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总则大题
A. 刑法简答题汇总(完整版)
刑法主观题的答题方法汇总
互关联。在分析其中犯罪人的刑事责任时,有以下两种答题思路:
1、以犯罪行为为线索,即分析每个犯罪行为涉及的法律问题。典型论述方式为:“对于甲、乙实施的某某行为,甲、乙二人成立某罪共犯,甲成立A罪既遂,乙成立B罪既遂。由于甲自动投案、如实供述自己的罪行,具有自首情节,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2、以行为人为线索,依次分析各犯罪人的各种犯罪行为。典型论述方式为:“对于甲的刑事责任,分析如下:首先,甲实施A行为,符合A罪的构成要件,成立A罪既遂,同时触犯B罪,属于想象竞合犯;其次,甲实施C行为,成立C罪,与A罪应当数罪并罚;最后,甲的D行为属于立功,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无论采取哪一种答题思路方法,在分析完案件事实之后,建议以行为人为线索对触犯的罪名和处罚原则做简明扼要的总结。
B. 一道关于刑法总则的题目
因为谢某用刀朝黄某的头部砍了十几刀,目的是将其杀死,但此前因黄甲击倒在地时,由于后脑磕到水泥地导致脑出血,就已经死亡,谢某不可能将已死亡的再杀死,因此只能是不能犯的未遂。
C. 刑法总则主观题怎么破
从刑法总论当中选取一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进行考察,比如:死刑的限制、犯罪既内遂的认定、主犯的认定等等。论容述题要求大家在平时学习的时候,要对某一块理论知识进行一个全面的、系统的掌握,千万不能离散地、孤立地去死记硬背个别的知识点,强调一个理论面的把握,而不是一个知识点的背诵。
答题时,先回答概念,再回答特征、要件、制度价值意义等(论述题需要适当扩展,可采取举例或解释说明的语言进行扩展),最后要指明该制度(概念)的意义。
D. 刑法总论 论述题怎么答
基本注意事项:字数符合要求,字迹工整,逻辑清晰,推理严谨,法言法语内。
注意结构:大前提-小前提-结论容。
忌:空白,潦草,没有结构。
当然必须建立在理论知识扎实的基础上,如实在不会,在形式上也要符合上述要求。起码看起来态度是认真的。
考试前多看历年考题,不要贪多,看一个吃透一个,多做练习。
E. 关于刑法总则的问题并求资料。
查一下《刑法》全文,看看目录就行了。
刑法,是司法考试的“四大天王”之一,是重点的重点,如果什么叫刑法总则都不知道,司法考试很难通过。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目录
第一编 总则
第一章 刑法的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第二章 犯罪
第一节 犯罪和刑事责任
第二节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第三节 共同犯罪
第四节 单位犯罪
第三章 刑罚
第一节 刑罚的种类
第二节 管制
第三节 拘役
第四节 有期徒刑、无期徒刑
第五节 死刑
第六节 罚金
第七节 剥夺政治权利
第八节 没收财产
第四章 刑罚的具体运用
第一节 量刑
第二节 累犯
第三节 自首和立功
第四节 数罪并罚
第五节 缓刑
第六节 减刑
第七节 假释
第八节 时效
第五章 其他规定
第二编 分则
第一章 危害国家安全罪
第二章 危害公共安全罪
第三章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
第一节 生产、销售伪劣商品罪
第二节 走私罪
第三节 妨害对公司、企业的管理秩序罪
第四节 破坏金融管理秩序罪
第五节 金融诈骗罪
第六节 危害税收征管罪
第七节 侵犯知识产权罪
第八节 扰乱市场秩序罪
第四章 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
第五章 侵犯财产罪
第六章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
第一节 扰乱公共秩序罪
第二节 妨害司法罪
第三节 妨害国(边)境管理罪
第四节 妨害文物管理罪
第五节 危害公共卫生罪
第六节 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第七节 走私、贩卖、运输、制造毒品罪
第八节 组织、强迫、引诱、容留、介绍卖淫罪
第九节 制作、贩卖、传播淫秽物品罪
第七章 危害国防利益罪
第八章 贪污贿赂罪
第九章 渎职罪
第十章 军人违反职责罪
附则
F. 大一法律系的。求一些刑法总则的习题~~~
1、美国人甲将美国航空公司的班机从美国劫持到中国广东省迫降,被我国公安机关抓获。关于本案,哪种说法正确?
A、 对甲不能适用中国刑法审判
B、 对甲不能依据属地原则适用中国刑法审判
C、 对甲能依据普遍管辖原则适用中国刑法审判
D、 对甲能依据保护原则适用中国刑法审判
2、缓刑是:
A、 有条件提前释放的制度
B、 有条件不执行原判刑罚的制度
C、 监外执行制度
D、 死刑的一种执行制度
3、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是:
A、 疏忽大意的过失
B、 过于自信的过失
C、 直接故意
D、 间接故意
4、属于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的有
A、属于犯罪构成的一般要件的有
B、犯罪客观方面
C、犯罪动机
D、犯罪主体
5、甲某因伤害罪被判处5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第4年又因盗窃罪被判处3年有期徒刑。在此情况下,对甲某:
A、能适用假释
B、不能适用减刑
C、不能适用缓刑
D、当从重处罚
6、甲唆使乙杀害丁,并唆使丙买来一把刀给乙,供乙杀丁使用。乙找到丁,举刀砍丁未中,丁逃逸。以下哪种说法正确?
A、乙行为构成不能犯未遂
B、对甲乙丙依法均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C、对丙依法应当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D、甲乙丙丁构成既遂
7、甲乙二人共同盗窃一辆汽车,驾驶途中被发现,甲跳下车逃走,乙单独驾车摆脱抓捕。第二日乙将车销赃得款4万元,分给甲2万元,而该车的实际价值16万元。后来甲被抓获归案,乙仍然在逃。法院应当认定甲的犯罪金额为:
A、2万元B、4万元C、8万元 D、16万元。
8、属于实质的一罪的情形是:
A、牵连犯B、想象竞合犯 C、继续犯D、法条竞合犯
9、对过失犯罪:
A、以发生法定的危害结果作为构成要件B、不处罚未完成罪
C、要求刑事责任年龄一律必须年满16周岁D、依法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10、罚金刑是:
A、主刑 B、附加刑 C、可以独立适用 D、可以附加适用
11、对于剥夺政治权利刑,正确的说法是:
A、 对于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B、 对严重破坏社会秩序的犯罪分子应当附加剥夺政治权利
C、 对于被判处10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
D、 有期徒刑附加剥夺政治权利的刑期,从刑罚执行完毕之日起计算
12、人民法院执行下面哪些刑罚?
A、管制 B、剥夺政治权利C、没收财产D、罚金
13、刑法第114条:“放火、决水、爆炸以及投放毒害性、放射性、传染病病原体等物质或者以其他危险方法危害公共安全,尚未造成严重后果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A、 本条之罪是行为犯
B、 本条之罪的主体是特殊主体
C、 本条之罪的刑事责任年龄为年满16周岁
D、 本条之罪的主观方面是故意
14、假如甲构成第13题所述第114条之罪,法院判处甲2年有期徒刑。该判决具有下列哪种情形之一的,不需报最高人民法院核准。
A、甲犯罪时不满18周岁 B、甲在审判时怀孕
C、甲有坦白的表现D、甲犯罪未遂
15、甲因为犯放火罪被依法逮捕,在公安机关审问其放火罪行时,甲主动交代司法机关掌握的盗窃一辆宝马牌轿车的罪行。关于本案,下列哪些做法正确:
A、 对甲的放火罪和盗窃罪应当分别定罪量刑
B、 对甲的放火罪行依法适用自首的规定,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C、 对甲的盗窃罪行依法适用自首的规定,可以从轻或减轻处罚。
D、 将放火罪秘判处的刑罚和罪所判处的刑罚依照法定数罪并罚原则决定执行的刑罚
16、下列哪种情形一般能排除承担故意罪责
A、事后防卫 B、假想防卫 C、防卫过当 D、行为对象认识错误
17、关于犯罪构成的主客观方面,下列哪种说法正确?
A、行为的基本形式分为作为和不作为
B、只要行为与损害结果有因果关系,行为人就应当对该结果负刑事责任
C、法律上规定以不作为方式为其构成要件的犯罪,行为人以不作为实施的,是不纯正不作为犯
D、罪过分故意和过失形式
18、甲犯寻衅滋事罪,依法应当“处5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对甲该项罪行的追诉时效为:
A、5年B、10年C、15年D、20年
四、名词解释
1、 犯罪中止
2、 从犯
五、简答题:
1、 假释的适用条件
2、 未遂犯的要件与处理原则
第三部分:刑事侦查学
六、名词解释
1、 变动现场
2、 现场分析
3、 调查访问
4、 无名尸案件
5、 讯问
七、简答题
1、 简述刑事侦查的基本形式。
2、 简述贿赂案件的侦查途径。
3、 简述诈骗案件的侦查途径。
G. 刑法总则多选题
下列哪些行为不属于刑法意义上的危害行为:
A 人在睡梦中或精神错乱状态下的举动
B 人在不可抗力作用下的举动
C 人在身体受强制情况下的举动
D 人在受到精神强制时实施的行为
下列情形中属于犯罪预备的是:
A 调查被害人的行踪
D 排除实施犯罪的障碍
、构成累犯必须具备的条件有:
A 前后两罪均为故意犯罪
B 前后两罪的法定刑都是有期徒刑以上的刑罚
C 后罪发生在前罪的刑罚执行完毕之后5年以内
一般缓刑的适用条件有:
A 被判处拘役或3年以下有期徒刑
B 犯罪分子犯罪情节较轻具有悔罪表现
C 适用缓刑确实不致再危害社会
D 犯罪分子不是累犯
下列属于时效延长的情形有:
A 逃避侦查或者审判的
C 被害人控告而司法机关应立案而未立案的
第三题和楼上的想法不一样。犯意表示与犯罪预备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区别如下
1、性质不同 犯意表示只是犯罪意图的外在表露,行为人尚未实际实施任何危害社会的行为,只是一种思想错误,而非犯罪行为。犯罪预备式行为人开始为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已经对社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危害而构成犯罪。
2、阶段不同 犯意表示在犯罪预备阶段之前 是不负刑事责任阶段的终点 而预备则是承担刑事责任在时间上的起点
3、主观上所表现的犯罪故意程度不同 犯意表示没有为实现犯意而付诸行动,对客观世界不会产生影响。而预备有明确的犯罪计划,犯疑付诸实施。
4、客观表现不同
5、公开程度不同
6、刑法意义不同
综上所述 第三题应该选AD 非AB
H. 刑法总则案例分析题
1.故意杀人罪,劫持航空器罪(未遂,中止)
2.那个举报的是中止,另一个是未遂
3.都是主犯吧,看不出什么主从之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