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裁决网
1. 中华判决书网
2014年以后的生效判决可以在最高院的中国裁判文书网上查询,2014年以前的判决需要到回做出判答决的法院查询。
2014年1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正式实施。该司法解释明确,最高法在互联网设立中国裁判文书网,统一公布各级人民法院的生效裁判文书;中西部地区基层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时间进度由高级人民法院决定,并报最高法备案。
中国裁判文书网:http://www.court.gov.cn/zgcpwsw/
2. 审判进度登录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判决结果
盼盼,进度可以登录中国的裁判文书网查询实时更新
3. 怎么在网上查看法院判决结果
现在都要求判决书上网,但是个别地区可能还没有达到要求,或者说只有个别的判决书上网,下面这个网站可以查询判决书:
http://www.court.gov.cn/zgcpwsw/
查判决书其它几种途径:
1.如果你是当事人,可以直接去法院档案室查询或委托别人去查询;
2.如果你不是当事人,在经法院办公室领导签字同意后,可以自己去查询或委托别人去查询;
3.如果你委托的律师是你要查询的案件的代理人,律师就可以直接拿当时案件的委托书去法院查询。
(3)司法裁决网扩展阅读:
民事判决书有:一审程序的民事判决书、二审程序的判决书和审判监督程序的民事判决书等几种类型,如何写好民事判决书是法律写作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民事判决书也是法律界常用的一种应用写作文体。
一审判决书
第一审程序的民事判决书,亦称一审民事判决书,它是人民法院代表国家行使审判权,对受理的民事案件和经济纠纷案件按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第一审普通程序或简易程序审理终结后。
依照国家的民事法律、法规或经济法律、法规,就解决案件的实体问题作出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书面文书处理决定。
二审判决书
第二审程序的民事判决书,亦称二审民事判决书,它是中级以上人民法院民事判决对当事人不服第一审法院民事判决提起上诉的民事案件或经济纠纷案件。
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第二审程序进行审理后,依法作出维持或者改变一审民事判决的书面处理决定。
再审判决书
审判监督程序的的民事判决书,亦称再审民事判决书,他是人民法院对本院或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发生法律效力的民事判决和调解协议。
发现确有错误,或者根据当事人符合法定条件的再申请,或者根据人民检察院的抗诉,依照民事诉讼法规定的审判监督程序进行再审后。
就诉讼那个当事人之间的权力义务关系,作出重新确认处理的书面决定。
特别程序的民事判决书,是人民法院按照民事诉讼法第十五章的规定,审理特殊类型的案件,就某种法律事实是否存在或者某种权利的实际状态如何依法作出确认的书面决定。
按照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的特点是:第一,都不具有民事权益争议的内容;第二,起诉人或申请人都不要求追究民事责任。
4. 法院判决书下来了在网上可以查到吗
登录中国裁判文书网查询判决结果。
网上查看法院判决结果的具体步骤如下回:
1、打开中国裁判答文书网。
2、输入想要检索的案由、关键词、法院、当事人、律师等。
3、按关键词、案由、法院层级、时间等筛选查询想要的具体内容。
5. 网上怎么查询以前的法院判决书
登录中国裁判文书抄网查询判决结果。
网上查看法院判决结果的具体步骤如下:
1、打开中国裁判文书网。
2、输入想要检索的案由、关键词、法院、当事人、律师等。
3、按关键词、案由、法院层级、时间等筛选查询想要的具体内容。
6. 法院判决书怎样在网上公开
法院判决书,只要生效,就会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公开公布,不需要经过当事人的同意。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
1.第二条
中国裁判文书网是全国法院公布裁判文书的统一平台。各级人民法院在本院政务网站及司法公开平台设置中国裁判文书网的链接。
2.第三条
人民法院作出的下列裁判文书应当在互联网公布:
(1)刑事、民事、行政判决书;
(2)刑事、民事、行政、执行裁定书;
(3)支付令;
(4)刑事、民事、行政、执行驳回申诉通知书;
(5)国家赔偿决定书;
(6)强制医疗决定书或者驳回强制医疗申请的决定书;
(7)刑罚执行与变更决定书;
(8)对妨害诉讼行为、执行行为作出的拘留、罚款决定书,提前解除拘留决定书,因对不服拘留、罚款等制裁决定申请复议而作出的复议决定书;
(9)行政调解书、民事公益诉讼调解书;
(10)其他有中止、终结诉讼程序作用或者对当事人实体权益有影响、对当事人程序权益有重大影响的裁判文书。
(6)司法裁决网扩展阅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在互联网公布裁判文书的规定》第四条规定:
人民法院作出的裁判文书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在互联网公布:
(1)涉及国家秘密的;
(2)未成年人犯罪的;
(3)以调解方式结案或者确认人民调解协议效力的,但为保护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他人合法权益确有必要公开的除外;
(4)离婚诉讼或者涉及未成年子女抚养、监护的;
(5)人民法院认为不宜在互联网公布的其他情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