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律师援助 » 公益法律服务政策

公益法律服务政策

发布时间: 2025-08-12 17:43:05

1. 国家有关公益方面的法律


我国涉及公益慈善事业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规范性文件主要有: 《中华人内民共和国公益事业捐容赠法》(以下简称《公益事业捐赠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以 下简称《企业所得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红十字会法》(以下简称《红十字会法》)、 《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 《基金会登记管理条例》、 《个人所得税条例实施细则》、 《救灾捐赠管理办法》等,而志愿服务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是政策性文件、社团规范性文件,以及各省、市志愿服务地方性规范文件。

2. 上海市公共法律服务办法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了加快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公共法律服务需求,提升城市软实力,促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根据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公共法律服务的平台建设、服务提供与促进,以及相关保障、监督工作,适用本办法。

本办法所称公共法律服务,是指为满足各类主体在社会公共生活领域的法律服务需求而提供的公共法律服务设施、服务产品、服务活动以及其他相关法律服务,主要包括法治宣传教育、法律咨询、法律查询、法律援助、人民调解、居(村)法律顾问等基本公共法律服务;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多元化专业化公共法律服务。第三条(基本原则)

本市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建立覆盖城乡、便捷高效、均等普惠、智能精准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整合优化各类法律服务资源,创新服务内容、形式和供给模式,促进共建共享,提升服务效能。第四条(政府职责)

市、区人民政府应当将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法治政府建设规划,制定推进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的政策措施,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能力和水平。第五条(部门职责)

市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协调推进本市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指导、监督、管理公共法律服务工作。

区司法行政部门负责本辖区内基本公共法律服务的提供,并对有关公共法律服务工作进行指导、监督和管理。

发展改革、财政、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商务、公安、市场监管、卫生健康、教育、文化旅游、农业农村、民政、退役军人事务等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做好公共法律服务相关工作。第六条(街镇、居村责任)

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负责为辖区内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提供保障。

居(村)民委员会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指导下,协助开展公共法律服务相关工作。第七条(群团组织责任)

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工商业联合会等群团组织结合各自职责,做好联系、服务对象的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第八条(行业协会责任)

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等法律服务行业协会应当发挥行业自律作用,组织、指导和监督本行业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人员开展公共法律服务活动。第九条(社会参与)

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人员应当依法履行社会责任,提供公益法律服务。鼓励和支持其他具有法律专业知识的人员,提供公益法律服务。

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应当开展公共法律服务公益宣传,介绍公共法律服务内容、形式和获取渠道,提高社会公众对公共法律服务的知晓率,为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开展营造良好社会氛围。第二章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建设第十条(平台范围)

本市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网络平台、热线平台,推进线上线下服务融合发展,提高公共法律服务质量和效能。第十一条(实体平台)

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包括市、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街道(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居(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以及其他公共法律服务场所。

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应当设置清晰醒目的统一标识,方便社会公众获取公共法律服务。第十二条(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市、区司法行政部门负责建设本级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提供下列公共法律服务:

(一)法治宣传教育;

(二)法律咨询服务;

(三)法律援助服务;

(四)法律服务机构和法律服务人员信息查询;

(五)其他公共法律服务。

有条件的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可以提供律师远程视频会见服务。第十三条(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室)

街道(乡镇)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居(村)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提供下列公共法律服务:

(一)与居民、村民相关的法治宣传教育;

(二)家事、侵权、债务、相邻关系、物业管理等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咨询服务;

(三)人民调解服务;

(四)其他公共法律服务。

区司法行政部门、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可以结合实际需要,在楼宇、园区等区域内设立公共法律服务场所,提供法治宣传教育、法律咨询、纠纷调解等公共法律服务。

3. 公民申请成为法律援助志愿者应具备哪些条件

法律援助志愿者,是指根据法律援助机构等单位安排,运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无偿提供法律援助及相关服务的公民。
网友咨询:
公民申请成为法律援助志愿者应具备哪些条件?
律师解答:
公民申请成为法律援助志愿者应具备下列条件:
(一)年满18周岁,身体健康,具有奉献精神;
(二)遵纪守法,品行良好;
(三)热爱法律援助和志愿服务事业;
(四)具备与所参加的法律援助志愿服务项目及活动相适应的专业知识或技能;
(五)申请提供刑事辩护与代理和值班律师法律帮助的法律援助志愿者,应当提供律师执业证书。申请提供心理疏导、翻译服务的法律援助志愿者,一般需提供职业资格证书或学历学位证书。
申请人申请成为法律援助志愿者,应当按照法律援助机构等招募单位要求,提交法律援助志愿者申请表,提供身份信息、服务技能、服务时间和联系方式等基本信息。经法律援助机构等招募单位审核后,申请人可以登录全国性志愿服务平台自行注册信息,也可以通过法律援助机构等招募单位注册。
律师补充:
法律援助机构等招募单位应当为法律援助志愿者提供必要的工作条件,组织业务培训,支付法律援助志愿者提供服务过程中实际产生的差旅费、邮电费、印刷费、调查取证费、翻译费、公证费和鉴定费等直接费用。组织可能发生人身危险或为期一年以上的专项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的,法律援助机构等招募单位应当与志愿者签订服务协议,为志愿者购买相应的人身意外伤害保险。法律援助志愿者在提供志愿服务过程中受到人身、财产权益侵害的,法律援助机构等招募单位应当提供必要帮助,依法维护法律援助志愿者的合法权益。
【法律依据】
《法律援助志愿者管理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由法律援助机构或受其委托的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工会、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残疾人联合会等群团组织,组织招募志愿者开展的法律援助志愿服务活动。
本办法不适用于公民自行开展的公益法律服务。

4. 公共法律服务包括哪些内容

法律分析:法律服务,简称“法服”,是指律师、非律师法律工作者、法律专业人士(包括法人内部在职人员、退、离休政法人员等)或相关机构以其法律知识和技能为法人或自然人实现其正当权益、提高经济效益、排除不法侵害、防范法律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提供的专业活动。公共法律服务是由司法行政机关统筹提供的,旨在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和保障人民安居乐业所必需的法律服务。具体包括:为全民提供法律知识普及教育和法治文化活动;为经济困难和特殊案件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开展公益性法律顾问、法律咨询、辩护、代理、公证、司法鉴定等法律服务;预防和化解民间纠纷的人民调解活动等。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 第四十八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鼓励乡镇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立法律顾问和公职律师,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在村民委员会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工作室,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和人民调解工作,健全乡村矛盾纠纷调处化解机制,推进法治乡村建设。

热点内容
澳门法官 发布:2025-10-12 10:44:29 浏览:289
国家刑法规定承担国家安全 发布:2025-10-12 10:41:40 浏览:603
道德产生的客观条件 发布:2025-10-12 10:38:26 浏览:156
法规在众 发布:2025-10-12 10:27:08 浏览:719
法规章条例 发布:2025-10-12 10:21:53 浏览:548
2018行政法徐金桂精讲讲义 发布:2025-10-12 10:19:54 浏览:770
经济法知识框架 发布:2025-10-12 10:18:20 浏览:954
美国将中国告上法院 发布:2025-10-12 10:15:45 浏览:843
法律法规编号查询 发布:2025-10-12 10:12:01 浏览:127
购法院胸徽 发布:2025-10-12 10:06:51 浏览: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