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合同法一百五十三

合同法一百五十三

发布时间: 2025-04-28 17:53:01

Ⅰ 房屋出租人的权利义务

房屋出租人的权利:
(1)租房屋的权利。
(2)收取租金的权利。
(3)确保出租房屋合理使用的权利。出租人在合同中约定房屋的用途,并对修补、扩建行使决定权。定期对出租房屋行使检查权。
(4)提前收回自住的权利。规章规定应当事先商得承租人同意,给承租人造成损失的,应当予以赔偿。
(5)终止合同,收回房屋,因此而造成承租人损失的,承租人可行使索赔的权利。
(6)合同期满收回房屋的权利。合同期满,是否同意续签出租合同,是出租人的权利。
房屋出租人的义务:
1、交付出租房屋的义务。
2、出租房屋保持义务。出租人应当保持出租房屋符合约定的用途。
3、出租房屋维修义务。
4、出租房屋权利瑕疵担保义务。出租房屋权利瑕疵担保义务是指承租人在订立合同时不知道出租房屋存在权利瑕疵的,出租人应当保证出租房屋交付后不因第三人主张对出租房屋享有权利而导致承租人不能对出租房屋使用、收益的义务。
5、出租方对出租房屋的安全担保义务。出租房屋安全担保义务是指出租房屋危及承租人的安全或者健康的,即使承租人订立合同时明知该出租房屋质量不合格,承租人仍然可以随时解除合同。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五十三条
【标的物的瑕疵担保】出卖人应当按照约定的质量要求交付标的物。出卖人提供有关标的物质量说明的,交付的标的物应当符合该说明的质量要求。 被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二百二十八条
【租赁物的权利瑕疵】因第三人主张权利,致使承租人不能对租赁物使用、收益的,承租人可以要求减少租金或者不支付租金。第三人主张权利的,承租人应当及时通知出租人。

Ⅱ 《民法典》第153条的法条内容、法条要义、法条释义、法条

第一百五十三条 【违反强制性规定及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的效力】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关键词:

1. 强制性规定

2. 公序良俗

3. 民事法律行为

4. 无效

5. 合同法

6. 效力性规定

7. 管理性规定

8. 社会公共利益

9. 国家利益

10. 意思自治

11. 公法

12. 私法

13. 判定依据

14. 行政法

15. 法律规范

16. 行政规章

17. 国家政策

18. 公共秩序

19. 善良习俗

20. 强制性规范

解读

本条法条规定了民事法律行为的两种无效情形:一是违反强制性规定,二是违背公序良俗。在判断时需关注强制性规定的定义及其在司法实践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识别和适用公序良俗的标准。此外,还需注意在法律实践中如何区分效力性规定与管理性规定。

Q&A

1. 强制性规定是什么?

- 强制性规定不允许改变或排除适用。

2. 公序良俗包含哪些类型?

- 包括危害国家政治、经济秩序的行为,危害家庭关系的行为,违反性道德的行为等。

3. 违反强制性规定的行为是否无效?

- 通常无效,但若该规定不导致无效,则行为有效。

4. 举例违反强制性规定的行为。

- 商店出售违法种子给农户。

5. 为什么法律对民事行为施加强制性规定?

- 为保障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限制民事行为的自由。

6. 如何判断一个规范是否属于强制性规定?

- 通过分析规范内容是否包含“必须”、“禁止”等字样。

7. 实际中如何处理构成刑事犯罪的民事合同?

- 合同效力需依据《民法典》规定,兼顾交易安全与善意相对人保护。

8. 如何判断民事行为违背公序良俗?

- 通过考量行为的性质、时间、主观与客观要件。

9. 违反强制性规定的民事行为有哪些例外情况?

- 若该规定不导致行为无效,则行为仍有效。

10. 如何将公序良俗应用到新情境中?

- 通过类型化研究,结合具体情境解释与适用公序良俗。

11. 违反强制性规定与违背公序良俗的法律后果?

- 两者均导致民事行为无效,除非该规定不导致无效。

12. 如何判断一个规范是否属于效力性规定?

- 规定影响民事行为的效力。

13. 强制性规定与裁判规范的区别?

- 强制性规定约束行为,裁判规范指导法院判决。

14. 比较《民法典》第143条与第153条。

- 143条为民事行为有效的一般要求,153条为直接判定效力的规范。

15. 如何识别行为是否违背公序良俗?

- 考虑行为的性质、时间、主观与客观要件。

16. 如何区分效力性强制规定与管理性强制规定?

- 效力性规定影响行为效力,管理性规定用于行政管理。

17. 强制性规定在保护国家与社会利益中的作用?

- 确保国家利益与社会公共利益不被侵害。

18. 设计新法律条款,明确强制性规定的适用标准?

- 列举适用情形并详细解释识别标准。

19. 如何改进强制性规定的司法适用?

- 利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提高识别与判断准确性。

20. 创建公众教育项目,普及法律知识

- 开展宣传活动,增强公众法律意识。

【以案说法】

案例:A与B、C签订股票回购条款,股价上涨后A要求回购。法院认定该条款违反金融监管与公序良俗,判决无效。

争议焦点:违反法律与公序良俗的行为效力。

解答:此类行为通常无效,除非相关规范不导致无效。

Ⅲ 民法总则一百五十三条规定是什么意思

第一百五十三条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

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解读

就第1款而言,重点需要理解的是但书规定,根据《合同法司法解释(二)》规定,这其实是将强制性管理性规定排除在外,因为强制性管理性规定并不影响法律行为效力。但这种提高强制性规范位阶(如仅限于法律、行政法规)、将强制性规范限制在效力性规定的做法,并不可取。究其原因,有兴趣的同学可查阅朱庆育:“合同法第52条第5项评注”,载《法学家》2016年第3期。比较法上认为,出于对大众利益的保护,需要限制自由制定合同内容的可能性,为此内容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者公序良俗的法律行为无效。德国法上类似于第153条第1款规定是第134条。若要适用第134条使法律行为无效,一方面需要存在禁止性法律,另一方面对该禁止的违反导致法律行为无效。然从第134条本身无法得出某法律规范是否包含禁止性规定以及违反该规定是否会导致法律行为无效,因为这必须根据各个法律条款的意义及目的,最终解释确定。由此可见,这里存在的法律逻辑是违反了某一强制性规范且若让其有效则有违该强制性规定的目的,故必须使其无效。而不是我国司法实践中认为的那样,因违反强制性效力性规定而无效。换言之,德国法是结合规范目的及法律行为综合判断法律行为效力,而我国现行法是先判定某一规定属于强制性效力性规定,然后因为某一法律行为违反,故无效。

关于违反禁止性法律的后果,只有当该条款未作出其他规定时,该法律行为才因违反禁止性规定而无效。于此需要注意如下两点:第一,有些禁止性法律反对的只是法律行为被缔结时所采取的方式和方法,而并不希望阻碍法律行为的效果。因此违反此类禁止性规定,并不会导致法律行为无效。第二,其他禁止性规定因反对法律行为内容,故禁止其发生效力,即违反此类内容禁止的法律行为通常是无效的。但也存在两个例外:(1)如果禁止性法律只反对法律行为中一方的行为,则要特别审查该法律行为应当无效还是考虑到无过错方的利益而使之有效。比如被欺诈而缔结的购买赃物的合同。如果使之无效,则对善意的被欺诈人似乎不利。(2)若禁止性法律规定所针对的是合同的内容,违反法律规定原则上无效,但为履行该无效负担行为所实施的处分行为是有效的,因为处分行为价值中立,原则上并不存在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情形,但也存在例外。若禁止性法律规定既否定了负担行为内容又不允许商品的移转,那么不仅负担行为无效,处分行为同样无效。

就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负担行为无效角度看,除负担行为无效外,为缔结被禁止的负担行为而授予的意定代理权的行为同样无效。

鉴于禁止性规定文义限制,某一法律行为虽未违反禁止性规定的形式要求,但所实现的法律效果却被该禁止性规定所禁止,为实现禁止性规定之立法目的,应当使该法律行为无效。这就是典型的规避行为。换言之,不管规避行为采取何种方式实现法律禁止的目的,即使这种方式并不违反禁止性规定,但只要目的违反就要无效。于此这就意味着禁止性法律规定必须超出其文义适用于按照法律所包含的价值而应适用的情况。比如,根据法律规定,甲不得购买经济适用房,然后甲授意符合条件的乙前往购买,然后赠与给甲。虽然甲没有直接购买经济适用房,但却获得经济适用房的所有权,故应当使该赠与行为无效。

就第2款而言,吸收了《民法通则》第58条第5项以及《合同法》第52条第4项的内容,确定了“公序良俗”作为判断法律行为效力的判断标准。

于此需要掌握的是:

1.公序良俗是一个需要进行价值填补的概念,应根据普通人的价值观念进行判断,经过德国司法实践的发展来看,违反善良风俗的常见类型如下:(1)目标在于实施被普遍否定的行为;(2)过分的束缚性合同;(3)过分利用垄断地位可能违反善良风俗;(4)给某一债权人提供过分的担保损害其他债权人利益的;(5)违反婚姻家庭法规;(6)暴利行为(采用卑鄙的手段致使给付与对待给付之间严重不对称)。

2.无效的前提需要违反善良风俗。从主观方面看,行为人必须知悉违反善良风俗的事实情,但不以其认为违反善良风俗为必要;就合同而言,原则上需要双方当事人的行为都违反善良风俗。否则如果只有一方违反善良风俗,那么若让合同无效,对正当的当事人而言就是不公平的。但是如果违反公序良俗正好体现在向行为相对方实施的行为中,那么例外情况下单方面违反风俗即已足够。

3.判断违反善良风俗的时间,这要区分法律行为缔结时间与法律效果发生时间是否一致,如果一致,则以缔结法律行为时为准,故即使善良风俗嗣后发生变化,也不影响法律行为效力。但如果不一致,则以发生效果的时间为准,毕竟违反善良风俗的目的并非在于惩罚卑鄙的道德观念,而是阻止应被否定的法律后果,因此当事实发生变更时,产生法律后果的时间同样重要。比如,为报答与自己通奸的情人,被继承人在遗嘱中将其作为唯一继承人。这一遗嘱显然违反了公序良俗要求。但若之后两人结婚,则被继承人死亡时,该遗嘱就不能被视为违反公序良俗。

就违反善良风俗的法律效果看,第一,法律行为无效,合同请求权不成立。与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一样,原则上无效的只是负担行为,而不包括处分行为;但若违反善良风俗恰好存在于对财产归属的变更中,则该处分行为无效。比如,为了担保债权人债权,债务人将其所有责任财产均转让给债权人作为担保,这对债务人的其他债权人产生重大不利,属于违反善良风俗的行为,应当无效。

第二,根据《德国民法典》第826条规定,受到悖俗行为侵害且不可归责者可对加害人主张侵权损害赔偿请求权。但我国现行法虽然没有《德国民法典》第826条之规定,但《民法总则》第157条第2句规定“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由此可见,这里的责任最起码可包括如下两种类型:缔约过失责任和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Ⅳ 合同法第52条规定的无效情形

一、合同无效的情形具体有哪些
1、合同无效的的情形有:
(1)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的;
(2)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
(4)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
(5)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
行为人与相对人恶意串通,损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2、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五十三条
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但是,该强制性规定不导致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的除外。违背公序良俗的民事法律行为无效。
第一百五十七条
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被撤销或者确定不发生效力后,行为人因该行为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由此所受到的损失;各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
二、合同无效的诉讼时效多久
合同无效不受诉讼时效的限制。提起确认合同无效的诉讼应属确认之诉,而不属于诉讼时效的客体范围。无效合同的确认是一种事实确认,合同当事人或法院在任何时候都可提出,时间的经过不能改变合同无效的法律性质。对无效合同的确认适用诉讼时效,不符合诉讼时效制度设立的目的。

热点内容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条的司法解释 发布:2025-05-01 14:15:56 浏览:589
共享单车买卖违反经济法 发布:2025-05-01 14:15:50 浏览:445
嘉兴市秀洲区人民法院立案庭电话 发布:2025-05-01 14:15:19 浏览:518
对党政机关法律顾问的研究和建议 发布:2025-05-01 14:13:46 浏览:304
法官怒斥当事人 发布:2025-05-01 14:09:08 浏览:924
10万律师费 发布:2025-05-01 14:02:23 浏览:108
2007年劳动法专题 发布:2025-05-01 13:51:20 浏览:613
商法白皮书 发布:2025-05-01 13:50:34 浏览:915
山东大学法律硕士好考吗 发布:2025-05-01 13:46:45 浏览:241
上海动迁法律法规 发布:2025-05-01 13:46:35 浏览: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