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从轻与减轻
1. 从旧兼从轻原则的行政法问题
在确定行政相对人的行为性质以及因此给予相应的惩处时,同样应受到从旧兼从轻原则的限制。对此在理论上的理由和该原则在刑法适用上的理由是一致的,即对行为进行评价和惩处的法律修改了,就应当以修改后的法律对行为进行评价或惩处,除非这种评价或惩处增加了行政相对人的责任。在立法上,也体现了对从旧兼从轻这一适用原则, 《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被告对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负有举证责任,应当提供作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证据和所依据的规范性文件。”在此“规范性文件”指的是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有效的规范性文件,而不应该是相对人行为时有效而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已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由此可以看出在行政领域该原则同样是适用的。
法律通过评价和惩处功能实现立法目的,在强调法律的保护功能时也要注重法律的保障功能。在国家与公法相对人之间,新法对一个行为作出非违法性评价或弱化惩罚的规定时,就应依据从旧兼从轻的原则适用新法对没有惩罚完毕的行为重新进行评价并按评价的结论作出相应的处理,以保障人权,实现法律的公平和正义。
2. 行政法中从轻与减轻处罚的区别
你好!
从轻处罚是在一个处罚幅度内,从低线处罚,但总体来说还是在该幅度内,比如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那么根据从轻情节适用低线处五日拘留就是从轻。而减轻处罚则指在本来应当使用的处罚幅度以下,减轻适用新的比较轻的处罚幅度,比如处五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但是由于有法定减轻处罚情节,因此处三百元罚款就是减轻。
我的回答你还满意吗~~
3. 我国行政处罚法对从轻减轻行政处罚的情节是如何规定的
《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五条和第二十七条规定了应当从轻、减轻处罚的五种法定情节:(1)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2)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3)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4)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5)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第一种观点认为,在工商行政管理执法实践中,办案机构可以将有残疾证、下岗证、低保证明或者家庭生活困难证明的当事人归于第五种情况对待,予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第二种观点认为,第五种情况是指法律法规规章明文规定的情形,如《投机倒把行政处罚暂行条例施行细则》第17条“投机倒把… … 行为人主动交代… …,可以从轻… …处罚”;《产品质量法》第55条“销售者销售本法第49条至第53条规定禁止销售的产品,有充分证据证明其不知道该产品为禁止销售的产品并如实说明其进货来源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只有法律、法规、规章对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情形有具体规定时,才能适用。
4. 行政法中从轻与减轻处罚的区别
从轻是在法定的处罚程度根据具体的事实选择适用较轻的处罚;比如说某是违反行政规定,按照法律规定处500至1000元的罚款,根据具体情况适用500来说将就是从轻了。
减轻是低于法定的处罚程度范围处罚。即比如说某是违反行政规定,按照法律规定处500至1000元的罚款,根据具体情况,符合法律规定的减轻情节,那么适用400元就是减轻了。
5. 当事人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这句话是对是错。
当事人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这句话错误。应当是:当事人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二十七条规定,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
1、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
2、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
3、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立功表现的;
4、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
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5)行政法从轻与减轻扩展阅读:
行政处罚主要是对违反行政法规范,尚未构成犯罪的相对人给予行政制裁的具体行政行为。对象是实施了违反行政法律规范行为的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 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
1、警告;
2、罚款;
3、没收违法所得、没收非法财物;
4、责令停产停业;
5、暂扣或者吊销许可证、暂扣或者吊销执照;
6、行政拘留;
7、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行政处罚。
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其他行政处罚”,限于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这一范围。如《治安管理处罚法》第10条规定,治安管理处罚的种类有警告、罚款、行政拘留、吊销公安机关发放的许可证四种等等。
6. 从旧兼从轻原则只适用刑法吗
“法不溯及既往”是一个法律的普遍原则。在一般的民商事法律当中,除非特别作出明确的规定要“溯及既往”,那么,没有规定的情况下,都适用不溯及的原则。 法律必须要经过严格的制定、审批程序,公开公布之后,才能实施,并且一般情况下,不得约束法律实施之前的行为,因为那时没有这个法律实施,不能因为要惩罚这个行为,制定一个法律,那样就乱套了。 补充: 没有。 民事部分就不说了,不会出现这个原则。行政法部分倒是有可能,不过,行政法同样忌讳事后制定法规来处罚之前的行为。到目前为止,我国行政法部分也没有这个原则。 追问: 可是,不管从旧兼从轻还是从新兼从轻,的效果都是一样的有利于当事人,适用条件也是未决案件(即未审理或虽审理但未判决) 从这个来看刑法和行政法都属于公法领域 回答: 是属于公法领域。但是,这个原则需要明确的规定,才能付诸实践。行政法更多的是“法不溯及既往”。 注意一下:刑法涉及到新法与旧法以及对犯罪行为追诉的问题,所以明确规定这个原则。 而行政法更多的是不可以事后制定法规来处罚之前的行为,虽然也存在一个违法行为的追诉,但是,那个追诉与刑法上的追诉是不同的,除非依据当时的行政法认为实施的行为违法,才能发生追诉。如果当时的行政法没有规定,或者不认为行为违法,也不会产生行政法上的追诉。 所以,这个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其他回答(10)风4级2009-05-27是的。法不溯及既往这一个原则始于罗马法,确定于美、法德等国的法律,并为许多国家共同遵守。但这一原则并不是绝对的。立法者鉴于维护某种利益目的,往往也针对具体情况,在法中作出有溯及力或有一定溯及力的规定。从旧兼从轻原则就是法不溯及既往所要求的。我国除刑法,民法等法律通常也适用从旧兼从轻原则。
7. 行政法中从轻与减轻处罚的区别
从轻是在法定抄的处罚程袭度根据具体的事实选择适用较轻的处罚;比如说某是违反行政规定,按照法律规定处500至1000元的罚款,根据具体情况适用500来说将就是从轻了。
减轻是低于法定的处罚程度范围处罚。即比如说某是违反行政规定,按照法律规定处500至1000元的罚款,根据具体情况,符合法律规定的减轻情节,那么适用400元就是减轻了。
8. 老弱病残犯了犯了行政法之后应该怎么处置
依据行政处罚法,有这么几种情况分别对待
一、对于未成年人,依据行政处罚法 第二十五条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监护人加以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具体有要证据证明,如户口本,身份证,户籍等
二、对于精神病人,依据行政处罚法
第二十六条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有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具体要有诊断证明,病历等证据证明
三、对于其他人,如残疾人等,还有一般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据行政处罚法
第二十七条当事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一)主动消除或者减轻违法行为危害后果的;(二)受他人胁迫有违法行为的;(三)配合行政机关查处违法行为有么功表现的;(四)其他依法从轻或者减轻行政处罚的。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可以从轻或者减轻,甚至不予行政处罚。。
9. 关于我国刑法、行政法、民法等法律对于因年龄问题不予、免于或者减轻处罚是如何具体规定的
刑法:14岁以下不追究刑事责任,14到16周岁之间对八种特别严重的刑事犯罪追求刑事责任专,属如故意杀人,强奸,放火等。16周岁以上具备完全刑事责任能力,要追究的。精神病人在精神病发病期间也不追求刑事责任。14到18周岁犯罪应当从轻或减轻处罚,并且不能被判处死刑。
行政法:行政法是各种行政法律法规的总称,我只说治安管理处罚法中的规定吧。不满十四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但是应当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管教;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违反治安管理的,从轻或者减轻处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违反治安管理的,不予处罚。
民法:10岁以下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不对其民事行为负责;10周岁到18周岁之间(或16岁以上以自己能力生活)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对与其智力相当的行为负责;18周岁或以独立能力生活的16周岁以上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承担民事责任。
够相信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