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民法的精神pdf姚辉

民法的精神pdf姚辉

发布时间: 2021-03-16 01:20:41

㈠ 求王泽鉴的《民法思维》pdf

加个网络云?

㈡ 传统民法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民法的基本精神是对作为民法存在基础的市民社会和商品经济根本要求的体现,它贯穿在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始终,具有普遍适用效力和衡平作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是民法的精神或理念。民法基本原则在内容上具有根本性,在效力上具有贯彻始终性,在形式上具有非规范性,在功能上具有补救性。

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立法准则的功能。民法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统帅和指导各项民法制度和民法规范的制定,以避免民法内部矛盾,从而保持民法体系的和谐一致,借以实现民法整体功能。

第二,具有行为准则的功能。

第三,具有法律解释准则的功能。由于成文法自身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般规则对具体案件之局限性,有限规则对无限客体之局限性,模糊规则对确定事项之局限性,稳定规则对发展事物之局限性,刻板规则对丰富内涵之局限性),克服成文法局限的经常性手段是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

(2)民法的精神pdf姚辉扩展阅读

民法基本原则:民法的"精神脊梁"

平等原则。民法总则第4条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平等原则意味着在民事活动中,一切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具体表现为:一是民事主体资格一律平等。自然人自出生开始直至死亡都享有民事主体资格,并且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二是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平等。

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都应该经过双方当事人平等协商。三是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如若受到侵害,有权请求相对人采取补救措施,承担民事责任,必要时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和救济。

公平原则。民法总则第6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本着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而司法机关在裁判民事纠纷时,也应该本着公平的观念和要求。

基于公平原则,民事主体充分享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民事活动;民事主体在订立合同或者进行其他活动时,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应该具有对应性,不得显失公平;民事主体在承担民事责任时,若是过错责任,应按照过错程度承担责任,若是无过错责任,应由双方合理分担损失;法院在处理民事案件时,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应适用明确规定的条款,没有明确规定或者无规定,且当事人也无约定时,则应依照公平原则作出裁判。

㈢ 民法总则体现哪些新的立法理念和立法精神

作为保护民事主体合法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的统领性规则,民法总则的通过和施行,标志着中国特色的民法典编纂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民法总则以现代社会私法自治最重要的自由和平等为价值主轴,以诚实信用和公序良俗为民事活动的边界,以绿色发展作为人类社会的科学发展理念,引领整个经济社会健康有序发展。民法总则对民法基本原则的创新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基石。

民法总则彰显了权利本位的现代法治精神

民法是私法的基本法,它以对人的保护为核心,以权利为本位,系统全面地规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各种人身、财产权益。因此,民法典被视为现代法治文明的扛鼎之作,被誉为法治健全完善的标志。民法总则作为民事活动的统领性规则,充分彰显了权利本位的现代法治精神。

民法总则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现代法治理念

民法总则把对人的权利的保护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以对人的尊重保护为核心,民法总则扩大和调整了民事主体的权利保障范围。一是增加了对胎儿利益、个人信息、一般人格权、特定人格权的保护。二是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年龄从十周岁下调至八周岁。三是尊重被监护人的“自我决定权”。四是强化宣告失踪和宣告死亡制度中利害关系人的保护。民法总则的这些规定,强化了对人的自主性的尊重,彰显了人文关怀的现代法治精神和价值理念。

民法总则体现了中国特色和时代要求

民法总则作为市民社会基本法的统领性规则,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立法,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保持了民事法律对人类生活所积淀美好价值的尊重。一是确立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立法宗旨。二是民法基本原则集中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信原则、守法原则、绿色原则等,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集中体现和外在反映,直接反映了民主、自由、平等、公正、诚信、文明、法治等理念,涵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髓。三是民法总则将民法法律渊源的范围扩大到民事习惯。民法总则第10条规定,民事纠纷的处理,法律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习惯,但是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实际上是以道德为核心,要求民事主体在进行民事活动时,应当尊重社会公共秩序和善良风俗。

新增绿色原则,反应了建设生态文明的时代发展需求。

民法总则第9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这是民法总则对民法基本原则的又一个新突破。绿色原则的确立,体现了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当下,调整民事主体利益关系离不开人与自然的视角。这一规定反映了具有先进时代特色的立法理念,既传承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又体现了十八大以来党的新发展理念。

㈣ 民法基本原则中的核心原则是什么

民法基本原则中“平等”、“自愿”必为民法的基本原则。

我国民法的基本原则包括:

1、平等原则

2、自愿原则

3、公平原则

4、诚实信用原则

5、公序良俗原则

其中"平等原则"是我国民法的首要原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的基本准则,是体现民法精神、指导民事立法、司法和民事活动的基本原则。中国的民事立法上,确立了以下几项民法的基本原则:平等原则,自愿原则,公平原则,诚实信用原则,守法原则,公序良俗原则,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由民法所调整的社会关系的根本特性决定的,体现着国家的民事政策。不同的法律调整不同领域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性质不同,法律的调整原则、法律的精神也就不同。民法调整平等主体之间的人身关系与财产关系,这就决定“平等”、“自愿”必为民法的基本原则。

由于法律是由国家制定的,一国在特定时期对民事关系的政策也必然通过民法的基本原则体现出来。例如,现代社会特别强调信用,强调社会公共利益,这些民事政策也就体现在诚实信用和禁止权利滥用或公序良俗原则中。

(4)民法的精神pdf姚辉扩展阅读:

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

(一)指导功能

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突出表现在它的指导性。学者在论述民法基本原则时,强调它是指导原理、指导原则、指导方针。民法的基本原则对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司法均有指导意义。

立法者在制定民事法律规范特别是在制定民事基本法时,立法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民法所反映的社会经济文化制度的本质和特征是什么,用什么样的条款高度概括这些指导思想和本质特征?落实在概括性条款上就成为民法基本原则。基本原则确定之后,不仅是民事基本法的指导原则,也是各项民事立法的指导原则。

民事主体掌握了民法的基本原则,就能把握民事关系的大方向,在不了解民法具体规定的情况下,懂得民法基本原则,就能大体上懂得应当怎样做,不应当怎样做。

民法基本原则是司法机关处理民事案件的指导准则。司法机关以民法基本原则为指导,才能正确理解、解释和使用民法规范。

(二)约束功能

民法基本原则对民事立法、民事行为和民事司法都有约束力。民法基本原则对民事基本法中的具体规范和单行民事规范,具有约束力,即民事法律规范不能违反民法的基本原则。民事行为受民法基本原则的约束,违反民法基本原则的民事行为不受法律保护。民法基本原则对民事司法活动具有约束力,法官解释和适用民事法律规范应当以民法的基本原则为依据,如果偏离民法基本原则,就会形成错判。

(三)补充功能

民法基本原则在民事法律规范中处于指导与统帅的地位,但是,通常在民事法律规范有具体的规定的情况下,必须适用具体规定,不能直接适用民法基本原则。有学者称民法基本原则是“帝王条款”,不可轻易动用,否则就会造成适用法律的偏差和混乱。

在民事法律规范没有具体规定的情况下,民法的基本原则对民事法律规范起补充作用。由于立法者的认识有局限性;由于法律具有稳定性,不能朝令夕改;由于社会关系不断发展,立法不可能穷尽一切,因此现行法规往往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实际的需要。

在民事法律规范存在漏洞的情况下,需要法院补充法律漏洞,需要法院造法,这是各国民事立法与民事司法经验的总结。补充法律漏洞和法院造法,比根据基本原则限制法律的效力有更高的要求,应当十分慎重,需要针对个案,根据民法基本原则,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进行充分说理的创造性裁决。由于基本原则是没有具体构成要件和后果的抽象规定,如何准确地适用基本原则,需要不断总结经验,形成案例类型。

㈤ 民法的基本原则是什么

1、平等原则
平等原则是由民法调整的市民社会关系的平等性决定的,是指民事主体的法律地位平等及适用法律的平等和受到法律的平等保护。法律平等地位,是指权利能力平等,自然人的权利能力平等(相同),法人有与其自身活动相应的权利能力(不相同),法律地位也是平等的。适用法律平等是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平等保护是指法律对民事主体的保护规定是相同的,适用法律时不能区别对待,是由法律地位平等,适用法律平等决定的。
2、自愿原则
自愿是指在民事活动中体现当事人的意志,排除他人强迫,欺诈及其他不当影响和压力自己作主。这一原则也是由市民关系的平等性决定的。我国民法的自愿原则主要表现为合同自由、婚姻自由、遗嘱自由。
3、遵守社会公共道德原则
社会公共道德,就是广大市民公认的道德准则,与共产主义道德有区别。调整市民社会关系的民法,必然以市民的公共道德为准则。这是由道德和法律的一致性决定的。民法与市民道德精神一致,民事立法、执法、适用法律均不能违背公共道德。在法无规定的情况下,道德可以成为民法的渊源,成为解决法律纠纷的依据。
4、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是指按照诚实不欺、信守诺言的道德准则平衡当事人之间及当事人与社会之间的利益的原则。
此项原则要求当事人在民事活动中实事求是,自觉履行义务,也赋予法官一种解释法律及法律行为的裁量权,即以一个诚实信用人的理解进行解释。
5、禁止权利滥用原则
权利滥用,是指民事主体在行使权利时超出权利本身的目的和社会所容许的界线。此种行为是违法的,故为法律所禁止。
行使权利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专以侵害他人为目的,以绝小瑕疵拒绝对方给付,违背权利目的等,均为法律所禁止。

㈥ 姚辉的代表性成果

1.《民商法学的突破与坚持》,载《法学家》2008年第1期。
2.《单双号限行中的所有权限制》,载《法学家》2008年第5期。
3.《情事变更重述》,载《中州学刊》2008年第5期。
4.《论民事法律渊源的扩张》,载《北方法学》2008年第1期。
5.《信用法律制度的若干前提性判断》,载《政法论丛》2008年第2期。
6.《震后重建中的若干民法问题》,载《人民法院报》2008年7月8日,第五版。
7.《中国民法的近代化及其当代课题》,载《甘肃社会科学》2008年第3期。
8.《动情,以法的名义》,载《判解研究》2008年第1辑。
9.《论特许经营权的法律属性》,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
10.《物权立法的若干法政策学观察》,载《判解研究》2007年第3辑。
11.《关于民事权利的宪法学思维——以一般人格权为对象的观察》,《浙江社会科学》2007年第1期。
12.《对话辨共识 争鸣求精进》,载《法学家》2007年第1期。
13.《人格权:何以可能》,载《法学杂志》2007年第5期。
14.《企业征信体系的构建与法律规制》,载《北京社会科学》2007年第4期。
15.《让与担保规制模式的立法论阐释》,载《法学家》2006年第6期。
16.《论侵害生命权之损害赔偿》,载《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年第4期。
17.《房屋承租人优先购买权之研究》,载《判解研究》2005年第5辑。
18.《2004年民商法学学术研究回顾》,载《法学家》2005年第1期。
19.《期待物权观念深入人心》,载《法制日报》2005年7月20日,第1版。
20.《观念比法条更重要》,载《法学家茶座》第9辑,2005年10月出版。
21.《2003年民商法学学术研究回顾》,载《法学家》2004年第1期。
22.《法典化的趋同与鸿沟》,载《法学杂志》2004年第2期。
23.《“人车之争”的民法解读》,载《判解研究》2004年第5辑。
24.《解读人格权法》,载《人民日报》2003年1月8日。
25.《诚实信用:民法的“帝王条款”》,载《前线》2002年第7期。
26.《民法上的“停止侵害请求权”》,载《检察日报》2002年6月25日。
27.《消费者是否有权对酒店说“不”》,载《人民法院报》2002年8月27日。
28.RECENT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IVIL LAW:FOCUS ON DRAFTING THE CIVIL CODE AND JUS REREM , JOURNAL OF CHINESE AND COMPARATIVE LAW,VOL.5,No.2,2001-2002.
29.《权利不能承受之轻》,载《民商法前沿》,创刊号,2002年第1期。
30.《悠着点儿》,载《法学家茶座》,创刊号。
31.《法官要讲理》,载《律师文摘》,2002年春季号。
32.《逝者如斯夫》,载《判解研究》2002年第1期。
33.《internet与表达自由》,载《判解研究》2001年第1期。
34.《中国大陆的市场经济与担保物权法的课题》,载台湾辅仁大学《首届两岸民商法学术研讨会成果报告》,台湾2001年出版。
35.《关于人格权的两个日本判例》,载《人大法律评论》2001年卷,第一辑。
36.《“大学汤”案》,载《法学前沿》第5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
37.《坚硬的婚姻》,载《法学前沿》第5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
38.《法律:法官的还是法学家的》,载《法学前沿》第4辑,法律出版社2001年2月出版。
39.《中国人格权法的发展及其现状》(日文),载日本《比较法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比较法研究所编辑出版,第34卷第1号(2000年)。
40.《宇乃月温泉案》,载《判解研究》2000年第1期。
41.《侵权法的危机:带入新时代的旧问题》,载《人大法律评论》,2000年卷,第二辑。
42.《人格权的研究》,载《民法总则争议问题研究》,台湾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98年10月出版。
43.《大陆民法之发展及现状》,载台湾《万国法律》第100期特刊,1998年8月出版。
44.《人民法院机构设置及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研究》(上) ,《中国法学》1998年第2期。
45.《人民法院机构设置及审判方式改革问题研究》(下) ,《中国法学》1998年第3期。
46.《担保物权与物权法》,《中外法学》1997年第2期。
47.《论一般人格权》,《法学家》1995年第5期。
48.《违约责任十论》,《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4期。 1.21世纪法学系列教材法律硕士研究生用书《民法学原理与案例教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出版。
2.《民法教学参考书》(上下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4月出版。
3.《新版以案说法·民法篇》,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6月出版。
4.《民商法司法解释精要》,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出版。
5.《民法的精神》,法律出版社1999年1月出版。
6.《民法总论案例教程》,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7年出版。
7.《人格权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6月出版。
8.《民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

㈦ 我是大一法学的孩子。。求推荐几本适合看的法律方面的书,求书名!谢谢!!

冯象《木腿正义》、林达《扫起落叶好过冬》
很好的书,推荐!

楼上说的书对于一个大一新生来说有些晦涩,
而这两本书是培养对法律的兴趣和初步感觉,毕竟学习任何东西都是以兴趣作为最好的导师。

㈧ 求《民法学》,王利明、杨立新、王轶、程啸主编,法律出版社的pdf

不列参考书目。来 法律硕士自(非法学)专业综合课(含法理学、民法学、民事诉讼法): 《法理学》张文显主编 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 (2011 第四版) 《民法学》王利明、杨立新、王轶、程啸著法律出版...

热点内容
2016司法所工作总结 发布:2025-09-11 08:21:31 浏览:580
建筑类法律法规 发布:2025-09-11 08:19:57 浏览:478
民法通则第97 发布:2025-09-11 08:06:30 浏览:502
行政法位阶及冲突 发布:2025-09-11 07:54:55 浏览:10
离婚自由对婚姻法的意义 发布:2025-09-11 07:53:26 浏览:941
四川省小作坊管理条例 发布:2025-09-11 07:53:19 浏览:866
法律援助律师执业管理 发布:2025-09-11 07:51:10 浏览:656
道德很差 发布:2025-09-11 07:45:39 浏览:37
司法确已 发布:2025-09-11 07:34:27 浏览:684
道德形象 发布:2025-09-11 07:00:25 浏览: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