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法律人格
A. 公司人格混同法律规定是如何的
《公司法》第二十条 ”公司股东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公司章程,依法行使回股东权利,答不得滥用股东权利损害公司或者其他股东的利益;不得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损害公司债权人的利益。公司股东滥用股东权利给公司或者其他股东造成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公司股东滥用公司法人独立地位和股东有限责任,逃避债务,严重损害公司债权人利益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公司法》第64条规定:“一人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不能证明公司财产独立于股东自己财产的,应当对公司债务承担连带责任。”
此即《公司法》对公司法人人格否认制度的规定。
B. 公司法中独立的法律人格什么意思
你问的是英美法啊。
Salomon v Salomon 案可算是公司法的第一个基本原则。Salomon 原是个鞋匠(类似个体户),后来成立了自己持股的同名公司(有限责任)。再后来,公司破产清算时财产不足以偿还债务。债权人要求Salomon一家用个人财产偿还,Salomon认为债务已经转移到公司,不同意偿还,后诉至法院。Salomon在初审和上诉庭都败诉,于是提请英国的上议院House of Lords最终裁决。Lord MacNaughten在判决书中指出,公司在法律是一个不同于其建立者的“人”,独立承担以其名义进行的所有债权债务。这也是现代公司“有限责任”的题中之义。从而牢牢确立了法律上公司独立的原则。
简单来说,公司在法律上是被看做独立的个体参与经济活动的,以自己的资产自负盈亏,以自己的名义对外承担债务,享有债权。它是一个拟制的“人”。
好比说,你(成年)私人欠我一万块,你破产的话我只能要求用你的财产偿还,而不能要求你的父母用他们的财产偿还,因为你是一个独立于你父母存在的个体,所以你能以自己的名义向我借钱,所以你的债权债务由你承担,与其它人无关。
再比如,公司签的合同是以公司名义履行,而非股东或者经理的个人名义。虽然在实际生活中那个代表公司签字的人是股东或者经理,但在法律上,他们是被视为公司的代理或者代表,而不是代表自己签合同。
这个原则已经被各国立法普遍接受,你还可以参考下楼上列出的我国公司法法条。我实在写不动了,希望你已经明白了。
C. 你好,请问法律人格和法人的区别是什么谢谢
举个例子复:
XX有限公司,这个公制司,就具备【法律人格】。
XX有限公司的法定代表人是该公司的董事长A先生,A就是【俗称的“法人”或“法人代表”】。
XX有限公司是【法人】,A先生是自然人。
参考资料:
http://user.qzone.qq.com/648399775/blog/1373987569
《相关资料索引》
(如直接点击打不开参考资料,可将参考资料的网址复制至浏览器地址栏后打开)
D. 公司人格的含义是什么
公司人格独立复是指是法律上公制司具有主体资格,且这种主体资格独立于它的股东和成员。一方面,此人格为法律上的主体资格。它来源于法律的确认,正如美国学者施瓦茨所言“公司作为法律的制造物??看不见摸不着,只存在于法律的想象之中。”③另一方面,这种人格独立于股东的个体人格,基于该种独立于股东的法律人格,公司成为一个以自己名义和财产独立参与民事活动,拥有独立的权利和义务,承担独立民事责任的民事主体。因此,独立性是公司人格独立制度的落脚点。英国高等法官爱尔文谢德在其判决中称:“从法律的角度看,股东并非公司的所有者,公司与股份的总和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E. 公司的法律特征 三独: 人格,财产,责任 请展开解释
人格就是能比较客观地认识自我和外部世界,开放的,对所承担的学习和其它活动有胜任内感,充分容发挥潜能的,对父母、朋友有显示爱的能力,有安全感,喜欢创造,有能力管理自己的生活,有自由感。
财产是指拥有的金钱、物资、房屋、土地等物质财富:国家财产、私人财产,具有金钱价值、并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的总称。大体上,财产有三种,即动产、不动产和知识财产 。
责任是一种职责和任务。身处社会的个体成员必须遵守的规则和条文,带有强制性。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出现而出现,有社会就有责任。责任感是衡量一个人精神素质的重要指标。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中的相互承诺。在社会的舞台上,每种角色往往意味着一种责任。当我们在承担一项责任的时候,要付出一定的代价,但也意味着获得回报的权利。社会在发展,责任内涵也在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赋予责任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
F. 公司法人人格混同的法律规定是如何的呢
法人人格抄混同包括:财产混同、业务混同和人事混同。
1.财产混同。公司财产与股东财产混同,使公司缺乏独立的财产,也就失去了独立人格存在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公司的营业场所与股东的营业场所相同;公司与股东的资本或者其他财产混合;公司与股东的账簿合一,账目不清;股东随意调配公司的财产,或者转为股东个人财产等,都导致财产混同。
2.业务混同。业务混同是指股东与公司从事同一业务,有时股东以自己的名义从事交易行为,有时又以公司名义从事交易行为,以至于与其进行交易的第三方无法分清是与股东还是与公司进行交易活动。
3.人事混同。人事混同是指公司与股东的组织机构、管理人员互相交叉,即“多块牌子,一套人马”。主要表现在:董事会人员互相兼任,高管人员统一调配,甚至雇员都完全一致。公司与股东尽管形式上独立,但实质上互为一体,公司因此失去独立的意思机构。
G. 法律人格什么意思
“人格”是指一个自然人、组织体或国家能否成为各种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发端于罗马法的人格理论,是为了确立自然人的人格(personality)而展开的。自然人的人格是自然人在法律上的主体资格或者法律地位。从罗马法源头看,法律人格,是指可以成为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它一开始就是用来描述人的一般地位、一般意义上的法律主体资格。罗马法的法律人格概念是对自然人法律地位和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进行的高度概括和抽象,它是法律技术的产物,是一种制度拟制的结果。
法律人格学说经历了从自然人法律人格演进到团体法律人格和国家法律人格的过程,使得法律人格呈现出三种类型。
(一)单体人的法律人格,即自然人作为法律关系主体的资格。
罗马法上的法律人格是典型的单体人(自然人)法律人格。在生产力很不发达的情况下,生产和交换的规模很小,不需要运用大量资本进行大规模分工和协作。在这一阶段,法律人格类型只有单体人(自然人),这种情况完全适应当时生产力发展的水平。
(二)团体人(组织体)的法律人格。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单体人进行生产和交换不能满足需要,产生了运用大量资本并进行分工和协作的要求。民事主体制度对此做出反应,形成了合伙组织。最初的合伙是家族合伙,形成家族内部的合伙关系。民事主体开始向团体化复合化发展。合伙是自然人与法人之间的中介,是法人制度的萌芽。[①]
随着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社会进入资本主义时代并完成工业革命,对生产和交换规模的扩大提出了进一步的要求,由于其资本量小、无限责任带来的不安全性、出资人与经营者的相伴性以及缺乏永续性,合伙作为民事主体已经不能满足经济生活的需要,新的经济条件呼唤着新的法律人格类型,公司便出现了。股份有限公司的出现,标志着法人制度发展到了完备的阶段,也标志着一种最为重要的法律人格类型的确立。由于交易的进一步扩大和垄断化的发展,同时由于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单一法人亦不能适应这种经济形势,产生了将许多法人集合以形成更大经济利益的要求,于是出现了企业集团。在西方国家,出现了经济学上讲的托拉斯、康采恩、辛迪加等形式的企业集团。甚至出现了像欧盟这样庞大的国际经济组织。但不管如何巨大,这些经济集团和组织都以法人治理结构为基础。
单体人或团体人都是法律规范赋予的人格,都是法律程序的产物。人格理论产生于罗马法对自然人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资格的分析,而且罗马法人格概念是一个纯粹法律技术层面的产物。既然是一种制度拟制,法律便可以通过制度设置将人格一体赋予给一切法律关系主体,包括国家这一特殊组织体。
(三)国家法律人格
在团体(组织体)法律人格的基础上,国家获得了法律人格,国家是一种特殊的组织体,因此也是一种不同于自然人、一般法人的特殊法律人格类型。但这并不意味着国家的法律人格是人格发展过程中的第三个阶段。
罗马法的团体人格理论是国家法律人格形成的理论根据。实际上,“团体在同外界关系的法律人格只是从帝国时代才发展起来,并逐渐地以国家人格为模式”,“在古典语言中,没有一个集合名词既指真正私人的团体,又包含政治行政性机构。只是在优士丁尼法编纂者的语言中,按照古典用法只指市民或自治城集合体的universitas,才被用作一般术语,并且明确地指法律人格。国家或”罗马人民(populus romanus)“, 因其政治机构的特点,自古就被承认为权利主体。”[②] 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也提出过国家法律人格的观念。他说“我们每个人都以其自身及其全部的力量共同置于公意的最高指导之下,并且我们在共同体中接纳每一个成员作为全体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这一由全体个人的结合所形成的公共人格(即人们所称之为主权者的、由社会公约赋之以生命而其全部的意志就叫着法律的那个道德人格),以前称为城邦,现在则称为共和国或政治体;但它是被动时,它的成员就称它为国家;但它是主动时,就成它为主权者;而以之和它的同类相比较时,则称它为政权。”[③]
美国著名思想家弗格森指出,国家的建立是偶然的,它的确是人类行动的结果,而不是人类设计的结果。从国家产生的那时期,就从某种意义上成为统治者以全民名义维护统治秩序的工具。[④] 作为一个人格主体的民族拥有一种主观权利,根据这种权利,它享有发布命令的权力,我们称之为主权。主权理论说,可能是国家产生和存在的最初根据。作为公权力的拥有者,国家通过军队、警察和法律维护其统治秩序,此所谓“工具国家”的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一种调节阶级矛盾的力量,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机器,这无疑揭示了国家的一种重要功能。进入19世纪以后,为了建立自由经济秩序,西方国家实行“自由放任主义”经济政策。亚当?斯密认为要促进国家财富的增长,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建立一种使“经济人”和“看不见的手”都能充分发挥作用的市场经济体制,进而认为政府无需干预经济,
H. 经济法案例:公司母子公司法律地位,公司法人人格否认等法律问题
根据你提供的资料,简要分析以下几点:
一、子公司与母公司在人格内上是相互独立的,但并非意容味着在承担责任上的相互独立。
二、实际上,东风公司为东正公司的股东或者叫实际控制人,登封公司的行为使东正公司遭受了损失。
三、20条 规定的是股东的义务与公司法人人格否定 21条 公司的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高级管理人员不得利用其关联关系损害公司利益。违反前款规定,给公司造成损失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
四、如果你是为了保护东正公司的利益的话,可以从这两条下手,由股东行使诉讼。
五、如果你是为了银行的利益的话,就要对东正公司的法人人格进行否认,从而使东正公司的股东承担直接责任,因为法人人格否认以后,由股东承担责任,而且是无限责任,即可以使东风公司承担责任。银行作为债权人可以直接提起诉讼。
I. 法律人格的定义
法律上的人格抄其实是指袭法律认可的一种享受权利、承担义务的资格.包括自然人主体法律拟制主体.对于任何自然人法律都承认其法律人格,是始于出生终于死亡.对于法律拟制人格需要经过法律规定的程序取得.诸如公司的设立等.
J. 简述我国公司人格否认的理论的法律适用要件
公司人格否认制度(disregard of corporate personality),又称“刺破公司的面纱”(piercing the corporation’s veil)或“揭开公司面版纱”(lifting the veil of the corporation),指权为阻止公司独立法人人格的滥用和保护公司债权人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就具体法律关系中的特定事实,否认公司与其背后的股东各自独立的人格及股东的有限责任,责令公司的股东(包括自然人股东和法人股东)对公司的债权或公共利益直接负责,以实现公平、正义目标之要求而设置的一种法律措施。 其法律适用的条件有:
1、从主体条件看,公司必须合法设立并且具有独立的人格。
2、从行为来看,公司人格否认应该以股东实施了某种造成公司形骸化的行为作为前提,即股东的行为造成了公司徒有其表或资本不足。这些行为主要有两种股东对公司的自损行为和公司资本不足。
3、从行为的后果来看,公司人格否认应当债权人遭受损失为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