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诉讼法证人保障体系
㈠ 刑事诉讼证人证人具备哪些条件
刑事诉讼法中证人的条件:知道案件情况的人;并且能够正确表达、具有相应行为能力的人。而对于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担任证人。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第六十二条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第六十五条
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应当给予补助。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司法机关业务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有工作单位的证人作证,所在单位不得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
㈡ 《刑事诉讼法》中的证人制度是怎样的
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法庭查明证人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的时候,应当依法处理。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一)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二)采取不暴露外貌、真实声音等出庭作证措施;
(三)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
(四)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五)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依法采取保护措施,有关单位和个人应当配合。证人因履行作证义务而支出的交通、住宿、就餐等费用,应当给予补助。证人作证的补助列入司法机关业务经费,由同级政府财政予以保障。
有工作单位的证人作证,所在单位不得克扣或者变相克扣其工资、奖金及其他福利待遇。
㈢ 刑事诉讼证人保护制度的规定
我国的法律对证人保护制度做出了许多规定。 《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的安全。刑法也对此作了规定。根据法律规定的内容,我国已经形成了保护证人的规范体系。但是,从司法实践的角度来看,现行的证人保护条例仍然存在很大的缺陷和遗漏。这主要表现在:
。法律规定过于原则化,缺乏具体的保护措施。例如,“刑事诉讼法”条款的规定过于抽象,笼统且不可操纵。
。对证人的保护更多体现在对罪犯的制裁上,这种方法从种类上来说是一种后救济措施,预防功能非常薄弱。对于证人而言,仅提供这种救济后的救济是不够的。他们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无法得到根本改善。
。受我国法律保护的证人范围十分有限。从法律的角度来看,证人是指诉讼参与人,他了解案件情况并除当事方外还向司法机关作证。受害人与该人不属于证人行列。但是实际上,由于身份的特殊性,受害人对案件的情况了解更多,而且在实践中,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也更加in吓。排除对受害者的保护将使受害者及其近亲属处于非常危险的境地。
。干扰证人证言的犯罪者的范围太狭窄。例如,在有关保释审判和监视居住的有关规定中,只有在犯罪嫌疑人和被告在审判和监视居住中保释的犯罪嫌疑人和被告不得以任何形式干扰证人的证词,但对犯罪人以外的人嫌疑人和被告,法律但是,没有做出特别规定。
㈣ 证人保护制度的介绍
依据法律,广义的“证人”包括举报人、证人以及鉴定人。我国的宪法、刑事诉讼法虽然都规定了举报人、证人举报和作证的权利,最高人民检察院、中纪委、监察部等部门也有相关的文件涉及保护举报人、证人的权利,但是我国现有的证人保护制度多是宣示性的规定,缺乏可操作性,在实践中实施的效果也不甚理想。比如,由于事前没有及时保护证人的人身安全,使证人的生命受到威胁、身体受到伤害甚至家人遭到打击报复;由于没有做好严格的保密措施,泄露了证人的姓名、身份,使证人受到歧视;由于没有保障证人的合法权益,使证人因作证而影响工作和人事关系;由于证人未能享有客观作证的条件,使证人在作证时受到各方面的干扰等等。但最关键的问题是,我们没有单一的证人保护法律,也没有专门的计划和经费。国外的证人保护制度非常成熟,美国、新加坡、德国等国家都有单独的证人保护法。除了这些单独的立法以外,很多国家的诉讼法,都有关于证人保护的规定。除了这些国家法律和国际公约之外,很多国家还有专门的证人保护计划,还有很多国家,比如美国、澳大利亚,有专门的证人保护机构。
㈤ 刑事诉讼法是从哪些制度和规则实在对人权的保障的,它是如何实现的
一是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得以进一步彰显和落实。尊重和保障人权是我国宪法规定的重要原则。刑事诉讼法在程序设置和具体规定中都贯彻了这一宪法原则,这一原则写入刑事诉讼法,将更有利于这一宪法原则在刑事诉讼中的贯彻落实;体现了我国司法制度的社会主义性质;体现了我国对尊重和保障人权的重视。二是强制措施适用条件的严格设定。强制措施对于及时、准确查明犯罪事实,防止行为人再次犯罪和危害社会,保障刑事诉讼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但又涉及公民人身权利的剥夺和限制涉及人权保护。刑事诉讼法对强制措施的规定,既考虑了司法实践中惩治犯罪的需要,又体现了对公民权利的保护。如明确了逮捕条件和审查批准程序;明确检察院审查批准逮捕程序;对监视居住进行适当限制;完善取保候审和监视居住应当遵守的规定;采取强制措施应当通知家属;明确检察院对羁押进行必要性审查。三是保障辩护权的行使。明确犯罪嫌疑人在侦查阶段可以委托辩护人;明确辩护律师会见程序;扩大法律援助的适用范围。四是严禁刑讯逼供。规定非法证据排除制度,如规定不得强迫任何人证实自己有罪;明确非法证据排除的范围、证明责任、审查程序和救济途径等。五是在审判程序中,明确证人出庭作证制度,提高庭审质量;规定简易程序要经过被告人同意,公诉人要出庭;明确二审开庭审理案件的范围等,强化被告人接受公正审判的权利。六是在死刑复核程序中,明确规定应当讯问被告人,对进一步慎重适用死刑,化解死刑犯的恩怨,具有重要意义;规定检察院可以对死刑复核提出意见,对保障死刑的正确适用和死囚的人权也有帮助。七是在特别程序中,细化对未成年被告人合法权利的保障;明确了被害人刑事和解的自愿原则,强化了对特定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的权利保障等。
㈥ 2012年修订后的《刑事诉讼法》对证人保护制度是如何规定的
到目前共445个。修订刑法施行后,1997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适用刑回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答的罪名的意见》,共确定了414个罪名。2002年3月26日,“两高”《关于执行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新增6个罪名,同时减少2个旧罪名。2003年8月21日“两高”《关于执行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二)》新增4个罪名。2007年11月6日“两高”《关于执行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三)》新增14个罪名。此次“两高”《罪名补充规定(四)》新增9个罪名。截至目前,刑法分则共有罪名445个。
㈦ 修改后的刑事诉讼法对证人保护制度是如何规定的
对于证人的保护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一)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二)采取不暴露外貌、真实声音等出庭作证措施;(三)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四)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五)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法律依据】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63条规定: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㈧ 刑事诉讼法证人出庭制度的新规定有哪些
《刑事诉讼法》相关规定:
第五十九条 证人证言必须在法庭上经过公诉人、被害人和被告人、辩护人双方质证并且查实以后,才能作为定案的根据。法庭查明证人有意作伪证或者隐匿罪证的时候,应当依法处理。
第六十条 凡是知道案件情况的人,都有作证的义务。
生理上、精神上有缺陷或者年幼,不能辨别是非、不能正确表达的人,不能作证人。
第六十一条 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保障证人及其近亲属的安全。
对证人及其近亲属进行威胁、侮辱、殴打或者打击报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尚不够刑事处罚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
第六十二条 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动犯罪、黑社会性质的组织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应当采取以下一项或者多项保护措施:
(一)不公开真实姓名、住址和工作单位等个人信息;
(二)采取不暴露外貌、真实声音等出庭作证措施;
(三)禁止特定的人员接触证人、鉴定人、被害人及其近亲属;
(四)对人身和住宅采取专门性保护措施;
(五)其他必要的保护措施。
证人、鉴定人、被害人认为因在诉讼中作证,本人或者其近亲属的人身安全面临危险的,可以向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公安机关请求予以保护。
㈨ 如何理解刑事诉讼法的人权司法保障功能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社会主义制度的本质要求,也是我国宪法的一个重要原则。我国在对刑事诉讼法进行修改的过程中,着重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了总则中,成为了刑事诉讼法修改的一个重要内容。同时新刑事诉讼法对人权保障原则的这一修改,也是我国人权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人权与法律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在对人权的保障中,只有法律才是其最基本、最权威的保障。同时人权保障也应该且必须成为法律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立法原则。刑事诉讼法作为宪法之下最为重要的法律之一,在人权保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新刑事诉讼法中,写入了诸多关于人权保障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我国对公民人权的保障。具体体现方面:
一、对犯罪嫌疑人、被告人人权的保护
二、对证人、被害人、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