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372条
Ⅰ 刑法第372条,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
属于冒充军人撞骗罪。
Ⅱ 危害国防利益刑法罪名有哪些
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 336.阻碍军人执行职务罪刑法第368条第1款 337.阻碍军事行动罪刑法第368条第2款 338.破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刑法第369条 339.过失损坏武器装备、军事设施、军事通信罪刑法第369条第2款刑法修正案五 340.故意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罪刑法第370条第1款 341.过失提供不合格武器装备、军事设施罪刑法第370条第2款 342.聚众冲击军事禁区罪刑法第371条第1款 343.聚众扰乱军事管理区秩序罪刑法第371条第2款 344.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刑法第372条 345.煽动军人逃离部队罪刑法第373条 346.雇用逃离部队军人罪刑法第373条 347.接送不合格兵员罪刑法第374条 348.伪造、变造、买卖武装部队公文、证件、印章罪刑法第375条第1款 349.盗窃、抢夺武装部队公文、证件、印章罪刑法第375条第1款 350.非法生产、买卖武装部队制式服装罪(取消非法生产、买卖军用标志罪罪名)第375条第2款(《刑法修正案(七)》第12条第1款) 伪造、盗窃、买卖、非法提供、非法使用武装部队专用标志罪第375条第3款(《刑法修正案(七)》第12条第2款) 351.战时拒绝、逃避征召、军事训练罪刑法第376条第1款 352.战时拒绝、逃避服役罪刑法第376条第2款 353.战时故意提供虚假敌情罪刑法第377条 354.战时造谣扰乱军心罪刑法第378条 355.战时窝藏逃离部队军人罪刑法第379条
Ⅲ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罪名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罪名共计451个。
1997年12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951次会内议讨论容,通过了《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规定》,确定了413个罪名,并于12月16日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的形式对外公布。刑法经过八次修正,2011年2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修正,罪名达到451个。
Ⅳ 刑法罪名共有多少条
修订刑法施行后,1997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共确定了414个罪名。2002年3月26日,“两高”《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新增6个罪名,同时减少2个旧罪名。2003年8月21日“两高”《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二)》新增4个罪名。2007年11月6日“两高”《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三)》新增14个罪名,致此,刑法罪名共436个。2009年“两高”《罪名补充规定(四)》新增9个罪名。2011年5月1号,刑法修正案(八)新增10个罪名,截至目前,刑法分则共有罪名455个。
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1到12条,12个
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13条到59条。47个。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60到168条,109个。
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169到211条,43个。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212到224条13个。
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225到350条。126个。
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351条到372条,22个。
第八章贪污贿赂罪373条到385条,13个。
第九章渎职罪386到424条,39个。
第十章军人违反职责罪425条到455条,31个。
Ⅳ 刑法第372条的情节严重指什么
1.刑法372条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
2.情节严重处于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Ⅵ 刑法规定的罪名有哪些
修订刑法施行后,1997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共确定了414个罪名。2002年3月26日,“两高”《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新增6个罪名,同时减少2个旧罪名。2003年8月21日“两高”《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二)》新增4个罪名。2007年11月6日“两高”《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三)》新增14个罪名,致此,刑法罪名共436个。2009年“两高”《罪名补充规定(四)》新增9个罪名。2011年5月1号,刑法修正案(八)新增10个罪名,截至目前,刑法分则共有罪名455个。
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1到12条,12个
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13条到59条。47个。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60到168条,109个。
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169到211条,43个。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212到224条13个。
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225到350条。126个。
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351条到372条,22个。
第八章贪污贿赂罪373条到385条,13个。
第九章渎职罪386到424条,39个。
第十章军人违反职责罪425条到455条,31个。
详情请参阅链接 :https://www..com/link?url=-_&wd=&eqid=
Ⅶ 刑法上都有哪些罪名
修订刑法施行后,1997年12月25日最高人民检察院发布《关于适用刑法分则规定的犯罪的罪名的意见》,共确定了414个罪名。2002年3月26日,“两高”《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新增6个罪名,同时减少2个旧罪名。2003年8月21日“两高”《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二)》新增4个罪名。2007年11月6日“两高”《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确定罪名的补充规定(三)》新增14个罪名,致此,刑法罪名共436个。2009年“两高”《罪名补充规定(四)》新增9个罪名。2011年5月1号,刑法修正案(八)新增10个罪名,截至目前,刑法分则共有罪名455个。
第一章危害国家安全罪1到12条,12个
第二章危害公共安全罪13条到59条。47个。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60到168条,109个。
第四章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169到211条,43个。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212到224条13个。
第六章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225到350条。126个。
第七章危害国防利益罪351条到372条,22个。
第八章贪污贿赂罪373条到385条,13个。
第九章渎职罪386到424条,3个
第十章军人违反职责罪425条到455条,31个。
比较常见的有盗窃罪、诈骗罪、抢劫罪、抢夺罪、敲诈勒索罪、交通肇事罪、故意伤害罪、故意杀人罪、制作贩卖伪劣商品罪、贩卖毒品罪、寻衅滋事罪、聚众斗殴罪、妨碍公务罪、 贪污罪、受贿罪、职务侵占罪、非法拘禁罪、强奸罪、走私罪。
Ⅷ 哪里可以找到大韩民国刑事法条
棒子ZF网站肯定有。
Ⅸ 刑法有哪几个主要法条
第二百七十七条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处三年以下有 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罚金。
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依法执行代表职务的 ,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在自然灾害和突发事件中,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未使用暴力、威胁方法,造 成严重后果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
「相关法条」《刑法》第157条第2款、第242条第1款;最高人民检察院2000年3月21日《关于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事业编制人员依法执行行政执法职务是否可对侵害人以妨害公务罪论处的批复》。
「意思分解」
1本条规定是妨害公务罪。典型的妨害公务罪即第1款规定的以暴力、威胁的方法阻碍国家 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职务的行为。本条第2款、第3款、第4款规定的是特殊情形的妨害公务行为。本罪的犯罪对象是正在依法执行职务的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包括人大代表、红十字会工作人员)。
2如果是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人大代表执行公务的,要求必须是依法执行代表职务;如 果是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红十字会工作人员依法履行职责的,还要求必须是发生在自然灾害或突发事件中,这是特定时间要件;对于故意阻碍国家安全机关或者公安机关依法执行国家安全工作任务,则不需要必须以暴力、威胁方法作为特定的手段要件,但此种情形构成本罪的要满足二个条件:一是依法执行的是国家安全工作任务;二是要求必须造成严重后果。而本条前三款所规定的情形并没要求必须有严重的后果发生。当然,如果采用了暴力威胁的手段,阻碍国家安全机关、公安机关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安全任务,即使没有造成严重后果,也可以构成妨害公务罪,因为这完全符合本条第1款的规定。
3根据《关于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事业编制人员依法执行行政执法职务是否可对侵害人 以妨害公务罪论处的批复》,对于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有事业单位人员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执行行政执法职务的,或者以暴力、威胁方法阻碍国家机关中受委托从事行政执法活动的事业编制人员执行行政执法职务的,对侵害人也应以妨害公务罪追究刑事责任。
「重点法条」
第二百七十九条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招摇撞骗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 、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依照前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相关法条」《刑法》263、266、372条。
「意思分解」
1本条规定的是招摇撞骗罪。本罪行为的实质是利用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谋取非法利益,这种“非法利益”既包括物质性,也可能是非物质性的。行为人必须同时具备冒充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身份和招摇撞骗的行为才能构成本罪。
2注意冒充军警人员进行犯罪活动的处理方法,在刑法分则中,有三个地方分别对此作了 相应的规定:一是如果冒充军警进行抢劫的,应作为抢劫罪的(情节)加重犯,在10年以上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的范围处罚(第263条);二是如果冒充人民警察招摇撞骗的,应定招摇撞骗罪,并从重处罚(本条第2款);三是如果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的,应定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第372条)。可见,同样是冒充军警,如果是进行抢劫的,则定性一样,如果是招摇撞骗的,则定性不同。那么如果冒充武警进行招摇撞骗的,应如何定性?根据《刑法》第450条的规定,在我国,军人的范围包括人民武装警察,所以,冒充武警与冒充民警进行招摇撞骗行为的定性有所不同,前者构成372条的冒充军人招摇撞骗罪,而后者则构成本条的招摇撞骗罪。因为武警属于军人的范畴,而民警则属于国家机关(公安机关)工作人员的范畴。
3注意区分招摇撞骗罪与诈骗罪的界限。招摇撞骗必须以冒充国有机关工作人员的方式进行行骗。再者,招摇撞骗不仅谋取物质性的利益,也可以是非物质性的利益。如果二者构成要件发生重合的情况,应当考虑优先适用重法的原则,如果具体犯罪行为对应的法定刑幅度一致,应适用特殊法条的原则,即二者竞合时不能一律定招摇撞骗罪或一律定诈骗罪,而应具体分析,区别不同情况。
「重点法条」
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 夺政治权利。
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相关法条」全国人大常委会1998年12月29日《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 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第2条;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2001年7月2日《关于办理伪造、贩卖伪造的高等院校学历、学位证明刑事案件如何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
「意思分解」
1本条第1款规定是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和盗窃、抢夺、毁灭国 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罪。第2款规定的是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印章罪,注意该犯罪对象仅限于印章而不包括公文、证件,这里的公司、企业也不仅限于国有性质的单位。第3款规定的是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罪。
2注意伪造、变造、买卖公文、证件、印章的犯罪与其他犯罪行为的关系。行为人利用这
些公文、证件、印章,一般都是为了进一步实施其他犯罪活动,因此常与这些罪行发生牵连 关系,对此,应当按照处理牵连犯的原则处理,即以其中最重的罪名定罪量刑。
3《关于惩治骗购外汇、逃汇和非法买卖外汇犯罪的决定》第2条规定,买卖伪造、变造的 海关签发的报关单、进口证明、外汇管理部门核准件等凭证和单据或者国家机关的其他公文、证件、印章,依本条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定罪处罚。
4对于伪造、或者贩卖伪造的高等院校学历、学位证明的行为定性问题。上述两高联合作 出的司法解释规定应当以本条第2款即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论处(高等院校的学历证明不属于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故不能定第1款之罪,但伪造高等院校学历证明必然同时有伪造该高校印章的行为,而高等院校又属于事业单位,故可构成第2款的伪造事业单位印章罪)。
5本条所规定的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不包括武装部队的公文、证件、印章,对这些公文、证件、印章的伪造、变造、买卖、盗窃、抢夺的,应以《刑法》375条定罪处罚。
「重点法条」
第二百八十二条以窃取、刺探、收买方法,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
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绝密、机密的文件、资料或其他物品,拒不说明来源与用途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
「相关法条」《刑法》第111条。
「意思分解」
1本条第1款规定的是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第2款规定的是非法持有国家绝密、机密文件 资料、物品罪。二者的犯罪对象有所不同,前者包括绝密、机密、秘密这三个密级的国家秘密,后者仅限于属于国家绝密、机密二个密级的文件、资料、物品。
2如果行为人采取窃取、刺探、收买方法获取国家秘密后向境外机构、组织、人员提供的 ,应当以《刑法》111条的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定罪处罚。
3行为人非法持有属于国家绝密、机密文件、物品、资料的必须是具有拒不说明来源和用 途的情形,才可构成本罪,即仅仅有非法持有尚不能定本罪,如果能够查明其来源或者用途,则应以其他相关犯罪论处如间谍罪、为境外窃取、刺探、收买、非法提供国家秘密罪、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等,而不再定本罪。
「重点法条」
第二百八十六条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功能进行删除、修改、增加、干扰,造成计算机信息系统不能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后果特别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违反国家规定,对计算机信息系统中存储、处理或者传输的数据和应用程序进行删除、修改、增加的操作,后果严重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故意制作、传播计算机病毒等破坏性程序,影响计算机系统正常运行,后果严重的,依照第一款的规定处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