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中超市罚款
㈠ 超市有权‘偷一罚十’的处罚吗
在抄行政法的层面上,罚款是行政处罚的一种。而所谓行政处罚,是指国家行政管理机关对实施行政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行政制裁。可以设定行政处罚的规范性文件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部、委制定的规章,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省、自治区人民政府以及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我国《行政处罚法》第十五条规定:“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职权范围内实施。”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或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使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但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权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同时,根据法律规定,行政处罚的实施机关包括行政主管机关、法律法规授权的组织和行政机关委托的组织。
而商家作为营利性经济组织,不具有行政处罚权,即没有对外罚款权,可见,商家自行制定的“偷一罚十”在行政法层面上并没有相关依据
㈡ 商场超市“偷一”能否“罚十”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事物需求的增加,各式各样的商场超市是遍地开花。然而在现实中,商场超市之类的地方发现商品被顾客偷盗之事时有发生,为了杜绝惩罚这样的不良行为,店主们也加强了些防范措施,于是,走进商场超市,不难发现商场超市里,挂着“偷一罚十”的字样。笔者在网络搜索引擎上打上“偷一罚十案例”更是出现了上千条,这说明越来越多的商家把“偷一罚十”作为了维护自身利益的一种手段。也许许多人觉得“偷一罚十”做法是合理的, 但是,面对频频发生的超市官司,人们不禁要问,“偷一”是否可以“罚十”?“偷一罚十”合法吗?
笔者认为超市不能“偷一罚十”,“偷一罚十”不合法,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从消费者权益的角度看。商场超市“偷一罚十”的规定是无效的,我国《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
》明确规定:“经营者不得以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方式作出对消费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规定,或者减轻、免除其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应当承担的民事责任。格式合同、通知、声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前款所列内容的,其内容无效。”因此,商家制定的“偷一罚十”店规根本不具有法律效力,消费者无需遵守。再者,商场里面贴着“偷一罚十”的字样,就像是把每个前来购物的顾客都当成了小偷的“种子选手”,不仅引起了顾客的反感,更于我们现在的法治社会格格不入。
二、从偷盗行为认定的主体上看。超市是服务性质的营业场所,不具备认定偷盗行为的主体资格,是否属于偷盗应当由法律规定的公安司法机关,通过法定程序进行认定,属于具体行政行为的类型。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具体行政行为的做出,只能有有各类行政主体。再者,我国《企业事业单位内部治安保卫条例》中,对保安如何履行职责做出了具体规定,就是维护单位内部的治安秩序,制止发生在本单位的违法行为,难以制止的违法行为以及发生的治安案件、涉嫌刑事犯罪案件应当立即报警,并采取措施保护现场,配合公安机关的侦查处置工作。由此可见,超市保安人员更没有认定偷盗行为的职责,而应当是保护超市安全,以及超市的财物安全,同时也要保障消费者在购物中的人生及财产安全。商场发现偷窃行为人时,该行为人在法律上尚属嫌疑人之列,须经法定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审查认定。如果允许商场直接对偷窃嫌疑人进行认定,嫌疑人即使不服,也无法依照法律规定寻求救济,这事实上剥夺了嫌疑人的申辩权与诉讼权,是对嫌疑人的合法程序权的一种侵犯。
三、从处罚的主体来看。超市没有做出处罚的权力,更没有罚款的权力。罚款从行政法的角度讲属于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是行政机关对构成行政违法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实施的行政法上的制裁。行政处罚的主体应当是法定的,只有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一定级别以上的地方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各部位及直属机构、一定级别以上的人民政府有权设定行政处罚。由此可见,超市不具制定罚款处罚主体资格。同时,我国《行政处罚法》第十五条规定:“行政处罚由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在法定的职权范围内实施。”第十六条规定:“国务院或者经国务院授权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决定一个行政机关行驶有关行政机关的行政处罚权”。超市不是具有行政处罚权的行政机关,更没有得到法律法规的授权,因而其所作出的处罚是非法的,也是无效的。
四、从限制人身自由上看。部分商场在实际执行店规过程中,对涉嫌偷窃的消费者威逼胁迫、非法拘禁,甚至有商场保安因某些女消费者拿不出高额罚款而趁机将其强奸的案例。在人身自由受到限制、人身安全无法保障的情况下,消费者难以“自愿”地表达自由意志。《民法》对此规定:显失公平的民事行为是可撤销的民事行为;被胁迫做出的民事行为是无效的民事行为。即使“赔款”时有书面保证或检讨之类的材料,事后如果消费者表示出相反的意见,仍不能认为是公平、自愿的。当事人交完“罚款后”,不论是否构成犯罪,就让其离开。《公安部关于保安服务公司规范管理的若干规定》中明确指出,保安人员不得剥夺、限制公民的人生自由,不得做出辱骂、殴打他人等违反法律法规的行为。保安人员对现行违法犯罪行为应当及时制止,对现行违法犯罪嫌疑人应当扭送公安机关处理。同时,我国《行政处罚法》第十六条规定,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处罚只能由公安机关行使。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商场超市“偷一罚十”的做法存在违法之处,有的在执行过程中甚至损害了消费者的正当权益,应当予以取消,或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该类行为的处罚和解决给予明确规定,一方面避免损害消费者利益,另一方面也更有利于保护商场超市的财物安全。
㈢ 行政法上的扣押与罚款是一个性质吗
扣押与罚款不是一个性质。
扣押是行政强制措施的一种,具体规定在《行政强制法回》和某些特别行政法中答,而罚款是行政处罚的一种,具体规定在《行政处罚法》中和某些特别行政法中。
二者的具体区别在于:
第一,扣押作为行政强制措施具有临时性、期限性,扣押终究要解除的,如城管执法中将违法占道行为人的三轮车扣押,这个最长时间是30天,而罚款作为行政处罚具有终局性。
第二,扣押的目的具有预防性,是为防止违法行为人继续违法行为或防止转移财产或逃跑或避免最终的行政处罚难以执行等而临时限制行为人的财产或证件,如上述扣押三轮车是为防止行为人继续违法行为;交警发现酒驾后而扣押司机的驾驶证,是为最终行政处罚(吊销或暂扣驾驶证)能够顺利执行,而罚款具有制裁性,是对违法行为人最终的一种处罚。
第三,扣押在很多时候会自然转为罚款的执行,二者是有紧密联系的。行政机关在行政执法过程中扣押行为人财产,往往成为后期对行为人行政处罚(罚款)执行的来源。即将扣押的财产拍卖、变卖以抵缴罚款。
综上所述,扣押和罚款是两种不同性质的行政行为。但二者的共同点是都是具体行政行为,都是可诉的。
㈣ 超市偷东西超市有权罚款吗
没有。超市无权罚款。
偷一罚十等口号一般用作超市等场所的威慑性口号,实际上,超市等机构并没有权力对违反治安的行为作出罚款。
扰乱公共秩序,妨害公共安全,侵犯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妨害社会管理,具有社会危害性,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本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即超市有权将人扭送公安机构,由派出所的民警按例进行处罚。但超市本身,没有处理并罚款的资格。但一般情况下,出于私了的心理,许多人会接受超市提出的偷一罚十或者其他赔偿要求。
但是,超市做法错误不代表偷窃者是正确的。双方应在权威机构的调解下解决争端。
(4)行政法中超市罚款扩展阅读:
对“偷一罚十”行为的评价
1、华东政法学院副教授、法律专家武胜建认为:
此案需要研讨的问题,一是超市能否自行制定偷窃行为的标准,二是超市在发现偷窃行为人时能否自订规则予以处罚。
超市自订的“厂方促销工作人员工作程序”中,在工作期间将不是自己促销的商品拿到自己的工作岗位算作偷窃,显然是没有法律依据的。因为偷窃是一种危害社会的行为,其标准只能由立法机关或执法机关授权有关机关予以判定。而超市作为一个企业,绝对无权自订偷窃处罚标准。
当其制定的标准与国家法律相抵触时,这种行为必将会给社会的法制秩序造成混乱。超市发现偷窃行为人时,该行为人在法律上尚属嫌疑人之列,是否能确认为“偷窃”须经法定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审查后才能定夺。
如果允许超市不依正当程序擅自对偷窃嫌疑人进行处罚,则可能会对公民的合法权益造成侵害,法律赋予公民在正当程序中的申辩权、申诉权就会被剥夺。
另外,如偷窃行为证据确凿的话,由超市按自订规则以罚代法予以处置,则极有可能会使本应受到法律制裁的偷窃者逃脱,客观上造成放纵违法犯罪分子,使其得以继续危害社会的严重后果。
2、中国政法大学法学教授洪道德明确表示:
商家“偷一罚十”的规定不具备法律效力。
依据行政处罚法,只有国家机关才能进行处罚,商场没有处罚权。即使是对方错了,商家也绝不能以非法手段对待“小偷”,擅自处罚。当然法律也同样保护商场权益。
洪教授指出商场的正确做法为:一是将偷拿者送到公安机关接受处理;二是至于损失可以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偷拿者赔偿。尽管这样做很“麻烦”,但洪道德强调,只有走合法程序才能完成对自身权益的合法保护,维权不能以破坏法律、伤害他人合法权益为代价。
㈤ 行政法中罚款.拘留.停止营业等属于法的哪种作用
答:你所说的罚款、拘留(是指行政拘留)、停业,我认为是属于法的版强制作用和教育作用权。
先说强制作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章第八条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警告;罚款;没收违法所得、没收违法财务;责令停产停业;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行政拘留;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法具有国家意志性和国家强制性特征,因而具有强制的作用。这种强制性既体现了法本身所规定的内容含有国家权威性的命令,又体现了对违法行为予以处罚。
再说教育作用。行政法在调整人们行为的同时,也以其自身力量发挥着教育人们树立守法观念和意识。这种教育作用,主要是以具体内容和规定(如伸张正义、鼓励守法、处罚违法行为)显现出来,同时又通过法的实施过程体现出来。
㈥ 行政处罚法中较大数额罚款的范围是多少
在《行政处罚法》颁布之后,各部委、地方各级政府、人大都不同程度地就听政程序(有的包含在行政处罚程序中)作出了相应的规定。其中,对数额较大的罚款的确认更是体现了地方和部委的特色。
《北京市行政处罚听证程序实施办法》第二条规定的较大的幅度为“对公民处以超过1000的罚款,对法人或者其它组织处以超过30000元的罚款”。中国证监会制定的《行政处罚听证规则》第二条规定的是:“(五)对个人处以罚款或者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5万元以上;六)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罚款或者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30万元以上;”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听证办法》第三条规定的是:“对公民处1万元以上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10万元以上罚款”;
安徽省池州市《池州市行政处罚听证程序规定》第三条规定的是:“较大数额罚款是指对公民处以1000元以上的罚款、对法人或其他组织处以10000元以上的罚款。”
《财政机关行政处罚听证实施办法》第六条规定的是:“财政部以及专员办作出罚款行政处罚的,其“较大数额罚款”的标准为对公民作出5000元以上罚款,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作出5万元以上罚款。地方财政机关作出罚款行政处罚的,其“较大数额罚款”的标准按照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大常委会或者人民政府的规定执行。”
《贵州省专利行政处罚听证规则(试行)》第五条规定的是:“(一)拟对公民处以2000元(含2000元)以上的罚款;(二)拟对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处以10000元(含10000元)以上的罚款;”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行政处罚较大数额罚款标准的规定》内容更为详细:
一、法律、法规、规章对某类违法行为罚款没有最高限额规定的,对非经营活动中公民的违法行为处1000元(含1000元)以上罚款、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违法行为处5000元(含5000元)以上罚款为“较大数额罚款”;对经营活动中公民的违法行为处3000元(含3000元)以上罚款、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违法行为处1万元(含1万元)以上罚款为“较大数额罚款”。
二、法律、法规、规章对某类违法行为罚款有最高限额规定(含具体罚款金额和违法所得百分比、倍数规定)的,罚款数额超过最高限额百分之五十(含百分之五十)的为“较大数额罚款”。但对非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罚款数额不足1000元(不含1000元)、经营活动中的违法行为罚款数额不足3000元(不含3000元)的,不视为“较大数额罚款”。
三、法律、法规、规章、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对行政处罚听证范围中“较大数额罚款”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㈦ 行政法规定行政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数额是50元以下还使是20元以下
行政法规定行政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数额是20元。
根据《中华人民版共和国行政处罚法权》第四十七条 依照本法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当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执法人员可以当场收缴罚款:
(一)依法给予二十元以下的罚款的;
(二)不当场收缴事后难以执行的。
(7)行政法中超市罚款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五十一条 当事人逾期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行政机关可以采取下列措施:
(一)到期不缴纳罚款的,每日按罚款数额的百分之三加处罚款;
(二)根据法律规定,将查封、扣押的财物拍卖或者将冻结的存款划拨抵缴罚款;
(三)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