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待证事实
Ⅰ 证据的种类有哪些
证据的种类有:物证、书证、证人证言、被害人陈述、鉴定意见等。
根据《民内事诉讼法》第容六十三条证据包括:
(一)当事人的陈述;
(二)书证;
(三)物证;
(四)视听资料;
(五)电子数据;
(六)证人证言;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
(1)民事诉讼法待证事实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避免薄的成绩单。如果口供所记录的内容过于简单或笼统,虽然反映的是案件事实,但由于没有充分反映细节,很容易被推翻。
因此,应尽量围绕违纪或犯罪构成要件,详细记录案件事实。甚至可以记录重点案件的事实一再的记录,来验证事实的客观存在的情况下与一个或更多的细节,同时验证这句话的真实性由议长说“小细节”。
Ⅱ 证据确凿出轨一审二审法院判决孩子抚养权归女方
婚内出轨与子女抚养权的归属,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其实是非常非常小的。
有些朋友存在了一个误解,认为对方有婚内出轨的行为,相当于对方就会放弃财产的所有权和子女的抚养权,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
子女抚养权与财产的分割,和子女抚养权的归属是两码事情,不能因为对方有婚外出轨行为,就剥夺了对方的抚养权和财产分割权。
法院在判决子女抚养权的时候,主要依据的还是哪一方的条件,更加有利于小孩的健康成长。
主要有以下三个标准。第一个标准,两周岁以内的小孩,抚养权原则上要判决给女方。因为这个时候女方更加有利于抚养子女。
第二个标准,孩子如果是八周岁以上的,小孩子有自己的选择权。法院一般会尊重孩子的选择权。
第三个标准,二到八周岁的小孩,要看谁的条件有更加有利于小孩的健康成长,要综合评判男方和女方各自的条件,比方说,经济条件、教育条件、医疗卫生等条件,综合一定的条件之后,哪一方更加有利于小孩的健康成长,法院才会判决抚养权归属于这一方。
当然,如果婚内对方的确存在了出轨等情形,有证据能够证明对方是有这些情形的。对方既然有婚内出轨行为,说明对方道德水平比较低,不有利于给子女树立一个道德标准,在离婚时可以提出这样的意见。
我要争取子女抚养权,首先要看子女的年龄,其次还要看争取子女抚养权的有利条件。
Ⅲ 民事诉讼审理中,对方我提出的父母寄存物品清单,部分不认可,法官判决书能用“对方不认可”一句话作结论吗
如果本方只有一份自己制作的物品清单,清单上没有对方签字或盖章,从法律上讲,这份清单没有任何证明力,而从举证责任角度看,本方对这份清单是负有举证责任的;但如果对方认可的,法庭可以予以确认,如果对方不认可的,本方又没有其他证据证明的,则是属于待证事实真伪不明的,应当认定该事实不存在。
一、最高法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解释第一百零八条
对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并结合相关事实,确信待证事实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
对一方当事人为反驳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所主张事实而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并结合相关事实,认为待证事实真伪不明的,应当认定该事实不存在。
法律对于待证事实所应达到的证明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八条
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但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除外。
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否认,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
当事人委托代理人参加诉讼的,代理人的承认视为当事人的承认。但未经特别授权的代理人对事实的承认直接导致承认对方诉讼请求的除外;当事人在场但对其代理人的承认不作否认表示的,视为当事人的承认。
当事人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撤回承认并经对方当事人同意,或者有充分证据证明其承认行为是在受胁迫或者重大误解情况下作出且与事实不符的,不能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
Ⅳ 如何理解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法解释第一百零八条中的待证事实
您好 ,《民事诉讼法司法解释》第一百零八条 对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提专供的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并属结合相关事实,确信待证事实的存在具有高度可能性的,应当认定该事实存在。对一方当事人为反驳负有举证证明责任的当事人所主张事实而提供的证据,人民法院经审查并结合相关事实,认为待证事实真伪不明的,应当认定该事实不存在。法律对于待证事实所应达到的证明标准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该条文中的待证事实是指原被告在诉讼过程中提出的对于案件诉讼请求会产生影响的案件事实。不过本条文的核心是关于民事证据证明标准的规定,证明标准也称证明要求、证明度,是指在诉讼证明活动中,对于当事人之间争议的事实,法官根据证明的情况对该事实作出肯定或者否定性评价的最低要求。本法条中基本上采取“高度盖然性”来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Ⅳ 录音可以做为法庭证据吗
录音可以做为法庭证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三条:
证据包括:
1、当事人的陈述。
2、书证。
3、物证.
4、视听资料。
5、电子数据.
6、证人证言。
7、鉴定意见。
8、勘验笔录。
证据必须查证属实,才能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其中第四项是“视听资料”也就是录音录像证据。
(5)民事诉讼法待证事实扩展阅读:
按法律规定,非法取得的证据是不可以作有效证据的,录音证据如果是非法取得的,也仍然不能作为有效证据使用。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七十条规定:
一方当事人提出的下列证据,对方当事人提出异议但没有足以反驳的相反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证明力:
有其他证据佐证并以合法手段取得的、无疑点的视听资料或者与视听资料核对无误的复制件;
该条款对视听资料作了明确的限制,首先就要求是“合法手段取得的”!那么,在对方不知情、未同意的情况下,偷录是合法手段还是非法手段呢?在司法实践中,这要看具体情况分析:
1、如果是与对方当面或电话沟通过程中,偷偷录制双方沟通的过程取得的视听证据。一般认为属于合法取得,有效。
2、如果是采取在他人居所、工作场所等安置偷录设备,或者是采取其他非法手段取得的视听证据,一般认为不属于合法取得,无效。
Ⅵ 民事诉讼法证据形式有哪些
一,什么是民事诉讼证据?
民事诉讼证据:是指能够证明民事案件真实情况的客观事实材料。
1. 客观性
作为民事证据的事实材料必须是客观存在的。也就是说,作为证据事实,它不以任何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它以真实而非虚无的、客观而非想象的面目出现于客观世界,且能够为人所认识和理解。
2. 关联性
指民事证据必须与案件的待证事实之间有内在的联系。
这种事实材料所表现出来的关联性一般以两种形式表现出来:
1). 直接的联系,如事实材料所反映出来的事实本身就是待证事实的一部分;
2). 间接的联系,如事实材料所反映出来的事实能够间接证明某一待证事实成立。
3. 合法性
作为民事案件定案依据的事实材料必须符合法定的存在形式,并且其获得、提供、审查、保全、认证、质证等证据的适用过程和程序也必须是合乎法律规定的。
二,民事诉讼法证据形式有哪些?
根据民事诉讼法律规定的民事诉讼证据的表现形式为标准,我国民事诉讼证据的表现形式可以分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电子数据、鉴定结论、勘验笔录八种。
1. 书证是指以文字、符号、图形等所记载的内容或表达的思想来证明案件真实的证据。
2. 物证是指以其存在的形状、质量、规格、特征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3. 视听资料,是指利用录音、录像、电子计算机储存的资料和数据等来证明案件事实的一种证据。
4. 证人是指知晓案件事实并应当事人的要求和法院的传唤到法庭作证的人,证人就案件事实向法院所作的陈述称为证人证言。
5. 当事人陈述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就与本案有关的事实,向法院所作的陈述。
6. 鉴定人是指那些接受聘请或指派凭借自己的专门知识对案件中的疑难问题进行科学研究并做出具有法律效力结论的人。
7. 人民法院审判人员,在诉讼过程中,为了查明一定的事实,对与案件争议有关的现场、物品或物体亲自进行或指定有关人员进行查验、拍照、测量的行为。对于查验的情况与结果制成的笔录叫勘验笔录。
8. 电子数据是指通过电子邮件、电子数据交换、网上聊天记录、博客、微博客、手机短信、电子签名、域名等形成或者存储在电子介质中的信息。
Ⅶ 民事诉讼法 简述哪些事实是无需证的证明的
根据《最高人来民法院关于民事自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九条下列事实,当事人无需举证证明:
(一)众所周知的事实;
(二)自然规律及定理;
(三)根据法律规定或者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能推定出的另一事实;
(四)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
(五)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认的事实;
(六)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
前款(一)、(三)、(四)、(五)、(六)项,当事人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