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三味律师

三味律师

发布时间: 2021-12-04 17:24:13

A. 从那一段可以看出鲁迅的爱憎分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里戏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横眉:怒目而视。

千夫指:众人都指责。

孺子牛:甘为为人服务的人。

指对待敌人决不屈服,对人民大众甘愿服务。

B. 请问佛教里面有没有辟谷这个说法

名词不一样,叫般(bo)舟三昧。
1、
‘般舟三昧’,这是印度话,此土叫‘佛立三昧’或;‘常行三昧’,是佛法八万四千法门之一。这一法若能修成,眼见佛立在前,佛身高广、遍满虚空。天台家有四种三昧:常行、常坐、半行半坐、非行非坐。修这一法要九十日,在九十日之中常行;礼佛是可以,但不能坐也不能睡,还是以常行为主,所以叫常行三昧。
为什么要这样?就是求其精进一行。想精进一行要万缘放下,不万缘放下,一行修不起来。所以此法是专门自修求解脱,一种很特殊的法门,非普通一般人所能修;好像上课一样,这是博士班的课程,不是三根普被之法。
修这一法绝对要发大无畏、大勇猛心。什么是大无畏、大勇猛心?把生死置之于度外,这一法才能修,否则不能轻易尝试的。好像常行,大家能不能一口气经行一日呢?常坐:是要九十日常不离蒲团,在上面跏趺坐。你没那个体力、没那个忍耐、没那个恒心、没那个大愿,这个大行是起不来的。这‘常行三昧’,大家还是不要好高骛远;最好行的是‘半行半坐三昧 ,调和身心好用功。
其实‘般舟三昧’能否行,首先是观念的问题,就看你能不能吃苦。能吃苦就能行,不能吃苦,怎么修般舟三昧?你日常修行是不是礼佛三千拜、念佛十万声?这基本功行你都未做到,如何修般舟三昧呢?先要立誓:将士要死在战场上,学士要死在文坛上,那我们修行人要怎样呢?念佛的人应该死在佛堂里。将士死在战场,学士死在文坛,他们所得到的是什么?我们念佛人九十日之中,即使你体力不够、愿力不切,但能咬紧牙根:‘我一定要死在佛堂里!’发这个大誓你就能行,而且行得很轻松。
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嘛!置生死于度外,有什么法不能行?不能行,那你不是大丈夫!怎么不能行?若不能行,佛陀还说这法做什么?佛陀是大智慧之人啊!要知道,不行这一法,你无始以来的生死业报怎样了?生死没了,三涂决定有份;生死没了,你应度的众生、父母、师长、冤亲债主,何时才能度脱?
只要你大心一发、至诚心一起,凡心就合乎了佛心,这功力就是不可思议的。到时不要说九十日,九百日你一样可以做。难就难在什么呢?因缘欠缺。佛法讲:‘诸法因缘生’,没因缘协助确实行不起来,所以要藉助因缘。
说到藉助因缘,佛法又讲:‘万法唯心’,因缘是人创造的,大家要好好培养你的因缘。怎样培养呢?自己不能修道,供养人家修道,这就培了修道的好因,将来你就可以修道了;助人家了生死,那你了生死的因已经种下去了。当然因果法、因缘法,这是有时间性,不能超越的,大家好好发心做就是了。
‘将相本无种’喔!听到这些话,要想:‘人家能做,我也能做!’要发这个心才可以。‘他能做到,我怎么做不到?无量诸佛都已成佛了,为什么我还没有成佛?’在这地方要生大惭愧,不要老是凡情放不下。佛法讲得那样妙、听得那样多,究竟奉行了几点?有没有做到?怎么一点点都不好好去尝试呢?
听了般舟三昧,能行不能行呢?‘万丈高楼从地起’,你们要想将来达到,还是先按部就班,做现在所应做的。这就是叫你不要好高骛远,应做的你不做,还想著要怎样,那不是妄想吗?还是要脚踏实地,否则现前你应该做的都没做到,还问这问那的,多费戏论、多费时间而已!(妙莲老和尚开示《法海释疑》)

2、

昼夜经行念佛方法(也叫行般舟),不同于一般的散心念佛,它是净土宗最早的修炼方法,是以前祖师大德用来快速突破某些关口的闭关秘法,秉持常精进不休息,大勇猛,大精进,大行持的原则,在长时间经行中念佛,并结合呼吸身心俱念!能很快达到有些人长时间修行不能达到的效果,现生见佛,当生成就,得佛授记,得无生法忍,圆成佛道,这样的目的。
般舟一语,本是梵语,汉译佛立,故般舟三昧,也称佛立三昧,此念佛法门,不坐,不卧,不眠,不休,常行,故又称常行三昧。此法出自《般舟三昧经》,此经又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是支娄迦谶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译出,全经三卷,共分十六品,内容是佛陀应贤护菩萨之请而所说法。此经是现存大乘经典中最早的经典,也是净土经典的先驱,甚至古有大德认为此经是《佛说阿弥陀经》的最早文献。
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结念佛社首倡此法,并定为常课。其后天台宗智者大师亦常修此法,并对《般舟三昧经》加以注疏,编成《般舟三昧行法》,开演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和非行非坐三昧等行法,对般舟三昧予以发扬和光大。其后,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依净土经典作《般舟赞》,明示般舟三昧行道往生的方法。三祖承远大师居衡山常行般舟三昧,后来唐代宗赐其居名“般舟道场”。师承三祖的四祖法照大师和以“慈愍派”著称的慧日大师等相继发扬这一修定行法。唐道宣律师居长安白泉寺时,常修般舟三味,时感天人送供,此定意法遂普遍盛行于我国,并由我国东传日本。
念佛三昧,亦名“般舟三昧”。以般舟之行,证入三昧故。念佛三昧含摄了般舟三昧在里面,但也有不以般舟形式而得念佛三昧的。般舟的念佛三昧,与非般舟形式的念佛三昧并无区别。同理,般舟法门并不是念佛法门之外的另一个法门。如果离开念佛这个核心,还有何般舟可以存在呢?其实般舟行持时虽然一切诸佛悉立在前,但般舟念佛的核心还是阿弥陀佛;十方诸佛表的是个体的佛,一方的佛,阿弥陀佛表的是超越十方整体的佛,佛佛道同,佛佛本同,表法重点不同,离言说相,其实皆是一佛;念阿弥陀佛一切诸佛欢喜,一切诸佛赞叹,而且比念一切诸佛还欢喜还赞叹;念南摩阿弥陀佛即含摄总持了念一切诸佛。

C. 律师执业证值多少钱

律师,在现代意义上讲,是指取得律师执业证的人。在律师的概念里,只涉及资格问题,其内涵与外延就是指取得国家律师资格或法律职业资格,并手握地方司法部门颁发的依附于某家律师事务所或某家公司的人。品格和道德与律师身份的取得无关,只要没有犯罪和刑罚。

在现代社会,尤其北京,律师身份成为众人追求的生活目标(包括名与利)。作为在北京律师服务业摸爬近五年多的一个笨人,很想在此一叶障目般的对律师职业中道德的经济价值做出一些自以为是的呈现,愿观者自清,不烦不燥、不哭不闹,只作为一种文章欣赏,不怪罪于笨人知,笨人在此多谢过!

律师的案源……
律师的案源多来源于三种途径:自找、推荐、收买。
何为自找?在当今北京律师圈,案源成了棘手问题。想当初笨人2001年从业时,粥多僧少,没日没夜地努力工作,忙不过来的事情,白天跑程序、晚上写材料,害怕委托人催啊!但是现在,市场被一些所谓的律师搞恶性了,只要考到证书就可以是律师,多么可怕的一种现实啊!
自找,就是利用广告媒体的宣传,或者聘用专门人员通过外交或电话业务,进行开拓业务,争取与潜在客户面谈,继而通过“案例教育法”拿到委托权限,预付费进行代理案件。这是当今的市场主流!
推荐,主要是指私人朋友的介绍,也包括满意客户的举荐,通过中间人的引导,接到案件。
收买?似乎是亵渎了法律与律师职业的神圣!其实是客观存在的现实,方式主要有三点:一是委托人只愿意承担低费用的律师代理;二是通过司法机关的掌握立案案件的人员名利双收;三是通过委托单位的具体案件负责人的商业贿赂所得。在整个事件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这是必然的定性___收买!
案源,来之不易,取之有数,所以滋生很多竞争技巧,目标直指一个___拿到案源!拿到案源,就等于有了收成,有了收成就是实现了从业目标啊!这算是最朴实的职业追求吧?!
那么,费尽心机拿到的案源,是不是就会很珍惜很负责任地办理案件呢?作为案件委托人如何衡量货币与服务的等值呢?一切都是百口莫辩,且看代理律师的执业过程吧,协议里虽是有要求的,还要看代理律师的工作态度,对于律师来想更主要是案件主审人员啊?

律师的协议……
律师是做法律工作的,平时接触最多的就是协议与合同,如同熟读唐诗三百首的结果,可以想象他/她对于自己作为一方权益人的委托代理协议或法律顾问合同的制作要求与根本原则了。相信经历的读者,可以理解与律师签订协议的其中三味。
有律师事务所基于合同起诉委托人的,鲜见委托人起诉律师的。可能有人说,有委托人去律师协会投诉律师啊?试问各位知道律师协会的组成人员是做什么的吗?投诉到底解决了谁的什么问题呢?
证据,办理案件的证据!
律师,律师所的律师,律师协管的律师!
司法局,在哪里为律师鞠躬尽瘁?

律师的执业……
律师的案源多是矛盾激化的果实(说是果实,是对律师而言).所以再行调解,只是源于律师自身办案的自我要求,基础在于律师敬业,律师善意于矛盾双方的合作关系。而立案诉讼则是大趋势!
为什么呢?律师签单收费后会积极立案起诉?
调解,需要时间,需要技术,需要热情,需要协作,需要理解,需要当事人……
调解,过程麻烦而且周折,而且很可能在相当一段期限内没有好的结果,律师怎样对话委托人?
诉讼,简洁直接,短期效果明确,所以有证据要诉,没有证据有关联也要诉……
诉讼,胜败只看证据,所有裁判结果尽在审判法官掌握,所以代理律师责任几何?
诉讼,所有程序在主审法官安排,所以律师只是程序的参与者身份,时间对他/她而言没有意义!
执行,是诉讼的必然结果。
执行的效果,基于律师的解释,一方面在于被执行人的诚信与实力,一方面在于执行官的工作、法律素养和执业道德,但是能不能排除代理律师的调查与主动配合呢?呵呵,谁知道谁说吧!
所以,无论诉讼的成败,无论执行的效果,所有的工作都是以人民法院为主导的,律师以何干?
当然,对于作为被执行人的代理律师,其在执行过程中是大有可为的,但这对于权利的申请执行人而言更多的是酸楚,对于信仰法律的人来讲,维权以来的成本何时是个了断呐!

律师的职业道德,落脚于经济价值,一句话,挖空心思找案源、口若悬河做承诺、糊里糊涂走程序、你催我赶去执行…… 诚然,事实并非皆如此。否则就是律师创收了,法院创收了,律师的委托人投入了也创造了……

当然,好人在,好律师者也在。所以,善良的人民和亲民的政府多了一层对社会道德与人格价值的深情呼唤:依法治国,信诚华慧,构建和谐社会!

祝愿:恶有恶报,善有善得,善恶到头终有果啊!

D. 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篇描写鲁迅写的是12至17岁时发生的事情的散文。写于1926年9月18日,最早发表于同年10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十九期上,副题《旧事重提之六》,后由作者收入散文集《朝花夕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一曲谱写幼年往事的优美乐章。在这一脍炙人口的散文中,作者以如诗的笔触舒卷自如地为人们描绘了一个妙趣横生的童心世界。 原文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支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这是闰土的父亲所传授的方法,我却不大能用。明明见它们进去了,拉了绳,跑去一看,却什么都没有,费了半天力,捉住的不过三四只。闰土的父亲是小半天便能捕获几十只,装在叉袋里叫着撞着的。我曾经问他得失的缘由,他只静静地笑道:“你太性急,来不及等它走到中间去。”我不知道为什么家里的人要将我送进书塾里去了,而且还是全城中称为最严厉的书塾。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罢,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罢,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罢……都无从知道。总而言之:我将不能常到百草园了。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出门向东,不上半里,走过一道石桥,便是我先生的家了。从一扇黑油的竹门进去,第三间是书房。中间挂着一块匾道:三味书屋;匾下面是一幅画,画着一只很肥大的梅花鹿伏在古树下。没有孔子牌位,我们便对着那匾和鹿行礼。第一次算是拜孔子,第二次算是拜先生。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不知从哪里听来的,东方朔也很渊博,他认识一种虫,名曰“怪哉”,冤气所化,用酒一浇,就消释了。我很想详细地知道这故事,但阿长是不知道的,因为她毕竟不渊博。现在得到机会了,可以问先生。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了。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有念“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的,有念“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的,有念“上九潜龙勿用”的,有念“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的……先生自己也念书。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铁如意,指挥倜傥,一坐皆惊呢;金叵罗,颠倒淋漓噫,千杯未醉嗬---”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面拗过去,拗过去。读书入神的时候,于我们是很相宜的。有几个便用纸糊的盔甲套在指甲上做戏。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 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读的书多起来,画的画也多起来;书没有读成,画的成绩却不少了,最成片段的是《荡寇志》和《西游记》的绣像,都有一大本。后来,为要钱用,卖给了一个有钱的同窗了。他的父亲是开锡箔店的;听说现在自己已经做了店主,而且快要升到绅士的地位了。这东西早已没有了吧。http://ke..com/view/20442.htm【参考网站】

E. 鲁迅 事迹

鲁迅小故事
1;鲁迅先生从小认真学习。少年时,在江南水师学堂读书,第一学期成绩优异,学校奖给他一枚金质奖章。他立即拿到南京鼓楼街头卖掉,然后买了几本书,又买了一串红辣椒。每当晚上寒冷时,夜读难耐,他便摘下一颗辣椒,放在嘴里嚼着,直辣得额头冒汗。他就用这种办法驱寒坚持读书由于苦读书,后来终于成为我国著名的文学家。
2;在厦门大学教书时,鲁迅先生曾到一家理发店理发。理发师不认识鲁迅,见他衣着简朴,心想他肯定没几个钱,理发时就一点也不认真。对此,鲁迅先生不仅不生气,反而在理发后极随意地掏出一大把钱给理发师——远远超出了应付的钱。理发师大喜,脸上立刻堆满了笑。过了一段日子,鲁迅又去理发,理发师见状大喜,立即拿出全部看家本领,满脸写着谦恭,“慢工出细活”地理发。不料理毕,鲁迅并没有再显豪爽,而是掏出钱来一个一个地数给理发师,一个子儿也没多给。理发师大惑:“先生,您上回那样给,今天怎么这样给?”鲁迅笑笑:“您上回马马虎虎地理,我就马马虎虎地给;这回您认认真真地理,我就认认真真地给。”理发师听了大窘。
3;演讲轶事
名流免不了常被邀请作演讲,鲁迅也不例外。他演讲时旁征博引,妙趣横生,常常被掌声和笑声包围。有一次他从上海回到北平,北师大请他去讲演,题目是《文学与武力》。有的同学已在报上看到不少攻击他的文章,很为他不平。他在讲演中说:“有人说我这次到北平,是来抢饭碗的,是‘卷土重来’;但是请放心,我马上要‘卷土重去’了。”一席话顿时引得会场上充满了笑声。
4;爱书情结
鲁迅先生从少年时代起,就和书结下了不解之缘,他一生节衣缩食,购置了多册书本。他平时很爱护图书,看书前总是先洗手,书脏了就小心翼翼地弄干净。他自己还准备了一套工具,订书、补书样样都会。一本破旧的书,经他整理后,往往面目一新。他平时不轻易把自己用过的书借给人,若有别人借书,他宁可另买一本新书借给人家。
5;标点的稿费
大家知道:标点符号虽然其貌不扬,但在文章中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呢。可当年的出版界对标点符号不重视,在支付稿费时,往往把它从字数中扣除,不给稿费。一次,鲁迅应约为某出版社撰写书稿,由于事先探知该出版社不支付标点符号的稿费,因此他的书稿通篇没有一个标点符号。
编辑看了书稿后,以“难以断句”为由,回信要求鲁迅加上标点符号。鲁迅回复:“既要作者加标点符号分出段落、章节,可见标点还是必不可少的。既然如此,标点也得算字数。”那家出版社没办法,只好采纳鲁迅的意见,标点符号也折算字数支付稿费了。呵呵!
6;烟罐驱猫
鲁迅晚年来到上海专事写作,50多岁仍然童心未泯。一次,夜静更深鲁迅在写作,外面的猫不停地叫,屡屡打断他写作的思路,鲁迅随即拿起手边的五十支装铁皮的香烟罐,对着可恶的猫一一发射。
7;戏弄特务
有一次,鲁迅在上海的街头蹓跶,身后总跟着一小特务盯梢。当然这对鲁迅来说是常有的事。鲁迅故意将他当成乞丐,坦然地转过身去递过一块银元:“买饭吃吧。”

F. 般舟三昧的大德开示:什么是般舟三昧

宝峰寺般舟念佛堂 释演悦
昼夜经行念佛方法(也叫行般舟),不同于一般的散心念佛,它是净土宗最早的修炼方法,是以前祖师大德用来快速突破某些关口的闭关秘法,秉持常精进不休息,大勇猛,大精进,大行持的原则,在长时间经行中念佛,并结合呼吸身心俱念!能很快达到有些人长时间修行不能达到的效果,现生见佛,当生成就,得佛授记,得无生法忍,圆成佛道,这样的目的。般舟一语,本是梵语,汉译佛立,故般舟三昧,也称佛立三昧,此念佛法门,不坐,不卧,不眠,不休,常行,故又称常行三昧。此法出自《般舟三昧经》,此经又名《十方现在佛悉在前立定经》,是支娄迦谶于东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译出,全经三卷,共分十六品,内容是佛陀应贤护菩萨之请而所说法。此经是现存大乘经典中最早的经典,也是净土经典的先驱,甚至古有大德认为此经是《佛说阿弥陀经》的最早文献。净宗初祖慧远大师在庐山东林寺结念佛社首倡此法,并定为常课。其后天台宗智者大师亦常修此法,并对《般舟三昧经》加以注疏,编成《般舟三昧行法》,开演常坐三昧、常行三昧、半行半坐三昧和非行非坐三昧等行法,对般舟三昧予以发扬和光大。其后,净宗二祖善导大师依净土经典作《般舟赞》,明示般舟三昧行道往生的方法。三祖承远大师居衡山常行般舟三昧,后来唐代宗赐其居名“般舟道场”。师承三祖的四祖法照大师和以“慈愍派”著称的慧日大师等相继发扬这一修定行法。唐道宣律师居长安白泉寺时,常修般舟三味,时感天人送供,此定意法遂普遍盛行于我国,并由我国东传日本。念佛三昧,亦名“般舟三昧”。以般舟之行,证入三昧故。念佛三昧含摄了般舟三昧在里面,但也有不以般舟形式而得念佛三昧的。般舟的念佛三昧,与非般舟形式的念佛三昧并无区别。同理,般舟法门并不是念佛法门之外的另一个法门。如果离开念佛这个核心,还有何般舟可以存在呢?其实般舟行持时虽然一切诸佛悉立在前,但般舟念佛的核心还是阿弥陀佛;十方诸佛表的是个体的佛,一方的佛,阿弥陀佛表的是超越十方整体的佛,佛佛道同,佛佛本同,表法重点不同,离言说相,其实皆是一佛;念阿弥陀佛一切诸佛欢喜,一切诸佛赞叹,而且比念一切诸佛还欢喜还赞叹;念南摩阿弥陀佛即含摄总持了念一切诸佛。
在《楞严经》里记载的五十阴魔,如果是习禅定,几十年也不一定能够遇到,但如果行般舟,一般3天就会感受到色阴,受阴,想阴等阴魔,7天就会对包括行阴,识阴等在内的五十阴魔有一定的感受(不是全部都会感受到,但一定会感受到各种阴魔的其中一二)。这就是所谓的境界相。如理如法地行一天的般舟,相当于散心念佛3年的功效!
当然,这样的般舟行法,是不能够没有专业师父的,不能够没有护法。没有专业的师父为我们讲解并且护法的话,想凭自己的毅力蛮干,是很难过三关(痛苦关,昏沉关和境界关)的。并且会有危险。而所谓的境界关,是我们每个人往生时,都可能会出现的,恰恰平常行般舟,就好比学生平常在练习考试(往生)的答卷,往生时这种境界相出现,理所当然就能过此关;如果平常不练习破昏沉,在昏沉中念佛,并且享受昏沉中念佛,往生时一觉睡过去,醒来时不知道跑到哪一道去了。
般舟三昧是动中求静的一种修定方法, 其实就是经行的一种特殊方式,也可以说是经行的一种密集修炼,用现代的语言讲,也就是强化训练,如佛所曰“经行不得休息三月,除其饭食左右”。不过真正意义上的般舟三昧,较之通常的经行,要求更高,条件更严,时间更长,强度更大。念佛就好比烧水,我们平时一会儿念佛,一会儿休息,就好比水没烧开就停下来了,再烧时水温已降很多了,就算把水烧到 99 度时,还不能算开水,其价值有限;般舟三昧就好比把水一次性烧开,使水沸腾,并产生大量水蒸气可用来开动机器,从而获得巨大的经济效益。须知末法凡夫,非修念佛法门,很难了脱生死;但真欲了脱生死,又非修行般舟三昧,很难现前见佛,临终蒙佛接引。修这一法绝对要发大无畏、大勇猛心。什么是大无畏、大勇猛心?把生死置之于度外,这一法才能修,没那个忍耐、没那个恒心、没那个大愿,这个大行是起不来的。其实'般舟三昧’能否行,首先是观念的问题,就看你能不能吃苦。能吃苦就能行,不能吃苦,怎么修般舟三昧?先要立誓:将士死在战场上,那我们念佛的人应该死在佛堂里。我们念佛人九十日之中,即使你体力不够、愿力不切,但能咬紧牙根:'我一定要死在佛堂里!’发这个大誓你就能行,而且行得很轻松。所谓'制心一处,无事不办’!置生死于度外,有什么法不能行?若不能行,佛陀还说这法做什么?佛陀是大智慧之人啊!要知道,不行这一法,你无始以来的生死业报怎样了?生死没了,三涂决定有份;生死没了,你应度的众生、父母、师长、冤亲债主,何时才能度脱?只要你大心一发、至诚心一起,凡心就合乎了佛心,这功力就是不可思议的。到时不要说九十日,九百日你一样可以做。难就难在什么呢?因缘欠缺。佛法讲:'诸法因缘生’,没因缘协助确实行不起来,所以要藉助因缘。修行般舟念佛法门须三缘具足:人缘、地缘、法缘,无福不登三宝殿,无缘难入解脱门。如果有正法的道场和掌握般舟三昧要义,且有亲自行持过般舟三昧的法师在旁边指导,再加上自己对净土法门有信心,那么般舟三昧是很值得去行法的。说到藉助因缘,佛法又讲:'万法唯心’,因缘是人创造的,大家要好好培养你的因缘。怎样培养呢?自己不能修道,供养人家修道,这就培了修道的好因,将来你就可以修道了;助人家了生死,那你了生死的因已经种下去了。当然因果法、因缘法,这是有时间性,不能超越的,大家好好发心做就是了。般舟经上讲“不眠不休”,那是最终的目的.是精气神充足,神旺而不思眠的自然过程,而不是一开始就那样做。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不是一下就达到不坐不卧不眠不休的。除了根基猛利的人,一般行者必须要共修,单独一个人现在的环境没法修,就像一滴水只有通过江河溶于大海才不会干枯,否则一经风吹就会消失,信愿行都会退失。但一个人在家短时间可以练习。

G. 请问什么是念佛三昧

-
这位回答者: 海印放光说的很对。就是这个意思。
但是到底这个念佛三昧是个什么滋味儿呢?
实话讲,当事人自己,在三昧状态时,是“不知道”滋味的。出定后才晓得自己之前原来在禅定中。之所以用了个冒号,是因为,并不是真正的不知道。周围的事物仍然明了,只是“没上心”了。这时候思维也好,心也好,跑哪里去了呢?哪里也没去,就在那儿呆着,关注与一点上。也许是佛号,也许是一念其他的念头,总之,别的事情就没注意。当开始回过神儿来的时候,就出定了。
仅供参考。

H. 佛教三昧是什么意思

1.三昧是佛教用语,来自于梵文Samādhi,也译作“三摩地”、“三摩提”。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

2.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

3.《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三三昧(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称为三昧。

4.三是指身口意 ,昧是不执著。三昧就是身体清净,语言清净,念头清净,没有染着的意思。身口意三业清净。

拓展资料:

梵音samā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

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三昧是个总括的概念,细分成为: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其中,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一共有二十五种定论,交换修炼。最终成道是为了得到“无生法忍”至“涅槃”的结果。

I. 三味情感靠谱吗

离婚可以找律师。那些机构都是扯淡的。为了收钱

J. 请高人赐予些如《三昧忏水》这样的典故

《大悲忏法》,又称为《大悲心咒忏法》、《大悲忏》,全称为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是宋代天台宗大师知礼依据《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参照天台宗的教观行仪而作佛教忏法仪式,是有关观世音菩萨的忏法中较为流行的一种。
《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心陀罗尼经》,又称为《千手经》,全称为《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陀罗尼经》,一卷,是唐代伽梵达磨翻译。此经宣说观世音菩萨内证功德的根本咒,即《大悲咒》。根据本经的记载,《大悲咒》全文共计有八十四句,诵此咒有无量功德,能得十五种善生,不受十五种恶死。十五种善生:
(1)所生之处常逢王,(2)常生善国,(3)常值好时,(4)常逢善友,(5)身根常得具足,(6)道心纯熟,(7)不犯禁戒,(8)所有眷属恩爱和顺,(9)资具财食常得丰足,(10)恒得他人恭敬扶接,(11)所有财宝不受他人劫夺,(12)意欲所求皆悉称遂,(13)龙天善神恒常护卫,(14)所生之处得以见佛闻法,(15)所闻正法悟甚深义。十五种恶死是指:(1)饥饿困苦死,(2)枷禁杖楚死,(3)怨家仇对死,(4)军阵相杀死,(5)虎狼恶兽残害死,(6)毒蛇阮蝎所中死,(7)水火焚漂死,(8)毒药所中死,(9)虫毒所害死,(10)狂乱失念死,(11)山树崖岸坠落死,(12)恶人厌魅死,(13)邪神恶鬼得便死,(14)恶病缠身死,(15)非分自害死。另外,《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上记载,若诵此咒一百零八遍,则一切烦恼罪障,乃至五逆等重罪,悉皆消弭,而得身、口、意清净。
《大悲咒》有多种翻译,随着经典的不同而章名长短各有所不同。如《千眼千臂观世音菩萨陀罗尼神咒经》卷上(智通译)、《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姥陀罗尼身经》(金刚智译)为一一三名;《金刚顶瑜伽千手千眼观自在菩萨修行仪轨经》卷下(不空译)为四十句,并且说若诵此咒可得息灾、增益、降伏、敬爱钩召等四种成就;《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大悲陀罗尼》(不空译)记载则有八十二句。
正是因为《大悲咒》的功德及持诵的灵感,随着观世音菩萨信仰的流行,《大悲咒》受到佛教徒的欢迎,所以才会出现大悲忏法。大悲忏法是由知礼始集,他按照天台宗的教义及仪轨来修习《大悲咒》,从而作成大悲忏法。知礼所作的《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一卷,总共分十科:一、严净道场,二、净三业,三、结界,四、修供养,五、请三宝诸天,六、赞叹伸诚,七、作礼,八、发愿持咒,九、忏悔,十、观行。由于知礼的《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中引用了大量的经文及天台宗方面的著作,加以详细说明,并且阐述了天台止观的修行。后来,清代宝华山见月读体律师加以删订,重新编纂,成为现行的流通本。与知礼所作《千手眼大悲心咒行法》相比,见月读体律师的《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没有严净道场、净三业、结界、请三宝诸天、观行,其余则是相同。现在,我们依据见月读体律师的《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介绍忏法仪轨如下:
(1) 修供养,三称“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主者呼“一切恭谨”,然后,主者再呼“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三宝”,顶礼一拜。主者呼“是诸众等,各各胡跪,严持香花,如法供养”,大众跪下,同音唱“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午”。主者呼“供养已,一切恭谨”,大众顶礼拜。
(2) 赞叹伸诚,大众跪下,同音唱:“南无过去正法明如来,现前观世音菩萨,成妙功德,具大慈悲。于一身心,现千手眼,照见法界,护持众生,令发广大道心,教持圆满神咒,永离恶道,得生佛前。无间重愆,缠身恶疾,莫能救济,悉使消除。三昧辨才,现生求愿,皆令果遂,决定无疑。能使速获三乘,早登佛地,威神之力,叹莫能穷,故我一心归命顶礼。”
(3) 作礼,大众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悲心大陀罗尼神妙章句及诸大菩萨等。
(4) 发愿持咒,顶礼后,大众跪下,随引磬声念产:“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南无大悲观世间,愿我速度一切众;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盘山;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还会无为舍;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然后,稍急称念“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阿弥陀佛”各十声,顶礼一拜,问讯,由主法者白文,说明诵持《大悲咒》的功德,最后大众同声诵《大悲咒》七遍或二十一遍或四十九遍或一百零八遍。
(5) 忏悔,诵咒毕,大众唱:“普为四恩三有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然后,唱一段忏悔文,顶礼一拜,总共有四拜。忏悔后,绕佛,分别念“南无十方佛、南无十方法、南无十方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南无千光王静住佛、南无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南无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垫至菩萨、南无总持王菩萨”三遍或七遍。
(6) 三归依,便全部结束。知礼则强调天台的止观,所以在最后有观行。
大悲忏法是现代佛教寺院中经常举行的忏法,其实大悲忏法是以诵《大悲咒》为中心,完全可以作为佛教徒的自修法门。

《地藏忏》就是《慈悲地藏忏法》,共有三卷,又称为《慈悲地藏菩萨忏法》、《地藏忏法》,是依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占察善恶业报经》等有关地藏菩萨的经典而制订,是所有忏法书中比较晚出的一部忏法。
地藏菩萨的信仰在中国佛教非常浒,以大誓愿为其特征,所以平常称为“大愿地藏王菩萨”。地,就是住处的意思;藏,含藏的意思,就是受释迦牟尼佛的嘱咐,在释尊圆寂后到弥勒菩萨成道前的无佛时代,自誓度尽六道众生始愿成佛的菩萨。
根据《大方广十轮经》卷一《序品》、《占察善恶业报经》卷上等的记载,地藏菩萨由于过去的大悲誓愿力,示现大梵王身、帝释身、声闻声、阎罗王身、狮象虎狼牛马身,乃至罗刹身、地狱身等无量无数异类之身,用来教化众生;并且,特别愍念五浊恶世受苦众生,应众生所求而消灾延寿增福,用来成熟众生的善根。地藏菩萨常常变现这样无数的化身,以济度众生,所以又称为"千体地藏"。
地藏菩萨的本缘故事,有很多种说法。根据《地藏菩萨本愿经》卷上《忉利天宫神品》的记载,地藏菩萨在过去久远劫以前,曾为了一长者子,因见到师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的相好庄严,从而产生了恭敬景仰的心,为了能够证得这种庄严相好,而发愿尽未来际不可计劫,度脱六道罪苦众生。同时,在这一品中又说,地藏菩萨为过去不可思议阿僧祗劫时的一位婆罗门女,为了救度她的母亲出离地狱,从而为母亲设供修福,并且发愿尽未来劫广度罪苦众生。另外,在同经的《阎浮众生业感品》也列举出两种说法:(1)地藏菩萨在过去久远劫时为一个国家的国王,他的国内人民多造恶业,于是发愿度尽罪苦众生皆至菩提,否则不愿成佛;(2)地藏菩萨在过去久远劫时为一女子,名为光目,她的母亲堕在地狱受苦,光目为了救度她,从而发愿救拔一切罪苦众生,待众生尽成佛后,方成正觉。上面的种种说法随着地藏信仰而广传于人间,于是佛教中常以“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等语来形容地藏菩萨慈悲怜愍的广大誓愿。
地藏菩萨以悲愿力救度一切众生,尤其对地狱中的罪苦众生特别悲愍,而示现阎王身、地狱身等广为罪苦众生说法,以教化救度他们,所以一般又以阎罗王为地藏菩萨的化身。如《地藏菩萨发心因缘十王经》中,举出阎罗王为地藏菩萨的说法。在我国民间信仰中,地狱思想受《地藏菩萨本愿经》的影响非常深远,而且认为地藏菩萨是地狱的最高主宰,称之为“幽冥教主”,其下管辖十殿阎王。近代在敦煌千佛洞发现的地藏十王图,图中绘有地藏菩萨及十王等的像,并且附有宋代太平兴国八年(983)造立的铭文。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讲到,未来世中,如果有众生能够闻到地藏菩萨名号,礼敬、赞叹地藏菩萨,或读诵《地藏经》,塑画地藏菩萨像等,这个人有无量功德利益,能够解脱过去世的罪业,不堕恶道,并能获得十种或二十八种利益。
我国佛教界认为地藏菩萨是四大菩萨之一,而且以安徽九华山为其应化说法的道场。根据《宋高僧传》卷二十等记载,地藏菩萨降诞为新罗国王族,姓金,名乔觉,出家后于唐玄宗时来到中国,入九华山修道,居住数十年后而示寂,肉身不坏,以全身入塔。九华山的肉身殿,便是地藏菩萨的成道处。
《地藏忏法》是以地藏菩萨为礼拜忏悔对象而实行的一种忏法。明代智旭法师在崇祯十年(1637)曾撰《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仪式与《药师三昧行法》基本相同,但相对简略一点,可以分为:(1)供养,手持香花,唱供养偈;(2)奉请,即奉请佛、法、僧三宝,尤其是奉请具备各种功德的地藏菩萨,如忉利宫中分身来集地藏菩萨、大集会中现声闻相地藏菩萨、占察经中善安慰说地藏菩萨、入能发智定地藏菩萨、入具足无边智定地藏菩萨、入具足清净智定地藏菩萨、入具足惭愧智定地藏菩萨、入具足诸乘明定地藏菩萨、入无忧神通明定地藏菩萨、入具足胜通明定地藏菩萨、入普照诸世间定地藏菩萨、入诸佛灯炬明定地藏菩萨、入金刚光定地藏菩萨、入智力难摧伏定地藏菩萨、入电光明定地藏菩萨、入具足上妙味定地藏菩萨、入具足胜精气定地藏菩萨、入上妙诸资具定地藏菩萨、入无诤智定地藏菩萨、入能引胜踊跃定地藏菩萨、入具足世路光定地藏菩萨、入善住胜金刚定地藏菩萨、入增上观胜幢定地藏菩萨、入具足慈悲声定地藏菩萨、入引集诸福德定地藏菩萨、入海电光定地藏菩萨、能入如是歼伽沙等诸定成熟一切有情地藏菩萨、以诸定力除刀兵劫地藏菩萨、以诸定力除疾病劫地藏菩萨、以诸定力除饥馑劫地藏菩萨;(3)忏悔发愿,忏悔无始以来所造众罪,发愿从今以后不作众罪,誓愿成就无上菩提;(4)行道绕旋,绕佛称念“南无十方佛、南无十方法、南无十方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地藏菩萨本愿经、南无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南无占察善恶业报经、南无地藏菩萨摩诃萨”三遍或七遍,然后归位唱三归依。
智旭法师的《赞礼地藏菩萨忏愿仪》比较适合于个人的自修,其仪规也相对地简单,所以清代有人重新撰写《慈悲地藏忏法》三卷,其仪规与《消灾延寿药师忏法》一模一样,也是先严净坛场,其次开忏头,然后在每一卷也是礼拜、念忏悔文、唱赞等仪规。
现代佛教界中凡是为了报答亲恩、祈求父母冥福而举行的法事,大多都礼拜《慈悲地藏忏法》。

《观音忏法》,又称为《请观音忏法》,全称为《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慈云遵式撰;《大悲忏法》,又称为《大悲心咒忏法》,全称为《千手千眼大悲心咒行法》,四明知礼集,后来宝华山的见月读体律师删文重新加以纂集。这两种忏法都是以观世音菩萨为主要礼忏对象的佛教忏悔供养法。
观世音菩萨又称为光世音菩萨、观自在菩萨、观世自在菩萨、观世音自在菩萨、观音声菩萨,略称为观音菩萨,是以慈悲救济为本愿的菩萨。与大势至菩萨同为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胁侍,世称西方三圣;凡是遇难众生念诵其名号,菩萨便观其音声前往拯救,故称为观世音菩萨;又因为其于理事无碍的境界,观察通达自在,所以又称为观自在菩萨。
《法华经》卷七《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详细说明观世音菩萨在娑婆世界利益众生的事情,只要受苦众生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令得解脱;如果有所求,都能满足众生的愿望;又能示现佛身、比丘身、优婆塞身、天身、夜叉身等,以摄化众生。
关于观世间菩萨的住处,根据《新华严经》卷六十八的记载,观世音住南海补陀落山,唐末五代时期,日本僧人慧萼从五台山得到一尊观音像,后安置于舟山群岛中的普陀山的潮音洞,创建了观音院,从此普陀山就被视为观世音菩萨的说法道场,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但是,在《大阿弥陀经》卷上、《无量寿经》卷下、《观世音授记经》中,以观世音菩萨为阿弥陀佛的胁侍之一,常住西方极乐世界辅助教化,即以西方净土为他的本住处。密宗也以观世音菩萨为阿弥陀佛胁侍,并且认为观世音菩萨与阿弥陀佛原为因果的不同,推寻其本觉即是无量寿佛,但是由于本誓愿力故示现大悲菩萨的形象。《一切功德庄严王经》、《清净观世音普贤陀罗尼经》等,则以观世音菩萨为释迦世尊的胁侍。
大乘佛教中有关观世音菩萨的经典很多,如《法华三昧经》、《法华经》、《观世音授记经》等,《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就是其中之一。《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经》又称为《请观世音经》、《请观世音消伏毒害陀罗尼经》、《请观音经》等,收于《大正藏》第二十册,题为东晋竺难提译。关于本经译出的年代及作者,有三种异说:根据《开元释教录》记载,本经于东晋元熙元年(419)译出;《法经录》及《仁寿录》记载,本经为南朝刘宋时代竺难提所译;《出三藏记集》记载,本经的译者不详。
本经记述了佛在毗舍离国时,国中流行一种恶疾,有月盖长者来至佛处,请佛设法救济。于是,佛为此请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及观世音、大势至二大菩萨。当时毗舍离人以杨枝净水供养观世音菩萨,杨枝为拂动之物,象征着“慧”;净水为澄彻之物,象征着“定”。观世音菩萨便教他们称念三宝及观世音菩萨本身名号,并且讲说了《十方诸佛救护众生神咒》、《破恶业障消伏毒害陀罗尼咒》等。佛向与会大众宣说了观世音菩萨名号及陀罗尼咒的功德,并且自说《大吉祥六字章句救苦神咒》、《灌顶吉祥陀罗尼》,又对舍利弗说明了这些咒语的来源及功德等。
本经一向被天台宗所重视,而请观世间菩萨及忏悔时所行的观音忏法,都是依据本经。另外,隋代智凯大师作《请观音经疏》一卷,同时,他在《摩诃止观》卷二上依据本经阐明“非行非坐三昧”的行法,在《国清百录》卷一则阐说了观音忏法。后来,到宋代,慈云遵式见当时流行本《国清百录》中的文名错杂、字迹不清,所以依据《请观音经疏》、《摩诃止观》,重新作《请观世音菩萨消伏毒害陀罗尼三昧仪》一卷,这是记述观音忏法最为完备的忏悔法行仪。
观音忏法是以观世音菩萨为本尊而修的忏悔供养法,因为观世音菩萨又称为圆通大士,所以此忏法又称为“圆通忏法”。忏法的仪轨次第如下:
(1) 庄严道场,以香泥涂地,悬挂各种幡盖,安置佛像向南,并且安置观世音菩萨的像向东。在佛像前,设杨枝净水,烧香散花,供养诸佛菩萨像。修行者应该澡浴清净,穿着新净的衣服。在七七四十九天中,应该持斋戒清净。
(2) 作礼法,行者手执香炉,向西方五体投地,并且由声音洪亮清楚者唱,大众随同礼拜本师释迦牟尼世尊、西方无量寿世尊、过去七佛世尊、十方一切诸佛世尊、消伏毒害陀罗尼、破恶业障陀罗尼、六字章句陀罗尼、十方一切尊法、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垫至菩萨摩诃萨、十方一切菩萨摩诃萨、舍利弗等声闻缘觉贤圣僧。
(3) 烧香散花,然后跪下而唱言:“是诸众等,各各胡跪,严持香花,如法供养,供养十方法界三宝。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尊法诸菩萨,无量声闻众,以起光明台,过于无边界,无边佛土中,受用作佛事,普熏诸众生,皆发菩提心。” 同时,还必须随文观想,此香花云供养于十方法界三宝前。
(4) 系念数息,唱后,收起坐具,至坐禅处。结跏趺坐,修数息观。
(5) 召请,每一个行者手持香,各各胡跪,奉请前面所礼的诸佛等三宝,然后唱偈赞叹。
(6) 具杨枝净水,行准备好杨枝净水,行者胡跪,唱云:“我今已具,杨枝净水,唯愿大悲,哀怜摄受”。
(7) 诵三咒,行者合掌,一心一意称“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大慈大名称救护苦厄者”三遍,接着同声唱:“愿救我苦厄,大悲覆一切,普放净光明,灭除痴暗瞑。为免毒害苦,烦恼及众病,必来至我所,施我大安乐我今稽首礼,闻名救厄者,我今自归信,世间慈悲父。唯愿必定来,免我三毒苦,施我今世乐,及与大涅盘。”最后,诵《消伏毒害咒》、《破业障陀罗尼咒》、《六字章句咒》三遍或七遍。
(8) 披陈忏悔,诵咒后,唱“普为法界众生悉愿,断除三障,归命忏悔”。然后,五体投地,跪诵忏悔文,披陈忏悔诸恶业众罪障。
(9) 礼拜,一心礼拜上面所请三宝,并且绕佛行道,口称:“南无佛,南无法,南无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无量寿佛、南无过去七佛、南无十方诸佛、南无观世音菩萨、南无大势至菩萨、南无十方一切菩萨摩诃。”最后,三归依。
(10) 诵经,一人登高座,唱诵《请观音经》一卷。
观音忏法以行三个七日,或七个七日为期。

《梁皇宝忏》,又称为《梁武忏》、《梁皇忏》,这是梁武帝为了超度其夫人郗氏所制的《慈悲道场忏法》。根据《南史》《梁武德郗皇后传》的记载,皇后性格冷酷,好忌妒,到了死后,化为一条龙,进入到后宫,托梦给梁武帝,或者现形,光彩照灼。另外,根据《释氏稽古略》卷二的记载,梁武帝最初当雍州刺史时,夫人郗氏性格酷妒,死后化为巨蟒,入后宫通构于梁武帝,梁武帝于是便制作《慈悲道场忏法》十卷,请当时的高僧大德忏礼,夫人于是化为天人,在空中礼谢梁武帝。忏法后来流行于世,称为《梁皇忏》。
根据《续高僧传》卷二十九、《宋高僧传》卷二十九及清代德清俞樾所著的《茶香室丛钞》卷十三的记载,《梁皇忏》的最初形态是竟陵王萧子良所撰《净住子》的“忏悔篇”,又称为《六根大忏》;后来,因为梁武帝想忏悔六根罪业,所以命令真观法师增广《六根大忏》成为现在的《梁皇忏》十卷本,在唐宋时期稀薄 为《六道慈忏》、《慈悲忏》、《梁武忏》。所以,真观法师是《梁皇忏》的真正作者。后来,元代智松柏庭在后至元四年(1338)重新校订审核《梁皇忏》,增加诸佛名号及地狱的名称等,成为现在的流通本。
《梁皇忏》总共十卷,分为十五门。第一卷、第二卷有六门,第一门是归依三宝,说明归依三玉的意义、原因及方法,劝请众生发心归依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诸佛、十方尽虚空界一切尊法、十方尽虚空界一切贤圣。第二门是断疑,因为一切众生未能离开疑惑,所以对于佛法生起许多障碍,因此必须断疑。第三门是忏悔,因为将欲发菩提心,所以必须忏悔。第四门是发菩提心,提出菩提心即是佛心,功德智慧不可格量,以及如何发菩提心。第五是发愿,希望成就世间、出世间的功德。
第三卷至第六卷,共有四门。第一门显果报,举经典的因果报应例子说明罪恶的过患,特别举《罪业报应教化地狱经》的十六个故事,《杂藏经》十二个故事。第二门是出地狱,详细说明地狱的痛苦。第三门是解怨释结,指出众因贪睦痴等而起的怨恨与留难,最主要是因为贪的关系,其对象是亲缘眷属,特别指出父母、师长及身、口、意三业的因缘。第四门是发愿,离诸六道痛苦,成就诸佛功德。
第七卷至第十卷,共有五门。第一门自庆,共有十五种值得自我庆幸的事情;警缘三,阐明三宝的功德,劝请大众报恩供养三宝;同时,因大众降临道场,所以忏主礼谢大众;最后,总发大愿,愿六道众生成就智慧功德,及成就身、口、意三业功德。第二门为六道礼佛,为天道、诸仙、梵王、阿修罗道一切善神、龙王、魔王礼佛,愿这些众生能够护持三宝;为人道礼佛分为七类:国王、诸王、父母、过去父母、师长、十方比丘比丘尼、十方过去比丘比丘尼;为三恶道礼佛分为八类:阿鼻地狱、灰河铁丸等狱、饮铜炭坑等狱、刀兵铜釜等狱、火城刀山等狱、饿鬼道、畜生道,为六道发愿。第三门回向,说明回向的意义及其方法。第四门发愿,主要是信六根而发大愿--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另外又加上口愿及具足无量诸行法门愿。第五门嘱累,嘱咐菩萨依本誓愿力,不舍众生,流通此忏法。
《梁皇忏》因为其忏文十分恳切,所以受到佛教徒的欢迎。后世来罪消灾、济度亡灵者,常常邀请僧人虔修此忏法,是中国流传最久的一部忏法。

《药师忏》是以药师如来为本尊而举行的忏悔罪障的修行法门,是依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而作成的一种忏法。
药师如来一般称为“药师佛”,又称为药师琉璃光如来、大医王佛、十二愿王,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佛在过去世行菩萨道时,曾经发十二大愿,愿为众生解除疾苦,使具足诸根,导入解脱,所以依据此愿而成佛,居住在净琉璃世界,其国土庄严如极乐国。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具有密教的性质,以说明现世利益与净土往生之思想为其特质,其中最重要的是说明十二大愿。药师佛的十二大愿分别是:(1)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自身光明炽然,照耀无量世界,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庄严,令一切有情如我无异;(2)愿身如琉璃,内外清净无垢,光明过日月,幽冥众生悉蒙开晓;(3)愿以智慧方便令诸有情皆得受用无尽;(4)令行邪道者,皆安住菩提道中,行二乘之道者,亦皆以大乘之道安立之;(5)于我法中修行梵行者,一切戒不缺减;(6)诸根不具、白癞颠狂,乃至种种病苦者,闻我名皆诸根具足,无诸疾苦;(7)众病逼切、无护无依者,闻我名,众患悉除;(8)若有女人愿舍女形者,闻我名,成丈夫相;(9)令众生皆脱魔网,置于正见,速证无上正等菩提;(10)若为王法所缚,身心受无量灾难煎迫之苦,此等众生若闻我名,以我福力,皆得解脱一切忧苦;(11)为饥渴所恼而造诸恶业者,若闻我名,我先以妙色香味食,饱足其身,后以法味毕竟安乐;(12)贫无衣服者,闻我名,我当施彼随用衣服,乃至庄严之具,皆令满足。
根据《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的记载,药师佛的誓愿不可思议,如果有人身患重病,死亡的衰相现前,亲友眷属能为他归依药师如来,昼夜尽心供养药师佛,读诵《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四十九遍,燃四十九盏灯,造如来像七躯,造四十九天的五色彩幡,那么这个人便能得以恢复生命,度过危厄诸难。这就是以药师如来为崇拜对象而形成的续命法,从南北朝以来,这种信仰一直十分盛行。
《药师忏》正是说明药师如来的誓愿而离苦得乐的行法,是天溪大觉寺受登在康熙三年(1664)纂集,称为《药师三昧行法》。《药师三昧行法》内容包括:(1)定名,叙述药师三昧名称的缘由;(2)劝修,劝诫修习本三昧,则所求长寿、富饶、官位、男女等,皆得顺遂;(3)方法,揭示供养药师如来的方法;(4)释疑,因当时住生西方净土的思想极为流行,所以作释疑,以肯定本行法为致福消灾之要法及明心作佛的秘典。
在《药师三昧行法》的方法中,总共包括有十项内容:(1)严道场,列出庄严道场的方法,在闲静的堂室,用新土填地,悬挂新宝盖及五色幡,正中安置药师像,在左面安置日光菩萨像,在右面安置月光菩萨像,外面用栏杆围起来。(2)净三业,修行者应该穿着新做的或干净的衣服,斋戒素食,沐浴清净,然后才进道场。(3)修供养,行者入道场后,应该忆念药师佛的本愿功德,然后手执香炉,唱:“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佛,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法,一心顶礼十方法界常住僧”,其次,维那呼:“是诸众等,各各互跪,严持香花,如法供养”,然后大众同音唱:“愿此香花云,遍满十方界,一一诸佛土,无量香庄严,具足菩萨道,成就如来午”。(4)请三宝诸天,即奉请释迦牟尼佛、药师佛等诸佛世尊,药师琉璃光本愿经等法宝,日光遍照菩萨、月光遍照菩萨等诸大菩萨,十二药叉神将等天龙八部,希望三宝及护法神将能降临道场。(5)赞叹,赞叹药师佛的功德。(6)礼敬,即礼拜前面所奉请的三宝及护法龙天。(7)发愿持咒,即是发药师佛的十二大愿,然后再诵《药师灌顶真言》一百零八遍。(8)忏悔,诵忏悔文,愿诸业障消灭,同得清净。(9)行道旋绕,具足威仪,右绕佛座,大众同音唱:“南无十方佛、南无十方法、南无十方僧、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教主药师琉璃光佛、南无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南无日光遍照菩萨、南无月光遍照菩萨、南无曼殊室利菩”,三遍或七遍,到佛像前唱三归依。(10)思惟义处,即是观想药师佛的身相光明,修习三昧。
由于《药师三昧行法》的文字说明太多,而且行仪不够详细,所以后来又有人重新编纂了《消灾延寿药师忏法》三卷,现代寺院举行药师法会,多用此本。在《消灾延寿药师忏法》开头,首先严净坛场,唱《杨枝净水赞》,念《大悲咒》若干遍,绕坛场一周,然后唱回向偈。其次,开忏头,这是清代以来各种忏法比较常见的仪式,唱《炉香赞》及各种供养偈,最后宣读文疏。在《消灾延寿药师忏法》每一卷中,都是先礼拜“南无毗卢遮那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药师琉璃光如来…”等三宝,接着念一段忏悔文,然后念《药师灌顶真言》七遍或四十九遍,最后唱《药师赞》。
《消灾延寿药师忏法》是现代佛教经常使用的忏法,许多居士在生日及祈福的时候,都请僧人们礼拜此忏。

热点内容
以下属于法律效力的范围的是 发布:2025-05-18 04:24:18 浏览:767
执行法律知识包括什么 发布:2025-05-18 04:21:33 浏览:135
山东计划生育条例罚款 发布:2025-05-18 04:14:57 浏览:877
法律服务采购河南 发布:2025-05-18 04:10:37 浏览:956
富宁县律师 发布:2025-05-18 03:56:57 浏览:608
人身侮辱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18 03:56:52 浏览:714
教育局贯彻劳动合同法情况汇报 发布:2025-05-18 03:35:02 浏览:844
法律硕士对英语的要求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916
公司合伙人之间的法律协议有效吗 发布:2025-05-18 03:34:22 浏览:208
抵押司法拍卖 发布:2025-05-18 03:25:11 浏览: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