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的面相
㈠ 古代铜牛刑具是一种什么刑罚
古希腊是西方文明的开端,它不是一个国家,是一个地区的统称,创造了灿烂的古希腊文明,但它又是典型的奴隶制社会,统治者为了最大限度镇压被压迫阶级的反抗,发明了种种骇人听闻的酷刑,比如女巫的椅子、水刑、脖颈酷刑、浴桶刑等,下面要讲的铜牛刑也是其中一种。
新的刑具出现,总要找个人试试效果,残暴的法拉里斯直接让帕里劳斯亲自实验,侍卫把帕里劳斯投入铜牛,点火,帕里劳斯不断发出悲惨的叫声,法拉里斯感到非常满意,令人打开铜牛,拉出了奄奄一息的帕里劳斯,这人本想献上杰作投其所好,谁料差点丢了小命,什么赏赐都不要了,灰溜溜跑了,暴君帕里劳斯被推翻后,就是被铜牛烧死的。
在古代,无论中西方,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统治、镇压反抗者,均发明了许多惨绝人寰的刑罚。而有一种刑罚它的残忍程度让人痛苦不堪,时至今日为止,提到它的人也面面相觑。
所谓的“铜牛”之刑,又被称之为西西里牛,是来自于古希腊的一种刑具。据说古希腊有一位暴君特别喜欢利用刑具来处罚反叛他的人,而有一个工匠为了讨得他的开心,特意制作了铜牛刑具。
㈡ 晚上联网报警能否拍到盗窃人的面相吗
晚上受环境影响难以拍到盗窃犯罪嫌疑人的面相,但应当及时报警专,警方立案后可以根据监控拍属照找出犯罪嫌疑人活动轨迹,有助于破案。
盗窃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秘密窃取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公私财物的行为。
《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或者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㈢ 右图是我国刑事相貌学专家赵成文教授通过颅像复原,还原的一个西安半坡男子形象图。他在生活中可能食用
A。因为在半坡遗址发现了大量的水稻和粟,半坡的图腾是人面鱼纹,(从人面鱼纹盘中可以看出)因此有鱼,既然每个答案都有猪肉。所以选A。
㈣ 我会发财吗
天生不会掉馅饼的,想发财要靠自己的努力奋斗才会实现。看面相那是迷信的东西。
㈤ 杨坚 相貌
关于隋文帝杨坚的相貌,《资治通鉴》卷一七五(583)陈至德元年云:
十一月,[陈后主陈叔宝]遣散骑常侍周坟、通直散骑常侍袁彦聘于隋。帝闻隋主[杨坚]状貌异人,使彦画像而归。帝见,大骇曰:“吾不欲见此人!”亟命屏之。
杨坚的相貌到底奇异在何处,以致他的死敌陈叔宝看到画像后会如此惊惧呢?
《隋书》卷一《帝纪》第一《文帝纪》上:
皇妣吕氏,以大统七年六月癸丑夜(按:此日为十三日。见卷二《文帝纪》下仁寿三年夏五月癸卯诏),生高祖于冯翊般若寺,紫气充庭(按:当时风俗,王公贵人临产,必到佛寺。此事《颜氏家训》似有记载,待考)。有尼来自河东,谓皇妣曰:“此儿所从来甚异,不可于俗间处之。”尼将高祖舍于别馆,躬自抚养。皇妣尝抱高祖,忽见头上角出,遍体鳞起。皇妣大骇,坠高祖于地。尼自外入见曰:“已惊我儿,致令晚得天下。”
为人龙颔,额上有五柱入顶,目光外射,有文在手曰“王”。长上短下,(按:此句句读尚须斟酌:如属上句,则“长上短下”指杨坚手中的“王”字上面长、下面短;如属下句,则指杨坚身材上长下短。待考。)沉深严重。
由此可知,隋文帝的相貌之“奇”在于:一、额头突出,并有五个隆起的部分从额头直插到头顶上。二、下颌特别长,而且很突出。三、眼光外射,咄咄逼人。四、掌纹组成一个“王”字。也许还有:五、上身长,下身短。他这个长相,生下来不久就让他的母亲吕氏“大骇”了一回。“头上角起”也许是吕氏望着丑儿产生的一种幻觉吧?
一个这样长相的人,用现代人的眼光看来,一定是“奇丑”型的人,连他自己也会“自惭形秽”了。但是,在相术发达的古代,这种相貌却是“其贵无比”。别的不说,光是他突出的额头和额头上那五根“入顶” 的肉“柱”,就是“龙颜”的象征。杨坚的额头,用相书上的术语叫做“龙犀”。《文选》南朝梁孝标(峻)《辩命论》说:“龙犀日角,帝王之表。”唐朝李善的注文说:“额有龙犀入发,左角日,右角月,王天下也。”也就是说,这种囟下骨头隐起,下连鼻梁不断的“龙犀”,以及由于额头上隆起,在左右鬓角形成的肉“角”,都是“王天下”的贵相。相书上对这种长相还另有一个说法,叫做“龙颜戴干”,龙颜自然是指帝王的相貌,戴就是头戴,干是古代一种武器,即“干戈”的“干”――一种象“干”字的竿杖。根据古代纤纬书记载,高阳氏(帝喾)就是这副长相。
因此在当时,很多人认为杨坚有帝王之相。除了前引《资治通鉴》所载陈后主陈叔宝之外,在陈叔宝之前,即大有人为杨坚的相貌而担忧、畏惧和嫉妒。《隋书》卷一《帝纪》第一《文帝纪》上说:
齐王[宇文]宪言于[周宪]帝曰:“普六茹坚(即杨坚)相貌非常,臣每见之,不觉自失。恐非人下,请早除之。”帝曰:“此止可为将耳。”内史王轨骤言于帝曰:“皇太子非社稷主,普六茹坚貌有反相。”帝不悦,曰:“必天命有在,将若之何!”高祖甚惧,深自晦匿。
宇文宪和王轨(即乌丸轨)与杨坚同朝为官而矛盾颇深,他们在周宪帝前进言,要欲除掉杨坚,所根据的理由就是“相貌非常”或“貌有反相”。周宪帝虽然反驳了他们的言论,还强为镇静地说“必天命有在,将若之何”之类的话,其实心里也未尝不害怕,因为他也相信杨坚的相貌确实“有反相”。《文帝纪》上记载:
[周宪]帝尝遣善相者赵昭视之,昭诡对曰:“不过作柱国耳。”既而阴谓高祖曰:“公当为天下君,必大诛杀而后定。善记鄙言!”
如果周宪帝不对杨坚的相貌产生怀疑,又为什么要赵昭这位看相高手去暗中观察杨坚呢?而赵昭自己也坚信杨坚“当为天下君”,如是采取了一个两面派的手法:他一面骗周宪帝说杨坚只是一个“作柱国(官职名)”的材料,一面又巴结杨坚,把真相告诉他,并要他记住自己的预言。杨坚本人,为了自己这副相貌,付出了不少代价。在襁褓里,就差点被自己的母亲扔到地下摔死;长大之后,又受到同僚的嫉妒和皇帝的猜忌,时刻面临被害的危险。这样也就使他不得不“深自晦匿”,把自己隐藏下来。当然,真正最相信相貌非常,“当为天下君”的人,自然是杨坚自己。他本是一个颇为迷信的人,又对占卜看相之类有浓厚兴趣,从别人嘴里和看相算命的书上,他对自己的相貌也信心十足。《隋书》卷五十《庞晃传》云:
时高祖出为随州刺史,路经襄阳,卫王令[庞]晃诣高祖。晃知高祖非常人,深自结纳。及高祖去官归京师,晃迎见高祖于襄邑。高祖甚欢。晃因白高祖曰:“公相貌非常,名在图箓。九五之日,幸愿不忘。”高祖笑曰:“何妄言也!”
庞晃在杨坚尚未显达之时,就因为杨坚“相貌非常”而巴结他,向他表忠心,希望他当了皇帝之后,不要忘记自己。而杨坚听后,只是富有深意地笑着说:“不要瞎说呀!”杨坚的心思,在这一“笑”之中昭然若揭了。因为看到杨坚相貌而对他抱有信心的人,不止庞晃一人。在《隋书》中,还有数例可寻。比如卷三八《郑译传》云:
初,高祖与译有同学之旧,译又素知高祖相表有奇,倾心相结。
同卷《卢贲传》:
时高祖为大司武,[卢]贲知高祖为非常人,深自推结。
还有卷三九《窦荣定传》:
[窦荣定]其妻则高祖姊安成长公主也。高祖少小与之情契甚厚,荣定亦知高祖有人君之表,尤相推结。
郑译、卢贲、窦荣定以及前面所说的赵昭、庞晃等人,日后都成为杨坚的亲信和心腹,为他篡夺北周皇位和创立隋朝天下,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他们自己当然也享受到了杨坚带给他们的荣华富贵。
杨坚得了天下,成为隋文帝之后,还对自己的相貌十分得意,继续利用它来向臣民宣传他贵为天子是命中注定。据《隋书·王劭传》记载,当年王劭因“私撰国史”而犯法,隋文帝本欲处以刑法。但王劭精通历史,又善于逢迎,是他首先提出隋文帝有“龙颜戴干”之相,因而赢得了隋文帝的欢心,不但没有处罚他,还让他入朝当了著作郎,参修国史。仁寿年间,王劭将“龙颜戴干”以及其他种种有关隋文帝的祥瑞之异,结合各种纤纬、宗教的说法,写成一部三十卷的《皇朝灵感志》,献给隋文帝。隋文帝不但下令将此书颁行天下,而且还命令王劭在年末召开的地方官朝会上半唱半念。王劭不敢怠慢,足足唱念了十天,才算完成了任务,并受到了隋文帝的厚赏。
㈥ 右图是我国刑事相貌学专家赵成文教授通过颅像复原,还原的一个西安半坡男子形象图。他在生活中可能食用的
D(A
㈦ 古文中“帽寝”怎有相貌丑陋之意
寝1 〔qǐn ㄑㄧㄣˇ〕
〔《广韵》七稔切,上寝,清。〕
亦作“ 寑1 ”。“ 寝1 ”的繁体字。
1.睡;卧。《诗·小雅·斯干》:“乃寝乃兴,乃占我梦。” 唐 白行简 《李娃传》:“生将驰赴 宣阳 ……计程不能达。乃弛其装服,质馔而食,赁榻而寝。” 郭沫若 《湘累》:“我睡在床席上,又何尝能一刻安寝?”2.引申为物体横放着。参见“ 寝石 ”。3.寝宫;卧室。《国语·晋语一》:“ 献公 田,见 翟柤 之氛,归寑不寐。”《警世通言·拗相公饮恨半山堂》:“ 吴国夫人 命丫环接入内寝,问其缘故。” 清 昭连 《啸亭续录·百菊溪制府》:“ 温 , 山右 人,故年少美丽,遂潜入 郑 寝中解衣酣寝,诱 郑 以荐枕焉。”参见“ 寝门 ”。4.古代帝王宗庙之后殿,为放置祖宗衣冠之处。《宋史·礼志九》:“ 周 制有庙有寝,以象人君前有朝后有寝也。庙藏木主,寝藏衣冠。” 元 刘埙 《隐居通义·礼乐》:“古宗庙前制庙,后制寝。”参见“ 寝庙 ”。5.指陵寝。 秦 汉 以后帝王陵墓上的正殿。《汉书·韦玄成传》:“又园中各有寝、便殿。” 颜师古 注:“寝者,陵上正殿,若平生露寝矣。” 晋 张载 《七哀诗》之一:“园寝化为墟,周墉无遗堵。”6.止息;废置。《商君书·开塞》:“一国行之,境内独治;二国行之,兵则少寝;天下行之,至德复立。”《汉书·刑法志》:“ 三代 之盛,至於刑错兵寝者,其本末有序,帝王之极功也。”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盖明镜之照物也,妍媸必露,不以 毛嫱 之面或有疵瑕而寝其鉴也。”7.谓湮没不彰;隐蔽。 汉 扬雄 《法言·渊骞》:“或问:‘ 渊 骞 之徒恶乎在?’曰:‘寝。’或曰:‘ 渊 骞 曷不寝?’曰:‘攀龙麟,附凤翼,巽以扬之,勃勃乎其不及也。如其寝,如其寝。’” 汪荣宝 义疏:“寝,谓湮没不彰。”《文选·王僧达〈祭颜光禄文〉》:“凉阴掩轩,娥月寝耀。” 吕延济 注:“寝曜,谓无光也。”《陈书·樊毅传》:“会 施文庆 等寝 隋 兵消息, 毅 计不行。” 唐 元稹 《莺莺传》:“诚欲寝其词,则保人之奸,不义。”8.丑陋。《晋书·文苑传·左思》:“貌寝,口讷,而辞藻壮丽。” 金 秦略 《拳秀峰》诗:“磊丑石之秀,其秀在丑中。正如古丈夫,貌寝气质雄。” 清 俞樾 《茶香室续钞·吴鳌》:“有剃发待诏名 罗汉 者,家 衞辉 ,貌甚寝,究极音律,虽 吴 中曲师不能过。”参见“ 寝容 ”。9.通“ 寖 ”。逐渐。 宋 曾巩 《馆阁送钱纯老知婺州诗序》:“约日皆会,饮酒赋诗,以叙去处之情而致绸缪之意,历世寝久,以为故常。” 金 王若虚 《〈新唐书〉辨》中:“按 黄帝 时独 姬 姜 数姓耳,后世赐族者寝多。” 清 魏源 《圣武记》卷六:“其国寝强,尽出驱 元 裔 蒙古 出境,恢复旧疆。”10.通“ 祲 ”。使盛大。《文选·班固〈东都赋〉》:“天官景从,寝威盛容。” 李善 注:“寝威,寝其威武也。”寝,五臣本作“祲”。 李周翰 注:“祲,盛大,谓盛其威容也。”
【寝小】丑陋矮小。《梁书·王筠传》:“ 筠 状貌寝小,长不满六尺。”
【寝不成寐】见“ 寝不聊寐 ”。
【寝不安席】睡觉不能安于枕席。形容心事重重。《战国策·齐策五》:“ 秦王 恐之,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汉 荀悦 《汉纪·高祖纪一》:“国兵新破,王寝不安席。” 宋 叶绍翁 《四朝闻见录·张史和战异议》:“此臣所以食不甘味,而寝不安席也。”《三国演义》第十五回:“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
【寝不聊寐】亦作“ 寝不成寐 ”。
睡不着觉。形容心事重重。 汉 贾谊 《新书·匈奴》:“夫或人且安得久悍若此!故三表已谕,五饵既明,则 匈奴 之中乖而相疑矣,使单于寝不聊寐,食不甘口,挥剑挟弓,而蹲穹庐之隅,左视右视,以为尽仇也。”《三国演义》第三五回:“ 玄德 饮膳毕,即宿於草堂之侧。 玄德 因思 水镜 之言,寝不成寐。”
【寝戈】近身护卫用的武器。《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癸 言 王何 而反之,二人皆嬖,使执寝戈而先后之。” 杜预 注:“寝戈,亲近兵杖。”
【寝止】住宿。《古今小说·陈希夷四辞朝命》:“ 华阴 令 王睦 亲到 华山 求见先生,至 九石岩 ,见光光一片石头,绝无半间茅舍,乃问道:‘先生寝止在于何所。’”
【寝户】内室的门。 汉 贾谊 《新书·俗激》:“盗者虑探柱下之金,掇寝户之帘,攓两庙之器。”
【寝石】卧石,横躺着的石头。《荀子·解蔽》:“冥冥而行者,见寝石以为伏虎也。”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一:“ 楚 熊渠子 夜行,见寝石,以为伏虎,弯弓射之,没金铩羽。下视,知其石也。”后亦为典。 明 梁辰鱼 《浣纱记·送饯》:“我 勾践 被 吴 围住,困居此山,心魂不宁,手足无措,见寝石以为虎,认草木而皆兵。”
【寝丘】 春秋 时 楚 地名。在今 河南 固始 、 沈丘 两县之间,以贫瘠著称。《吕氏春秋·异宝》:“ 孙叔敖 疾将死,戒其子曰:‘王数封我矣,吾不受也。为我死,王则封汝,必受无利地。 楚 越 之间,有 寝 之丘者,此其地不利,而名甚恶。 荆 人畏鬼而 越 人信禨,可长有者唯此也。’”《史记·滑稽列传》:“於是 庄王 谢 优孟 ,乃召 孙叔敖 子,封之 寝丘 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常以借喻贫瘠的土地。 清 钱谦益 《漳浦刘府事墓志》:“先尹分甘让肥,所自予者,皆 寝丘 之田。”
【寝丘之志】相传 楚 令尹 孙叔敖 临终时告诫其子勿受 楚 王所封肥美之地,而请受瘠薄的 寝丘 ,以保长久不失。后因谓与世无争、知足知止之心为“寝丘之志”。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既秉辞 梁 之分,又怀 寝丘 之志。所受田邑,不盈百井。”参见“ 寝丘 ”。
【寝穴】陵墓之地。 清 张岱 《陶庵梦忆·钟山》:“ 高皇帝 与 刘诚意 、 徐中山 、 汤东瓯 定寝穴,各志其处,藏袖中。三人合,穴遂定。”
【寝皮食肉】1.《左传·襄公二十一年》:“然二子者譬于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后以“寝皮食肉”形容仇恨之深。 清 洪升 《长生殿·骂贼》:“纵将他寝皮食肉也恨难劖。” 勇立 《论排外不宜有形迹》:“排以形迹者不然,其对外也,深闭固拒,视若仇雠,苟为力之所能及,虽寝皮食肉,亦若不以为过。”2.借指勇武的行为或精神。 金 元好问 《射虎》诗:“寝皮食肉男儿事,未分书生袖手闲。”
【寝耒】耒耜等农具放着不用。指农事荒废。《吕氏春秋·上农》:“数夺民时,大饥乃来。野有寝耒,或谈或歌;旦则有昏,丧粟甚多。”
【寝伏】1.卧伏。《隋书·天文志上》:“昔 蔡邕 自朔方上书曰:‘以八尺之仪,度知天地之象,古有其器,而无其书。常欲寝伏仪下,案度成数,而为立说。’”2.息,灭。
【寝衣】1.犹被子。《论语·乡党》:“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 何晏 集解:“今之被也。”《说文·衣部》:“被,寝衣,长一身有半。”2.睡衣。 巴金 《雨》六:“同时那个穿了寝衣躺在床上嚷着肚皮痛的 高志元 也闭了阔嘴。” 夏衍 《上海屋檐下》第一幕:“将挂了的寝衣除了给他。”
【寝弛】废弃。 宋 曾巩 《瀛州兴造记》:“维北边自通使 契丹 ,城壁楼橹御守之具,寝弛不治,习以为故。”
【寝车】火车的卧铺车厢。 丰村 《美丽》:“我们急忙吃完了面,去 小金 的寝车看了一下,又走到我的寝车来。”
【寝兕】卧着的独角犀。常画于帝王车轮上以壮威。《荀子·礼论》:“寝兕、持虎、蛟韅、丝末、弥龙,所以养威也。”
【寝兵】息兵;停止战争。《管子·立政》:“寝兵之说胜,则险阻不守;兼爱之说胜,则士卒不战。”《史记·匈奴列传》:“愿寝兵休士卒养马,除前事,复故约,以安边民。” 明 张煌言 《放歌》:“藐孤军之屹立兮,呼癸呼庚;予悯此孑遗兮,遂息机而寝兵。” 梁启超 《春秋中国夷狄辨序》:“ 春秋 之治天下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禁攻寝兵。”
【寝免】罢免;免去。 宋 叶适 《辞免华文阁待制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状》:“伏乞俯谅微诚,特赐敷奏,寝免 华文阁 待制恩命,只以本官依旧宫观。”
【寝苫】见“ 寝苫枕块 ”。
【寝苫枕干】谓古时父母被人所杀,子女卧草枕盾,表示时刻不忘报仇。《礼记·檀弓上》:“ 子夏 问於 孔子 曰:‘居父母之仇如之何?’ 孔子 曰:‘寝苫枕干不仕,弗与共天下也。’”
【寝苫枕土】同“ 寝苫枕块 ”。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晋书》:“ 高宗 谅暗者,除服而不言,故不云服丧三年,而云谅暗三年,明不复寝苫枕土,以荒大政也。”
【寝苫枕戈】同“ 寝苫枕干 ”。
明 刘基 《春秋明经·考仲子之宫筑王姬之馆于外》:“以大义言之,则公[ 鲁庄公 ]也方当寝苫枕戈之时,而与仇人主婚姻之礼,不亦悖乎!”
【寝苫枕草】睡草荐,以草把为枕。古时居父母丧的礼节。《左传·襄公十七年》:“ 齐 晏桓子 卒, 晏婴 麤縗斩,苴絰、带、杖,食鬻,居倚庐,寝苫枕草。”
【寝苫枕块】铺草苫,枕土块。古时居父母丧之礼。《仪礼·既夕礼》:“居倚庐,寝苫枕块。” 贾公彦 疏:“孝子寝卧之时,寝於苫以块枕头,必寝苫者,哀亲之在草;枕块者,哀亲之在土云。” 明 无名氏 《四贤记·构衅》:“那蛾眉女流,秉心如水,寝苫枕块居亲制。”亦省作“ 寝苫 ”。《清史稿·宣宗纪三》:“甲戌,皇太后崩,乙亥,奉安大行皇太后梓宫於 兹宁宫 。上居倚庐,席地寝苫。” 章炳麟 《读郭象论嵇绍文》:“ 昆山 顾君 论 嵇绍 ,以为 晋 非其君,倍父而求肉食, 荡阴 之死,不足以自盖。乌虖!寝苫之痛虽故,为君臣何有也。”
【寝卧】睡眠息止。《庄子·天运》:“今而夫子,亦取先王已陈刍狗,聚弟子游居寝卧其下。” 宋 沈作喆 《寓简》卷六:“ 苏端明 平生寝卧时,已就枕,则安然不复飜动,至於终夕。”
【寝事】息事,完事。 熊秉坤 《武昌起义谈》:“秋七月,同营 雷震春 酗酒后失慎,几兴党狱,余以吓骗,代其缓颊,幸免,仅开除军籍五人寝事。”
【寝具】睡觉用的东西。 汉 司马相如 《美人赋》:“於是寝具既设,服玩珍奇。”
【寝所】犹寝室,住所。 唐 袁郊 《甘泽谣·红线》:“某子夜前三刻,即到 魏郡 ,凡历数门,遂及寝所。” 宋 无名氏 《儒林公议》卷上:“及临 知白 寝所,见其敝毡缣被帐帟质素,嗟美久之。”
【寝门】亦作“寑门”。
古礼天子五门,诸侯三门,大夫二门。最内之门曰寝门,即路门。后泛指内室之门。《仪礼·士丧礼》:“君使人吊,彻帷,主人迎于寝门外,见宾不哭。” 郑玄 注:“寝门,内门也。”《汉书·元后传》:“兄弟宗族所蒙不测,当杀身靡骨死辇毂下,不当以无益之故有离寑门之心。” 宋 梅尧臣 《南阳谢紫微挽词》诗之一:“遂哭寝门外,始嗟梁木摧。” 清 李慈铭 《越缦堂读书记·三朝要典》:“而以寝门之侍疾,归狱纶扉;以道听之传闻,灭人门户,是诚何心哉!”
【寝牀】1.躺卧在床上。 宋 晁补之 《朝奉郎致仕陈君墓志铭》:“少贫贱,刻意於学,夜不寝牀,置足水中以警寐。”2.睡觉用的床。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诗:“青草面着这么柔软的寝床,杨柳张着那么轻轻的罗帐,听着海水的睡歌,盖着温暖的阳光,他们真是安稳,睡得好象死人一样。”
【寝陋】亦作“寑陋”。
容貌丑陋。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 伾 以侍书幸,寝陋, 吴 语,上所亵狎。”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二》:“[ 丁稜 ]口讷,貌寝陋。” 元 刘埙 《隐居通议·诗歌一》:“ 桂舟公 古学古貌,与世少可,居常以寑陋期期自恨,而修读述作,至老不衰。” 王西彦 《古屋》第三部二:“历史上往往不乏容貌寝陋的伟大人物。”
【寝侻】丑陋。《新唐书·儒学传上·欧阳询》:“[ 欧阳询 ]貌寝侻,敏悟绝人。”
【寝食】睡觉和吃饭。亦用以泛指日常生活。《列子·天瑞》:“ 杞国 有人忧天地崩坠,身亡所寄,废寝食者。” 南朝 宋 谢灵运 《斋中读书》诗:“怀抱观古今,寝食展戏谑。”《水浒传》第一一六回:“ 宋江 在 桐庐 扎驻寨栅,又见折了 院小二 、 孟康 ,在帐中烦恼,寝食俱废,梦寐不安。”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此等造诣,非可言传,只宜多购 元 曲,寝食其中,自能为其所化。”
【寝食不安】睡觉和吃饭都不安宁。形容心烦意乱。《敦煌变文集·叶净能诗》:“皇帝自此之后,日夜思慕,寝食不安。”《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兄飘零岁余,严亲怀怒,闺阁离心,设身以处兄之地,诚寝食不安之时也。” 王西彦 《古屋》第五部五:“在未得到最后结果以前,就惶惶不可终日,弄到寝食不安,形容枯瘦。”
【寝迹】亦作“ 寝迹 ”。
隐藏行迹。指隐居。 晋 陶潜 《张长公》诗:“寝迹穷年,谁知斯意。” 晋 陶潜 《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诗:“寝迹衡门下,邈兴世相绝。”
【寝庭】1.路寝外的庭院。《左传·成公六年》:“ 韩献子 将新中军,且为仆大夫。公揖而入, 献子 从。公立於寝庭。” 杨伯峻 注:“寝庭,路寝外庭院。”2.指帝王卧室外的庭院。《资治通鉴·唐太宗贞观十五年》:“卫士 崔卿 、 刁文懿 惮於行役,冀上惊而止,乃夜射行宫,矢及寝庭者五;皆以大逆论。”
【寝室】1.犹宫室。《礼记·表记》:“诸侯非其国,不以筮,卜宅寝室。” 郑玄 注:“诸侯受封乎天子,因国而国;唯宫室欲改易者,得卜之耳。”2.卧室。《后汉书·苏不韦传》:“ 不韦 与亲从兄弟潜入廥中,夜则凿地,昼则逃伏。如此经月,遂得傍达 暠 之寝室,出其牀下。” 唐 唐暄 《还渭南感旧》诗之一:“寝室悲长簟,妆楼泣镜台。” 巴金 《怀念萧珊》三:“有人劝我把她的骨灰安葬,我宁愿让骨灰盒放在我的寝室里,我感到她仍然和我在一起。”3.古代帝王宗庙中的后殿。宗庙中无东西厢之殿。《宋书·礼志三》:“府君迁主,宜在 宣皇帝 庙中。然今无寝室,宜变通而改筑。”《清史稿·礼志五》:“列祖、列宗,百世不祧,若建世室后殿旁,反嫌居 太祖 上。唯增寝室,则昭穆序矣。”参见“ 寝庙 ”。
【寝宫】亦作“寑宫”。
1.帝王的宫室。《吕氏春秋·用民》:“ 句践 试其民於寑宫,民争入水火。” 汉 王充 《论衡·率性》:“ 句践 亦试其士於寝宫之庭,赴火死者,不可胜数。”2.指陵寝,陵墓。 唐 白居易 《陵园妾》诗:“命如叶薄将奈何,一奉寝宫年月多。”《旧唐书·后妃传上·中宗和思皇后赵氏》:“以皇后褘衣于陵所寝宫招魂,置衣于魂舆。” 清 昭连 《啸亭杂录·裕陵闻香》:“甫启地宫石门,闻有异香自隧道出,清芬可爱,如是者数日乃已。盖寝宫幽閟日久,山岳秀气所钟灵也。”3.帝王后妃的宴居之所。《红楼梦》第八三回:“走至 元妃 寝宫,只见奎壁辉煌,琉璃照耀。”4.泛指内室。 章炳麟 《中华民国解》:“以寇之道,而据我寝宫,入我牀笫,亦未尝不可与我同化。”
【寝弭】平息;消除。《明史·姜曰广传》:“前见文武交竞,既慙无术调和;近睹逆案忽翻,又愧不能寝弭。”
【寝格】搁置;阻碍。《宋史·杜衍传》:“每内降恩,率寝格不行,积诏旨至十数,辄纳帝前。” 明 张居正 《请稽查章奏随事考成以修实政疏》:“随该吏部题覆,欲各衙门皆立勘合文簿,事下各抚按官,皆明立程限,责令完报,然亦未闻有如期令而以实应者,甚者寝格如初。”
【寝息】1.停息;搁置。《后汉书·蔡邕传》:“是时奉公者欣然得志,邪枉者忧悸失色。未详斯议,所因寝息。”《北齐书·循吏传·张华原》:“人怀感附,寇盗寝息。”《廿载繁华梦》第二回:“恐真个查办出来,碍着海关大臣的情面,若有牵涉,觉得不好看,就把这事寝息不提。”2.睡卧休息。 晋 潘岳 《悼亡诗》:“寝息何时忘,沉忧日盈积。” 宋 王谠 《唐语林·容止》:“夏日中欲寝息,则顾军将令下帘。” 清 顾炎武 《子德李子闻余在难特走燕中告急诸友人复驰至济南省视于其行也作诗赠之》:“橐饘勤问遗,寝息共论评。”
【寝衾】泛指睡眠所用之衣物。 清 黄六鸿 《福惠全书·刑名·疑狱》:“彼妻所穿之鞋,乃妇人寝衾中物。”
【寝衰】逐渐衰减。寝,通“ 寖 ”。 宋 范镇 《东斋记事》卷三:“初,举人居乡,必以文卷投贽先进,自糊名后,其礼寝衰。”
【寝席之戏】指夫妻间的玩笑。《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蔡 女为 桓公 妻, 桓公 与之乘舟,夫人荡舟, 桓公 大惧,禁之不止,怒而出之,乃且复召之,因复更嫁之, 桓公 大怒,将伐 蔡 , 仲父 谏曰:‘夫以寝席之戏,不足以伐人之国。’”
【寝座】犹卧榻。 晋 葛洪 《神仙传·李少君》:“ 齐桓公 常设此器於寝座。”
【寝病】卧病。《晏子春秋·谏上九》:“ 翟王子羡 臣于 景公 ,以重驾,公观之而不说也。嬖人 婴子 欲观之,公曰:‘及 晏子 寝病也。’居囿中台上以观之。”《孔子家语·终记》:“[ 孔子 ]遂寝病七日而终,时年七十二矣。”《后汉书·宋均传》:“ 均 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
【寝疾】亦作“寑疾”。
卧病。《左传·昭公七年》:“寡君寝疾,於今三月矣。”《后汉书·董卓传》:“及 灵帝 寑疾,玺书拜 卓 为 并州 牧。”《醒世恒言·隋炀帝逸游召谴》:“ 文帝 寝疾於 仁寿宫 ,夫人与太子 广 同侍疾。” 清 曾国藩 《唐确慎公墓志铭》:“时总督 陶文毅公 澍 寝疾,公代行使院政事。”
【寝宴】见“ 寝讌 ”。
【寝容】容貌丑陋。 汉 赵晔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乃使相国 范蠡 进曰:‘ 越王 勾践 窃有二遗女, 越国 洿下困迫,不敢稽留,谨使臣 蠡 献之,大王不以鄙陋寝容,愿纳以供箕箒之用。’”
【寝弱】逐渐衰落。寝,通“ 寖 ”。 明 袁宏道 《叙姜陆二公同适稿》:“而剽窃成风,万口一响,诗道寝弱。”
【寝陵】帝王的陵墓。 明 唐顺之 《工部侍郎顾璘诰辞》:“朕只承二圣,懋建寝陵,虽徙邑置园,已扩藩维之旧,而丰碑大隧,未崇无上之规,义取必诚。”
【寝处】1.犹坐卧,息止。《左传·襄公二十一年》:“臣为隶新,然二子者,譬如禽兽,臣食其肉而寝处其皮矣。”《孔子家语·五仪》:“夫寝处不时,饮食不节,逸劳过度者,疾共杀之。” 宋 陈鹄 《西塘集耆旧续闻》卷一:“公即弃官,迳归其家,筑草堂三间於家侧,日夜寝处其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惟一客 宫梦弼 , 陕 人,生平无所乞请。每至,辄经岁。词旨清洒, 柳 与寝处时最多。”2.犹言食肉寝皮。《左传·昭公三年》:“ 子雅 不可,曰:‘彼其发短而心甚长,其或寝处我矣。’”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宫梦弼》:“ 和 击桌曰:‘曩年非姥怜赐一瓯粥,更何得旋乡土!今欲得而寝处之。’”参见“ 寝皮食肉 ”。
【寝堂】1.帝王陵墓的正殿。《太平广记》卷三九六引 唐 无名氏《广古今五行记·刘曜》:“大霖雨,震 曜 ( 前赵 刘曜 )父墓门屋,大风飘散,发父寝堂于外垣五十余步。”2.泛指房舍居室。旧题 宋 尤袤 《全唐诗话·段成式》:“寺中弥勒殿, 齐公 寝堂也。” 明 唐顺之 《葛母传》:“已而从 容庵 徙於 扬 ,则又助 容庵 构新居。其经理视 凤阳 时尤勤,不逾时,而寝堂言言,遂如故家。”
【寝帐】床上的帐幔。 唐 李贺 《追赋画江潭苑》诗之二:“泪痕霑寝帐,匀粉照金鞍。” 唐 袁郊 《甘泽谣·红线》:“某发其左扉,抵其寝帐。见 田亲家翁 正於帐内,鼓趺酣眠。”
【寝停】犹言停罢。免职。《旧唐书·令狐楚传》:“此名已闻於日下,不必更立碑颂,乞赐寝停。” 宋 欧阳修 《辞直除知制诰状》:“伏望圣慈,悯臣愚讷,直降恩命,特赐寝停。”
【寝讹】《诗·小雅·无羊》:“尔羊来思,其角濈濈;尔牛来思,其耳湿湿。或降于阿,或饮于池,或寝或讹。”后以“寝讹”指牛羊的卧息与活动。 唐 韩愈 李正封 《晚秋郾城夜会联句》:“尔牛时寝讹,我仆或歌咢。” 明 刘基 《送海宁尹知州之官序》:“夫牧也者,受人之牛羊而牧之,必为之丰其草水,适其寝讹,去其瘯蠡,驱其豺狼,然后物生,遂而牧之道得矣。” 清 王士禛 《戴嵩<牛图>》诗:“一头摩角一头齕,寝讹有态何其工。”
【寝宿】睡卧宿息。《后汉书·陈蕃传》:“况乃寝宿冢藏,而孕育其中,诳时惑众,诬污鬼神乎?”
【寝冤】犹沉冤。积久未报的冤仇。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渭水》:“女子前诉曰:‘妾夫为 涪 令之官,过宿此亭,为亭长所杀。’ 少林 曰:‘当为理寝寃,勿复害良善也。’”
【寝恶】丑陋。 唐 张鷟 《朝野佥载》卷五:“ 天后 时, 洛 中 殖业坊 西门酒家有婢,蓬头垢面,伛肩皤腹,寝恶之状,举世所无。”
【寝遏】亦作“寑遏”。
搁置;阻止。《后汉书·种暠传》:“时所遣八使光禄大夫 杜乔 、 周举 等,多所纠奏,而大将军 梁冀 及诸宦官互为请救,事皆被寑遏。”《资治通鉴·汉顺帝汉安元年》:“八使所劾奏,多 梁冀 及宦官亲党;互为请救,事皆寝遏。” 胡三省 注:“寝者,已御其奏,寝而不行。遏者,其奏未达,遏而不上。”
【寝幄】卧室内的帷帐。借指卧室。 宋 王巩 《闻见近录》:“上遣御药院供奉官 高居简 就第,召 张文定 至寝幄。”
【寝饭】睡觉和吃饭。 唐 韩愈 《赠别元十八协律》诗之一:“瞢瞢莫訾省,默默但寝饭。”
【寝湮】逐渐湮没。寝,通“ 寖 ”。 清 余怀 《<板桥杂记>序》:“而古迹寝湮,存者惟 南市 、 珠市 及旧院而已。”
【寝寐】睡卧。 汉 司马相如 《长门赋》:“忽寝寐而梦想兮,魂若君之在傍。” 句道兴 本《搜神记》:“ 兰 即夜中梦见亡母语 兰 曰:‘新妇烧我面痛。’寝寐心惶。”
【寝远】久远。寝,通“ 寖 ”。《太平广记》卷四七九引 五代 范资 《玉堂闲话·老蛛》:“ 泰岳 之麓有 岱岳观 ,楼殿咸古制,年代寝远。”
【寝梦】犹睡梦。 唐 陈玄佑 《离魂记》:“[ 倩娘 ]泣曰:‘君厚意如此,寝梦相感。’”
【寝想】夜卧思念。《淮南子·道应训》:“ 尹需 学御三年而无得,私自苦痛,常寝想之,中夜梦受秋驾於师。”
【寝顿】衰颓;废止。 晋 皇甫谧 《<三都赋>序》:“至於 战国 ,王道陵迟,风雅寝顿,於是贤人失志,词赋作焉。”《宋书·谢庄传》:“又选官裁病,即嗟诮满道,人之四体,会盈有虚,旬日之间,便至怨詈,况实有假托,不由寝顿者邪。”《魏书·高祖孝文帝纪上》:“顷者 淮 徐 未宾,庙隔非所,致令祠典寝顿,礼章殄灭。”
【寝睡】睡卧。《魏书·祖莹传》:“父母寝睡之后,燃火读书,以衣被蔽塞窗户,恐漏光明,为家人所觉。”
【寝迹】见“ 寝迹 ”。
【寝园】亦作“寑园”。
陵园。《汉书·百官公卿表上》:“诸庙寑园。” 唐 王维 《敕赐百官樱桃》诗:“总是寝园春荐后,非关御苑鸟衔残。”《清史稿·高宗纪一》:“葬 端慧皇太子 於 朱华山 寝园。” 曹亚伯 《武昌革命真史·武昌起义》:“不急新政之振兴,惟事寝园之修补。”
【寝置】犹搁置。 郭沫若 《历史人物·隋代大音乐家万宝常一》:“因为他倾倒了毕生的心血所造成的乐器,为当时的权贵者所忌而遭了寝置,他于劳瘁之余更加以悲愤,是有得病的可能的。”
【寝幌】卧床的帐幔。 唐 杨衡 《他乡七夕》诗:“寝幌凝宵态,妆奁闭晓愁。”
【寝灭】息灭。《警世通言·钱舍人题诗燕子楼》:“顾视而妖氛寝灭,指挥而宇宙廓清。”
【寝殿】1.帝王的寝宫,卧室。 唐 颜师古 《隋遗录》卷下:“帝披单衣亟行擒之,乃宫婢 雅娘 也,回入寝殿, 萧妃 诮笑不知止。” 宋 无名氏 《剑侠传·田膨郎》:“ 唐文宗皇帝 尝宝白玉枕, 德宗 朝 于阗国 所贡,雕琢奇巧,盖希代之宝,置寝殿帐中。”《初刻拍案惊奇》卷七:“ 法善 道:‘玉笛何在?’ 玄宗 道:‘在寝殿中。’”2.宗庙中收藏祖先衣冠之殿堂。《清史稿·礼志五》:“古者庙前寝后,庙以祭飨,今前殿是,寝以藏衣冠,今中殿后殿是。兹所当议者,藏衣冠寝殿耳。应就中殿左建寝殿,祭飨仍在前殿。”参见“ 寝庙 ”。3.陵墓的正殿。《后汉书·祭祀志下》:“ 秦 始出寝,起于墓侧, 汉 因而弗改,故陵上称寝殿,起居衣服象生人之具,古寝之意也。”《新唐书·虞世南传》:“ 尧 葬寿陵,因山为体,无封树、寝殿、园邑,棺椁足以藏骨,衣衾足以朽肉。”
【寝夺】罢免;免除。 宋 沈括 《梦溪笔谈·人事二》:“明年,除馆阁校勘,御史发其旧事,遂寝夺,改差国子监主簿,仍带 郑州 推官。”
【寝端】谓消除事端。
【寝滞】停滞,蹇阻。《后汉书·郭镇传》:“[ 陈伯敬 ]年老寝滞,不过举孝廉。”
【寝慢】怠慢,轻慢。 宋 宋祁 《宋景文公笔记·杂说》:“古语曰:斛满人概之,人满神概之。圣人其善概欤?大奢概以中,溢欲概以道,寝慢概以威,由是治身,由是化人。”
【寝寝】渐渐,逐渐。寝,通“ 寖 ”。 清 杨笃生 《新湖南》第四篇:“自 唐 至 宋 ,胡族寝寝益猖獗,吾国民寝寝益柔懦, 南宋 诸儒虽大声疾呼,以复仇雪耻,号召天下,顾其学说之界画,国家与世界混茫而不可辨。”
【寝合】见“ 寝阁 ”。
【寝阁】1.古代帝王日常处理政事的便殿。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二:“ 崇政殿 宿卫士作乱於殿前,杀伤四人,取准备救火长梯登屋入禁中,逢一宫人,问:‘寝合在何处?’宫人不对,杀人。” 宋 岳飞 《奏乞本军进讨刘豫札子》:“陛下比者寝合之命,圣断已坚,咸谓恢复之功指日可冀,何至今日尚未决策北向?”2.搁置。《续资治通鉴·宋仁宗皇佑四年》:“顷 江 南岁饥,贷种粮
㈧ 面相有刑事诉讼法看哪
您好!面相与《刑事诉讼法》没有关联性,俗话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回。答”表面慈眉善目的也可能是刑事犯罪分子,表面长得无法令人恭维的也很可能遵纪守法一辈子。如果面向和《刑事诉讼法》有关联性的话,中国政法大学就可以关门了,取而代之的将是面向研究所。人民法院的法官也该失业的,取而代之的是面相大师。谢谢阅读!
㈨ 刑法理论中重的行为能否
您好,您可以详细描述您的问题:刑法中行为的理论必须要解决如下问题:①将忘却犯如何能包含其中。②如何统合出一个作为与不作为的上位概念。③主观罪过要素,如故意、过失、目的能否被包含在行为之中,构成行为的概念。在犯罪构成四要件客观方面的行为是剥离主观要素的。这种“行为”专指作为犯罪客观方面的要件的行为,即危害行为[7]。把行为主客观面相剥离是古典犯罪论体系的做法,是彻底的结果无价值论者的追求,是一种对主观违法要素的否定。
我国刑法理论通说认为,危害行为是指行为人在意识的支配下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危害行为有三个特征,即有意性、有体性、有害性。如上所提到的三个问题,忘却犯乃过失犯罪与不作为犯罪之竞合,而我国刑法理论通说对行为的定义中的“有意性”和“有体性”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说的“有体性”是指人的身体活动,乃积极活动与消极活动的统合,应当包括作为与不作为,那么第二个问题也就迎刃而解。“有害性”这一特征在非常抽象、实质的视野下解决了一般社会行为与刑法上有害行为的界限。“有意性”中的意识,指的是单纯支配行为人实施身体活动的意识,与主观罪过无关,这就解决了犯罪构成主观方面与客观方面的分离,从而为主客观统一的犯罪行为奠定了基础,也为违法与罪责的分离,提供了可能。因此,对危害行为的定义,通说理论是十分科学的。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