不是)对等的妥协。它是各种性质的“集团”斗争达到平衡点的产物。所以,法律是阶级性和社会性的辨证统一的综合体,这就是法的本质。它反映着社会各方面经济权益与政治要求以及起码的社会性。

『柒』 法的阶级性与社会生活条件制约性的关系

法的阶级性
与特定的社会性质有关
受到其制约

『捌』 法律的本质是法律的阶级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吗

: 正确 法的社会性和法的阶级性的统一, 构成法的真正本质。

『玖』 法与社会的关系

法以社会为基础
法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性质决定法律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最终决定着法律的本质。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法律。即使是同一性质或历史形态的社会,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法律的内容、特点和表现形式也往往不尽相同。中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迅速变革的时期,这一伟大变革必然带来对于新法律制度的巨大需求。

但是,法律也像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并不仅消极地反映社会,而且对社会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它要么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么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
社会是法的基础;如果相反,以法为社会的基础,那么,实质上就可能强迫社会接受那些已经被这一社会生活条件及物质生产本身宣判无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恒不变的东西。

新的法律不可能产生于旧的社会基础之上,旧的法律也不可能长期在新的社会基础上生存和延续。

旧的法律是从旧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必然同旧的社会关系一起消亡。因此,旧的法律不可能成为新社会发展的基础。如果保存那些属于前一个社会时代的,由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会利益的代表人物所创立的法律,这种法律肯定会同新的社会共同利益发生矛盾,因此会导致滥用国家权力去强迫大多数人的利益服从少数人的利益。

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产生是法的起源和经济根源。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阶级的出现,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社会的性质决定法的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最终决定法的本质 。马克思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本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法律应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恣意横行。”

(9)法的阶级性与法的社会性的关系扩展阅读:

法与社会共同利益:

社会共同利益是以社会名义出现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以及实现这些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每一个社会中都有一定的社会共同利益。每一种类型的法都维护一定的社会共同利益,而通过法来维护和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程度和方式都与法的阶级本质密切相关。

法律维护社会共同利益对全社会都有利,能够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但这个社会总是一定阶级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所以法律维护一定社会的共同利益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时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这部法律规范也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要服从于整个法律体系的规律性和使命,所以,这部分规范也具有阶级倾向性。

法通过规定社会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确认和维护一定的社会共同利益,调节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等的关系,积极预防和制裁侵犯社会共同利益的违法行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社会共同利益的范围大大扩展,社会主义法对社会共同利益的确认和保护也呈扩展之势。

『拾』 法律有阶级性吗

法律不仅仅有阶级性,而且是有很强的阶级性。法律之所以诞生就因了统治阶级的需要,当统治阶级需要通过一定程度上超越道德的规范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和利益时,法律就应运而生了。

统治阶级以其所制定的法律作为该不该动用其强制力量的尺度和规范,对那些威胁其统治的行为进行打击。因此,法律是统治阶级一手造就的工具,体现了统治阶级的利益。

(10)法的阶级性与法的社会性的关系扩展阅读

在本质上,宪法是统治阶级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实现上就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意志的实现。但是在一个已消灭了阶级对抗的社会,宪法本质的表现形式将发生变化,所以从更广泛意义上说,宪法客观地反映着各种政治力量的对比关系。

宪法与政治力量对比和政治形势发展变化的关系表现为:首先,宪法是在政治斗争中取得了胜利的那个阶级的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现。任何一部宪法的产生都是阶级斗争的结果和总结,没有阶级斗争的胜利,没有取得政权并建立起阶级统治的国家,就不可能制定出反映统治阶级意志并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宪法。

在阶级斗争中取得胜利的阶级为了巩固自己的胜利成果,为了建立适合于本阶级利益的制度并使社会全体成员都能按照它的意志来行动,这就需要借助于宪法这一工具来达到它的目的。其次,各种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具体历史条件以及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同,决定并影响着宪法的具体内容.即使是同一个类型的宪法,其具体内容也会有所不同。

另一方面,在同一个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由于政治力量对比强弱程度的不同,以及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因而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宪法其内容也不尽相同。总之,宪法是阶级斗争的产物,它反映着政治力量的实际对比关系。宪法的制定或修改,总是和政治力量的对比以及政治形势的发展变化分不开的。

热点内容
以下属于法律效力的范围的是 发布:2025-05-18 04:24:18 浏览:767
执行法律知识包括什么 发布:2025-05-18 04:21:33 浏览:135
山东计划生育条例罚款 发布:2025-05-18 04:14:57 浏览:877
法律服务采购河南 发布:2025-05-18 04:10:37 浏览:956
富宁县律师 发布:2025-05-18 03:56:57 浏览:608
人身侮辱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8 03:56:52 浏览:714
教育局贯彻劳动合同法情况汇报 发布:2025-05-18 03:35:02 浏览:844
法律硕士对英语的要求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916
公司合伙人之间的法律协议有效吗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208
抵押司法拍卖 发布:2025-05-18 03:25:11 浏览: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