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追溯原则
Ⅰ 从旧原则属于我国刑法追溯原则吗
从旧抄兼从轻原则是一个刑法适袭用原则,指除了对非犯罪化(除罪化)、弱化惩罚或有利于行为人的规定之外,刑法不得有溯及既往的效力。它是刑法罪刑法定原则中从旧原则的发展。刑法的该规定主要是针对我国1979年旧刑法和1997年现行刑法之间的矛盾问题,且主要是针对新刑法溯及力的问题。即新刑法对公布之前的行为是否认为是犯罪问题,以及如何适用等问题。
Ⅱ 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的规定采取的是什么原则
在溯及力问题上,我国实行从旧兼从轻原则,即:
1、对于在新刑法实施以前的行为专,如果当时属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使用当时的法律;
2、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新刑法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新刑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的,适用新刑法。
(2)刑法追溯原则扩展阅读
刑法的“从旧兼从轻”原则,用最简单的话理解就是:“有利于被告人”的准则。
“从旧兼从轻”原则具体举例说明:
首先,当遇到一个人的犯罪是在新刑法颁布以前,此时要考虑的是先适用旧刑法,即行为时的法律规定(从旧)。
其次,如果是适用新的刑法更有利于被告人的话,如不认为是犯罪,或者是新刑法处罚较轻的话,则应该对被告人使用新刑法。
再次,如果是适用旧法更有利于被告人的话,如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是旧法规定的刑罚更轻时则对被告人适用旧法。
最后,根据每个案件的具体情况,来决定是适用旧法还新法,既所谓的“从旧兼从轻”原则。
Ⅲ 刑法溯及力的原则是什么
对刑法的溯及力问复题,各国采用的原制则有所不同。概括起来,大致包括以下几种原则:
1、从旧原则
新法对过去的行为一律没有溯及力,完全适用旧法。这一原则充分考虑了犯罪当时的法律状况,反对适用事后法,对行为人比较公平。但如果某一行为按旧法构成犯罪而新法不认为是犯罪,再依旧法进行处罚就不能实现刑法目的,因而也存在弊端。
2、从新原则
新法对于其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一律适用,即新法具有溯及力。这一原则强调新法,适应当前的社会情况,有利于预防犯罪。但是,对行为时法未规定为犯罪的行为,依新法按照犯罪进行处罚,违背罪刑法定原则,因而有失妥当。
3、从新兼从轻原则
新法原则上有溯及力,但旧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时,则按照旧法处理。这一原则弥补了绝对从新原则的不足,既充分发挥了新法适应当前形势的优点,又认真考虑了旧法当时的具体规定,但为了避免事后刑法之嫌,采用的国家不多。
4、从旧兼从轻原则
原则上适用旧法,新法没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时,则按照新法处理。这一原则弥补了绝对从旧原则的缺陷,既符合罪刑法定原则,又适应当前需要,因而为绝大多数国家所采纳。
Ⅳ 我国刑法关于溯及力问题采取的原则是什么
刑法的溯及力就是刑法的时间效力问题。
当前刑法有关规定规定:
第十二条中华人民共和回国成答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这就是溯及力的原则:从旧兼从轻原则。
Ⅳ 刑法司法解释的溯及力
刑法的溯及力是指刑法生效以后,怎样适用发生在刑法生效以前的行为。
1、在刑法学中,刑法的效力范围被认为是其基础的问题之一,在具体的司法实践中,由于法律的变更,在新旧法如何选择的问题上,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实践困难。讨论新旧法的适用,无疑是讨论我国刑法溯及力的核心和实质。
2、在司法实践中,新法取代就旧法的现象十分常见,特别是当新法生效后,对于其生效以前未经审判或者判决尚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这就引出了新法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
我国刑法第十二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本法施行以前的行为,如果当时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适用当时的法律;
如果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的,依照本法总则第四章第八节的规定应当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追究刑事责任,但是如果本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适用本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我国刑法选取了从旧兼从轻的的原则,此价值取向是有利于行为人的。这体现着我国罪刑法定原则的保障人权之精神。
我国刑法用简练的语言的对新旧法的适用作了明确的规定,将这里的情况具体分析,大致体现在两方面,
(1)在行为实施后,法律发生变更,法律评价应采用哪种刑法。
(2)当犯罪行为跨越新旧法时,又应如何进行判断。这就具体提出了本文开头所说的司法实践困难,为解决此诸多问题,我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出台了系列相关司法解释,进一步阐述了我国刑法的溯及力问题。
3、犯罪行为跨越新旧刑法规范的情况。即行为在旧法生效期间开始,结束于新法生效之后,根据新旧刑法关于犯罪是否的不同规定可能,可分为三种情况,
第一,对于开始于1997年9月30日以前,继续或者连续到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行为,以及在1997年10月1日前后分别实施的同种类数罪,如果原刑法和修订刑法都认为是犯罪并且应当追诉,根据
《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对跨越修订刑法施行日期的继续犯罪、连续犯罪以及其他同种数罪应如何具体适用刑法问题的批复》,按照下列原则决定如何适用法律:
(1)对于开始于1997年9月30日以前,继续到1997年10月1日以后终了的继续犯罪,应当适用修订刑法一并进行追诉。
(2)对于开始于1997年9月30日以前,连续到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连续犯罪,或者在1997年10月1日前后分别实施同种类数罪,其中罪名、构成要件、情节以及法定刑均没有变化的,应当适用修订刑法,
一并进行追诉;罪名、构成要件、情节以及法定刑已经变化的,也应当适用修订刑法,一并追诉,但是修订刑法比原刑法所规定的构成要件和情节较为严格,或者法定刑较重,在提起公诉时应当提出酌情从轻处理意见。
第二,如果法律在行为人的行为实施过程中发生变更,变更后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变更前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根据《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检查工作中具体适用修订刑法第十二条若干问题的通知》中的第三条中部分内容规定:
行为连续或者继续到1997年10月1日以后的,对10月1日以后构成犯罪的行为适用修订刑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如果法律在行为人的行为实施过程中发生变更,旧法认为是犯罪,依照新法不认为是犯罪的,根据《刑法》第十二条第一款,适用新法。
(5)刑法追溯原则扩展阅读:
发生在刑法生效以前的行为,适用刑法应遵循以下规定:
一、发生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以后至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以前的行为,生效的刑法认为是犯罪而生效前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生效的刑法对该行为不具有溯及力,即不能对该行为定罪量刑;
二、发生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以后至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以前的行为,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生效的刑法也依法认定应当予以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定罪量刑,不能按照生效的刑法规定定罪量刑;
三、发生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以后至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以前的行为,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生效后的刑法认为不是犯罪,或者虽然认为是犯罪,但是处刑较轻,依生效后的刑法定罪量刑,即生效的刑法对该行为具有溯及力;
四、刑法生效以前,人民法院按照当时的法律已作出生效判决,不适用生效刑法,即生效刑法对刑法生效以前的判决不具有溯及力。
Ⅵ 法律为什么采不能溯及既往原则
为了稳复定
法律的规定是人行为操守制的底线,人要知道底线何在才能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
如果允许法律溯及既往,那么在任何一个时点上,人就会因为不知道未来的法律将如何评价自己现在的行为而存在恐惧
同时,如果人的行为在行为当时是合法的,而在事后,因为改变了的法律而导致行为不合法进而承担责任,这也是有违公平正义的
Ⅶ 简述刑法朔及力的概念及其适用原则
刑法的溯及力:也称溯及既往的效力,是指刑法生效后,对它生效前未经审判或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是否具有追溯适用效力,如果具有适用效力,则是有溯及力;否则就是没有溯及力。
我国刑法在溯及力问题上采取的是从旧兼从轻原则。发生在刑法生效以前的行为,适用刑法应遵循以下规定:
一、发生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以后至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以前的行为,生效的刑法认为是犯罪而生效前的法律不认为是犯罪的,适用当时的法律,生效的刑法对该行为不具有溯及力,即不能对该行为定罪量刑;
二、发生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以后至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以前的行为,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生效的刑法也依法认定应当予以追诉的,按照当时的法律规定定罪量刑,不能按照生效的刑法规定定罪量刑;
三、发生在一九四九年九月三十日以后至一九九七年十月一日以前的行为,当时的法律认为是犯罪,而生效后的刑法认为不是犯罪,或者虽然认为是犯罪,但是处刑较轻,依生效后的刑法定罪量刑,即生效的刑法对该行为具有溯及力;
四、刑法生效以前,人民法院按照当时的法律已作出生效判决,不适用生效刑法,即生效刑法对刑法生效以前的判决不具有溯及力。
概括而言,刑罚的溯及力就是遵循“从旧兼从轻原则”。
Ⅷ 什么叫“法不溯及既往原则”
“法不溯及既往”原则的具体含义如下:
1.从定义上来看:
(1)法律具有指导作用。无论是明确的指导还是无限期的指导,它都为人们提供了既定的行为模式,引导人们依法实施自己的行为。在颁布新法律之前,新法律没有提供既定的行为模式。
(2)因此,颁布后的新法律不能根据模型指导前人的行为。换句话说,新法律颁布前人们的行为只能根据当时的法律进行调整。
(4)从旧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具有溯及力,但新法不认为是犯罪或者处刑较轻的,则依新法处理。
4.上述诸种原则,从旧兼从轻原则既符合罪刑法定的要求,又适应实际的需要,为绝大多数国家刑法所采,我国刑法亦采此原则。
Ⅸ 法不溯及既往原则是什么
法无溯及力的原抄则,表现在国家不能用当前制定的法律指导人们过去的行为,更不能用当前的法律处罚人们过去从事的当时是合法而当前是违法的行为。以限制国家权力的扩张与滥用,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性,保护人们期待的信赖利益。
法律具有指引、规范、调整作用,无论是确定的指引还是不确定的指引,都是为人们提供一个既定的行为模式,引导人们依法实施自己的行为。而新法颁布之前,并不存在新法提供的既定的行为模式,所以颁布后的新法就不能依据该模式对之前人们的行为去引导、规范或调整。换句话说,新法颁布前人们的行为,只能按照当时的法律来调整。
Ⅹ 在法律中 什么叫做有追溯效力的
法的追溯力,又称法的溯及力,是指新颁布的法律对其实施之前的事项是否适用的效力回。法律不溯答及既往是法的追溯力的原则,即法律不适用于它颁布之前的事项,只适用于他实施之后的事项。
通俗地说就是说后来颁布的法律对其生效前发生的行为是否具有效力。比如刑法是1997年10月1日生效实施的,假设有一个盗窃罪发生在1997年5月1日,到97年的11月2日办理完毕,准备判决,如果新刑法有溯及力,这个案件就必须按照新刑法判决,如果没有溯及力,那还得按照老刑法判决。
(10)刑法追溯原则扩展阅读:
刑法的溯及力从属于刑法的时间效力,是关于刑法生效后,对其生效之前发生的,未经审判或者判决未确定的行为是否适用的问题,对于刑法的溯及力问题。从中国现行刑法第12条的规定来看,中国刑法采用从旧兼从轻原则,即新法原则上不具有溯及既往的效力,但新法处罚较轻的除外。司法实践中,对于刑法的溯及力问题一般比较容易把握,但也存在着一些有争议的疑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