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条款大全 » 劳动法员工赔偿公司损失

劳动法员工赔偿公司损失

发布时间: 2022-04-16 19:03:11

『壹』 员工出错的时候,公司要求员工全额赔偿合理吗

当用人单位接手你成为员工,就意味着需要承担一定的就业风险。这个错误需要区别对待。视情况,劳动法应该有相关规定。如果是故意造成损失,需要100%全额赔偿给用人单位。比如你因为主观情绪故意破坏用人单位的产品和设备,是需要赔偿的;如果有重大过失,需要赔偿用人单位部分损失;或者明显可以避免的错误,比如因为违规操作给用人单位造成了经济损失,酒后工作造成的损失,需要你承担相应的损失;如果劳动者在一般过失或正常工作中没有主观故意或重大过失,造成的经济损失,无论大小,都不应由劳动者承担。比如让没有保管义务的业务员承担库存后的货物损失。雇主不能将商业风险转嫁给工人。

证明损失的存在,一般指直接损失,如货物损坏、客户索赔,但间接损失不需要赔偿,如预期利润。公司的规章制度和劳动合同必须规定,违章作业造成的损失由员工赔偿。公司制定的规章制度必须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必须让员工知晓和理解,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等强制性规定。损害与员工违法行为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员工是否有主观过错,公司应当通过举证证明,并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但由于劳动关系的个人依赖性,公司作为劳动成果的主要享有者,也要承担一定的经营风险。一般情况下,员工的故意或重大过失给公司造成经济损失的,才承担赔偿责任。

『贰』 一位员工因为工作失误导致公司损失100多万,他需要负责任吗

因为一位员工的失误,导致公司损失了100多万,员工应该负有一定的责任,但是这个负有的责任是以他的工资限度为限的。就是你可以扣到他工资里面的一部分,但是你不能以他的个人财产为限去赔偿公司这个责任,因为劳动法不允许这样做。

就是因为公司所造成的大型财务损失,是没有办法通过个人的责任划分承担去承担的,所以不讲究个人承担,你说这个员工做的不对,公司因此损失了挺多的,你可以把它开掉,甚至你可以说以后你在附近的公司里面名声不太好,可能都不好找工作,那私下的问题,没有办法。但你说因为这个就欠公司的几百万,这不可以的。

『叁』 劳动法规定员工损坏公司物品该如何赔偿

因员工个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了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要求员工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员工个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员工当月工资的百分之二十。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法律分析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因劳动者过失造成损失劳动者因故意或过失行为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有权要求其承担赔偿责任。如果员工是故意损坏公司财物,应当按实际价值赔偿。如果是不小心造成的公司财物损坏,可以与公司协商处理。如果公司有明确的损坏财物赔偿制度,则按制度规定赔偿。公司发放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所以用人单位扣减员工工资,必须有正当理由,否则将出现克扣工资的违法行为。工资应当按照合同约定发放, 且不得低于最低工资标准。若单位有违法行为的情况下,可以随时离职,不需要提前通知,单位应当为办理离职手续, 包括结算工资、开具离职证明、办理户口、社保和档案的迁转等。建议协商解决,协商不成可以申请劳动仲裁,申请劳动仲裁应当在单位注册地的劳动仲裁委员会申请。也可以委托律师代为仲裁。
法律依据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十六条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百分之二十。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肆』 劳动法规定员工损坏公司物品该如何赔偿

是应当要补偿的,依据的法律: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16条规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但是不能无缘无故的扣工资的:

『伍』 关于员工工作中给公司造成的损失,公司可以要求赔偿多少

不是一次性支付20%,是每次不得超过工资的20%,且扣除后不得低于最低工资!
只是关于赔偿多少,看公司制度有没有相关标准!
员工不是恶意或者故意导致公司损失,仅仅因为完成工作失误导致的损失,不应该全额承担!

『陆』 员工在工作中过失导致公司损失,应该赔偿吗或者按什么比例赔偿

应该赔偿的,从工资中赔偿损失,每月不超过工资的20%,具体如下: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十六条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

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6)劳动法员工赔偿公司损失扩展阅读:

用人单位不得克扣员工工资,但以下情况除外: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十四条 用人单位依法破产时,劳动者有权获得其工资。在破产清偿中用人单位应按《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规定的清偿顺序,首先支付欠付本单位劳动者的工资。

第十五条 用人单位不得克扣劳动者工资。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代扣劳动者工资:

(一)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个人所得税;

(二)用人单位代扣代缴的应由劳动者个人负担的各项社会保险费用;

(三)法院判决、裁定中要求代扣的抚养费、赡养费;

(四)法律、法规规定可以从劳动者工资中扣除的其他费用。

劳动者需要支付赔偿的情况: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

第二十六条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了服务期,劳动者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八条的规定解除劳动合同的,不属于违反服务期的约定,用人单位不得要求劳动者支付违约金。

有下列情形之一,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约定服务期的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向用人单位支付违约金:

(一)劳动者严重违反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的;

(二)劳动者严重失职,营私舞弊,给用人单位造成重大损害的;

(三)劳动者同时与其他用人单位建立劳动关系,对完成本单位的工作任务造成严重影响,或者经用人单位提出,拒不改正的;

(四)劳动者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用人单位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或者变更劳动合同的;

(五)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

『柒』 员工给公司造成损失怎么赔偿

要看具体情况。

如果是故意造成的,则全额赔偿;若过大过失造成的,则部分赔偿,赔偿比例由法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没有统一标准;若一般过失造成的,则无需赔偿。

相关法律依据: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 :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

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

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7)劳动法员工赔偿公司损失扩展阅读:

要求赔偿的条件:

(一)、用人单位应制定规章制度;

(二)、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中或劳动合同中必须规定因违章作业造成损失要求劳动者赔偿;

(三)、用人单位制定的规章制度经民主程序制定并让劳动者知悉且不得违反法律法规定的强制性规定;

(四)、证明损失的存在。一般应为直接损失,比如货物的损毁、客人的索赔,但间接损失不予赔偿,如预计的利润;

(五)、证明员工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

『捌』 劳动法中如何界定因员工过失导致公司损失而进行赔偿

劳动法并没有界定因员工过失导致公司损失而进行赔偿的相关规定版,但员工给公司造成权损失的,公司有权要求员工承担赔偿责任。另外,公司可以根据《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规定从劳动者的工资中获得相应的赔偿。
相关规定:《工资支付暂行规定》
第十六条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玖』 劳动法条例员工失误有赔偿损失吗

要看具体情况。

如果是员工故意造成的,则全额赔偿。若是过失造成的,则部分赔偿,赔偿比例由法官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没有统一标准。若一般过失造成的,则无需赔偿。

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印发<江苏省劳动仲裁案件研讨会纪要>的通知》 (苏劳仲委[2007]1号)第四条规定:

劳动者在工作中因过错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首先要衡量劳动者的过失程度,属一般过失的不宜要求劳动者承担赔偿责任;属于重大过失的,劳动者应承担的赔偿责任应限于用人单位的直接经济损失。具体确定赔偿额度及比例时,要依据双方劳动合同的约定或单位规章制度的规定,根据过错的大小,损害的程度,参照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水平,确定劳动者应赔偿的数额。

《工资支付暂行规定》第十六条固定: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经济损失。经济损失的赔偿,可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但每月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20%。若扣除后的剩余工资部分低于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则按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9)劳动法员工赔偿公司损失扩展阅读

一般认为,用人单位追偿权行使的前提应严格限定为劳动者存有故意或重大过失。作为劳动成果的享有者,用人单位更应承担经营风险。如果用人单位可以要求劳动者对所有失职行为买单,无疑是将经营风险转移到劳动者身上,显然有失公允。

《江苏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关于印发<江苏省劳动仲裁案件研讨会纪要>的通知》 (苏劳仲委[2007]1号)第四条规定:

具体确定赔偿额度及比例时,要依据双方劳动合同的约定或单位规章制度的规定,根据过错的大小,损害的程度,参照劳动者的工资收入水平,确定劳动者应赔偿的数额。如无合同约定或规章制度规定,则劳动者无需承担赔偿责任,避免用人单位将经营风险转嫁给劳动者。”

热点内容
法官助理考试取消 发布:2025-07-12 10:48:21 浏览:861
共同诉讼人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12 10:44:05 浏览:629
诈骗刑法第几条 发布:2025-07-12 10:37:33 浏览:686
行政法规部门规章税收法律 发布:2025-07-12 10:37:23 浏览:26
禁限寄条例 发布:2025-07-12 10:36:01 浏览:970
查克条例 发布:2025-07-12 10:36:00 浏览:433
邳州知名律师 发布:2025-07-12 10:26:35 浏览:857
司法女神手绘高清图 发布:2025-07-12 10:25:39 浏览:353
劳动法漫画图片 发布:2025-07-12 10:24:04 浏览:412
劳动法关于劳务派遣工资的规定 发布:2025-07-12 10:06:28 浏览: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