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建设公共法律服务平台
❶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包括哪些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包括:
1. 均衡发展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资源的均衡配置,强化对欠发达地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确保特殊群体享有基本的公共法律服务。
2. 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多元化与专业化:积极为经济发展、党政机关依法履职、司法公正和社会公平正义、国家重大经贸活动以及全方位对外开放提供专业的法律服务。
3. 创新管理体制与工作机制:建立和完善公共法律服务统筹协调机制,健全管理机制,推动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建立评价机制。
4. 增强保障力度:推进公共法律服务相关制度建设,加强法律服务队伍建设,确保经费投入,利用科技手段提供保障。
5. 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意识,加大督查力度,注重宣传引导,确保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推进。
——《关于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第二、六条
❷ 公共法律服务的目标是什么
公共法律服务的目标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短期目标:
- 构建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形成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 完善体制机制:公共法律服务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服务平台功能有效发挥。
- 全面覆盖服务网络:服务网络设施全面覆盖、互联互通,公共法律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体系基本形成。
- 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等化持续推进,人民群众享有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和水平日益提升。
长期目标:
- 适应法治建设目标:基本形成与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目标相适应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
- 全面优化服务网络:公共法律服务网络全面覆盖,服务机制更加健全。
- 提供优质高效服务:服务供给优质高效,服务保障坚实有力。
- 实现均衡发展: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基本实现,法律服务的群众满意度和社会公信力显著提升。
- 共享服务成果:人民群众共享公共法律服务成果基本实现。
❸ 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包括哪些内容
法律分析: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具体包括:一是推进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均衡发展,均衡配置城乡基本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加强欠发达地区公共法律服务建设,保障特殊群体的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权益。
法律依据:《山东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第一条 为了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法律服务需求,推进全面依法治省进程,根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条例。
《山东省公共法律服务条例》第二条 本省行政区域内的公共法律服务活动,适用本条例。本条例所称公共法律服务,是指由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为满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基本法律服务需求而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务设施、服务产品、服务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服务。
❹ 上海市公共法律服务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了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提升城市软实力,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法律服务的平台建设、服务提供与促进,以及相关保障、监督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公共法律服务,是指为满足各类主体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法律服务需求而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务设施、服务产品、服务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服务,主要包括法治宣传教育、法律咨询、法律查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居(村)法律顾问等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多元化专业化公共法律服务。第三条(基本原则)
本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建立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整合优化各类法律服务资源,创新服务内容、形式和供给模式,促进共建共享,提升服务效能。第四条(政府职责)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法治政府建设规划,制定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第五条(部门职责)
市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协调推进本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指导、监督、管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
区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基本公共法律服务的提供,并对有关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
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公安、市场监管、卫生健康、教育、文化旅游、农业农村、民政、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公共法律服务相关工作。第六条(街镇、居村责任)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为辖区内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提供保障。
居(村)民委员会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指导下,协助开展公共法律服务相关工作。第七条(群团组织责任)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等群团组织结合各自职责,做好联系、服务对象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第八条(行业协会责任)
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行业协会应当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组织、指导和监督本行业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人员开展公共法律服务活动。第九条(社会参与)
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公益法律服务。鼓励和支持其他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提供公益法律服务。
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应当开展公共法律服务公益宣传,介绍公共法律服务内容、形式和获取渠道,提高社会公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知晓率,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第二章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第十条(平台范围)
本市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网络平台、热线平台,推进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发展,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和效能。第十一条(实体平台)
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包括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街道(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居(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以及其他公共法律服务场所。
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应当设置清晰醒目的统一标识,方便社会公众获取公共法律服务。第十二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市、区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建设本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供下列公共法律服务:
(一)法治宣传教育;
(二)法律咨询服务;
(三)法律援助服务;
(四)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信息查询;
(五)其他公共法律服务。
有条件的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可以提供律师远程视频会见服务。第十三条(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
街道(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居(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提供下列公共法律服务:
(一)与居民、村民相关的法治宣传教育;
(二)家事、侵权、债务、相邻关系、物业管理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咨询服务;
(三)人民调解服务;
(四)其他公共法律服务。
区司法行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结合实际需要,在楼宇、园区等区域内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场所,提供法治宣传教育、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
❺ 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法制宣传教育条例的规定什么主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司法行政部门。
司法行政部门应当加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整合律师、公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仲裁、人民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平台,落实一村(社区)一法律顾问制度,为社会组织和公民提供法律服务。
职责:
(一)贯彻执行有关法治宣传教育的法律、法规、规章,建立健全法治宣传教育工作制度;
(二)制定、组织实施法治宣传教育年度工作计划;
(三)组织、指导、协调和检查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四)推进法治实践和法治示范城市、法治示范县(市、区)、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区)等创建活动;
(五)组织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培训、考试,以及法治宣传教育工作验收考核、评估及表彰等相关工作;
(六)总结推广法治宣传教育先进典型和经验。
❻ 法律服务工作存在问题和整改
一、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存在不足。首先,基层公共法律服务的知名度和使用率不高,表明民众对其认知不足。其次,作为基层法律服务的阵地,未能充分提供及时、精准、普惠的服务。
二、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不足。首先,公共法律服务的提供方式及内容与民众实际需求存在偏差,需求调研不够深入。其次,针对特殊人群的法律服务需求不断增长,亟需提供更专业的服务。
三、公共法律服务的监督和绩效评估体系不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人员部分为在册律师和专业法律工作者,他们虽有少量补贴,但多数依靠公益情怀和社会责任感。如何有效整合这些资源,确保长效运转,是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此外,尚未建立完善的法律服务质量和评价机制,以及监督和失信惩戒机制。
四、公共法律服务宣传力度需加强。首先,群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内容和功能缺乏全面了解,认知度较低。其次,法治宣传创新不足,仍停留在传统普法阶段,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和新颖性,效果不尽如人意。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第五条规定,申请律师执业应具备的条件包括:拥护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取得法律职业资格、在律师事务所实习满一年以及品行良好。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前的国家统一司法考试合格证书和律师资格凭证,与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具有同等效力。第六条规定,申请律师执业应向设区的市级或直辖市的区人民政府司法行政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关材料,包括法律职业资格证书、实习考核合格材料、身份证明以及律师事务所接收证明等。兼职律师还需提供所在单位同意兼职的证明。相关部门应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审查并作出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