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决定法还是法决定社会
㈠ 法与社会的关系
法以社会为基础
法是社会的产物。
社会性质决定法律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在归根结底的意义上最终决定着法律的本质。不同的社会就有不同的法律。即使是同一性质或历史形态的社会,在其不同的发展阶段上,法律的内容、特点和表现形式也往往不尽相同。中国当前正处于一个社会迅速变革的时期,这一伟大变革必然带来对于新法律制度的巨大需求。
但是,法律也像上层建筑的其他组成部分一样,并不仅消极地反映社会,而且对社会具有强大的反作用,它要么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要么表现为对社会发展的阻碍作用。
社会是法的基础;如果相反,以法为社会的基础,那么,实质上就可能强迫社会接受那些已经被这一社会生活条件及物质生产本身宣判无效的法律,把法律看成了永恒不变的东西。
新的法律不可能产生于旧的社会基础之上,旧的法律也不可能长期在新的社会基础上生存和延续。
旧的法律是从旧的社会关系中产生的,它不可避免地要随着生活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也必然同旧的社会关系一起消亡。因此,旧的法律不可能成为新社会发展的基础。如果保存那些属于前一个社会时代的,由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的社会利益的代表人物所创立的法律,这种法律肯定会同新的社会共同利益发生矛盾,因此会导致滥用国家权力去强迫大多数人的利益服从少数人的利益。
法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私有制和商品经济的产生是法的起源和经济根源。社会经济的发展引起阶级的出现,也是法的起源的根本原因。
社会的性质决定法的性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最终决定法的本质 。马克思说:“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本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相反,法律应以社会为基础。法律应该是社会共同的,由定的物质生产方式所产生的利益需要的表现,而不是单个人的恣意横行。”
(1)社会决定法还是法决定社会扩展阅读:
法与社会共同利益:
社会共同利益是以社会名义出现的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需要以及实现这些需要的手段和措施。每一个社会中都有一定的社会共同利益。每一种类型的法都维护一定的社会共同利益,而通过法来维护和实现社会共同利益的程度和方式都与法的阶级本质密切相关。
法律维护社会共同利益对全社会都有利,能够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需要。但这个社会总是一定阶级在其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所以法律维护一定社会的共同利益同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从根本上是一致的。同时维护社会共同利益的这部法律规范也是整个法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要服从于整个法律体系的规律性和使命,所以,这部分规范也具有阶级倾向性。
法通过规定社会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确认和维护一定的社会共同利益,调节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等的关系,积极预防和制裁侵犯社会共同利益的违法行为。在社会主义社会,广大劳动人民的根本利益相一致,社会共同利益的范围大大扩展,社会主义法对社会共同利益的确认和保护也呈扩展之势。
㈡ 社会发展的秩序靠什么来约束法律还是道德
现如今的社会发展是特别的好,其实社会的发展是靠法律,还有道德,这两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法律没有道德,社会也不会发展的这么好,如果只有道德没有法律,社会也不会发展的这么好,所以说两者缺一不可。
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想要社会发展的能够更好,每个公民必须付出努力。而且社会的发展是需要法律的,只有法律才能约束一个人的行为,也只有法律才能让更多的人不犯法。如果没有法律靠道德来让社会发展的话,那么社会将会非常的混乱。所以说想要社会发展好,必须要法律,只有法律才能约束一些人的行为,如果没有法律,每个人都会变的随心所欲,这样社会将会有着很多问题。
想要社会发展的更好,每个人必须懂得法律,而且还必须拥有道德,只有这样,社会才会更好。
㈢ 法的本质是什么
法的本质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法的正式性,意味着法律的产生和实施不是随意的,而是由官方或国家制定和执行的。这种正式性确保了法律的权威性和普遍适用性。
第二,法的阶级性,指的是法律本质上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工具。统治阶级通过法律来维护其统治地位和社会秩序,因此法律的内容和适用范围往往反映了统治阶级的根本意志。
第三,法具有物质性,即法律所体现的意志和利益并非凭空产生,而是基于特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会直接影响法律的内容和适用,体现了“社会决定法,而不是法决定社会”的原则。
具体而言,法的正式性强调了法律的权威性和合法性,确保了法律的公正性和一致性。这种正式性不仅体现在法律的制定过程,也体现在法律的实施和监督过程中。
法的阶级性则揭示了法律的本质属性,即法律不仅是规范人们行为的工具,更是阶级利益的代表。统治阶级通过法律来巩固其地位,维护其利益,这也是法律与政治之间关系的重要体现。
法的物质性强调了法律的现实基础,即法律的内容和适用必须符合社会的实际需求和发展趋势。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如生产力水平、科技发展、文化背景等,都会对法律产生重要影响,使得法律不断调整和变革。
这三个方面共同构成了法的本质,它们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法律的性质和功能。理解法的本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认识法律的作用和局限,以及法律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之,法的正式性、阶级性和物质性是理解法的本质的重要维度。这三个维度揭示了法律在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同时也提醒我们,法律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深深植根于社会现实之中,反映了社会的物质条件和阶级关系。
㈣ 法律与社会的关系是什么
关系是相互相成。
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认为,法律关系源于社会物质的生活关系,不能仅仅从法律关系本身来理解。马克思指出:“社会不是以法律为基础的,那是法学家的幻想。
相反,法律应该以社会为基础。”法律是社会生活的产物,法治是在回应社会需要中不断完善的。尽管法律并不必然与社会保持同步,但是,法律的变迁从来都没有与社会发展相脱离。
法律是社会中的法律,社会变迁导致法律变迁,同时,法律又是推动社会变迁的重要工具,法治的实现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法律在社会中的实际运作状况。
法治既是一种社会调控方式,也是一种社会生活方式;是一种社会实践,同时也是一种社会理想。法治的目的和价值深藏于社会生活当中。
社会需求是法治发展的真实动力,大量社会问题通过司法途径解决,大量社会矛盾通过法治轨道化解,从中凸显出法治的力量。
社会的复杂性与法律的复杂性相伴而生,转型时期社会对法治的需求是复杂而多元的,法治也要针对社会生活的复杂性,适时作出动态调整,既要及时解决社会冲突,又要努力实现公平正义,让法治成为人民幸福和社会安宁的黏合剂,这也体现了法治建设与社会治理的统一性。推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互动,是法治对社会发展适应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法治进步总是建立在经济发展成果、社会治理经验积累的基础上,建设法治中国必须积极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和国家治理的新要求。法治对于社会关系的调整是动态的,法律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适应程度越高,法治的功能作用就能发挥得越充分。
法治的适应性和法治的安定性、保守性并不矛盾。法治从来都是在自由与秩序、能动与克制、形式法治与实质法治的矛盾互动中发展进步的。
(4)社会决定法还是法决定社会扩展阅读
中国的历史和基本国情,深刻决定和影响着中国的法治道路。中国有着悠久的法治传统和依法治理经验,创造了辉煌的中华法治文明。中华法系是世界五大法系之一,在历史上产生了广泛的世界影响力。通过继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借鉴人类制度文明优秀成果的长期探索,中国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进程中找到了一条适合基本国情、体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
有效务实的法治实践必须植根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社会结构、民族精神和民间习俗之中。国情是一个复杂的综合体,既包括政治国情、经济国情、自然国情,也包括社会国情、文化国情,只有重视研究和科学判断基本国情,才能深刻把握中国道路的来龙去脉和发展大势,深刻分析中国社会的重大矛盾、重大关系。
有学者指出:“国情是法治的客观本土条件,是中国法治有别于理论形态的法治和西方意义上的法治的‘变量’,我们应当结合国情的若干要素来描述法治的特点。这种决定中国法治特点的外部因素可被称为中国转型法治的‘国情性因素’”。
国家治理现代化是建立在总结中国经验、直面中国问题基础上的,简单套用西方法学理论和概念来应对中国现实,只能削足适履、东施效颦,不仅难以解决实际问题,而且也会失去与世界对话的能力。法治的渐进发展、内生性演进过程,也就是适应基本国情、扎根本国土壤、夯实法治文化根基的过程。
㈤ 如何理解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市民社会决定国家这个
马克思的法哲学思想经由最初的康德主义走向黑格尔主义,继而转变为新理性批判主义,最终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中趋于成熟,并在此后的发展中逐渐形成理论体系。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及导言中,他从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唯物观出发并且充分吸收黑格尔辩证法的精华,对黑格尔的理性法思想提出了挑战:通过对国家、市民社会和家庭关系的阐述和对于私有制的抽象——长子继承制的分析,得出了与黑格尔相反的结论,即:不是国家和法决定市民社会,而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和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