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中的行为

民法中的行为

发布时间: 2021-03-05 21:55:07

民法中的负担行为和处分行为分别是什么

  • 【解析】:

  1. 负担行为又可称之债权、债务行为,指以发生债权债务法律关系的法律行为,有为单独的行为,如捐助行为,也有契约行为,如买卖。它的特点是一旦负担行为成立有效,债务人付有给付的义务,而债权人有基于契约或是法律的对债务人的请求权。如出卖人有交付物于买受人,并使其取得物的所有权的义务。

  2. 处分行为是直接使某种权利发生、变更或消灭的法律行为。处分行为包括物权行为和准物权行为,物权行为是指发生物权法上效果的行为,有单独行为,如所有权的抛弃,有为契约行为,如所有权的转移、抵押权的设定等。准物权行为指以债权或者无体财产权作为标的的处分行为,如债权的转让,债务的免除等。

❷ 怎样区分民法中的事件和行为

法律事实的事件和行为区分:
按照法律事实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可以版把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这权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分类。
事件又称为法律事件,指的是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事实,事件的特点是,它的出现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不是由当事人的行为所引发的。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既可以来自于社会,也可以来自于自然,另外也不能来自于时间的流逝,如各种时效的规定等。
行为又称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它指的是与当事人意志有关,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作为和不作为。行为一旦作出,也是一种事实,它与事件的不同之处存于当事人的主观因素成为引发此种事实的原因,因此,当事人既无故意又无过失,而是由于不可抗力或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引起的某种法律后果的活动,在法律上不被视为行为,而被归入意外事件。法律上所说的行为,仅指与当事人意志有关且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后果的那些行为。

❸ 民法上的表示行为都是合法的吗

对的。民法总则第一百四十条。行为人可以明示或者默示作出意思表示。沉默只有在有法律规定、当事人约定或者符合当事人之间的交易习惯时,才可以视为意思表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是规定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和一般规定的基本法,其内容包括基本民事主体和关系的定义,民法体系内通用的原则,与法律系谱中相近的重要上位法和下位法的关系等。2017年3月15日由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2017年10月1日起开始施行。 1、草案增加了保护胎儿利益的规定,在继承法规定的基础上明确,涉及遗产继承、接受赠与等胎儿利益的保护,胎儿视为具有民事权利能力。但是,胎儿出生时未存活的,其民事权利能力自始不存在。 2、草案下调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年龄标准。考虑到未成年人生理心理的成熟程度和认知能力都有所提高,草案将民法通则规定的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年龄下限标准从“十周岁”降到“六周岁”,以更好地尊重这一部分未成年人的自主意识,保护其合法权益。 3、草案增加规定:父母对未成年子女负有抚养、教育和保护的义务,子女对无民事行为能力或者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父母负有赡养、照顾和保护的义务。草案同时扩大了被监护人的范围,将智力障碍者以及因疾病等原因丧失或者部分丧失辨识认知能力的成年人也纳入被监护人范围。 4、草案将法人分为营利性法人和非营利性法人两类,并赋予“非法人组织”以民事主体地位,设专章作了规定。 5、草案对诉讼时效制度作了完善,将现行两年的一般诉讼时效期间延长为三年,同时明确了不适用诉讼时效的情形,强调了诉讼时效的法定性。

❹ 民法上的事实行为有哪些

事实抄行为,是指行为人袭不具有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1、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

2、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民事行为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

3、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民事行为的本质

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

4、事实行为的构成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民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条件。

❺ 民法中实践行为有什么定义

是指除双方当事人意思表示一致外,还要交付实物或实施劳务才能成版立的民事法律行为。如小权件物品保管,使用借贷等合同的成立,都要求一方当事人交付实物给对方。哪些行为为实践行为,决定于法律规定和交易习惯。
我国民法上的实践行为包括四种:民间借贷、借用、保管和定金。

❻ 民法中,法律事实的事件和行为如何区分呢

复法律事实的事件和行为区制分:
按照法律事实是否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可以把法律事实分为事件和行为,这是一种最基本、最重要的分类。
事件又称为法律事件,指的是与当事人意志无关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形成、变更或消灭的事实,事件的特点是,它的出现与当事人的意志无关,不是由当事人的行为所引发的。导致事件发生的原因,既可以来自于社会,也可以来自于自然,另外也不能来自于时间的流逝,如各种时效的规定等。
行为又称有法律意义的行为,从法律关系的角度看,它指的是与当事人意志有关,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消灭的作为和不作为。行为一旦作出,也是一种事实,它与事件的不同之处存于当事人的主观因素成为引发此种事实的原因,因此,当事人既无故意又无过失,而是由于不可抗力或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引起的某种法律后果的活动,在法律上不被视为行为,而被归入意外事件。法律上所说的行为,仅指与当事人意志有关且能够引起法律关系后果的那些行为。

❼ 如何区分民法中的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

摘要民法中的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长期以来一直是众多法学家所争议的专对象之一,以至许多属初学法学之人对两者的认定上存在着诸多问题,甚至混乱。本文对法律行为与事实行为做了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关键词法律行为事实行为意思表示
中图分类号:D9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09)02-390-01在民法中,法律行为一直居于至关重要的地位,它一度被认为是最难理解的基本概念

❽ 关于民法中各类行为的概念(法学专家和律师过来看看)

行为=事实行为(非表意行为)+民事行为(表意行为=民事法律行为+无效、可撤销、效专力未定等属其他民事行为)

1、民法上的行为,包括民事行为和事实行为。
事实行为就是非表意行为,民事行为就是表意行为,这些概念可以通用。
二者的区别为是否以意思表示为要素。
2、民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行为,
也就是说行为人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有效果意思和目的意思地从事这些行为,将内心意思表示于外部,法律效果根据其意思的内容确定。
如果这种意思表示符合法律规定要件,是真实的自由的,就是合法的民事行为,也就是民法法律行为。
如果这种意思表示有不真实或不自由的缺陷,那么效力上可能是无效的、可撤销的、效力待定的,这就是你问题中所说的无效、可撤销、效力未定等其他民事行为。虽然他们效力上有欠缺,但仍然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的,因此仍然属于表意行为,也就是都属于民事行为。

❾ 民法上的事实行为具体有哪些

事实行为抄,是指行为人不具有袭设立、变更或消灭民事法律关系的意图,但依照法律的规定能引起民事法律后果的行为。
1、事实行为完全不以意思表示为其必备要素,而民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必备要素;
2、事实行为依法律规定直接产生法律后果,民事行为依据行为人的意思表示的内容而发生效力;
3、事实行为只有在行为人的客观行为符合法定构成要件时才发生法律规定的效果,民事行为的本质在于意思表示,而不在于事实构成;
4、事实行为的构成不要求行为人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而民事行为以行为人具有民事行为能力为生效条件。如:先占、加工、无因管理行为、遗失物的拾得行为、埋藏物的发现行为以及债权标的物的给付行为等均属于事实行为。

热点内容
原告虚假借款事实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9-13 20:47:42 浏览:381
农业种植公司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13 19:58:22 浏览:752
不断推进法治 发布:2025-09-13 19:45:05 浏览:17
套印印章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9-13 19:43:11 浏览:226
2017技术部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13 19:40:17 浏览:949
泉州市丰泽区法院 发布:2025-09-13 19:34:04 浏览:667
从法的产生对诉讼法进行定义 发布:2025-09-13 19:17:56 浏览:420
为什么说婚姻法不保护女性 发布:2025-09-13 19:14:05 浏览:712
劳动法的调整对象包括哪些 发布:2025-09-13 19:08:36 浏览:733
人在道德上是自主的 发布:2025-09-13 18:57:47 浏览: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