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司法秦
Ⅰ 临西县各局领导名单是什么
临西县委组织部正科级组织员、组织部副部长 梁灿豪 临西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基层办常务副主任 谷怀河 张西军 县长 郑金峰 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 杨士朝 常委、政府副县长 甄志国 政府党组副书记、正县级干部 吕燕伟 副县长 胡晓铭 副县长 李志辰 副县长 刘金英 副县长 段书玲 副县级干部
临西是个河北省邢台市辖县。县委常 委在各县市的组成有所不同,一般为以下人员组成,多为单数:
县委书记
县委副书记、县长
县委副书记(一般负责党务工作)
常务副县长
县纪委书记(如纪委书记与其他成员同批次进常委,排名在前)
分管较多工作的副县长(一般为分管经济工作的副县长)
县委办公室主任
县委组织部长
县委宣传部长
县委统战部长(不进常 委班子则兼县政协副主席)
县委政法委书记
县人民武装部政委。
Ⅱ 从秦到明清时期的中央集权状况如何演变的
我国古代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从战国时期产生,随着封建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地主阶级的一层建筑,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镇压广大劳动人民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自产生以来,历朝都实行了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政策、措施,到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产生
原始社会末期,由于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和阶级开始产生,国家也随之出现。在奴隶社会,国家形式是以王为首的奴隶主贵族政体。王是最大的奴隶主,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王同各级奴隶主依靠国家行政机构、军队、刑罚、监狱等对广大奴隶进行残酷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
周武王灭商以后,我国历史进入封建领主制社会。西周政治制度的基本形式是以宗法制度为基础的分土封侯制。周王是最高统治者,既是中央机构的首领,又是诸侯的共主。周王以下实行分封制,形成一种压在广大劳动人民头上的“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宝塔式的统治,并且世卿世禄。平王东迁以后,王室衰微,诸侯坐大,出现了春秋五霸迭兴。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封建领主制经济解体,封建地主制经济萌芽,战国时期各国先后进行了变法,在不同程度上削弱或基本上取消了世卿世禄和分土封侯制,逐步建立起了以职官制度为特点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国君起初称侯,战国中期以后,相继称王。车君之下,由相和将分掌政治和军事。相之下,有御史、执法、司徒、司空、廷尉、少府等官职,分掌兵刑钱谷等。地方则逐步实行郡县制,郡守、县令(长)均由国君任免。县下有乡、里等基层组织。这是一套正在形成中的以地主豪绅为基础的新的封建政治制度。
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即封建地主制社会的开始。秦始皇以原有的制度为基础,建立起了以地主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一制度有以下几个特点:
(1)皇帝制。确定最高统治者的名号为皇帝,嬴政自称始皇帝,总揽国家大权。
(2)三公九卿制。中央设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称为“三公”,分别帮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监察百官和管理军事。“三公”之下还设有“九卿”,分别掌管各部门的政务。
(3)郡县制。郡设守、尉、监御史,郡下设县,县以下是乡、里,基层治安机构叫“亭”。郡县主要官员均由皇帝任免,必须绝对服从和执行皇帝的命令。
秦始皇(公元前259-前210)
秦朝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体系,强化了地主阶级的国家机器。这种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但它也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发展,在当时及以后相当长时期内,对保卫、巩固统一,对促进封建经济、文化发展,都起过一定作用,对我国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秦以后的各个朝代,基本上都是沿袭了这套制度。清末维新志士谭嗣同慨然写道:中国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何谓秦政?就是君主专制统治。这种政治,是由君主个人全权占有和控制整个国家机器,其统辖范围内的任何人物对君主都是绝对隶属和臣服的关系。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
汉高祖刘邦建汉之初,中央机构继承秦制,皇帝之下设三公九卿。在地方上则实行“郡国并行制”,即一方面设郡,另一方面分封同姓子弟为五,建立诸侯国。诸侯国后来逐渐成为割据五方的地方势力。文帝、景帝时,为消除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文帝采纳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建议,把齐国分成六个小王国,把淮南国分为三个小王国,以削弱其力量;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的建议,削减了几个诸侯王的封区,导致了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之乱”。“七国之乱”平定后,景帝下令取消了诸侯王的治民权,又减缩诸侯王的统治机构,降低王国官职的等级,使之成为中央直接管理的一级地方行政单位,基本上解决了刘邦实行诸侯王制度的弊病,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汉武帝时,又采取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主要有:
(1)改革中枢体制。A.建立中朝。为削减丞相权力,由皇帝身边的较低级的亲信官吏和侍从人员组成“中朝”,形成一个宫内决策机构,也称为“内朝”。依靠内朝,削弱相权。B.设置刺史与司隶校尉。为了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汉武帝把全国划为13个州,各州设刺史一人,定期巡视所部郡国,监察各郡官吏和地方豪强的行为,保证中央政令的贯彻。在首都所在地设司隶校尉,纠察京师百官。C.《推恩令》与《附益法》。将诸侯国越分越小,不许诸侯王招结宾客,削减诸侯国的力量。D.加强法制。增补《汉律》,重用“酷吏”。
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
(2)建立侍从军和禁卫军。西汉前期实行征兵制,中央没有长期驻守的军队。汉开帝着手组建职业兵为侍从军和禁卫军。侍从军主要有三支,就是期门、羽林和羽林孤儿。禁卫军共有八支,每支有士卒约七百人,由八个校尉率领,因称“八校尉”。
(3)改革财政。汉武帝对财政进行大规模的改革,以增加财政收入。改革有四个方面的措施:A.改革币制。禁止私人铸钱,由国家统一铸造五铢钱。B.盐铁专卖。收盐、铁、酒归官营。C.均输、平准。均输法就是国家在各地统一征购、运输贷物,以谋取利益的政策。平准法就是由国家平抑物价的政策。D.算缗、告缗。算缗就是征收财产税。还下令“告缗”,鼓励告发隐瞒财产不报者。
(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统治。还在长安兴办太学,培养人才,以选拔官吏。
这样,西汉的中央集权制度得到了进一步加强,有利于国家的统一和巩固。
刘秀建立东汉后,以“中兴”汉家相标榜,恢复和发展了西汉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刘秀加强中央集权是西汉武加强中央集权的继续和发展。
(1)退功臣,进文吏。刘秀给跟随他打天下的功臣以尊崇的地位,却解除了他们的实权。选用熟悉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国家的人为官吏。
(2)虽置三公,事归台阁。削弱司徒、司空、太尉三公的权力,加强尚书台的权力。
(3)加强监察制度。恢复和加强御史台、司隶校尉、州刺史三套监察机构。
(4)集军权于中央。削弱地方军权,加强中央的军权。中央的军队有四支,在首都有两支,就是南军和北军;在地方上有两支,即黎阳营和雍营。
汉光武帝刘秀(前6年-57年)
由于士族门阀势力的膨胀,出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分裂局面。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中央集权制的失败。但在各割据区内,统治者也都实行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完善
隋的统一,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次大统一。隋文帝即位后着手改革,维新朝政。
(1)三省六部制。在中央机构方面,建立了三省六部制。三省,就是内史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草拟政令、审核政令和执行政令;六部是吏部、民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分别管理官吏考核任免、户籍财政、礼仪科举、军政、刑法、工程营造等事务。六部长官都叫尚书,归尚书省管辖。
(2)州县制。地方的行政机构,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还加强对地方官的考核,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由中央任免。
(3)改革府兵制。将军户编为民户,户籍改属州县管理,和一般民户一样按均田令分得土地,从事生产。从此,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由原来的兵民分离制度成为兵农全一,寓兵于农的制度。
(4)创立了科举制。隋文帝废除魏晋以来的九品中正制,地方州、县学每年推选优秀生到朝廷进行考试,根据成绩录用。隋炀帝时,设立进士科,标志着科举制度的产生。科举即分科取士,用分科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吏。影响:防止豪强地主把持政治大权,为庶族地主参政开辟了途径,扩大了地主阶级政权的政治基础。
(5)编制《开皇律》。
唐朝沿用隋制而有所改进,使得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进一步完善。
(1)中央与地方官制。在中央,主要机构为三省、六部、一台、五监、九寺。地方上仍实行州县两级制。唐太宗时,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把全国分为十个监察区,称为道,唐玄宗时分为十五个道 。
(2)府兵制。唐朝的府兵制是寓兵于农、兵农合一的制度。府兵的基本单位叫折冲府(又称军府),军府分别隶属于十二卫和六率。十二卫直接听命于皇帝,六率隶属于太子。军府所领的府兵叫卫士。卫士平时从事农业生产,农闲时操练,不纳租调,不服徭役,但要轮流到京城宿卫,或到边境戍守。遇到战争要自备衣粮器械,应召出征。领兵将领都是临时委派,战争结束,“兵散于府,将归于朝”。作用:有利于防止将帅专兵跋扈,40%的折冲府集中在关中一带,使朝廷拥有雄厚的军事力量,巩固了国家的统一。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
(3)科举制。创始于隋的科举制,至唐朝进一步发展完善,成为选拔官吏的主要方法。唐朝的科举分常举和制举。常举每年举行考试,科目主要是明经、进士、明法、明书等。常举的应考者有两个来源,一为生徒,即由各级和类学校保送者;二为乡贡,即经过州县考试选拔的自学者。应考者主要集中在明经和进士两科。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义,比较容易;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和政论,难度很大,而且又是做高官的主要途径,因之最受重视。常举初由吏部主持,后改为礼部主持,常举考中以后,只是取得了做官的资格,必须再经吏部考试(释褐试)合格,方能授官。制举是为了搜罗非常人才而临时设置的考试,不常举行。所设科目有贤良方正直言极谏、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等一百多种。一般士人和官吏都可应考,录取者优予官职或提升。科举制有利于庶族地主参政,进一步扩大了封建统治的阶级基础。
(4)法律。唐代法律形式有律、令、格、式四种。《唐律疏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封建法典。
安史之乱后,地方割据势力日益发展,出现了五代十国的纷争局面。到后周时开始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周世宗柴荣进行了改革和南征北伐,为北宋统一奠定了基础。
(四)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
北宋的统一与秦汉、隋唐的统一不同,因为当时还有辽、西夏、吐蕃、大理等政权与之并存。为了阻止其它政权的侵扰,防止藩镇割据局面的再度出现,北宋在权、兵、钱、法等方面加强了中央集权。
(1)政治制度:在中央,由宰相掌管政事,正职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副职叫“参加政事”。另设枢密院掌管军事,设三司掌管财政,这样相权缩小了,标志皇权进一步提高。 在地方,推行用文官代替武将担任地方行政长官的制度;县官原由地方任命,改由朝廷委派;州官之下,另设通判,名为副职,实为互相牵制。
(2)军事制度:用“杯酒释兵权”的办法,解除了禁军将领石守信等人的兵权。把地方精兵编入禁军,地方只留些战斗力低弱的厢军。禁军由中央直接控制,屯驻京师,轮流戍守边地。又创禁军“更戍法”,使兵将互不熟悉,将不专兵,便于朝廷控制。
宋太祖赵匡胤(927年-976年)
(3)财政与法律:北宋把地方的财政权划规朝廷设置的转运使管辖。在各路设提点刑狱掌司法,凡死刑必须报中央复审核准,司法权收归中央。
影响:加强了皇权,消除了分裂割据的隐患。但对武将防范过严,官僚不断增多和军队缺乏训练,又酿成了国家积贫积弱的局面。
北宋中期,王安石以“富国强兵”为宗旨进行了变法,主要内容有“理财”和“整军”两大类。但新法遭到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反对,变法运动最后归于失败。
元朝结束了五代以来的政权分立局面,实现了全国大统一。但元朝是少数民族入主中原,为维护其大一统局面,也采取了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
(1)中央制度。中央设中书省掌行政、枢密院掌兵权、御史台掌监察。中书省和枢密院的长官后来都由皇太子兼领。另外还设宣政院掌管佛教及吐蕃事务,设通政院掌管驿站,将作院掌管式匠等。
(2)行省制度。元朝地方政府,主要设有行中书省,简称行省。今河北、山东、山西等地称为“腹里”,直属于中书省管。此外,则设有十个行省,即岭北、辽阳、河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各行省的组织均仿中书省,设丞相(但例不常设)、平章政事、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处理一省的政务,举凡民政、军政无不统领。
元朝的行省制,从政治上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使中央集权在行政体制上得到了保证,对后世影响很大。元朝以后,行省的名称一直沿用了下来。
(五)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极端化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进一步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使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获得高度发展。
(1)行政方面,在中央,明太祖借口胡惟庸案,撤销中书省和丞相,把相权分给六部,还设殿阁大学士,备皇帝顾问。在地方,明太祖为加强对地方控制,废行省,设三司(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分管地方行政、司法、和军政。三司长官互不统属,直接对皇帝负责。影响:丞相的废除意味着皇权的进一步加强。从体制上保证了君主的绝对权威;明成祖时,形成内阁制度,中央和地方的政权完全由皇帝控制。
(2)军事方面,在中央,明太祖设五军都督府,与兵部共管兵权,相互牵制。明太祖又创立了卫所制度,各卫、所分属于各省的都指挥使,统由中央五军都督府管辖。影响:使兵部、都督府和卫所总兵将官都不能专军权,军权集中在皇帝手里。
朱元璋(公元1328--1398年)
(3)监察方面,明太祖改御史台为都察院,作为中央监察机关。都察院与中央司法机关大理寺、刑部合称“三法司”。“三法司”不能决断的案件,由皇帝裁决。为了监视官吏和镇压人民反抗,明太祖设立锦衣卫,明成祖时设立“东厂”,明朝中期又设立“西厂”,锦衣卫、东厂、西厂都是特务机构,合称“厂卫”,明朝还有一种叫“廷杖”的刑罚,即皇帝在殿廷杖责官员。影响:使国家司法权集中在皇帝手里,厂卫机构的设立是明朝君主专制空前加强的表现。
(4)学校和科举,明代学校用以培育人才,秒举用以登进人才。学校在中央称为国子监,又名国学、太学。在地方上的为府、州、县学。在科举考试方面,考试分为两级,低一级的是乡试,高一级的是会试和殿试。考试的内容是儒学的四书、五经,应考者不许发挥独立见解,文体为“八股文”。影响: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加强了封建君主专制。
(5)《大明律》和《大诰》。修订法律,严刑峻法。
清朝沿袭明朝政治制度又有所改革,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
(1)中央制度。清初仍以内阁作为政府的中央机构,但权力愈来愈小。内阁之外又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讨论军国大事。康熙时设南书房分内阁之权。雍正时推行奏折制度,内阁之权更为削弱。雍正七年成立军机处,此后,一切机密大政均归军机处办理,成为执政的最高权力机关。但军机处无定员,形式上始终处于临时机构的地位,军机大臣的职务也没的制度上的规定,只是奉旨办事,更有利于皇帝集权。中央机构有六部分管政事,刑部和都察院、大理寺全称“三法司”,审理重大案件。另设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事务。设内务府管理皇家事务,以大臣统领,排除了宦官对皇权的干扰。
清圣祖玄烨(1662-1722在位)
(2)地方制度。在地方上分省、道、府、县四级。省的最高官员为总督和巡抚,合称督抚大致两三省设一总督,每省设一巡抚。督抚以下各省设承宣布政使管民政、财政,设提刑按察使管司法刑狱。省下为道,道下为府,府下为县。
(3)边疆制度。在东北地区,盛京为陪都,设户、礼、兵、刑、工五部,另设奉天府,掌盛京地方之事。在盛京、吉林、黑龙江各设将军一人掌军政。在外蒙古地区,实行扎萨克制,即盟旗制度。在青海、新疆、西藏,设办事大臣。
(4)兵制。清朝的军队主要有八旗兵和绿营兵。八旗兵是清入关前原有的部队,定都北京兵,把八旗兵分成京营和驻防两大部分,各有十余万人。京营保护皇帝和拱卫京师,驻防坐镇地方。绿营兵是清兵入关后改编和新招的汉人部队。配合八旗兵驻扎北京和各省,约有六十万人。二者交叉分布,在全国构成军事控制网,既便于防御和镇压人民的反抗,又便于八旗兵监督和控制绿营兵。
(5)思想统治。清朝统治者大兴文字狱,推行文化专制主义,加强思想统治。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自建立之始,就在地主阶级与农民阶级、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中不断地发展变化。一方面,地主阶级为了加强对农民阶级的剥削和压迫,要不断地强化国家机器,改变它的统治手法,历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目的首先在于此。另一方面,地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促使其强化国家机器。
从全国来说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历代都是加强中央的权力,削弱地方的权力。体现在:(1)财政上,“利出一孔”,归于中央。即财源由中央垄断。为达到对全国财权的控制,历代封建王朝采取多种措施,一方面将农民固着在土地上,以保证农业税收的来源。如西汉编户制度:东汉及一些朝代核实全国田亩,隋唐在中央设户部,管理财政等事宜。另一方面加强对盐、铁、铜、钱币等重要资财的管理。如汉武帝时的盐铁专卖。(2)剥夺地方事权,官吏自帝出。(3)司法上,法由帝颁,律由国掌。(4)军事上,“强干弱枝”,中央宏观调配全国军队,皇帝总揽兵权(5)意识形态领域,推行文化专制主义。
从中央来说是皇帝与大臣的矛盾,加强皇帝的权力,削弱丞相的权力。秦汉的三公制度,是以丞相为首,百官隶属于皇帝,协助皇帝处理政务;西汉武帝时设置中朝,东汉刘秀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隋唐的三省体制,则把相权一分为三,体现皇权的加强;明太祖废中书省,罢丞相不设。永乐朝创设内阁,至清朝又设军机处,这一变化反映皇权已达顶峰。从宰相制度的变化之中,我们看到:皇帝通过对相权的分割、削弱,一步步地把各种大权集中到自己手中,从而有效地实行君主专制。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从本质上来说是地主阶级用来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工具。但在客观上对维护祖国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发展也起了一定作用。
元明清时期,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封建制度渐趋衰落。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也在潜滋暗长。明后期,思想家李贽,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否定孔子是“天生圣人”。他揭露道学的虚伪。他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李贽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的色彩。对封建君主专制进行激烈批判的要数明末清初的黄宗羲,他认为君主专制是“天下之大害”,他提倡“法治”反对“人治”,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的主张。最终推翻封建专制主义的是辛亥革命。
Ⅲ 秦朝为巩固统一在北方和南方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以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改革,采取切合实际、行之有效的措施。从根本上巩固了统一的成果,使大秦帝国声威远播。 一、政治措施 1、确立皇权 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希望他的子孙千世万世永保帝业。从此,“皇帝”便取代了“王”,成中国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并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为了显示皇帝的崇高地位,规定皇帝的命令称“制”或“诏”;皇帝的大印称“玺”;只有皇帝才能称“朕”。 2、在中央设置三公九卿 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其职责分别是协助皇帝掌管天下政务、军务和监察。三公之下是九卿。九卿即奉常、郎中令、卫尉、太仆、廷尉、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和少府,具体负责中央九个部门的行政事务,与三公共同构成皇帝实现最高权力的手臂。这些官员都是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以三公九卿为主而组成的封建朝廷,是秦代专制主义政治体制的核心,是绝对受制于皇帝并代行皇帝政务的最高权力机关。 3、在地方上推行郡县制度 秦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增至四十余郡。郡是地方上最高的行政机构,其长官有郡守、郡尉和监御史等。郡守掌管全郡政务,郡尉掌管郡中军事,监御史负责监察工作。一郡之内辖若干县,设县令或县长,掌管全县政务。另设县尉掌管军事,设县丞协助县官并负责司法。一县之内分为若干乡,设三老掌管教化,啬夫管司法和征税,游徼管理治安。乡以下的基层组织是里,设里正和监门。郡县的长官亦由皇帝任免,不得世袭。 二、经济措施 1、制定新的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 秦始皇在公元前216年“令黔首自实田”,即让老百姓(黔首)如实上报自己的所有土地(包括耕地和休耕地)。在此基础上,废除爰田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土地私有制。与此同时,秦始皇也对赋税制度进行了完善。新的赋税分为田租、算赋和杂赋三种。田租是按土地征粮,租率约为十分之一。算赋是按人头征钱,每人约缴一百二十钱。杂赋一般是临时性的征调。这种土地制度和赋税制度对封建地主有利,但也有利用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2、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重农抑商”是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期制定的基本国策。秦始皇把重农抑商作为治国的根本方针,并且称之为“上农除末”,向全国公开宣布。公元前219年,他在琅邪台石刻中说:“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公元前215年在碣石石刻中也说“男乐其畴,女修其业”。所有这些,都说明秦始皇非常注意“上农除末”。上农就是鼓励农业和手工业,除末则是打击商业以及其它与农业无关的经济活动。 3、统一货币 秦始皇下令废除各地原来流行的货币,由国家统一铸造新币。新币分为两种:一为黄金,以镒为单位,每镒二十两;一为铜钱,圆形方孔,直径一寸二分,有“半两”二字,重如其文。全国币制的统一,克服了经济发展的障碍。此后,秦“半两”所奠定的圆形方孔钱的模式,在中国沿用了两千多年。 4、统一度量衡 战国时期,各国度量衡制度混乱,计量单位很不一致。如秦国一斗合今二千毫升,魏国一斗合今七千一百四十毫升。这对商品交换和人民生活都是不利的。因此,秦始皇在灭六国后,下诏统一度量衡。统一的办法是以原来秦国的度量衡为标准,在秦国旧有的度量衡上加刻秦始皇统一度量衡的诏书,或制造新的度量衡器,在上面刻上诏书,推广到全国各地。 三、军事措施 1、统一岭南 所谓五岭即指位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等省境内的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岭和大庚岭。五岭以南的地方被称作“岭南”。这个地区在战国末期生活的民族主要是刚刚进入奴隶社会的“百越”人。为了把岭南地区纳入秦王朝的版图,秦始皇于公元前219年派尉屠睢率50万大军分五路南下,对居住在两广地区的南越和西瓯进行大规模的战争。双方相持达三年之久,秦军因运粮因难不能获胜。为了解决秦军的粮草供给,秦始皇令史禄开凿灵渠。秦军得到增援,很快打败了越人。公元前214年,越族军队夜半偷袭,杀死了尉屠睢。秦始皇又派援军,最后终于获得全胜,在岭南设置了南海郡、桂林郡和象郡。 2、开凿灵渠 工程大约从向岭南用兵开始,至秦始皇三十三年(前214年)通航。初名“秦凿渠”,也叫兴安运河。包括铧嘴、大小天平石提、南渠、北渠、秦提、陡(斗)门等设施。灵渠的陡门为船闸的先导,是世界上最早的运河通航设施。灵渠既沟通了湘江和漓江,把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联结起来,对于加强岭南与内地的联系,促进岭南的开发,起了重要的作用。 3、北击匈奴 为了解除匈奴的威胁,秦始皇于公元前215年巡视北边,亲至上郡,派大将蒙恬率30万大军北击匈奴,收复了被匈奴占领的“河南地”(今河套地区)。接着派兵越过黄河,夺取了高阙(在今内蒙古杭锦后旗东北)、阴山(即今内蒙古狼山)、北假(在河套以北、阴山以南,大青山以西)等战略要地,在榆中(内蒙伊金霍洛旗)至阴山(今内蒙包头市北)的广大地区设置了四十四个县,并重新设置了九原郡。公元前211年,秦始皇又迁民三万户,到这里垦荒屯田,从事农业生产。 4、修筑长城 公元前214年开始,派蒙恬和杨翁子督修长城。用了不到六年的时间,筑成西起陇西郡的临洮(甘肃临洮县三十里墩),东至辽东,长达一万余里的城防。万里长城是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防御工程,体现了我国古代工程技术的非凡成就。 5、收缴兵器 秦始皇统一之初,面临着兵器过剩的重大问题。六国军队被消灭,但他们所使用的兵器却遗留下来。这些兵器或保存于官府,或散落在民间,都成为过剩的东西。如果处理不当,很可能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对统一局面产生消极的影响。为了杜绝后患,秦始皇决定收缴天下兵器,运至都城咸阳销毁,铸为十二金人。此项工作进展较快,大概用了不到一年时间就宣告结束。 6、防止各种反抗活动 “坠名城”,“迁豪民”,即拆除六国故地大城市的城郭,将六国贵族和富民迁离本土,防止他们串通起来,凭借这些城郭从事反秦活动的可能性。巡游四方,耀武扬威,严刑峻法,防止人民的反抗。 四、文化措施 1、统一法律 秦代的法律共有四种形式:一是法律条文。如《田律》、《仓律》、《关市律》、《军爵律》等。这是秦律的主干,具有最高效力。二是解释法律条文的文献。如《法律答问》等。这是对律文的补充,与律文具有同等效力。三是地方政府发布的文告。这种文告在特定的区域内具有法律效力。四是对审理案件准则和法律文书程式的规定。这四种法律形式对后世都有较大的影响。 2、统一文字 秦统一后,文字紊乱不仅妨碍着文化交流,而且给朝廷政令的下达和地方信息的传递造成了很大困难。针对这种情况,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采取了“书同文”的措施。公元前221年,下令对“六国文字”进行整理,规定以秦国原来的文字为基础,废除与秦文不合的文字;简化字形,将小篆作为规范文字,以李斯的《仓颉》、赵高的《爰历》和胡毋敬的《博学》为范本,在全国推广。后来程邈改进的隶书比小篆更容易书写,秦始皇也予以推广。从此,小篆和隶书成了全国通行的字体,对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统一思想。 秦始皇在消灭六国后,为了巩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把法家思想和大一统思想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希望把人们的思想统一起来。为此,他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宣传,宣传天命观,宣传法制精神,宣传秦朝统治的合理性。对于不利于秦朝统治的“异端邪说”,则予以无情的打击,甚至酿成“焚书坑儒”的悲剧。公元前213年,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建议进行“焚书”。“焚书”的第二年,一些方士和儒生对秦始皇进行诽谤,秦始皇极为恼怒,下令追查,共逮捕了460人,全部坑杀在咸阳。 4、端正风俗 除统一文字和统一思想以外,秦始皇在文化方面还采取了“端正风俗”的措施。具体些说,就是倡导“礼义”,反对“淫逸”,提倡封建主义的精神文明。秦始皇在统一中国之前就很注意整顿风俗。统一后,更加重视这方面的问题。公元前219年,他来到号称“礼义之邦”的齐国故地,看到这里风俗典雅,便在《泰山刻石》中予以表彰。公元前210年,他来到越国故地,看到这里淫逸之风较盛,便在《会稽刻石》中予以批评。为了提高人们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他甚至把端正风俗与灭六国相提并论。通过“端正风俗”的活动,使人们的行为规范得到了调整,出现了“行同伦”的结果。 五、交通措施 1、统一道路系统 战国时期,各国道路自成体系,互不统属。如赵国的道路以邯郸为中心向外辐射,齐国的道路以临淄为中心向外辐射,楚国的道路则以郢为中心向外辐射。各国路况不同,相互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秦灭六国后,把全国各地连成了一片,咸阳成了全国的政治中心。在这种情况下,打破原来各国封闭的道路体系,建立以咸阳为中心的统一的道路系统,就显得非常必要。因此,秦始皇在下令拆除阻碍交通的关塞、堡垒之后,又对全国的交通进行了总体规划,下令修筑了驰道、直道、五尺道、新道和栈道,形成以首都咸阳为中心的交通网。通过这些交通网络,将全国各地联系在一起。 2、修驰道、直道、五尺道。 公元前220年,秦始皇下令修筑驰道。所谓“驰道”,即驰骋车马的大道,路面经过特殊处理,相当坚固,宽度达到五十步(合今六十九点三米),每隔三丈种植松树一棵,看上去很壮观。秦代的驰道主要有两条,一条通往齐燕故地,即今河北、山东、辽宁一带;一条通往吴、楚故地,即今湖北、湖南、江苏、浙江一带。也有通往三晋地区(韩、赵、魏故地)的驰道。驰道修成后,相当于现在的高速路,成了全国的大动脉,极大地便利了交通。除驰道外,秦代修筑的道路还有直道、五尺道、新道和栈道。直道是秦始皇为经营蒙古高原地区而于公元前212年派蒙恬主持修筑的。这条道路从咸阳北边的云阳出发,经淳化县的林光宫,沿子午岭主脉北行,至定边县南,再由此折向东北,进入鄂尔多斯草原,过乌审旗,经东胜,过黄河,直达包头西南的九原郡治所,全长一千八百里,是从咸阳到九原最捷近的道路。五尺道分布于云南、贵州地区,因道路的宽度为五尺而得名。新道筑于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之间的道路。至于栈道则是筑于深山大川边缘上的道路。这些道路与驰道相互配合,构成了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现在我国长城以南以西的广大地区,绝大部分都被包括在了这个网络之内。 3、统一车轨 在统一道路系统的同时,秦始皇还对车轨进行了统一。战国时期,各国道路宽窄不同,车辆种类繁多,车轨尺寸混乱。秦统一后修筑了驰道、直道等统一规格的道路。为了保护路面,提高道路的使用效率,规定车轨的统一宽度为六尺。秦代一尺合今23.1厘米,六尺即相当于现在的138.6厘米。当时陆上的交通工具除马之外,主要是车。车以马车为主,其次是牛车和其它类型的车。车轨统一后,无论是什么车都可以在全国各地的交通大道上畅通无阻。统一车轨是在统一道路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如果道路系统没有统一,统一车轨的事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可以说统一车轨是统一道路系统的继续,或者说是它的组成部分
Ⅳ 从秦朝到清朝各个朝的都城
各个朝代定都情况:
1、秦都咸阳(今陕西咸阳)
2、西汉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3、新朝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4、东汉都洛阳(今河南洛阳),汉末迁都许昌(今河南许昌)。洛阳、许昌、邺城、长安、谯号曰五都。
5、三国:魏都洛阳(今河南洛阳),陪都许昌(今河南许昌),吴都建业(今江苏南京),蜀都成都(今四川成都)。
6、西晋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7、东晋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8、南朝:宋、齐,梁,陈都建康(今江苏南京)。
9、北朝:北魏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东北),后迁洛阳(今河南洛阳),西魏都长安(今陕西西安),东魏都邺(今河南安阳)。
10、北周都长安(今陕西西安),北齐都邺(今河南安阳)。
11、隋都大兴(今陕西西安),后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12、唐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李治、李哲、李旦、李隆基、李柷迁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13、武周都洛阳(今河南洛阳)。
14、五代:后梁都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西京洛阳(今河南洛阳)。后唐都洛阳。后晋都洛阳,后迁开封(今河南开封),后汉都开封(今河南开封),后周都东京开封(今河南开封)。.
15、北宋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西京河南府(今河南洛阳),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
16、辽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后迁中都(今北京)。
17、西夏都兴庆(今宁夏银川)。
18、金都会宁(今黑龙江阿城),后迁都燕京(今北京),南京(今河南开封),末迁归德(今河南商丘)。
19、南宋都应天府南京(今河南商丘),迁行在临安府(今浙江杭州)。
20、元都大都(今北京)。
21、明都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后迁顺天府(今北京)。
22、清初都北京(今北京)。
(4)河北司法秦扩展阅读:
都城,古指帝王“建都”、“封邑”或 “称帝”之城。所以,古代都城指国家的都城及诸侯国、封国的都城,又称京城、国都,今称首都。
首都通常是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所在地,政治和经济活动的中心城市,各类国家级机关集中驻扎地,国家主权的象征城市。有的国家不只有一个首都,也有的国家为了谋求发展而进行迁都。中国历朝历代的首都也在不断变化。
对于现代国家的首都的一些特别情况:
1、多首都:
圣地亚哥被视为智利的首都,但智利国会则位于瓦尔帕莱索。
苏克雷是玻利维亚的法定首都,但大多数政府机关都设于拉巴斯。
1983年,亚穆苏克罗被选定为科特迪瓦首都,但大多数政府机关及大使馆仍然设于阿比让。
阿姆斯特丹是荷兰的法定首都,但荷兰政府、议会、最高法院及国王的皇宫均位于海牙。
南非的行政首都是比勒陀利亚,立法首都是开普敦,司法首都是布隆方丹。这是1910年南非联邦成立时妥协的结果。
德国行政和立法首都是柏林,但部分过去的行政机关位于前西德首都波恩。政府的司法部门分置于卡尔斯鲁厄及莱比锡。
比利时布鲁塞尔被广泛认定是欧洲联盟的“首都”,也是欧盟的其中两个行政机构──欧洲委员会及部长会议的所在地。然而,《阿姆斯特丹条约》的一份协定,要求欧洲议会每月在法国斯特拉斯堡举行会议。
韩国行政首都为世宗特别自治市,首尔是中央政府所在地。
2、无首都:
城国,如新加坡、梵蒂冈等,没有首都。
瑙鲁是全世界最小的岛国,面积只有21平方公里,没有首都,行政机关在亚伦区。
目前没有法律规定日本首都,东京是皇室与中央政府的所在地,拥有政治中心的身份。
3、外首都
贝专纳兰(Bechuanaland),今博茨瓦纳,前英国保护领地,曾受领土以外的首都马菲京(Mafeking,旧称Mafikeng)管治,情况实属罕见。
Ⅳ 秦朝到清朝的所有管理地方的制度
秦朝是郡县制,汉朝是军国并行制,晋朝是封国制和州郡制并行,隋朝是州县制,唐朝是道州制和藩镇制,宋朝是路为一级行政区,元设行省直接受中央统辖,明清基本继承元的行政区划
Ⅵ 最高人民法院有没有改判的案例
有的,还不少,你可以多看一下相关报道或最高院发布的案例指导。
下面给你列举两个刑事方面的:
一、李XX犯故意杀人罪、抢劫罪死刑判决被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不予核准死刑,改判死刑缓期二年。
2009年2月26日黑龙江省高级法院(2008)黑刑一终字第159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认定出租车司机李XX杀死乘客秦某并且抢走财物,构成故意杀人罪和抢劫罪,李XX犯罪情节特别恶劣,罪行特别严重,社会危险性极大,且其曾因抢劫罪被判处三年有期徒刑,刑满释放后不到一年又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杀人、抢劫犯罪,具有累犯这一法定从重处罚情节,罪行极其严重,应依法严惩,故判处死刑并上报最高法院核准。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阶段,李XX委托北京谢通祥律师担任辩护律师,最高人民法院采纳了谢通祥律师的诸多对李XX有利的辩护意见,2009年11月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2009)刑一复71496341号刑事裁定书裁定如下:
1、不予核准黑龙江省高级法院(2008)黑刑一终字第159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以故意杀人罪、抢劫罪对李XX的死刑判决。
2、撤销黑龙江省高级法院(2008)黑刑一终字第159号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以故意杀人罪、抢劫罪对李XX的死刑判决。
3、发回黑龙江省高级法院重新审判。
2010年10月26日黑龙江省高级法院以(2008)黑刑一终字第159-1号刑事裁定书以故意杀人罪、抢劫罪改判李XX死刑缓刑二年。李XX现在已经在监狱服刑。
二、最高人民法院死刑复核首次开庭案—杨方振死刑复核案—中国死刑复核第一案
杨方振案国内100余家主流报刊媒体均有报道
杨方振出生于1991年,初中文化,河北省沧州市人,2011年10月5日涉嫌抢劫罪被逮捕,于今年1月份被河北省高院终审维持了死刑判决,并上报最高院核准。
2013年6月17日最高人民法院在河北省黄骅市法院开庭,就被告人杨方振因涉嫌抢劫罪被二审判处死刑一案进行复核。这是自2007年1月1日最高法院收回死刑核准权以来,首次参照二审的庭审程序开庭、首次对于死刑复核案件开庭审理、也是首次在死刑复核阶段由辩护律师与最高人民法院、检察院三方参与办理具体案件,辩护律师首次在最高人民法院直接阅卷,杨方振已经被不核准死刑。
Ⅶ 秦朝到底设了多少个郡
秦朝初设了三十六个郡,后增设至四十余郡。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丞相王绾请封诸皇子为燕、齐、楚王,得到群臣的赞同。廷尉李斯力排众议,主张废除分封诸侯的制度,全面推行郡县制度。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议, 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余郡。
郡以下设县或道。县是秦朝统治机构中关键的一级组织,是从中央到地方政府机构中具有相对独立性的一个单位。内地设县,边地少数民族地区设道。满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满万户的设县长。令、长为一县之首,掌全县政务,受郡守节制。县令下设尉、丞。尉,掌全县军事和治安;丞,为县令或县长的助手,掌全县司法。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
县以下设乡、里和亭。乡和里是行政机构,亭为治安组织。乡设三老、啬夫和游徼。三老掌教化,啬夫掌诉讼和税收,游徼掌治安。乡以下为里,是秦国最基层的行政单位。里设里正或里典,后代称里正、里魁,以“豪帅”即强有力者为之。其职能除与乡政权职能大体相同外,还有组织生产的任务。此外,还有司治安、禁盗贼的专门机构,叫做亭,亭有长。秦规定,两亭之间相隔十里,设亭长。亭遍布于城乡各要地。
(7)河北司法秦扩展阅读
郡,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其组织机构与中央政府略同,设郡守、郡尉、郡监(监御史)。郡守,为一郡最高行政长官,掌全郡政务,直接受中央政府节制;郡尉,辅佐郡守,掌管全郡军事;郡监,掌监察工作。
皇室任免郡县的主要官吏,这些郡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是中央政府辖下的地方行政单位。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秦始皇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的峄山刻石辞说:“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乃今皇家,壹家天下,兵不复起”。 这说明秦始皇认为废分封行郡县是消除各地兵争所必须的。
秦朝创下的一套中央集权国家政治制度在以后中国社会的历史中,只有修修补补,基本框架不变。为了巩固统治。
Ⅷ 秦的势力是怎么增强的
秦王嬴政在统一六国,结束兼并战争之后,建立了全国范围的封建统治。
秦皇朝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亡于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传二代,二帝,都咸阳(今陕西咸阳),延续一十五年。
一.秦朝建立之初的基本形势
秦自商鞅变法图强以来,就逐渐形成“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并开始了兼并山东六国的斗争。经过一百多年的持续努力,至公元前246年秦王政继位时,实现统一的条件已基本具备。这时,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发展,各地联系的加强,民族联系的加强,“四海之内若一家”,为统一提供了必要的社会基础。另一方面,秦国变法比较彻底,政权巩固,经济发展,国富兵强,在实力对比上较之山东六国有着明显的优势,已经有了进行统一战争的可能性。充分运用这些有利条件,秦王政“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贾谊《过秦论》)果断地发动了大规模的兼并战争。从秦王政十七年(公元前230年)灭韩起,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灭齐止,前后只用了十年时间,便“初并天下”,统一了六国。
秦的统一,是秦皇朝建立的前提,是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重大转折点。自周平王东迁洛邑以来,整个社会便逐步陷入长期分裂混战的状态之中。秦王赢政继承秦孝公、秦昭王以来向外拓展的事业,结束了过去的战乱局面,改变了长期以来诸侯纷争的状态。这既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符合历史的趋向和大多数人的心愿。秦《泰山刻石》写道:“廿有六年,初并天下,罔不宾服。……训经宣达,远近毕理,咸承圣志。”
这虽然是歌功颂德之辞,但也不是毫无根据。试想,经过长期战乱之后,出现一个粗安环境,特别是“无战争之患”,人们怎能不顺意呢?即使当时未能也不可能达到“莫不宾服”的程度,但也必定有为数众多的人表示归服的。这一点,连一向乐于贬抑秦朝的汉人也不得不承认。如西汉著名政论家贾谊便说:“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四海养。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西汉中期的严安也说:秦灭六国之后,“元元黎民得免于战国,逢明天子,人人自以为更生”。这些说法是公允的,道出了秦“初并天下”后政治形势特点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山东六国灭亡之后,秦统治集团与六国贵族地主之间的冲突并没有结束。相反,只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冲突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据历史记载,原六国有不少贵族和官僚深藏着强烈的反秦意识,并企图待机而起。
为了打击原六国贵族的反秦活动,为了防止和镇压农民的反抗斗争,秦统治者必须尽快建立足以控制全国的封建朝廷,构筑起从朝廷到地方的各级政权机关。当然,总的说来,这个政权仍然是原来秦国的延续,是其统治机构的扩充。但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发展与变化的需要,秦统治者还是采取了一系列重大的变革措施。
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的确立
1.皇帝制度
在秦皇始统一中国之前,中国最高的统治者称作“王”。如夏朝的君主称作“夏王”,商朝的君主称作“商王”,周朝的君主称作“周王”,就连战国时期一些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秦始皇认为自己的功劳已经超过了三皇五帝,“王”这个称号与自己的地位不符,不足以体现自己的威仪与尊严,不更改名号,便“无以称成功,传后世”,遂令群臣议定更为神圣的名号,最后选定了“皇帝”二字作为最高统治者的称号。从此,“皇帝”便取代了“王”,成中国最高统治者的称号,并为历代统治者所沿用。此外,为了显示皇帝的崇高地位,还规定皇帝自称“朕”,命称“制”,令称“诏”,印称“玺”。废除子议父、臣议君的“谥法”,规定皇帝按照世代排列,第一代称始皇帝,后世以二世、三世计,以至“传之无穷”。
2.三公九卿制度
秦朝在皇帝之下,设中央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并处理庶政。此中央机构采用“三公九卿制”。
三公: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分管政务、军事和监察。三公之间互不统属,相互制约,都直接为皇帝负责,使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
九卿:奉常、郡中令、太仆、典客、宗正、治粟内史、少府、廷尉、卫尉。奉常,掌管宗庙礼仪;卫尉,掌管皇宫保卫;郎中令,掌管宫廷警卫;太仆,掌管宫廷车马;典客,处理少数民族事务及外交;廷尉,负责司法;治粟内史,掌全国财政税收;宗正,管理皇室亲族内部事务;少府,掌管全国山河湖海税收和手工业制造。三公九卿均由皇帝任免,概不世袭。
博士:虽无实权,但可参加议论。
这样,在地位、职责和权力方面都处于相互牵制状态,任何人无法独揽朝政,军国大权最后掌握于皇帝之手。
3.郡县制度
秦统一之初,在如何治理地方这个问题上,曾展开了一场是行郡县制还是分封制的争论。丞相王琯力主“分封制”,认为只有分封皇室诸子和有功之臣前往六国属地镇守,方可使国家无事。此议一出,群臣附和.只有廷尉李斯极力反对,指出这将重蹈过去诸侯纷争的覆辙,全面推行郡县制才是“安宁之术”。秦始皇力排众议,支持李斯的主张,他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于是下令推行郡县制。
区划:郡、县、乡、里四级。
郡:秦初将全国分为三十六郡。后经略岭南,又置南海、桂林、象三郡。北击匈奴后,又在河套地区置九原郡。合计四十余郡(京畿内不设郡,设内史管辖,以别于其他诸郡)。
郡设郡守,为一郡的最高长官,掌管全郡,直接受中央政府管辖。郡守之下,设郡尉,辅佐郡守长官全部军事;又设监御史,为朝廷派来的监察官员,负责监督。
县:一郡之内辖若干县,万户以上的县设县令,不足万户的设县长,统治全县人民。县令、县长之下设县尉,管全县军事;设县丞,助理县令、县长,并负责司法裁判。
县下设乡,乡下设亭,亭下设里,里即村落,有里正。大体为十里为一亭,亭有长;十亭一乡,乡有三老、啬夫和游徼(jiao)。三老掌教化化,啬夫掌诉讼、收赋税;游徼禁盗贼。乡,亭、里的头头,不由中央或官府任命,二是地方推择当地富户中适龄人员充任。
总之,秦始皇制定下一套完整的封建地主阶级的政治制度。这个制度以皇权制,三公九卿制和郡县制为主要内容,以皇权为核心,一切设置都是为了保证至高无上的皇权。它是我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个新的发展,在当时和以后的相当长时间中,对巩固祖国的统一,促进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在此后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各朝各代尽管在形式和某些内容上有所变化,但基本上都沿用了秦朝的这一套制度。
三.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
除上述建立和健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机器以外,秦皇朝还推行了一系列巩固、加强统一的政策和措施。
1.迁徙富豪,销毁兵器。
这在灭六国过程中就已开始实行,如灭赵时,迁卓氏至蜀;伐魏时,迁孔氏至南阳等。在完成统一的当年,又徒天下豪富12万户于咸阳,既削弱各地豪富势力,又充实了京师地区。为了防止旧贵族反叛,秦始皇还下令将六国流散于民间的兵器收缴起来,集中到咸阳,加以销毁,铸成各重千石的钟鐻和金人十二个。但在秦代并不禁止民间拥有兵器,说明此举主要是为纪念统一战争胜利而树立丰碑,以对天下起威慑作用。
2.铲除各地防御工程,修筑驰道、直道。
自春秋以来,各国纷纷修筑城郭和扩大原有的大河堤防作为防御工程。秦灭六国后,为了消除反秦势力可能利用的地形或建筑设施,秦始皇命令拆除各国的旧城郭,决通了战国时期各国的河道堤坊,平掉了易于据守的险阻。为加强全国的统治,又修了以咸阳为中心东至今浙江、江苏、山东,南至今湖北、湖南,西至今甘肃东部,北至今河北和山西北部的驰道。还修了专为加强北面边防的“直道”。形成了一个以咸阳为中心的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这些道路的修筑,便利了咸阳通往各地的交通,使秦中央能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并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的交流,对维护国家的统一起着纽带作用。秦始皇还下令“车同轨”,规定“舆六尺”,使一车可畅通全国,这对发展交通,加强各地联系极为有利。
3.统一文字。
战国时期由于长期分裂割据,各国的文字极不一致,这对统一后的秦朝推行政令和文化交流造成严重障碍。前221年,秦始皇下令对各国原来的文字进行整理,规定以秦小篆为统一书体,“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说文解字·叙》)。令李斯、赵高、胡毋敬分别用小篆体编写了《仓颉篇》、《爰历篇》、《博学篇》作为标准的文字范本。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官书,主要用于书写庄重的石刻铭文;日常大量的官文书则采用更为简化的隶书,顺应了简化文字的历史潮流。秦始皇的统一文字不仅对我国文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而且对维护我国的统一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4.统一货币。
战国时期不仅各国自铸货币,而且在一个诸侯国内的各个地区也都自铸货币,其形状、大小、轻重各不相同,计算单位也不一致。如齐、燕等国主要使用刀形的刀币;魏、韩、赵等国主要是流通铲形的紵币(又叫布币);楚国使用郢爰和形若海贝的蚁鼻钱;秦国使用圆钱。货币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严重影响了各地区之间经济的交流和发展。秦始皇统一后,废除六国旧币,以秦国货币为标准,制定新的统一货币。具体措施是:规定货币为两等,上等为黄金,以镒(旧说20两或24两)为单位,下等为铜币,圆形,重半两,上有“半两”二字。
5.统一度量衡。
统一度量衡制度是秦始皇发展经济的重要措施。秦统一前,各国度量衡制度各不相同。秦统一后,把商鞅变法时制定的度量衡制度推行到全国,并专门颁发诏书。度量衡的统一对于消除各地割据势力的影响,促进社会经济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秦以后的两千多年中,各种度量衡单位的数值,虽然由于历史条件的不同而发生很多变化,但各种基本单位及其相互的比值等制度都长期继续下来,而且基本保持着全国范围的统一,这也是秦始皇对国家统一事业的一大贡献。
6.加强思想文化统治
秦始皇通过政治、经济措施来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在思想文化上也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①大力提倡阴阳五行学说。
秦始皇采用战国时期阴阳家的终始五德说为秦朝的法统加以辩护。依据终始五德说,秦始皇以为周得火德,秦替代周是得水德。冬日为水日,所以以冬十月为岁首(即每年第一个月)。水德尚黑,所以礼服旌旗等用黑色。与水使相应的数为六,(《尚书,洪范》五行次序是水火金木土,五行中的五与其中某一行排列次序之和,即为该行之数。)所以符传长度、法冠高度各为六寸,车轨和一步的宽度各为六尺,并以六匹马为一乘。水主阴,阴表示刑杀,所以政治上厉行法治,力求严酷,不讲究"仁恩和义"。这些都使其统治增添了神秘的色彩,从而向臣民灌输皇权神秘的观念,作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树度的思想基础。
②由比较开明到极度专制的文化政策。
秦国从商鞅变法起,一贯重用法家学说,实行专制的文化政茂。吕不韦执政时,开始实行比较开明的文化政策,他“亦招致士”,兼采各家学说,编纂了《吕氏春秋》。秦王政亲政后,虽镇压了吕不韦集团,重新重用法家学说,但他也接受了李斯的劝阻,取消"逐客令",继续执行比较开明的文化政策。秦始皇在灭六国后注意吸收新征服地区的知识阶层,主要是让儒生参加新政权的建设。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秦始皇与儒生为主要代表的知识阶层的矛盾逐渐尖锐。导致矛盾激化的原因是对如何巩固统治的政治主张不同,而分歧的焦点是全部实行郡县制还是部分恢复分封制。政见的不同带来情绪上的对立,加之李斯的煽动,一些方士的所为,都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最后秦始皇用镇压的手段结束了这场争论,这就是“焚书”、“坑儒”。
A.焚书:前213年,仆射周青臣对秦始皇颂功颂德,博士淳于越主张分封、师古。一个恭维,一个指责,在秦始皇听来自然感觉不一样。丞相李斯抓住“师古”大做文章,主张以吏为师。建议:凡《秦纪》以外的史书,非博士所藏的诗书、百家语都要烧掉,只准留下医药、卜筮、种树之书。此后,若再谈论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官吏若知而不检举者与之同罪。令下三十日不烧者,黥为城旦。有愿学法令者,以吏为师。这就造成了历史上的焚书事件。
焚书,给中国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百家争鸣自由思索的精神受到了一次致命打击。然而,当时所焚烧的诗书,顽强地传到了现在,所要保存的医药、卜筮、种树的书却没有传下来。焚书,只是秦统治者控制人民思想的手段,然而结果却适得其反。
B.坑儒:
秦始皇为长生不老,多次派方士求寻仙药,前212年,为秦始皇求仙药的方士侯生、卢生抨击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乐以刑杀为威",“贪于权势”,又因求不到仙药,怕始皇问罪,相邀逃亡。秦始皇迁怒于儒生,派御史审问咸阳的儒生,将其中被认为犯禁者460多人坑死,这就是坑儒事件。
焚书坑儒表明秦始皇在其统治后期改变了原来比较开明的文化政策,而实行文化专制。其目的不仅是要取缔与当局政策相抵触的不同政见,在政治上不准"以古非今";而且是要在学术上严禁产生不同政见的思想渊源“私学”——以儒家为主的诸子学说——在民间的流行,迸一步确立法家学说的官学地位,实现学术思想的统一,以更加巩固秦政权。
焚书坑儒这种野蛮做法造成了当权者与知识阶层的严重对立,加深了社会矛盾,开创了封建皇权摧残文化、迫害知识阶层的先例,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了巨大损失。这也是秦始皇不断受到后世文人强烈谴责的一个重要因素。
四.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秦灭六国后,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形成的区域性民族融合的基础上,开始确立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这是秦朝在创立了封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经济情况有所发展、国力有所增强的情况下,主要通过对周边各族进行武力征服实现的;但这时期的民族关系不仅有战争,还有经济、文化的交流。
1.北征匈奴
匈奴是居住在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之一,以游牧和狩猎为谋生手段。战国后期强大起来,趁中原各国战事纷乱之时,占据了河套地区,经常袭扰和掠夺北方的秦、燕、赵等国。各国筑长城抵御。秦王朝建立后,北方强大的匈奴,依然是新建立的秦王朝最大的威胁。始皇三十二年(前215年),蒙恬北击匈奴,夺取河南地。第二年,越过黄河,夺取阴山以南地区,秦朝在此建立九原郡,置44县,不仅起了阻止匈奴军事进扰的作用,而且有利于边境的开发和民族的融合。
2.修筑万里长城
前213年,在燕、赵、秦长城的基础上,修筑西起临洮(今甘肃岷县)东到辽东郡的万里长城。根据考古工作者的调查和统计,秦始皇长城5000多公里(《中国长城遗迹调查报告·长城保护研究工作座谈会侧记》)。
3.南平百越、开发西南夷
为了扩展国土和获取犀角、象牙等珍宝,秦始皇也很重视对南方用兵。前221年,分别派兵征服了东瓯和闽越,设闽中郡。前219年,尉屠唯率军与越族战争,相持三年,取胜。史禄主持开兴安灵渠,沟通了珠江和长江流域,解决了运输粮饷的困难,这对沟通古代交通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直到明清,灵渠还被称为“三楚两粤之咽喉“(《修复陵河历年》)。秦始皇三十年(前214年),终于征服了南越,设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又迁三十万人,与越族人同住,促进了民族融合。
秦朝也十分注意对西南夷的开发和建置。秦始皇命“常颇略通五尺道”,把势力伸入滇东北地区,在今甘肃东南部、四川东部和云贵地区,设置郡县,加以统治。
4.秦朝的疆域
在征服越人、北伐匈奴、开发西南夷之后,秦王朝形成了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大帝国,其疆域:“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史记·秦始皇本纪》)。
第二节 秦的暴政与速亡
一.秦王朝的残暴统治
1.秦始皇的残暴统治
秦始皇对劳动人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是非常残酷的,主要表现为沉重的田租、口赋、徭役、兵役和残酷的刑罚。
秦始皇为满足自己的奢侈生活,无休止地征发徭役,大兴土木,劳民伤财。动用大批劳力在咸阳仿建六国宫殿,在渭河南岸的上林苑修筑规模宏大的朝宫即阿房宫,修建大量的离宫别馆。阿房宫规模庞大,据考古工作者找到的阿房宫前殿的夯土台基,东西一千三四百米,南北五六百米,北高八米左右,南高三四米,在周围有大量的夯土台基。总计秦始皇在关中修建宫廷三百处,关外四百处。
除了大修宫殿之外,秦始皇即位之初,就在骊山下为自己修造坟墓。《史记·秦始皇本纪》有记载。现在考古工作者查明,始皇陵建筑遗址南北长十五里,东西长十七里,周长六十四里。陵墓高五十余丈,合今天20米,周围五里有余。现在测量始皇陵内城城墙东西长580米,南北长1355米,周长约3870米,城墙宽约8米。始皇陵东西长345米,南北长350米,周长1390米,面积12.075万平方米。在陵台正面约277.7米处,实测封土岗高约43米。举世闻名的兵马俑,是始皇陵的附属建筑之一。据推断在三个俑坑内将出土陶俑、陶马八千余件。
修宫殿、陵墓,加上修长城、戌守五岭、修直道、驰道,所需劳动力当在200万人左右,约占当时总人口的十分之一,负担之沉重,不问可知。同时耗废了无数的财力、物力,远远超出了国民经济所能支持的极限。为了榨取所需,就必然动用残酷的刑罚。引起了人民的反抗。
2.昏庸腐朽的秦二世
前210年,秦始皇病于沙丘宫(今河北平乡或广宗),赵高、李斯和胡亥篡改诏书,废公子扶苏,令胡亥为帝(即秦二世),控制了秦政权。
秦二世的残暴不亚于秦始皇,他任用赵高、杀兄弟姐妹、杀工匠、让宫女殉葬,实行严刑苛酷的督责术,等等。广大农民“力罢(疲)不能胜其役,财尽不能用其求”(《汉书·贾山传》),生活陷入绝境。酝酿已久的全国规模的农民大起义,终于在秦二世时期爆发了。
二.陈胜、吴广起义
公元前209年,九百名农民被征往渔阳去屯戍,走到蕲县大泽乡,因遇大雨,不能在规定期限内到达渔阳防地。按秦法规定,误了戍期是要杀头的。陈胜和吴广商量,用“鱼腹丹书”和“篝火狐鸣”的方法制造舆论,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战争的义旗。
起义不久,起义军即攻占了蕲县。义军所到之处,贫苦农民踊跃参加,在众人拥戴下陈胜称王,封吴广为假王,国号“张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政权。
张楚政权的建立,“伐无道,诛暴秦”起义口号的提出,大大鼓舞了全国农民的反抗斗争,“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在反秦浪潮高涨的形势下,起义军以陈县为中心,分兵三路向全国进军。西路军是起义军的主力,一直打到离咸阳只有几十里的戏(陕西临潼县东)。
后吴广军久攻荥阳不下,吴广部将田臧假借陈胜的命令擅杀吴广,使起义军内部混乱。公元前209年12月陈胜率军退到下城父(安徽亳县东南城父集),不幸被叛徒庄贾杀害。
陈胜、吴广直接领导的农民战争,虽然前后只有六个月时间,但它为推翻秦王朝的黑暗统治奠定了基础。
三.刘、项反秦和秦朝的灭亡
陈胜、吴广牺牲以后,反秦斗争暂时受到挫折,但斗争的新高潮很快兴起,继续领导农民进行反秦斗争的主要是项羽和刘邦。公元前207年,项羽在巨鹿大破秦军,打垮了秦王朝的主力部队。巨鹿之战是秦末农民战争中最激烈的一次战役,也是具有决定意义的一次大战,为最后推翻秦王朝的反动统治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07年7月,刘邦率起义军至灞上(今陕西西安东),刚刚当了46天的秦王子婴向起义军投降,秦朝灭亡。
秦末农民大起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农民革命运动,推翻了残暴的秦王朝,开创了中国农民革命的光辉传统。其历史功勋是不可磨灭的。
周赧王(?—前256年),东周第25位国王,名延,为周慎靓王姬定之子。据传即位于公元前314年。在位59年,是两周在位最长的君主,但他在位时期,东周王室的影响力仅限于洛邑(现在的洛阳附近,当时是东周的首都),在他祖父周显王期间,秦国势力迅速膨胀,以西戎霸主自居。周赧王时,秦昭襄王基本上取代周天子的地位。周赧王59年,姬延驾崩,秦灭周,东周遂亡。
周赧王在位期间,秦国开始左右出击,南攻楚,东击三晋(韩、赵、魏),向中原地区扩展。
楚国于公元前306年灭越国后,几乎占有整个南部中国,成为战国七雄中土地最大、人口最多,兵力最众的大国,具有攻灭六国、统一中国的有利条件。然而,由于吴起变法的失败,旧贵族势力的强大,阻碍了楚国的发展,成为秦国攻击的对象。为了抗秦,楚国和齐国结成了联盟。秦国力图拆散齐楚联盟,以便各个击破,于公元前313年派张仪赴楚,对楚怀王说,如楚国和齐绝交,秦王愿以商于(今湖南省浙川内乡一带)600里之地献楚。楚怀王不顾屈原、陈轸、昭睢等有识之士的劝阻,听信子兰、靳尚、郑袖等一群佞臣宠妃的话,应允张仪,派使者跟他回秦受地。张仪一到秦,就假装坠车伤了脚,闭门谢客。三个月后,张仪得知齐楚确实已经绝交,才接见楚国使者说: “秦国的土地岂能随便送人,我说的是将自己的六里俸邑赠给你们。”楚怀王怒不可遏,发兵攻秦,于公元前312年与秦军战于丹阳(今河南省丹江北)。楚军大败,主将屈匀及副将70余人被生俘,8万士兵阵亡,汉中郡被秦占领。楚怀王恼羞成怒,倾全国兵力再次攻秦。同年与秦军又战于蓝田(今陕西省蓝田县),再次大败。韩、魏乘机出兵攻楚。楚两面受敌,匆忙撤退,向秦国割地求和。此后一段时间内,秦国因致力于攻打三晋,楚国暂时解除了来自秦的威胁,但是,国内社会矛盾激化,于公元前301年发生了庄跻领导的农民起义,使统治阶级受到了沉重的打击。
公元前299年,秦王以结亲为名,约楚怀王去武关(今陕西省商南县)相会。楚怀王再次不听屈原劝阻,听信子兰之言赴会,果然被秦兵劫持,押送到秦都咸阳。两年后,他逃跑不成,忧愤而死。死前,秦军攻楚,杀楚军5万,夺15城。公元前280年以后,秦军开始集中兵力攻占大片楚地,于公元前278年由名将白起率兵攻占楚国都城郢。楚国一蹶不振,走向灭亡。
秦在攻楚同时,又向三晋出击。公元前314年,秦趁齐攻燕之机,出兵攻打三晋,夺取了不少地方。公元前308年,秦军出函谷关进攻韩国的战略要地宜阳(今河南省宜阳县)。经过几个月的激战,秦军于第二年攻克宜阳,打开了通向中原的大门。公元前293年,韩、魏两国合兵抗秦,会战于伊阙(河南省洛阳市南),秦军在白起指挥下大胜,歼敌24万多人,韩、魏两国的兵力受到严重削弱。此后,秦继续进攻、蚕食三晋,到公元前286年止,已经占据了三晋一半的土地,首当其冲的韩、魏大大被削弱了。
秦国的日益壮大,使秦昭王不满足于王的称号,要称帝以示尊严,准备取周而代之。公元前288年10月,秦昭王约齐愍王一起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12月,在纵横家苏秦劝说下,齐愍王去帝号,迫使秦昭王也取消了帝号。两强称帝,暴露了他们吞并五国、瓜分天下的企图,使五国十分惶恐,导致了五国攻秦和六国攻齐两大事件。韩、赵、魏、齐、燕的五国攻秦,由于各国各怀目的,难以统一步调,最后无功而散。公元前284年, 燕、秦、楚、赵、魏、韩六国在秦王组织下联合攻齐,燕军在名将乐毅指挥下大败齐军,长驱直入,攻占齐国都城临淄,攻取齐国七十多城,齐国只剩下莒、即墨两城,齐王逃奔于莒。五年以后,在齐国名将田单指挥下,齐军才打败燕军,收复失地。经过这次打击,齐国国力大衰,此后就不是秦的对手了。
楚、齐逐渐衰落时,赵国却强盛起来。公元前307年,赵国国君武灵王深知本国处于燕、东胡、林胡、楼烦、秦、 韩之间,不强兵就会亡国,决心奋发图强,振兴赵国。针对赵当时的主要对手是东胡等游牧民族的形势,他决定建立起一支强大的骑兵。但是,当时赵国人穿的是长袍大褂,袖长腰肥,领宽下摆大,不适宜骑马作战。于是,他从改革服装着手,自己首先改穿了窄袖短褂的胡服。许多贵族认为这是违背礼教,大逆不道。赵武灵王终于说服了有影响的贵族公子成,然后下了严厉的命令,要臣民改换服装,使胡服在全国得到推广,建立起一支善于骑射的强悍骑兵。这件事,史称“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它说明了当时我国各民族相互取长补短,在习俗上逐渐接近。赵国依靠骑兵,连年出击,到公元前296年,攻灭中山国(今河北省北部一带)后,领土大大扩充,国力增强,一时成为抗秦的主要力量。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韩,韩上党郡守冯亭以17城降赵。两年后,秦军攻取了上党,继而进攻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县),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固守不出,挡住了秦军。秦国施用反间计,施放谣言说,廉颇容易对付,而且他快要投降了。昏庸的赵孝成王竟然相信了谣言,撤换了廉颇,以夸夸其谈毫无实战经验的赵括为统帅。赵括一反廉颇的战术,出兵大举攻秦。秦军此时已经暗中换上了能征善战的白起为主将。白起指挥秦军佯逃,诱赵括追击到秦军阵地之前,然后包围了赵军。赵军被围40多天,粮草断绝,赵括率精兵突围,被乱箭射死,赵军40万人降秦。白起担心降卒暴动,除放回240个小孩外,全部予以坑杀。这次战役史称“长平之战”。它使赵国兵力损失殆尽,从此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赵括长于空谈,导致亡军殒身,引出了“纸上谈兵”这一成语。
姬延在位期间,周王室已经十分衰弱,他所统治的地盘只有三四十座城池,3万多人口。还分成“东周”和“西周’,两部分由
Ⅸ 承德市一般公务员待遇怎么样检察院和法院工资会高一些吗听说2000多我想考今年的承德市法院的职位。
今年有户籍限制 非河北户籍考生是不能报的 谈性价就不要考虑承德了 这里物价向北京看版齐 工资却是河北权最低 不要逃避竞争 像个爷们一样回山东考去吧 去年的公务员考试就有很多瞧不起河北却来河北考公务员的山东人 我们很鄙视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