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法模式
⑴ 怎么翻译:恢复性司法作为新兴的司法模式是西方国家在探寻如何解决传统刑事司法制度固有弊端的过程中形成
His proce is social progress and the inevitable outcome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iminal justice. As the pursuit of criminal justice a good social effect, more and more judicial institutions try application restorative justice, namely "criminal reconciliation" deal with minor criminal cases and minor crime cases. The thesis unfolds, restorative justice system with traditional emphasis on through the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especially the imprisonment of restorative justice system comparison analysis of the promoting function of offenders to socialization, but for the other advantage of restorative justice system, the disadvantages and applied conditions are briefly discussed only problem.
⑵ 现代司法理念是
我国当前正处于司法制度大变革的非常时期,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树立以司法独立为核心的现代司法理念,并使之贯穿于运行法律规则和构建法律制度过程的始终,是实现公正与效率这一永恒主题,维护社会秩序持续稳定,保障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历史选择和必然要求。
[关键字]现代司法理念,司法独立,司法改革
随着我国社会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由人治走向法治,由单一的专政转向民主政治和政治文明,由贫穷落后发展到小康社会,由义务主导转向权利主导,那些不能反映司法职能特有性质和司法活动特有规律的传统司法观念将会逐渐退出司法制度的历史舞台,那些明显不适应新形势要求、违背客观规律的司法体制与工作机制也将遭遇巨变。时代的变革呼唤司法制度与时俱进、开拓创新、锐意改革,而改革的基础就是要树立现代司法理念。
树立现代司法理念,首先应当知道何谓理念?所谓“理念”,实际上就是原理、信念或价值观。她是一种制度在构建和设计中内在的指导思想、原则和哲学基础,她是经过历史历练后价值选择的结果,指向某种特定的目标。理念具有特定的客观基础,是由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现状决定的,而不是纯主观的、先天的和超然的东西;理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而不是静止和一成不变的;理念应该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应然的或普适的,理念应该能够通过外在的表现形式和活动得到反映和验证,具体化为一系列实证性的可考察的制度和实践,理念的合理性必须与具体的制度及其运作环境相结合才有真实的意义。具体制度是理念的惯常表现方式,而理念则在这种制度的产生、发展和运作中贯穿始终,并在实践中不断得到验证和完善。每一个拥有思维的人都有理念,一个人在其行为中始终遵循的原则或信念、信仰,就是他们的个人理念。而一个制度的理念,则必须建立在若干人的集体智慧之上,是这个群体在围绕这个制度行为的过程中普遍遵循和奉行的原则和信仰。
现代司法理念即是如此。法官个人在审判活动中既需要通过自己的生活理念和学理知识进行事实判断和法律理解,又需要准确把握整个法官群体在运行法律规则和构建法律制度过程中所普遍遵循和奉行的现代司法理念。司法理念是指导司法制度设计和实际运作的理论基础和主导价值观,也是对司法的功能、性质和应然模式的系统思考,是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先,司法制度在设计中应该有系统成熟的理念作为基础,理论准备不足会导致立法的矛盾、混乱和缺乏可操作性;也会带来法律和制度的不稳定性;[1]其次,司法改革应当从理念的变革切入,但必须形成相对成熟的思考和共识,没有理论指导的改革将会反复无常,逻辑混乱,比如本文将探讨的司法独立问题与现行体制中的司法监督,就存在逻辑上的冲突;再次,理念的匮乏会导致信仰的危机,以往我国关于司法理念的论述,很多往往是以一种意识形态化的方式出现的,表现为类似于“为市场经济保驾护航”,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做人民满意的好法官”之类的口号,并辅之以运动式的动员和推进。这种意识形态化的表述,往往把理念推向极端,一方面容易导向谬误,另一方面则掩盖了其内在的合理性,以至于极易招致同样意识形态化的反驳,使建立在正当性与合理性之上的理念研究失去了科学性的基矗口号在其热情鼓动之下,往往可能掩盖着一种片面性甚至错误,在矫枉过正的做法之后,有时会产生许多始料不及的危害。正如一位学者指出的:“口号这种特殊的话语形式往往张扬了一种强硬的语言暴力色彩,力图用斩钉截铁的语义和简洁短促的句式结构遮蔽所有的话语空间,将对话、讨论、质疑、辩驳等统统拒之门外。诚然,口号运用得当往往可以充分发挥其感召力和号召力,成为凝聚民心的话语磁场.然而,口号式的感性宣泄终究代替不了理性的思考和务实的实践,口号的泛滥或许会潜伏着一种非理性的灾难。法治口号往往成为主流法律意识的话语载体,甚至会拥有法治领域的话语霸权。”[2]
因此,在当前司法领域中各项具体的改革措施方兴未艾、加快司法改革步伐、实现司法公正之呼声日渐高涨之际,树立系统周密的现代司法理念,夯实当代中国司法改革的理论基础,为司法制度的设计和实际运作提供科学完善的价值观导向,就成为摆在所有致力于中国司法改革的法律人面前的瓶颈。
现代司法理念,是人们在现代司法过程中形成的一系列科学的基本观念,是支配人们在司法过程中的思维和行动的意识形态与精神指导,是我国实现依法治国需要确立的司法理念。现代司法理念的内涵是现代法治原则的结晶,是法律文化的积累,是司法客观规律的集中反映。它虽然不包括具体的法律制度,不同于普通的司法理论,但这些理念支配着人们建立制度、运用制度、改造制度的一切行动。从人民法院的审判实践来看,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逐渐树立了司法公正、司法效率、司法独立、司法尊严、司法民主、司法文明、司法正义等现代司法理念。其中,司法独立是现代司法理念的核心,是实现司法的公正与效率这一现代司法理念所要达到的终极目标的唯一出路和根本保障。
司法独立,在我国宪法中称之为审判独立,即经国家确权的中立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按照法定程序和方法对冲突事实在适用法律的过程中排除任何非理性干预的法律自主性。德国学者把司法独立概括为八个方面:1.独立于国家和社会间的各种势力;2.独立于上级官署;3.独立于政府;4.独立于议会;5.独立于政党;6.独立于新闻舆论;7.独立于国民的时尚与时好;8、独立于自我偏好、偏见与激情。[3]我国有些学者认为,司法独立体现的是特定社会司法实体的法律自主性,是由两部分构成,一是国家权力架构中法院的独立地位,即法院单独享有全部司法裁判权力而不依附于任何其他机构;二是司法程序上法官的独立地位,即法官只依法律、自身的学识和道德裁判,不服从任何外部命令和利益;其中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法院和法官独立于社会其他政权机构、社会组织和个人;二是一个法院独立于其他法院.
⑶ 易保全的“区块链+司法+应用”的模式是什么样的呢
易保全的“区块链+司法+应用”的模式是基于区块链存证,将公证处、司法鉴定中心、仲裁委、互联网法院、版权保护中心、CA机构等纳入保全链开放平台的区块链节点上,让电子数据从产生、存证到最后的使用都有相关司法机构做司法背书,有效保障区块链存证数据的安全性和司法有效性。
目前有三种模式:1.“区块链+司法+电子签约”电子签约领域的君子签,帮助用户将传统的线下纸质合同转移到线上进行签署,通过实名认证、身份认证、签约意愿认证、时间戳、卫星授时、在线签署、实现数据存证、区块链防篡改、签章管理、账户管理、合同管理,数据同步司法机构、达到在线公证、一键出证、智能仲裁、风险代理、诉讼保险。
2.“区块链+司法+知识产权”提供作品在线确权、侵权监测、侵权分析、网络取证、代理维权等一站式知识产权保护服务。帮助摄影师、设计师、律师、作家等用户解决在线出数字版权证书、在线出公证书和司法采信难题。
3.“区块链+互联网司法服务”互联网司法领域的仲证宝,主要是为企业和个人用户提供在线仲裁立案申请、代理执行、证据直通仲裁委等服务,为公证处提供一站式互联网公证系统搭建、公证智能终端和相应的定制化服务,包括网络赋强公证系统、数据存证公证系统、自助公证系统。实现集产品和司法公正为一体的商务合作无纸化一站式服务。
⑷ 司法考试的考试形式是什么
2018年法考改革后,法考考试命题出现了明显的变化,根据官方表示,法考已经不再是只回重视记忆的考试了答,记忆跟理解同步考察,主观题更注重考查案例分析能力,且强化理论性、学科融合性。根据相关情况表示2019年法考通过率有所降低,随着时间的推移考试难度将会逐渐升高,2020年之后考试难度可能会越来越大
一、客观题考试形式
司法考试自2018年改革后,客观题考试分为两个批次,考试形式采取计算机考试形式。因此,2018年后参加法考的考生必须具备一定的计算机硬件操作知识。
二、主观题考试形式
2019年之前主观题考试一直采用的是纸笔形式考试,2019年首次采用计算机考试形式,不过纸笔考试方式仍然有保留,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相应的考试形式。
⑸ 如何论述全国统一司法戒毒模式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建立全国统一戒毒模式,是戒毒工作夯实基础之根本,亦是戒毒工作定型发展之源泉。近年来,司法行政戒毒工作坚持打基础、强规范、练内功,不断健全戒毒工作机制和标准体系,实现了全面转型、整体提升,为推进戒毒工作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施规范塑“形”,就是以规范化建设为统领,把规范贯穿到统一戒毒模式全过程,用规范之剑塑戒毒之“形”,为提高教育
“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司法行政戒毒是一项重要的执法活动,公正执法是戒毒工作的生命线,是提升戒毒执法公信力的根本保障。刘志强副部长提出了戒毒工作具有“政治属性、法治属性、人民属性、社会属性”的重要论述,其中法治属性占有重要位置。建立全国统一戒毒模式,必须坚持严格公正规范文明执法,切实提高执法效能和执法水平。要适应全面依法治国总体要求,树牢依法行政理念,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戒毒工作,把建立统一戒毒模式作为贯彻法治建设要求的重要体现,着力提升规范执法水平,确保戒毒工作始终在法治化、规范化轨道上运行。要发挥制度建设的先导作用,注重顶层设计,强化执法效能,认真执行《戒毒管理执法工作手册》,严格落实考核奖惩、诊断评估、所外就医等执法环节的审批、报备制度,从源头上规范执法行为。要强化责任追究和表彰激励,以严格的跟踪问效推进规范化建设,不断提升公正规范文明执法水平,确保场所运行规范有序、安全稳定。
⑹ 如何理解法治一般模式和司法客观规律
从国家工作人员的角度看,法治固有的取向是:权力来源于法律,权力受制于法律,权力与责任相统一,权力要尊重权利。一般来说,法治思维具有以下五个特点:
1、法治思维是规则思维
规则是一定程度上凝聚众人意志并为众人所认同的行为规范,具有确定性、可预期、可执行等特点,是人们对事物理性期待的体现。规则思维的逻辑起点是:既定的规则告诉人们哪些可为(权利)、哪些不可为(义务),以及如何行为(程序);人们的行为后果是可预期的;规则的确定性、可预期是可兑现的。对政法机关来说,维护社会稳定,首先要严守规则,维护规则的稳定,否则就会破坏人们的预期,理性就变成感性、心安就变成恐惧、有序就变成无序。作为规则思维,法治思维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普遍性优于特殊性。即使适用规则眼前会产生不尽如人意的结果,也不能以需要解决问题的特殊性排斥规则的普遍性,更不能以下不为例为借口突破规则。二是恪守非人格化权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就要自觉接受非人格化制约,用法律规则推动工作、解决问题。
2、法治思维是权利义务思维
权利和义务是法律关系的关键要素,是判断是非对错的标准。法治思维的实质就是从权利和义务角度观察、分析、处理问题,通过权利和义务的运行,实现法的指引、评价、预测、教育、惩罚功能。法治思维以界定、分析权利义务为主线。既定规则以权利和义务为核心内容,其意义在于:一是使人们知道可以做什么,应当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二是使人们对行为后果有明确预期。三是遇到矛盾时,当事人与裁判者能找到共同的评判标准。法治思维具有推定特性。权利问题上,凡法律所不禁止的,便应推定是公民的权利。权力问题上,凡法律未明确授权的,都应推定为不得行使。法治思维中,还有一些特定的推定内容,比如无罪推定原则、负面清单制度等。这些推定表明公权力的有限性,其功能是每做一项权利推定,就是给公权力划定边界。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首先要用法治思维认清、把握权力的本质,增强用制度约束权力的自觉性。
3、法治思维是程序性思维
程序的基本含义:一是任何人不能做自己的法官。二是同等情况同等对待、同等关注。三是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在监督中行使。四是执法司法者不能从当事人那里谋利,否则会出现偏私。程序的本质是一种形式合理性。可实践的理性。借助程序这个“形式性操作杠杆”,就把利益的博奔和价值衡量转化为在法治规程上表达的诉求,人情、关系、偏见、恣意才会被消除,相应纠纷和问题最后都会在法治轨道上得以解决。
4、法治思维是权衡思维
法治作为定分止争的实践理性,突出特征在于对各种价值和正当利益的合理平衡,因而法治思维必然体现着权衡利弊、瞻前顾后、兼顾各方的思维特征。它所要求的是,看问题、作决策,要依法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局部和全局、个别和一般的关系,尽可能把事情考虑得更周全,把方案设计得更缜密,努力把负面影响消化掉,不能为了解决一个问题,不管会不会引发新问题;为了出台一个政策,不管会不会引起负面效应。权衡精于度。由于社会关系的复杂性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性,法治思维要求在利益与正义、自由与秩序、公平与效率、安全与限制、平等与差别、生存与发展等不问价值之间进行平衡,力求消除冲突,做到既尊重多数又保护少数,既维护秩序又尊重自由,既维稳又维权,既注重形式正义又注重实体正义,以实现各价值追求的耦合,实现双赢甚至多赢。关键是依法办事。凡事要拿捏好,是很难的。
5、法治思维是建设性思维
建设性思维以建设社会、修复被损害的社会关系为目的。从人类社会发展史看,法治作为治国理政方式,从来都是建设性而不是破坏性的。法治思维以建设性思路确定制度,修复社会关系,解决社会问题。根据法治思维在不同领域、不同问题上的运用,可分为三个层次:一是认知判断层次,即运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规定对社会问题进行观察、认识,自行得出初步判断。这是普通社会成员应具备的法治思维。二是逻辑推理层次,即运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规定,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判断、综合推理,得出相应结论或者拿出解决办法。这是法律职业人员应具备的法治思维。三是综合决策和制度建构层次,即在上述两个层次基础上,结合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衡量,作出符合法治要求的决策或者建构法律制度,对更宏观的问题提出长远的解决方案。这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法治思维。
⑺ 比较国家司法模式与协商性司法模式!急
一、引言:实践中自发生成的一种司法模式
近年来,我国刑事案件的数量不仅逐年上升、种类不断增多,而且刑事犯罪活动的区域和领域也不断扩大、手段不断升级,侦破难度越来越大。这可以从如下统计数据中获得证明:
“与改革开放以前相比较,改革开放后刑事犯罪最主要的、具有规律性的重大变化有两条:一是刑事犯罪数量增多,种类增多。1983年严打时,全国刑事犯
罪案件立案是61万起,2001年全国刑事案件立案445万起,是20年前发案总量的7倍。1979年制定的刑法规定的刑事犯罪罪名不到200
种,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达到440多种。二是刑事犯罪活动的区域和领域扩大了,手段升级了,侦破难度加大了。流窜犯罪、跨境跨国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厂
系列犯罪、智能化犯罪、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等以前比较少见的犯罪,现在已是司空见惯了。与改革前的1997年相比,2001年全国公安机关破获刑事案件数
上升25.8%,检察机关批准逮捕犯罪嫌疑人数上升了60.4%,移送起诉犯罪嫌疑人数上升了63.8%,批捕率从85.9%上升到89.9%,起诉率从
82.2%上升到97.6%。”{1}
这必然加重刑事司法系统的压力。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公众权利意识较以前得到了普遍的提高,这迫使刑事司法程序必须更多地从维护当事人诉讼权利
的角度进行设计。为满足该现实需要,刑事司法领域近来不断地进行制度改革,借鉴对抗制模式的制度优势,以实现程序公正为价值目标构建日益缜密的诉讼制度便
是其中的主要内容。但这最终却形成了一种悖论:案件的增多需要便捷的诉讼制度,以有效率地恢复被破坏的社会秩序;人权的维护却需要更能体现司法公正与民主
的诉讼制度,而这样的制度必然司法经济成本高昂、耗时费力。结果,臃肿的诉讼制度面对数量巨大的案件不堪重负,司法人员为实现解决纠纷的制度功能不得不冲
破程序所设定的樊篱,比如政府不得不依靠持续的“严打”{2}来消除由司法低效所带来的社会无序。这种以牺牲被告人的权利保障为代价的诉讼效率实现途径注
定是失败的,因为不公正的诉讼待遇与草率的裁决必然引发高上诉率、频繁的再审程序以及频仍的“上访”,这反过来又加重了司法系统的负担,实质上降低了效
率。结果产生了公正与效率共损的局面,从2003年初进行的公正与效率的司法大检查中可见一斑。{3}
我国刑事诉讼系统面临这种双向压力既非偶然也不特殊,而是整个刑事司法制度在现代社会所面临的普遍问题,其导火索就是日益严重的案件压力。从世界范围
来看,很多国家的刑事司法系统都面临案件积压的压力,{4}并造成“逼迫象棋大师下快棋”的情况——完美的诉讼程序如同技艺精湛的象棋大师,但案件的积压
使得诉讼程序不可能从容地处理案件,只能加快诉讼进程,让象棋大师下快棋,真正的水平难以发挥出来。
为了摆脱司法困境,实践中逐渐兴起了一种新型的司法模式——协商性司法(negotiated
justice)。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比如英美的辩诉交易与污点证人豁免制度;比如德国的处罚令程序与附条件不起诉、意大利的“基于当事人请求而适用刑
罚的程序”与简易程序;澳大利亚的未成年人案件“交易不起诉”制度等等。虽然案件压力是促使协商性司法诞生的重要动因,但不是惟一的原因,比如侦控机关在
一些“硬案”面前显得力不从心,但又无法正式回避来自社会方面的指责时,也会选择协商模式。实践中,侦控机关就采取妥协的方法,和案件当事人进行协商,以
较轻的指控换取有罪证据。比如在德国,案件的类型决定了协商发生的可能性,涉及白领犯罪、逃税、毒品犯罪以及环境犯罪的重大而复杂的案件,当出现证据方面
的困难或法律问题时,协商在所难免。
由于协商性司法从价值理念到运作机制自成一体,并对既有司法模式的价值观念带来了强有力的冲击,所以,自其产生之日起就不断遭受来自正统法律观念与道
德方面的责难。但事实上,它仍然在很多国家获得了胜利。首要的原因在于,协商性司法的独特价值满足了现代社会的需要。现代社会的一个普遍特征是,公众的价
值与行为选择越来越多元化,共识也因之越来越难获得,由此,以追求严格法律规则之下处理案件为目标的刑事诉讼制度,在解决争端的意义上显得力不从心,原因
在于,它在处理刑事案件时不能摆脱既有制度框架的束缚,一些合理化、人情化的因素不得不被排除在外,最终,一个刑事案件的法律结论往往带来的是控辩双方的
不满、社会公众的不解、被害人的愤恨。这时就很难说法律程序体现了正义价值,正如马歇尔法官所言,民主不可能自恐惧中生发,自由不可能于憎恨中繁荣,正义
不可能在盛怒中植根。{5}以利益的妥协为基础的协商性司法恰恰能弥补该不足,因为以“协商”作为处理社会问题的方法有着独特的优势:以一种“双赢”策略
解决社会冲突,其背后的理念是“经过一次成功的协商,当每个人离开时都是成功者”。
笔者认为,实践中自发生成的这种新型司法模式,体现了一种新程序主义理念,背后暗含了一种新的程序理论。鉴于协商性司法在我国也悄然兴起,{6}系统
地研究该司法模式必然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考虑到协商性司法在我国的兴起不过是晚近的事情,本文便主要以国外的司法实践为分析蓝本,对这一司法
模式进行概要的分析与总结,试图揭示协商性司法独特的内在原理、与运作程序,该模式与既有司法模式之间的关系以及它未来的发展趋势等问题。当然,笔者不可
能穷尽两大法系所有国家的情况,只能选择代表性的国家作为讨论范例。英美法系主要以美国与英国为例;大陆法系则以德国、法国为主要范例,其中,俄罗斯、日
本与意大利也列入大陆法系来讨论。
⑻ 什么叫立法模式 最好详细点 谢谢最好详细点 谢谢
准确的说应该是立法体制
一、立法体制的含义
(一)、两种理解
1、广义
2、狭义
二、决定和影响立法体制的因素
(一)、一国采取什么样的立法体制,受该国的国体、政体、国家结构形式、民族状况、历史传统等一系列客观因素的决定和影响
(二)、从法律方面说,一个国家的立法体制是直接由该国的国家形式决定的。国家本在实质上决定了立法权属于哪个阶级;国家形式则在形式上决定了立法权属于国家机构中哪些机关。国家形式包括国家管理形式和国家结构形式
1、国家管理形式,即政体,指的是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
政体由国体所决定,同时又是国体的表现形式。就立法体制而言,政体在形式上直接决定将立法权限划分给国家机构体系中的哪些机关。也就是说,政体决定横向立法权限划分,即决定立法权限在立法、行政、司法三机关之间如何划分。
2、国家结构形式,指的是国家的整体和其组成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划分行政区划问题。就立法体制而言,国家结构形式直接决定哪些立法权限属于中央,哪些立法权限属于地方。也就是说,国家结构形式决定纵向立法权限的划分,即决定在中央政权和政权
三、立法体制与立法体系、立法权的归属、立法事项
(一)、立法体制
1、核心问题:立法权限如何划分,并就立法权及立法事项等问题作出说明
2、分类
(1)、君主或贵族主权论
(2)、人民主权论
(二)、立法体系
1、核心问题:法律规范的表现形式,侧重的是规范性法律文件本身及其效力等级
第二节 立法体制的分类
一、从国家管理形式的角度
(一)、按照国家立法权的划分是否以民主的原则和制度为基础,可以分为专制的立法体制和民主的立法体制
(二)、按照国家立法权是否只由同一类别的国家机关行使,可以分为单一的立法体制和复合的立法体制
(三)、按照国家立法权的行使是否受到其他国家机关的制约,可以分为独立的立法体制和制衡的立法体制
二、从国家结构形式的角度
(一)、按照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情况,可以分为一级立法体制和二级立法体制
(二)、按照中央政权和地方政权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情况,还可以分为中央集权的立法体制和复合的立法体制
(三)、几点说明
1、以上对立法体制的分类,是从国家形式的角度,根据各国行使国家立法权的情况来进行划分的
2、一个国家之所以采取某种立法体制,是由多方面的因素决定的
2、 立法体制的分类是相对的,许多国家的立法体制只要能有条件地大致划归于同一类型的各国立法体制,彼此之间也存在许多差异
⑼ 职权主义诉讼与纠问式诉讼模式的区别
这两种诉讼模式都是在刑诉领域内的概念。
职权主义诉讼是公权力机关利用职权主动参与案件审理的一种诉讼模式,是现代大陆法系的刑诉模式
纠问式诉讼是司法机关对犯罪行为,无论是否有被害人控告,均依职权主动予以追究,是封建社会的一种刑诉模式
从时间上讲,职权主义是纠问式诉讼模式在保障人权、效率考虑的前提下的一种发展
公开程度上来讲,职权主义公开性高,法官采取自由心证方式审理,对被告人权利保障较好。而纠问式诉讼则将审判秘密进行,由于其封建性质更易受皇权之影响,被告人常受刑讯等非人道对待
从司法机关主动性上讲,纠问式指司法机关全部主动追究,较僵硬,且费时力。职权主义是司法机关一定程度上的便宜主义,根据案件性质、当事人要求等情况,有些案件不予追究,较灵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