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的词语
㈠ 民法一词的来源
民法一词来源于古罗马的市民法(jus civile)。最初的罗马法仅适用于罗马市民,称市民法;对于被罗马征服地区的居民之间的关系及其与罗马人之间的关系的调整则适用由裁判法官形成的规则,称为万民法(jus gentium)(与罗马公民法相比,万民法具有以案例为主、灵活方便的特点,适用范围的扩大也使它克服了以往那种狭隘民族性的缺点,因而更能满足整个社会的普遍要求,更能适应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需要)。` 后来非罗马市民逐渐获得罗马公民权,两法的区别逐渐消失。公元 6世纪东罗马帝国皇帝查士丁尼在位时,进一步汇总整理编成法典,到12世纪称为《查士丁尼民法大全》(见罗马法)。恩格斯说罗马法是“我们所知道的以私有制为基础的法律的最完备形式”(《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113页)。 罗马法的理论体系对私有制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有极大的影响,以至欧洲大陆都根据拉丁语(jus civile)分别将民法定名为 droit civil(法)、civil law(英)、 Zivilrecht(德)、граданское право(俄),都有市民法律和公民法律的含义。 日本明治维新时代修订法律从法语译为日语“民法”。中国古代法律文献原无民法一词,有关钱、债、田、土、户、婚等法律规范,都收在各个朝代的律、例之中,清朝末年至中华民国时期曾制订“民律”草案,后经修订于1929~1930年分编陆续公布时改称“民法”,这是中国法律历史文献上对民法一词的第一次正式使用。据学者考察,我国法上的“民法”一词系来自日本语中的“民法”。
㈡ 民法名词
民法名词解释
1、人身关系:是指没有直接的财产内容但有人身属性的社会关系。
2、意思自治原则:在民法中具体体现为所有权受法律保护、合同自由、婚姻自由、家庭自治、遗嘱自由以及过错责任等民法的概念,其内涵主要表现再赋予民事主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的广泛行为自由。
3、公平:就是以利益的均衡作为价值判断标准以调整主体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
4、公平责任:又称衡平责任,是当事人双方在对造成损害均无过错的情况下,由人民法院根据公平的观念,在考虑当事人的财产状况下及其他情况的基础上,责令加害人对受害人的财产损失给予适当补偿。
5、诚实信用原则:作为市场活动的基本准则,是协调各方当事人之间的利益,保障市场有秩序,有规则进行的重要法律原则,也是维护当事人之间的利益记忆当事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平衡的原则。
6、法律漏洞:指法律体系还存在着违反立法计划的不圆满状态,其特点在于违法计划性、不圆满性。
7、公序良俗:是由“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两个概念构成的,民事活动应当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8、民法的渊源:民事法律规范借以表现的形式,它主要表现在各国家机关几根其权限范围所制定的各种规范文件之中。
9、国际条约: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就政治、经济、贸易、军事、法律、文化等方面的问题确定其相互权利义务关系的协议。
10、国际惯例:也称为国际习惯,分为两类:一类是属于法律范畴的国际惯例,具有法律效力,另一类是属于法律范畴的国际惯例,不具有法律效力。
11、民事法律关系的内容:是指民事法律主体所享有的权利和承担的义务。这种权利义务内容,是民法调整的社会关系在法律上的直接表现。
12、民事法律关系客体:是指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所指向的对象。
13、民事法律事实:是指依法能够引起民事法律关系产生、变更或者消灭的客观现象。 14、民事权利的自我保护:是指权利人自己采取各种合法手段来保护自己的权利不受侵犯。 15、正当防卫:是指公共利益,他人或者本人的认识或其他利益受到不法侵害时,行为人所采取的一种防卫措施。
16、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合法权益受现实和紧急的损害危险,不得已而采取的致他人和本人损害的行为。
17、自主行为:指权利人为保证自己请求权的实现,在情事紧迫而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者其他相应措施,而为法律或者社会公德所认可的行为。
18、民事权利的国家保护,是指权利受到侵犯时,由国家机关给予保护,又称为公力救济。 19、自然人:是指依自然规律产生,具有五官百骸,区别于其他动物的人。
20、民事权利能力:是国家通过法律确认的民事主体享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它是民事主体享受权利和承担义务的基础。
21、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指自然人能够以自己的行为行使民事权利和设定民事义务,并且能够对于自己的违法行为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或者资格。简言之,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是自然人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的能力或资格。
㈢ 与“民”有关的词语
与农民有关的词语:
农村、
农业、
农户、
农民、
农夫、
农舍、
农历、
蔗农、
农谚、
农学、
农具、
农庄、
烟农、
农妇、
蚕农、
农林、
农活、
农事、
老农、
蕉农、
农田、
中农、
富农、
棉农、
农人、
农忙、
农家、
农垦、
农闲、
药农、
务农、
雇农、
农耕、
农艺、
农工、
农机、
佃农、
还农、
农功、
农畯
农黄、
甸农、
农植、
春农、
农扈、
农馌、
农稼、
农穣、
下农、
椰农、
农战、
农帝、
本农、
农琐、
农草、
农泽、
鸭农、
支农、
农晨、
农轩、
农桒、
农岁、
司农、
农火、
山农、
窳农、
农步、
农情、
先农、
黎农、
农禾、
农畴、
农土、
旅农、
训农、
庄农、
农皇、
农舆、
农谈、
农里
【草木愚夫】:旧时农民的谦称。象山野之中草木那样愚昧无知的人。
【草木之人】:像草木一样无用的人。旧时农民的谦称。
【村夫野老】:旧指生活在农村的农民和老人。
【谷贱伤农】:谷:粮食。指粮价过低,使农民受到损害。
【甿隶之人】:甿:农民。种田耕地的人。旧时也指身份低下的人。
【炙肤皲足】:皮肤晒焦,足部冻裂。形容农民耕作的辛苦。
【自留地】:在实行农业集体化以后留给农民个人经营的少量土地。比喻自己的私人空间。
【岁稔年丰 】:稔:庄稼成熟。指农业丰收。
【强本节用】:本:我国古代以农为本。加强农业生产,节约费用。
【精耕细作】: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
【耕耘树艺】:耘:锄草,树:栽植;艺:播种。耕田、锄草、植树、播种。泛指各种农业生产劳动。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春天萌生,夏天滋长,秋天收获,冬天储藏。指农业生产的一般过程。亦比喻事物的发生、发展过程。
【不稼不穑 】:稼,播种;穑,收获谷物。泛指不参加农业生产劳动。
时和岁丰 :四时和顺,五谷丰收。用以称颂太平盛世。同“时和年丰”。
【瑞雪兆丰年】:瑞:吉利的。适时的冬雪预示着来年是丰收之年。
【麦秀两歧】:亦作“麦秀两岐”。即一株麦子长出两个穗子。为丰收之兆,多用来称颂吏治成绩卓著。
【五谷丰登】:登:成熟。指年成好,粮食丰收。
【穰穰满家】:穰穰,丰盛。形容获得丰收,粮食满仓。
㈣ 《民法》的语源是什么
民法的语源
据学者考证,民法一词来源于罗马法的市民法(jus civile)。在罗马法中,版市民法是相对于万民法(权jus gentium)而言的,它主要调整罗马公民之间的关系,而万民法主要调整罗马公民与外国人之间的关系。 王利明主编:《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4页。日本民法典用的“民法”一词由法国民法典的“droit civil”翻译而来。 梅仲协著:《民法要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14页。 “民法”一词传入我国是在清朝末年。当时,清政府聘请日本学者松岗正义等人起草民法,于1911年完成《大清民律草案》,“民法”一词遂传入我国,但当时不称“民法”,而称“民律”。我国法律上使用“民法”一词始自南京国民政府于1929年5月23日公布的《民法总则》(民法典的第一编)。魏振瀛主编:《民法》,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页。
但也有学者认为,我国古代就已有“民法”一词,如《尚书?孔传》就有“咎单,臣名,主土地之官,作《明居民法》一篇,亡。”的记载。不过,我国古代即使有“民法”一词,但其基本含义也与现代意义上的“民法”相去甚远。
㈤ 名词解释:民法通则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目录• 目录
• 第一章 基 本 原 则
• 第二章 公 民 (自然人)
• 第三章 法 人
• 第四章 民事法内律行为和代理
• 第五章容 民事权利
• 第六章 民事责任
• 第七章 诉讼时效
• 第八章 涉外民事关系的法
律适用
• 第九章 附 则
• 第八章 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
• 第九章 附 则
( 一九八六年四月十二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 )
【发布单位】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发布日期】1986-04-12
【生效日期】1987-01-01
网址给你了自己看喽(一部法律呃你居然出这样的题目,堵)
㈥ 民法中的几个名词
1:民事诉讼法】第189条:债权人请求债务人给付金钱、有价证券,符合下列条件的,可以向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 (一)债权人与债务人没有其他债务纠纷的; 【民诉意见】第215条:债权人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符合下列条件的,人民法院应予受理:并在收到申请后五日内通知债权人;(3)债权人没有对待给付义务的; 1、首先必须明确,民诉意见中的“债权人没有对待给付义务”是在明确法典中的“没有其他债务纠纷”,否则法典的这句话会有多种理解。即,法典中的“没有其他债务纠纷”应理解为“没有对待给付义务”。 2、所谓“对待给付”,是指【与债权人的请求相对应】,债权人负有的“先行给付”或“同时给付”的义务。这种给付不能存在,否则,法院不能受理。 3、债权人没有对待给付不等于债权人就没有给付义务,不等于债权人与债务人之间不存在其他债权债务关系。 2:出售是指物的所有权人以一定的条件转出、卖出,简而言之是对物的一种处分,物的所有权人变更。 3:转让和出售有些相近,转让是给予补偿性的出让行为。
麻烦采纳,谢谢!
㈦ 民法的名词解释
[民法]:现代国家重要的基本法之一,指一定社会调整特定的财产关系回和人身关系的答法律规范的总和。
我国民法体系包括:总类,物权,债权,知识产权,婚姻、继承、收养,商法、侵权责任等七大类。
现行常用法律有:
一、总类:<民法总则>、<民法通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
二、物权:<物权法>、<担保法>、<农村土地承包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调解仲裁法>等。
三、债权:<合同法>、<电子签名法>、<招标投标法>等。
四、知识产权:<著作权法>、<商标法>、<专利法>、<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信息网络传播保护条件>等。
五、婚姻、继承、收养:<婚姻法>、<反家庭暴力法>、<婚姻登记条例>、<继承法>、<收养法>等。
六、商法:<公司法>、<公司登记条例>、<合伙企业法>、<个人独资企业法>、<企业破产法>、<保险法>、<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强制保险条例>、<票据法>、<证券法、海商法>等。
七、侵权责任:<侵权责任法>等。
(以上内容,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常用法律.法规.规章.司法解释全>国务院法制办公室.编.2018年版.总第十一版),如有错误,请查看原文为准。
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测>
第二条[调整对象]、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自然人、法人和非法人组织之间的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
㈧ 民事的相关词语
1、民事法庭:负责审理民事案件的法庭。简称民庭。
2、民事权利:民法上所规定权利。
3、民事诉讼:关于民事案件的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