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司法解释不当得利

司法解释不当得利

发布时间: 2021-02-10 13:12:30

1. 不当得利的判断

案例1最好用无因管理来分析,无因管理开始后,乙要善尽管理人的注意义务不能随意放弃,所以为赴宴而中途放弃管理构成不当管理。如果甲追认乙是无因管理,乙将鱼出售所获的全部价款,扣除必要管理支出后,该利益归于被管理人甲,如果用不当得利来解释,返还数额应以甲所受损失和乙所获利益二者中较小的为准,本例也就是鱼的市价而不是乙的售价,乙加价多卖的1000元不能要求返还。如果主张侵权损害赔偿,则以甲的实际损失为准。所以甲如果想多要钱,本例应追认乙将鱼出售是无因管理,所得价款扣除管理费用后全部是甲的,后来乙将鱼置之不理是不当管理,应赔偿甲遭受的损失。 另外,收缴是国家过份干预民事纠纷的规定,带有很强的旧时代特征。两个案例的另一方当事人完全可以认可对方这样做并因此获得利益。人家的私权处分,国家强行收缴纯属过度干涉个人自由。 第二例欧阳家可追认丁某是无因管理,追认后所获租金收益扣除必要管理支出归于欧阳家。欧阳家也可以不追认,则丁某擅自出租是侵权行为或不当得利,虽然事实上可能欧阳家无意将其出租,但丁某将房屋出租的行为,侵害了欧阳家自行出租获益的可能性。侵权行为造成的损失可认为约等于租金,将所获租金作为侵权损害赔偿或不当得利返还给欧阳家。欧阳家也可以很大度的追认丁某获得该利益:“我愿意送他,国家凭什么收缴?”那个司法解释有很强烈的国家过度干预私权处分的色彩,现在不会用那条了,在中国不当得利、无因管理的法律规定很粗糙的时候,应依据另一方当事人主张无因管理、不当得利还是侵权行为,根据三者不同的构成要件,适用民法理论判决。

2. 请问,不当得利的司法解释

《民法总则》第一百二十二条,因他人没有法律根据,取得不当内利益,受损失的人有容权请求其返还不当利益。该条规定明确了不当得利人负有向利益受损人返还义务、利益受损人享有向不当得利人请求返还不当得利的权利的法律效果,也明确了“得利人得利没有法律根据”、“对方当事人利益受损失”、“得利人取得的利益与对方当事人的利益损失之间有因果联系”三项基本构成要件。

3. 不当得利的法律规定有哪些

热门城市:白城律师
娄底律师
大同律师
益阳律师
宣城律师
白银律师
临汾律师
漳州律师
渭南律师
定西律师
在我们现代的社会有很多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去损害他人的利益,那么我们通称这样的行为为不当得利。在我国对于不当得利的法律规定有哪些呢?我们该去如何判断哪些行为是不当得利呢?也许我们对这些问题都不是很清楚,下面就让我们的小编来为大家介绍一下吧。
一、不当得利的法律规定
我国民事立法关于不当得利只有两个条文,《民法通则》第92条:“没有合法根据,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予贯彻执行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31条规定:“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
《民法通则》对不当得利的构成要件和法律效果作了原则性的规定,司法解释对不当得利的返还标的、返还范围也做了较为具体的规定。但对不当得利的规定过于原则,对不当得利的返还客体未做区分,没有明确的受益人主观是善意还是恶意的。司法解释中对“返还不当利益”的界定不完备,不当得利的返还范围并不限于原物及其孳息。“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解释不明确。现行法规价格偿还的计算方法,善意受领人在所得利益不存在时免除的返还义务以及转得人的返还义务等未作规定。
虽然我国《民法通则》与司法解释对不当得利都有立法规定但由于这一制度的规定的粗糙,太过抽象化,概括化,造成了我国不当得利制度的适用困难。法官在审判此类案件时只能依据“衡平”的原则来确定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和应返还的范围。但是法官的素质良莠不齐,与要求法官有较强的正义感和较高的专业素养相差甚远。法官的认识不同,会造成相类似的案件出现巨大的差异。
二、不当得利与相关的制度关系
不当得利与民事行为、无因管理以及侵权行为等同为债的发生根据,但它们之间是不同的。
未生效的民事行为取得的利益是合法的、正当的,当然不成立不当得利;如果民事行为无效、被获得的利益移交本人,而是由自己占有,构成不当得利。
侵权行为人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也可能从中得到利益,这种得利构成不当得利。
侵权行为人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的,也可能从中得利,这种得利构成不当得利。在这种情况下,产生侵权行为请求权与不当得利请求权的竞合。
在我国的法律中,对于不当得利的法律规定只有两个条款,小编在上文已经为大家介绍了。但是司法对于不当得利的原则做了相关的解释。小编也为大家整理出了一些不当得利与相关的制度的关系,我们大家可以了解一下。如果大家在生活中遇到相关的事,更多相关问题您可以咨询泰州律师。
延伸阅读
不当得利的举证责任
不当得利之债的内容是什么
返还不当得利的范围是什么

4. 不当得利有那些法律刑法,严重的会不会追究刑事责任,

对于楼主的问题,我个人认为,确定民法与刑法界限的首要原则,就是“社会危害性”大小。其次,还有“刑事违法性”。(在刑法领域内,还有“刑事惩罚性”问题,刑事惩罚性,是以“刑事违法性”为前提。所以,民刑界限就是这两条原则。)
首先,从“社会危害性”来看,一般来说,凡是违法,都有社会危害性。但是,违反民法与违反刑法相比较,违反民法的社会危害性较小,违反刑法的社会危害性较大。这危害大小的区别,包括客观方面的量的区别、质的区别;主观方面,恶性大小的区别(恶性大,个人犯意深、社会影响大)。这些观点展开,再举例,说明“社会危害性”是确定民法与刑法界限的首要原则。
其次,从“刑事违法性”上说明民法与刑法界限。对各种危害社会的违法行为进行筛选,对于社会危害性较大的行为,通过立法,确定为具有“刑事违法性”。没有筛选到刑法里来的行为,属于民法行为(这里首先排除了行政违法行为)。刑事违法性,也就是“(刑)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罪刑法定)。通过刑事违法性,把民法与刑法界限进一步明确区分。例如,民法上的“不当得利”和刑法上的“侵占罪”行为,多少数额是“社会危害性”大小的界限,不容易区分,只能在脑子里想象,多了应该判刑,少了不能判刑。但是经过“刑事违法性”的明确衡量,2000元是界限(这个界限,在狭义的刑法里可能没有规定,按照我国刑法体系,“数额较大”的具体数额由司法解释以及“司法实践”来确定)。
第三、由于“刑事违法性”要求罪刑法定,那么,由于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出现新的社会危害事例,某些事例在某个时期,可能虽然社会危害性较大,但成了刑法的“漏网之鱼”,根据罪刑法定原则,既然刑法没有规定,就应该属于民法规范的对象。而民法根据公平等基本原则,对于“法无明文规定”的事,也可以处理。这种在刑法上的暂时“漏网”现象,动态地说,是个别的。
第四、从情节的“显著轻微”、“刑事惩罚性”等刑事理论说明民刑“社会危害性”界限的过渡性。一般来说,从刑事角度看,情节的“显著轻微”的,不认为是犯罪。(刑法第十三条……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比如,故意伤害,造成轻伤的,那就是故意伤害罪,要负刑事责任。但是没有造成轻伤的故意伤害,不是犯罪。这是无罪的一边。从有罪的一边说,虽然“有罪”,但是情节不严重的,可能不追究刑事责任。这种“界限”也往往有可以探讨的地方。比如盗窃罪,数额较大的算犯罪,数额较小但次数多的也算犯罪。假如我偷3—5次,每次偷10元钱,算不算犯罪?这是不是情节显著轻微?
刑法第十三条规定了“显著轻微不算犯罪”。而第三百四十七条规定“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无论数量多少,都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予以刑事处罚。”那么,假如我爸爸生癌死了,最后存活时使用了杜冷丁(止痛药,同时有成瘾性算毒品),没用完,剩下一支杜冷丁,我以10元卖给了村里另一位癌症患者(实际药价1元),是也算“贩卖毒品”?还是算“情节显著轻微”?这需要司法解释,在没有做出司法解释(刑法的一种形式)的时候,算是“民刑未分”。
以上观点,希望对楼主写论文有帮助。至于楼主说“求论文”,那我还得说一句道歉,按我的写作速度,一篇论文没有一个月时间,写不下来。以上只能简单展开,无法提供完整的论文,惭愧!

5. 如何认定不当得利的诉讼时效

我国《民法通则》虽然没有针对不当得利作出具体的规定,但是根据基本法理和相关的司法解释,我们仍然可以得知。
根据《民法通则》第135条关于普通诉讼时效的规定,我们可以知道,向人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的诉讼时效期间为二年,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由于不当得利并不属于法律另有规定的事项,故其诉讼时效为2年。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第8条之规定,返还不当得利请求权的诉讼时效期间,从当事人一方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及对方当事人之日起计算。
所以,不当得利时效的起算时间应当满足同时满足两个条件,即当事人(此处应是指受损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不当得利事实的存在并且还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受益人。现实中,很多人往往弄错,或遗漏。要么从知道不当得利获利方开始计算,要么从自己知道损失之日起算,这些都是不科学的。正确做法是要明确己方的损失所在,查明核对后,寻找获利方,要明确找到己方利益损失的获利当事方,之后才能此基础上计算诉讼时效的延长期限。

6. 关于不当得利的问题,真心求法律专家解释

侵犯了肖像权,当然就会有损失。
损失分物质损失和精神损失。
损失不一定都是看得到、摸得着的。

7. 最高法院关于民间借贷与对不当得利区别的司法解释

您好,最高人民法院对民间借贷和不当得利之间的区别没有专门的司法解释。各自分别有解释,建议登陆最高人民法院网站查询。

8.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不当得利的相关内容都有哪些

我国民事立法关于不当得利只有两个条文,《民法通则》第92条:“没有合法根据,专取得不当利益,造成他人损失的,属应当将取得的不当利益返还受损失的人”。《最高人民法院关予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31条规定:“返还的不当利益,应当包括原物和原物所生的孳息。利用不当得利所取得的其他利益扣除劳务管理费用后,应当予以收缴。”

9. 已经结清高利贷利息半年司法解释,借款人称不当得利,要求超过年利24%部分利息的


高利贷属于违法,故借款人只偿还本金及法律规定范围内利息即可,另因高利贷多办法回索答取债务时的暴力犯罪,故不建议当事人考虑此种借款方式。
民间借贷属于民事行为,受到民法和合同法的约束和保护。
但根据《合同法》第二百一十一条规定:“自然人之间的借款合同约定支付利息的,借款的利率不得违反国家有关限制借款利率的规定”。
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有权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但如果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则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应当被认定无效。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
第二十六条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未超过年利率24%,出借人请求借款人按照约定的利率支付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借贷双方约定的利率超过年利率36%,超过部分的利息约定无效。借款人请求出借人返还已支付的超过年利率36%部分的利息的,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10. 请问法律界人士:“不当得利”,要负刑事责任吗如果要,量刑标准是怎样的

不当得利是民事方面的,不会触犯刑法,受害人可以以返还不当得利为由诉讼至法院版,要求对方返权还。而侵占则会触犯刑法。根据民法通则第一百一十七条的规定,
侵占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返还财产,不能返还财产的,应当折价赔偿。损坏国家的、集体的财产或者他人财产的,应当恢复原状或者折价赔偿。受害人因此遭受其他重大损失的,侵害人并应当赔偿损失。
侵占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将他人交给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还的行为。本罪的主体为一般主体,凡年满16周岁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可构成本罪。本罪在主观方面必须出于故意,即明知属于他人交与自己保管的财物、遗忘物或者埋藏物而仍非法占为己有。

热点内容
南昌大学法律硕士培养方案 发布:2025-09-18 04:49:17 浏览:135
无锡法院苗 发布:2025-09-18 04:48:31 浏览:686
江津法院电话 发布:2025-09-18 04:20:31 浏览:52
2016年劳动法产检规定 发布:2025-09-18 03:43:42 浏览:631
国网公司规章制度以什么为主 发布:2025-09-18 03:31:02 浏览:359
论民法基本原则论文 发布:2025-09-18 03:31:01 浏览:313
民法典婚姻家庭编共 发布:2025-09-18 03:27:23 浏览:847
法学宣在线 发布:2025-09-18 03:27:15 浏览:463
脑控刑法 发布:2025-09-18 03:24:13 浏览:99
刑法分论框架 发布:2025-09-18 03:22:07 浏览: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