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知识集锦 » 尹田关于合同法的理解

尹田关于合同法的理解

发布时间: 2025-05-02 05:52:57

1. 灏圭敯瀛︽湳鎴愭灉


灏圭敯鐨勫︽湳鎴愭灉涓板瘜澶氭牱锛屼富瑕侀泦涓鍦ㄦ皯鍟嗘硶棰嗗煙銆備粬鐨勮烘枃鍦ㄥ氫釜鐭ュ悕瀛︽湳鏈熷垔涓婂彂琛锛屽傛佹収鏄熶富缂栫殑銆婃皯鍟嗘硶璁轰笡銆嬬郴鍒楋紝鍏朵腑浠栧弬涓庝簡澶氫釜鍗风殑缂栫簜宸ヤ綔锛屽傜2鍗枫佺3鍗峰拰绗16鍗凤紝鎺㈣ㄤ簡濂戠害鑷鐢变笌绀句細鍏姝c佹硶鍥藉悎鍚岃矗浠汇佷笉鍔ㄤ骇鍏绀哄埗搴︾瓑璁棰樸


灏圭敯鐨勭爺绌惰繕娑夊強鍒颁簡銆婂栧浗娉曡瘧璇勩嬪拰銆婃硶瀛﹁瘎璁恒嬬瓑鍥藉唴澶栨硶瀛︽湡鍒婏紝浠栫殑鏂囩珷娑电洊浜嗘硶鍥芥皯娉曠殑鍚堝悓鍙告硶鍙樻洿銆佸悎鍚屾硶瀵规秷璐硅呬繚鎶ゃ佸彇寰楁椂鏁堛佸悎鍚岃В闄ゆ硶寰嬮傜敤銆佹坊闄勬潈绛夋繁鍏ョ粏鑷寸殑娉曞緥闂棰樸備粬鍦ㄣ婄幇浠f硶瀛︺嬨併婂栧浗娉曞︾爺绌躲嬬瓑鏈熷垔涓婂彂琛ㄧ殑璁烘枃锛屽弽鏄犱簡浠栧规硶鍥芥皯娉曠悊璁虹殑娣卞叆鐞嗚В鍜岀爺绌讹紝鍖呮嫭鍔ㄤ骇涓庝笉鍔ㄤ骇鐨勬硶寰嬪湴浣嶃佺墿鏉冩硶鍒跺害銆佸悎鍚屾硶鐨勫己鍒舵у悎鍚屽拰鎰忔濊嚜娌诲師鍒欑瓑銆


浠栫殑瀛︽湳鎴愭灉涔熷緱鍒颁簡骞挎硾璁ゅ彲锛岄儴鍒嗗唴瀹硅浜哄ぇ澶嶅嵃鎶ュ垔璧勬枡銆婃皯鍟嗘硶瀛︺嬪叏鏂囪浆杞斤紝濡傘婁腑鍥芥硶瀛﹁烘枃闆嗐嬪拰銆婃硶瀛︺嬩腑涔熸湁浠栫殑鏂囩珷銆傛ゅ栵紝浠栬繕鍙備笌缂栧啓浜嗗氶儴娉曞︽暀鏉愶紝濡傘婃皯娉曟暀绋嬨嬪拰銆婁繚闄╂硶鏁欑▼銆嬶紝浠ュ強鐙钁楀拰鍚堣憲鐨勩婃皯浜嬫硶寰嬭屼负涓庝唬鐞嗗埗搴︾爺绌躲嬨併婃硶鍥界幇浠e悎鍚屾硶銆嬪拰銆婃硶鍥界墿鏉冩硶銆嬬瓑涓撲笟涔︾睄锛屽睍鐜颁簡鍏跺湪姘戞硶棰嗗煙鐨勬繁鍘氶犺c



鎵╁睍璧勬枡

鐜颁换鍖椾含澶у︽硶瀛﹂櫌姘戞硶鐮旂┒涓蹇冧富浠汇佹暀鎺堛佸崥澹鐢熷煎笀銆備腑鍥芥硶瀛︿細鐞嗕簨銆佷腑鍥芥硶瀛︿細姘戞硶瀛︾爺绌朵細鍓浼氶暱銆傛暀鑲查儴娉曞︽暀瀛︽寚瀵煎斿憳浼氬斿憳銆佸寳浜甯傚強閲嶅簡甯備徊瑁佸斿憳浼氫徊瑁佸憳銆

2. 求一篇法学专业毕业论文 ~~~~

论中国的死刑废除
〔摘 要〕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已经废除死刑,死刑的废除似乎已经成了一种趋势。既然如此,中国就应该顺应这种历史的潮流,那么中国废除死刑的原因是什么呢?
〔关键词〕 中国 刑罚 死刑 废除
从封建社会进入近现代社会后,刑罚体系发生了很大变化。古代的极不人道的刑罚如死刑、杖刑、笞刑已经逐渐被近现代西方的刑罚体系所代替。古代那些如凌迟、枭首、车裂等死刑也被一些能尽量减少人痛苦的死刑如枪决、针刑、毒气所代替,尽量减轻死刑犯的痛苦,以示对生命的尊重。
可是现在死刑不但失去了其在刑法体系中的核心地位,而且限制、减少死刑乃至废除死刑已经成为世界性的潮流与趋势。 现在尊重人权的呼声越来越烈,而生命权是人权的重要内容,因此许多国家都相继废除了死刑。生命是人类最宝贵的东西,一旦失去,生命便不会重来一次,所有的一切也就无从谈起,所以我认为废除死刑是历史的必然,中国应该废除死刑。
早在清末时期,著名法学家沈家本就提出了限制乃至废除死刑的观点,沈家本从传统的“王道仁政”出发坚定地认为:“臣等窃维治国之道,以仁政为先,自来议刑法者,亦莫不谓裁之以义而推之以仁,然则刑法之改重为轻,固今日仁政之要务,而即修订之宗旨也。”并且强调“化民之道,固在政教,不在刑威也。”
可见废除死刑的观点是由来已久的,那么我认为中国应该废除死刑的原因是什么呢?在下文我将浅谈一下我的观点。
首先,改革开放后,中国积极加入世界市场,并且中国国际化的程度也是越来越深。从2005年10月4日到现在,世界上一半以上的国家在法律或实践上废除了死刑。具体情况如下:对所有罪行都废除死刑的国家有68个,普通罪行废除死刑的国家有11个,实践中废除死刑的国家有24个,所以,在法律或实践中废除死刑的国家总计有121个,保留死刑的国家仅有75个。而且最近几十年情况显示,平均每年有三个国家在法律或实践中废除了死刑。可见废除死刑在整个世界上都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因此,中国若想在世界舞台上更好的展现自己的魅力,赢得更多国家的尊重,就应该与世界接轨,废除死刑。
其次,“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的观念从西汉就根植到了人的脑海中,或许现在这种观念对人还有很大的影响。但是这种观念并不是成为中国废除死刑的一个障碍。
很多时间若是问大家一个人杀了另外一个人,应该对杀人的人怎么办,大家肯定会说应该给他判处死刑,但是如果情况并不是你想象的那么简单呢?比如,甲要强奸乙,乙在甲未得逞之继而因为防卫过当将甲致死,这时候大家可能并不认为乙应该被处死,反而会因为乙的勇敢而称赞乙。再比如,一个男人回家后看到妻子正和第三者通奸,然后火气大发,用菜刀将妻子和第三者砍死。此时,如果按照中国现行的法律,此男人必将会被处死,可大家可能大多数都会有一些同情该男人,认为他不应该被处死,任何男人遇到了这种情况都会一时间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的。
可见,“杀人偿命”在很大程度上是受条件的限制的,人们真想让杀人者死的是那些罪大恶极的,极度危害社会的罪犯。但是这种罪犯在社会上不是多数,为何不废除死刑呢?
再次,死刑并不比终身监禁具有更大的威慑力。迄今为止,并没有研究表明重罪的发案率与死刑的存废之间有必然的联系。有研究表明人在犯罪后被判为死刑对社会的威慑力并不比终身监禁的威慑力大,而且如果被判处死刑,犯罪率依然保持在原先的水平。从实践中考察,死刑也从未对犯罪产生过有效的威慑力。 因为一个人若是明确知道了自己何年何月何日死,刚开始可能会恐惧,但是随着他意识上的逐渐接受,到真正执行死刑时却不是太害怕了,可见死刑的威慑力难以持久,而且威慑效果的巩固期有明显缩短的趋势。如果一个人不知道自己何时会死,整日活在对自己死期的猜测之中,这时的威慑力才是更大的。西方废除死刑的国家对重刑判罪时一判就会判个几百年。中国完全可也借鉴这种刑罚,当人犯也被判几百年后,即使该罪犯在狱中表现良好,获得减刑,那么他还是无法走出牢狱,对社会的危害也就无从谈起。
第四,当谈到一个人被判为死刑时,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想是不是该犯人杀了人。其实并不是仅仅杀了人才会被判为死刑的,一些经济犯虽然并没有犯杀人罪但是却也会判为死刑的。经济上的犯罪无非是官僚贪污了,企业逃税了,盗骗了国家财产了,他们之所以会在经济上犯罪很可能是因为自己思想上一时出了差错或者是受到了他人的教唆,如果立即执行死刑,便等于夺取了他们改过自新的机会。他们是完全有可能在经过改造后重新成为对社会主义建设有用的人,可是一旦生命权都没有了,还何谈改过自新呢?还何谈更好的建设祖国呢?从矫正论的角度看,是否所有的死刑犯都不能够改造呢?死刑剥夺了刑罚积极的、改造的价值。
第五,人无完人,只要是个人即使他再怎么细心也是会犯错的。古往今来,发生了许多的冤假错案,中国古代的窦娥不就是很好的例证吗?
冤假错案并不会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失,好比再精密的仪器也有出差错的时候。德国国际记者协会日前在欧洲范围内进行了一次调查,调查对象是欧洲各国的检察官、法官等执法人员以及一些律师组织。调查的内容是刑事重罪案件的误判比率。调查结果出人意料,这类案件的误判率为0.5%,记协据此得出结论:欧洲每年至少有数百起重罪案件存在误判现象。由此可以看出,作为大陆法系国家的代表,德国的冤假错案并没有随着时代的进步而消失。那么可以判断出中国每年的冤假错案的数量也是为数不少的。死刑之误判率高,而冤狱之发现与平反又非常困难,所以生命刑应该废止。 如果废除了死刑,虽然嫌疑人被判了终身监禁,可一旦事实的真相被查明,那么嫌疑人就会成为自由身,所有的一切还可以重新开始,如果执行了死刑,不仅仅他被冤枉,而且会给他的家人,亲属带来多么大的伤痛,我相信那个判刑的法官也会一辈子无法安心。
有学者以充满人文关怀的语调写道:生命一次性让人对它珍惜;生命的美好使人为它感到伤感;死者亲属的伤痛使人同情;罪犯临行前的恐惧让人怜悯;一旦错判难以纠正使人感到后悔;任何罪犯都有可以让人宽宥的原因。
总之,生命是宝贵的,一旦一个人的生命被剥夺,一切就无从谈起,所以从上面的五个方面我一一论述了我认为中国应该废除死刑的理由。可是从现在中国的国情来看,中国废除死刑仍然是任重而道远的。但是死刑已成为强弩之末,丧失了昔日的威风,废除死刑是人类法制文明高度发展的产物,是刑罚改革的大方向。 废除死刑是历史的必然,因此我依旧会充满信心,我相信死刑会走向它的终点,走进历史博物馆,终究有一天中国大地上不会再出现死刑!

[参考文献]
1、崔敏:《死刑考论—历史 现实 未来》,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2、陈琴:《刑法中的事实错误》,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3、何显兵:《死刑的适用及其价值取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黄晓亮:《暴力犯罪死刑问题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5、李交发:《简论沈家本的废除死刑观》,载《现代法学》2005年版。
6、赵秉志主编:《中国废止死刑之路探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7、赵秉志主编:《死刑改革研究报告》,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3. 求一篇法学毕业论文。要求:有封面、有注释、有原文出处。。。

法政系本、专科生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 经济法类:
1. 试论企业集团的法律地位
2. 企业集团反垄断问题探讨
3. 企业兼并法律问题探讨
4.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税收问题探讨
5. 试论我国自由贸易区立法
6. 浦东新区土地有偿使用的法律问题探讨
7. 浦东开发中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的法律问题初探
8. 税收担保问题探讨
9. 反避税的法律对策
10. 出口退税问题探讨
11. 社会保险税问题探讨
12. 证券税收问题探讨
13. 加强证券市场管理法律对策
14. 资产评估立法中相关问题探讨
15. 论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的若干法律问题
16. 涉外土地批租的法律问题初探
17. 试论我国出口加工区立法
18. 建立我国涉外反倾销法律制度探讨
19. 略论经济犯罪案件的查账
20. 论论审计机构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21. 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探讨
22. 试论我国劳动保险法律制度的若干问题
23. 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法律思考
24. 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思考
25. 加强和完善我国环境立法的思考
26. 加强和完善我国环境执法的思考
27. 论建立我国的技术开发区法律对策
28. 商品销售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29. 期货立法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30. 论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
31. 试论反暴利立法的必要性
32. 关于土地使用权问题的法律思考
33. 房地产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34. 我国投资立法初探
二、商法类:
1. 论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管理原则
2. 论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制
3. 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
4.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探究
5. 论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6. 论设立中公司的法律地位
7. 论公司瑕疵设立制度
8. 论公司内部监督制度
9. 论控股股东的义务与责任
10. 论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
11. 论公司股份回购制度
12. 论保险的功能
--兼论与侵权损害赔偿功能的比较
13. 论保险合同中的代位求偿权
14. 保险业现金运用法律监督的问题研究
15. 论强制保险制度
16. 保险费管理法律问题初探
17. 论消费保险合同
18. 论信贷合同的担保
19. 股份合作制企业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20. 试析票据制度中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21. 试论我国破产制度的完善
22. 论自然人破产制度
三、民法

4. 回答来信:2021-2022年智元法律有哪些课程值得推荐

在2021年至2022年的智元法律课堂中,我们精心挑选了一系列课程,以满足法律专业人士和学习者的需求,以下是部分备受推荐的课程内容:

2021年精彩课程亮点:



  • 杨立新教授的讲解深入浅出,包括了民法典编纂1讲与新反法商业秘密解析,让您洞悉法律的最新动态。

  • 马忆南教授的婚姻编与继承编1讲,以及15小时热点实务,为婚姻与继承法律实践提供实战指南。

  • 孙鹏教授的合同编实战指南,是商业合同处理的实战宝典。

  • 尹田教授的民法典物权编1讲,帮助您理解复杂物权法律问题。

  • 涵盖民法典、刑法、合同法等多领域的30讲课程,以及律师成长、股权设计与诉讼实战等专题,全面提升法律素养。

  • 课程结束时,您还能深入学习证据新规、合同审核等核心内容。



2022年新课程推荐:



  • 郭彦卫刑事辩护全流程,精细解析刑事辩护全过程。

  • 李桂平的公司章程设计全攻略,为公司治理提供实用方案。

  • 孙若军的民法典婚姻编实操指南,让婚姻法学习更加实用。

  • 马登科的证据实务实战,提升证据运用能力。

  • 游本春的劳动合同法风险管理,为企业保驾护航。

  • 魏镇胜律师办案宝典,实战经验和策略分享。

  • 侯志涛的执行异议透析,深入理解执行环节的复杂性。

  • 民法典担保制度精解,掌握现代金融法律的关键环节。



此外,还有更多内容等待您的探索,涉及劳动争议、知识产权、建设工程司法解释、民法典后担保实战等,帮助您在法律领域不断成长与提升。



在2022年,我们特别推荐:



  • 陈洪兵的财产犯罪实战指南,深入理解犯罪法律应对策略。

  • 董来超的交通事故赔偿法律实务,提升处理突发情况的能力。

  • 孙韬的婚姻家事疑难代理实战,精炼婚姻家事法律技巧。



无论是新手律师还是经验丰富的法律人,这些课程都将为您的职业生涯增添新知与动力。赶快加入我们,开启您的智元法律学习之旅吧!

5. 尹田的学术成果

《契约自由与社会公正的冲突与平衡》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94年12月
《法国合同责任的理论与实践》 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3卷,法律出版社95年5月
《法国不动产公示制度》 梁慧星主编:《民商法论丛》第16卷,金桥文化出版(香港)有限公司2000年出版
《法国合同法对消费者利益的特殊保护》《外国法译评》 94年第3期
《法国民法上合同的司法变更原则》《外国法译评》95年第4期
《自由与公正的冲突》《比较法研究》95年第3期
《法国民法上的取得时效》《法学评论》98年第2期
《法国民法上合同解除的法律适用》 《法商研究》95年第3期
《法国民法上的添附权》 《法商研究》97年3期
《法国民法上动产与不动产的法律地位》《现代法学》96年第3期
《法国物权法上动产的即时取得制度》 《现代法学》97年1期
《法国物权法上的占有制度》 《现代法学》97年5期
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98年1期全文转载
《法国合同法中的强制性合同》 《现代法学》95年1期
《法国合同法中的意思自治原则》《外国法学研究》93年第2期
《法国合同制度的发展与保护消费者利益》《外国法学研究》94年第1期
《法国民法理论有关合同原因问题的纷争》 《外国法学研究》94年第2期
《法国合同立法中形式主义的复兴》《外国法学研究》94年第3-4期
《法国民法上重大误解的法律适用》 《外国法学研究》95年第1期
《法国民法上合同无效的效果》《外国法学研究》95年3期
《法国民法对合同订立过程的法律调整》 《外国法学研究》95年第4期、96年第1期
《法国民法上的无形产权》 《外国法学研究》第96年第3期
《法国民法上的动产优先权》 《外国法学研究》第97年第1期
《法国民法上的不动产优先权制度》 《外国法学研究》97年第5期、98年第1期
《法国民法上的托管财产所有权》 中央政法干部管理学院学报97年6期
《法国民法上胁迫的法律特征》 《法学与实践》95年第4期
《法国民法中善良风俗的渊源及其法律适用》 《法学与实践》94年第5期
《法国民法上的表见行为》《云南法学》96年第2期
《法国民法上欺诈的构成条件》 《云南法学》95年第3期
《论意思自治原则》 《政治与法律》95年第3期
收入《中国法学论文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法学》95年7期全文转载
《我国经济合同仲裁机关的性质及其法律地位》 《法学研究》85年第4期
《论法人与其工作人员之间的代理关系》《法学研究》85年第6期
《论民事代理的适用范围》《法律科学》89年第1期
《论遗嘱的法律效力》《政治与法律》84年第5期
《论附条件或附期限的遗嘱的法律效力》 《政治与法律》86年1第1期
《论法人对其工作人员执行职务时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 《政治与法律》86年第4期
《被继承人生前债务清偿问题探讨》政治与法律》87年第3期
《论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政治与法律》89年第5期
《论表见代理》《政治与法律》88年第6期
《论民事行为无效后的财产返还》《政治与法律》93年第3期
《论无效民事行为的承认》 《政治与法律》 94年第6期
《论因误解而为的民事行为》 《政治与法律》93年第1期
《离婚纠纷中第三者的法律责任》《法学季刊》85年第2期
《试析企业厂长的意志与企业法人意志的关系》《法学季刊》86年第1期
《论民事连带责任》《法学杂志》86年第4期
《论权利的本质》(合写) 西南政法学院86年《政治与法律论文集》
《再论民事连带责任》 《川滇黔民法论文集》86年
《对王顺妹遗产继承纠纷的处理意见》《福建司法》86年第5期
《宣告死亡是公民民事权利能力终止的法定依据》 《中国法制报》86年12月2日
《附义务的遗嘱的法律特征探讨》 《中国法制报》87年12月2日
《论继承权诉讼时效的起算》 《法制日报》88年6月15日
《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合写) 《法制月刊》87年第2期
《海峡两岸民事法律行为制度的比较研究》 《台湾法研究学刊》95年3期
《我国新合同法上的表见代理制度评析》 《现代法学》2000年第5期
《论涉他契约》《法学研究》2000年第1期
《论“不公正胜于无秩序》 《民商法论丛》第19卷 1.《民事法律行为与代理制度研究》(独著 )重庆大学出版社1993年4月
2.《法国现代合同法》(独著) (梁慧星主编:《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丛书》)法律出版社1995年9月(注:本书繁体字版《法国现代契约法》,由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10月出版)
3.《法国物权法》(独著) (梁慧星主编:《中国民商法专题研究丛书》)法律出版社1998年2月(注:本书繁体字版《法国物权法》,由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9年11月出版)
4.《中国保险市场的法律调控》(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月出版 1.《民法教程》(主编)(司法部统编成人高等法学教育通用教材) 法律出版社1997年8月
2.《民法学实践教程》(副主编)四川人民出版社1996年12月
3.《中国民法学教程》(参编)法律出版社1997年8月
4.《保险法教程》(参编)(司法部统编成人高等法学教育通用教材)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5年10月 1.《民法基本知识》(独撰)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
2.《我国房产政策和法律的运用》(参编)重庆市房地产经济学会1984年
3.《中国民商法大全.商事编》(副主编)天津人民出版社1995年10月

6. 求一篇法律学专业的毕业论文

法政系本、专科生毕业论文参考选题
一、 经济法类:
1. 试论企业集团的法律地位
2. 企业集团反垄断问题探讨
3. 企业兼并法律问题探讨
4. 我国外商投资企业税收问题探讨
5. 试论我国自由贸易区立法
6. 浦东新区土地有偿使用的法律问题探讨
7. 浦东开发中利用外国政府贷款的法律问题初探
8. 税收担保问题探讨
9. 反避税的法律对策
10. 出口退税问题探讨
11. 社会保险税问题探讨
12. 证券税收问题探讨
13. 加强证券市场管理法律对策
14. 资产评估立法中相关问题探讨
15. 论外资银行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的若干法律问题
16. 涉外土地批租的法律问题初探
17. 试论我国出口加工区立法
18. 建立我国涉外反倾销法律制度探讨
19. 略论经济犯罪案件的查账
20. 论论审计机构的法律地位和作用
21. 我国养老保险法律制度探讨
22. 试论我国劳动保险法律制度的若干问题
23. 完善我国劳动争议处理程序的法律思考
24. 进一步完善我国劳动合同法律制度的思考
25. 加强和完善我国环境立法的思考
26. 加强和完善我国环境执法的思考
27. 论建立我国的技术开发区法律对策
28. 商品销售中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29. 期货立法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30. 论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
31. 试论反暴利立法的必要性
32. 关于土地使用权问题的法律思考
33. 房地产市场监管法律制度研究
34. 我国投资立法初探
二、商法类:
1. 论股份有限公司的组织机构管理原则
2. 论一人公司的法律规制
3. 论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制度
4. 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探究
5. 论股东代表诉讼制度
6. 论设立中公司的法律地位
7. 论公司瑕疵设立制度
8. 论公司内部监督制度
9. 论控股股东的义务与责任
10. 论关联交易的法律规制
11. 论公司股份回购制度
12. 论保险的功能
--兼论与侵权损害赔偿功能的比较
13. 论保险合同中的代位求偿权
14. 保险业现金运用法律监督的问题研究
15. 论强制保险制度
16. 保险费管理法律问题初探
17. 论消费保险合同
18. 论信贷合同的担保
19. 股份合作制企业若干法律问题探讨
20. 试析票据制度中善意第三人利益的保护
21. 试论我国破产制度的完善
22. 论自然人破产制度
三、民法类

7. 以法律至上为题写一篇800到1000论文

公民法律素养的高低,是衡量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标准之一。我国高校大学生法律素养如何,将直接影响当前和未来一个阶段我们的法制建设,影响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 所谓素养,是指人们在经常修习和日常生活中所获得知识的内化和融合,它对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方式、行为习惯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具备一定的知识并不等于具有相应的素养。只有通过内化和融合,并真正对思想意识、思维方式、处事原则、行为习惯等产生影响,才能上升为某种素养。重视大学生的法律素养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推进法制建设”。通过大学法律教育,使大学生拥有较高的法律素养和较强的法治文明意识,这对于提高全体国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对于贯彻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推动我国法制进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又必须看到法律教育内化为法律素养的诸多制约因素一是功利性极强的就业至上评价体系。高校扩招后,随着大学生就业压力增加,一些高校为给非法律专业学生挤出更多时间应付各种有利于就业的资格证考试,主动降低包括法律在内的其他软素质课程的教学与考查标准,这极大地影响了学生法律素养的提高;对于法律专业学生的法律教育,由于将主要精力放在法律条文的解读和案例分析上,忽视对个人法律素养起综合性、潜质性作用的哲学、史学、文学和自然科学等课程和知识的学习,相当一部分法律专业的学生虽然十分熟悉各种法律条文和案例,但法律素养不高。二是泡沫化明显的法律专业重复建设。近年来,受高校扩招、合并和人才市场需求拉动等多方面影响,法学教育泡沫化倾向相当明显,不少院校匆忙建立的法律系,师资力量薄弱。一些所谓的法学专家从未参加过法律实践,对现实法制缺乏感性认识。这些学校本来法学渊源不深,加上法学教师素质不全面,无法引导学生将所学法学知识内化为深厚的法学素养。三是现实社会尚不健全的法制环境。由于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民主法制建设尚待进一步健全,法律在现实社会生活中的严肃性较差,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等现象和特权观念还在一定程度和范围内存在。大学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成型成熟期,对外界信息吸收能力强、反应周期短,严肃性较差的现实社会法制环境对他们还相当薄弱的法律素养的消解作用也十分明显。 基于此,提高大学生法律素养的主要途径是: 首先,高校法律教育要回归重在素养的本位。即教育和人事部门必须努力破除就业至上的评价体制,要科学定位就业与学业、知识与素养的关系,重建就业与学业并重、学业优先,知识与素养并举、素养优先的评价体系。高校不可随波逐流,应坚持独立的学术精神和办学理念,消除学术泡沫,始终将素质教育摆在首位,高度重视包括法律在内的各种素养的培养和提高。在法律教育内容的安排上,要更加注重与哲学、史学及其他人文和自然学科知识的融合,更加注重从人类社会文明发展规律的层面来解读法治文明和法的精神,将法律至上等法的原则融化在大学生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之中,内化为一种素养。 其次,法律文明要对行为习惯起到培育作用。知识内化为素养要经历一个不断积累、逐渐形成行为习惯,由自在转变为自觉的过程。因此,提高法律素养要重视法律文明建设,大力加强法制宣传,注意借鉴世界先进的法治文明成果和优良的法的传统,努力营造有益的法治文明氛围,促进法律知识与法治文明的相互渗透与融合,促使当代大学生养成包含法律素养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再次,法律环境要形成无所不在的外部约束。法律素养的形成并不是封闭的、单向的,而是开放的、交互式的。大学生法律素养的形成与整个社会的法律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关联。为此,一要努力优化法律环境,有法必依,切实维护法律尊严;二要十分注重法律在现实生活中的运行,真正做到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不屈服于特权,努力消除司法腐败。以此,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真切感受到法律权限内自由自在、超越法律必受制裁的外部约束。
分享

8. 什么样的合同属于涉他合同

论涉他合同

朱保东*

对于涉他合同的概念,有人将其翻译为Contract Related with A Third Person(1)。依此英文翻译,涉他合同即是与合同外的第三人相关联的合同。涉他合同既包括合同效力的渉他性,又包括合同主体的渉他性。前者指合同为第三人设定了权利义务,典型者如保险合同,后者则仅指合同的履行中有第三人介入,第三人并未因介入合同而获得独立与合同当事人的新的权利义务,典型者如合同转让。因后者与当事人权利义务无渉,故学人鲜作专题研究,以致在探讨涉他合同或者渉他契约时把后者直接从相关概念中剔除出来,而仅指前者。如台湾著名的民法学者郑玉波先生即认为 “涉他契约为其内容涉及第三人的合同。包括两种情形:其一,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由一方使第三人向另一方为一定给付,此谓‘由第三人给付之契约’;其二,合同双方当事人约定,由一方向第三人为一定给付,此谓‘向第三人给付之契约’”。(2)大陆学者尹田教授等人也采此一见解。为论述方便,下文所述若无特别说明均随通说,特指合同效力的渉他性。本文将从涉他合同的历史沿革并结合我国合同法的总则和分则的规定来论述我国合同法关于涉他合同的立法规定及立法展望。
一、历史沿革
台湾学者通常将涉他合同分为“由第三人给付之契约”和 “向第三人给付之契约”。而大陆学者则将后者称作利他合同或第三人利益合同,是指合同当事人约定由一方向合同以外的第三人为给付,第三人由此取得直接给付请求权的合同。(3)而对前者大陆学者多以负担合同言之。英国于1999年11月通过了合同第三人法案【contracts (Right of Third Psrties)Act】则可称作利他合同概念法典化运动的产物了,其比中文利他合同概念更精准地表述出此类合同的法律特征。国外关于利他合同立法和司法实践活动相对较早。罗马法即对合同相对性规则进行了突破,即“向第三人给付并不为债权人带来利益……当缔约人与履约人有利害关系时,更准确地说当向第三人给付是一种本来就应由缔约人履行的给付,因而完全可以说后者实质上是在为自己缔约时,为第三人的利益缔约是有效的”(4)但罗马法仅在少数例外情况下(如买卖合同中买卖双方为照顾被转让物的承租人而达成的协议;赠与合同中赠与人受赠与人约定,由后者在一定时间后向某个第三人返还物品的协议等)才承认第三人有诉权(5)。作为继受罗马法传统的大陆法系国家多在其民法典中对利他合同制度予以确认。《法国民法典》第1121条规定:人们为自己与他人订立契约或对他人赠与财产时,亦得为第三人的利益订立条款,作为该契约或赠与的条件,如第三人声明愿享受此条款的利益时,为第三人订立契约的人不得予以取消。德国民法改变了法国民法的作法,将第三人利益条款予以独立化。《德国民法典》于第二编“债的关系法”第二章“因合同而产生的债的关系”中专设一节(第3节)详细规定了“第三人履行给付的约定”,从而建立了完备的利他合同制度。该法第328条规定:“当事人得以契约订立向第三人为给付,并使第三人有直接请求给付的权利。”关于利他合同有效的理由,在德国民法上甚有争议,主要有四种观点:一是承诺说,即当事人共同为要约,第三人对之为承诺;二是代理说,即依无权代理之关系,说明第三人取得权利的理由;三是传来说,即以第三人系受受约人权利的让与;四是直接取得说,即第三人因当事人之间的契约而直接取得权利。第三人为何直接取得权利,有谓为对于第三人的单独行为;有谓合同行为;有谓为契约得为对于当事人以外之人发生有利益之法律效力,此为契约说,为今日之通说。(6)此外《日本民法典》第537条、《瑞士债法典》第111、112条、《俄罗斯民法典》第140条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第268至270条亦作出了相应的规定。
在英国法中,并没有承认利他合同的一般规则,但在司法实践中,利他合同的效力受到广泛的重视,并以判例的形式得到确认。在立法上,1996年,英格兰和威尔士法律委员会提出《合同法〈第三人保护〉》的议案草案,并于1999年在英国议会通过,利他合同获得了立法上的依据。其理论依据为“法定允诺说”,即通过法律拟制来认可(被允诺人)债权人之外的第三人也享有诉权。
在美国法中,纽约上诉法院在1859年劳伦斯诉福克斯一案中即已承认第三人诉权,并在以后的波尔诉比尔、塞瓦诉兰萨姆等案例中得到进一步确认。1932年的美国《第一次合同法重述》和1980年的《第二次合同法重述》对利他合同制度加以完善和发展,扩大了受益第三人的范围,使利他合同得以在更广的范围上予以适用。(7)
可见,不论是在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涉他合同的效力都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承认。
二、我国合同法总则是否规定了涉他合同
新的合同法出台后,有不少学者认为我国合同法第64条、第65条的规定即是涉他合同立法条款。甚至一些参加合同法立法的学者亦持此见解。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释论(总则)》的作者们认为“本条(第64条)规定的是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为第三人利益合同,一些国家及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已有规定,但《民法通则》及被废止的三个合同法均无规定,我们是第一次在法律中加以确认。”且 “由于合同当事人已经约定向第三人给付,第三人可以向债务人请求履行,即第三人有直接向债务人请求给付的权利。”(8)然而依较权威理论,向第三人给付之合同的法律特征有:(1)合同约定受领给付的第三人一般不受行为能力的限制;(2)合同使第三人对于债务人取得直接请求给付之债权;(3)债权人同时享有请求债务人向第三人给付之权利。(9)合同法第64条:“当事人约定由债务人向第三人履行债务的,债务人未向第三人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按其字面意思并采反对解释,则第三人在债务人未向其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时无权向债务人主张违约责任。而事实上该条说违约责任其实就是合同责任,而非仅指违约金责任,该条显然不符合上述第二个特征。故合同法第64条并不是涉他合同中的向第三人给付之合同。
合同法第65条规定:“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第三人不履行债务或者履行债务不符合约定,债务人应当向债权人承担违约责任。 ” 本条符合由第三人给付之契约的法律特征。但因与国外或台湾地区的相关规定有所区别。如法国民法典第1120条规定:“但当事人可以接受使第三人为一定行为的约束,如第三人拒绝为该行为时,约定使第三人为一定行为之人,应负赔偿责任”,这意味着当事人就第三人接受合同条件作出担保,称为担保允诺。台湾民法典规定的“由第三人给付之契约”得对债务人产生“使第三人给付”之义务;而我国新合同法所规定的“当事人约定由第三人向债权人履行债务”的情形,对债务人不能产生前述相同之义务,而只能产生债务人对债权人的违约责任。可见,合同法第65条规定仍缺乏必要的渉他性,对第三人无任何法律拘束力。
合同法第73条、第74条分别规定了代位权、撤销权的合同保全制度。因其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债的保全也是合同相对性原则的例外(10)。在本合同,主债权人为了保证自己的利益,向次债务人行使求偿,其间存在两个合同关系,一是主债权人同次债权人的合同,二是次债权人同债务人的合同,就通过法律规定的形式赋予主债权人法定的权利,就是代位权和撤消权去保护自己权利,这个法定的行为就是利他合同的根据,但没有次债务人同债务人设立合同的行为,仍不能称之为利他合同。况且债权人行使合同保全行为仅是其本合同权利的扩张而非增加,故并非涉他合同。
正如上文界定涉他和同概念时指出的那样,合同转让也只是当事人的更替或增加,并不曾单向地为新介入合同的当事人增减权利义务,需要新介入者的同意,也不是通说意义上的涉他合同。
综上,合同法总则并无涉他合同的规定。

热点内容
2015年4月份行政法学真题 发布:2025-05-02 15:05:22 浏览:114
贵州省平坝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05-02 15:03:28 浏览:693
婚姻法的手抄报 发布:2025-05-02 14:55:38 浏览:259
鞍山市城乡规划条例 发布:2025-05-02 14:49:43 浏览:177
劳动法中关于纪录管理 发布:2025-05-02 14:49:41 浏览:857
民事诉讼法中的审级制度 发布:2025-05-02 14:47:32 浏览:684
电商立法模式 发布:2025-05-02 14:47:26 浏览:597
司法鉴定与尸检 发布:2025-05-02 14:47:24 浏览:255
劳动法工作时间午餐 发布:2025-05-02 14:40:44 浏览:486
刑法讲故事 发布:2025-05-02 14:30:04 浏览: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