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部郝赤勇
❶ 第二届中法公证业务研讨在哪里举行
今天上午,北京市公证协会与法国巴黎公证人公会联合举办第二届中法公证业务研讨会,围绕中法两国婚姻家庭关系中的若干法律问题进行研讨。法国巴黎公
证人公会会长帕斯卡·夏杉、巴黎公证人公会荣誉会长克里斯蒂安·比萨尼和法国驻华大使馆法务参赞安托尼·孟瓦林等法方人员,和来自北京公证行业的120多
名公证员代表参加了本次活动。
法国是公证制度的起源地,法国公证制度有悠久的历史,在大陆法系中具有重要地位。巴黎公证人公会会长帕斯卡·夏杉致开幕辞介绍,在法国,公证人
以法律执行者的身份行使职能,为法律规定范围内的民商事活动和公民重要法律行为进行公证,通过公证,维护民商事活动的安全秩序以及社会的和谐稳定,达到维
护法律秩序、预防纠纷、减少诉求的目的。巴黎公证人公会是法国巴黎大区的执业公证人组成的区域性公证行业公会,管辖范围是首都巴黎市、赛纳圣德尼省和马纳
河谷省,共有公证人500多人。
北京公证协会会长周志扬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公证协会与巴黎公证人公会逐步建立起密切的业务交流和友好来往。为进一步加强中法业务合作与
交流,2007年10月,双方在巴黎签订了《北京市公证协会与巴黎公证人公会交流合作协议》。从2007年至今,根据双方约定,巴黎公证人公会多次组团来
京就公证业务进行访问交流,北京市公证协会也先后派出多批公证员赴法参加业务培训,这种密切的交流往来为两国公证业务互相学习借鉴先进经验,传递国际公证
友谊,更好地为两国侨民提供公证法律服务发挥了积极作用。
2016年,北京市公证协会和法国巴黎公证人公会共同在北京举办了第一届中法公证业务论坛,中法双方就遗嘱和继承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引起了社会
广泛关注。本次中法公证业务论坛主题是中法的婚姻家庭关系,围绕未成年子女的亲权和监护问题、夫妻共有财产制度、未亡配偶的遗产继承权和《欧盟涉外继承条
例》相关规定等内容进行研讨。前期双方进行了认真准备,本次研讨会上,双方就各自关心的问题积极问答互动。
据了解,北京市涉外民商事公证业务开展较早、涉及国家较多,公证种类也比较齐全,公证书发往180多个国家和地区使用。2016年,北京市公证
行业办理涉外公证近50万件,在全年办理的126万件各类公证事项中占比39%,在服务国家对外开放和国际交流合作中作出了应有的贡献。近年来,北京市公
证协会不仅和法国公证人研讨公证理论、交流公证实践,还与德国、意大利、俄罗斯、西班牙及香港、台湾等十几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有益的交流,与德国柏林、法
国巴黎公证人公会签订了交流合作协议,定期互派人员交流学习,组织学术研讨活动,实地考察当地的公证行政管理机关、公证行业协会、公证机构和与公证业务有
关的户籍管理机关、房屋登记机关等部门,就公证历史沿革、制度设立、管理经验、职业理念、执业纪律、公证业务及多部门间协同合作模式等问题展开广泛的交
流。
在北京举行。
❷ 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的组织机构
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每届任期五年,受司法部、民政部的业务指导和监督管理。
第一届协会的会长由原司法部副部长张耕同志担任,副会长分别由陈琪(基层司司长)、刘志涛、刘之元(原基层司司长、副司长)、周贤奇(最高人民法院民庭副庭长)、鞠定国(鞍山钢铁公司副总经理)、潭竹清、李秀荣(调解主任)等7人担任,秘书长由陈琪同志兼任、副秘书长由李明担任。陈丕显、刘复之、雷洁琼应司法部和协会的邀请,担任第一届协会的名誉会长。
1999年5月,协会召开了第二届会员代表大会,进行了换届选举。原司法部副部长段正坤同志当选为第二届协会会长,陈琪、罗建平、俞宏武、杨荣新、潭竹清等5人当选为副会长,陈琪兼任秘书长,李冰担任副秘书长。刘复之、雷洁琼接受司法部和协会的聘请,继续担任第二届协会的名誉会长。
2007年11月,协会召开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大会选举产生了第三届中华全国人民调解员协会常务理事会和理事会。司法部副部长郝赤勇同志当选为会长,司法部基层工作指导司司长王珏当选为常务副会长,俞宏武、吴美丽当选副会长,李冰担任秘书长,成洪亮、高建勋担任副秘书长。
❸ 陕西省司法厅的文件解读
我国公益诉讼制度将有法可依----解读新修改的民事诉讼法 12-09-07
用制度保障廉洁从警 ----司法部党组成员、中央纪委驻司法部纪检组组长韩亨林接受《中国纪检监察报》社记者专 12-08-06
最高法有关负责人就首部证券期货犯罪司法解释答记者问 12-05-23
司法部副部长赵大程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相关问题答记者问 12-05-23
司法部就《办理法律援助案件程序规定》答记者问 12-05-10
依法规范实施社区矫正加强和创新特殊人群管理 司法部副部长郝赤勇就《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答记者问 12-02-25
❹ 大调解如今有没有法律依据
大调解主指人民调解、司法调解和行政调解,均是通过第三方介入当事人之间的矛盾纠纷,通过疏导、说理来解决纠纷,达成协议。 人民调解法被称为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传统的法律制度,司法部副部长郝赤勇表示,人民调解法规定了基层法院和公安机关对适宜通过人民调解方式解决的纠纷,可以在受理前告知当事人向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人民调解法立法前和立法过程中,均有对“大调解”立法的意见。人民调解制度获我国最高权力机关立法确认,此前多有讨论的“大调解”怎么样?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工委民法室副主任扈纪华表示,“大调解”立法要在一个时期的实践基础上,总结经验,再考虑相关的立法问题,因此,“大调解”在短期内恐不会进入立法。
❺ 司法部是单纯的一个部门,还是包括了几人不同的部门
单独的一个部门。是国务院28个组成部门之一。
其中机构有:办公厅
政治部
监狱管理局内
劳动教养管理局
法制宣容传司
律师公证工作指导司
基层工作指导司
国家司法考试司
法制司
研究室
司法协助外事司
计财装备司
机关党委
驻部纪检组监察局
离退休干部局
机关服务中心
❻ 谁知道司法部《社区矫正法》(征求意见稿)中是否建立社区矫正警察方面的规定
这个确实没看到具体内,但是确实说有专门的司法警察来管理社区矫正,而且有地方在试点,后面应该会全国推广,个人认为社区矫正警察的设立是大势所趋,工作必需。
❼ 现在的司法部部长是谁
中华人民共和国司法部
部 长:吴爱英
副部长:陈训秋
副部长:张苏军
副部长:郝赤勇回
副部长:赵大程
纪检答组组长:岳宣义
司法部部长吴爱英简历
吴爱英,女,山东昌乐人,生于1951年12月,大专学历。1970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山东大学政治系毕业。同年8月参加工作。
历任山东昌乐县高崖人民公社、城关人民公社党委书记,中共山东昌乐县委常委、副书记,山东昌乐县革委会副主任,共青团山东省昌潍地委书记、山东省妇联副主任、主任,中国妇女管理干部学院山东分院院长。1993年4月至1998年4月任山东省副省长。1998年11月在中共山东省第七届一次全会上当选为中共山东省委副书记。2002年3月,在山东省政协八届五次会议上当选为省政协主席。2003年4月在政协第九届山东省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山东省政协主席。同年12月调任司法部副部长。2005年7月任司法部长。
是中共十四、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候补委员。
(人民网资料 2005年7月)
❽ 郝赤勇的介绍
郝赤勇,男,汉族,1955年6月生,吉林双辽人,197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73年1月参加工作,吉林大学法律系政法专业毕业,中共中央党校在职研究生法学理论专业毕业。曾任司法部党组成员、副部长。
❾ 最新司法解释,被判处缓刑属于公务员法中“曾受过刑事处罚”的范畴吗
缓刑是指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四项条件的,对其宣告缓刑,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缓刑列在刑法第四章“刑罚的具体运用”中,它是否是刑罚或刑罚执行方式,判处缓刑是否也是受到刑事处罚,大家认识并不统一。笔者认为:
一、缓刑不是刑罚的类别
有观点认为,凡是符合刑罚性质特征的方法和措施,都可视为刑罚的类别。因为从刑罚的定义来看:刑罚是依据国家刑事法律对犯罪分子适用的特殊制裁方法,是对犯罪分子某种利益的限制和剥夺,体现国家对犯罪分子及其行为的否定评价。由此可归纳为刑罚具备如下三特征:一是适用于犯罪人;二是适用依据是刑事法律的制裁方法;三是对犯罪人某种权利予以限制或剥夺。据此,我国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虽没列在刑法第三章刑罚的种类中,但完全符合刑罚性质和特征,是刑罚外延的体现,因此应属于刑罚的范畴和刑罚的类别。但是,我国《刑法》第三章刑罚的种类中,只规定了五种主刑和三种附加刑,并没有包括缓刑,另外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第38条、第72条中虽对管制和缓刑增加了“禁止令”的规定,但是,《刑法》并没有明示该“禁止令”是主刑还是附加刑。从对罪刑法定原则的严格解释出发,不能认定缓刑是刑罚的类别。
二、缓刑是刑罚的执行方式
我国刑法第38条第3款规定: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我国刑法第76条规定: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司法部副部长郝赤勇在就《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答记者问中表示:社区矫正是与监禁刑罚执行对应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不脱离社会,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司法部负责人在就《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中表示::社区矫正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将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刑罚执行活动。因此,对管制这一刑罚的执行方式是社区矫正,对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实施的社区矫正,也就是对其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
三、判处缓刑也是受到刑事处罚
对于构成犯罪,并依法追究,作出处理,在法律中有三种说法:一、追究刑事责任,二、被判处刑罚,三、受刑事处罚。仔细对照法律条文,不难发现,三种说法虽然大致相同,但也存在差别。追究刑事责任,即经过刑事诉讼程序作出有罪判决,其结果包括《刑法》37条规定的犯罪情节轻微,免予刑事处罚。如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第29条: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解除劳动合同。“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是指:被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的、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的、被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三十二条免予刑事处分的。劳动者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被判处刑罚,则包括除“免予刑事处罚”以外的一切有罪判决,包括宣告缓刑在内。因为宣告缓刑的前提是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是确定无疑的刑事处罚,缓刑不过是刑罚的执行方式,被判处刑罚的核心是被判处的是否为刑罚,而不是其执行方式。受刑事处罚,则指判处刑罚并实际执行刑罚的情况。以前,人们对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存有误解,认为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就是未受刑罚,其实,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只是原监禁刑不再执行,并不能否认以社区矫正为刑罚执行方式的非监禁刑已执行完毕。因此缓刑考验期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即意味着已受到刑事处罚并已执行完毕。
四、明确上述区分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五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 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十四条 下列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 (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上述法律、行政法规分别使用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被判处刑罚、受过刑事处罚的措辞,不明白它们的区分,就不能正确适用法律,特别是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人员遭遇刑罚后的公职与养老问题。
❿ 被判缓刑是否属于受过刑事处罚能否报公务员
缓刑是指对于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同时符合犯罪情节较轻、有悔罪表现、没有再犯罪的危险、宣告缓刑对所居住社区没有重大不良影响四项条件的,对其宣告缓刑,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如果没有刑法第七十七条规定的情形,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缓刑列在刑法第四章“刑罚的具体运用”中,它是否是刑罚或刑罚执行方式,判处缓刑是否也是受到刑事处罚,大家认识并不统一。笔者认为:
一、缓刑不是刑罚的类别
有观点认为,凡是符合刑罚性质特征的方法和措施,都可视为刑罚的类别。因为从刑罚的定义来看:刑罚是依据国家刑事法律对犯罪分子适用的特殊制裁方法,是对犯罪分子某种利益的限制和剥夺,体现国家对犯罪分子及其行为的否定评价。由此可归纳为刑罚具备如下三特征:一是适用于犯罪人;二是适用依据是刑事法律的制裁方法;三是对犯罪人某种权利予以限制或剥夺。据此,我国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等虽没列在刑法第三章刑罚的种类中,但完全符合刑罚性质和特征,是刑罚外延的体现,因此应属于刑罚的范畴和刑罚的类别。但是,我国《刑法》第三章刑罚的种类中,只规定了五种主刑和三种附加刑,并没有包括缓刑,另外我国《刑法修正案(八)》在《刑法》第38条、第72条中虽对管制和缓刑增加了“禁止令”的规定,但是,《刑法》并没有明示该“禁止令”是主刑还是附加刑。从对罪刑法定原则的严格解释出发,不能认定缓刑是刑罚的类别。
二、缓刑是刑罚的执行方式
我国刑法第38条第3款规定:对判处管制的犯罪分子,依法实行社区矫正。我国刑法第76条规定:对宣告缓刑的犯罪分子,在缓刑考验期限内,依法实行社区矫正。司法部副部长郝赤勇在就《社区矫正实施办法》答记者问中表示:社区矫正是与监禁刑罚执行对应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是指将符合法定条件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有关部门、社会组织和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不脱离社会,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的非监禁刑罚执行活动。司法部负责人在就《关于组织社会力量参与社区矫正工作的意见》答记者问中表示::社区矫正是我国的一项重要法律制度,是将管制、缓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的罪犯置于社区内,由专门的国家机关在相关人民团体、社会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协助下,在判决、裁定或决定确定的期限内,矫正其犯罪心理和行为恶习,促进其顺利回归社会的刑罚执行活动。因此,对管制这一刑罚的执行方式是社区矫正,对判处缓刑的犯罪分子实施的社区矫正,也就是对其的一种非监禁刑罚执行方式。
三、判处缓刑也是受到刑事处罚
对于构成犯罪,并依法追究,作出处理,在法律中有三种说法:一、追究刑事责任,二、被判处刑罚,三、受刑事处罚。仔细对照法律条文,不难发现,三种说法虽然大致相同,但也存在差别。追究刑事责任,即经过刑事诉讼程序作出有罪判决,其结果包括《刑法》37条规定的犯罪情节轻微,免予刑事处罚。如劳动部关于印发《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的通知第29条:劳动者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用人单位可依据劳动法第二十五条解除劳动合同。“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是指:被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的、被人民法院判处刑罚的、被人民法院依据刑法第三十二条免予刑事处分的。劳动者被人民法院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缓刑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被判处刑罚,则包括除“免予刑事处罚”以外的一切有罪判决,包括宣告缓刑在内。因为宣告缓刑的前提是被判处拘役、三年以下有期徒刑,这是确定无疑的刑事处罚,缓刑不过是刑罚的执行方式,被判处刑罚的核心是被判处的是否为刑罚,而不是其执行方式。受刑事处罚,则指判处刑罚并实际执行刑罚的情况。以前,人们对缓刑考验期满,原判的刑罚就不再执行存有误解,认为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就是未受刑罚,其实,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只是原监禁刑不再执行,并不能否认以社区矫正为刑罚执行方式的非监禁刑已执行完毕。因此缓刑考验期原判刑罚不再执行即意味着已受到刑事处罚并已执行完毕。
四、明确上述区分的意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二十五条:劳动者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四)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的。《行政机关公务员处分条例》第十七条第二款: 行政机关公务员依法被判处刑罚的,给予开除处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第二十四条 下列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 (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上述法律、行政法规分别使用了被依法追究刑事责任、被判处刑罚、受过刑事处罚的措辞,不明白它们的区分,就不能正确适用法律,特别是我国机关事业单位及企业人员遭遇刑罚后的公职与养老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