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称谓
① 对律师最高的遵称是什么
主任,正式的应为合伙律师,平时称呼的话可以称为XX主任,或直接说XX律师。
② 旧社会的律师怎么称呼
在中国古代,从事和现今律师类似职业称之为状师。在西方国家称之为辩护人。
状师:
今意
“状师”也就是“讼师”。《清稗类钞·狱讼类》里收录了清代数十则着名“状师”的故事,他们谲诈多谋,坏法乱纪,除了勾结官吏,包揽诉讼外,也经常每能以不可思议的机巧手段,在诉讼里获得胜利。他们的角色类似于现代的律师,但刀笔及巧诈工夫尤胜近代的律师一筹] 。
古意
古代的“状师”“讼师”在进入民国之后,被律师制度所取代,但他们的功能并未因此而消失,而是在新的司法诉讼关系里发展出一种新的“司法黄牛”。它是个司法上的“非正式制度”或“非正式关系”。司法体系里的某些参与者,继承了“状师”与“讼师”的角色,一仍旧惯地玩着包揽诉讼,贿赂法官的游戏。民国初年佚名所着的《老上海见闻》里的“状师”这个条目下遂曰:
——“状师在吾国,本已具着悠远绵邈的历史,但是,自从欧风东渐以来,律师的制度传入我国,既而国人多数察觉状师的弊窦与罪恶,因之民国成立伊始,政府当局即颁布命令禁止状师的私底营业,规定只许正式律师悬牌应征,但是状师的演出却始终没有绝迹,……那些靠托充当状师以生活的,仍旧比比皆是。……凑着几个法院和其他律法团体的四周,纷纷从事活跃。依目前状态而说,有法院的所在,就有小茶馆的踪迹,这些状师们,几乎全部都在那里驻足,……以作业务上的竞争。……他们对古时那种巡检,典司,吏目之类的人物,都具有相当的交谊。”
辩护人:
古罗马人发展了复杂的成文法典以及诉讼制度,包括辩护律师制度,都为近代西方法体系所继承。由于城邦社会重视法治及程序保障的缘故,古罗马时代的律师享有相当崇高的地位,常代表当事人与对造或政府进行诉讼,并且讲求来自希腊地区一脉相承的修辞学及雄辩术训练,许多元老院议员都曾操此业,其中最著名者当推古罗马名政治家西塞罗(Cicero)。
律师起源于古罗马。共和制罗马(公元前510或509~前30)的诉讼,必须根据执政官或法务官的告示,按法定的手续进行。由于法律和告示不断增多,日趋复杂,当事人在诉讼中,特别是在法庭进行辩论时,需要熟悉法律的人协助,因此,从共和制末期到帝国制初期(公元前1世纪后半期),辩护人应运而生。
至公元5世纪末,充当辩护的人,须在主要城市学过法律,取得资格。他们逐渐形成行业,组成自己的职业团体,成为专职律师。
封建制时期,多数国家废除了古代辩论式诉讼,改用纠问式,使律师失去作用。有的国家,如中古初期的法国,虽保留律师制度,但主要只适用于宗教法院,而且律师的职务由僧侣充任。世俗法院有时也允许辩护,但也只有僧侣才能执行这一职能。
公元12世纪以后,法国禁止僧侣在世俗法院充当辩护人,代之以受过封建法律教育,经过律师宣誓、登记入册的职业律师,但其权限受到很大限制,甚至形同虚设。
③ 古代律师叫什么
古代的律师称谓:“状师”也就是“讼师”。
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对讼师存在价值的基本定位:
由于辩护在中国古代并不具备法律程序上的正当性,所以讼师在中国古代的为政者或法律的视野中一般都不具备“良好”的形象,往往被视为添乱者与社会麻烦制造者。
对讼师定位的表现正如有学者所言:“在传统的社会里面,讼师素来受人轻贱,他们的形象……是贪婪、冷酷、狡黠、奸诈的,最善于播弄是非,颠倒黑白,捏词辨饰,渔人之利。” (梁治平著:《法意与人情》)
从根本上看,这种对“讼师”品质低下的定位是由中国古代铁板一块的权力集权体制造就,并逐步灌输到了整个社会,形成了一种法制文化。
在这种文化传承里,根本就不承认讼师的辩护是一种崇高的工作,更谈不上对这种辩护工作悉心呵护。说到底,就是传统文化认为权力具有至上性,不承认权力与权利之间有冲突、有矛盾,权力意识完全取代了权利意识。
(3)律师称谓扩展阅读:
广东四大讼师:
讼师者代写状纸,口若悬河于公堂之上,有良心者为民申冤,无耻者就与官勾结,欺压百姓。于是就有了民间不朽的传奇∶“广东四大讼师”。
人称“铁嘴铜牙,扭尽六壬”,手摇白纸扇,把那堂堂七品县官问得个哑口无言,贫苦弱势的老百姓就是因为有了这“四大讼师”才有可能挽回他们应得的那小小公道。
这“四大讼师”分别就是大名鼎鼎的“陈梦吉”、“方唐镜”、“何淡如”和“刘华东”。
“陈梦吉”相传为清代广东顺德陈村人士,传说自幼经历已十分传奇,刚出生时竟然不哭不闹,家人都以为天生聋哑,后经高人教化,其过人天赋、才华横溢渐渐显露。后来在广州城成为传诵一时的“扭计祖宗”、“桥王之王”。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讼师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四大讼师
④ 原告和被告各自请的律师称呼叫什么
无论是民事,还是刑事,原告和被告各自请的律师,都可以叫委托代理人。
也内可以称被告聘容请的律师为辩护人或者辩护律师。
原告聘请的律师为案件代理人。
详情你可以查阅〈律师法〉等相关的法律法规。
⑤ "大律师"称呼的标准是什么!
将律师分大小来,一无客观标准,源二无主观可比性,三从中国律师的现状也不宜这样的划分。可以说:所有自称大律师者,多为沽名钓誉之徒。不信,请哪位“大律师”站出来让大家瞧瞧!半桶水,才需要晃荡!
当然,人是要有理想的。追求成功,也是应该的。何为成功?并无一个硬指标,只是相对而言。我们平时讲的大律师,只是这些一定程度成功的律师而已。对此,我有篇老文章《三立--成功律师的标准》曾经贴上网,一孔之见,抛砖引玉之。
⑥ 大牌律师称呼
中国品牌大律师
⑦ 律师为什么叫律师而不叫法师
律师不叫法师是因为称呼的习惯性,另外,法师这个词语很早就有了,大众对该词语的理解已经固化,如果坚持叫法师非常容易造成概念上的混淆。
从汉朝时候起,就有“律师”的称谓。《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杂事》卷一三中,比丘被分为经师、律师、论师、法师、禅师,一共五类。其中,长于诵经的为经师,长于持律的为律师,长于论义的为论师,长于说法的为法师,长于修禅的为禅师。
唐朝以后,除了佛家弟子,道家弟子也可以称呼“律师”。《唐六典·祠部郎中》记载过,道士修行有三号:其一曰法师,其二曰威仪师,其三曰律师。“法”和“律”的含义最初是基本相似的。
“法”和“律”的含义后来渐渐有了区别,法是公之于众的法典,偏于抽象和原则;而律是对法的解释,偏于具体和执行。“法”一般是上位的,比如“法官”、“法典”,“律”传统意义上比“法”低。
在佛教中,“律”更多指戒律。后来由于各朝代官方的法典多称“律”(比如秦律、汉律、大唐律、大明律、大清律),到了清朝,民间慢慢对于擅长解释法律、讲解法律内容的人也叫成“律师”。
⑧ “律师”在中国古代的称呼叫什么
中国古代就没有正真意义上的律师,比较相似的应该是“讼师”,但与现在律师在职能上还有较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