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虔州司法参军

虔州司法参军

发布时间: 2021-11-24 04:36:33

①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全文翻译

宋史·卷三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六·李朴传

【原文】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元年进士第,调临江军司法参军,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祐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纯礼泣下。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祐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立额买扑,破田畴,发墟墓,厚赂乃已,朴至,请罢之。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竢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曰:“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注释】

1、推鞫:亦作“推鞠”。审问。《隋书·裴蕴传》:“蕴知上意,遣张行本奏威罪恶,帝付蕴推鞫之,乃处其死。”唐陆贽《商量处置窦参事体状》:“若不付外推鞠,则恐难定罪名。”宋司马光《论皇城司巡察亲事官札子》:“有百姓杀人,私用钱物休和,事下开封府推鞫,皆无事实。”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累絏多人,辗转推鞫,始有一人吐实。”

2、危言:耸人听闻的言论。宋无名氏《道山清话》:“绛欲以危言中伤大臣,事既无根,徒摇众听。”明张居正《上六部禀帖》:“且巧为诋说,捏造危言,遂为纂修所影藉。”

3、泰然:安然。形容心情安定。《庄子·庚桑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晋郭象注:“夫德宇泰然而定,则其所发者天光耳,非人耀。”唐权德舆《丙寅岁苦贫戏题》诗:“中忆裴子野,泰然倾薄糜。”《云笈七签》卷六四:“心既泰然,不寿何待。”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实由于食贫居贱之有素;汔可小康,即处之泰然,不复求多也。”

4、追官勒停:指追回官衔,勒令停职。《宋史·理宗纪一》:“李全之叛,淮东提刑司检法吴澄等出泰州城谒贼,各追官勒停。”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二》:“熙宁三年敕:‘今后官员失入死罪,一人追官勒停,二人除名,三人除名编管。’”《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降了三个圣旨:第一开封府问官追官勒停。”

5、待罪:古代官吏任职的谦称,意谓不胜其职而将获罪。旧时官吏常怕因失职而获罪,便以待罪为自己供职的谦词。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汉司马迁《史记·季布传》:“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当时季布任河东守。)”宋范仲淹《滕君墓志铭》:“予时待罪政府,尝力辩之。”清孔尚任《桃花扇·归山》:“老夫待罪锦衣,多历年所,门户党援,何代无之?”

6、玉音:原系尊称帝王的言语。《尚书大传》卷四:“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汉司马相如《长门赋》:“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宋苏森《<栾城集>后序》:“孝宗皇帝玉音问曰:‘子由之文平淡而深造于理,《栾城集》天下无善本,朕欲刊之。’”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癸未,(上)临雍讲学,玉音朗朗。”后用以对别人言辞的敬称。三国魏曹植《七启》:“将敬涤耳,以听玉音。”唐元稹《酬孝甫见赠》诗之十:“开坼新诗展大璆,明珠炫转玉音浮。”宋杨亿《送刘秀州》诗:“骑置迢迢阻玉音,左鱼江海遂初心。”

7、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宋苏辙《谢除中书舍人又表》:“一封朝奏,夕闻召对之音;众口交攻,终致南迁之患。”明高启《西清对雨》诗:“坐咏西清暇,君王召对稀。”《儿女英雄传》第40回:“及至他得了讲官,大考起来,渐次升到国子监祭酒,便累蒙召对。”

8、政体:为政的要领。汉荀悦《申鉴·政体》:“承天惟允,正身惟常,任贤惟固,恤民惟勤,明制惟典,立业惟敦,是谓政体也。”唐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一》:“若将六部案牍中有关于政体者一一録出,修为一书,则累朝之事更无遗漏矣。”

9、圆方:谓随物赋形,或方或圆。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委曲》:“道不自器,与之圆方。”宋范仲淹《金在熔赋》:“因烈火而变化,逐懿范而圆方。”

10、排击:排斥;抨击。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贾表之)资禀甚豪,尝谓仕宦当作御史,排击奸邪。”明李东阳《曹参论》:“设非平、勃诸臣为之排击拨正于后,则汉之为汉,我不敢知,恶在其为清净之效也?”清彭绍升《<南畇先生遗书>后序》:“而于时有当湖陆子者出,复以排击王学为功,又因王子而并罪高子。”

11、失今不治:不研究实际情况。不治:不研究。南朝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固尝钻厉求学而一经不治。”

12、鲠直:刚直;率直。《后汉书·黄琬传》:“(刁韪)在朝有鲠直节,出为鲁、东海二郡相。”《水浒传》第53回:“李逵虽是愚蠢,不省理法,也有些小好处:第一,鲠直,分毫不肯苟取于人。”巴金《随想录·纪念雪峰》:“见第一面我就认为雪峰是个鲠直、真诚、善良的人,我始终尊敬他。”梁斌《红旗谱》十一:“(大贵)沉默了半天,才鲠直地说:‘我看着这脯红,三天不吃饭也不饥!’”附:骾直:刚强正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其父铁英为御史,中玉虑以骾直得祸,入都谏之。”

13、嗾(sǒu):唆使;嗾使;教唆;指使别人做坏事。

14、立额买扑:确定土地数额包买赋税。额:规定的数目。如:额地(计入纳税纳粮数额的田地);额外主事(明清各部中,等级最低的官员);额子(定额;规定的数目)。买扑:宋元的一种包税制度。宋初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包商(买扑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后由承包商自行申报税额,以出价最高者取得包税权。元时的包税范围更加扩大。宋欧阳修《乞免蒿头酒户课利札子》:“臣窃见河东买扑酒户,自兵兴数年,不计远近,并将月纳课利,支往边上折纳米粟。”宋张耒《明道杂志》:“仁宗时,有大豪焦隐者,尝诣三司投状,乞买扑解州盐池,岁纳浄利。”

15、田畴:泛指田地。《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孙希旦集解引吴澄曰:“田畴,谓耕熟而其田有疆界者。”汉贾谊《新书·铜布》:“铜布于下,采铜者弃其田畴,家铸者损其农事,谷不为则邻于饥。”宋范仲淹《稼穑惟宝赋》:“田畴播殖之时,岂慙种玉。”郭沫若《屈原》第一幕:“园后为篱栅,有门在正中偏右,园外一片田畴。”

16、墟墓:丘墓;墓地。《礼记·檀弓下》:“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晋潘岳《悼亡诗》之三:“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此人神魂已游墟墓,不可更留供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一老翁坐墟墓间,旁有狐十余,各捧书蹲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其流风至汉不绝,今在墟墓间犹见有石刻神祇怪物圣哲士女之图。”

17、厚赂:多多贿赂。

18、禁从:帝王侍从。特指翰林学士之类的文学侍从官。宋叶适《<阴阳精义>序》:“郑公不登禁从死,景元老为选人亦死。”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东坡三》:“然东坡自此脱谪籍,登禁从,累帅方面。”《云麓漫钞》卷十引宋王明清《挥麈録》:“张耆既贵,尝欲置酒邀禁从,上许之。”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有官有职差遣,以登台阁禁从为显宦。”

19、邂逅:偶然;侥幸。汉王充《论衡·逢遇》:“且夫遇也,能不预设,说不宿具,邂逅逢喜,遭合上意,故谓之遇。”《魏书·恩幸传·侯刚》:“兼刚口唱打杀,挝筑非理,本有杀心,事非邂逅。”宋王安石《高魏留》诗:“邂逅得归耶战死,母随人去亦萧然。”宋陆游《夜读兵书》诗:“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另:意外;万一。《后汉书·杜根传》:“周旋民间,非绝迹之处,邂逅发露,祸及知亲,故不为也。”《资治通鉴·汉安帝建光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邂逅,不期而会,谓出于意料之外也。”《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权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吕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入,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南史·张邵传》:“若刘穆之邂逅不幸,谁可代之?”《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知祥浚壕树栅,遣马步都指挥使李仁罕将四万人,骁锐指挥使李延厚将二千人讨绍深”元胡三省注:“既浚壕树栅为守城之备,又遣重兵出讨,以兵有邂逅,战苟不利,则退守无仓卒失措之忧。”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太原狱》:“(孙令)乃谓姑妇:‘……汝家本清门,不过一时为匪人所诱,罪全在某。堂上刀石具在,可自取击杀之。’姑妇趑趄,恐邂逅抵偿,公曰:‘无虑,有我在。’”

20、居官:担任官职。《仪礼·士相见礼》:“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言忠信。”《史记·汲郑列传》:“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旧唐书·白居易传》:“凡所居官,未尝终秩,率以病免,固求分务,识者多之。”《红楼梦》第37回:“贾政自元妃归省之后,居官更加勤慎,以期仰答皇恩。”

21、文具:谓空有条文。《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司马贞索隐:“谓空具其文而无其实也。”《宋史·哲宗纪一》:“有司奉行失当,几于烦扰,或苟且文具,不能布宣实惠。”《元典章·台纲二·察司合察事理》:“按察司官所至之处……体究一切非违,务要实行,无为文具。”章炳麟《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明时黄册盖多有不实者,及一条鞭法盛行,而编审亦为文具。”

22、勤王:谓尽力于王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周礼·春官·大宗伯》“秋见曰觐”汉郑玄注:“觐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之事。”《晋书·谢安传》:“夏禹勤王,手足胼胝。”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后汉书·袁绍传》:“乃下诏书于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孤臣左良玉,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了。”

23、常赋:固定的赋税。《魏书·食货志》:“先是太安中,高宗以常赋之外杂调十五,颇为烦重,将与除之。”唐孙樵《书何易于》:“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仗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宋范成大《寒亭》诗:“自云足踏地,常赋何能免。”

24、助边:谓捐献财物以资助边防费用。《汉书·卜式传》:“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清李渔《奈何天·虑婚》:“大爷何不乘此未借之先……也仿卜式的故事,捐几万银子去助边。”

25、漕使:转运使,主管由水路输送粮食、给养。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唐。唐玄宗开元二年(714),置水陆转运使,掌洛阳、长安间食粮运输事务。十八年(730),置江淮转运使,掌东南各道水陆转运。肃宗乾元元年(758),又置诸道转运使,掌全国谷物财货转输与出纳。代宗后,常由宰相兼领,有时与盐铁使并为一职,称盐铁转运使,并于诸道分置巡院,五代废巡院。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官高秩重者为都转运使,简称漕,实为府、州以上行政长官。皇帝出巡时有行在转运使,出兵征讨则有随军转运使。辽南面财赋官亦有都转运使与转运使,掌赋税钱谷仓库出纳与度量衡制度,各路置转运使。元、明有都转运盐使,清有都转盐运使,专管盐务,与唐、宋、辽、金转运使职责不同。

26、真腊:真腊国。中国古籍中用以称七至十七世纪吉蔑王国,位于今柬埔寨。其名始见《隋书》。自唐武德以后屡与中国通使。宋元时期中国商人颇有在其地安家经商者。元人周达观撰《真腊风土记》,是研究真腊古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唐韩愈《送郑尚书序》:“其海外杂国,若躭浮罗、流求毛人、夷亶之州,林邑、扶南、真腊、干陀利之属,东南际天地以万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此自真腊携来,所谓‘田婆罗’也。”

27、安南:安南国。安南国是越南的古称。安南一词,最初作为地区—政区名出现于中国载籍,是唐代初叶的事。本来的越南只包括现越南北部一带,不包括现越南南部-本来的占城国。古代越南从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秦朝开始是中国领土。公元10世纪,五代十国时,越南叛乱,从中国分裂出去,中国北宋政府无力平叛,但越南一直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安南国一词,最初作为地区—政区名出现于中国载籍,是唐代初叶的事,当时越南是中国安南都护府管辖。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张辅率军深入安南,至1407年,大获全胜,消灭了纂位的安南胡氏政权(胡朝),得府州四十八、户三百十二万。1407年六月,明朝消灭越南胡朝后,声称为了回应当地官吏耆老“原复古郡县”的请求,便将之改名“交趾”,朱棣改安南国为交趾布政使司,自此安南国正式成了明朝的一个行政区。但这种局面没能维持多久,之后安南兵连祸结,明军数次作战不利。至明宣宗时对连年战争感到厌倦,杨士奇等大臣乘机进言,宣宗断然决计罢兵,诏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军八万余人北返,罢交趾布政使司,安南遂由中国版图中再次分出作为中国的藩属国。现如今的越南国在清朝嘉庆前称安南国,是当时中国的属国。乾隆帝曾出兵安南,支持黎维祁与安南国王阮光平交战,并作为“十全武功”之一,大肆宣扬。历史上的越南长期臣服于中国,所以“安南”、“越南”这两个国名均与中国官方有关。“安南”之名,最早见于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以后,五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唐调露元年(679)所置之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今河内)。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唐末的905年(一说为906),静海节度使独孤损被贬职流放与此同时,中国境内藩镇割据,政局混乱,而安南鸿州的曲承裕则凭着他“宽和爱人”的性格及地方豪族身份,受到当地人支持,自称静海节度使,治理安南。唐朝被迫承认既成事实,认可曲承裕静海节度使之职,并加封同平章事( Đồng bình chương sự)。虽然名义上还是唐朝的官员,实际上曲承裕已建立起自主的政权。曲承裕任职不久,便于907年6月去世,其子静海军行营司马权知留后曲颢(Khúc Hạo)继位。曲承裕越南史称“曲先主”。后梁贞明三年(917),曲颢去世,由儿子曲承美袭位,史称曲后主。这段时期在越南历史称为曲家,这是越南地区脱离中国历史的开端。“安南国”之名,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绍兴二十六年(1156)即见于记载。淳熙元年(1174)初,李朝国王李天祚遣使入贡,南宋孝宗始正式“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淳熙二年(1175)八月,又“赐安南国王印”。“安南国”之名自此始。

28、边患:边境遭到侵犯的祸患。汉贾谊《新书·匈奴》:“国有二族,方乱天下,甚于匈奴之为边患也。”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文皇之三犂虏庭,知其必为边患也。”

29、平生:指平素的志趣、情谊、业绩等。晋陶潜《停云》诗:“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唐裴度《中书即事》诗:“盐梅非拟议,葵藿是平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三:“唐子方自有平生,他日不烦诸曲笔!”

【译文】

李朴,字先之,是虔州的兴国县人。考中绍圣元年(1094)进士,调任临江军司法参军,移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特别器重称许。移任虔州州学教授。因为曾说隆祐太后不应当废弃居瑶华宫的事,皇帝有诏令审问此案。忌恨他的人就想排挤他想让他死,就使人拿耸人听闻的话来吓唬他,李朴态度安然毫无惧色。不久追回官衔,勒令停职,适逢大赦,注名登记为汀州司户。

宋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说自己任职四十六天,没有听到李朴的话,就对李朴说:“某事有利于国家吗?某事有利于国家吗?”李朴曰:“你知而不言,没有你父亲的风骨。”范纯礼为此落泪。

右司谏陈瓘推荐李朴,有圣旨召大臣廷对,李朴首先说:“熙宁、元丰以来,施政纲领屡次变革,刚有一两位大臣学问不同,接着就各持己见,互相排挤,不研究实际情况,这一定会导致形势不能补救。”又说:“如今士大夫做学问不求之于自己,而只听王氏的,败坏心术,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希望皇上下诏不要受王氏局限,那么就可以英材辈出了。”蔡京讨厌李朴耿直,其他执政三次拟任官职,他都压下不下达,又任命他为虔州教授。又唆使言官议论李朴搞元祐学术,不应当做儒生的老师,于是罢免为肇庆府四会县令。

有奸民说县东边的地方出产金宝,确定土地数额包买赋税,打破田畴,发掘坟墓,多多贿赂(官吏)才停止。李朴到任后,请求废弃这种制度。改任承事郎,主管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宋钦宗在东宫时就听闻他的名声,到他即位后,授予他著作郎之职,半年内一共升迁五次官至国子祭酒,因病不能到职。宋高宗即位,授任秘书监,迅速征召,未到京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赠官宝文阁待制,他的两个子孙被封官。
李朴自从做了小官,天下人抬高他的名声。蔡京要强求拉拢他,就让他所信赖的人向他说明心意,答应让他做皇帝侍从,李朴极力拒绝不见他,蔡京怒形于色,然而最终没有害他。中书侍郎冯熙载想意外见一下李朴,李朴笑着说:“(我都)不见蔡京,怎么能见冯熙载呢?”任官所到之处都有很好的名声。在广南,阻止了广南帅孙竢凭空头条勤王,不如发放固定的赋税资助边防。改变了转运使郑良借助真腊国(今柬埔寨)夺取安南国(今越南)的计策,来平息边患,人们称赞他有智谋。李朴曾自撰墓志铭说:“把天作为心志,把道作为本体,把时代作为运用(根据),就可以做好事了。”这大概是叙述他自己一生的志趣吧。有20卷《章贡集》流传于世。

② 诗歌赏析:《中秋》

这个似乎是爱情诗 我给你发些其他的
中秋的月亮,光洁美丽的容光
送给人们桂花的馨香
带给人们久远的期望
送给人们美好难忘的时光

宁静的月宫
张果老砍伐梭椤
陪伴美丽的嫦娥
漫游仙宫田园美景
天国牧歌令人神往

天宫殷勤的玉兔
捣制良药
根治人间的抑郁和忧伤
人们走出不安的阴影
走向温暖的金色阳光

年年岁岁如水月光
春风满面幸福安祥

迢迢银河遥远天堂
绚丽彩虹金桥飞架
牛郎织女
正在为美满幸福的生活奔忙

天上宫阙
莺歌燕舞金壁辉煌
神仙美景人心欢畅

中秋的月亮,美丽光洁的容光
但愿人们好运长久
年年岁岁幸福的人们
共同拥有难忘的中秋
共同沐浴美丽的月光

银色的月光
托起人们宁静的心境
明净的月亮
弥漫月饼醉人的清香

晶莹美丽的月亮
飘荡在九天之上
悠闲的轻舟
载着人们的美好祝愿
载着人们的幸福憧憬
在茫茫的天际远航
中秋的月亮
在夕阳西下的地方
遥望云霞隐去的脚步
跨过古老的传说
一盏明灯照亮岁月的葱茏

月光映着孑然的身影
伴着满天闪烁的星星
看一轮明月圆在中秋时刻
一颗祈祷的心
在游子的心中升起

大地的梦境
舒展在太白与东坡的词典里
在装饰嫦娥的夜夜思绪中
将漂泊的心
圆在中秋之夜

中秋的月
放纵千万里的长线
将远方憧憬的心
拉回到亲人身边
藏在父母的泪痕里
浸在兄弟酒杯的对峙里
印在爱人的心窝里

★----------------------------------------★

中秋的月亮,光洁美丽的容光
送给人们桂花的馨香
带给人们久远的期望
送给人们美好难忘的时光

宁静的月宫
张果老砍伐梭椤
陪伴美丽的嫦娥
漫游仙宫田园美景
天国牧歌令人神往

天宫殷勤的玉兔
捣制良药
根治人间的抑郁和忧伤
人们走出不安的阴影
走向温暖的金色阳光

年年岁岁如水月光
春风满面幸福安祥

迢迢银河遥远天堂
绚丽彩虹金桥飞架
牛郎织女
正在为美满幸福的生活奔忙

天上宫阙
莺歌燕舞金壁辉煌
神仙美景人心欢畅

中秋的月亮,美丽光洁的容光
但愿人们好运长久
年年岁岁幸福的人们
共同拥有难忘的中秋
共同沐浴美丽的月光

银色的月光
托起人们宁静的心境
明净的月亮
弥漫月饼醉人的清香

晶莹美丽的月亮
飘荡在九天之上
悠闲的轻舟
载着人们的美好祝愿
载着人们的幸福憧憬
在茫茫的天际远航

★----------------------------------------★

皓 月

皓月闪烁在树林,
枝干上 树叶下
发出一种声音
啊,心上的人。
池塘像深邃的明镜,
倒映着黑色的柳影,
风在柳梢啜泣嘤嘤……
梦幻吧,是时候了。
辽阔,温馨的宁静
似乎走下
星光闪烁的苍穹
这正是美满的时刻。

英文描写中秋的现代诗
The Moon 月

Thy beauty haunts me heart and soul.
Oh your fair Moon,so close and bright;
Thy beauty makes me like the child,
That cries aloud to own thy light:
The little child that lifts each arm
To press thee to her bosom warm.

Though there are birds that sing this night
With thy white beams across their throats,
Let my deep silence speak for me
More than for them their sweetest notes:
Who worships thee till music fails
Is greater than thy nightingales.
意思是:
你的美萦绕我的心魂。
噢,你这美妙的月儿呀,如此地真切而明澈。
你的美丽让我喜欢上了那个
欢叫着去捕捉你的光芒的孩子:
那小家伙张开双臂,
将你拥入她温暖的怀中。

今夜虽然也有鸟儿放声歌唱,
你洁白的清辉浸润着它们的歌喉,
而我以深深的沉默来表达心声,
比那最委婉的吟唱蕴含更深:
若有人对你的热忱连音乐都难以传达,
此人对你的激情远胜于那些夜莺。

③ 在历史上,著名的北宋五子都是哪些人呢

一,周敦颐

周敦颐(1017—1073),北宋哲学家,字茂叔,道州营道(今湖南道县)人。晚年建书堂于江西庐山莲花峰下,命名濂溪书堂,故后人又称濂溪先生。曾官郴州郴县令、大理寺丞、知洪州南昌、国子博士、通判虔州、广南东路转运判官等。神宗熙宁六年病故,赐谥元公,追封汝南伯。



程颢认为,“理”是存在于人的心中,“心是理,理是心”,他否认客观世界的存在,而把心中的“理”作为其主宰世界万事万物的最高存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万物一体”的命题。程颢将易学的原理引向主观唯心主义的道路,成为心学派解易的先驱,并为陆九渊和杨简等人所继承。

程颐之易学观点集中体现在他的易学哲学专著《伊川易传》中,他将“理”作为其易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随时变易以从道”和“易周尽万物之理”的命题,把《易》视为是讲事物变化之规律,规范人们行为的一部典籍。

程颢对心和理不予区分,程颐则将心和理加以区别。后来,在道学的发展里程中,程颢的思想逐渐演变为心学,而程颐的思想则成为理学。

二程之易学,可以统称为北宋理学派之代表,在易学史上,继王弼之后把义理学派易学推向了又一个高峰。特别是程颐,他的易学最终成为宋明理学的理论基础。

程颢与程颐的学说后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程颢著有《定性书》、《识仁篇》等,程颐著有《易传》、《伊川文集》等,后人将二人著作合编为《二程全书》,1981年中华书局校勘出版《二程集》。

④ 文言文翻译: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 。
释义:
妒忌他的人想借机排挤让他死,让人用恐吓的语言吓唬他,李朴泰然处之毫无惧色。

⑤ 中秋唐李朴古诗带拼音

1、全文如下:

《中秋 》

作者:李朴

hào pò dānɡ kōnɡ bǎo jìnɡ shēnɡ ,

皓 魄 当 空 宝 镜 升 ,

yún jiān xiān lài jì wú shēnɡ ;

云 间 仙 籁 寂 无 声 ;

pínɡ fēn qiū sè yì lún mǎn ,

平 分 秋 色 一 轮 满 ,

chánɡ bàn yún qú qiān lǐ mínɡ ;

长 伴 云 衢 千 里 明 ;
jiǎo tù kōnɡ cónɡ xián wài luò ,

狡 兔 空 从 弦 外 落 ,

yāo má xiū xiànɡ yǎn qián shēnɡ ;

妖 蟆 休 向 眼 前 生 ;

línɡ chá nǐ yuē tónɡ xié shǒu ,

灵 槎 拟 约 同 携 手 ,

ɡènɡ dài yín hé chè dǐ qīnɡ 。

更 待 银 河 彻 底 清 。

2、从立意的角度看,李朴这首诗借月光的皎洁来写自己内心的纯洁高尚,立意新颖,构思奇巧,颇具有独创性。

3、李朴(1063-1127),字先之,虔州兴国迳口(今江西省兴国县埠头乡凤冈村)人,登绍圣元年进士及第,官至宋代高宗秘书监,著有《章贡集》20卷,其生平载《宋史·李朴传》。

4、译文:

一轮皓月从天边缓缓升起,万籁俱寂,唯有清风徐徐;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悬云层之中照亮了千家万户;引用关于月亮的传说,即月中有兔与蟾蜍,我想要约同明月一起乘灵槎(能乘往天河的船筏),待银河彻底澄清以后,遨游太空。

(5)虔州司法参军扩展阅读:

李朴,北宋理学家、学者,字先之,时人称“章贡先生”。虔州兴国人。宋哲宗绍圣元年进士及第。初任临江军司法参军,后转任西京国子监教授、虔州教授。后迁国子祭酒。为官刚直不阿,不畏权暴,直言敢谏,有才名。

⑥ 翻译文言文: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年进士第,移西京国子监教授,,,中文

宋史·卷三百七十七·列传第一百三十六·李朴传
【原文】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元年进士第,调临江军司法参军,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祐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纯礼泣下。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祐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立额买扑,破田畴,发墟墓,厚赂乃已,朴至,请罢之。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竢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曰:“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注释】
1、推鞫:亦作“推鞠”。审问。《隋书·裴蕴传》:“蕴知上意,遣张行本奏威罪恶,帝付蕴推鞫之,乃处其死。”唐陆贽《商量处置窦参事体状》:“若不付外推鞠,则恐难定罪名。”宋司马光《论皇城司巡察亲事官札子》:“有百姓杀人,私用钱物休和,事下开封府推鞫,皆无事实。”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如是我闻四》:“累絏多人,辗转推鞫,始有一人吐实。”
2、危言:耸人听闻的言论。宋无名氏《道山清话》:“绛欲以危言中伤大臣,事既无根,徒摇众听。”明张居正《上六部禀帖》:“且巧为诋说,捏造危言,遂为纂修所影藉。”
3、泰然:安然。形容心情安定。《庄子·庚桑楚》“宇泰定者,发乎天光”晋郭象注:“夫德宇泰然而定,则其所发者天光耳,非人耀。”唐权德舆《丙寅岁苦贫戏题》诗:“中忆裴子野,泰然倾薄糜。”《云笈七签》卷六四:“心既泰然,不寿何待。”清赵翼《瓯北诗话·白香山诗》:“实由于食贫居贱之有素;汔可小康,即处之泰然,不复求多也。”
4、追官勒停:指追回官衔,勒令停职。《宋史·理宗纪一》:“李全之叛,淮东提刑司检法吴澄等出泰州城谒贼,各追官勒停。”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二》:“熙宁三年敕:‘今后官员失入死罪,一人追官勒停,二人除名,三人除名编管。’”《警世通言·皂角林大王假形》:“降了三个圣旨:第一开封府问官追官勒停。”
5、待罪:古代官吏任职的谦称,意谓不胜其职而将获罪。旧时官吏常怕因失职而获罪,便以待罪为自己供职的谦词。汉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赖先人绪业,得待罪辇毂下,二十余年矣。”汉司马迁《史记·季布传》:“臣无功窃宠,待罪河东。(当时季布任河东守。)”宋范仲淹《滕君墓志铭》:“予时待罪政府,尝力辩之。”清孔尚任《桃花扇·归山》:“老夫待罪锦衣,多历年所,门户党援,何代无之?”
6、玉音:原系尊称帝王的言语。《尚书大传》卷四:“皆莫不磬折玉音、金声、玉色。”汉司马相如《长门赋》:“愿赐问而自进兮,得尚君之玉音。”宋苏森《<栾城集>后序》:“孝宗皇帝玉音问曰:‘子由之文平淡而深造于理,《栾城集》天下无善本,朕欲刊之。’”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三:“癸未,(上)临雍讲学,玉音朗朗。”后用以对别人言辞的敬称。三国魏曹植《七启》:“将敬涤耳,以听玉音。”唐元稹《酬孝甫见赠》诗之十:“开坼新诗展大璆,明珠炫转玉音浮。”宋杨亿《送刘秀州》诗:“骑置迢迢阻玉音,左鱼江海遂初心。”
7、召对:君主召见臣下令其回答有关政事、经义等方面的问题。宋苏辙《谢除中书舍人又表》:“一封朝奏,夕闻召对之音;众口交攻,终致南迁之患。”明高启《西清对雨》诗:“坐咏西清暇,君王召对稀。”《儿女英雄传》第40回:“及至他得了讲官,大考起来,渐次升到国子监祭酒,便累蒙召对。”
8、政体:为政的要领。汉荀悦《申鉴·政体》:“承天惟允,正身惟常,任贤惟固,恤民惟勤,明制惟典,立业惟敦,是谓政体也。”唐吴兢《贞观政要·论政体》:“自此百官中有学业优长兼识政体者,多进其阶品,累加迁擢焉。”明何良俊《四友斋丛说·史一》:“若将六部案牍中有关于政体者一一録出,修为一书,则累朝之事更无遗漏矣。”
9、圆方:谓随物赋形,或方或圆。唐司空图《二十四诗品·委曲》:“道不自器,与之圆方。”宋范仲淹《金在熔赋》:“因烈火而变化,逐懿范而圆方。”
10、排击:排斥;抨击。宋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二:“(贾表之)资禀甚豪,尝谓仕宦当作御史,排击奸邪。”明李东阳《曹参论》:“设非平、勃诸臣为之排击拨正于后,则汉之为汉,我不敢知,恶在其为清净之效也?”清彭绍升《<南畇先生遗书>后序》:“而于时有当湖陆子者出,复以排击王学为功,又因王子而并罪高子。”
11、失今不治:不研究实际情况。不治:不研究。南朝梁任昉《为范尚书让吏部封侯第一表》:“固尝钻厉求学而一经不治。”
12、鲠直:刚直;率直。《后汉书·黄琬传》:“(刁韪)在朝有鲠直节,出为鲁、东海二郡相。”《水浒传》第53回:“李逵虽是愚蠢,不省理法,也有些小好处:第一,鲠直,分毫不肯苟取于人。”巴金《随想录·纪念雪峰》:“见第一面我就认为雪峰是个鲠直、真诚、善良的人,我始终尊敬他。”梁斌《红旗谱》十一:“(大贵)沉默了半天,才鲠直地说:‘我看着这脯红,三天不吃饭也不饥!’”附:骾直:刚强正直。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其父铁英为御史,中玉虑以骾直得祸,入都谏之。”
13、嗾(sǒu):唆使;嗾使;教唆;指使别人做坏事。
14、立额买扑:确定土地数额包买赋税。额:规定的数目。如:额地(计入纳税纳粮数额的田地);额外主事(明清各部中,等级最低的官员);额子(定额;规定的数目)。买扑:宋元的一种包税制度。宋初对酒、醋、陂塘、墟市、渡口等的税收,由官府核计应征数额,招商承包。包商(买扑人)缴保证金于官,取得征税之权。后由承包商自行申报税额,以出价最高者取得包税权。元时的包税范围更加扩大。宋欧阳修《乞免蒿头酒户课利札子》:“臣窃见河东买扑酒户,自兵兴数年,不计远近,并将月纳课利,支往边上折纳米粟。”宋张耒《明道杂志》:“仁宗时,有大豪焦隐者,尝诣三司投状,乞买扑解州盐池,岁纳浄利。”
15、田畴:泛指田地。《礼记·月令》:“(季夏之月)可以粪田畴,可以美土疆。”孙希旦集解引吴澄曰:“田畴,谓耕熟而其田有疆界者。”汉贾谊《新书·铜布》:“铜布于下,采铜者弃其田畴,家铸者损其农事,谷不为则邻于饥。”宋范仲淹《稼穑惟宝赋》:“田畴播殖之时,岂慙种玉。”郭沫若《屈原》第一幕:“园后为篱栅,有门在正中偏右,园外一片田畴。”
16、墟墓:丘墓;墓地。《礼记·檀弓下》:“墟墓之间,未施哀于民而民哀。”晋潘岳《悼亡诗》之三:“徘徊墟墓间,欲去复不忍。”宋王谠《唐语林·补遗一》:“此人神魂已游墟墓,不可更留供奉。”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一老翁坐墟墓间,旁有狐十余,各捧书蹲坐。”鲁迅《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其流风至汉不绝,今在墟墓间犹见有石刻神祇怪物圣哲士女之图。”
17、厚赂:多多贿赂。
18、禁从:帝王侍从。特指翰林学士之类的文学侍从官。宋叶适《<阴阳精义>序》:“郑公不登禁从死,景元老为选人亦死。”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前集·东坡三》:“然东坡自此脱谪籍,登禁从,累帅方面。”《云麓漫钞》卷十引宋王明清《挥麈録》:“张耆既贵,尝欲置酒邀禁从,上许之。”明王鏊《震泽长语·官制》:“有官有职差遣,以登台阁禁从为显宦。”
19、邂逅:偶然;侥幸。汉王充《论衡·逢遇》:“且夫遇也,能不预设,说不宿具,邂逅逢喜,遭合上意,故谓之遇。”《魏书·恩幸传·侯刚》:“兼刚口唱打杀,挝筑非理,本有杀心,事非邂逅。”宋王安石《高魏留》诗:“邂逅得归耶战死,母随人去亦萧然。”宋陆游《夜读兵书》诗:“成功亦邂逅,逆料政自疏。”另:意外;万一。《后汉书·杜根传》:“周旋民间,非绝迹之处,邂逅发露,祸及知亲,故不为也。”《资治通鉴·汉安帝建光元年》引此文,胡三省注曰:“邂逅,不期而会,谓出于意料之外也。”《三国志·吴志·吕蒙传》“又劝权夹水口立坞,所以备御甚精”裴松之注引晋张勃《吴录》:“权欲作坞,诸将皆曰:‘上岸击贼,洗足入船,何用坞为?’吕蒙曰:‘兵有利钝,战无百胜,如有邂逅,敌步骑蹙入,不暇及水,其得入船乎?’”《南史·张邵传》:“若刘穆之邂逅不幸,谁可代之?”《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知祥浚壕树栅,遣马步都指挥使李仁罕将四万人,骁锐指挥使李延厚将二千人讨绍深”元胡三省注:“既浚壕树栅为守城之备,又遣重兵出讨,以兵有邂逅,战苟不利,则退守无仓卒失措之忧。”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太原狱》:“(孙令)乃谓姑妇:‘……汝家本清门,不过一时为匪人所诱,罪全在某。堂上刀石具在,可自取击杀之。’姑妇趑趄,恐邂逅抵偿,公曰:‘无虑,有我在。’”
20、居官:担任官职。《仪礼·士相见礼》:“与众言,言忠信慈祥;与居官者言,言忠信。”《史记·汲郑列传》:“使黯任职居官,无以逾人。”《旧唐书·白居易传》:“凡所居官,未尝终秩,率以病免,固求分务,识者多之。”《红楼梦》第37回:“贾政自元妃归省之后,居官更加勤慎,以期仰答皇恩。”
21、文具:谓空有条文。《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且秦以任刀笔之吏,吏争以亟疾苛察相高,然其敝徒文具耳,无恻隐之实。”司马贞索隐:“谓空具其文而无其实也。”《宋史·哲宗纪一》:“有司奉行失当,几于烦扰,或苟且文具,不能布宣实惠。”《元典章·台纲二·察司合察事理》:“按察司官所至之处……体究一切非违,务要实行,无为文具。”章炳麟《政闻社社员大会破坏状》:“明时黄册盖多有不实者,及一条鞭法盛行,而编审亦为文具。”
22、勤王:谓尽力于王事。《左传·僖公二十五年》:“狐偃言于晋侯曰:‘求诸侯莫如勤王。’”《周礼·春官·大宗伯》“秋见曰觐”汉郑玄注:“觐之言勤也,欲其勤王之事。”《晋书·谢安传》:“夏禹勤王,手足胼胝。”多指君主的统治受到威胁而动摇时,臣子起兵救援王朝。《后汉书·袁绍传》:“乃下诏书于绍,责以地广兵多而专自树党,不闻勤王之师。”清孔尚任《桃花扇·哭主》:“孤臣左良玉,远在边方,不能一旅勤王,罪该万死了。”
23、常赋:固定的赋税。《魏书·食货志》:“先是太安中,高宗以常赋之外杂调十五,颇为烦重,将与除之。”唐孙樵《书何易于》:“百姓入常赋、有垂白偻仗者,易于必召坐与食,问政得失。”宋范成大《寒亭》诗:“自云足踏地,常赋何能免。”
24、助边:谓捐献财物以资助边防费用。《汉书·卜式传》:“时汉方事匈奴,式上书,愿输家财半助边。”清李渔《奈何天·虑婚》:“大爷何不乘此未借之先……也仿卜式的故事,捐几万银子去助边。”
25、漕使:转运使,主管由水路输送粮食、给养。中国唐代以后各王朝主管运输事务的中央或地方官职。首见于唐。唐玄宗开元二年(714),置水陆转运使,掌洛阳、长安间食粮运输事务。十八年(730),置江淮转运使,掌东南各道水陆转运。肃宗乾元元年(758),又置诸道转运使,掌全国谷物财货转输与出纳。代宗后,常由宰相兼领,有时与盐铁使并为一职,称盐铁转运使,并于诸道分置巡院,五代废巡院。宋初为集中财权,置诸路转运使掌一路财赋,并监察地方官吏,官高秩重者为都转运使,简称漕,实为府、州以上行政长官。皇帝出巡时有行在转运使,出兵征讨则有随军转运使。辽南面财赋官亦有都转运使与转运使,掌赋税钱谷仓库出纳与度量衡制度,各路置转运使。元、明有都转运盐使,清有都转盐运使,专管盐务,与唐、宋、辽、金转运使职责不同。
26、真腊:真腊国。中国古籍中用以称七至十七世纪吉蔑王国,位于今柬埔寨。其名始见《隋书》。自唐武德以后屡与中国通使。宋元时期中国商人颇有在其地安家经商者。元人周达观撰《真腊风土记》,是研究真腊古史的重要参考资料。唐韩愈《送郑尚书序》:“其海外杂国,若躭浮罗、流求毛人、夷亶之州,林邑、扶南、真腊、干陀利之属,东南际天地以万数。”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凤仙》:“此自真腊携来,所谓‘田婆罗’也。”
27、安南:安南国。安南国是越南的古称。安南一词,最初作为地区—政区名出现于中国载籍,是唐代初叶的事。本来的越南只包括现越南北部一带,不包括现越南南部-本来的占城国。古代越南从公元前3世纪的中国秦朝开始是中国领土。公元10世纪,五代十国时,越南叛乱,从中国分裂出去,中国北宋政府无力平叛,但越南一直作为中国的藩属国。安南国一词,最初作为地区—政区名出现于中国载籍,是唐代初叶的事,当时越南是中国安南都护府管辖。1406年,明成祖朱棣派张辅率军深入安南,至1407年,大获全胜,消灭了纂位的安南胡氏政权(胡朝),得府州四十八、户三百十二万。1407年六月,明朝消灭越南胡朝后,声称为了回应当地官吏耆老“原复古郡县”的请求,便将之改名“交趾”,朱棣改安南国为交趾布政使司,自此安南国正式成了明朝的一个行政区。但这种局面没能维持多久,之后安南兵连祸结,明军数次作战不利。至明宣宗时对连年战争感到厌倦,杨士奇等大臣乘机进言,宣宗断然决计罢兵,诏尚在安南的王通等人率军八万余人北返,罢交趾布政使司,安南遂由中国版图中再次分出作为中国的藩属国。现如今的越南国在清朝嘉庆前称安南国,是当时中国的属国。乾隆帝曾出兵安南,支持黎维祁与安南国王阮光平交战,并作为“十全武功”之一,大肆宣扬。历史上的越南长期臣服于中国,所以“安南”、“越南”这两个国名均与中国官方有关。“安南”之名,最早见于唐高宗永徽六年,655年以后,五府皆隶于广州,长官称为五府(管)经略使,由广州刺史兼任。唐调露元年(679)所置之安南都护府(治所在今河内)。唐初地方设州、县。岭南45州分属广州、桂州、容州、邕州、安南5个都督府(又称岭南五管)。唐末的905年(一说为906),静海节度使独孤损被贬职流放与此同时,中国境内藩镇割据,政局混乱,而安南鸿州的曲承裕则凭着他“宽和爱人”的性格及地方豪族身份,受到当地人支持,自称静海节度使,治理安南。唐朝被迫承认既成事实,认可曲承裕静海节度使之职,并加封同平章事( Đồng bình chương sự)。虽然名义上还是唐朝的官员,实际上曲承裕已建立起自主的政权。曲承裕任职不久,便于907年6月去世,其子静海军行营司马权知留后曲颢(Khúc Hạo)继位。曲承裕越南史称“曲先主”。后梁贞明三年(917),曲颢去世,由儿子曲承美袭位,史称曲后主。这段时期在越南历史称为曲家,这是越南地区脱离中国历史的开端。“安南国”之名,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绍兴二十六年(1156)即见于记载。淳熙元年(1174)初,李朝国王李天祚遣使入贡,南宋孝宗始正式“诏赐国名安南,封南平王李天祚为安南国王”;淳熙二年(1175)八月,又“赐安南国王印”。“安南国”之名自此始。
28、边患:边境遭到侵犯的祸患。汉贾谊《新书·匈奴》:“国有二族,方乱天下,甚于匈奴之为边患也。”明谢肇淛《五杂俎·地部二》:“文皇之三犂虏庭,知其必为边患也。”
29、平生:指平素的志趣、情谊、业绩等。晋陶潜《停云》诗:“人亦有言,日月于征,安得促席,说彼平生?”唐裴度《中书即事》诗:“盐梅非拟议,葵藿是平生。”清陈康祺《郎潜纪闻》卷十三:“唐子方自有平生,他日不烦诸曲笔!”
【译文】
李朴,字先之,是虔州的兴国县人。考中绍圣元年(1094)进士,调任临江军司法参军,移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特别器重称许。移任虔州州学教授。因为曾说隆祐太后不应当废弃居瑶华宫的事,皇帝有诏令审问此案。忌恨他的人就想排挤他想让他死,就使人拿耸人听闻的话来吓唬他,李朴态度安然毫无惧色。不久追回官衔,勒令停职,适逢大赦,注名登记为汀州司户。
宋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说自己任职四十六天,没有听到李朴的话,就对李朴说:“某事有利于国家吗?某事有利于国家吗?”李朴曰:“你知而不言,没有你父亲的风骨。”范纯礼为此落泪。
右司谏陈瓘推荐李朴,有圣旨召大臣廷对,李朴首先说:“熙宁、元丰以来,施政纲领屡次变革,刚有一两位大臣学问不同,接着就各持己见,互相排挤,不研究实际情况,这一定会导致形势不能补救。”又说:“如今士大夫做学问不求之于自己,而只听王氏的,败坏心术,没有比这更大的了。希望皇上下诏不要受王氏局限,那么就可以英材辈出了。”蔡京讨厌李朴耿直,其他执政三次拟任官职,他都压下不下达,又任命他为虔州教授。又唆使言官议论李朴搞元祐学术,不应当做儒生的老师,于是罢免为肇庆府四会县令。
有奸民说县东边的地方出产金宝,确定土地数额包买赋税,打破田畴,发掘坟墓,多多贿赂(官吏)才停止。李朴到任后,请求废弃这种制度。改任承事郎,主管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宋钦宗在东宫时就听闻他的名声,到他即位后,授予他著作郎之职,半年内一共升迁五次官至国子祭酒,因病不能到职。宋高宗即位,授任秘书监,迅速征召,未到京就去世了,享年六十五岁。赠官宝文阁待制,他的两个子孙被封官。
李朴自从做了小官,天下人抬高他的名声。蔡京要强求拉拢他,就让他所信赖的人向他说明心意,答应让他做皇帝侍从,李朴极力拒绝不见他,蔡京怒形于色,然而最终没有害他。中书侍郎冯熙载想意外见一下李朴,李朴笑着说:“(我都)不见蔡京,怎么能见冯熙载呢?”任官所到之处都有很好的名声。在广南,阻止了广南帅孙竢凭空头条勤王,不如发放固定的赋税资助边防。改变了转运使郑良借助真腊国(今柬埔寨)夺取安南国(今越南)的计策,来平息边患,人们称赞他有智谋。李朴曾自撰墓志铭说:“把天作为心志,把道作为本体,把时代作为运用(根据),就可以做好事了。”这大概是叙述他自己一生的志趣吧。有20卷《章贡集》流传于世。

⑦ 李朴的《宋史·李朴传》

李朴,字先之,虔之兴国人。登绍圣元年进士第,调临江军司法参军,移西京国子监教授,程颐独器许之。移虔州教授。以尝言隆祐太后不当废处瑶华宫事,有诏推鞫。忌者欲挤之死,使人危言动之,朴泰然无惧色。旋追官勒停,会赦,注汀州司户。
徽宗即位,翰林承旨范纯礼自言待罪四十六日,不闻玉音,谓朴曰:“某事岂便于国乎?某事岂便于民乎?”朴曰:“承旨知而不言,无父风也。”纯礼泣下。
右司谏陈瓘荐朴,有旨召对,朴首言:“熙宁、元丰以来,政体屡变,始出一二大臣所学不同,后乃更执圆方,互相排击,失今不治,必至不可胜救。”又言:“今士大夫之学不求诸己,而惟王氏之听,败坏心术,莫大于此。愿诏勿以王氏为拘,则英材辈出矣。”蔡京恶朴鲠直,他执政三拟官,皆持之不下,复以为虔州教授。又嗾言者论朴为元祐学术。,不当领师儒,罢为肇庆府四会令。
有奸民言邑东地产金宝,立额买扑,破田畴,发墟墓,厚赂乃已,朴至,请罢之。改承事郎,知临江军清江县、广东路安抚司主管机宜文字。钦宗在东宫闻其名,及即位,除著作郎,半岁凡五迁至国子祭酒,以疾不能至。高宗即位,除秘书监,趣召,未至而卒,年六十五。赠宝文阁待制,官其子孙二人。
朴自为小官,天下高其名。蔡京将强致之,俾所厚道意,许以禁从,朴力拒不见,京怒形于色,然终不害也。中书侍郎冯熙载欲邂逅见朴,朴笑曰:“不能见蔡京,焉能邂逅冯熙载邪?”居官所至有声。在广南,止其帅孙竢以文具勤王,不若发常赋助边。破漕使郑良引真腊取安南之计,以息边患,人称其智。朴尝自志其墓曰:“以天为心,以道为体,以时为用,其可已矣。”盖叙其平生云。有《章贡集》二十卷行于世。

⑧ 古人云赌神仙输先人之明签也是什么意思

古人云:九赌神仙输,可见先人之明鉴也。

译文:古人说:赌的次数多了,神仙也会输的。可见古人是多么明白了。

⑨ 庆历十大才子

1、大学士苏轼(最勤奋的才子、最爱喝酒的才子)
一天到晚拿着书,没人比他更用功了,难怪能写出这么多好诗词。
提起“苏轼”这个名字,想必大家都不会陌生,一曲水调歌头,被众人吟唱至今。这位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果真不负“东坡居士”这个雅称,我们经常听到的“东坡肉”,便是拜他所赐。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三人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在政治上属以司马光为领袖的旧党。
比起《水调歌头》,苏轼的《江城子》更令我难忘。悼念与其相濡以沫,生死相许、相依为命的亡妻王弗的诗,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两人之间那种生死都无法阻隔的深情羁绊。
「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2、大宋前任丞相王安石(官位最高的才子)
(一看这个官名,就够吓人了,绝对是整个苏州官职最高的NPC)
王安石,生于天禧五年(西元1021年),卒于元祐元年(西元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世称临川先生。抚州临川人(现为抚州东乡县上池里阳村人),汉族。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在北宋文学中具有突出成就。其诗“学杜得其瘦硬”,长于说理与修辞,善用典,风格遒劲有力,警辟精绝,亦有情韵深婉之作。著有《临川先生文集》。
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州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强,受到较好的教育。庆历二年(1042年)登杨寘榜进士第四名,先后任淮南判官、鄞县知县、舒州通判、常州知州、提点江东刑狱等地方的官吏。治平四年(1067年)神宗初即位,诏安石知江宁府,旋召为翰林学士。熙宁二年(1069年)提为参知政事,从熙宁三年起,两度任同中书门下平改革家章事,推行新法。熙宁九年罢相后,隐居,病死于江宁(今江苏南京市)钟山,谥号“文”。其政治变法对宋初社会经济具有很深的影响,已具备近代变革的特点,被列宁誉为是“中国十一世纪最伟大的改革家”。
「浣溪沙」
百亩中庭半是苔,门前白道水萦回。爱闲能有几人来?
小院回廊春寂寂,山桃溪杏两三栽。为谁零落为谁开?

3.主考官欧阳修(最容易醉的才子)
(看其自号便知,此才子有多能醉了!)
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人],汉族,因吉州原属庐陵郡,出生于绵州(今四川绵阳)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仁宗时,累擢知制诰、翰林学士;英宗,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神宗朝,迁兵部尚书,以太子少师致仕。卒谥文忠。其于政治和文学方面都主张革新,既是范仲淹庆历新政的支持者,也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导者。又喜奖掖后进,苏轼父子及曾巩、王安石皆出其门下。创作实绩亦灿然可观,诗、词、散文均为一时之冠。散文说理畅达,抒情委婉;诗风与散文近似,重气势而能流畅自然;其词深婉清丽,承袭南唐余风。曾与宋祁合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又喜收集金石文字,编为《集古录》。有《欧阳文忠公文集》。诗歌《踏莎行》。并著作著名的《醉翁亭记》。欧阳修死后葬于开封新郑(今河南新郑),新郑市辛店镇欧阳寺村现有欧阳修陵园,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另今绵阳南郊亦有其祠堂,名曰六一堂。
「蝶恋花」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
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4.副考官曾巩(最晚当官的才子)
(竟然有过目不忘的本领,非常强悍!)
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宋嘉祐二年(1057年)登进士第,儿童时代的曾巩,就与兄长曾布一道,勤学苦读,自幼就表现出良好的天赋。其弟曾肇在《亡兄行状》中称其“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而且记忆力超群,“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嘉祐二年(1057年),39岁的他才考取了进士,被任命为太平州司法参军,踏上了仕途。翌年,奉召回京,编校史馆书籍,迁馆阁校勘、集贤校理。熙宁二年(1069年)先后在齐、襄、洪、福、明、亳等州任知州,颇有政声。元丰三年(1080年),徙知沧州,过京师,神宗召见时,他提出节约为理财之要,颇得神宗赏识,留三班院供事。元丰四年,神宗以其精于史学,委任史馆修撰,编纂五朝史纲,未成。元丰五年,拜中书舍人。次年卒于江宁府。理宗时追谥“文定”。曾巩在政治舞台上的表现并不算是很出色,他的更大贡献在于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
「苦雨」
雾围南山郁冥冥,狭谷荒风驱水声。
只疑日失黄道去,又见雨含沧海生。
如催病骨夜寒入,似送客心衰思惊。
扬州青铜不在照,应有白须添数茎。

5.贺铸(身世最显赫的才子)
(皇孙贵胄啊!果然非常强大!)
北宋词人。字方回。卫州(今河南卫辉)人。宋太祖孝惠皇后族孙,所娶亦宗室之女。自称远祖本居山阴,是唐贺知章后裔,以知章居庆湖(即镜湖),故自号庆湖遗老。长身耸目,面色铁青,人称贺鬼头。
年少读书,博学强记。任侠喜武,喜谈当世事,“可否不少假借,虽贵要权倾一时,小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宋史。贺铸传》)。17岁时离家赴汴京,曾任右班殿直。授右班殿直,元佑中曾任泗州、太平州通判。由于所任皆冷职闲差,抑郁不得志,自称“四年冷笑老东徐”。晚年退居苏州,杜门校书。不附权贵,喜论天下事。能诗文,尤长于词。其词内容、风格较为丰富多样,兼有豪放、婉约二派之长,长于锤炼语言并善融化前人成句。用韵特严,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部分描绘春花秋月之作,意境高旷,语言浓丽哀婉,近秦观、晏几道。其爱国忧时之作,悲壮激昂,又近苏轼。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等对其词均有续作,足见其影响。代表作为《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生查子。陌上郎》、《浣溪沙》([一]、[二]、[三])、《捣练子。杵声齐》、《思越人》、《小梅花。行路难》、《捣练子。望书归》、《采桑子》等,其中以《青玉案。横塘路》、《鹧鸪天。半死桐》、《芳心苦》三首为最著名。《鹧鸪天。半死桐》悼念词人相濡以沫的妻子,字字悲切,如泣如诉,“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这一句更是饱含深情,哀婉凄绝。《芳心苦》写“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的荷花,视角新奇却又不失于理,且托物言志,可谓手法高妙。
「鹧鸪天。半死桐」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
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6.张耒(lěi)(最肥的才子)
从“肥仙”这一称呼便可以知,此才子有多肥了!
张耒,字文潜,号柯山,生于北宋至和元年(1054),殁于政和四年(1114),享年六十一岁。
他是宋代著名的诗人,“苏门四学士”(秦观、黄庭坚、张耒、晁补之)中辞世最晚而受唐音影响最深的作家。因其曾担任过起居舍人,所以人又称其张右史;因其晚年居陈(今河南淮阳),陈地古名宛丘,所以人亦称其宛丘先生;因其仪观甚伟,魁梧逾常,所以人复称其“肥仙”。
诗学白居易、张籍,平易舒坦,不尚雕琢,但常失之粗疏草率;其词流传很少,语言香浓婉约,风格与柳永、秦观相近。代表作有《少年游》、《风流子》等。《少年游》写闺情离思,那娇羞少女的情态跃然纸上,让人羡煞爱煞,那份温情美妙真是有点“浓得化不开”。著有《柯山集》、《宛邱集》。词有《柯山诗余》,赵万里辑本。
《少年游》
含羞倚醉不成歌,纤手掩香罗。
偎花映烛,偷传深意,酒思入横波。
看朱成碧心迷乱,翻脉脉、敛双蛾。
相见时稀隔别多,又春尽、奈愁何。

7.晁补之(最儒雅的才子)
(书香门第啊,难怪造型都这么“贾宝玉”!)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字无咎,号归来子,济州巨野(今属山东巨野县)人,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宋史。晁补之传》云:晁补之为“太子少傅迥五世孙,宗悫之曾孙也。父端友,工于诗。”从这几句简短的记载里,可知晁补之生长在士宦之家、书香门第。他从小就受到家庭良好的文化熏陶,加上他聪敏强记,幼能属文,日诵千言,故早负盛名。
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进士,授澶州司户参军、北京国子监教授。元祐间调京,历任秘书省正字、校书郎、后派任扬州通判,又召回秘书省等职。绍圣初,出知齐州,后来因修《神宗实录》失实罪名,连贬应天府、亳州、信州等地。宋徽宗立,召拜吏部员外郎、礼部郎中。崇宁追贬元佑旧臣,出知河中府,徙湖、密等州,后退闲故里,啸傲田园。晚年起知泗州。死于任所。
「盐角儿(亳社观梅)」
开时似雪。谢时似雪。花中奇绝。
香非在蕊,香非在萼,骨中香彻。
占溪风,留溪月。
堪羞损、山桃如血。
直饶更、疏疏淡淡,终有一般情别。

8.周敦颐(最洁身自爱的才子)
(如此爱莲之人,怎不洁身自爱呢?)
中国宋代(北宋)思想家、理学家、哲学家。原名敦实,避英宗旧讳改敦颐。字茂叔,号濂溪,道州营道县(今湖南道县)人,晚年定居庐山莲花峰下,以家乡营道之水名“濂溪”命名堂前的小溪和书堂,故人称濂溪先生,元公是他的谥号。他与邵雍,张载,程颢,程颐并称为“北宋五子”。
以母舅龙图阁学士郑向任分宁(修水)主簿,调南安军司理参军,移桂阳令,徙知南昌,历合州判官、虔州通判。熙宁初知郴州,擢广东转运判官,提点刑狱。所到之处,都很有实绩。“在合州郡四年,人心悦服,事不经先生之手,吏不敢决”。晚年知南康军,治所在今星子县城。曾游览庐山,为庐山的山水所吸引,在其自赋诗中道:“庐山我爱久,买田山中阴。”因筑室庐山莲花峰下,前有溪,合于湓江,取营道故居濂溪以名之,遂定居于此,并将原在故里的母亲郑木君墓迁葬于庐山清泉社三起山。敦颐卒,亦附葬于母亲墓旁。以后子孙世居江州,后裔绵延。
《爱莲说》
(宋)周敦颐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9.张择端(最穷的才子)
(以卖画来维生,比起任何一位才子都凄凉啊!)
字正道,又字文友,东武(今山东诸城)人,北宋末年画家。他自幼好学,早年游学汴京(今河南开封),后习绘画。宋徽宗时供职翰林图画院,专工界画宫室,尤擅绘舟车、市肆、桥梁、街道、城郭。后“以失位家居,卖画为生,写有《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
北宋末年杰出的现实主义画家。其作品大都失传,存世《清明上河图》、金明池争标图《金明池争标图》,为我国古代的艺术珍品。这两件作品现存北京故宫博物院。另外,天津艺术博物馆藏有署名“张择端”的小幅《西湖争标图》,系伪托之作。该作品现在已经转到天津博物馆。《清明上河图》尚存,是《东京梦华录》、《圣畿赋》、《汴都赋》等著作的最佳图解,具有极大的考史价值。不只继承发展了久己失传的中国古代风俗画,尤其继承了北宋前期历史风俗画的优良传统。

10.谢尚(最早的才子,最有钱的才子)
(应该是目前苏州城朝代最早的NPC了!竟然还是商会发货人。有钱……)
字仁祖。东晋人,豫章太守谢鲲子,东晋太傅谢安从兄。 精通音律,善舞蹈,工书法,尚清谈。历任江州刺史、尚书仆射,后进号镇西将军,累宦至散骑常侍,卫将军,并开府仪同三司。世称谢镇西。 曾于北伐中得到传国玉玺,又于牛渚采石制为石磬,为江表钟石之始。

⑩ 李朴的《中秋》全文翻译

译文:

一轮皓月从天边缓缓升起,万籁俱寂,唯有清风徐徐;

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高悬云层之中照亮了千家万户;

引用关于月亮的传说,即月中有兔与蟾蜍,

我想要约同明月一起乘灵槎(能乘往天河的船筏),待银河彻底澄清以后,遨游太空。

赏析:

这首诗是写中秋之月,首联即点明主题,用“宝镜”突出了月之明亮,颔联诗人作了空间的延伸,将读者带入了广袤无垠的月夜里,使人如身临其境,看那皓月当空,光照万里的壮美景色。颈联引用了两个传说故事,增加了全诗的趣味性,尾联诗人突发奇想,欲与月亮一起乘船遨游银河,给人留下了无穷的想象空间。

(10)虔州司法参军扩展阅读:

题为《中秋》,实是歌吟中秋月夜,着重描写的又是那一轮秋月。诗中写了明月的形如宝镜,写了月夜的静谧气氛,写了它的平分秋色,写了它的云衢照明。后又用关于月亮的传说故事作为素材,极写秋月明净圆满的形象。末二句,诗人进一步驰骋想象,打算约伴同游银河,更使诗中清辉漫空的月色显现出新的境界。

意思:浩瀚广阔的夜空中,月亮象宝镜般升起,万籁无声,空中只有淡薄的云,遥望太空,这一轮满月,足以平分秋色, 在那薄云的四通八达的大路上映照得千里光明。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为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热点内容
广东急立法内 发布:2025-08-28 17:41:12 浏览:217
法学柴荣 发布:2025-08-28 17:31:39 浏览:701
教师职业道德的内涵 发布:2025-08-28 17:19:56 浏览:554
人民法院庭审直播 发布:2025-08-28 17:18:00 浏览:739
行政诉讼法第49条详情解释 发布:2025-08-28 16:46:57 浏览:223
绘画队的规章制度 发布:2025-08-28 16:44:23 浏览:255
多媒体会议厅规章制度 发布:2025-08-28 16:43:07 浏览:373
诗歌中的道德 发布:2025-08-28 16:42:15 浏览:101
诉前联调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8-28 16:38:02 浏览:307
民法典宣传报 发布:2025-08-28 16:28:57 浏览: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