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华表与司法

华表与司法

发布时间: 2021-02-18 09:20:57

⑴ 华表的含义

华表是一种中国古代传统建筑形式,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称桓表,以一种望柱的形式出现,富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1)华表与司法扩展阅读:


相传尧时立木牌于交通要道,供人书写谏言,针砭时弊。远古的华表皆为木制,东汉时期开始使用石柱作华表,华表的作用已经消失了,成为竖立在宫殿、桥梁、陵墓等前的大柱。华表通常由汉白玉雕成,华表的底座通常呈方形,是莲花座或须弥座,上面雕刻有龙的图案,蟠龙柱上雕刻一只蟠龙盘于柱上,并饰有流云纹;上端横插一云板,称为诽谤木;石柱顶上有一承露盘,呈圆形,因此对应天圆地方,上面的蹲兽为传说中的神兽朝天吼,或称为望天犼。

可见华表不单纯是个装饰品,而是提醒古代帝王勤政为民的标志。北京天安门前后,各有一对华表,华表的柱身上雕刻着盘龙,柱头上立着瑞兽,它们和天安门前的石狮以及两侧的金水桥一起烘托着这座皇城的威严气势。

古朴精美的华表,与巍巍壮丽、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体,使人既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又感到历史的庄重和威严。华表实际上已经与中华民族,和中国古老的文化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标志。

华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后来的邮亭、传舍也用它作标识,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后来统称为"桓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读成了"华表"。

⑵ 华表是如何诞生的

华表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它高大挺拔,古朴精美,尤其是天安门前的那对高大的华表,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则更为壮观,此外在明十三陵以及卢沟桥等处也可以看到它们,但华表是如何诞生的呢?

一般认为,华表是一种在古代建筑物中用于纪念、标识的立柱,相传在我国尧舜时代,人们就在交通要道树立木柱,作为行路时识别方向的标志,这就是华表的雏形。还有人认为,华表起源于远古时代部落的图腾标志,现在天安门广场的华表上蹲着一头怪兽,非狮非狗,名为“望天吼”,民间传说这种怪兽喜好观望,让它望着宫外,是让它眺望远游的皇帝早日归来,整理朝纲。而远古的人们都将本族崇拜的图腾标志雕刻在华表上,顶礼膜拜。后来随着图腾崇拜时代的结束,华表柱顶的图腾也就逐渐演化为“望天吼”类的吉祥动物了。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华表在上古名为“谤木”。相传尧舜为了纳谏,在交通要道和朝堂上树立木桩,为人们出谋划策提意见提供方便,后来演化为皇家建筑的一种特殊标志。

还有意见认为,华表是由一种古代乐器演变而来的,这种乐器为木铎。先秦时,代天子征求百姓意见的官员,奔走于全国各地,敲击木铎引人注意,后来天子不再派人出去征询意见,而是将木铎放大,树立在王宫之前,提醒人们劝谏,然后逐渐演变成了华表。也有人将华表认定为古代观天测地的一种仪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种观察天文的仪器像华表,人们立木为竿,以日影长度测定方位、节气,并以此来测恒星,以观测恒星年的周期。古代在建筑前,还以此法定位取正,一些大型建筑施工期长,立表必须长久保存,就改立木柱为石柱。施工完成后,石表就保存下来了,逐渐演化为一种标志性建筑,由实用性的仪器,变为装饰性的华表。

总之,关于华表的诞生说法不一,但无论如何华表都聚集了中华先辈们的智慧,等待科学去慢慢探索它。无人破译的手稿

美国康乃狄格州纽黑文市耶鲁大学的贝耐克珍本书与手稿图书馆内,几乎每天都有人来打听那卷“沃伊尼克手稿”。

手稿长8英寸半,宽5又3/4英寸,约200页,所用的是上等皮纸,上面写满奇字,由一种别人见所末见的字母组成。稿中的插图也同样古怪,看来描绘的是植物、女人和天文图。由于文字和图画都不易理解,此手稿号称世上最奥秘难解的手稿。1912年,纽约书商沃伊尼克宣称在意大利蒙德拉戈内学院的图书馆内发现这卷稿子,该学院位于弗拉斯卡蒂市,是耶稣会出钱创办的。沃伊尼克把手稿买下,携返纽约,着手追查其来历。稿内夹了一封信,是布拉格大学校长和杰出科学家马西于1666年写给著名学者柯切尔的。有了这封信,追查工作容易得多。

马西在信中表示,他从“一位密友”处得到手稿,后转送业师柯切尔,因深信除了柯切尔,没有人看得懂。信内又说,根据可靠消息,这卷手稿曾属16l2年逝世的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鲁道夫二世。鲁道夫花了6000枚金币买下手稿,金额在当时可算是大数目了。

马西信中最重要一点,是指出鲁道夫认为手稿作者是英国人培根。培根生于13世纪,在中世纪学术界享誉甚隆,人称“超凡博士”。他远见卓识,曾预言不少20世纪才出现的事物,如汽车、飞机等。他是数学和物理学专家,又是声望极高的哲学家和炼金术士。

“沃伊尼克手稿”会不会是培根最伟大的著作,谈及极其先进的科学理论,以致无法用普通文字写出来?沃伊尼克希望找到答案,于是将副本分送给感兴趣的学者研究,岂料学者大多对此一窍不通。他们起初以为手稿的密码相当简单,不难译解,研究起来才知道不是那么一回事。

此后近60年,手稿的研究并无什么进展,到1970年,耶鲁大学的布伦博教授着手研究这个问题,才有点头绪。他看到手稿内一些符号,想起在另一份文件中偶然见过一种图解,图解中以符号代表数字。

布伦博教授仔细查看手稿内若干页边空白,找到一些胡乱写成的算式,看来作者采用的可能也是数字代号。他在一处页边上找到一个图表,表上有26个符号,数目刚好和英文字母的相等。表中那些符号及其排列次序,跟页边算式内的符号及次序几乎完全一样。

这是译解密码的线索吗?从l到9的每个数字,是否各代表26个字母中的3个?布伦博列出下表:

“沃伊尼克手稿”中的文字大多证实为一种简化的拉丁文。词尾常为us,在这套密码中,布伦博用9来表示us。

这个图表是否就是手稿内所用的密码呢?手稿某页的插图画了一棵像胡椒的植物。布伦博用数目字代插图下面所写的符号,得到757752。根据这些数字查对图表,正好拼出了胡椒的英文名字。用同样方法还译出了其他植物和星辰的名称。

“沃伊尼克手稿”的秘密仍未揭开。例如,原文的主要部分很多重复,而且看起来往往毫无意义。布伦博教授推测,那可能是一名炼金术士杂乱无章地写下的记录,尝试依照古法用神秘物质或炼金药点石成金。果真如此,那么炼金药的配方会不会就藏在这卷神秘难解的手稿里?要揭露“沃伊尼克手稿”的真相,还有待学者进一步研究。

“仙字”之谜

福建省南部山清水秀的华安县境内,九龙江的支流汰溪日夜奔腾。在溪口入江处附近高达30余米的悬崖峭壁上,约有20个字形奇异的石刻文字,它们散布在5个地方,依稀可辨。这是我国南方少见的古代象形石刻文字。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学士无从破读,视其为“仙字”。“仙字”的所在地也因此被称为“石铭碑”、“仙字潭”。现有资料显示,至迟在唐代,华安“仙字潭”的“仙字”就已为世人所见。唐、宋以后,许多文人骚客接踵而来,但面对“仙字”,他们依然无从认识,只能留下一些诸如“有文纵横如篆书”、“虫文写篆不可识”之类的感叹吟唱。

1915年,岭南大学教授黄仲琴先生只身来到华安“仙字潭”考察,从此打开了科学考察“仙字”之谜的大门。1957年,福建省文物管理委员会派员为“仙字潭”的“仙字”逐一做了拓片照相记录,并发表了调查报告,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完整可靠的材料。他们经过考察得知,这些所谓的“仙字”,其实都是凿刻在“仙字潭”摩崖石壁上的象形文字。字体大的长70余厘米、宽20余厘米,小的长10余厘米、宽仅几厘米。它们都保留着原始古朴的象形表意形态,个别的虽与甲骨金文或蝌蚪文有所类似,但又不尽相同。其形状有的像挥动双手的斗士,有的像鼓腹挺立的女性,有的像引颈待诛的俘虏……

流行千余年的“仙字”之说虽然就此被打破,但确定这些符号性质的问题却接踵而来。有的学者认为它应属于原始象形表意文字,有的认为应属于图像文字,有的则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吴籀”。关于“仙字”的凿刻时代,一种意见认为在春秋时期,另一种意见则认为可能早到商代,因为只要有金属器具,“仙字”的凿刻就不成问题。至于“仙字”的作者,有的认为是春秋时期的吴人,有的则认为是福建南部地区的古代土著居民即越人。

这些‘仙字”到底记叙了些什么?这是千百年来人们十分感兴趣的问题。黄仲琴教授在考察后认为,“实非符篆之类”,“至其有似古金文者,亦不得强为附会”,但他没有解释“仙字”到底说了些什么。1959年,福建师范大学刘惠蒸副教授首次对“仙字潭”石刻做了全面考证,认为它是记载春秋时期吴部落战胜夷、越、番三个敌对部落后的纪功石刻。

“仙字”的历史真相还未大白,对这一历史真相的认识,还有赖于对同一历史时期当地社会和民族文化史的进一步整体把握,而这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无字碑”有什么含义

在陕西省乾县西北80千米处的梁山上,坐落着武则天的陵墓,它规模宏大,气势雄伟,墓道两旁耸立着一排排高大的石人石马,十分壮观。然而,在其高达6.3米的巨型墓碑上,却一个字也没有,这是武则天临死前在遗嘱里亲自交代的,后人称它为“无字碑”。

一代女皇武则天,为什么死后只树碑而不立传?1000多年来,人们一直为之迷惑不解。

有人说,武则天在位21年间,做了不少好事,立下了丰功伟绩,例如重用人才,重视教育,奖励生产等。因此,她的功劳很大,一时很难用文字来表述她一生伟绩。

也有人说,武则天在位期间,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打击豪门贵族,却也在自己身边拉拢了一批新的官僚,形成了新的特权集团,他们排斥异已,滥用权力,培植党羽。于是,她在临死前,感到自己不得人心,怕后人唾骂,只好立无字碑了。

有的人以为,武则天当皇帝以后,特别是到了晚年,生活奢侈浪费,大肆挥霍国家财产,大建寺院与享乐场所,使经济受到了严重影响,政治也日益腐败,引起了全国上下的不满,所以死后无脸为自己撰文立传。

有的人则认为,武则天一生有功也有过,功劳很大,而罪恶也很多,一时很难做出恰当的评价,只好使碑文空着,让后人去下结论。

还有人认为,武则天作为女皇帝,死后不给自己留碑文,是一种谦虚的表现,有“自知之明”。

以上这些都是后人的种种猜测而已,无字碑的真正用意是什么?究竟哪一种说法正确?或是可能还有另外的含义?这个谜不知要到何时才能解开。

“天书”的猜想

史蒂文斯,1805年11月28日出生于美国的新泽西州。青少年时代即对文物考古抱有浓厚的兴趣,曾到中东一带考察,游历了埃及、阿拉伯、巴勒斯坦、希腊和土耳其,出版了两本游记。1839年,他偶然读到一篇谈到中美洲古建筑遗址的军事报道,激发起他强烈的好奇心,他决心去寻找这些湮没在丛林中的古迹。他约好他的朋友、制图员弗雷德利克·卡瑟伍德,两人一同制定计划,准备行装。就在将要动身前,恰逢美国驻中美洲代办突然去世,史蒂文斯与当时任美国总统的马丁·范·布伦拉好关系,谋到了这个闲职,以“美国使节”的头衔出发了。到达中美洲后,他们发现这里正处于腥风血雨的内战之中,在这种形势下,惟一可做的工作便是寻找玛雅文明的废墟。

史蒂文斯和卡瑟伍德久闻位于洪都拉斯境内,紧邻危地马拉边境的科潘村有许多古迹,他们便把科潘作为调查的第一站,雇佣了印第安向导和民夫,向丛林中进发。一路上披荆斩棘,饥餐渴饮,穿越一道道林莽,涉过一片片沼泽,终于来到目的地。在那里,他们发现了著名的科潘古城,古城中保存的15座刻满象形文字图案和装饰花纹的石柱牌,以及一座金字塔形的巨大建筑遗址,令他们惊叹不已。他们万万没想到,中美洲居然生活过堪与任何古老民族相媲美的印第安人!这一重大发现使他们忘掉了旅途的辛劳和环境的险恶。他们对科播进行详细地调查、记录和绘图后,旋即进入危地马拉,后来又去了墨西哥的恰巴斯和尤卡坦,他们将沿途看到的许多玛雅文明废墟,都一一作了详细的记录和绘图。1842年,史蒂文斯在纽约出版了《中美洲、恰巴斯和尤卡坦旅途见闻》一书,不久,卡瑟伍德的画集也问世了,引起了世人的强烈反响,史蒂文斯的书一版再版,被译成多种文字,畅销不衰。每个人都在谈论中美洲,并提出一连串的问题:这些废墟的主人是谁?他们从哪里来?他们与北美大陆上的印第安人是否是同一血缘?为什么会有特别发达的文明?刻画在石碑上的神秘符号有何意义?……

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把这一伟大的文明定名为玛雅文化,可是,许多实质性的问题依然无法得到解决。学者们唇枪舌剑争论不休长达20年。1863年,一位名叫布拉塞·德·布尔布尔(1814~1874年)的法国学者在西班牙马德里皇家历史学会图书馆查阅政府档案时,发现一本纸质发黄的古代手稿,名叫《尤卡坦事物考证》,是西班牙派往中美洲尤卡坦地区的主教狄亚哥·迪兰达于1566年撰写的。这位主教在职期间,一方面于1562年7月将所有能够搜集到的玛雅文字记录,全部当做魔鬼的著作焚毁;另一方面,他又出于对古代知识的热爱,跟一位废黜的玛雅王公柯柯姆交上了朋友,并将听到的有关玛雅诸神及战事的奇特故事一一记录下来,尤为可贵的是,他在这本书里,还画下了玛雅人用以表示各个日期和月份的象形文字草图。

简单的几幅草图,却成为人们解开玛雅文明奥秘的钥匙。纪念碑上的象形文字获得了生命,玛雅文明开始焕发出生机,美国学者安娜·泰利·怀特在《湮没的世界》一书中评价说:“西班牙人从墨西哥榨取的全部黄金都及不上那么大的价值。”

值得庆幸的是,西班牙人并没能够将玛雅文献全部焚毁,三本玛雅文献大概是被好奇的西班牙士兵带到了欧洲,从而被保存下来,它们是:现收藏于德国德累斯顿的最古老的一份被称为《德累斯顿手抄本》;收藏于法国巴黎的被称为《巴黎手抄本》;另有原属于一份的两个抄本分别藏于西班牙的两个地方,称为《马德里手抄本》和《格巴里耶手抄本》。研究者们立即将这些原稿与狄亚哥·迪兰达的象形文字作了比较,同时又与卡瑟伍德临摹的石柱碑上的象形文字进行了对照,神秘的玛雅文化终于可以窥见一斑了。

然而,由于在1840~1880年的40年间一直没有什么有关玛雅文明的重大发现,所以能够使狄亚哥·迪兰达提供的“钥匙”发挥作用的文字、石柱碑、浮雕和雕像实在是太少了,而中美洲又是一个令人望而却步的地方,在那里从事丛林考古不仅需要热情,而且还需要顽强的意志和坚韧不拔的精神。愿意步史蒂文斯后尘的人实在是太少了。就在研究者们一筹莫展的时候,一位名叫阿尔弗雷德·莫德斯雷的英国人,在188l~l894年间,前后7次进入中美洲热带丛林,他不仅对当时已知的每一个废墟进行了摄影和绘画,而且还对许多碑铭甚至整个石碑作了精心的拓片,还带回来若干尊玛雅雕像的原物以及不少精美的石膏模型。莫德斯雷的工作为玛雅文明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天地,尽管迄今为止人们只破译出将近三分之一的象形文字符号,但是,它对认识密林中的玛雅文明已发挥了无可比拟的作用。而且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天书”般的玛雅文化将重现世人面前的。

⑶ 中国法院门口的标志和象征的意义

中国法院门口抄的标志是法徽,基本图案是麦穗、齿轮、华表、天平。

麦穗和齿轮象征着我们工人阶级为领导,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华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天平象征着公平与正义;红旗象征着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

法徽既是人民法院的标志,也是法官的身份标志,体现着法官应代表国家依法行使审判权,保障在全社会实现公平和正义的深刻喻义。法徽的基本图案由麦穗、齿轮、华表、天平构成。

(3)华表与司法扩展阅读

法徽使用注意事项:

1、佩戴法徽仅限于审判制服,不得在其他服装上佩戴。

2、穿着审判制服不得佩戴法徽以外的徽章,例如检徽、警徽。

3、法袍在制作时法徽已绣好,不再单独佩戴。

4、开庭审判必须佩戴法徽(5公分大法徽)。

5、其他因工作需要的场合亦应佩戴法徽,如宣誓。

6、除法袍外,在其他场合执行公务、参加集体活动、会议及大型集会时均应佩戴小法徽。

⑷ 华表的由来和含义,古文有何记载

华表是什么以及风水作用?——风水术中的华表是指高尖耸立的山峰。有华表,表示该处周围,一般为三、五公里范围有大龙大穴所在,会出王侯大贵。其余在特定建筑物的地方,如学校、桥梁、宫殿、坟墓等等地方,设立华表,有标志、表彰、榜样、庄重、敬重的含义。在中国古代,华表尤指设在桥梁、宫廷、陵墓或城垣等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比如设在陵墓前的叫“墓表”,设在桥梁两头的叫“桥表”等。华表一般由石所造,柱型,上有云板和蹲兽,柱身往往雕有蟠龙、飞凤等饰物。

附录:华表的由来和作用

华表产生于尧帝时期,初始称为诽谤木是木制的,诽谤木上并没有文字而有特殊的雕刻或绘制的纹理,庄严醒目,立于路旁使人一看便知。古文中纹理、花纹称“华”,【古今注】“尧设诽谤木,今之华表”。诽谤木在西汉时仍为木制。《史记孝文纪》“朝有进善之旌,诽谤之木”。那么诽谤木的作用是什么呢?我们理解了“诽谤”一词自然知道什么是“诽谤木”了。 诽:《战国策》“国必有诽誉,忠臣令诽在己,誉在上”。诽:有批评之义。《史记》见令不便,不入言而腹诽。诽:有否定之义。谤:《说文》毁也。诋毁之义。如今大多按《说文》理解。《广雅》恶也,《玉篇》诽也,对也,人道其恶也等---------。其实这些都是东汉以后的变化字义。西汉以前“谤”字的字义并非如此。

《左传庄二十二年》“羁旅之臣,敢辱高位,以速官谤”。(解:“羁旅之臣”即纠察官,不管前面旅行的官员是什么级别都敢拦住他,使其改正旅行中的非礼行为。)在本文中“谤”勒令之义。

《论语19.1》“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本文“谤”为要求,提醒之义。我们把“诽”“谤”两个字链接起来就是:警告,警示。

如今的“诽谤”一词与西汉以前的“诽谤”一词意义差别很大。因此不能以“诽 谤”的今义来解释“诽谤木”。“诽谤木”就是“警示木”。后来改称“华表”。“华表”是一种特殊的标示,是各代王朝专立的,是神圣不可亵渎的,是绝对不允许人们往上面写字的,那上面也没地方写字,没办法写字。更不是什么景观建筑,不是给人欣赏的。

从华表的位置来看:宫门、皇陵、桥、学府、庙宇等,既然是“警示”可直观的理解为“不得惊扰”之义。凡经此路段的旅团、车队、马队、军队等,文官下车,武官下马,不得扬尘、不得急行、不得喧哗、不得擅入、不得无礼等等--------。

如今华表的原本使命已经完成,它是中国古文化的历史见证,它的华丽与庄严醒目表现了“神圣而不可侵犯”,可做为我们民族精神的标志永存。

⑸ 华表的结构和历史

你好,华表是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是中国一种传统的建筑形式。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为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华表的结构:
华表一般由底座,蟠龙柱,承露盘和其上的蹲兽组成。柱身多雕刻龙凤等图案,上部横插着雕花的石板。
华表的历史:
华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后来的邮亭、传舍也用它作标识,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后来统称为“桓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读成了“华表”。 在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因此它又叫“谤木”或“诽谤木”。“诽谤”一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现代的提意见,所以它又具有现代“意见箱”的作用。 据史书上记载,尧时的诽谤木以横木交于柱头,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尧时诽谤木的基本形状。 不过,天安门前的这对华表上都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的那对华表,蹲兽的头则朝向宫内,传说,这蹲兽名叫犼,性好望,犼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宫内吃喝玩乐,希望他经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头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恋游山玩水,快回到皇宫来处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归”。

⑹ 华表是干什么用的有什么象征和寓意

在古代华表有两个作用。分别是皇权的象征及路标。现代,华表是中国的象征,寓意着中华民族的社稷永固,源远流长。

1、古代华表是路标的象征。

古人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后来的邮亭也用它作标识,他的名字叫桓木,但是“桓”和“华”已经比较相近,时间长了就被人们读成了华表。

2、古代华表是象征皇权的专利品

皇帝去过的寺院,或番王立有“当今皇帝万万岁”牌位的地方,都置有岩石雕刻的华表。华表从汉朝开始出现于陵墓前;

南北朝时,陵墓前使用华表,开始流行起来;从唐朝开始路标的功能逐渐消失,逐渐演变为象征性建筑,立于皇宫、皇陵等建筑的前面。

3、现代华表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今天安门内外的两对华表,是用汉白玉雕刻而成的,是以巨大高耸的圆柱为主体,通身塑有缠柱云龙,柱上横贯一块美丽的云板,好似行云插入云际。

古朴精美的华表,与巍巍壮丽、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体,使人既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又感到历史的庄重和威严。

华表实际上已经与中华民族,和中国古老的文化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标志。

(6)华表与司法扩展阅读:

天安门一对华表间距为96米,每根华表由须弥座柱础、柱身和承露盘组成,通高为9.57米,其直径为98厘米,重约2万多公斤。

华表是以巨大高耸的圆柱为主体,通身塑有缠柱云龙,柱上横贯一块美丽的云板,好似插入云际。柱顶上承露盘上雕刻有一个蹲着的神兽,栩栩如生,这神兽名"犼",性好守望门户。

远远地望去,给人一种庄严的感觉,巧妙点缀了整个精美的故宫建筑群,增强了古老建筑艺术的整体感。

⑺ 天安门前的华表的来历和意义是什么

华表的来历,据《史记.五帝纪》公公元前2255年,舜帝曰:“龙,朕畏忌谗说殄伪,振惊朕版众,命汝作纳言,权夙夜出纳朕命,惟信。”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专门听纳群众意见的专职官员。
另据《纲鉴易知录》卷一:舜帝“丁亥二载,求贤才,纳谏。立诽谤木。帝广视听,求贤才以自辅。欲纳谏,以闻其失。立诽谤之木,使天下得攻其过。置敢谏鼓,使天下得尽其言。”
这里看出两点,1,诽谤木为舜帝时设置。但也有文献记载为尧时设置,如前汉书文帝纪中有记。2,诽谤木设置为了听纳下言。据史料记当时小声提意见为诽,大声提意见称谤,而舜帝不管你小声议论还是大声提意见都要有指定地点,故立木为地,即诽谤木。且有专人听取,即纳言官。
改称华表柱的历史记载是南朝齐高帝箫道成时期。据《二十五史.南史》记载,齐高帝(萧道成)在即位前,便在其故有之地武进彭山岗立“诽谤木",名曰"华表柱"。这是正史上首次专门而又明确的记载。……

⑻ 华表的来历

由原始社会在交通要道设立的木柱演化而来。

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后来的邮亭、传舍也用它作标识,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后来统称为“桓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读成了“华表”。

在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因此它又叫“谤木”或“诽谤木”。“诽谤”一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现代的提意见,所以它又具有现代“意见箱”的作用。据史书上记载,尧时的诽谤木以横木交于柱头,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尧时诽谤木的基本形状。

(8)华表与司法扩展阅读

天安门前的一对华表上都有一个蹲兽,头向宫外;天安门后的一对华表,蹲兽的头则朝向宫内,传说,这蹲兽名叫犼,性好望,犼头向内是希望帝王不要成天呆在宫内吃喝玩乐,希望他经常出去看望他的臣民,它的名字叫“望帝出”,犼头向外,是希望皇帝不要迷恋游山玩水,快回到皇宫来处理朝政,它的名字叫“望帝归”。

华表的柱身上雕刻着盘龙,柱头上立着瑞兽,它们和天安门前的石狮以及两侧的金水桥一起烘托着这座皇城的威严气势。古朴精美的华表,与巍巍壮丽、金碧辉煌的故宫建筑群浑然一体,使人既感到一种艺术上的和谐,又感到历史的庄重和威严。华表实际上已经与中华民族,和中国古老的文化紧密相连,从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我们民族的一种标志。

⑼ 天安门的华表的用途是什么

华表是一种中国古复代传统建筑制形式,属于古代宫殿、陵墓等大型建筑物前面做装饰用的巨大石柱,相传华表是部落时代的一种图腾标志,古称桓表,富有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内涵,散发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气质、神韵。

天安门后面也有一对华表,顶上的“犼”头向着宫内,其意是希望帝王不要贪恋宫廷纸醉金迷、美女成群的生活,似乎在告戒皇帝应常出宫体察你的民情!,所以该兽名曰“望帝出”。

(9)华表与司法扩展阅读:

华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建筑物,有着悠久的历史。

相传华表既有道路标志的作用,又有过路行人留言的作用,在原始社会的尧舜时代就出现了。

那时,人们在交通要道设立一个木柱,作为识别道路和标志,后来的邮亭、传舍也用它作标识,它的名字叫作“桓木”或“表木”,后来统称为“桓木”,因为古代的“桓”与“华”音相近,所以慢慢读成了“华表”。

在这根木柱上,行人可以在上面刻写意见,因此它又叫“谤木”或“诽谤木”。“诽谤”一词在古代是议论是非的意思,就是现代的提意见,所以它又具有现代“意见箱”的作用。

据史书上记载,尧时的诽谤木以横木交于柱头,指示大路的方向,天安门前的华表仍然保持了尧时诽谤木的基本形状。

⑽ 天安门的华表,到底是干什么用的

热点内容
侵犯社会法益的类罪名 发布:2025-09-16 16:28:43 浏览:490
药库耗材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16 16:23:14 浏览:975
qq智能abc输入法官网 发布:2025-09-16 16:12:56 浏览:851
社会与法频道写作 发布:2025-09-16 16:11:46 浏览:661
家长把孩子打伤负不负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6 16:11:45 浏览:421
关于刑事诉讼法渊源说法正确的是 发布:2025-09-16 16:10:07 浏览:88
司法行政法治政府工作要点 发布:2025-09-16 16:02:00 浏览:824
经济法兴趣 发布:2025-09-16 15:54:57 浏览:664
张从律师 发布:2025-09-16 15:25:47 浏览:619
经济法担保法案例 发布:2025-09-16 15:21:22 浏览: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