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台湾地区民法典

台湾地区民法典

发布时间: 2021-02-14 21:49:04

① 台湾民法典债权编什么时候通过的

台湾地区民法典(民法总则编民国97年10月22日修正) (民法债编民国98年12月30日修正)专 (民法属物权编民国99年2月3日修正) (民法亲属编民国99年1月27日修正) (民法继承编民国98年12月30日修正
——引自网络文库

② 台湾民法典第188条为什么规定了连带责任

法人承担其侵权责任的方式

法人对其侵权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自不待言。但具体实施侵权行为的法人代表人是否应当承担责任?如何承担责任?对此,各国立法之规定有所不同。

(一)法人对受害人承担单独责任。

此为德国所采。德国虽采“法人拟制说”,但对法人之董事或其他代理人致人损害的行为,明文规定由法人单独承担赔偿责任(《德国民法典》第31条)。

(二)法人对受害人承担单独责任,然后法人得追究有过错的行为人的个人责任。

此为瑞士民法所规定。《瑞士民法典》第55条第2项规定:“法人对其机关的法律行为及其他行为承担责任。”第3项规定:“行为人有过错时,行为人另负个人责任。”对前述规定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台湾学者的理解,认为依其规定,就损害后果,法人应与有过错的行为人对受害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13];另一种理解是我国学者的理解,认为依其规定,法人对受害人单独承担责任,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应对法人承担责任,并将之称为“两罚制”[14](前述理解之差异源于海峡两岸所翻译之《瑞士民法典》中文版本对同一条文之不同表述:依台湾译本,前述条文第3项为“行为人就其过错,个人亦负责任”[15])。

(三)法人原则上应对受害人承担单独责任,但董事等人有过错的,应与法人一起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此为日本所采。《日本民法典》第44条首先在其第1项规定法人对其理事或其他代理人因执行职务致人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然后在其第2项规定“因法人目的范围外的行为,有损害于他人时,与表决该事项时表示赞成的社员、理事及实施该行为的理事或其他代理人,负连带赔偿责任”。此外,于1974年修订《日本公司法》时补充的两个条文,也作了类似规定。其第266(3)条规定:“董事执行职务有恶意或重大过失时,该董事对第三人也负连带损害赔偿责任。”第266(1)条则就公司董事违法分配盈余、向其他董事贷款、违反竟业禁止义务、违反董事与公司进行交易之限制以及其他违反法令或章程的行为,规定了董事对公司承担连带偿还或连带赔偿责任。这些规定,显示出加重董事责任的立法走向[16]。除日本外,其他一些国家如韩国,也大致采用此种模式[17]。

(四)法人应与代表人对加害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此为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所采。台湾民法典第28条明文规定了此种连带责任,甚至不考虑代表人有无过错(此处的过错当然不是指加害行为之过错,而是指决定实施加害行为的过错)。此外,台湾公司法第23条也规定:“公司负责任对于公司业务之执行,如有违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损害时,对他人应与公司负连带赔偿之责。”对于何为公司负责人,该法第8条规定“在无限公司、两合公司为执行业务或代表公司之股东;在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为董事。公司之经理人或清理人,股份有限公司之发起人、监察人、检查人、重整人或重整监督人,在执行业务范围内,亦为公司负责人”。就立法理由而言,台湾学者认为,如按法理,法人机关之行为为法人行为,故构成法人机关成员的个人不应对受害人承担责任。但就保护交易安全立论,则又以规定法人与行为人连带负赔偿之责为妥,其有利于促进法人机关之注意,藉以保护交易安全[18]。

至于法人对受害人单独承担责任或与代表人等行为人连带承担责任之后,法人与行为人之间的内部关系,一般认为得适用民法有关委托合同的规定:因代表人处理法人事务时,对于法人负有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义务,如因其过失而致法人以损失,法人对之享有追偿权。同时,在实行连带责任的情形,如果代表人因其无过失之行为而使法人应负无过失责任,因而代表人也与法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时,代表人在对受害人承担责任后,反过来对法人享有追偿权[19]。

我国《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采用的是法人对受害人单独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但对于法人是否得对有过错的代表人享有追偿权,未作直接规定。比较上述立法模式,其不同点主要在是否规定法人代表人与法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下列因素可值考虑:第一,从理论上讲,如果承认法定代表人的行为即法人自身的行为,在执行职务的活动中,法定代表人不存在其自身的个人人格,则难以认定法定代表人执行职务的行为“一方面为法人之行为,他方面为自己之行为”[20]。故责令法定代表人对受害人负直接责任无法理上的说服力;第二,法人侵权行为通常发生在交易之外(否则应为合同责任),故规定连带责任并不能有利于交易安全的保护;第三,代表人之赔偿能力与法人之赔偿能力通常不可同日而语,规定连带责任,固然可为受害人增加选择机会,但实际意义不大;第四,即令发生因法人机关之恶意或重大过失从事目的外违法行为造成他人严重损害,而法人之全部财产不足以赔偿损失的情形,也可以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责令有过错的股东(尤其是担任代表人的股东)承担个人赔偿责任[21]。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认为,我国民法应规定法人对其代表人执行职务的致害行为,对受害人单独承担全部责任。至于法人承担责任后对有过错的代表人的追偿或者处罚,得根据法人章程或者公司法有关规定进行。

③ 哪里有台湾地区民法亲属篇的相关规定

第1052条
夫妻之一方,有左列情形之一者,他方得向法院请求离婚:
一 重婚者。
二 与人通奸者。
三 夫妻之一方受他方不堪同居之虐待者。
四 夫妻之一方对于他方之直系尊亲属为虐待,或受他方之直系尊亲属之虐待,致不堪为共同生活者。
五 夫妻之一方以恶意遗弃他方在继续状态中者。
六 夫妻之一方意图杀害他方者。
七 有不治之恶疾者。
八 有重大不治之精神病者。
九 生死不明已逾三年者。
一○ 被处三年以上徒刑或因犯不名誉之罪被处徒刑者。
有前项以外之重大事由,难以维持婚姻者,夫妻之一方得请求离婚。但其事由应由夫妻之一方负责者,仅他方得请求离婚。
第1053条
对于前条第一款、第二款之情事,有请求权之一方,于事前同意或事后宥恕,或知悉后已逾六个月,或自其情事发生后已逾二年者,不得请求离婚。
第1054条
对于第一千零五十二条第六款及第十款之情事,有请求权之一方,自知悉后已逾一年,或自其情事发生后已逾五年者,不得请求离婚。
第1055条
夫妻离婚者,对于未成年子女权利义务之行使或负担,依协议由一方或双方共同任之。未为协议或协议不成者,法院得依夫妻之一方、主管机关、社会福利机构或其它利害关系人之请求或依职权酌定之。
前项协议不利于子女者,法院得依主管机关、社会福利机构或其它利害关系人之请求或依职权为子女之利益改定之。
行使、负担权利义务之一方未尽保护教养之义务或对未成年子女有不利之情事者,他方、未成年子女、主管机关、社会福利机构或其它利害关系人得为子女之利益,请求法院改定之。
前三项情形,法院得依请求或依职权,为子女之利益酌定权利义务行使负担之内容及方法。
法院得依请求或依职权,为未行使或负担权利义务之一方酌定其与未成年子女会面交往之方式及期间。但其会面交往有妨害子女之利益者,法院得依请求或依职权变更之。
第1055-1条
法院为前条裁判时,应依子女之最佳利益,审酌一切情状,参考社工人员之访视报告,尤应注意左列事项:
一 子女之年龄、性别、人数及健康情形。
二 子女之意愿及人格发展之需要。
三 父母之年龄、职业、品行、健康情形、经济能力及生活状况。
四 父母保护教养子女之意愿及态度。
五 父母子女间或未成年子女与其它共同生活之人间之感情状况。
第1055-2条
父母均不适合行使权利时,法院应依子女之最佳利益并审酌前条各款事项,选定适当之人为子女之监护人,并指定监护之方法、命其父母负担扶养费用及其方式。
第1056条
夫妻之一方,因判决离婚而受有损害者,得向有过失之他方,请求赔偿。
前项情形,虽非财产上之损害,受害人亦得请求赔偿相当之金额。但以受害人无过失者为限。
前项请求权,不得让与或继承。但已依契约承诺或已起诉者,不在此限。
第1057条
夫妻无过失之一方,因判决离婚而陷于生活困难者,他方纵无过失,亦应给与相当之赡养费。
第1058条
夫妻离婚时,无论其原用何种夫妻财产制,名取回其固有财产,如有短少,由有管理权之一方负担。但其短少系由非可归责于有管理权之一方之事由而生者,不在此限。
第 三 章 父母子女
第1059条
子女从父姓。但母无兄弟,约定其子女从母姓者,从其约定。
赘夫之子女从母姓。但约定其子女从父姓者,从其约定。
第1060条
未成年之子女,以其父母之住所为住所。
第1061条
称婚生子女者,谓由婚姻关系受胎而生之子女。
第1062条
从子女出生日回溯第一百八十一日起至第三百零二日止,为受胎期间。
能证明受胎回溯在前项第三百零二日以前者,以其期间为受胎期间。
第1063条
妻之受胎,系在婚姻关系存续中者,推定其所生子女为婚生子女。
前项推定,如夫妻之一方能证明妻非自夫受胎者,得提起否认之诉。但应于知悉子女出生之日起,一年内为之。
第1064条
非婚生子女,其生父与生母结婚者,视为婚生子女。
第1065条
非婚生子女经生父认领者,视为婚生子女。其经生父抚育者,视为认领。
非婚生子女与其生母之关系,视为婚生子女,无须认领。
第1066条
非婚生子女或其生母,对于生父之认领,得否认之。
第1067条
有左列情形之一者,非婚生子女或其生母或其它法定代理人,得请求其生
父认领为生父之子女:
一 受胎期间生父与生母有同居之事实者。
二 由生父所作之文书可证明其为生父者。
三 生母为生父强奸或略诱成奸者。
四 生母因生父滥用权势成奸者。
前项请求权,非婚生子女自成年后二年间或生母及其它法定代理人自子女
出生后七年间不行使而消灭。
第1068条
生母于受胎期间内,曾与他人通奸或为放荡之生活者,不适用前条之规定。
第1069条
非婚生子女认领之效力,溯及于出生时。但第三人已得之权利,不因此而受影响。
第1069-1条
非婚生子女经认领者,关于未成年子女权利义务之行使或负担,准用第一千零五十五条、第一千零五十五条之一及第一千零五十五条之二之规定。
第1070条
生父认领非婚生子女后,不得撤销其认领。
第1071条
(删除)
第1072条
收养他人之子女为子女时,其收养者为养父或养母,被收养者为养子或养女。
第1073条
收养者之年龄,应长于被收养者二十岁以上。
第1073-1条
左列亲属不得收养为养子女:
一 直系血亲。
二 直系姻亲。但夫妻之一方,收养他方之子女者,不在此限。
三 旁系血亲及旁系姻亲之辈分不相当者。但旁系血亲在八亲等之外,旁系姻亲在五亲等之外者,不在此限。
第1074条
有配偶者收养子女时,应与其配偶共同为之。但夫妻之一方,收养他方之子女者,不在此限。
第1075条
除前条规定外,一人不得同时为二人之养子女。
第1076条
有配偶者被收养时,应得其配偶之同意。
第1077条
养子女与养父母之关系,除法律另有规定外,与婚生子女同。
第1078条
养子女从收养者之姓。
有配偶者收养子女时,养子女之姓适用第一千零五十九条之规定。
第1079条
收养子女,应以书面为之。但被收养者未满七岁而无法定代理人时,不在此限。
未满七岁之未成年人被收养时,由法定代理人代为意思表示并代受意思表示。但无法定代理人时,不在此限。
满七岁以上之未成年人被收养时,应得法定代理人之同意。但无法定代理人时,不在此限。
收养子女应声请法院认可。
收养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法院应不予认可:
一 收养有无效或得撤销之原因者。
二 有事实足认收养于养子女不利者。
三 成年人被收养时,依其情形,足认收养于其本生父母不利者。
第1079-1条
收养子女,违反第一千零七十三条、第一千零七十三条之一及第一千零七十五条之规定者,无效。
第1079-2条
收养子女,违反第一千零七十四条之规定者,收养者之配偶得请求法院撤销之。但自知悉其事实之日起,已逾六个月,或自法院认可之日起已逾一年者,不得请求撤销。
收养子女,违反第一千零七十六条或第一千零七十九条第三项之规定者,被收养者之配偶或法定代理人得请求法院撤销之。但自知悉其事实之日起,已逾六个月,或自法院认可之日起已逾一年者,不得请求撤销。
依前二项之规定,经法院判决撤销收养者,准用第一千零八十二条及第一千零八十三条之规定。
第1080条
养父母与养子女之关系,得由双方同意终止之。
前项终止,应以书面为之。
养子女未满七岁者,其终止收养关系之意思表示,由收养终止后为其法定代理人之人代为之。
养子女为满七岁以上之未成年人者,其终止收养关系,应得收养终止后为其法定代理人之人之同意。
养父母死亡后,养子女不能维持生活而无谋生能力者,得声请法院许可,终止收养关系。
第三项及第四项之规定,于前项声请准用之。
第1081条
养父母、养子女之一方,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者,法院因他方之请求,得宣告终止其收养关系:
一 对于他方为虐待或重大侮辱时。
二 恶意遗弃他方时。
三 养子女被处二年以上之徒刑时。
四 养子女有浪费财产之情事时。
五 养子女生死不明已逾三年时。
六 有其它重大事由时。
第1082条
收养关系经判决终止时,无过失之一方,因而陷于生活困难者,得请求他方给与相当之金额。
第1083条
养子女自收养关系终止时起,回复其本姓,并回复其与本生父母之关系。但第三人已取得之权利不因此而受影响。
第1084条
子女应孝敬父母。
父母对于未成年之子女,有保护及教养之权利义务。
第1085条
父母得于必要范团内惩戒其子女。
第1086条
父母为其未成年子女之法定代理人。
第1087条
未成年子女,因继承、赠与或其它无偿取得之财产,为其特有财产。
第1088条
未成年子女之特有财产,由父母共同管理。
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之特有财产,有使用、收益之权。但非为子女之利益,不得处分之。
第1089条
对于未成年子女之权利义务,除法律另有规定外,由父母共同行使或负担之。父母之一方不能行使权利时,由他方行使之。父母不能共同负担义务时,由有能力者负担之。
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重大事项权利之行使意思不一致时,得请求法院依子女之最佳利益酌定之。
法院为前项裁判前,应听取未成年子女、主管机关或社会福利机构之意见。
第1090条
父母滥用其对于子女之权利时,其最近尊亲属或亲属会议,得纠正之;纠正无效时,得请求法院宣告停止其权利之全部或一部。
第 四 章 监护
第 一 节 未成年人之监护
第1091条
未成年人无父母,或父母均不能行使、负担对于其未成年子女之权利、义务时,应置监护人。但未成年人已结婚者,不在此限。
第1092条
父母对其未成年之子女,得因特定事项,于一定期限内,委托他人行使监护之职务。
第1093条
后死之父或母得以遗嘱指定监护人。
第1094条
父母均不能行使、负担对于未成年子女之权利义务,或父母死亡而无遗嘱指定监护人时,依左列顺序定其监护人∶
一 与未成年人同居之祖父母。
二 与未成年人同居之兄姊。
三 不与未成年人同居之祖父母。
未能依前项之顺序定其监护人,或为未成年子女之最佳利益,法院得依未成年子女、检察官、当地社会福利主管机关或其它利害关系人之声请,就其三亲等内旁系血亲尊亲属、社会福利主管机关、社会福利机构或其它适当之人选定或改定为监护人,并得指定监护之方法。
法院为前项选定或改定前,应命主管机关或其它社会福利机构进行访视,提出调查报告及建议。声请人或利害关系人亦得提出相关资料或证据,供法院斟酌。
依第二项选定或改定之监护人,不适用第一千一百零六条之规定。
未成年人无第一项之监护人,于法院依第二项为其选定确定前,由当地社会福利主管机关为其监护人。
第1095条
依前条规定为监护人者,非有正当理由,不得辞其职务。
第1096条
未成年人及禁治产人,不得为监护人。
第1097条
除另有规定外,监护人于保护、增进受监护人利益之范围内,行使、负担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之权利、义务。但由父母暂时委托者,以所委托之职务为限。
第1098条
监护人为受监护人之法定代理人。
第1099条
监护开始时,监护人对于受监护人之财产,应会同亲属会议所指定之人,开具财产清册。
第1100条
受监护人之财产,由监护人管理,其管理费用,由受监护人之财产负担。
监护人管理受监护人之财产,应与处理自己事务为同一之注意。
第1101条
监护人对于受监护人之财产,非为受监护人之利益,不得使用或处分。为不动产之处分时,并应得亲属会议之允许。
第1102条
监护人不得受让受监护人之财产。
第1103条
监护人应将受监护人之财产状况,向亲属会议每年至少详细报告一次。
第1103-1条
监护人因执行财产上之监护职务有过失所生之损害,对于受监护人应负赔偿之责。
第1104条
监护人得请求报酬,其数额由亲属会议按其劳力及受监护人财产收益之状况酌定之。
第1105条
与未成年人同居之祖父母为监护人时,不适用第一千零九十九条、第一千一百零一条后段、第一千一百零三条、第一千一百零三条之一及第一千一百零四条之规定。
第1106条
监护人有左列情形之一时,亲属会议得撤退之:
一 违反法定义务时。
二 无支付能力时。
三 由亲属会议选定之监护人,违反亲属会议之指示时。
第1107条
监护人于监护关系终止时,应即会同亲属会议所指定之人,为财产之清算,并将财产移交于新监护人;如受监护人已成年时,交还于受监护人;如受监护人死亡时,交还于其继承人。
亲属会议对于前项清算之结果未为承认前,监护人不得免其责任。
第1108条
监护人死亡时,前条清算,由其继承人为之。
第1109条
监护人对于受监护人财产所致之损害,其赔偿请求权,自亲属会议对于清算结果拒绝承认之时起,二年间不行使而消灭。
第 二 节 禁治产人之监护
第1110条
禁治产人应置监护人。
第1111条
禁治产人之监护人,依左列顺序定之:
一 配偶。
二 父母。
三 与禁治产人同居之祖父母。
四 家长。
五 后死之父或母以遗嘱指定之人。
不能依前项规定定其监护人时,由法院征求亲属会议之意见选定之。
第1112条
监护人为受监护人之利益,应按受监护人之财产状况,护养疗治其身体。
监护人如将受监护人送入精神病医院或监禁于私宅者,应得亲属会议之同意。但父母或与禁治产人同居之祖父母为监护人时,不在此限。
第1113条
禁治产人之监护,除本节有规定外,准用关于未成年人监护之规定。
第一千一百零五条之规定,于父母为监护人时,亦准用之。
第 五 章 扶养
第1114条
左列亲属,互负扶养之义务:
一 直系血亲相互间。
二 夫妻之一方与他方之父母同居者,其相互间。
三 兄弟姊妹相互间。
四 家长家属相互间。
第1115条
负扶养义务者有数人时,应依左列顺序定其履行义务之人:
一 直系血亲卑亲属。
二 直系血亲尊亲属。
三 家长。
四 兄弟姊妹。
五 家属。
六 子妇、女婿。
七 夫妻之父母。
同系直系尊亲属或直系卑亲属者,以亲等近者为先。
负扶养义务者有数人而其亲等同一时,应各依其经济能力,分担义务。
第1116条
受扶养权利者有数人,而负扶养义务者之经济能力,不足扶养其全体时,依左列顺序定其受扶养之人:
一 直系血亲尊亲属。
二 直系血亲卑亲属。
三 家属。
四 兄弟姊妹。
五 家长。
六 夫妻之父母。
七 子妇、女婿。
同系直系尊亲属或直系卑亲属者,以亲等近者为先。
受扶养权利者有数人而其亲等同一时,应按其需要之状况,酌为扶养。
第1116-1条
夫妻互负扶养之义务,其负扶养义务之顺序与直系血亲卑亲属同,其受扶养权利之顺序与直系血亲尊亲属同。
第1116-2条
父母对于未成年子女之扶养义务,不因结婚经撤销或离婚而受影响。
第1117条
受扶养权利者,以不能维持生活而无谋生能力者为限。
前项无谋生能力之限制,于直系血亲尊亲属,不适用之。
第1118条
因负担扶养义务而不能维持自己生活者,免除其义务。但受扶养权利者为直系血亲尊亲属或配偶时,减轻其义务。
第1119条
扶养之程度,应按受扶养权利者之需要与负扶养义务者之经济能力及身分定之。
第1120条
扶养之方法,由当事人协议定之;不能协议时,由亲属会议定之。
第1121条
扶养之程度及方法,当事人得因情事之变更,请求变更之。
第 六 章 家
第1122条
称家者,谓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而同居之亲属团体。
第1123条
家置家长。
同家之人,除家长外,均为家属。
虽非亲属,而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同居一家者,视为家属。
第1124条
家长由亲属团体中推定之;无推定时,以家中之最尊辈者为之;尊辈同者,以年长者为之;最尊或最长者不能或不愿管理家务时,由其指定家属一人代理之。
第1125条
家务由家长管理。但家长得以家务之一部,委托家属处理。
第1126条
家长管理家务,应注意于家属全体之利益。
第1127条
家属已成年或虽未成年而已结婚者,得请求由家分离。
第1128条
家长对于已成年或虽未成年而已结婚之家属,得令其由家分离。但以有正当理由时为限。
第 七 章 亲属会议
第1129条
依本法之规定应开亲属会议时,由当事人、法定代理人或其它利害关系人召集之。
第1130条
亲属会议,以会员五人组织之。
第1131条
亲属会议会员,应就未成年人、禁治产人或被继承人之左列亲属与顺序定之:
一 直系血亲尊亲属。
二 三亲等内旁系血亲尊亲属。
三 四亲等内之同辈血亲。
前项同一顺序之人,以亲等近者为先;亲等同者,以同居亲属为先,无同居亲属者,以年长者为先。
依前二项顺序所定之亲属会议会员,不能出席会议或难于出席时,由次顺序之亲属充任之。
第1132条
无前条规定之亲属,或亲属不足法定人数时,法院得因有召集权人之声请,于其它亲属中指定之。
亲属会议不能召开或召开有困难时,依法应经亲属会议处理之事项,由有召集权人声请法院处理之。亲属会议经召开而不为或不能决议时,亦同。
第1133条
监护人、未成年人及禁治产人,不得为亲属会议会员。
第1134条
依法应为亲属会议会员之人,非有正当理由,不得辞其职务。
第1135条
亲属会议,非有三人以上之出席,不得开会;非有出席会员过半数之同意,不得为决议。
第1136条
亲属会议会员,于所议事件有个人利害关系者,不得加入决议。
第1137条
第一千一百二十九条所定有召集权之人,对于亲属会议之决议有不服者,得于三个月内向法院声诉。

④ 台湾民法188条为什么规定连带责任

您好,这是关于法人承担其侵权责任方式的规定。
法人对其侵权行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自不待言。但具体实施侵权行为的法人代表人是否应当承担责任?如何承担责任?对此,各国立法之规定有所不同。
(一)法人对受害人承担单独责任。
此为德国所采。德国虽采“法人拟制说”,但对法人之董事或其他代理人致人损害的行为,明文规定由法人单独承担赔偿责任(《德国民法典》第31条)。
(二)法人对受害人承担单独责任,然后法人得追究有过错的行为人的个人责任。
此为瑞士民法所规定。《瑞士民法典》第55条第2项规定:“法人对其机关的法律行为及其他行为承担责任。”第3项规定:“行为人有过错时,行为人另负个人责任。”对前述规定有两种理解:一种是台湾学者的理解,认为依其规定,就损害后果,法人应与有过错的行为人对受害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另一种理解是我国学者的理解,认为依其规定,法人对受害人单独承担责任,有过错的法定代表人应对法人承担责任,并将之称为“两罚制”(前述理解之差异源于海峡两岸所翻译之《瑞士民法典》中文版本对同一条文之不同表述:依台湾译本,前述条文第3项为“行为人就其过错,个人亦负责任”)。
(三)法人原则上应对受害人承担单独责任,但董事等人有过错的,应与法人一起对受害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此为日本所采。《日本民法典》第44条首先在其第1项规定法人对其理事或其他代理人因执行职务致人损害承担赔偿责任,然后在其第2项规定“因法人目的范围外的行为,有损害于他人时,与表决该事项时表示赞成的社员、理事及实施该行为的理事或其他代理人,负连带赔偿责任”。此外,于1974年修订《日本公司法》时补充的两个条文,也作了类似规定。其第266(3)条规定:“董事执行职务有恶意或重大过失时,该董事对第三人也负连带损害赔偿责任。”第266(1)条则就公司董事违法分配盈余、向其他董事贷款、违反竟业禁止义务、违反董事与公司进行交易之限制以及其他违反法令或章程的行为,规定了董事对公司承担连带偿还或连带赔偿责任。这些规定,显示出加重董事责任的立法走向。除日本外,其他一些国家如韩国,也大致采用此种模式。
(四)法人应与代表人对加害人承担连带赔偿责任。
此为我国台湾地区民法典所采。台湾民法典第28条明文规定了此种连带责任,甚至不考虑代表人有无过错(此处的过错当然不是指加害行为之过错,而是指决定实施加害行为的过错)。此外,台湾公司法第23条也规定:“公司负责任对于公司业务之执行,如有违反法令致他人受有损害时,对他人应与公司负连带赔偿之责。”对于何为公司负责人,该法第8条规定“在无限公司、两合公司为执行业务或代表公司之股东;在有限公司、股份有限公司为董事。公司之经理人或清理人,股份有限公司之发起人、监察人、检查人、重整人或重整监督人,在执行业务范围内,亦为公司负责人”。就立法理由而言,台湾学者认为,如按法理,法人机关之行为为法人行为,故构成法人机关成员的个人不应对受害人承担责任。但就保护交易安全立论,则又以规定法人与行为人连带负赔偿之责为妥,其有利于促进法人机关之注意,藉以保护交易安全。
至于法人对受害人单独承担责任或与代表人等行为人连带承担责任之后,法人与行为人之间的内部关系,一般认为得适用民法有关委托合同的规定:因代表人处理法人事务时,对于法人负有善良管理人之注意义务,如因其过失而致法人以损失,法人对之享有追偿权。同时,在实行连带责任的情形,如果代表人因其无过失之行为而使法人应负无过失责任,因而代表人也与法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时,代表人在对受害人承担责任后,反过来对法人享有追偿权。
我国《民法通则》第55条规定采用的是法人对受害人单独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但对于法人是否得对有过错的代表人享有追偿权,未作直接规定。比较上述立法模式,其不同点主要在是否规定法人代表人与法人共同承担连带责任。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有下列因素可值考虑:第一,从理论上讲,如果承认法定代表人的行为即法人自身的行为,在执行职务的活动中,法定代表人不存在其自身的个人人格,则难以认定法定代表人执行职务的行为“一方面为法人之行为,他方面为自己之行为”。故责令法定代表人对受害人负直接责任无法理上的说服力;第二,法人侵权行为通常发生在交易之外(否则应为合同责任),故规定连带责任并不能有利于交易安全的保护;第三,代表人之赔偿能力与法人之赔偿能力通常不可同日而语,规定连带责任,固然可为受害人增加选择机会,但实际意义不大;第四,即令发生因法人机关之恶意或重大过失从事目的外违法行为造成他人严重损害,而法人之全部财产不足以赔偿损失的情形,也可以适用“法人人格否认”制度,责令有过错的股东(尤其是担任代表人的股东)承担个人赔偿责任。基于上述考虑,笔者认为,我国民法应规定法人对其代表人执行职务的致害行为,对受害人单独承担全部责任。至于法人承担责任后对有过错的代表人的追偿或者处罚,得根据法人章程或者公司法有关规定进行。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⑤ 哪个数据库可以查找台湾地区法律相关材料

总体介绍

台湾地区现行法律制度直接承袭了国民党在大陆时期的“六法内”体系,
即以“宪
法”、容“民法典”、“刑法典”、“行政法典”、“民事诉讼法典”、“刑事诉
讼法典”等六大法典构成其基本框架。“六法” 体系包括以下几个层级:①基
本法典,即六大法典;② 相关法规,即围绕基本法典制定的低位阶法规,如法、
条例、细则、办法等;③ 判例和解释令,即“最高法院”所作的判例和大法官
会议所作的解释例和决议。
[1]
台湾地区“中央法规标准法”对法规的各种形式
均作了详细规定。[2] “立法院”是台湾地区的立法机关。

⑥ 台湾地区民法典规定:“胎儿以将来非死产者为限,关于其个人利益之保护,视为既已出生”

我理解的意思是,胎儿将来活着出生,没有胎死腹中,没有流产。

⑦ 台湾地区“民法”保证责任免除的情形有哪

摘录:台湾地区《民法典》

第750条(保证责任除去请求权)

保证人受主债务人之委任而为保证者,有左列各款情形之一时,得向主债务人请求除去其保证责任:

一、主债务人之财产显形减少者。

二、保证契约成立后,主债务人之住所、营业所或居所有变更,致向其请求清偿发生困难者。

三、主债务人履行债务迟延者。

四、债权人依确定判决得令保证人清偿者。

主债务未届清偿期者,主债务人得提出相当担保于保证人,以代保证责任之除去。

第751条(保证责任因债权人抛弃担保物权而减免)

债权人抛弃为其债权担保之物权者,保证人就债权人所抛弃权利之限度内,免其责任。

第752条(定期保证之免责)

约定保证人仅于一定期间内为保证者,如债权人于其期间内,对于保证人不为审判上之请求,保证人免其责任。

第753条(未定期保证责任之免除)

保证未定期间者,保证人于主债务清偿期届满后,得定一个月以上之相当期限,催告债权人于其期限内,向主债务人为审判上之请求。

债权人不于前项期限内向主债务人为审判上之请求者,保证人免其责任。

第754条(连续发生债务保证之终止)

就连续发生之债务为保证而未定有期间者,保证人得随时通知债权人终止保证契约。

前项情形,保证人对于通知到达债权人后所发生主债务人之债务,不负保证责任。

第755条(定期债务保证责任之免除)

就定有期限之债务为保证者,如债权人允许主债务人延期清偿时,保证人除对于其延期已为同意外,不负保证责任。

第756条之1(人事保证之意义及要式性)

称人事保证者,谓当事人约定,一方于他方之受雇人将来因职务上之行为而应对他方为损害赔偿时,由其代负赔偿责任之契约。

前项契约,应以书面为之。

第756条之2(保证人损害赔偿责任之限制)

人事保证之保证人,以雇用人不能依他项方法受赔偿者为限,负其责任。

保证人依前项规定负赔偿责任时,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契约另有订定外,其赔偿金额以赔偿事故发生时,受雇人当年可得报酬之总额为限。

第756条之3(人事保证之期间)

人事保证约定之期间,不得逾三年。逾三年者,缩短为三年。

前项期间,当事人得更新之。

人事保证未定期间者,自成立之日起有效期间为三年。

第756条之4(保证人之终止权)

人事保证未定期间者,保证人得随时终止契约。

前项终止契约,应于三个月前通知雇用人。但当事人约定较短之期间者,从其约定。

第756条之6(法院之酌减权)

有左列情形之一者,法院得减轻保证人之赔偿金额或免除之:

一、有前条第一项各款之情形而雇用人不即通知保证人者。

二、雇用人对受雇人之选任或监督有疏懈者。

第756条之7(人事保证之消灭)

人事保证关系因左列事由而消灭:

一、保证之期间届满。

二、保证人死亡、破产或丧失行为能力。

三、受雇人死亡、破产或丧失行为能力。

四、受雇人之雇佣关系消灭。

第756条之8(请求权之短期消灭时效)

雇用人对保证人之请求权,因二年间不行使而消灭。

第756条之9(准用之规定)

人事保证,除本节有规定者外,准用关于保证之规定。

⑧ 台湾“民法”中满20岁为成年人

台湾地区所有正式公文中显示岁数都指的是周岁

⑨ 民法通则和台湾民法典区别

不说具抄体条款,那么袭比较太难。
简单说,两部法律适用范围不同,民法通则在空间上适用于中国大陆地区,台湾民法典适用于中国台湾省地区。
其实大体上二者是基本一致的,因为大陆的民法通则也借鉴了很多台湾的民法,而且二者都有的国民法典的影子。只是在某些观点上有出入。

热点内容
东莞劳动法关于产假的规定 发布:2025-09-17 04:41:07 浏览:897
南开大学经济法考研红宝书 发布:2025-09-17 04:41:06 浏览:175
经济法阶段练习一及答案 发布:2025-09-17 04:40:30 浏览:253
南大经济法2018 发布:2025-09-17 04:39:42 浏览:292
合同法与合同管理考试题目 发布:2025-09-17 04:39:00 浏览:200
自考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试题 发布:2025-09-17 04:34:07 浏览:616
云梦法院网 发布:2025-09-17 04:33:27 浏览:315
考研经济法是统考吗 发布:2025-09-17 04:17:23 浏览:997
法律顾问意见书表 发布:2025-09-17 04:17:16 浏览:719
自考国际经济法2018年10月真题 发布:2025-09-17 04:08:08 浏览: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