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是社会
㈠ 什么是法什么是法律
法是社会规范,法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私有制、阶级、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法只能是掌握了国家政权的阶级在国家强制力作为根本保障的前提条件下,制定和颁布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统一的社会规范。
法律就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和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的总和。法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的有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等。
拓展资料
社会规范的内容最大限度地反映了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并充分体现了执政阶级的整体意志。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法所作的传统解释便与此类似。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法的概念也在不断发展完善。
法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它的社会规范性,它是一种普遍的、明确的、广泛适用而具有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因此它不是一般的社会规范,不同于对人的行为有相当约束作用和影响力的社会习惯、道德等一类社会规范。
这根本的在于法是由国家制定和颁布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且具有普遍约束力这一重要特征所决定的,而习惯与道德是在人们长期的社会活动中自然形成的,它对人们行为的约束是靠社会舆论、行为人自身的品质修养等因素的制约而实现的。
这诸如村规民约、尊老爱幼、尊重社会良好风俗等。法的另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它体现了执政阶级的整体意志,而这种意志的内容是由社会的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即法应当是社会经济生活状况的反映,而不能由立法者主观臆断、肆意创造。法所体现的执政阶级的意志只能是其整体意志,决非其中部分少数人或领袖人物的个人意志。
法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的有宪法、行政法、民法、刑法、经济法、诉讼法等。法从不同的角度可以作各种各样的分类,如可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可分为实体法和程序法,还可分为根本法、基本法律与一般法律,国内法与国际法。
㈡ 法制社会的内容是什么
基本要求就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社会主义法制版建设的基本方针:“权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
所谓“有法可依”是对立法工作提出的要求,它要求国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和领域都要纳入法律的轨道,都要有法律,都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是健全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条件。
所谓“有法必依”是对守法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一切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党派、武装部队,以及全体党员、干部和群众都要严格遵守法律,都要严格依法办事。
“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对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提出的基本要求,它要求执法机关和执法人员要严格、严肃执法,要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执法权力,尽职尽责地坚决打击和制裁一切违法犯罪行为。因此,“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关键。
㈢ 民法与社会法的区别
民法包含社会法,社会法是民法的一个分类。社会法是与民生有关的法律部门,是国家保障公民的社会权利的法律制度,属于国家积极干预,保护弱势群体。比如反垄断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金融法、计划和产业政策法、国有企业法,等。民法是调整平等民事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处理民与民之间的关系。这个问题真专业,我很出汗1、调整对象不同经济法调整对象是在国家协调本国经济运行过程中发生的社会公共性经济关系,不调整人身关系。民商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2、主体及主体之间关系不同经济法的主体包括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企业的内部组织及有关人员、农户、个体工商户和公民。民商法主体是自然人和法人及其他组织。民商法的主体是平等的,没有管理关系;经济法的主体地位却不要求平等。3、调整方式不同民法是私法,以自由平等为核心,其调整方式相应地采取意思自治原则,即由当事人自己意志设定其权利和义务,国家并不予以过多干涉。商法的主体是商事惯例,但在现代社会中,为保护交易安全,其中也渗入了一些公法性因素。国家的强制性规定也在逐渐增加。经济法是公私兼顾的法,既强调市场之手,也强调国家之手。因而,其调整方式既有意志自治的因素,也有强制性因素。
4、内容不同经济法主要设计国民经济运行中关于公平竞争、防止垄断、市场规划、秩序维护、社会平衡、宏观调控、可持续发展等的规定,法律表现为: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产品质量法、价格法、产业法、预算法、财税法、金融法、证券法、社会保障法。民商法的内容主要是关于民商事主体、行为、权利、义务、责任等的规定,法律表现为:民法通则、物权法、债权法、人身权法、亲属法、公司法、合同法、票据法、海商法、保险法。5、价值取向不同经济法以社会整体利益为本位,着重于社会整体利益为导向,协调个体利益的矛盾与冲突,实现利益均衡,促进社会共同加之目标的实现。民商法以个人权利为本位,以保护个人利益为导向,着重调动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个人利益最大化。
6、本质功能不同保护利益的不同,必然导致法律本质功能的差异。民法维护商品交换,而商品交换要求平等和自由,要求交换者以自己意志设定权利和义务。因此,民法的本质是市民社会的法,是私法,是“天生的平等派”,也是权利法。它站在当事人平等这一平面上对商品关系加以保护,其功能主要是维护民事主体的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商法的本质功能基本与此相同。
㈣ 社会法包括哪些
1.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会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
5.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6.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
7.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
8.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
9.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10.中华人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赠法
11.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
12.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
1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
14.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
1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
16.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
(4)法是社会扩展阅读:
社会法是我国近年来在完善市场经济法律体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大潮中应运而生的新兴法律门类和法律学科。
社会法是与社会主义制度最为契合的法。社会法在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和谐社会的建立尤其离不开社会法的发展。
社会法的主旨在于保护公民的社会权利,尤其是保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在社会关系中,有天生的强势群体和弱势群体之分,而且市场经济会自发的导致强者越强、弱者越弱。此时如果没有公权力的介入来保护弱者的利益,将使社会关系的失衡状态加剧并最终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通过法治途径即制定和完善社会法是改变这种失衡局面的必然选择。
㈤ 社会法包括哪些
狭义社会法专指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广义社会法除狭义和中义之外,还包括义务教育法、环境保护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等。
㈥ 法与社会的关系
法以社会为基础
法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性质决定法律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最终决定着法律的本质。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法律。即使是同一性质或历史形态的社会,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法律的内容、特点和表现形式也往往不尽相同。中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迅速变革的时期,这一伟大变革必然带来对于新法律制度的巨大需求。
但是,法律也像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并不仅消极地反映社会,而且对社会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它要么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么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
社会是法的基础;如果相反,以法为社会的基础,那么,实质上就可能强迫社会接受那些已经被这一社会生活条件及物质生产本身宣判无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恒不变的东西。
新的法律不可能产生于旧的社会基础之上,旧的法律也不可能长期在新的社会基础上生存和延续。
旧的法律是从旧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必然同旧的社会关系一起消亡。因此,旧的法律不可能成为新社会发展的基础。如果保存那些属于前一个社会时代的,由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会利益的代表人物所创立的法律,这种法律肯定会同新的社会共同利益发生矛盾,因此会导致滥用国家权力去强迫大多数人的利益服从少数人的利益。
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产生是法的起源和经济根源。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阶级的出现,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社会的性质决定法的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最终决定法的本质 。马克思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本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法律应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恣意横行。”
(6)法是社会扩展阅读:
法与社会共同利益:
社会共同利益是以社会名义出现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以及实现这些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每一个社会中都有一定的社会共同利益。每一种类型的法都维护一定的社会共同利益,而通过法来维护和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程度和方式都与法的阶级本质密切相关。
法律维护社会共同利益对全社会都有利,能够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但这个社会总是一定阶级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所以法律维护一定社会的共同利益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时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这部法律规范也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要服从于整个法律体系的规律性和使命,所以,这部分规范也具有阶级倾向性。
法通过规定社会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确认和维护一定的社会共同利益,调节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等的关系,积极预防和制裁侵犯社会共同利益的违法行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社会共同利益的范围大大扩展,社会主义法对社会共同利益的确认和保护也呈扩展之势。
㈦ 劳动法和社会法的关系
劳动法与社来会保障法是联系非自常密切的两个法律部门,他们都与保护弱势群体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安定有关。但作为不同的法律部门,它们调整的社会关系是不同的。长期以来,我国将保障福利内容纳入劳动关系进行调整,作为劳动法的组成部分,并不存在社会保障法的范畴。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社会保障法应与劳动法合理界定。但由于两个部门法在发展上的某种联系和延续性,使得学界对它们之间的认识模糊不清。有人认为劳动关系包含了保障福利内容,有人认为劳动法与社会保障法相互交叉,还有人认为劳动法从属于社会保障法,因而造成了一些实际的社会问题难以解决,不利于维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公共利益。因此,必须明确两者之间的关系,为解决实际问题提供理论支持。
㈧ 为什么法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人们常说“依法办事,依法律己”,但是法是什么呢?简单地说,法就是规范人们行动的规则。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工作和学习当中,人们无法避免地要参加一些政治、经济、变化和社会活动。在这些活动中,人们总要自觉地或不自觉地遵守一定的规则。简单地说,这些规则可以分为两类,即道德规范和法律规范。
一般情况下,道德规范主要依靠人们的自觉自愿地遵守来维持。无论谁违反了道德规范,都会自然而然地受到舆论的谴责。但是法律并不是靠人们自觉自愿遵守来维持的,它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其实施。任何人违反了法律都要承担法律责任,受到法律的制裁。
由此可见,法律和道德规范是不同的。法律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由国家机关批准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一种规范。
作为强制人们遵守的法律规范,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呢?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既没有国家与法律,人们也不知道国家与法律为何物。这个时期就是没有阶级也没有压迫的原始社会。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人们使用的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生产力水平也非常低下。当时,单个的人根本无法生存下去。为了生存,人们不得不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并把劳动得来的产品平均分配。
在那个时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平等的,没有剥削和压迫。所有的原始人都自觉自愿地遵守在劳动和生活中形成的各种习惯。这种习惯不需要有专门机构来强制执行,而是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氏族首领的威信来保证实施。
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与人之间开始变得不平等了,奴隶和奴隶主两个对立的阶级产生了,剥削和压迫也产生了。奴隶主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镇压奴隶的反抗,就建立了国家。伴随着阶级对立的产生,法律也就产生了。奴隶主们制定了反映自己利益的行为规则,这就是奴隶制法律。奴隶制法律是通过国家暴力机器来实施的,国家暴力机器就是军队、监狱等。奴隶主阶级迫使奴隶服从他们制定的法律,也要求所有人遵守这些法律。
那么,为什么进入了奴隶制社会,产生了阶级和压迫就会产生法律呢?在漫长的原始社会,人类经历原始群、母系氏族和父系氏族等三个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个三个时期共100多万年。在原始社会的前期,由于生产工具极其简陋,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人们为了生存,不得不建立一种平等的关系。人与人之间平等了,也就不会存在阶级和压迫。没有阶级和压迫,自然也就没有法律存在。
但是生产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妇女在劳动中占主导地位,所以女人统治一切,世系也以母亲来计算,故人们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后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日益加速,男子的劳动在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中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母权制也就十分自然地过渡到了父权制,对偶婚也随之过渡到了一夫一妻制,世系以男子来计算,因为每个父亲都需要有一个确实属于他自己的儿子作为他的继承人。
父权制确定以后,生产力水平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有了剩余生产物,出现了私有财产,特别是氏族首领经常利用自己的权力把公共财产据为己有,这样阶级分化的现象就开始出现并随着生产的发展而日益加深,逐渐形成了富人和穷人。从前生产力很低,人们把战争中俘虏来的其他氏族成员杀掉;现在生产力发展了,人们把俘虏变为奴隶,让他们给主人创造财富。后来,本氏族的成员也有因为贫穷降为奴隶的,遭受奴隶主的压迫与剥削。
这样,到原始社会末期,社会就分裂为两大对立的阶级——奴隶主阶级和奴隶阶级,此外还有少数的自由民。原始公社是在没有阶级对立情况下发展起来的,现在社会分裂为阶级并展开了剧烈的斗争,这样就打乱了原始社会的生活秩序,它按老样子再也生活不下去了。特别是部落之间频繁的战争,加强了军事首长的权力,他再也不以本身所据有的显赫地位为满足了,权力谋取把他的权力传给他的子孙后代。
这样就逐渐由“选贤任能”的公天下过渡到“父死子继”的家天下,由氏族民主制过渡到王位世袭制,国家与法律也就随之而出现了。
由此可见,法律不是从来就有的,而是随着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而出现的,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法律与国家一样,都是阶级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工具。
当然,这并不是说,产生了法律,人与人之间突然变得不平等了,社会就比从前更加野蛮,更加落后了。法律的产生和国家一样,是人类由野蛮进入文明的重要标志之一。
换句话说,法的产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为什么这么说呢?尽管奴隶制法律是极其残酷的,甚至一人犯罪要祸灭九族,但它用法律手段建立了某种公共秩序,使人们在秩序的范围内活动,从而制止了部族间的野蛮残杀,这当然是社会的一大进步。
㈨ 什么是乡土社会,什么是法理社会
乡土社会:普遍认为,中国传统的乡土社会是一个"没有法律"的社会,虽说内没有法律,但不是说这个社会没容有秩序,秩序的生成主要是依"礼"和依"习惯"。
法理社会是指在社会体系中,有完善的,全面的法律来制衡社会各阶层的矛盾,并以法律作为国家和社会的管理手段。
(9)法是社会扩展阅读:
礼和法一样都是行为规范,“但礼和法不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行为规范的目的是在配合人们的行为已完成社会的任务,社会的认为是在满足社会中各分子的生活需要。”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治从表面看去好像是人们行为不受规律拘束而自动形成的秩序。其实自动的说法是不确,只是主动地服从成规罢了。”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不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法去应付新的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