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欺骗和隐瞒
民法不叫做诈骗抄,如果交易或合同存在欺诈行为(合同属于可变更、可撤销),被欺诈方可以要求解除合同关系,并赔偿损失(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和产品质量法中还有惩罚性赔偿的规定)。
其实,刑法的诈骗和民法的欺诈,不是绝对分离的。
刑法中诈骗罪的要件,主要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采取欺骗、隐瞒事实真相等手段,使受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处分财产的行为。当然,构成本罪还要达到一定的金额。各省标准不一。
个人以为,民法的欺诈主要还是在等价有偿的基础上的。比如以次充好,将过期食品再包装销售,至少已有对价的。
而刑法上的诈骗,更多的是光凭一张嘴,不用对价或用严重不对等的代价,让受害人处分大额财产,比如集资诈骗等。
㈡ 欺诈和欺骗有什么区别法律怎么认定
这两个词严格意义上来说没有区别,说法不同而已。硬要是区分的话,在程度上有所差别。我们更多的是用“欺诈合同”,而不是用“欺骗合同”。
民法中“欺诈”包括虚构事实,隐瞒真实情况。意味着即使没有欺骗行为,但当事人有义务告知他人真实情况而故意不告知,使对方错误理解,从而做出错误决定,依旧可以认定为欺诈。
而欺骗更趋向于主动虚构事实,使对方陷于错误认识。
㈢ 民事诉讼中通过隐瞒事实真相恶意诉讼,欺骗法院赢得大量钱物是诈骗吗
民事诉讼通过隐瞒事实真相恶意诉讼,欺骗法院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一十二条
当事人之间恶意串通,企图通过诉讼、调解等方式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人民法院应当驳回其请求,并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一百一十三条
被执行人与他人恶意串通,通过诉讼、仲裁、调解等方式逃避履行法律文书确定的义务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民法欺骗和隐瞒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二百六十六条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二百六十七条抢夺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㈣ 隐瞒和欺骗有什么区别
隐瞒和欺骗的区别是:意思不同、引证不同、侧重点不同
一、意思不同
1、隐瞒的意思是:掩盖真相,不让人知道。
例句:
大家都知道了,他还想隐瞒。
2、欺骗的意思是:用虚伪的言行隐瞒真相,使人上当。
例句:
千万不要贪图小利,免得受坏人欺骗。
二、引证不同
1、隐瞒
引证:峻青《海啸》第四章:“这一点,我对你并不隐瞒。”
2、欺骗
引证:曹禺《雷雨》第一幕:“他不愿意再想他欺骗过他的父亲。”
三、侧重点不同
1、隐瞒:侧重于表达掩盖真相,不想让对方知道,是中性词。
2、欺骗:侧重于骗,欺骗是不可以原谅的,结果是负面的,欺骗是贬义词。
㈤ 什么属于民事欺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及相关 司法解释规定,民事欺诈行为是指在设立、变内更、终止民事权利容和民事义务的过程中,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做出错误的表示的行为。
可以依法进行起诉。欺诈是故意欺骗他人,使之陷于错误的行为。受欺诈而实施的行为则是由于他人的欺诈行为陷于错误而作出的意思表示。
拓展资料
民事欺诈主要是指行为人为了用于经营,借以夸大履行能力等欺诈行为以诱使对方当事人陷入认识错误并与其订立合同,不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只希望通过实施欺诈行为获取对方的一定经济利益。
相关法律知识:合同诈骗,即行为人必须有使对方当事人受欺诈而陷入错误,并因此为意思表示,从而与之签订或履行合同;有欺诈行为。
欺诈行为既可以表现为欺诈人以一定的方法故意使对方当事人陷入错误,也可以表现为欺诈人以一定的方法故意阻碍对方当事人使其发生错误;既可以表现为积极的作为方式,也可以表现为本应作为而故意不作为的方式。
受欺诈人因受欺诈而陷入错误。这里所说的“错误”,是指对合同内容及其他重要情况的认识缺陷。
㈥ 是诈骗还是民事欺诈
可以根据其概念来断定是否是诈骗还是民事欺诈
民事欺诈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及相关司法解释规定,民事欺诈行为是指在设立、变更、终止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的过程中,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诱使对方做出错误的表示的行为。
诈骗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㈦ 民法中“故意隐瞒真实情况”的具体标准是什么
明显的欺诈。但是一般的诉讼时效是2年,2004年知道的必须要在2006年以前去内法院起诉。现在都2009年了如果容再去起诉肯定被法院判决驳回诉讼请求。因为已经丧失了胜诉权。所以现在再去法院没有任何实质意义。
虽然胜诉权丧失了,但是实体权利没有丧失,也就是说你仍然可以与工厂私下协商解决此问题,让工厂给予一定的补偿。
如果工厂不通情达理的予以解决,那就只有私下以 公平 的手段来自我救济了。
㈧ 欺骗和隐瞒一样吗
孩子跟你们的生活怎么会无关?不需要抚养?不需要关心的?无法想象!
说这话的时候有没有带一点的责任心?如果他的孩子知道他们的爸爸这样说他们,要怎么去伤心?要怎么去和你相处?
说不清,,,他很复杂!也很不诚实!没有半点可依靠的条件!
他对你的爱太重了,重到所说的话都带着事实的隐瞒!
真相既然知道了,接下来的问题你也考虑到了!继不继续你说了算!
㈨ 民法中有否隐瞒欺骗罪
民法中没有与犯罪相关的罪名或法条。民法的作用是调节民事责任行为以及相关利益,与犯罪相关的法条属于刑法范畴。
一【民法是用以调整民事行为事项】
民法是用以调整民事行为事项的法律,其根本任务是解决民事问题,以《民法通则》为主体法。
《民法通则》第一条规定:为了保障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正确调整民事关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根据宪法和我国实际情况,总结民事活动的实践经验,制定本法。
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公民和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二【犯罪行为属于刑事法律范畴】
犯罪行为属于刑事法律范畴,其根本任务是惩罚犯罪,解决民法不能够解决的严重威胁社会的行为,《刑法》是该体系的主体法。
《刑法》第一条规定:为了惩罚犯罪,保护人民,根据宪法,结合我国同犯罪作斗争的具体经验及实际情况,制定本法。
第二条则明确指出了《刑法》的根本任务。第二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
㈩ 欺骗和隐瞒,哪一种更让你反感
一直以为最恨别人骗我,刚才发现被隐瞒的一些事, 结果发现对我的心情,信任造成的影响是一样的,甚至会更深,这么一来会觉得不知道还是多少事情我是被隐瞒的,谎言起码已经摆上桌面了,善于隐瞒的人,和善于欺骗的人,前者更让我感到寒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