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法法的效力
1. 行政法规与地方性法规的效力
行政法规为国务院制定,地方性法规为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出台的地方性法律。(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两者效力不同(一)、行政法规的效力低于法律的效力,但高于地方性法规的效力。(二)、地方性法规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效力。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五十六条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行政法规可以就下列事项作出规定:(一)为执行法律的规定需要制定行政法规的事项;(二)宪法第八十九条规定的国务院行政管理职权的事项。应当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的事项,国务院根据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的授权决定先制定的行政法规,经过实践检验,制定法律的条件成熟时,国务院应当及时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法律。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第七十二条规定: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两者效力不同(一)、行政法规的效力低于法律的效力,但高于地方性法规的效力。(二)、地方性法规低于法律和行政法规的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第七十九条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第八十五条 法律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行政法规之间对同一事项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裁决。
2. 行政法的效力等级又称为行政法的位阶
行政法的效力等级,也被称为行政法的位阶,是指不同国家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在法律渊源体系中所处的效力位置和等级。这个等级制度有助于明确各种法律文件的权威性和适用范围。
在我国,行政法的效力等级从高到低依次排列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规章等。简单来说,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是所有法律文件的基础和依据。其次是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其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则是由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的,其效力又高于地方性法规和行政规章。
了解行政法的效力等级非常重要,因为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在执行行政管理活动时,应该遵循哪些法律文件,以及在法律文件之间发生冲突时,应该如何进行裁决。同时,这也有助于维护国家的法制统一和行政管理的有序进行。
总的来说,行政法的效力等级构成了一个严谨且复杂的体系,各个层级的法律文件在其权限范围内发挥作用,共同构成了我国行政法律体系。
3. 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效力
行政法规可以设定限制人身自由以外的行政处罚。地方性法规可以设定除限制人身自由、吊销企业营业执照以外的行政处罚。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对于行政法规的和地方性法规之间的冲突,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应优先适用行政法规的规定;地方性法规不得与行政法规相抵触。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由省、自治区、直辖市和设区的市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由大会主席团或者常务委员会用公告公布施行的文件。
行政法规与行政规章的区别
行政规章与行政法规同属于行政机关制定的规范性文件。但是:
1、行政法规调整的对象一般是行政管理领域带有普遍性、全局性、原则性以及意义重大的问题。行政规章的调整对象则限定在行政管理领域中某些特殊的、局部的、具体的问题。
2、行政法规的制定主体是中国的中央政府,而行政规章的制定主体或是中央政府的组成部分,或是地方政府。因而,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行政规章。
3、依照全国六届人大三次会议所作出的,有关授权国务院的《决定》等,行政法规在关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等问题上,可以体现某些立法上的“超前性”“实验性”,行政规章则不可以具有“超前性”“实验性”。
在我国,法律通常是由全国人大制定,偶尔也会有全国人大的常委会制定,而行政法规则往往是由国务院制定的。一般我们说的法律法规,这里的法规其实就是指行政法规了。
希望以上内容能对您有帮助,如果还有问题请咨询专业律师。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第七条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和颁布地方性法规,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报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后施行,并由省、自治区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和国务院备案。
4. 行政法规的效力包括哪几个方面
行政法规的效力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确定力:
- 含义:行政行为一旦成立,便具有不可更改性,非依法不得随意变更或撤销。
- 特点:强调了行政行为的稳定性和权威性,使其具有不可争辩的法律效力。
拘束力:
- 含义:行政行为成立后,其内容对相关主体产生法律上的约束。
- 特点:要求相关主体必须遵守、服从,确保了行政法规的权威性和执行力。
公定力:
- 含义:无论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从做出的那一刻起,就被推定为合法有效。
- 特点:相关的当事人应当先行遵守或服从,以确保行政效率原则得以实现。这一特性体现了行政法规在程序上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执行力:
- 含义:一旦行政行为生效,行政主体便有权依法采取相应措施,确保行政行为的内容得到有效执行。
- 特点:体现了行政法规的强制性和执行力,确保了行政法规在实际生活中的有效实施。
5. 行政法的效力层次
行政立法的效力指其法律效力,一经发布,即具有与法律相同的效力,具有普遍性、强制性。
1.行政立法的效力等级
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性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
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
此外,法院判决时以法律和法规为依据,可参照行政规章。
2.行政立法的效力范围
时间范围:行政立法通常自发布之日起生效,但行政立法另有规定的除外。失效时间为新法实施之日或专门行文废止之日。
行政立法失效有四种情况:授权法规定的授权时效届满;新法废除旧法;相应立法规定的社会事实已消灭或效果已完成;法规清理中宣布废止相应立法。
空间范围:与行政立法的层级性有关。行政立法的效力一般及于相应立法主体所管辖的行政区域,在行政区域外则适用冲突法规范。
对人的效力:行政立法的效力不仅及于本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而且及于在本国境内的外国人、无国籍人和外国组织。与行政立法的层级性有关,中央立法对我国领域内的所有人有效(特别规定除外),地方立法一般只对本辖区内的人有效。
3.对行政立法的监督
对行政立法的监督包括权力机关、上级行政机关、人民法院的监督。权力机关有权撤销行政机关制定的与宪法、法律相抵触的行政法规和规章。上级行政机关有权撤销或改变下级行政机关违法或不适当的规章。人民法院在行政诉讼中,发现行政立法违法,可向有权机关提出撤销或改变的司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