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内部法律纠纷处理程序
⑴ 公司法纠纷是如何处理
下面我为大家介绍一下几种公司内部股权纠纷类型及解决形式:1、股权转让双方之间的纠纷应列合同的相对人为被告,涉及到公司利益的,应列公司为第三人。2、涉及其他股东优先购买权的诉讼纠纷应列出让股权的股东为被告,公司为第三人,涉及其他的股东利益,一并追加为第三人。3、瑕疵出资股权转让引起的纠纷若是股权受让方明知出让方出资存在瑕疵仍受让的,对未按期足额的欠缴出资部分,债权人或者公司有权将股权受让方列为被告,要求承担连带补充责任。若受让方不知情,不应承担责任,还可以将股权转让方列为被告,要求撤销转让合同。4、隐名股东或实际出资人转让股权引起的纠纷案件涉及到隐名股东与显名股东纠纷时,一般应将显名股东列为被告;涉及到隐名股东要求显名时,将公司列为被告;涉及到与第三人时,第三人与显名股东的纠纷,将显名股东与公司列为共同被告。第三人与隐名股东,第三人应将隐名股东列为被告。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一百二十八条当事人可以通过和解或者调解解决合同争议。当事人不愿和解、调解或者和解、调解不成的,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根据仲裁协议向中国仲裁机构或者其他仲裁机构申请仲裁。当事人没有订立仲裁协议或者仲裁协议无效的,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当事人应当履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仲裁裁决、调解书;拒不履行的,对方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执行。
⑵ 公司内产生纠纷,打官司流程。
补充回答:
1、“我们属同一家公司”:
(1)属于同一家公司,不一定就是公司纠纷,公司可以和股东之间有个人借款,这属于公司纠纷,只要是以公司名义、加盖公司印章的,可以向公司索要债务;
(2)但如果是公司3个股东之间以个人名义相互借款、没有以公司名义借且加盖公司章的:不是公司内部纠纷,只是股东之间的个人纠纷。
2、找律师不会把事情弄复杂。不找律师你又没有充分的证据、也不知道自己该如何收集证据的:事情才会复杂,你这债很难要。你到现在还没明白这债务是个人债务还是公司债务,连基本的法律关系都弄不明白,到法庭上想自己维权,只能是现在自己好好学点法律知识,能不能来得及、你能不能看懂那些法律条文,就看你的了。
一、“公司内纠纷”是什么意思?借款2个股东以他们个人名义向你借款,还是以公司名义向你借款,还是让你以股东身份追加投资?
二、从你所说看:貌似应是2股东个人向你借款?以下以此为基础分析:
1、“由于公司内部借款没有写借条等证明东西,不过证人和股东都承认这个借款”:如果没有借条等书面证据、仅是股东和证人的口头承认,以后他们很可能反悔令你没有证据,让你很难在协商不成时通过向法院起诉解决问题,建议:
(1)先找证人为你写下书面证明,写清证人的姓名及身份证号等基本身份信息、借款事实发生的时间、借款数额、约定的还款时间、是否约定了利息等。
如果是单纯的证人证言、无法得到借款人自认的:应有2个以上与此事无利害关系的人作证才行。
(2)然后找实际借款的2个股东,要求写下书面借条,如果怕他们不同意补写,可以事先准备录音设备暗中将他们承认借款的情况录下来,和证人证言共同作为证据使用,当然,录音证据没有书面证据有力。
2、取得以上证据后,再次协商索要欠款不成的,可以起诉到法院解决:注意诉讼解决时有2年的诉讼时效,自约定的还款期限到期后起算,如果你有证据证明约定的还款期限到期后2年内你曾找对方协商索要、对方承诺还款的,或者是你曾提起诉讼或仲裁的,诉讼时效中断,重新计算。
3、“如果打官司流程是什么?”:写好起诉状,带上你的证件复印件、身份证,到被告所在地基层法院的立案庭请求立案,然后等法院传票通知参加庭审或调解。
4、“费用 诉讼流程等等,我在北京)? 我不太想找律师怕吧事情搞复杂”:
(1)不请律师的话,需要交的是诉讼费,但这只是你预交,法院判决后由财务制度方承担。诉讼费的多少,要根据你索要的欠款数额来确定,标准是:
1. 1万元以下50元;
2. 10万元以下,标的额×2.5%-200元;
3. 20万元以下,标的额×2%+300元;
4. 50万元以下,标的额×1.5%+1300元;
5. 100万元以下,标的额×1%+3800元;
6. 200万元以下,标的额×0.9%+4800元;
7. 500万元以下,标的额×0.8%+6800元;
8. 1000万元以下,标的额×0.7%+11800元;
9. 2000万元以下,标的额×0.6%+21800元;
10. 2000万元以上,标的额×0.5%+41800元。
(2)如果自己懂一些法律知识、能自行收集到足够的证据,可以自己诉讼不请律师;但如果你不懂相关法律知识,请律师可以帮你提出你想不到的东西、挽回一些损失,尤其是欠款数额较大时,挽回的损失可能要比律师费多。建议你根据个人情况,掂量一下是否请律师。
三、如果,是公司2股东、以公司名义为公司向你借款:应让他们以公司名义出具借据并加盖公司章,你可以向公司索赔;
没有证据,一切都说不上。
⑶ 公司法律事务处理程序主要是指哪些方面
1、解答法律咨询、依法提供建议或者出具法律意见书;
2、协助草拟、制订、回审查答或者修改合同、章程、规章等公司日
常经营管理活动中发生或需要的合同、协议或文件;
3、应公司要求,参与磋商、谈判,从法律层面上进行分析、论证;
4、受公司委托,签署、送达或接受法律事务方面的文件;
5、应公司要求,就公司已经面临或者可能发生的纠纷,进行法律论证,提出解决方案,出具律师函,发表律师意见,或者参与非诉讼事务谈判、协调、调解;
6、应公司要求,讲授法律实务知识。
⑷ 劳动纠纷的法律处理程序有哪些
劳动纠纷处理程序:发生劳动争议,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先行协商;协商不成的,向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或者基层人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调解不成的,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法律依据】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五条
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不愿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不愿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不履行的,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对仲裁裁决不服的,除本法另有规定的外,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⑸ 公司员工之间的纠纷怎么处理。
公司员工之间的纠纷处理方式是:
一、可以通过协商调解的方式解决。调解前先弄清事情的基本情况。
第一、弄清当事人。有时张三和李四的纠纷只是表面现象,而赵五和王六之间的纠纷才是实质,或是主要问题。主次关系或多重关系都需要理清,调解时才能“对症下药”。 对纠纷各方当事人的思想状况及在矛盾中所处的地位要基本掌握,从而可以根据不同的当事人,确定不同的调解方法。
第二、弄清冲突的焦点。不弄清冲突的焦点是什么、争执的对象是什么,只根据表面现象或一时的表现急于着手调解是不妥当的。
第三、弄清产生冲突的背景。有时纠纷是由于误会产生,有的纠纷起因是一些不实之言。因此,弄清真正的原因,纠纷也就容易平息了。
二、劝解通常采用以下方法。
第一、当面劝解。有的纠纷已争执清楚;当事人也有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客观条件具备。这时,可以把双方当事人叫到一起,彼此把问题说清楚,致歉,握手言合。
第二、引导劝解。对于火气大,缺乏解决问题的思想基础的人,应耐心引导他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一下问题,同时看到自己的不足之处,然后再来解决纠纷。
第三、迂回劝解。有时当事人背后还有支持者,可先做支持者工作,通过支持者迂回地做当事人的工作。
⑹ 员工与公司的纠纷处理
员工与公司纠纷的处理方式是,由公司和员工协商处理;可以申请仲裁;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由法院依法作出判决。如果是涉及到工资纠纷的,还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举报。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九条
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一)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二)有明确的被告;
(三)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四)属于人民法院受理民事诉讼的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第一百二十条
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第一百五十五条
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以及依法不准上诉或者超过上诉期没有上诉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⑺ 劳动纠纷处理的程序
劳动纠纷处理的程序:
劳动争议调解
调解是处理企业劳动争议的基本办法或途径之一。事实上,调解可以贯穿着整个劳动争议的解决过程。它既指在企业劳动争议进入仲裁或诉讼以后由仲裁委员会或法院所估的调解工作,也指企业调解委员会对企业劳动争议所做的调解活动。这里所说的调解指的是后者。企业调解委员会所做的调解活动主要是指,调解委员会在接受争议双方当事人调解申请后,首先要查清事实、明确责任,在此基础上根据有关法律和集体合同或劳动合同的规定,通过自己的说服、诱导,最终促使双方当事人在相互让步的前提下自愿达成解决劳动争议的协议。
劳动争议仲裁
仲裁也称公断,
仲裁作为企业劳动争议的处理办法之一,是指劳动争议仲裁机构依法对争议双方当事人的争议案件进行居中公断的执法行为。
劳动争议诉讼
劳动争议诉讼是人民法院按照民事诉讼法规的程序,以劳动法规为依据,按照劳动争议案件进行审理的活动。
劳动纠纷要及时、正确地加以解决。
注:
1、依照现行法律规定,劳动者主要的法定维权渠道有:劳动争议处理程序、劳动保障监察程序。
2、当前两个程序都存在各自的不足:
(1)按照劳动争议处理程序解决的,劳动者需出庭举证、办理比较繁琐的仲裁诉讼手续,劳动者常常由于应诉能力不强导致权益得不到应有的保障。
(2)按照劳动监察程序举报投诉,可以免去出庭应诉之累,成本低,但是由于劳动监察处理该类案件时缺乏司法体系的有力支持,劳动保障监察处理难、执行难现象十分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