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司民刑商 » 公司法对抗第三人

公司法对抗第三人

发布时间: 2021-12-15 12:00:10

⑴ 在法律概念里什么叫“不得对抗第三人”

根据现行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股权转让,分对内和对外两种,对内可以相互转让,对外需经半数以上股东同意,并放弃优先购买权,同时召开股东会修改公司章程,进行工商备案登记。

而所谓不得对抗第三人是指,如果没有进行工商备案登记,虽然出让方已经转让了其所拥有的股份,但在名义上他还是公司的股东。这就可能会产生新股东的权益不能得到完全保障的问题,如果老股东再次转让股份,并依照规定办理完毕相关手续,受让方又不知情的话(因为工商登记未改,其可以合理相信老股东还是权利人),那么法律保护的是后者的权利,原受让股东不得以其已经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来对抗“第三人”,即新的受让方。

有关依据:《公司法》

第七十二条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公司法》第三十三条规定: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这句话的反面意思是:当你不登记时,第三人只能向登记机关登记的股东主张权利。如股东发生变化,而新股东又没有到登记机关登记注册,这时如果涉及到股东承担责任的时候,就要由原来的股东来承担责任,虽然你已经不是股东了,但你没有及时到登记机关办理登记。也就是说登记机关的登记材料里仍旧是“老”股东的名称。对第三人来说,公司内部股东的变化是不知道,我只能按照登记机关的登记材料主张。同时《公司法》的这条规定也强制股东必须及时到登记机关进行登记注册。

修改前的《公司法》没有这条规定,法院在涉及这方面的民事纠纷时,也是这么执行的。现在明确了,是对第三人权益的保护。

⑵ 新公司法中第33条中"不得对抗第三人"是什么意思最好举个公司的例子.

根据现行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股权转让,分对内和对外两种,对内可以相互转让,对外需经半数以上股东同意,并放弃优先购买权,同时召开股东会修改公司章程,进行工商备案登记。 而所谓不得对抗第三人是指,如果没有进行工商备案登记,虽然出让方已经转让了其所拥有的股份,但在名义上他还是公司的股东。这就可能会产生新股东的权益不能得到完全保障的问题,如果老股东再次转让股份,并依照规定办理完毕相关手续,受让方又不知情的话(因为工商登记未改,其可以合理相信老股东还是权利人),那么法律保护的是后者的权利,原受让股东不得以其已经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来对抗“第三人”,即新的受让方。 有关依据:《公司法》 第七十二条 有限责任公司的股东之间可以相互转让其全部或者部分股权。 股东向股东以外的人转让股权,应当经其他股东过半数同意。股东应就其股权转让事项书面通知其他股东征求同意,其他股东自接到书面通知之日起满三十日未答复的,视为同意转让。其他股东半数以上不同意转让的,不同意的股东应当购买该转让的股权;不购买的,视为同意转让。 经股东同意转让的股权,在同等条件下,其他股东有优先购买权。两个以上股东主张行使优先购买权的,协商确定各自的购买比例;协商不成的,按照转让时各自的出资比例行使优先购买权。 公司章程对股权转让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⑶ 股份转让中的“不得对抗第三人”是什么意思

法律桥网友一纵三横路咨询:我是杭州一家有限公司的管理者。新公司法中关于股份转让,说未经工商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请教,这里的“不得对抗第三人”到底该如何理解?上海马建荣律师解答:提供一些看法,供你参考:根据现行公司法的规定,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股权转让,分对内和对外两种,对内可以相互转让,对外需经半数以上股东同意,并放弃优先购买权,同时召开股东会修改公司章程,进行工商备案登记。而所谓不得对抗第三人是指,如果没有进行工商备案登记,虽然出让方已经转让了其所拥有的股份,但在名义上他还是公司的股东。这就可能会产生新股东的权益不能得到完全保障的问题,如果老股东再次转让股份,并依照规定办理完毕相关手续,受让方又不知情的话(因为工商登记未改,其可以合理相信老股东还是权利人),那么法律保护的是后者的权利,原受让股东不得以其已经签署了股权转让协议,来对抗“第三人”,即新的受让方。

⑷ 《公司法》中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请问不得对抗第三人是什么意思

就是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其第三人是指 没有必要或本不该知道某些情况的人,他的利益应该被保护

⑸ 对抗和对抗第三人的法律含义

“对抗”指的是不能损害的意思,“对抗第三人”指的是不能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益。
合同双方当事人以外的人称为第三人,不能对抗第三人是指不能以双方签订的合同约定损害第三人的合法权利,合同双方当事人的约定对第三人不生效力。《公司法》和《担保法》都有以上论述。
《担保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财产,抵押权本应自登记之日起生效,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存在不得对抗第三人的情形。具体规定见担保法解释第五十九条:“当事人办理抵押物登记手续时,因登记部门的原因致使其无法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人向债权人交付权利凭证的,可以认定债权人对该财产有优先受偿权。但是,未办理抵押物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中第三十三条“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⑹ 公司章程的效力,能否对抗善意第三人,能否对抗登记

章程是公司自治的基础,但又必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交易第三人的利益,因此,公司法应对章程的对抗效力作出明确规定:
1、在章程的公示方式方面,建议采纳登记和公告两种方式,登记属于被动式公开,需要第三人主动到登记部门查询;而公告系主动式公开,由登记机关在覆盖全国或相应辖区的报纸上公告,第三人可坐等信息的提供。但基于我们的法律传统和实践,宜以登记作为对抗力的决定性因素,公告可仅作为方便社会公众获取权威信息的一个渠道。
2、规定章程及其修改应当及时备案,任何第三人、不需有任何理由,均可任意查阅、复制公司章程,但不赋予整个章程积极的对抗效力。
3、增加章程担保事项为法定登记事项,不打破我国登记对抗力的法律传统,赋予登记事项对抗善意第三人的效力,但经营范围例外;同时明确规定担保事项是否遵守公司内部决议程序,不具有对抗第三人的效力。
4、明确规定章程对法定代表人的权限限制不得对抗第三人,除非公司举证证明第三人知情。
5、采纳相对的消极对抗力,即不登记不得对抗第三人,但公司举证证明第三人知道的除外,促使公司切实履行信息公示义务。

⑺ 公司法中“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这句话怎么理解。

1、从逻辑上讲,一审判决既然可以认定你的股东身份,即认可了你的股东权益,就应当支持你查阅相关文件的诉请。(当然假如你在一审中没有提出该诉请,上诉也是徒劳的。)。虽然公司没有变更登记,不能对抗第三人,你和公司之间是双方当事人之间的问题,不存在法律上的利益第三方提出独立诉请。所以你的上诉是可行的。
2、凭借一审生效判决,你当然可以办理申请变更登记手续,但是正如你所言,时间上可能存在风险,如果你的上诉期因此错过,得不偿失。而即便上诉请求得不到支持,你完全可以在二审后再申请变更登记。根据我国民诉的审查原则,你几乎不需要担心一审对你有利的判决被驳回,因为 二审的原则是: 只审查异议部分。

所以你的做法是可行的。

⑻ 不得对抗第三人的担保法与公司法中关于不得对抗第三人的规定

担保法中关于不得对抗第三人的规定主要在第四十三条:“当事人以其他财产抵押的,可以自愿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合同自签订之日起生效。当事人未办理抵押物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当事人办理抵押物登记的,登记部门为抵押人所在地的公证部门。”此种不得对抗第三人系针对担保法第四十二条规定之外的其他财产的抵押的效力问题作出规定。
担保法第四十二条规定的财产,抵押权本应自登记之日起生效,但在特殊情况下,也存在不得对抗第三人的情形。具体规定见担保法解释第五十九条:“当事人办理抵押物登记手续时,因登记部门的原因致使其无法办理抵押物登记,抵押人向债权人交付权利凭证的,可以认定债权人对该财产有优先受偿权。但是,未办理抵押物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公司法——有限责任公司中第三十三条“公司应当将股东的姓名或者名称及其出资额向公司登记机关登记;登记事项发生变更的,应当办理变更登记。未经登记或者变更登记的,不得对抗第三人。”

热点内容
条金条例 发布:2025-08-21 20:38:44 浏览:974
道德经第26章 发布:2025-08-21 20:09:54 浏览:744
法治与和谐社会论文 发布:2025-08-21 19:58:09 浏览:836
涉及法律知识的笑话 发布:2025-08-21 19:51:02 浏览:468
国家劳动法流产假期多少天 发布:2025-08-21 19:41:58 浏览:689
劳动法社会实践报告 发布:2025-08-21 19:31:45 浏览:162
工业化强国都是法治国家 发布:2025-08-21 19:25:16 浏览:71
一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发布:2025-08-21 19:24:05 浏览:764
经济法慕课 发布:2025-08-21 19:17:31 浏览:445
合同法解释15条 发布:2025-08-21 18:56:41 浏览:1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