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典隶书
㈠ 初一历史复上习资料和初二初三的
上网搜搜啊
㈡ 初中历史总复习提纲
历史复习提纲(一)
一、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
1.我国最早的人类:
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一百七十万年,会制造工具并知道用火
2.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七十万年到二十万年,他们会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还会保存火种,并过着群
居生活
3.山顶洞人距今约三万年,他们已掌握磨光和钻孔技术,会人工取火,他们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
系结合起来的氏族
4.(1)会不会制造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 (2)我国是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4)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
(5)我国是世界上很早种植蔬菜的国家
二、原始的农耕生活
河姆渡人距今约七千年,生活在长江流域
(1)以水稻种植为主的水田农业 (2)使用磨制石器,耒耜翻地耕 (3)建筑干栏式房屋,定居生活
(4)挖掘水井,饮水方便,制作陶器 (5)饲养家禽 (6)制简单的玉器和原始乐器
半坡原始居民距今约五六千年,生活在黄河流域
(1)以粟种植为主的半田农业 (2)制作石器,骨箭头 (3)住半地穴式房子,定居生活
(4)饲养猪狗 (5)纺织、制彩陶 (6)食物种类丰富:粟(主)、鱼、肉、蔬菜(副)
大汶口原始居民距今约四五千年,生活在山东大汶口
(1)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 (2)农耕经济有很大的发展,农具发达
(3)原始手工业有了很大的进步 (4)陶器有黑、白陶,质量好
三、华夏之祖
1.炎黄战蚩尤—涿鹿之战:
炎帝黄帝部落结合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2.黄帝—“人文初祖”:
(1)黄帝的贡献:①黄帝建造宫殿,制作衣裳,还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
基础 ②炎帝黄帝部落结成联盟,经过长期发展,形成日后的华夏族
3.尧、舜、禹的“禅让制”:
(1)“禅让制”:相传,尧年老时,征求各部落首领的意见,推举尧做他的继承人。舜年老后,采取
同样的办法把位置让给治水有功的禹。这种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历史上叫做“禅让”
(2)禅让制的实质:禅让制的实质是原始社会后期一种民主推选部落联盟首领的方法
(3)原始社会解体:生产发展→剩余产品出现→私有财产出现→贫富分化出现→氏族贵族→早期奴隶 ↓
主战俘、犯罪欠债的平民→早期奴隶
四、夏、商、西周的兴亡
1.夏朝的兴衰:
(1)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定都阳城,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奴隶社会开始了
(2)禹死后,启即父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
(3)夏朝的标志,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4)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5)公元前1600年,夏朝灭亡,桀是最后的国王
2.商汤灭夏和武王伐纣
(1)约公元前1600年,汤战胜桀,夏朝灭亡,商朝建立
(2)经几次迁都,最后商王盘庚迁都到殷,后人又称商朝为殷朝
(3)公元前1046年,,纣是最后一个国王,周朝武王与商朝在牧野大战,商朝结束
(4)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建立周朝,定都镐,又称镐京,历史上叫做西周
3.西周的分封制
(1)分封制:为了巩固统治,西周实行分封制。(目的)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奴隶,分给亲属、
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向天子缴纳贡品,平时镇守疆土,战时带兵
随从天子作战。(内容)西周通过分封诸侯,开发了边远地区,加强了统治,成为一个强盛的国家
(2)公元前771年,周幽王烽火戏诸侯,西周灭亡
(3)西周等级示意图:天子→诸侯→卿大夫→士→平民→奴隶
五、灿烂的青铜文化
1.青铜器的高超工艺:
(1)商朝是我国青铜文化的灿烂时期,著名青铜器有巨大的司母戊鼎和造型奇特的四羊方尊
(2)与商周同期我国西南地区的成都平原也盛行举世闻名的“三星堆”文化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瓷器的国家
2.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1)夏、商、西周是以农业为主的社会,农业上已知道选种、施肥和治虫害
(2)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形成了我国夏、商、西周灿烂的青铜文明
3.奴隶的悲惨生活:
(1)没有人生自由,被随意买卖转让(2)人牲(3)人殉
六、春秋战国的纷争
1.春秋争霸
(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
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奴隶社会
{
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王—封建社会
(2)春秋争霸的目的:迫使各国承认他的首领地位,成为霸主
著名霸主: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 前提:王室衰微
(3)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的原因:{实力: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整顿内政
威望:尊王攘夷、战争
(4)公元7世纪后期,晋楚双方在城濮大战,晋军大败楚军。从此,晋文公成为中原霸主
争霸影响:①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 ②小国被消灭了,出现了疆域较大的国家
2.战国七雄
(1)战国七雄目的:兼并和统一
(2)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3)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七、大革命的时代
1.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
(1)农具演变过程:石器→骨头→青铜→铁
(2)我国至迟在春秋末年已使用牛耕,战国时期牛耕进一步推广。牛耕是我国农具发展历史上的一
次革命
(3)铁农具的作用: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使土地利用率和农作物产量显著提高
2.著名的都江堰:
设计建造者—李冰 地点—岷江 意义—消除水患、灌溉农田、天府之国
3.商鞅变法:
时间—公元前356年
内容—公元前356年,商鞅在秦孝公支持下开始变法。法令规定: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
卖。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的人,可免除徭役;根据军功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
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意义:经过商鞅变法,确立了封建制度,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
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4.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我国封建社会形成了
奴隶主→地主 奴隶→农民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八、中华文化的勃兴
1.文字的演变: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2)商周:甲骨文→金文(铭文) 西周晚期:大篆
2.天文、历法和医学的成就:
(1)商朝甲骨文里有许多日食、月食的记载
(2)历法:起源于夏朝,完善于商朝 24节气测定于战国
(3)春秋战国之际的名医扁鹊总结出望、闻、问、切
3.屈原和“钟鼓之乐”:
战国末期楚国的屈原—《离骚》 春秋战国盛行“钟鼓之乐”
九、中华文化的勃兴
1.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春秋战国晚期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著有《论语》):
(1)思想;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出“仁”的学说
(2)教育:①创办私塾 ②因材施教 ③学习态度要老老实实 ④温故而知新
2.思想家老子:
春秋晚期的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思想:一切事物都有对立两面,对立的双方可以互相转换
3.百家争鸣:
(1)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
(2)儒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孟子
(3)道家在战国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庄子
(4)法家的代表人物是战国末期的韩非
(5)兵家的鼻祖是春秋晚期杰出的军事家孙武(著有《孙子兵法》,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书)“知己知
彼,百战百胜”
学派 代表人物 思想主张
墨家 墨子 他主张“兼爱”,“非攻”
儒家 孟子 孟子要求统治者用仁政治国,轻徭薄赋,主张不要过分捕捞
道家 庄子 “无为而治”
法家 韩非 他主张改革,反对空谈仁义,提倡法治,提出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家
兵家 孙武 他反对空谈仁义
十、“秦王扫六合”
1.秦统一六国和中央集权统治的建立: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定都咸阳
2.巩固统治的措施:
(1)政治: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
(2)变化:①统一圆形方孔铜钱 ②统一度量衡 ③统一文字(小篆)(隶书)
文字变化顺序:甲骨文→铭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3)思想:焚书坑儒—为了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王接受李斯的建议,发布焚书令,规定除政府外,
民间只准留下有关医药、占卜和种植的书,其他书都要烧掉;以后再有谈论儒家诗书的都要判
处死刑。他又把暗中批评他的一批儒生,在咸阳活埋。这就是历史上的“焚书坑儒”
3.北筑长城和开发南疆:
(1)秦始王派蒙恬修筑了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和独创性
的象征
(2)秦始王派兵统一东南、岭南等地区,兴修灵渠,沟通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为中原与岭南地区
的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3)秦朝疆域广大,东至东海,西到陇西,北至长城一带,南达南海
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人民的封建国家,也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十一、“伐无道,诛暴秦”
1.秦的暴政:(1)繁重的徭役 (2)赋税沉重 (3)刑法残酷秦二世更残忍的统治
2.陈胜吴广起义:(1)时间:公元前209年 (2)意义:陈胜吴广起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
农民起义。他们的革命首领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万劳动人民起来反抗残暴的统治
3.项羽、刘邦起义: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巨鹿之战)—(以少胜多)
公元前207年,刘邦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历史上称为西汉。刘邦就是汉高祖
十二、大一统的汉朝
1.文景之治:轻徭薄赋、发展农业
2. 汉武帝的大一统:
(1)措施:①政治:削弱诸侯国势力,封国越分越小 ②思想:“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太学(太
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以儒家的五经为主要材料,不学习其他各家的学说)
(2)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3.东汉的统治:
(1)西汉的灭亡:公元9年
(2)东汉的建立:公元25年 刘秀/光武帝 定都洛阳
(3)光武帝末年,社会安定,经济状况明显好转,史称这个时期的统治为“光武中兴”
十三、两汉经济的发展
1.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
(1)水利:汉武帝治理黄河 、汉明帝时王景的治理黄河
(2)农具:耕犁的进步、耧车的出现
(3)农作物:小麦、水稻、桑麻
2.丝织和冶炼技术的提高:
(1)丝织业:提花机 (2)冶铁:东汉的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排 (3)铁制兵器取代青铜兵器
3.加强集权的经济措施和商业的繁荣:
(1)经济:汉武帝时将地方的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2)商业:西汉的都城长安和东汉的都城洛阳被称东西二京
城里有专门的商业区,叫做“市”
十四、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秦汉之际,匈奴的杰出首领冒顿单于第一次统一了蒙古草原,建立起强大的国家
2.卫青、霍去病破匈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大将卫青、霍去病分别率领精骑出击匈奴
3.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纪中期,汉元帝将王昭君嫁给呼韩邪单于,呼韩邪单于和昭君为匈奴的友好相
处和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
4.东汉明帝派窦固、窦宪率兵反击匈奴
十五、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1.张骞通西域:
(1)西域:两汉时期,新疆地区和更远的地方,称为西域
(2)张骞通西域:①公元前138年 ②公元前119年
(3)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
2.丝绸之路:
(1)这条沟通中西交通的陆上要到,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丝绸之路
(2)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海上丝绸之路
3.班超经营西域:
(1)公元73年,东汉政府派班超出使西域
(2)班超在西域时曾派部下甘英出使大秦,公元166年,大秦出使汉朝,这是欧洲国家同我国的首次
直接交往
十六、昌盛的秦汉文化
1.纸的发明和蔡伦改进造纸术:
(1)西汉早期用麻做的纸,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纸。
(2)东汉时候,宦官蔡伦改进了造纸术,后人把这种纸叫做“蔡侯纸”
2.《九章算术》和地动仪:
(1)东汉时期的《九章算术》,是一部数学名著。
(2)东汉前期,科学家张衡制造了一种仪器,能测定地震方向,叫做地动仪。这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
的地震仪器
3.华佗和张仲景:
汉代最著名的医学家是华佗和张仲景:
(1)华佗制成了使全身麻醉的“麻沸散”是世界医学史上的创举,还模仿虎、鹿、熊、猿、鸟五种禽
兽编了“五禽戏”
(2)东汉末年,张仲景写成了《伤寒杂病论》,书中全面阐述了中医的理论和治病原则。后世称他为“
医圣”
十七、昌盛的秦汉文化
1.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兴起:
(1)佛教起源于古印度,西汉末年传入我国中原地区。
(2)东汉时,汉明帝派人到西域求佛取经,后在洛阳修建白马寺,它是我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3)东汉时期,道教在民间兴起,创始人之一叫张陵。他尊老子为教主,称他为“太上老君”
2.王充和《论衡》:
秦汉时期,思想家王充写了《论衡》一书,批判迷信鬼神
3.司马迁和《史记》:
(1)司马迁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
(2)《史记》记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史事,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肯定了陈胜、
吴广反抗暴秦的首创精神,指斥了暴君、酷吏的罪恶,大胆地评论了汉武帝的功过,成为后世纪传
体史书的典范。这部书文笔简洁,语言生动,刻画人物栩栩如生,又是一部优秀的文学著作
4.轰动世界的秦兵马俑:
秦汉时期的雕塑艺术水平很高,它的杰出代表是轰动世界的秦始王兵马俑
十八、三国鼎立
1.官渡大战:(以少胜多)
200年,袁绍率十万大军,进攻曹军,主力直逼曹军所在地官渡,它奠定了曹操统一北方的基础
2.赤壁之战:(以少胜多)
时间—208年 作战双方:曹操、刘孙联军 形成了曹、孙、刘三分天下形势
3.三国鼎立的形成:
国名 建立年代 建立者 定都地点
魏 220年 曹丕(称帝) 洛阳
蜀(汉) 221年 刘备(称帝) 成都
吴 222年 孙权(称王) 建业
十九、江南地区的开发
1.西晋的兴亡和内迁的各族:
(1)266年,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篡夺了皇位,建立晋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316年灭亡)
(2)280年,三国灭亡(三国共存61年)
(3)第二代皇帝晋惠帝智力低下,无力治理国家,发生“八王之乱”
(4)从东汉末年以来,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北方和西方少数民族陆续内迁,西晋初年,人数达
几百万,316年,内迁匈奴人的一支武装灭亡了西晋
2.淝水之战:(以少胜多)
(1)西晋灭亡的第二年(317年),皇族司马睿重建晋朝,定都建康,历史上称为“东晋”
(2)4世纪后期,氐族人建立前秦政权
(3)383年,王苻坚征集了八十多万兵力,打算一举灭亡东晋,与东晋8万人隔淝水对峙,晋军赢了,
统一了北方
(4)420年,大将刘裕自立为帝,国号“宋”,此后,南方经历了四个王朝,总称为“南朝”—宋、
齐、梁、陈
3.江南地区的开发:
(1)条件:①江南地区雨量充沛,气候较热,土地肥沃,具有发展农业的优越条件 ②南迁的人给江
南地区带去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不同的生活方式 ③江南地区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
(2)意义:江南地区的开发对我国经济产生了深远影响,为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奠定了基础
二十、北方民族大融合
1.北方的统一和民族的融合:
4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鲜卑族的一支强大起来,建立北魏,定都平城,439年统一北方
2.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
原因:平城气候干旱,出产的粮食不能满足都城众多人口的需要,平城位置偏北,不利于北魏对中原广
大地区的统治,也不利于鲜卑政权学习和接受汉族先进的文化
3.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1)历史背景:黄河流域出现了民族融合的趋势
(2)主要措施:在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官员及家属必须穿戴汉族服饰;将鲜卑族的姓
氏改为汉族姓氏,把皇族由姓拓拔改为姓元;鼓励鲜卑贵族与汉族贵族联姻;采用汉族地官制、律令;
学习汉族的礼法,尊崇孔子,以孝治国,提倡尊老、养老的风气等
(3)历史作用:这些措施有利于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民族融合
(4)后北魏分裂:北齐、北周、东魏、西魏,合成北朝
二十一、承上启下的魏晋 南北朝文化(一)
1.祖冲之和圆周率:
(1)南朝的祖冲之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数学家和天文学家,他利用“割圆术”,在世界上第一个把圆
周率的数值计算到小数点后的第7位,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一千年
(2)祖冲之写了一部数学著作《缀术》
2.贾思勰和《齐民要术》:
(1)北朝的贾思勰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农学家,著有《齐民要术》
(2)《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完整的农家科学著作,在世界农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3.郦道元和《水经注》:
北魏的郦道元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地理学家,他写的《水经注》是一部综合性的地理学专著,全书以注
录水道系统为纲,详细地介绍了江河流经地区的山川城镇、地形物产、风土人情、历史古迹等
二十二、承上启下的魏晋 南北朝文化(二)
1.大放光彩的书画艺术:
(1)东晋的王羲之的代表作《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后被称“书圣”
(2)东晋的顾恺之是著名的画家,代表作有《女史箴图》和《洛神赋图》
(3)人称顾恺之有“三绝”,及才绝、画绝、和痴绝
2.佛教的盛行和《神灭论》:
南朝的思想家范缜,他撰写的《神灭论》,它记录了统治阶级利用佛教欺骗人民的事实,系统的阐述
了无神论思想
3.辉煌的石窟艺术:
北朝两大石窟: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河南洛阳的龙门石窟
㈢ 合肥老年大学65个专业分别是什么
㈣ 09年上海高考试卷和答案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上海卷)
一 阅读 8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专家与通人
雷海宗
⑴专家是近年来的一个流行名词,凡受高等教育的人都希望能成专家。专家的时髦性可说是今日学术界的最大流弊。学问分门别类,除因人的精力有限之外,乃是为求研究的便利,并非说各门之间真有深渊相隔。学问全境就是一种对于宇宙人生全境的探索与追求,各门各科不过是由各种不同的方向与立场去研究全部的宇宙人生而已。政治学由政治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经济学由经济活动方面去观察人类的全部生活。但人生是整个的,支离破碎之后就不是真正的人生。为研究的便利,不妨分工;但我们若欲求得彻底的智慧,就必须旁通本门以外的知识。各种自然科学对于宇宙的分析,也只有方法与立场的不同,对象都是同一的大自然界。在自然科学的发展史上,凡是有划时代的贡献的人,没有一个是死抱一隅之见的人。如牛顿或达尔文,不只精通物理学或生物学,他们各对当时的一切学术都有兴趣,都有运用自如的理解力。他们虽无哲学家之名,却有哲学家之实。他们是专家,但又超过专家;他是通人。这一点总是为今日的一些专家或希望作专家的人所忽略。
⑵假定某人为考据专家,对某科的某一部分都能详述原委,作一篇考证文字,足注能超出正文两三倍;但对今日政治经济社会的局面完全隔阂,或只有幼稚的观感,对今日科学界的大概情形一概不知,对于历史文化的整个发展丝毫不感兴趣。这样一个人,只能称为考据匠,若恭维一句,也不过是“专家”而已。又如一个科学家,终日在实验室与仪器及实验品为伍,此外不知尚有世界。这样一个人,可被社会崇拜为大科学家,但实际并非一个全人,他的精神上之残废就与身体上之足跛耳聋没有多少分别。
⑶再进一步。今日学术的专门化,并不限于科门之间,一科之内往往又分化为许多的细目,各有专家。例如一个普通所谓历史专家,必须为经济史专家,或汉史专家,甚或某一时代的经济史专家,或汉代某一小段的专家。太专之后,不只对史学以外的学问不感兴味,即对所专以外的史学部分也渐疏远,甚至不能了解。此种人或可称为历史专家,但不能算为历史家。片段的研究无论如何重要,对历史若真欲明了,却非注意全局不可。
⑷今日学术界所忘记的,就是一个人除作专家外,也要作“人”,并且必须作“人”。一个十足的人,在一般生活上讲,是“全人”,由学术的立场讲,是“通人”。我们时常见到喜欢说话的专家,会发出非常幼稚的议论。这就是因为他们只是专家,而不是通人,一离本门,立刻就要迷路。他们对于所专的科目在全部学术中所占的地位完全不知,所以除所专的范围外,若一发言,不是幼稚,就是隔膜。
⑸学术界太专的趋势与高等教育制度有密切的关系。今日大学各系的课程,为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舍本逐末,基本的课程不是根本不设,就是敷衍塞责,而外国大学研究院的大部课程在我们只有本科的大学内反倒都可以找到。学生对本门已感应接不暇,当然难以再求旁通。一般的学生,因根基的太狭太薄,真正的精通 谈不到,广泛的博通 无从求得;结果各大学每年只送出一批一批半生不熟的智识青年,既不能作深刻的专门研究,又不能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近年来教育当局与大学教师,无论如何的善于自辩自解,对此实难辞咎。抗战其间,各部门都感到人才的缺乏。我们所缺乏的人才,主要的不在量,而在质。雕虫小技的人并不算少。但无论做学问,或是做事业,所需要的都是眼光远大的人才。
⑹凡人年到三十,人格就已固定,难望再有彻底的变化,要做学问,二十岁前后是最重要的关键,这正是大学生的在校时期。品格、风趣、嗜好,大半要在此时来作最后的决定。此时若对学问兴趣立下广泛的基础,将来的工作无论如何专精,也不至于害精神偏枯病。若在大学期间,就造成一个眼光短浅的学究,将来若要再作由专而博的功夫,其难真是有如登天。今日各种的学术都过于复杂深奥,无人能再望作一个活的网络全书的亚里士多德。但对一门精通一切,对各门略知梗概,仍当是学者的最高理想。二十世纪为人类有史以来最复杂最有趣的时代,今日求知的时会也可谓空前;生今之世,而甘作井底之蛙,岂不冤枉可惜?因为人力之有限,每人或者不免要各据一井去活动,但我们不妨时常爬出井外,去领略一下全部天空的伟大!
《大公报》(重庆版)1940年2月4日 “星期论文”专栏
⒈第⑴段中“死抱一隅之见的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⒉下列对第⑶段中画线句的作用分析错误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表明作者在这之前已经从另外一个方面或角度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B.过渡到下文从学科内部细分的现状这一角度论证专家要注意全局。
C.提示下文对专家在学科研究中要注重全局的论证深入了一个层次。
D.强调作者对“历史专家”与“历史家”的区分,进一步反对只专一门。
⒊第⑸段中作者认为造成“学术界太专的趋势”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⒋联系上下文.为第⑸段画线句选项填空,简述理由。 (3分)
⑴也 更 ⑵既 又
⒌联系全文,概述培养“通人”的重要性。( 5分)
⒍从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位,分析他为什么是通人。(不超过45字)(4分)
鲁迅 朱光潜 马克思 爱因斯坦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6-12题。(22分)
春声和春深
⑴我写过北国的春风。记述在冰雪沉睡的山沟里,忽然一夜间,呼啸咆哮,“卡卡”折枝,“砰砰”冰裂,沙石扑窗如机枪扫射,木头梁、柱、椽、檩“格拉格拉”如山神大虫冬眠初醒,伸腰伸腿,骨节作响…… 天亮起来一看,冰雪依旧,只是趴下来点贴近地皮。
⑵春风告退。忽又从千里外,从沙漠,从戈壁起跑,跨栏一般生猛,跨越崇山峻岭,踢蹬起黄沙黄土,高天朦胧,太阳淡化……这样一而再三,麦苗才吐青,冰雪也还在角落里、背阴里、洼里坎里龇着白牙。
⑶我服了。后来也爱了。说到爱,我又是江南水乡出身,那里的春风叫历代诗人写完了,不用也不能再写了,“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池塘生春草”的“生”字,“吹皱一池春水”的“吹皱”二字,都是千古赞为绝活,咱还?嗦什么呢,本来在针也插不下去的地方,只有做做翻案文章,弄得巧时还有立锥之地。这些绝活早已铁案如山,咱们不抱没缝的蛋也罢。这是做诗做文章的话。说到爱,却又是一番天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是极好的诗句,不过我不爱。“随”字好,江南水乡的春风和春雨,是紧相随的,“潜”字好,“润”字好,“细”字更好,风也细雨也细也。但“无声”二字惹翻了我的爱心。
⑷我久居北国,有个弟弟久居北大荒。我们壮年时都不大思乡,俨然四海为家了。有回我问他,有没有偶然心动,念及家乡的时候?他思索。
⑸我追问好比说一刹那?我这里有过一刹那来去如闪电,闪电就够了,不必比做晴天霹雳。他说有。有时候炕上睡醒,不知身在何处,忽听屋顶“瓦背”阵雨扫过――沙、沙、沙……江南绝无炕,北大荒没有“瓦背”,有雨也不会“沙、沙、沙”。那是江南的春风春雨了,你说你没有思乡,那是故乡思念你了。你这个游子不但不知身在何处,还不知道童年永不离身。我劝弟弟写诗吧,他一笑,无意于此。人到老时,血管会硬化,脑子却又会软化,弄得可笑。盖世英雄,也难免小丑般收场。落叶归根之思,我又以为那是软硬兼施的东西。若论固执劲儿,只怕是软硬不吃。
⑹我耳朵里不大出现弟弟的“沙沙”声,现在耳朵到了春天,到了雨天,到了黑天,都少不了“苏苏苏”。江岸“绿”,是苏苏“绿”的。春草“生”时,春风“吹皱”时,“随”时“潜”时“润”时,都必定苏苏价响。“润物细无声”,“无声”两字不能接受。 好好听吧,幼苗拔节,童年拔长,那也是苏苏响着拔上来的。老来硬化或软化的时候,耳朵里苏苏不绝,那是春的回声。那是故乡故土的呼叫。
⑺这是春声。
⑻北京俗话说:“春脖子短”。意思还是“春短”,中间加个“脖子”,妙!杨树刚上叶子,柳树刚吐絮,桃花“暄”,杏花“旧”,都才看见就暴热起来了。头连肩膀,无所谓脖子的德性,可以是极壮健的人如拳击勇士,也可以是缩头缩脑如武大郎者。不过有那猛烈的春风在,漫天的黄沙在,就算做勇士形象吧。但也不无可惜,不无可笑。春天就这样勇了,夏日炎炎怎么处,冰冻三尺的寒冬又怎么称呼。
⑼我问久居北大荒的弟弟,江南老家的春天怎么样?他立刻回答很长,长到过不完的样子。亏他说得出来,只一个长字。故乡的遥远,童年的朦胧,春天的深沉,无意过筛过箩却过了,无心淘洗也梦游一般澄清提纯了。只落下一个字:长。我疑心这一长字是思乡的单相思,不一定实际。写信去问一位蛰居家乡的小伙伴,他一生困顿,现在是混得最好的时候,在乡下做机修生活。回信来了,说只觉得做生活手冷,快点热起来好。 可见实际长还是长的。手冷希望快点热起来,那是一个老手艺人的话。
⑽少年时候我们没有这种想法,那手总是热的。“大地春如海,男儿国是家,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那时候我们喜欢这样的诗。现在敢说经历了沧海桑由,细细想来敢说春深如海。只有海的意味深长,才包罗万象,一个浪花冷一个浪花热,这个手冷那个手热,都不过是浪花中的泡沫。“春深如海”,在诗里文里看得多了,也看俗了。其实这个“深”字好,“深”字也就是弟弟说的“长”字吧,不过也还有不同。
⑾少年时正是战争岁月,我在乡下跑来跑去。花花草草没人管,没有人理。淡淡的阳光,蒙蒙的细雨。阳光只管照,细雨只管下,谁也不理谁,忽然,山坡上映山红开了,人走不到的石头岩上开了,人走来走去踩得稀烂的黄泥路边也开了,牛羊吃草的坡上开了,水泥坟圈石头坟坛那里拱着水泥拱着石头开了。映山红,满山红相映。到了北方,叫做杜鹃,栽在盆里,放在暖房里过冬,湿度、温度、光度样样伺候合适了,才开个五天八天。 江南也有大晴天,单薄的映山红当天发干,再晒一天,减色。晒上三天,山上残红映不成了。可是江南春天的细雨,不等阳光收走,自会潆潆一片。映山红一挂上针尖般大的水珠,全副精神又出来了。时雨时晴,同时雨同时晴,晴雨没有休时,映山红没有休日。这是长了。
⑿在艰难的岁月,我在北国风沙里,忽然遇上个不得不文化交流的外国画展。我没有了接受的兴趣,匆匆一走而过。忽然,我被吸引了,站住了。那画灰蒙蒙,细雨看不见,可又扑面。一道漫坡,坡头一圈矮矮围墙,墙里有些石头堆又不够废墟,说不清。坡下边有两头牛,边吃草边瞌睡,牛毛上当挂着针尖水珠,要不,怎么朦朦胧胧。我在草地上找红色,也朦胧似有似无,我认定是有,还是映山红。
⒀我看见了少年时代,看见了“龙灯花鼓夜,长剑走天涯”。看见了老手艺人,手冷望天。在艰难的风沙里,忽然看见了想也想不起来的故乡的春天,又朦胧看不透,看不透又盛得住一生所有的思念。
⒁这是春深了。
⒎第⑴、⑵段画线部分都用了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⒏第⑸段中画线句的含义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⒐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两项是__________(6分)
A.拟声词“沙沙沙”和“苏苏苏”的不同表明作者听觉更细致入微。
B.作者对“润物细无声”的欣赏为下文描述春声作了感情的铺垫。
C.作品叙述杨柳桃杏时暗含时光的流动,表现北京“春脖子短”。
D.写“手冷”和“手热”的用意在于揭示岁月已经改变了人生处境。
E.“春长”和“春深”一动一静彼此呼应,衔接巧妙而且结构严谨。
F.本文结尾意味深长,空谷回音中留给读者思考和相象的空间。
⒑从空司和时间的角度,分析第⑾段中作者是怎样描写映山红的。(3分)。
⒒作者从“春声”写到“春深”,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⒓本文与《故都的秋》都写了南北景象,其用意各不相同,请加以评析。(4分)
(三)默写。(6分) 【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⒔⑴其为人也,______________,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论语>七则》》
⑵______________,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王羲之《兰亭集序》)
⑶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_。(王维《终南山》)
⑷念去去、千里烟波,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⑸俶尔远逝,___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⑹____________________,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⑺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赤壁》)
⑻不薄今人爱古人,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戏为六绝句》)
(四)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4-16题。(8分)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
尤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
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⒕白居易,字乐天,号_____________。(1分)
⒖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___________(3分)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代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⒗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17-22题。(17分)
沈周
⑴沈周,字启南,长洲人。祖澄,永乐间举人材,不就。所居曰西庄,日置酒款宾,人拟之顾仲瑛。伯父贞吉,父恒吉,并抗隐。构有竹居,兄弟读书其中。工诗善画,臧获亦解文墨。邑人陈孟贤者,陈五经继之子也。周少从之游,得其指授。年十一,游南都,作百韵诗,上巡抚侍郎崔恭。面试《凤凰台赋》,援笔立就,恭大嗟异。及长,书无所不览。文摹左氏,诗拟白居易、苏轼、陆游,字仿黄庭坚,并为世所爱重。尤工于画,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⑵郡守欲荐周贤良,周筮《易》,得《遁》之九五,遂决意隐遁。所居有水竹亭馆之胜,图书鼎彝充牣①错列,四方名士过从无虚日,风流文彩,照映一时。奉亲至孝。父殁,或劝之仕,对曰:“若不知母氏以我为命耶?奈何离膝下。”居恒厌入城市,于郭外置行窝,有事一造之。晚年,匿迹惟恐不深,先后巡抚王恕、彭礼咸礼敬之,欲留幕下,并以母老辞。
⑶有郡守征画工绘屋壁。里人疾周者,入其姓名,遂被摄。或劝周谒贵游以免,周曰:“往役,义也,谒贵游,不更辱乎!”卒供役而还。已而守入觐,铨曹②问曰:“沈先生无恙乎?”守不知所对,漫应曰:“无恙。”见内阁,李东阳曰:“沈先生有牍乎?”守益愕,复漫应曰:“有而未至。”守出,仓皇谒侍郎吴宽,问“沈先生何人?”宽备言其状。询左右,乃画壁生也。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索饭,饭之而去。周以母故,终身不远游。母年九十九而终,周亦八十矣。又三年,以正德四年卒。
【注】①牣:满。②铨曹:吏部官员。
⒘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漫应曰( ) ⑵宽备言其状( )
⒙下列句中加点字不属于通假字的一项是(2分)
A.父没,或劝之仕 B.卒供役而还
C.故患有所不辟也 D.万钟则下辩礼义而受之
⒚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用法和意义相同的—项是(2分)
A.①周以母故 ②而告以成功
B.①饭之而去 ②涵淡澎湃而为此也
C.①评者谓为明世第一 ②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
D.①人其姓名 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⒛把下列句子解释成现代汉汉语(6分)
⑴里人疾周者,人其姓名,遂被摄。
⑵比还,谒周舍,再拜引咎。
21.第③段详写了郡守对沈周态度的变化,其主要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2分)
21.联系全文,简析沈周隐逸的原因。(2分)
(六)阅读下文。完成第23-27题。(12分)
南方号桂海,秦取百粤,号曰桂林。桂之所产,古以名地。今桂产於钦、宾二州,於宾者,行商陆运致之北方;於钦者,舶商海运致之东方。蜀亦有桂,天其以为西方所资欤?桂之用於药,尚矣,枝能发散,肉能补益,二用不同。桂性酷烈,易以发生,古圣人其知之矣。桂枝者,发达之气也,质薄而味稍轻,故伤寒汤饮,必用桂枝发散,救里最良。肉桂者,温厚之气也,质厚而味沉芳,故补益圆散,多用肉桂。今医家谓桂年深则皮愈薄,必以薄桂为良,是大不然,桂木年深愈厚耳,未见其薄也。以医家薄桂之谬,考於古方桂枝肉桂之分,斯大异矣。又有桂心者,峻补药所用也。始剥厚桂,以利竹棬曲,刮取贴木多液之处,状如绖带,味最沉烈,於补益尤有功。桂开花如海棠,色淡而葩小,结子如小橡子,取未放之蘂乾之,是为桂花,宛类茱萸,药物之所缓,而食品之所须也。种桂五年乃可剥,春二月、秋八月,木液所剥之时也。桂叶比木樨叶稍大,背有直脉三道,如古圭制然,因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23.写出以下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取未放之蕊干之 ( ) ⑵固知古人制字为不苟云 ( )
24.与“桂之所产,古以名地”意思最接近的一项是_____________(2分)
A.因是桂的产地,自古以来就有名了。
B.因是桂的产地,古时就把桂作地名。
C.桂出产的地方,自古以来就是地名。
D.桂出产的地方,古时候就是个名胜。
25.画浪线部分介绍桂叶运用了说明方法,其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6.联系全文,概括壮的功用。(不超过12字)(2分)
27.以画横线的句子为例,简要说明本文科学性和文学性相结合的特点。(4分)
二 写作 70分
28.根据以下材料,选取一个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诗歌除外)。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2009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语文试题(上海卷)答案
一 阅读 80分
(一)(17分)
⒈(2分)只关注自己的研究方向、方法与立场的人(程度1分,关注点1分)
⒉(3分)D
⒊(2分)大学轻基本课程,求专精与研究的美名(一点1分)
⒋(3分)(2) “真正的精通”与“做深刻的专门研究”照应,“广泛的博通”与“正当地应付复杂的人生”照应,根据后者的并列关系可以判定:作者主张要“广泛的博通”,“真正的精通”虽然程度较深,却不是作者要强调的,据此判断。(选项1分,答对一点理由即得2分)
⒌ ( 5分)培养“通人”,有利于追求学问的全境,有利于做一个“十足的人”,有利于青年的长远发展,也符合二十世纪的时代需求。(一点1分,两点3分,三点4分)
⒍(4分)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哲学领域有杰出贡献,在数学等领域也有独到发现,所以他是“通人”。(一点2分,两点3分)
(二)(20分)
⒎(2分)北方冰雪的野性特点以及在春风中消融的过程(答对一点即得2分)
⒏(2分)作者认为弟弟表面上没有思乡,而潜意识里是思乡的(一点1分)
⒐(6分)CF(一项3分)
⒑ (3分)空间上,作者选取多个地点,强调无论何处映山红都能绽放着;时间上,作者写出了映山红从盛到衰,再到盛开的多次反复的过程,突出映山红开放时间之长(一点2分,两点3分)
⒒ (3分)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和少年生活的怀恋,也暗含报国之情和憧憬未来之意。(一点两2分,两点3分)
⒓ (4分)本文描述北国之景为衬托江南故乡风情的美好,更好地抒发思乡之情;《故都的秋》以江南景象反衬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鲜明地表达了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一点2分)
(三) (6分)⒔⑴ 发愤忘食⑵所以游目骋怀⑶阴晴众壑殊 ⑷暮霭沉沉楚天阔
⑸往来翕忽⑹横看成岭侧成峰⑺铜雀春深锁二乔⑻清词丽句必为邻
(四)(8分)
⒕(1分)香山居士
⒖(3分)B
⒗ (4分)“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到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点1分,语言1分)
(五)(17分)⒘ (2分) (1)随便(2) 详细(各1分)
⒙ (2分)B
⒚ (2分)C
⒛(6分)(1) 有憎恨沈周的乡人,把他的姓名列入(画工的名单),于是(他)被传唤(去画壁)。(得分点:定语后置、疾、摄)(2) 等到回来,(郡守)前往沈周家拜访,叩拜两次,主动承担过失。(得分点:比、谒、引)
21. (2分)从侧面衬托沈周影响之大和为人宽厚(一点1分)
21. (2分)沈周厌入官场,素爱山林,欲行孝道。(一点1分)
(六)(12分)
23. (2分)(1)使……干燥 (2)草率(各1分)
24. (2分)B
25. (2分)先作比较说明桂叶的大小,再用数字介绍叶脉的数量,准确清晰地说明了桂叶的形状(对一点即得1分)
26.(2分)桂能入药,又可食用。(各1分)
27. (4分)这两句用近似对称的句式强调了桂枝、肉桂的特性及药用价值的不同,又用“必”和“多”等词语从程度上准确地说明了二者药用上的差异,既有文学性又有科学性。(一点2分)
写作按高考一贯的分标准,就不赘述了。
㈤ 初三历史资料
世界近代史
☆近代化(近代社会):
政治民主化,经济工业化,思想文化自由化、民主化,构建资产阶级的人文价值观,在社会生活中逐步接受近
代文明
☆资本主义的发展:
16——18世纪,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18世纪中期——19世纪中期,世界资本主义逐渐发展、完善、走向成熟,近代社会开始逐渐确立
19世纪下半期,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展,资产阶级的统治巩固和扩大,近代社会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级,近代社会终结,向现代社会迈进
☆资本主义制度:
生产力:大机器生产
优越性(进步性)生产关系:雇佣关系
思想意识:要求摧毁封建等级制度和专制制度,体现资本主义制度自由、发展的要求
局限性:贫富不均
☆资产阶级能统治世界的原因:
生产工具先进,交通便利,使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资本主义先进的生产方式必然战胜落后的生产方式
☆推动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的因素:资产阶级革命、资产阶级改革、思想文化解放运动、工业革命、殖民掠夺
☆资本主义国家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的方式:
1、通过资产阶级革命推翻封建制度, 确立资本阶级统治(英国、法国)
2、通过民族解放战争推翻殖民统治(美国独立战争)
3、通过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革组度废除旧制度(俄国、日本)
4、通过对外发动王朝战争(德国、意大利)
☆四大资产阶级革命:1861年俄国农奴制改革、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美国罗斯福“新政”
思想解放运动
时间 性质 核心思想 代表人物
文艺复兴运动 14——17世纪 资产阶级叩响近代社
会大门的(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资产阶级文化的兴起) 人文主义:以人性反对神性,以人权反对神权,以自由平等反对封建特权和等级制度 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
启蒙运动 17——18世纪 资产阶级领导的、弘扬理性、全面清算封建意识形态,把人的思想从宗教神学和封建专制的禁锢中解放出来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 理性主义 洛克、霍布斯、卢梭、孟德斯鸠、伏尔泰
自由主义思想 19世纪 略 自由主义 亚当•斯密、边沁、孔德、杜威
社会主义思想 19世纪 略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 马克思、恩格斯
文艺复兴运动
1、中古世纪,罗马教皇和天主教教会在欧洲的封建统治束缚人的思想,扼杀人性,阻碍社会进步和科学发
展,引起广泛的不满
背景 2、14世纪前后,处于欧洲贸易最繁荣区域——地中海沿岸的意大利兴起许多城市国家,开始产生新兴资
产阶级,他们不满教会对精神世界的控制,提倡“人文主义”
3、印刷术的推广与普及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含义:14——17世纪,许多艺术家、科学家、思想家发掘和继承古希腊、罗马文化传统,追求个性,解放和自
由,表现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本性,一时成为风潮和时尚的思想文化运动
发源地:意大利(最早产生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
影响范围:几乎西欧所有国家
影响:打破中世纪以来封建统治和教会神学对人思想的束缚,强调和发挥人在世界上的作用,推动欧洲思想文化
领域的繁荣,为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产生奠定思想文化基础,对资本主义制度的建立起推动作用,是近代
以后欧洲社会加速发展的重要根源
国籍 称谓 作品 意义
但丁 意大利 诗人、
文艺复兴的先驱 《神曲》 《神曲》是欧洲开始从中世纪向近代社会过渡的标志
达•芬奇 意大利 艺术家(画家)、
多才多艺的文化巨人 《最后的晚餐》《蒙娜丽莎》 ——
莎士比亚 英国 文学家(戏剧家) “四大悲剧”:《奥赛罗》《李尔王》《哈姆雷特》《麦克白》 使英语文学创作达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神秘的微笑”给人以无限丰富的联想,以和悦的眼神、发自内心的微笑表现人性的光辉,达•芬奇
从人文主义的立场出发,赋予笔下人物真实的个性与情感,惟妙惟肖地刻画了一位市民妇女的温柔与典雅,鼓
励人们去大胆追求不受宗教璀璨的世俗生活,完全摆脱宗教题材的束缚
☆文艺复兴运动是新兴资产阶级借助希腊、罗马古典文化,发起的弘扬资产阶级思想文化的运动,不是古代希腊、
罗马文化的简单恢复,而是以人文主义为武器,进行反封建、反教会、反神学斗争,为资产阶级服务
☆16——18世纪的四次巨变:文艺复兴运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新航路开辟、宗教改革运动
启蒙运动
西欧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背景 自然科学取得长足的进步
封建君主制依然存在,人们群众的利益仍然不断遭到侵犯和剥夺
资产阶级力量日益壮大,不满足文艺复兴人文主义的反封建斗争,需要更强大的思想武器摧毁封建制度
含义:17——18世纪,许多思想家的理论启迪人们的思想的时代是“理性时代”,提倡的思想是“理性主义”
天赋人权:每个人生而自由、平等
卢梭. “人民主权说”:人的权利是自然赋予、不可剥夺的天然权利
代表人物 “社会契约论”
孟德斯鸠:代表资产阶级激进派(小资产阶级),提出“三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立”学说
伏尔泰:法国启蒙运动的开拓者和最著名的思想家之一,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特别是其精神支柱天主
教教会,抨击天主教教会的罪恶行径,指出教皇实力建立在“成见与无知”的基础上
意义:“性质”+为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提供锐利的思想武器,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提供理论依据
☆文艺复兴运动与启蒙运动的相同点:反对君主专制,否定教权主义,提倡民主政治、自由平等
☆文艺复兴运动的矛头指向是欧洲宗教神学,启蒙运动矛头指向封建专制制度
新航线开辟
根本原因: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黄金成为最贵重的商品和主要交换手段,追逐金钱的
梦想和日益膨胀的发财欲望成为欧洲人向海外扩张的物质动力
原因 条件:欧洲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的进步,对地球的了解,中国和阿拉伯的罗盘针、航海知识、地理知识在
欧洲的传播
直接原因:奥斯曼土耳其帝国阻断东西方陆路贸易的通道;
间接原因:《马可•波罗游记》的盛行,使欧洲人认为东方非常富有,有利可图
目的:开辟市场,掠夺财富
时间:15世纪——17世纪
代表人物:迪亚士、哥伦布、达•伽马、麦哲伦
含义:15世纪——17世纪,欧洲各国在进行的海外探险、考察、寻找黄金和侵略扩张活动
性质:殖民扩张活动
1、锤炼欧洲人敢于冒险、勇于拼搏、坚强乐观的精神,开阔眼界
对欧洲 2、欧洲市场扩大,欧洲贸易中心变化,从地中海沿岸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使欧洲各国加入殖民行
列,西欧殖民者从殖民地大肆掠夺财富,欧洲各国迅速发展起来,形成新兴资产阶级,加速欧
影响 洲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海外市场和原始积累
积极作用:是继郑和远航之后人类航海史上的又一壮举,把世界各个地区连在一起,扩展人类的活
对世界 动空间和范围,连接欧洲与非洲、亚洲、美洲的航路,打破以往世界各个地区相互隔绝
和孤立发展的局面,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历史产生了
消极作用:使广大亚非拉地区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长期陷入落后和贫困之中
时间 资助国 航向 航线 意义(地位)
迪亚士 1487 葡萄牙 向东 葡萄牙→非洲西海岸→好望角→印度洋 穿越大西洋,发现好望角,
开辟欧洲至印度的海上航线
哥伦布 1492 西班牙 向西 西班牙→大西洋→美洲 略
达•伽马 1497 葡萄牙 向东 葡萄牙→非洲西海岸→好望角→印度洋→印度西海岸 实现欧州人从非洲沿岸
到达东方的夙愿
麦哲伦 1519——1522 西班牙 向西 西班牙→大西洋→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西班牙 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旅行
☆西班牙、葡萄牙多次开辟新航线的原因:
地理位置优越,处于大西洋沿岸;国力较小,无力争夺欧洲大陆;造船和航海技术较好
☆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目的:为寻找通往印度和中国的新航路,寻找黄金
过程:哥伦布每到一个地方就宣布是西班牙王室的领地,现墨西哥到阿根廷的广大中、南美洲地区,除巴西以
外都成为西班牙的殖民地(体现新航路开辟具有殖民主义色彩),但既没有找到通往中国和印度的新航
线,也没有圆黄金梦,临死前仍误认为到达了亚洲的印度,因而美洲的土著居民被称为“印第安人”,
加勒比海上的岛屿被称为“西印度群岛”
个人才能和信念,自学获得地理学、天文学、航海学等专业知识,并坚信地球是圆的
成功的原因 西班牙王室的支持
见“新航路开辟”“原因”
☆麦哲伦:
进步性:是伟大的航海家,1519——1522进行环球航行,完成人类历史上第一次环球航行,证实地圆说,为
世界航海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局限性:是殖民强盗,新航路的开辟具有殖民主义色彩,拉开长期血腥的殖民统治和殖民掠夺的序幕
☆新航路开辟后,印第安人遭到殖民主义者的野蛮掠夺和种族灭绝,处境极其悲惨
☆进行新航路开辟的国家的早期殖民活动的区域与所开辟的新航路基本一致,如西班牙主要在美洲,葡萄牙主要
在非洲、亚洲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
时间:16——18世纪
特点:暴力形式(武装斗争、人民起义)、法律形式(利用立法手段)
举例:尼德兰资产阶级革命、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
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共同点 性质:资产阶级革命
异同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
结果:取得胜利,改变社会性质,确立资产阶级政权
不同点: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美国独立战争 法国大革命
根本原因 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的发展 英国在北美的殖民统治严重阻碍了北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波旁王朝的封建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时间 1640——1688 1775——1783 1789——1794
性质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殖民地人民为争取民族解放的资产阶级革命 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
领导阶级 新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 美国北方工商业资产阶级和南方种植园主阶级 资产阶级
结果 确立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专政,英国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国家
美国成为总统制的联邦国家
法国成为共和制国家
颁布文献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影响
对英国:确立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走上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率先开始工业革命,对英国的历史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是英国历史的转折点
对欧洲:迅速波及其他欧洲国家,推动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和世界历史的发展,打击、削弱欧洲封建势力,是一场“欧洲范围的革命” 1、是世界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殖民地人民争取民族解放的资产阶级革命,是一场以小胜大、以劣胜优、以弱胜强的杰出战例;2、打碎英国殖民统治的桎梏,实现北美殖民地政治上的独立,大大解放生产力,为美国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的迅速发展开辟道路,建立资本主义制度;3、独立战争所体现的资产阶级的进步的政治精神,对欧洲乃至全世界都带来深刻的影响,促进法国大革命爆发,有力地推动拉丁美洲民族解放运动的蓬勃兴起
进步性:彻底摧毁法国封建专制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时代最大、最彻底的革命,使民主共和思想广为传播,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局限性:所争取的民主权利只为少数人所享有,所有人的民主、平等与自由仍是写在旗帜上的理想和目标
☆早期资产阶级革命颁布的文献:
《权利法案》 《独立宣言》 《人权宣言》 民法典
(《拿破仑法典》)
时间 1689 1776.7.4 1791 1804
人物 —— 托马斯•杰斐逊 —— 拿破仑
颁布机构 议会(国会) 第二次大陆会议 制宪会议 ——
内容
严格规定国王在经济、政治、宗教等事务的权力;确定国会拥有最高权力的基本原则;明确规定公民应有的权利 1、天赋人权: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赋予他们某些不可转让的权利(生命权、自由权、追求幸福的权利);2、人民主权说:人民建立起得到被统治者同意的政府,任何政府一旦破坏这些目标和原则,人民就有权利去改变它或废除它,并建立一个新的政府;3、宣布独立: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并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自由独立的合众国;解除对于英国国王的一切隶属关系,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1、天赋人权:人生来就是而且始终是自由平等的;2、财产权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第一次确认民事权利平等、废除贵族特权、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契约自由等资产阶级民法基本原则,并吸收大革命以来的各种社会立法和理论上的成果
影响 确立代表新贵族和资产阶级利益的政治制度“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统治:保留统而不治的君主、国会拥有国家最高权力的政治体制,为限制王权提供宪法保障,法律取得至高地位,使人治走向法治
书面宣告北美13个殖民地脱离英国独立,对美国建国以后的国家制度作了明确规定。它所体现的“自由、平等”的民主原则成为当时欧洲大陆反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进步性:1、“自由、民主、平等”原则成为反对封建专制制度和等级制度的一面旗帜,在反封建战争中起巨大的号召作用,也是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2、开启现代法治社会的先河,提出尊重、维护人权的思想
局限性:只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 是资产阶级国家的第一部民法典,其立法精神和原则为后来许多欧洲国家借鉴和效仿,成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立法规范,巩固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打击封建势力,促进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颁布《权利法案》的目的:限制王权(国王的权力),保证国会的权力
◇《人权宣言》的核心内容:天赋人权(人生来就是自由平等的),财产权是人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直接原因(导火线):1638苏格兰人民起义
特点:剥夺王权、保留王位,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结盟,具有长期性、曲折性、反复性和不彻底性
对战双方:以国王为首的封建势力和以国会为代表的新贵族
开始的标志:1640新议会(国会)的召开
封建势力和新贵族先后爆发两次内战
过程 1649国王查理一世被送上断头台,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统治被推翻,英国进入共和时代
克伦威尔任“护国公”,成为统治英国的独裁者
1660军官蒙克把查理二世接回,查理二世被迎立为国王,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结束的标志:1688“光荣革命”(“宫廷政变”):推翻詹姆士二世的复辟王朝,威廉和玛丽到英国执政
☆克伦威尔:领导、推翻斯图亚特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但后来破坏资产阶级共和制
☆英国人把宗教信仰看的很重要的原因:
人的宗教信仰反映他的政治态度,比如天主教教徒支持王权是保守的,新教徒主张推翻王权,建立资本主义制
度,发展资本主义
☆典故“风能进,雨能紧,国王不能进”的含义: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国王的权力受到严格限制,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公民有权拒绝国王,但无权拒绝贫困”的原因:资本主义制度是一个产生贫富不均的制度
☆英国实行民主政治、但不取消国王的原因:
1、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力量逐渐壮大
2、政治前提:1688“光荣革命”
3、历史传统:1415《自由大宪章》确立“法律至上,有限王权”的基本原则,成为立宪的政治基础
4、理论依据:17世纪启蒙思想
☆当今英国国王统而不治,首相领导内阁,掌握国家行政权力
美国独立战争
17——18世纪,英国在北美建立13个殖民地,形成现代美国的基础,从事罪恶的“三角贸易”
背景 北美资本主义得到发展,形成市场,形成统一的美利坚民族
1756——1763英国与法国为争夺在北美的殖民统治权展开“七年战争”,英国战胜法国
英国因长期战争财政困难,向北美各个殖民地增加税收,实行高压政策,阻碍北美发展,矛盾尖锐
直接原因(导火线):1773波士顿倾茶事件
对战双方:北美人民与英国殖民统治者
开始的标志:1775.4.19来克星顿的枪声
1776.7.4第二届大陆会议,通过《独立宣言》,决定组织大陆军,任命乔治•华盛顿为大陆军总司令
过程 初期:美军受挫,英国军队的实力远远超过大陆军
转折点:1777.10萨拉托加大捷:美军在萨拉托加战役中取得扭转战局的胜利,鼓舞士气,坚定信心
1781.10约克镇战役:英军司令康华利在约克镇向华盛顿投降,军事对抗阶段结束
结束的标志:1783美英签署《巴黎和约》,英国正式承认美国独立
是一场正义的、反抗英国殖民统治的战争,得道多助
胜利的原因 全体北美人民在华盛顿的正确领导下英勇作战,不屈不挠(根本原因)
广泛的国际援助(法国、荷兰)
☆华盛顿:
第二届大陆会议上华盛顿被任命为大陆军总司令,1777.10带领美军在萨拉托加战役中取得扭转战局的胜利,
1781.10英军司令康华利在约克镇向华盛顿投降,制定1787年宪法,1789华盛顿当选为美国第一任总统,1796
在做了两届总统后主动放弃了继续当选美国总统的权利,领导美国人民取得民族独立,开创民主政治的先河,
是美国开国元勋和伟大的政治家,是美国最著名的历史人物之一
法国大革命
政治原因:波旁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在封建等级制度下阶级矛盾激化
原因 经济原因: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宫廷腐败与财政危机
思想原因:启蒙思想的传播
直接原因:三级会议的召开
开始的标志:1789.7.14巴黎人民举行起义,攻占巴士底狱
代表阶级 上台时间 被推翻时间 措施
斐扬派 大资产阶级 1789 1792 颁布《人权宣言》
吉伦特派 工商业资产阶级 1792 1793 1792.9.22建立法兰西第一共和国;
1793处死国王路易十六
雅各宾派 小资产阶级利益 1793 1794.7.27 革命被推向高潮,实行“革命恐怖政策”
过程
结束的标志:1794.7.27“热月政变”,结束雅各宾派的统治
☆法国封建等级制度:天主教教士←贵族←平民(城市资产阶级、农民、平民和市民)
☆法兰西第一帝国的功绩:捍卫法国大革命成果
☆推动法国大革命不断走向高潮的主要力量是人民群众
☆法兰西第一共和国:1792——1804
法兰西第一帝国(资产阶级军事专政):1804拿破仑建立
法兰西第二帝国:1852拿破仑三世建立
法兰西第三共和国:1870.9建立
☆拿破仑时代:1799.11.9雾月政变——1815.6.18滑铁卢战役
☆拿破仑:
前期成功的原因:个人杰出的军事和政治才干,适合法国当时特定的历史环境,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
后期失败的原因:对外战争威胁欧洲所有国家的主权,侵犯他国人民的利益,遭到各国的联合抵抗,同时连年
的征战造成法国的经济困难
评价:是法国大革命时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军事家,也是军事独裁者。1799年11月9日发动“雾月政变”,
后采取发展资本主义的措施,颁布法典,确立资本主义社会的立法规范,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进
程,为培养人才、鼓励科学研究和科技教育做出贡献。但拿破仑也有局限性,他的对外战争功过参半,
早期战争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动摇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具有正义性;但后期战争侵犯多国主权,
损害被侵略国家人民的利益,导致人民反抗,最终帝国覆亡
☆雾月政变:1799.11.9,拿破仑发动政变,夺取国家政权,政变后建立执政府,自任第一执政
☆对内政策:颁布法典:
措施:巩固政权,大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铁腕统治,积极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1802拿破仑通过修改宪法使自己成为终身第一执政
事件 1804.5拿破仑再次修改宪法,改法兰西第一共和国为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12拿破仑成为资产阶级皇帝,开始统治法兰西第一帝国
1804——1810拿破仑制定颁布《民法典》(《拿破仑法典》)《商法典》《刑法典》
☆对外政策:发动战争:
具有复杂性:
性质 前期:具有反侵略、反干涉性质的民族战争,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动摇欧洲大陆的封建统治
后期:带有浓厚的霸权主义色彩、具有侵略性的战争
1805.12奥斯特里茨战争
1810奥地利公主路易斯嫁给拿破仑,拿破仑帝国达到鼎盛时期,帝国的铁蹄踏遍除俄国外的整个欧洲
事件 1812拿破仑率军进攻俄国,以失败告终
1813莱比锡战役:法国军队在德国被第六次反法联盟的军队打败
1815.6.18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在比利时滑铁卢被反法联盟的军队打败,从此退出法国政治舞台
影响: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用刺刀加速了欧洲社会从中世纪向近代过渡的过程,加速欧洲封建制度的解体,
.使法国大革命的某些成果通过暴力推广到所征服的欧洲国家,战胜欧洲干涉力量,争取欧洲霸权
☆拿破仑登上政治舞台的决定性因素:资产阶级期望稳固的统治维护自己的利益
☆《民法典》说明拿破仑是资产阶级皇帝,没有破坏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是拿破仑对后世影响最大的
☆华盛顿与拿破仑的共同点:推动资产阶级民主政治进程
☆在人类社会由法治向人治转变过程中做出杰出贡献的人物:华盛顿、拿破仑、孙中山
㈥ 什么字体不侵权那些字体是免费的
公有领域免费的宋体、黑体、仿宋字体可以使用,使用不会侵权。
系统默认黑体 宋体 楷体,公开发布的字体后面有 [F] 字样的表示是FREE(免费)的,是可以用于商业的。
如站酷高端黑字体,Droid Sans Fallback,站酷快乐体,方正免费字体:包括四种字体:方正黑体、方正书宋、方正仿宋、方正楷体。
针对“商业发布”这种使用方式免费。新蒂字体的许多漂亮的手写体,包括的新蒂小丸子,到老牌的新蒂黑板报体,制作毛笔效果时常用的SentyBrush,都提供个人免费、商业免费的授权。。
倩体字等属于付费字体,使用之后会侵权,使用时需要买下字体使用。
法院对字体侵权的判罚约为每个字3000元至1万元,如果字体设计在产品营利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赔偿金额还会增加。
(6)民法典隶书扩展阅读
界定字体版权:
1、所谓版权系专属知识产权,如果是大众的、通行的字体的使用不涉及版权争议,比如宋体,楷体,颜体……;如果是自创体,不是大众使用与通用的,并在其中承赋了创造含量,或根据通用字体而编缉出版的字贴、字模等,并申报了相应的保护则具有了版权,如果被他人盗用则会涉及版权纠纷。
2、根据《著作权法》的规定,作品在以下一些情况可以不经授权也不需要付费即可使用。
为个人学习、研究或者欣赏;在介绍、评论中适当引用;为学校课堂教学或者科学研究;新闻报道;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合理范围内使用;公益陈列、保存、表演;转换成少数民族语文和盲文。
对于字体内容,个人普通使用以及公益使用都应该采取自动获得授权方式。只要以合法手段取得已经发表的字体应用于以上领域,不需要获得授权,也不需要付费。
3、商业使用,不管是新设计字体还是作为文化遗产传承下来的宋体、仿宋、楷体、黑体等字体,都需要获得授权。
新设计字体采取何种授权方式由著作权人决定。
而宋体、仿宋体、楷体、黑体等传统字体作为全民族共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则应由国家相关机构代为管理。
从理论上讲,如果取得收益应该返回给权利所有人,也可以变通为开放式授权,全民免费使用。但这仅应针对中国人,如外国企业作为商业使用,则需要取得正式授权。
4、字体产品的版权保护期 。
字体产品的版权保护也需要设置期限,应针对传统字体与新字体分别设置:传统字体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行永久版权。
新字体则适用《著作权法》和《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保护期为50年,期满转为公共资源。
㈦ 法字的隶书写法
法字的隶书写法如下:
(7)民法典隶书扩展阅读:
《说文解字》:灋,刑法。量刑标准平得像水面一样,因此字形采用“水”作边旁;廌,是用来在疑犯中撞触不正直真犯的动物,判别出真犯后将其除灭,所以字形也采用“去”作边旁。“法”,今天文字的写法省去“廌”。
相关词汇解释:
1、活法[huó fǎ]
指对待生活的态度和所选择的生活方式:各人有各人的~。
2、法力[fǎ lì]
佛法的力量,也泛指神奇的力量:法力无边。
3、刀法[dāo fǎ]
刻印、烹饪或练武术过程中用刀的技法。
4、乘法[chéng fǎ]
数学中的一种运算方法。最简单的是数的乘法,即几个相同数连加的简便算法。
5、法术[fǎ shù]
迷信指神仙或术士、巫婆等所施行的呼风唤雨、驱鬼除病等手段。如画符、念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