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的主题
⑴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民事主体从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规定,
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原则,按照自己的意思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法律关系。
⑵ 民法的主题是什么以及民法的基本结构及其各部分的主题是什么
普通法又来称英美法系,与大陆法源系相对应。英国、美国、香港和大多数英联邦国家都普遍使用的法律体系。主要特征是:1以判例法为法律的主要渊源。2没有欧洲大陆国家那样的成文法典,其制订法或法典缺乏系统性和逻辑性。普通法是和衡平法想比较而言的。民法是调整作为民事主题的自然人、法人及其他非法人组织之间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即自然人、法人、其他非法人组织只有以民事主体的面目参与社会活动而产生的社会关系,才由民法调整。民法一词来源于古罗马的市民法(jus civile)。市民法最初仅适用于罗马市民,万民法(jus gentium)适用于非罗马市民,后来非罗马市民逐渐获得罗马公民权,两法的区别逐渐消失就楼主的问题,不管是普通法系,还是大陆法系,都有民法。两者不可同日而语。 查看原帖>>
⑶ 比较法国民法典和德国民法典的异同
《法国民法典》是第一部资本主义国家的和以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为基础的民法典,其开创了近代民法历史,为资本主义社会开辟了道路。《德国民法典》是资本主义社会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资产阶级国家编纂的规模最大,对现代资产阶级民事立法影响最广泛的一部民法典。本文以两部民法典之异同为主题对二者进行对比,以期在此对比研究下加深我们对整个资产阶级民法的本质及其发展历史的了解,从而对我们研究社会主义的民法理论及民法典的制定有所启迪。
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是两部世界著名的资产阶级法典,在民法发展史上的地位十分显赫。法国民法典奠定了大陆法系的基础,而德国民法典则丰富和发展了大陆法系。我们在对比研究法、德民法典的过程中,有助于我们充分借鉴和吸收先进的法律思想和立法技术。
一、从立法的时代背景上分析
《法国民法典》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它的产生重要经历了以下历史阶段:在法国大革命前,民事法律规范在法国出现北方习惯法和南方成文法的划分。在这种混乱的法律环境下,法国逐渐承认罗马法的合法性,从而使法国的民事法律规范逐渐形成了习惯法体系。尽管当时的现行法律已朝着法典化迈出了一大步,但成文的习惯法汇编已不能满足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必须创造统一的、合乎理性的法典。1789年大革命爆发后,制定了一系列具有革命性的“中间法律”。这些“中间法律”以废除封建特权和人身依附关系为目的,但其作为一种过渡性法律,法律不统一现象依然没有得到解决。由于当时各方利益集团都希望新的民法典反映自己的利益,所以在民法典编纂问题上难以形成统一的意见。1799年拿破仑执政以后,组建法律起草委员会并亲自主持开始起草民法典。从1802年2月5日到1804年3月15日,民法典分为36章陆续通过。3月21日,拿破仑签署法令,将法典颁布实施。
《德国民法典》制定时,资本主义已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阶段过渡。当时社会强调社会公共利益、强调对个人做出必要的限制、强调国家的干预等。19世纪的德国也存在不同地区使用不同法律的胡乱现象,为了追求法律的同一性,1873年德国国会的宪法修正案将帝国的立法权限扩展到整个民法领域,使民法典的制定获得了权力基础。19世纪初中期关于民法典的编撰形成了法典编撰派和历史法学派,他们的争论为民法典的编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19世纪后期,德国法学家在重视罗马法的同时吸收了一部分日耳曼法的内容,使得民法的体系具有了合理性。1874年7月,德国联邦组建起草委员会开始起草民法草案。草案经过起草委员会两次审核和修改,最后形成了“帝国国会法律议案”。1896年7月1日,帝国国会通过了议案。经过帝国皇帝1896年8月18日的签署,帝国法律公报的公布,《德国民法典》于1900年1月1日生效。
二、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体系结构及内容之比较
《法国民法典》,又称《拿破仑法典》,主要以罗马法、习惯法和国王的赦令为法律渊源。由于此法典产生于自由资本时代,所以其以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政教分离、人身自由、合法自由等为基本原则。在法典的总体结构上,是以国法大全之《法学阶梯》为基础,除总则外,分人法、物法和取得所有权的各种方法三编。由于拿破仑在主持法典制定时很少让纯粹的法律争论参与,力求让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到现实生活而不是法律技术上,所以《法国民法典》即简洁明晰,又通俗易懂。《法国民法典》之所以能成为典型的资产阶级社会的法典,主要在于它的内容体现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时代需要。
《德国民法典》主要继承罗马法的传统,结合日耳曼法的一些习惯,并且根据19 世纪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新情况而制定。《德国民法典》虽然仍保留了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私法的基本原则,但又在一定程度使它们在适应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需要,其主要基本原则有所有权有限原则、限制契约自由原则和过错责任原则等。德国民法典以罗马法的《学说汇纂》为蓝本分为总则、债的关系法、物权法、亲属法、继承法五篇。与《法国民法典》不同的是《德国民法典》注重立法技术的应用,其语言比较抽象和概括,体现了逻辑推理和体系化的思想。《德国民法典》是资本主义国家第二部重要的民法典,是适应帝国主义时代要求的,所以从其之后,《法国民法典》对各国民事立法的影响大大减少。
三、两部法典对中国的影响
我国正处于市场经济的体制下,民法的作用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制定一部符合中国国情和时代特征、体系完整、内容充实、科学实用的民法典也显得越来越迫切。通过借鉴,我们在制定中国民法典时必须注意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处理好中国传统文化与民法典的关系。中国在民法法典化的进程中,必须注重引进的西方先进法律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使民法精神深入人心,树立正确的民法观念。二是我国民法典的制定必须自足国情,体现社会化的要求。法国民法典是大革命的产物,而德国民法典是立足于自由市民的、罗马个人主义法律思想的土壤之上产生的,所以中国民法典的制定必须坚持基本国情,在促使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和保障人权,才能适应现代市民社会的发展。三是确立理性主义和实用主义相结合的立法原则。我国在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坚持理性主义就是注重立法的超前性。只有在坚持理性主义的情况下制定的民法典才具有指导意义。此外,我们在制定民法典的过程中必须注重言语的实用性,这样的法典才能被人们充分理解和应用。
四、总结
《法国民法典》与《德国民法典》两大民法典时隔百年,前者是代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的民法典,后者是代表垄断资本主义时代的民法典。法、德两国民法典分别代表了大陆法系的两面旗帜,是资产阶级民法发展的两个里程碑。对后世世界各国民法典的制定具有重大影响。
⑷ 主题是民法,离婚,虐待儿童的法律学士学位毕业论文,10000字左右,高分,急
浅析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本份论文资料包括:开题报告,中英文摘要,论文,目录,文献综述,任务书,答辩,中期检查表,等 论文编号:FM015 摘 要
婚姻问题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它的处理关系到个人的幸福和社会的稳定。因此立法者对因婚姻关系而产生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加以重视。《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已确立了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虽然我国婚姻立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婚姻关系中的财产处理问题规定得较为全面,对精神损害赔偿问题虽有涉及,但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许多需要完善的地方,现有法律规定不具体、赔偿范围狭窄等立法缺陷,使离婚精神损害赔偿制度存在不足,婚姻家庭法律制度是关系到每一个社会成员切身利益的极其重要的制度体系,司法工作者和人大代表提议把离婚家庭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和对当事人的权益纳入赔偿范围之列。关键词:离婚之精神赔偿 赔偿范围 赔偿标准 The shallow Xi our country divorces spirit indemnity
AbstractThe marriage problem is all vitally related with our everybody, it of the processing relate to personal happy and social stability. So the lawgiver value the spirit indemnity problem which proces because of marital relationship.<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marriage method>have already established an our country a divorce spirit indemnity system. Although our country marriage lawmaking and related and judicial explanation to property within marital relationship processing problem rule more overall, to spirit indemnity although the problem has been already involve, flourishing with west nation compare to still have many need a perfect place, the existing law doesn't concretely rule, indemnification scope narrow etc. lawmaking blemish, make the divorce system existence of the spirit indemnity shortage, the law system of the marriage family is relate to each social member to slice a body benefits of very and important system, judicial worker and person greatly represent proposal to make the divorce being negative the influence what family bring and bring into row of compensate the scope to the rights of the party concerned.Keyword:The spirit indemnification of the divorce;Indemnification scope ;Indemnification standard 目 录摘 要…………………… … … ……… ………………… 2
ABSTRACT …………………… … … ……………… …… 3
引 言…………1……………………………… …… … 4
一、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概述 ………………… …… … 4
(一)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概念………… ………………… 4
(二)提起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形式……………… ……… 5
1.婚外性行为……… …… …………………… ……………… ……… 5
2.危害家庭的不良行为……………… …………………………… …… 6
3.侵害配偶生育权……… ………………………………………… …… 6
4.不承担家庭义务………………………………………………… … 7
二、我国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相关问题……………… ……8
(一)关于第三者的赔偿责任问题……… ……… … … … 8
(二)关于举证责任的问题………………………… … … …8
(三)离婚案件精神损害赔偿的时效问题……………… …………9
三、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解决方式………………… ……… 9
(一)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形式…………………… …… ……9
1.以精神抚慰为主,以经济赔偿为辅…………………… ……… ………10
2.精神损害赔偿的金额要有所限制…… ………………………… … 11
(二)离婚精神损害赔偿的依据…………… ……… … …… 11
结 论…… … …………… …………… … ………………12
参考文献………… ……… …………… ……………………13
致 谢…… …… ……… ……………… ……………………13以上回答来自: http://www.lwtxw.com/html/53-1/1881.htm
⑸ 民法典第703条提到,除特别主题意外,是什么意思
民法典第703条是关于租赁合同的规定,没有特别主体的规定。
《民法典》第七百零三条 租赁合同是出租人将租赁物交付承租人使用、收益,承租人支付租金的合同。
⑹ 什么是民法民事主体包括哪些
1、民法即规定并抄调整公袭民之间、法人之间及公民与法人之间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总称。民事主体包括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2、
(1)民事主体包括:公民(自然人),法人和其他组织。
(2)法人包括:企业法人、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法人。
(3)其他组织包括: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和个人合伙。
⑺ 民商法毕业论文,定什么方向什么主题标题,越细越好
民商法毕业论文
真经典
但是你没说要求,具体多少字
⑻ 关于治国理政,脱贫攻坚,民法典疫情的高考作文
关于这样的高考作文儿,我们一定一定要立足无论是什么事情都要以民为本,民为邦本这一个主题,这样才能够获得较高的分数。
⑼ 传统民法的基本精神是什么
民法的基本精神是对作为民法存在基础的市民社会和商品经济根本要求的体现,它贯穿在民事立法、司法、守法始终,具有普遍适用效力和衡平作用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准则,是民法的精神或理念。民法基本原则在内容上具有根本性,在效力上具有贯彻始终性,在形式上具有非规范性,在功能上具有补救性。
民法基本原则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具有立法准则的功能。民法基本原则贯穿于整个民事立法,统帅和指导各项民法制度和民法规范的制定,以避免民法内部矛盾,从而保持民法体系的和谐一致,借以实现民法整体功能。
第二,具有行为准则的功能。
第三,具有法律解释准则的功能。由于成文法自身的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一般规则对具体案件之局限性,有限规则对无限客体之局限性,模糊规则对确定事项之局限性,稳定规则对发展事物之局限性,刻板规则对丰富内涵之局限性),克服成文法局限的经常性手段是立法解释和司法解释。
(9)民法典的主题扩展阅读
民法基本原则:民法的"精神脊梁"
平等原则。民法总则第4条规定: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的法律地位一律平等。平等原则意味着在民事活动中,一切当事人的法律地位平等,任何一方都不得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对方。具体表现为:一是民事主体资格一律平等。自然人自出生开始直至死亡都享有民事主体资格,并且民事权利能力一律平等。二是在具体的民事法律关系中,民事主体法律地位平等。
民事法律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都应该经过双方当事人平等协商。三是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平等地受法律保护。如若受到侵害,有权请求相对人采取补救措施,承担民事责任,必要时可以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和救济。
公平原则。民法总则第6条规定:民事主体从事民事活动,应当遵循公平原则,合理确定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公平原则是指民事主体应本着社会公认的公平观念从事民事活动,而司法机关在裁判民事纠纷时,也应该本着公平的观念和要求。
基于公平原则,民事主体充分享有平等的机会参与民事活动;民事主体在订立合同或者进行其他活动时,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应该具有对应性,不得显失公平;民事主体在承担民事责任时,若是过错责任,应按照过错程度承担责任,若是无过错责任,应由双方合理分担损失;法院在处理民事案件时,法律有明确规定的,应适用明确规定的条款,没有明确规定或者无规定,且当事人也无约定时,则应依照公平原则作出裁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