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三昧律师

三昧律师

发布时间: 2021-12-07 03:03:06

Ⅰ 法相宗与法性宗区别是什么

释迦世尊住世之时,说法四十九年,皆随众生根机,方便立说,初无所谓宗派。大法东来,我国后世学者,见佛法如汪洋大海,为便利修习计,各择一条道路,以求专精。于是乃有各种宗派之形成。宗派的命名,有取法,有取人,有取地,各不相同。随着大量经论的传来,印度佛教各部派思想与我国民族文化相接触,经过长时期的吸收和消化,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公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极盛时期,在这时期,思想理论有着新的发展,各个宗派先后兴起,呈现百花争艳的景象。

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三论宗(法性宗):三论宗是由鸠摩罗什传译龙树、提婆中观学,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而奠定三论宗的理论基础。主要思想是透过“破邪显正”、“真俗二谛”、“八不中道”、“涅盘世间”的道理,阐释《般若经》“诸法空性”之义。其传承法统为龙树-提婆须利耶苏摩-罗什-僧肇-昙济-僧朗-僧诠-法朗-吉藏。罗什之后,因北魏太武帝灭佛,宗风不振,经僧朗的复兴,至唐朝吉藏,完成三论的注疏,又著作《三论玄义》,集三论思想的大成,因此被誉为三论宗的开祖。该宗至唐中叶后,因天台、唯识、禅宗的盛行而趋衰退。

法相宗(唯识宗、瑜伽宗):唯识宗乃通过分析“法相”而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因之得名。唯识宗亦称“法相宗”。根本经典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六经十一论。其学说承继无着、世亲印度瑜伽行派的理论,主要教义有唯识说、三性说和五种姓说等。本宗由玄奘大师自印度传译一系列瑜伽唯识的经论而奠定基础,实际创宗者为其弟子窥基,二传弟子慧沼,盛极一时。该宗以义理繁琐,晚唐后逐渐式微,直至清末民国间,因唯识富科学探讨的意义,研究者增多,如杨仁山、太虚大师、欧阳竟无等。

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成立的佛教宗派。奉《法华经》为根本经典,智者大师依据此经“会三乘归一大乘”的思想开展出“五时八教”的教相判释,建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本宗教学组织主要分为教、观二门。教相门为一念三千、性具善恶;观心门有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等。本宗法统传承,初祖上推至龙树菩萨,其次为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祖师。隋朝四祖智顗(五三八-五九七)以慧文、慧思的禅观思想为基础,进一步依据《法华经》撰述《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及《摩诃止观》,开创出具中国特色的教义及教判理论,乃天台宗实际创立祖师。入唐后,唯识、华严创立并大兴,天台相形失色,直至中唐,九祖湛然提倡“无情有性”之说,使天台宗风大振,后世称其为天台中兴之祖。唐武宗会昌法难及五代战乱后,宗门式微,至北宋有四明知礼、慈云遵式的弘扬复兴,近世则有谛闲、倓虚及慧岳等诸师的弘扬。

贤首宗(华严宗):此宗以《华严经》为依据,显示法界缘起,十玄六相的妙义,表现事事无碍相融相即的旨趣。唐初杜顺和尚经立观,为此宗的初祖,智俨,法藏相继之,法藏世称贤首大师,为此宗之集大成者,故此宗又有贤首宗之称。唐武宗及后周世宗二度法难,宗风衰微。近世研究者颇多。

禅宗:禅宗的“禅”,即梵语“禅那”的简称,原义是心念的专一。禅宗即因主张以禅为生活中的修持而闻名。本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著称,此思想乃根源于佛陀在灵鹫山拈花示众,迦叶破颜微笑的典故,成就了“以心传心”的美谈,此后历代祖师“以心传心”次第传承。南朝时,菩提达摩携付法衣钵东来,被奉为中国禅宗初祖。再传慧可,三传僧璨,至唐朝四祖道信,融和达摩所传《楞伽经》禅法与《般若经》离言绝相之教,进一步开展出“随心自在”的禅修生活,成为中国禅宗的基本风格。五祖弘忍发展道信倡导的修行与农耕结合,强调于日常生活中持守真心,成为自然的农禅生活。中国禅宗即在道信及弘忍师徒的弘传下正式形成。其后分为神秀、惠能二派,北宗神秀主渐悟说,南宗惠能主顿悟说。南宗因神会的力争,乃逐渐取代了北宗地位,于中唐后独盛。六祖惠能的弟子有荷泽神会、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三系,后二系更开演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派而成五家七宗,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禅宗重视心性的特殊教法,虽历经唐末至明清各代的战乱,仍能屹立不摇。今日国内外许多道场皆为禅宗丛林,其影响之深远可知。

净土宗:净土宗以专念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得名。根本经论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等三经一论。主要思想可归纳为信、愿、行三资粮--由信发愿,由愿起行。行则包括四种念佛、十六种佛观、发三种心、修五念门等种种法门,其中尤以念佛法门,仗佛愿力接引往生,三根普被,而称为易行道。本宗的弘扬以东晋慧远于庐山结社念佛为开端,乃中国净土的主流,后有北魏昙鸾的弘扬,至唐代道绰、善导承其旨。开元初年,慧日倡禅净双修、戒净并弘的「不舍万行」,承远、法照、飞锡继其说。因此,净土宗在唐代可分为慧远、善导、慧日三系。唯该宗并无祖徒相传承的直接法系,直到宋朝石芝宗晓法师,将历代弘扬净土法门有重大贡献者,如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和省常等诸位大师列为净宗七祖,明代又举袾宏、智旭,清代举行策、省庵、彻悟及民国印光共成十三祖。净土法门不仅禅师力倡兼修,亦为天台、律家所重,又因简单易行,彻上遍下,无所不宜,故流传广远,历代不衰,至今仍弘传兴盛。

律宗:律宗以研习及持守戒律得名。东晋时陆续传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只律》、《五分律》等律典。北魏法聪弘《四分律》,慧光承之,继而唐朝道宣更以大乘教义阐扬《四分律》,撰着律学五大部,创南山律宗。另与道宣同一时代的,尚有法砺所创相部宗,怀素所开东塔宗,合称为“律部三宗”。后唯存南山宗独秀,后代所称的律宗即指此宗。南山律宗将戒律分为止持戒及作持戒;教理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判一代时教为化教及制教。唐末五代,律宗与诸宗衰落,直至宋代,因有允堪、元照律师的弘传,加上天台宗师多兼弘戒学,律宗乃应运中兴。明末清初古心律师及其法嗣三昧律师在宝华山主持戒席达百余坛,宝华戒坛名震一时。近世因有弘一、慈舟律师的弘扬,律宗乃存续不衰。弘一律师,深研律学,且力行之。著有《四分律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等书。

密宗:亦名真言宗,密宗因自称受法身大日如来真实言教(密咒)的传授,且须经灌顶等入教仪式和秘密传授方可传习,故称密宗或密教。该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主要教义为胎藏界、金刚界两部曼荼罗所代表大日如来智德显现的宇宙万有之说;另以一切万法的六大本体,四曼相大,三密用大,阐明本自具足如来德性,当身即是大日觉位,修习手结契印,口诵真言,心观大日如来的三密加持,则能达到“即身成佛”,顿证当体大日佛位。密教思想早在三国时期传入,至玄宗开元年间,印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陆续来华,译出弘传《大日经》、《金刚顶经》后,始形成宗派。该宗传承法系为龙树-龙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一行-惠果。密宗因理论教义与修持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颇有差异,因此民间不甚流行,唯在元、明、清之际仍受朝廷护持,今日中国西藏地区乃密教盛行区或。另外,欧美及台湾密宗的弘扬也有日渐兴盛趋势。

另外在早期还有俱舍宗与成实宗,很多书上有十宗说,这二宗的情况是这样的:

俱舍宗:本于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发扬诸法的有谛。《俱舍论》为《阿毗达摩俱舍论》之略称。阿毗译对,达摩译法,俱舍译藏。合称对法藏论。对有二义,一对向涅盘,二对观四谛。法亦有二义,一为胜义法,即涅盘,二为法相法,即四谛。所谓对法者,即以无漏真智,观四谛之理,而得涅盘之乐,这是本论的目的。陈时真谛三藏译此论,并作疏释之,佚而不传。唐代玄奘大师重译此论三十卷,门人普光作记,法宝作疏,大为阐扬,随立此宗,然今则乏人问津矣!

成实宗:以诃黎跋摩法师的《成实论》为依据,发挥人法二空之理。姚秦时,鸠摩罗什大师译此论,遂传入中国,此宗发宇宙万有,分为世界门及第一义门。世界门认诸法为有,人我非无,不知一切诸法,皆从因缘而生,离因缘则灭,虽有亦假,似有实无。进而入第一义门,则说人空法空,五蕴假和合中,实无常实无人我,曰人空观。五蕴诸法,但有假名,并无实体,曰法空观。二空深理,至此宗乃显然揭出。此宗于鸠摩罗什大师之后,僧睿,僧导,僧柔,法云等代相递传,至唐渐衰。

以上各宗,有大小乘之分者,俱舍成实二宗,属于小乘,其余八宗,属于大乘,有密教显教之分者,密宗属于密教,其余九宗,属于显教,有难行道与易行道分者,净土宗属于易行道,其余九宗属于难行道,这是自来判释佛教各宗的大要。在今天国人以修学净土宗、禅宗、密宗为主,其中尤以净土宗为盛。

Ⅱ 我想问一下佛教中有几个个修炼的法门请详细讲解一下

你网络一下,佛教法门,就都出来了。因为太多了,在这里写也写不完,也不可能详细。
大致讲一下就是,戒定慧三学,身口意三业,三十七菩提道品,六波罗蜜,八大宗派等等,说也说不尽。
根据目的的不同,道路也有所不同,有行佛道,行菩萨道,行解脱道,行凡夫道。法门更是千差万别。就好像你进了一个大学,里面有各种各样的课程,你要修足够的课程和学分,才能拿到毕业证。而佛教的每一个法门就是一个大学,比如说专修戒律,上千条戒律,一天学习掌握一条也要学好多年。
你问佛教有几个修炼法门,说明你对佛教不太了解,可能是把佛教就当成一门学科了,好像文科里面有文综,数学,英语几个互不相干的科目,其实佛教不是一个可以细分的学科,它是一种生活态度,十分的灵活,需要用智慧,去体会,融汇贯通,才能看清其真面目。

Ⅲ 法性宗 、法相宗、天台宗 、贤首宗 的主要经典分别是什么

法性宗是永明所说三宗之第三,立真如法性随缘,而缘起诸法之宗旨也。华严天台真言等之实大乘,皆为此法性宗。三德指归一曰:‘佛灭度后十有三世,至龙树菩萨始用文字,广第一义谛。

法相宗是以《瑜伽师地论》为本,以《百法明门论》、《五蕴论》、《显扬圣教论》、《摄大乘论》、《杂集论》、《辨中边论》、《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大乘庄严经论》、《分别瑜伽论》等十论为支的所谓“一本十支”为主要典籍。《成唯识论》为其代表作。

天台宗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法华文句,为‘天台三大部’

华严宗就是贤首宗,以五教十宗判释如来一代教法。五教系依所诠法义之浅深,将如来一代所说教相分为:(一)小乘教,(二)大乘始教,(三)终教,(四)顿教,(五)圆教。十宗则系依佛所说之义理区别为:(一)我法俱有宗,(二)法有我无宗,(三)法无去来宗,(四)现通假实宗,(五)俗妄真实宗,(六)诸法但名宗,(七)一切皆空宗,(八)真德不空宗,(九)相想俱绝宗,(十)圆明具德宗。前六宗即小乘教,七至十依序即大乘始教、终教、顿教、圆教,第十即华严之教旨。华严宗旨虽甚深玄妙,所说多端,其骨干则不出法界缘起。法界缘起者,宇宙万象相即相入,此一物为他万物缘,他万物为此一物缘,自他相待相资,圆融无碍。为明此事事无碍法界之无尽缘起,本宗立有四法界、十玄门、六相圆融等法门:(一)四法界:事法界、理法界、理事无碍法界、事事无碍法界。盖法界即总括宇宙万有之一心,此一心即法界,故称一心法界;而此一心法界摄上述四法界。(二)十玄门,即以十门开演法界缘起之相状,说明万物同体,相即相入,圆融无碍之原理。十玄门有新古之别,智俨、法藏所立,各称古十玄、新十玄。又藉教义、理事、解行、因果等十项要目(华严十义)来阐发诸法皆各具足此十玄门无碍涉入,成一大缘起之圆融玄妙关系。(三)六相圆融,六相者,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一切诸法无不具足此六相,圆融相即无碍。华严,就经典而言,系印度佛教中期之大乘作品;就学派而言,则为中国佛教之宗派,颇能契合国人追求圆融之心态。

Ⅳ 在佛教的流派中,“律宗”应该属于那个流派

【律宗两家】(流派)一疏家,法砺之旧疏也。二钞家,南山之行事钞也。
【律宗回三家】(名数)一相州日光寺答之法砺,造四分律疏十卷,号为旧疏,宗依成实论。嵩山之定宾,作饰宗记十卷,解释之。二终南山之道宣,作四分行事钞三卷,宗依大乘唯识。三西太原寺东塔之怀素,造四分开宗记十卷(又曰开四分律宗记),号为新疏,盛斥前之二宗,宗依说一切有部。此三家在唐代各立异义,门叶互争,此名律之三宗。

Ⅳ 什么叫律宗

律宗

律宗是依五部律中的《四分律》以弘通戒法的大乘宗派。其宗旨在于奉持《四分律》的净戒,而以一乘圆顿的妙理为旨归。佛教各宗派虽然都有修持法门,但由于律仪的繁复发展与各宗派的递嬗相承,本来是所有佛教徒所须共同持守的律则,便独立发展成一个专门的宗派。
在早期,诸律都曾在我国弘扬,然而光大而昌行于后代的,只有《四分律》这一支。因此一般所说的律宗,就是指弘传《四分律》的“四分律宗”。

早在三国时代,魏昙摩迦罗译出《僧只戒本》,敦请十位梵僧立羯磨法,首度开启以十大僧来传戒的先例,这是我国传戒的开始。北魏孝文帝时,法聪法师原本研习《摩诃僧只律》,后来精研《四分律》,并尽力弘扬,但当时他只是口授,并没有着作流传于世。到五祖慧光律师才开始撰著章疏,开启了对《四分律》注疏阐释的风气。比较重要的注疏有《慧光略疏》四卷、智首的《大疏》二十卷、法砺的《中疏》十卷,号称为“三要疏”,为时人所习用,而四分律宗的历祖相承,也就由此产生;到集大成的道宣为止,共有九祖。

自六祖道云律师起,四分律宗开始分出流派,门下有洪遵、道洪两位律师。洪遵律师传洪渊,洪渊传法砺。法砺住在相州,着有《四分律疏》十卷,其系统称为“相部宗”。法砺再传道成,道成传满意与怀素两位律师。满意住在西塔,弘扬相部宗;怀素住在东塔,弘扬“东塔宗”。七祖道照律师传智首,智首传道宣,道宣因为久居终南山而蔚成“南山律宗”。道宣虽然是四分律宗的第九祖,但他兴盛了律宗,因此便被尊为南山律宗的第一祖。

世称“南山律师”的道宣大师,曾参与玄奘大师的译场,严守戒品,深好禅那,博通《法华》、《涅盘》、《楞伽》、《胜鬘》等诸经之旨。唐高宗曾敕令僧尼须礼拜帝王与父母,道宣与玄奘大师等人上书力争,最后高宗才敕令僧尼只须礼拜双亲,而不必拜帝王。干封二年(六六七),道宣在净业寺创立戒坛,诸方前来求戒者有二十余人,为后世建立戒坛所依循。大师生平奖掖后进不遗余力,德行淳厚,为缁素所共仰。他的著作很多,关于《四分律》,有《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四分律羯磨疏》三卷、《四分律戒本疏》六卷、《拾毘尼义钞》六卷、《比丘尼义钞》等,被称为“律学五大部”。四分律宗也因此大为风行,与相部宗、东塔宗形成鼎足之势。

与道宣同门的道世律师着有《四分毘尼讨要》一书,奉持他学说的人,就称为“要家”;奉持道宣律师《四分律行事钞》的人,则称为“钞家”。另外,相部宗系统的昙一律师,讲授《四分律》三十五遍,他兼弘相部律与南山律,曾作《发正义记》十卷,阐扬道宣的《四分律行事钞》,使南山律宗显扬于后世,荆溪湛然、清凉澄观两人都曾在他的门下习律。

在唐代时,律宗三家论争不绝,根本教义最大的差异在于对“戒体”看法的不同。戒体是受戒者在受戒法时所发得,而领纳于心中的法体,依这个法体之力,可以断恶存善。相部宗依据《成实论》提倡非色非心的戒体论;东塔宗依据《大毘婆沙论》、《俱舍论》,认为戒体是色法。道宣因为精研唯识学,认为《四分律》在表面上虽属于小乘,但在精神上则通于大乘佛法,因此他用唯识的教义来探究戒体的本质,主张戒体是心法,也就是受戒时熏于阿赖耶识的种子。这个看法与相部宗较为接近,和东塔宗则大异其趣。相部、东塔二宗在唐朝之后便日渐衰微,以后,所谓的律宗实际上就是指南山律宗。大抵来讲,我国初传律法时,四律杂弘,缺乏中心准则,到道宣律师继承智首律师的系统,以融通大小乘的精神来弘扬《四分律》,奠定了中国律宗的基础,使南山律宗成为《四分律》一脉相传的法统。

唐末五代,教难及兵火不断,律宗与其他诸宗一时顿衰。到了明末清初,金陵古心律师登五台山,感得文殊菩萨在云端授戒,于是返回金陵灵谷寺开戒说法,重兴律宗。他的法嗣三昧律师寂光在金陵东南的宝华山开辟道场,主持戒席先后达百余坛,被尊为宝华山第一代,法流兴盛。直到太平天国作乱时,宝华山首当其冲,受到严重破坏,乱后重建,每年仍启建戒坛,但南山一脉曾一度失去三大部,到了清末,才由徐蔚如从日本请归,在天津刻经处重刊,可惜错误很多,以持戒严谨著称于世的弘一大师,发愿以毕生精力研究戒法,护持南山律宗,遍考中外律丛,校正三大部及其他律藏,使南山律又大放异彩。

本宗所依用的典籍,以《四分律》、《梵网经》等戒律典籍为主要依据,此外也依《法华经》、《瑜伽师地论》、《成实论》、《唯识论》等,作为立教的大旨。其旨趣所归,则是“大小相融”、“三学相即”的一乘圆顿妙理。

Ⅵ 南山律宗的历史兴衰

唐朝末年,经过会昌法难及五代的战乱后,南山律宗与其它各宗相同,衰颓不振。到了宋代,台州允堪律师(公元?---一○六一年)广开戒坛,年年度僧,并以道宣的十部著作为本,撰成《行事钞会正记》、《戒本疏发挥记》、《羯磨疏正源记》、《拾毘尼义钞辅要记》等十部注释书,以阐扬本宗精神,世称“十部记主”。 杭州钱塘灵芝寺的元照律师(公元一○四八---一一一六年)参究天台、净土之学,以天台教义释律,为南山三大部作记解,即《行事钞资持记》、《戒本疏行宗记》、《羯磨疏济缘记》等一百余卷。同时倡导教、律、禅一致之论,成为一代律学大家,大弘律教,使衰微的南山宗再度复兴起来。自道宣以下,解南山律者,共有六十余家,撰述达数千卷之多,其中以元照律师及其门下最为兴盛。
然而允堪的《会正记》与元照的《资持记》,虽然均为道宣《四分律行事钞》的记解,但是有关遶佛方向的左右、衣制的长短等见解,两书所作的解释往往各异,遂使南山律宗分裂为“会正”、“资持”二宗,其中以元照的“资持宗”影响较大。 到了元、明两代,律宗传承虽未中断,但是由于典籍散佚的缘故,再度呈现衰颓的景象。明末清初,律宗大德相继出现,如莲池、蕅益、弘赞、元贤等,均有著述传世。此外,南京古心如馨律师(公元一五四一---一六一五年)登五台山,感得文殊菩萨于云端授戒,顿悟心地法门,悠游于大小乘律法之中。返回南京后,历驻灵谷寺、栖霞寺、甘露寺、灵隐寺诸寺,开坛说戒达三十余处,徒众万余人,再兴南山律宗。明神宗为嘉勉其兴教之功,特赐紫衣、钵、杖,并赐号“慧云律师”,世称中兴律祖,法系称古林派。编有《经律戒相布萨轨仪》一卷。
古心门下有性相、寂光、澄芳等。其中三昧寂光律师(公元一五八○---一六四五年)初习贤首教观,后受毘尼律法,兼习禅观,创戒坛于南京宝华山,建立南山律宗的道场。此后宝华山成为中国戒学中心,至今南北丛林的传戒,无不依循宝华山的轨范。三昧律师所主持的戒席有百余坛之多,戒子无数,著名弟子有香雪、见月律师。着有《梵网经直解》四卷、《十六观忏法》等。
见月读体(公元一六○一---一六七九年)继承宝华山法嗣,香雪转至常州天宁寺,均弘传律宗。
见月律师初习华严,不久因景慕三昧寂光律师而投其座下,深研四分广律。见月升座讲《梵网经》,舌灿莲华,析理精要,三昧律师曾赞叹:“老人三十年戒幢,若非见月,几被摧折!”其弟子六十余人,定庵德基嗣其法,着有《大乘玄义》一卷、《毘尼止持会集》十六卷、《毘尼作持续释》十五卷等数十部律仪轨范。
定庵德基之下有松隐真义、闵缘常松、珍辉实咏、文海福聚等次第相承,弘传宝华山法脉。
清世宗雍正十二年(公元一七三四年),文海奉诏入京,检校《梵网经直解》四卷,住持宝华律宗的分支---法源寺,为法源寺第一代律祖。文海奉敕启建三坛大戒,当时乞受大戒的僧侣达一千八百余人。此后,宝华山法脉亦分支于北方,分灯于全国。文海戒子遍满天下,数逾十万众,其法脉由性言、圆先、明如、定静、慧皓、昌苍、海然、印宗、发圆等代代相承。

Ⅶ 佛教三昧是什么意思

1.三昧是佛教用语,来自于梵文Samādhi,也译作“三摩地”、“三摩提”。 三昧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意为排除一切杂念,使心神平静。

2.如何集中精神,可分为两种:一是与生俱来的能力即“生得定”,另一种是因后天的努力而使集中力增加,即“后得定”。前者靠积德,后者靠修行而得。

3.《十住毗婆沙论·卷十一》载“三昧乃四禅(四静虑)、八解脱以外之一切定;又言三解脱门(无漏之空、无相、无愿三昧)和三三昧(有觉有观定、无觉有观定、无觉无观定)称为三昧。

4.三是指身口意 ,昧是不执著。三昧就是身体清净,语言清净,念头清净,没有染着的意思。身口意三业清净。

拓展资料:

梵音samādhi,旧称三昧,三摩提,三摩帝。译言定,正受,调直定,正心行处,息虑凝心。心定于一处而不动,故曰定。

正受所观之法,故曰受。调心之暴,直心之曲,定心之散,故曰调直定。正心之行动,使合于法之依处,故曰正心行处。息止缘虑,凝结心念,故曰息虑凝心。智度论五曰:善心一处住不动,是名三昧。

三昧是个总括的概念,细分成为: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其中,奢摩他、三摩钵提、禅那,一共有二十五种定论,交换修炼。最终成道是为了得到“无生法忍”至“涅槃”的结果。

Ⅷ 什么叫律宗

律宗 律宗依五部律《四律》弘通戒乘宗派其宗旨于奉持《四律》净戒乘圆顿妙理旨归佛教各宗派虽都修持门由于律仪繁复发展与各宗派递嬗相承本所佛教徒所须共同持守律则便独立发展专门宗派早期诸律都曾我弘扬光昌行于代《四律》支般所说律宗指弘传《四律》四律宗 早三代魏昙摩迦罗译《僧戒本》敦请十位梵僧立羯磨首度启十僧传戒先例我传戒始北魏孝文帝聪师原本研习《摩诃僧律》精研《四律》并尽力弘扬口授并没着作流传于世五祖慧光律师才始撰著章疏启《四律》注疏阐释风气比较重要注疏《慧光略疏》四卷、智首《疏》二十卷、砺《疏》十卷号称三要疏所习用四律宗历祖相承由产;集道宣止共九祖 自六祖道云律师起四律宗始流派门洪遵、道洪两位律师洪遵律师传洪渊洪渊传砺砺住相州着《四律疏》十卷其系统称相部宗砺再传道道传满意与怀素两位律师满意住西塔弘扬相部宗;怀素住东塔弘扬东塔宗七祖道照律师传智首智首传道宣道宣久居终南山蔚南山律宗道宣虽四律宗第九祖兴盛律宗便尊南山律宗第祖 世称南山律师道宣师曾参与玄奘师译场严守戒品深禅博通《华》、《涅盘》、《楞伽》、《胜鬘》等诸经旨唐高宗曾敕令僧尼须礼拜帝王与父母道宣与玄奘师等书力争高宗才敕令僧尼须礼拜双亲必拜帝王干封二(六六七)道宣净业寺创立戒坛诸前求戒者二十余世建立戒坛所依循师平奖掖进遗余力德行淳厚缁素所共仰著作关于《四律》《四律删繁补阙行事钞》十二卷、《四律羯磨疏》三卷、《四律戒本疏》六卷、《拾毘尼义钞》六卷、《比丘尼义钞》等称律五部四律宗风行与相部宗、东塔宗形鼎足势 与道宣同门道世律师着《四毘尼讨要》书奉持说称要家;奉持道宣律师《四律行事钞》则称钞家另外相部宗系统昙律师讲授《四律》三十五遍兼弘相部律与南山律曾作《发义记》十卷阐扬道宣《四律行事钞》使南山律宗显扬于世荆溪湛、清凉澄观两都曾门习律 唐代律宗三家论争绝根本教义差异于戒体看同戒体受戒者受戒所发领纳于体依体力断恶存善相部宗依据《实论》提倡非色非戒体论;东塔宗依据《毘婆沙论》、《俱舍论》认戒体色道宣精研唯识认《四律》表面虽属于乘精神则通于乘佛用唯识教义探究戒体本质主张戒体受戒熏于阿赖耶识种看与相部宗较接近东塔宗则异其趣相部、东塔二宗唐朝便渐衰微所谓律宗实际指南山律宗抵讲我初传律四律杂弘缺乏准则道宣律师继承智首律师系统融通乘精神弘扬《四律》奠定律宗基础使南山律宗《四律》脉相传统 唐末五代教难及兵火断律宗与其诸宗顿衰明末清初金陵古律师登五台山文殊菩萨云端授戒于返金陵灵谷寺戒说重兴律宗嗣三昧律师寂光金陵东南宝华山辟道场主持戒席先达百余坛尊宝华山第代流兴盛直太平作乱宝华山首其冲受严重破坏乱重建每仍启建戒坛南山脉曾度失三部清末才由徐蔚本请归津刻经处重刊惜错误持戒严谨著称于世弘师发愿毕精力研究戒护持南山律宗遍考外律丛校三部及其律藏使南山律放异彩 本宗所依用典籍《四律》、《梵网经》等戒律典籍主要依据外依《华经》、《瑜伽师论》、《实论》、《唯识论》等作立教旨其旨趣所归则相融、三相即乘圆顿妙理

Ⅸ 见月律师的年谱

甲戌九月,依《一梦漫言》及别传摭录,惟举梗概,未能详耳。《漫言》上卷自记年岁数处,可为依据。今编年谱,准此推衍。下卷谓顺治七年五十岁者,或有舛误,以彼后贤改订焉。晋水尊胜院沙门亡言。明万历三十年,壬寅,一岁
是年三月三日师生。师姓许氏,名冲霄,云南楚雄府人。旧籍江南句容。远祖某,于明洪武时,从军开滇黔,以功世袭指挥,遂家焉。父酳昌,母吴氏,梦梵僧入室,寤而生师。
是年,古心律祖六十二岁,三昧律师二十三岁,颛愚大师二十四岁,蕅益大师四岁。
万历四十三年,乙卯,十四岁
双亲相继弃世,二弟幼小,由伯恩育教诲。伯父年老无子,欲使师袭职为指挥,师不屑也。师善绘大士像。是年十一月,古心律祖示寂。
天启六年,丙寅,二十五岁
性好游览,往金沙江,遇萧暗初。同往浪穹,晤杨绍先,居萧园。
天启七年,丁卯,二十六岁
崇祯元年,戊辰,二十七岁
十二月闻伯父逝,发心出家,易道士服,更名曰真元,号还极。除夕夜,梦为僧形,自思后必为僧。
崇祯二年,己巳,二十八岁
仍居萧园。
崇祯三年,庚午,二十九岁
正月往三营,主龙华会坛,斋僧每日千余人。始晤成拙,由是以为僧友。会将毕,仍返浪穹。
崇祯四年,辛未,三十岁
三月移居剑川州赤岩书室。六月获读《华严经》,急欲披剃为僧。八月朝鸡足山,九月到落马。
崇祯五年,壬申,三十一岁
十月依亮如老法师披剃,名读体,号绍如。成拙来。
崇祯六年,癸酉,三十二岁
正月往鹤庆府,四月离师,往参三昧和尚受戒,与成拙同行。十月至湖广武冈州止水庵,过冬。
崇祯七年,甲戌,三十三岁
四月往宝庆府,参颛大师,深蒙奖励,诫勉当效大师操履。冬到南京,往山学楞严咒。
崇祯八年,乙亥,三十四岁
三月到五台,始见三昧和尚,遂至塔院寺过冬。
崇祯九年,丙子,三十五岁
七月离五台,改号见月。九月到江南,住镇江甘露寺过冬。
崇祯十年,丁丑,三十六岁
二月到海潮庵,四月依三昧和尚受戒,八月任西堂,始阅律。
崇祯十一年,戊寅,三十七岁
熏教授师授紫衣。是冬,熏师示寂。
崇祯十二年,己卯,三十八岁
正月侍三昧和尚返石塔庵,至龙潭,阻风三日,和尚登华山,发愿重兴。三月始任教授。四月和尚入华山,嘱任监院。九月成拙到华山受戒。
崇祯十三年,庚辰,三十九岁
四月因达照师瞋怨,下山,往无锡,旋归华山。
崇祯十四年,辛巳,四十岁
华山寺宇,方向未合,故尔常住不兴,乃改向移转。卸瓦运砖,一一莫不以身先之。
崇祯十五年,壬午,四十一岁
因前殿香灯行非法事,众皆云可恕,师下山。十月往黄山。
崇祯十六年,癸未,四十二岁
三月返华山。
崇祯十七年,甲申,四十三岁
弘光元年,乙酉,四十四岁
在嘉兴募资,欲为和尚建寿塔。六月和尚疾,和尚归华山。闰六月四日和尚示寂,嘱继法席。立十约,大众不悦。十月集众告白,将遵制行法,三日后,达照师辞当家,香师他往,诸同戒皆散,旧执事等十去八九,惟百余同志奋发协助,愿共持戒。
清顺治三年,丙戌,四十五岁
始行安居。八月清兵围寺,尽提僧往,翌日放回。
顺治四年,丁亥,四十六岁
顺治五年,戊子,四十七岁
顺治六年,己丑,四十八岁
二月达照师之徒,有一二人故侮僧规,达照纵不训。师下山,欲上北五台,至滁州,遂归。
顺治七年,庚寅,四十九岁
四月觅心师争居方丈,师下山,往宁国,七月归山。
是夏蕅益大师《重治毗尼事义集要》成,并予师书,赞叹弘律。
顺治八年,辛卯,五十岁
顺治九年,壬辰,五十一岁
顺治十年,癸巳,五十二岁
八月行般舟三昧九旬。
顺治十一年,甲午,五十三岁
顺治十二年,乙未,五十四岁
是秋,复修般舟三昧九旬。
康熙四年,乙巳,六十四岁
是夏,《毗尼作持续释》刊行。师所撰述,尚有《大乘玄义》、《毗尼止持会集》、《黑白布萨》、《传戒正范》及《僧行轨则》等。
康熙十三年,甲寅,七十三岁
撰《一梦漫言》。
康熙十七年,戊午,七十七岁
岁晚示微疾。
康熙十八年,己未,七十八岁
正月既望,力疾起视,诫弟子曰:勿进汤药,更七日行矣。至期端趺而化,即正月二十日也。寿七十八岁,别传作七十九岁,腊四十八。荼毗,得五色舍利。
附录:古心律师、三昧律师略传
释如馨,字古心,姓杨氏,溧水人也。少即信佛。年四十一乃剃染,步礼五台,乞文殊授戒。见一老妪,形枯发白,授敝伽黎,竟去。顷复呼曰:比丘比丘,文殊在兹。馨方惊愕,已失所在,如梦初觉,顿悟戒旨。尔后南旋,中兴戒法,人咸谓优波离再世。明神宗复延至五台,为开皇坛说戒。敷座之日,祥云盘空,帝心悦豫,赐号慧云律师。以万历四十三年示寂。帝命图其遗像,供于大内,并题赞曰:瞻其貌,知其人,入三昧,绝六尘,昔波离,今古心。元季以来,律学荒芜,及馨乃复弘扬,世称中兴律祖云。
释寂光,字三昧,姓钱氏,广陵人也。年二十一出家。初从雪浪习贤首教观。后依古心受戒,遂精毗尼,弘传诸方,如《一梦漫言》记载,学者可披寻焉。
——《宝华山见月律师年谱摭要》弘一大师撰

Ⅹ 佛教经典有什么

释迦世尊住世之时,说法四十九年,皆随众生根机,方便立说,初无所谓宗派。大法东来,我国后世学者,见佛法如汪洋大海,为便利修习计,各择一条道路,以求专精。于是乃有各种宗派之形成。宗派的命名,有取法,有取人,有取地,各不相同。随着大量经论的传来,印度佛教各部派思想与我国民族文化相接触,经过长时期的吸收和消化,获得了创造性的发展。公元六世纪末至九世纪中叶的隋唐时期,是中国佛教极盛时期,在这时期,思想理论有着新的发展,各个宗派先后兴起,呈现百花争艳的景象。 过去中国佛教出现过许多派别,现在流行的主要有八宗。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二是瑜伽宗又名法相宗,三是天台宗,四是贤首宗又名华严宗,五是禅宗,六是净土宗,七是律宗,八是密宗又名真言宗。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 三论宗(法性宗):三论宗是由鸠摩罗什传译龙树、提婆中观学,译出《中论》、《百论》、《十二门论》,而奠定三论宗的理论基础。主要思想是透过“破邪显正”、“真俗二谛”、“八不中道”、“涅盘世间”的道理,阐释《般若经》“诸法空性”之义。其传承法统为龙树-提婆须利耶苏摩-罗什-僧肇-昙济-僧朗-僧诠-法朗-吉藏。罗什之后,因北魏太武帝灭佛,宗风不振,经僧朗的复兴,至唐朝吉藏,完成三论的注疏,又著作《三论玄义》,集三论思想的大成,因此被誉为三论宗的开祖。该宗至唐中叶后,因天台、唯识、禅宗的盛行而趋衰退。 法相宗(唯识宗、瑜伽宗):唯识宗乃通过分析“法相”而得出“万法唯识”的结论,因之得名。唯识宗亦称“法相宗”。根本经典有《解深密经》、《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六经十一论。其学说承继无着、世亲印度瑜伽行派的理论,主要教义有唯识说、三性说和五种姓说等。本宗由玄奘大师自印度传译一系列瑜伽唯识的经论而奠定基础,实际创宗者为其弟子窥基,二传弟子慧沼,盛极一时。该宗以义理繁琐,晚唐后逐渐式微,直至清末民国间,因唯识富科学探讨的意义,研究者增多,如杨仁山、太虚大师、欧阳竟无等。 天台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成立的佛教宗派。奉《法华经》为根本经典,智者大师依据此经“会三乘归一大乘”的思想开展出“五时八教”的教相判释,建立天台宗的思想体系。本宗教学组织主要分为教、观二门。教相门为一念三千、性具善恶;观心门有一心三观、三谛圆融等。本宗法统传承,初祖上推至龙树菩萨,其次为慧文-慧思-智顗-灌顶-智威-慧威-玄朗-湛然等祖师。隋朝四祖智顗(五三八-五九七)以慧文、慧思的禅观思想为基础,进一步依据《法华经》撰述《法华文句》、《法华玄义》及《摩诃止观》,开创出具中国特色的教义及教判理论,乃天台宗实际创立祖师。入唐后,唯识、华严创立并大兴,天台相形失色,直至中唐,九祖湛然提倡“无情有性”之说,使天台宗风大振,后世称其为天台中兴之祖。唐武宗会昌法难及五代战乱后,宗门式微,至北宋有四明知礼、慈云遵式的弘扬复兴,近世则有谛闲、倓虚及慧岳等诸师的弘扬。 贤首宗(华严宗):此宗以《华严经》为依据,显示法界缘起,十玄六相的妙义,表现事事无碍相融相即的旨趣。唐初杜顺和尚经立观,为此宗的初祖,智俨,法藏相继之,法藏世称贤首大师,为此宗之集大成者,故此宗又有贤首宗之称。唐武宗及后周世宗二度法难,宗风衰微。近世研究者颇多。 禅宗:禅宗的“禅”,即梵语“禅那”的简称,原义是心念的专一。禅宗即因主张以禅为生活中的修持而闻名。本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著称,此思想乃根源于佛陀在灵鹫山拈花示众,迦叶破颜微笑的典故,成就了“以心传心”的美谈,此后历代祖师“以心传心”次第传承。南朝时,菩提达摩携付法衣钵东来,被奉为中国禅宗初祖。再传慧可,三传僧璨,至唐朝四祖道信,融和达摩所传《楞伽经》禅法与《般若经》离言绝相之教,进一步开展出“随心自在”的禅修生活,成为中国禅宗的基本风格。五祖弘忍发展道信倡导的修行与农耕结合,强调于日常生活中持守真心,成为自然的农禅生活。中国禅宗即在道信及弘忍师徒的弘传下正式形成。其后分为神秀、惠能二派,北宗神秀主渐悟说,南宗惠能主顿悟说。南宗因神会的力争,乃逐渐取代了北宗地位,于中唐后独盛。六祖惠能的弟子有荷泽神会、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三系,后二系更开演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派而成五家七宗,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禅宗重视心性的特殊教法,虽历经唐末至明清各代的战乱,仍能屹立不摇。今日国内外许多道场皆为禅宗丛林,其影响之深远可知。 净土宗:净土宗以专念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得名。根本经论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等三经一论。主要思想可归纳为信、愿、行三资粮--由信发愿,由愿起行。行则包括四种念佛、十六种佛观、发三种心、修五念门等种种法门,其中尤以念佛法门,仗佛愿力接引往生,三根普被,而称为易行道。本宗的弘扬以东晋慧远于庐山结社念佛为开端,乃中国净土的主流,后有北魏昙鸾的弘扬,至唐代道绰、善导承其旨。开元初年,慧日倡禅净双修、戒净并弘的「不舍万行」,承远、法照、飞锡继其说。因此,净土宗在唐代可分为慧远、善导、慧日三系。唯该宗并无祖徒相传承的直接法系,直到宋朝石芝宗晓法师,将历代弘扬净土法门有重大贡献者,如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和省常等诸位大师列为净宗七祖,明代又举袾宏、智旭,清代举行策、省庵、彻悟及民国印光共成十三祖。净土法门不仅禅师力倡兼修,亦为天台、律家所重,又因简单易行,彻上遍下,无所不宜,故流传广远,历代不衰,至今仍弘传兴盛。 律宗:律宗以研习及持守戒律得名。东晋时陆续传入《十诵律》、《四分律》、《摩诃僧只律》、《五分律》等律典。北魏法聪弘《四分律》,慧光承之,继而唐朝道宣更以大乘教义阐扬《四分律》,撰着律学五大部,创南山律宗。另与道宣同一时代的,尚有法砺所创相部宗,怀素所开东塔宗,合称为“律部三宗”。后唯存南山宗独秀,后代所称的律宗即指此宗。南山律宗将戒律分为止持戒及作持戒;教理有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判一代时教为化教及制教。唐末五代,律宗与诸宗衰落,直至宋代,因有允堪、元照律师的弘传,加上天台宗师多兼弘戒学,律宗乃应运中兴。明末清初古心律师及其法嗣三昧律师在宝华山主持戒席达百余坛,宝华戒坛名震一时。近世因有弘一、慈舟律师的弘扬,律宗乃存续不衰。弘一律师,深研律学,且力行之。著有《四分律戒相表记》、《南山律在家备览》等书。 密宗:亦名真言宗,密宗因自称受法身大日如来真实言教(密咒)的传授,且须经灌顶等入教仪式和秘密传授方可传习,故称密宗或密教。该宗以《大日经》、《金刚顶经》为根本经典,主要教义为胎藏界、金刚界两部曼荼罗所代表大日如来智德显现的宇宙万有之说;另以一切万法的六大本体,四曼相大,三密用大,阐明本自具足如来德性,当身即是大日觉位,修习手结契印,口诵真言,心观大日如来的三密加持,则能达到“即身成佛”,顿证当体大日佛位。密教思想早在三国时期传入,至玄宗开元年间,印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陆续来华,译出弘传《大日经》、《金刚顶经》后,始形成宗派。该宗传承法系为龙树-龙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一行-惠果。密宗因理论教义与修持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颇有差异,因此民间不甚流行,唯在元、明、清之际仍受朝廷护持,今日中国西藏地区乃密教盛行区或。另外,欧美及台湾密宗的弘扬也有日渐兴盛趋势。 另外在早期还有俱舍宗与成实宗,很多书上有十宗说,这二宗的情况是这样的: 俱舍宗:本于世亲菩萨的《俱舍论》。发扬诸法的有谛。《俱舍论》为《阿毗达摩俱舍论》之略称。阿毗译对,达摩译法,俱舍译藏。合称对法藏论。对有二义,一对向涅盘,二对观四谛。法亦有二义,一为胜义法,即涅盘,二为法相法,即四谛。所谓对法者,即以无漏真智,观四谛之理,而得涅盘之乐,这是本论的目的。陈时真谛三藏译此论,并作疏释之,佚而不传。唐代玄奘大师重译此论三十卷,门人普光作记,法宝作疏,大为阐扬,随立此宗,然今则乏人问津矣! 成实宗:以诃黎跋摩法师的《成实论》为依据,发挥人法二空之理。姚秦时,鸠摩罗什大师译此论,遂传入中国,此宗发宇宙万有,分为世界门及第一义门。世界门认诸法为有,人我非无,不知一切诸法,皆从因缘而生,离因缘则灭,虽有亦假,似有实无。进而入第一义门,则说人空法空,五蕴假和合中,实无常实无人我,曰人空观。五蕴诸法,但有假名,并无实体,曰法空观。二空深理,至此宗乃显然揭出。此宗于鸠摩罗什大师之后,僧睿,僧导,僧柔,法云等代相递传,至唐渐衰。 以上各宗,有大小乘之分者,俱舍成实二宗,属于小乘,其余八宗,属于大乘,有密教显教之分者,密宗属于密教,其余九宗,属于显教,有难行道与易行道分者,净土宗属于易行道,其余九宗属于难行道,这是自来判释佛教各宗的大要。在今天国人以修学净土宗、禅宗、密宗为主,其中尤以净土宗为盛。

热点内容
土地增值税在经济法第几章 发布:2025-05-16 21:35:42 浏览:910
2018行政法教材 发布:2025-05-16 21:25:13 浏览:296
招教教育法律责任主体 发布:2025-05-16 21:24:32 浏览:749
2016年实施的建筑法律法规 发布:2025-05-16 21:12:30 浏览:473
绍兴市司法拍卖 发布:2025-05-16 21:12:13 浏览:948
电视刑法 发布:2025-05-16 20:44:19 浏览:18
行政法构成要素 发布:2025-05-16 20:39:49 浏览:880
自考本科经济法资料 发布:2025-05-16 20:39:48 浏览:308
我国行政法的历史和发展现状 发布:2025-05-16 20:28:56 浏览:959
法院纠正违法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5-16 20:27:25 浏览:1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