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诉讼法机关负责出庭制度
① 新《行政诉讼法》对被告出庭应诉有哪些具体规定
新行政诉讼法第复三条第三款规定,行政制机关的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因特殊情况不能应诉的,也应当指派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应诉。这里的负责人指正职和副职,这里的指派实质应当出具书面的授权委托书,也就是说,在以后的行政诉讼中不得出现只有代理律师的情况。
② 行政诉讼俗称民告官,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什么出庭应诉
1、行政诉讼俗称民抄告官,被诉行袭政机关负责人应在开庭审理案件时出庭应诉。
2、“民告官”近年来一直是热词,但“民告官”案件庭审中却“难见官“,鲜有被告单位负责人出庭应诉。在过去的几年中,随着新的《行政诉讼法》的实施,对于被告的行政机关负责人是否应当出庭,在老版的《行政诉讼法》中并无规定,而新的《行政诉讼法》是鼓励性和倡导性为主,并不作硬性要求。
3、去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对《行政诉讼法》进行了修订,在第三条新增如下规定:“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对于行政机关负责人,最高法的司法解释是行政机关的正职和分管业务的副职。
4、要求负责人出庭应诉,首先体现对法律的尊重,对法院的尊重;体现对当事人的尊重,即对以前所谓的“告官不见官”现象的纠偏;对于行政首长来说,通过行政诉讼,让其真正了解本单位依法行政的状况,发现不足,及时纠正,同时提高其法律意识;还有利于直接化解纠纷。因为有些事情需要当庭表态,做决策。
③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可不可以委托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出庭
根据《行政诉讼法》规定,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委托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依法应诉。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五条
行政诉讼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包括行政机关的正职和副职负责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可以另行委托一至二名诉讼代理人。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出庭应当说明理由。
(3)行政诉讼法机关负责出庭制度扩展阅读:
相关案件:
2018年10月29日上午,副市长田扬畅代表市政府,就宁国市曾某等三原告诉宣城市人民政府《不予受理行政复议申请决定书》一案,在宣城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庭应诉。宁国市政府负责人及承担具体组织实施征地工作的国土部门相关人员参加庭审旁听。
庭审中,原、被告双方在合议庭的主持下,依据各自掌握的证据,展开了激烈的举证、质证和辩论。市政府法制办主要负责人作为该案中市政府的代理人充分诠释了市政府作为复议机关当初作出不予受理行政复议决定的主要事实和证据依据,并就双方争议的核心焦点从案涉行政复议决定的合法性、合理性等多角度作了补充说明。
对原告方依法寻求法律救济最直接最高效的途径予以了明确的引导。
田扬畅代表市政府综合阐述了意见。他指出,一直以来,宣城市政府高度重视各级人民法院的审判监督工作,市政府负责人依法出庭应诉,定期对各级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情况实施督查考核问责,并将督查情况作为依法行政目标管理考核的重要依据。
他表示,对原告方通过复议、诉讼等法律途径寻求权利救济,完全理解并积极支持,同时也真诚地欢迎社会各界对我市各级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工作持续予以关注和监督。他指出,就本案而言,我们认为原告方提起的行政复议申请确实不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规定的宣城市政府依法受理的范围。
原告方已经就征地批复不服向省政府提起行政复议申请,同时,原告方若对宁国市政府及其相关职能部门后续征地实施行为不服,仍然可以继续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法定渠道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庭审结束后,田扬畅带领宁国市政府负责人与原告方及其委托代理人进行了深入沟通,宁国市政府负责人进一步了解了原告方的案件诉求和要求,表明了进一步沟通协商、协调处理的明确态度,对原告方提出的正当诉求宁国市政府高度重视并将在后续工作中认真研究、妥善处理。
市政府负责人此次出庭应诉,在全市行政机关中形成了领导干部带头出庭应诉,依法履行推进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职责的典型示范作用,营造了推进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的浓厚氛围。
参考资料:人民网-
宣城:市政府负责人积极出庭应诉 助推法治政府建设
参考资料:中国政府网-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法律
参考资料:最高人民法院-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④ 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应注意什么
任何一种制度的出台,都会有很多种结果。行政诉讼法提出行政机关负责热出庭应诉,是从保护行政执法相对人合法权益,约束行政机关执法行为的目的出发的。基于此,结合你的疑问,我认为:一是不可能造成滥诉,理越辩越明,就怕没有辩理的地方,老百姓也是明事理的;二是有助于普法,只有通过切身参与,才能对普通老百姓、各级领导进行有效的法制教育;三是有助于强化行政监督,这是很有效的方法。
⑤ 行政机关作为被告时其主要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吗
根据《行政诉讼来法》第三条 人民法自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行政诉讼法》解释第五条 行政诉讼法第三条第三款规定的“行政机关负责人”,包括行政机关的正职和副职负责人。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的,可以另行委托一至二名诉讼代理人。
应当出庭,不出庭应当说明理由。
⑥ 行政诉讼法关于被告负责人不出庭是否可拘传
行政诉讼法关于被告负责人不出庭不能拘传。
因为行政诉讼法没有对此作出规定,法院版不能违法办案。
《行政诉权讼法》第三条 人民法院应当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对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依法受理。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不得干预、阻碍人民法院受理行政案件。
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行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
⑦ 新行政诉讼法司法解释施行:行政机关如何出庭应诉
一、高度重视行政应诉工作。行政诉讼是解决行政争议,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重要法律制度,做好行政应诉工作是行政机关的法定职责。行政诉讼法施行以来,各地区、各部门依法履行行政应诉职责,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消极对待行政应诉、干预人民法院受理和审理行政案件、执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不到位、行政应诉能力不强等问题依然存在,有的还较为突出。各地区、各部门要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行政应诉工作对于依法及时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纠纷、规范行政行为、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意义,把加强和改进行政应诉工作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切实抓紧抓好。
二、支持人民法院依法受理和审理行政案件。行政机关要尊重人民法院依法登记立案,积极支持人民法院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起诉权利,接受人民法院依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对行政机关依法行使职权的监督,不得借促进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名义,以开协调会、发文件或者口头要求等任何形式,明示或者暗示人民法院不受理依法应当受理的行政案件,或者对依法应当判决行政机关败诉的行政案件不判决行政机关败诉。
三、认真做好答辩举证工作。被诉行政机关要严格按照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交答辩状,提供作出行政行为的证据和依据。要提高答辩举证工作质量,做到答辩形式规范、说理充分,提供证据全面、准确、及时,不得拒绝或者无正当理由迟延答辩举证。
四、依法履行出庭应诉职责。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要带头履行行政应诉职责,积极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应当委托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不得仅委托律师出庭。对涉及重大公共利益、社会高度关注或者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等案件以及人民法院书面建议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的案件,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经人民法院依法传唤的,行政机关负责人或者其委托的工作人员不得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者未经法庭许可中途退庭。
五、配合人民法院做好开庭审理工作。被诉行政机关出庭应诉人员要熟悉法律规定、了解案件事实和证据,配合人民法院查明案情。要积极协助人民法院依法开展调解工作,促进案结事了,不得以欺骗、胁迫等非法手段使原告撤诉。要严格遵守法庭纪律,自觉维护司法权威。
六、积极履行人民法院生效裁判。被诉行政机关要依法自觉履行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和调解书
⑧ 行政诉讼法2015 行政机关负责人必须出庭吗
你好,中国快律为您解答。被诉行政机关负责人应当出庭应诉。不能出庭的专,应当委托行属政机关相应的工作人员出庭。一般情况下,是应当出庭的,除非有特殊原因,但是需要提供相关证明,所以一般是必须出庭的。这是新《行政诉讼法》很大的一个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