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法上恶意
『壹』 法律上的恶意是指什么
恶意就是没有尽到最低的法律义务,那么就推定为恶意。与现实中的恶意有所不同。恶意一般属于民商事领域。
法律上的恶意行为
恶意诉讼,指当事人利用诉讼为自己获取不正当利益的诉讼行为。
所谓恶意诉讼,是指当事人以虚假的事实提起诉讼,利用诉讼获取自己不正当利益的诉讼行为。恶意诉讼对司法制度和社会安定带来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司法机构,特别是法院若对此处理不当,势必会造成公众对诉讼的不信任感和对社会的抵触情绪。
就个人而言,恶意诉讼往往是恶意当事人以牺牲对方的利益来获取自己不正当利益的诉讼行为,因而对对方当事人而言,司法机关是否能正确处理案件对其至关重要,稍有不慎便会侵害到其个人利益。
但同时,恶意诉讼又具有很大的隐蔽性,从形式上看,这类诉讼行为往往都符合程序法的一切要求, 主体资格、事实理由也往往具备程序法要求的条件,特别是当事人为达到目的,在起诉之前就会为案件今后的审理做好充分的准备和铺垫。
因此,在诉讼初期很难判断案件为恶意诉讼,即使是在案件审理开始之后,案件的审理者也很容易被恶意当事人的精心策划所迷惑。可以说,如何识破并彻底杜绝恶意诉讼,对司法工作者而言是个不小的难题。
(1)民法上恶意扩展阅读:
恶意诉讼概念
由于恶意诉讼往往是恶意当事人牺牲对方的利益来换取自己的不正当利益,法院若处理不当不仅会侵害到当事人的个人利益,同时会影响司法的权威和声誉,因此杜绝恶意诉讼势在必行。本文从产生恶意诉讼的原因入手,对杜绝恶意诉讼应采取的措施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以期有助于这一难题的解决。
『贰』 法律上是否有恶意欺诈的规定
【1】欺诈都是恶意的欺诈。都是故意欺诈。
【2】《刑法》里对欺诈罪的内司法解释是:第二百六十容六条
【诈骗罪】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
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
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诈骗罪司法解释》第一条,
诈骗公私财物价值三千元至一万元以上、
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
五十万元以上的,应当分别认定为
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
【4】《刑法》从第192条开始起,到第200条,
都说的是对《金融诈骗罪》的刑事处罚。
『叁』 法律上的故意是什么意思
法律上的故意一般是指刑法中的。刑法理论中故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内意,直接故意是指明知自容己的行为会给他人造成损害去为之,也即行为人为达成损害目的而去故意事实行为,对损害后果是期望的;间接故意是指明知会给他人造成伤害而仍然为之,对损害后果不期望也不反对,是一种放任损害后果发生的心态。
『肆』 民法对恶意竞争有解释吗
民法通则无此规定,不过刑法中此类规定为滥用职权,旺法裁判。如果受害人遭受损失,可以按照国家赔偿法申请赔偿。
『伍』 民法当中对故意的定义与刑法中的故意一样吗
应该说是有区别的。
刑法上的故意分为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直接故意是行为人意识到了某一行为结果的发生而追求并希望该结果的发生
间接故意则是行为人放任并不反对结果的发生。
刑法上的故意往往通过犯罪人的动机、目的、行为表现等主客观方面来映证,需要严格的证实并严格与过失相区别。
而民法上的故意则一般没有作出严格的定义,其仅作为与过失区别的概念。(因为绝大多数情况下故意和过失都是同样要承担相同的侵权责任的,而合同上则实行无过错责任,违约即承担责任,所以理论上加以区别的意义没有刑法那么大)他的证明要求较宽、概念外延也更广。
民事上故意存在的“客观化”、“推定化”的现象。即以侵权人或行为人的客观行为来作为推定、认定故意的存在依据,如高空抛物,扔东西了即推定为有过错,就要承担责任,除非不可抗力。这时区别故意还是过失没有意义,因为主观要件已经被“抛物的行为”推定为存在过错了,即客观化了,受害人不必对侵权人的主观状态加以怎样的证明。而刑法上的“故意”则万不能简单的以一个行为就推定。
另外,如第三人买卖,如果知道处分人无权处分的,即可认定为恶意的(故意),不适用善意第三人保护。此时的故意等同于知晓,刑法上的故意则没有这么宽的标准和外延,它不仅要求“意识”(知晓?)、而且还要求“态度”(希望、追求?或反对?),其要结合动机、目的考虑充分映证。
『陆』 民法上存在不能对抗恶意第三人的情形吗
没有。恶意第三人都是可以对抗的。民法的基本原则就是公平平等,恶意第三人显然对一方当事人造成损害,对其不平等,所以没有。
『柒』 民法通则上对法官擅自恶意篡改法律条文进行审判应负什么法律责任
这是刑法,如果法官是在审判刑事诉讼中恶意篡改就是徇私枉法罪,如果是审判民事的话就是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并且要是法官收受贿赂那就是牵连犯,按照其中重罪处罚
『捌』 最新民法典中规定对于恶意透露他人欠款行为属不属于违法的
民法典没有规定。
拖欠债务不属于隐私。你指控“恶意”涉嫌诽谤。可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或刑法对你做出处罚。
『玖』 民法中什么情况构成非法占有
《刑法》第二百七十条:将代为保管的他人财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退还的,处二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二年以上五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将他人的遗忘物或者埋藏物非法占为己有,数额较大,拒不交出的,依照前款的规定处罚。
非法占有,又称为无权占有、无权源占有,是指非依合法原因而取得的占有。如遗失物拾得、盗窃抢夺而发生的占有即为非法占有。
区分非法占有与合法占有意义在于,合法占有可以依据占有制度以外的法律制度保护,如所有权人的合法占有可以依据所有权而享有物上请求权保护对物的占有。
非法占有又可以分为善意占有和恶意占有。前者是指,占有人不知道也不应知道其占有为无权占有,如误信他人之物为己物而占有。后者是指,占有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占有为无权占有。
区分善意占有与恶意占有的意义在于,恶意占有仅有“占有适法”的推定效力,而善意占有还可以发生善意取得制度、取得时效制度等的保护。
对于遗失物拾得的占有,理论上有争议,个人认为属于恶意占有。
(9)民法上恶意扩展阅读:
在刑法分则第五章规定的侵犯财产罪中,大部分犯罪是以非法占有作为犯罪的主观故意的?如盗窃、抢劫、抢夺、诈骗等。本章规定的12个罪名中有8个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另外,刑法分则第三章第五节规定的金融诈骗罪的7个罪名,以及其他章节规定的合同诈骗罪、贪污罪、私分国有资产罪等,也是将非法占有作为犯罪的主观故意。如何认定刑法中的非法占有,对于正确处理此类犯罪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刑法中的非法占有
从民法意义上讲,占有是所有权的权能之一。所有权分为占有、使用、收益、处分四项权能,占有权是所有权的基础,没有占有权其他三项权能就无法实现。
民法中的占有,按其取得方式不同又分为合法占有和非法占有。合法占有是指行为人通过法律规定的合法的形式对物进行掌握和控制。非法占有则是不合法占有或者说通过非法的途径实现占有。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非法占有
『拾』 民法典恶意损害他人正常使用公用设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