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司法
㈠ 康熙帝用了什么心思将皇位传给雍正,雍正又是如何明白的
其实康熙把胤禛作为接班人来培养,是从很早就开始了,下面从四件事来说明原因:
最关键的是雍正沾了乾隆的光!
第一件事:黄河大水雍正赈灾回来和康熙的对话
胤禛奉命赴灾区筹款赈灾,经过一番斗智斗勇,惊心动魄的努力终于安抚了灾民,整修了河堤,成功完成了赈灾使命回到京城面见康熙时父子俩的那番对话,这那番对话中康熙首先夸赞了胤禛有勇有谋,于危难之际为朝廷解难,为君父分忧的壮举,
但随后也明确指出国家现在面临的最大问题是现行体制的种种弊端,尤其是不合理的税收制度造成了贫富差距悬殊,土地兼并严重,朝廷税收流失,使得国贫民弱,反而养肥了一批不劳而获的奸商巨贾,贪官劣绅,向贪官巨贾们筹点钱去赈济灾民只能算是小手段,只能偶一为之,而能做到政通人和,人尽其才,物尽其用,从而实现富国强兵,那才是治国的根本。
结束语:初春时节,咋暖还寒,胤禛入宫觐见康熙,刚走到外厢就听到屋内康熙苍老而慈爱的声音还有弘历那脆生生的童音,偷眼望去,却见弘历骑在康熙的脖子上,祖孙俩正在合力完成一幅书法,胤禛不敢也不想打扰他们祖孙的二人世界,偷偷退了回来转身向门外走去,门口竖着一面巨大的镜子,胤禛走到镜前,满脸笑意,仔细端量着镜中的自己,又抬起手来把自己头上的顶戴正了正,不知此时胤禛眼中镜里的自己,头上戴的是皇帝的龙冠!
㈡ 雍正 庞籍 司马懿有什么关系
雍正、庞籍、司马懿没有关系。
1、雍正:
雍正全名叫做爱新觉罗·胤禛,是清朝第五位君主,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蒙古尊称为“纳伊拉尔图托布汗”,西藏称呼为“文殊皇帝”。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
2、司马懿:
司马懿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因汉室被曹氏所控制,司马懿一度拒绝曹操授予的官职,但建安十三年,曹操任丞相后,强行辟司马懿为文学掾。
因司马懿曾支持曹操称帝,所以逐渐赢得了曹操的信任。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
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嘉平三年,司马懿病逝,享年七十三岁。
3、庞籍:
庞籍字醇之,单州成武人。北宋宰相。大中祥符八年进士及第后,任黄州司理参军,深得知州夏竦的赞许,认为庞籍极具宰相之才,他日必成大器。
不久庞籍又先后升任为江州军事判官,开封府司法参军,刑部详复官,群牧判官,大理寺丞,殿中侍御史,累迁至枢密副使、枢密使、太子太保等,封颖国公。
庞籍不仅与韩琦、范仲淹等人交好,还提携了司马光、狄青等人。嘉佑八年,庞籍去世,年七十六。
(2)雍正司法扩展阅读:
雍正帝继续执行清朝的扩张政策。康熙帝三征噶尔丹,噶尔丹之侄策妄阿拉布坦于雍正元年支持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纠集二十万人进攻西宁反清,雍正命年羹尧、岳钟琪率兵讨伐,大胜,青海完全归入清朝版图。
雍正五年,策妄阿拉布坦死,其子噶尔丹策零继汗位,准噶尔开始出现内乱。雍正决心乘机用兵西北,他认为噶尔丹策零势力“若不迅行扑灭,将来必为蒙古之巨害,贻中国之隐忧”。
雍正九年清军在和通淖尔之战中大败,次年在额尔德尼昭之战中得胜,双方罢兵议和。雍正时代,平定西北的任务尽管没有完成,但雍正帝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却是深刻的。
㈢ 雍正为什么杀年羹尧却放过了他的哥哥年希尧,其中有什么原因吗
年羹尧的案子属于雷声大雨点小,年羹尧被定下九十二条大罪,光大逆罪就有五项。然而年羹尧一家在整个案件中,牵连至死的只有他自己和长子年富。如果按照《大清律》的司法流程进行,年羹尧一家不说株连九族,至少父母妻兄是跑不了的。所以说年羹尧案是绕开了司法程序,年羹尧与其子皆赐自尽,这在大清朝历史上属于大逆罪法外开恩的先例,年羹尧的哥哥、父亲既属于法外开恩的受益者,也属于法外开恩的推动者,除了此二人,还有几位人物在其中发挥了作用。
㈣ 都说雍正时期酷吏苦民,到底雍正在位期间老百姓的生活如何,和乾隆康熙比
仅从老百姓的角度来说区别不大,硬要说有,那就是谁在位时能少死点人吧。
在旧社会,生产力低下 。无论是生产工具,种子,灌溉等都远远无法与现在相比,再加上天灾和人为炒作、囤积居奇使得粮食一直无法满足人民的基本需求。所以说无论是康熙还是雍正期间的老百姓(无论南北)都有人饿死(全国各地都有 在现在是不可想象的)。饥饿加上社会的动荡、医疗水平低下。说的惨点就是无论是康熙雍正乾隆哪个时期在全国哪个地方都有人渴死饿死病死累死(如果可以穿越我宁愿哪都不去)。不过,康熙在位时国家处于稳定期,百姓生活要比他继位前好的多;雍正在位时期提出了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有利于贫民的措施,这些措施得到了他的儿子乾隆的贯彻。所以可能是雍正后期到乾隆前期百姓的生活稍好一点吧。
在社会和平时期,人口增长迅速,土地兼并严重,社会动荡不安,有可能引起大规模骚乱,严重点就是暴动乃至起义。为了维护社会安定,地主士绅阶级推举皇帝成为天下共主,成为国家精神上的领袖;而皇帝赋予他们维护自己阶级利益的权利,包括行政权,司法权,经济上的各种倾斜,使得地主成为国家真正的主人。在和平时期,权利的分配主要在以皇上为首的帝党与代表广大地主利益的士党之间,两者共生缺一不可又互相制约。皇帝强势时士子退让,反之亦然。
作为一个有作为的皇帝,雍正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加强皇权。无论是整顿吏治、摊丁入亩、
耗羡归公、创立军机处,还是推广奏折制度、改土归流、开放洋禁他的目的都是增强他作为皇帝的影响力,这期间不可避免的触犯了士党的利益。而掌握书写历史的权利的士子们对雍正的评价就可想而知了。
关于怎样与地主官僚阶级和平共处、共长天下(在我看来是同流合污)方面,毫无疑问他的老子和儿子做的更好。所以仅从名声来说,雍正是不如他老子,更不如他儿子的(囧)。从个人能力来说,无论是个人素养还是政治能力康熙都比他的子孙强(囧)。从在位时国家的实力来说,乾隆是最骄傲的,不过是骑在他爷爷和爸爸的脖子上(囧)。
㈤ 清朝中央到地方各级行政、司法、军事衙门及长官名称
清代的官吏等级制度沿用了自汉魏六朝以来的九品十八级基本制度,每一品分为正、从两级。同时也有一些本朝自己的特色。一般来讲,清代的官制体系分为两大类,一是地域体系,分为京官和地方官两大系统。二是职能体系,分为文官和武官两大系统。两大类相互交错。其中,京官系统中以文职官员为主,地方官系统中则文武兼有。
京官
首先,清代的主要中央枢要机关是内阁及其变种,主要官员为大学士、协办大学士、学士,大学士地位和权力最高,相当于前代的宰相,后来的军机处设军机大臣,与此类同。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清代的官员品级随时代不同经常变动,特别在清初时变动十分频繁,本文中只列出最后确定的情况。雍正八年,内阁大学士均兼任各部尚书,满、汉品级均定为正一品,是清朝最高官员;协办大学士是大学士的副职,于乾隆四年最终确立为常设职务,品级为从一品;内阁学士均兼任部侍郎衔,作为大学士的工作助手,品级为从二品。乾隆五十八年以后,内阁官员所兼的各部职衔一律裁汰。
雍正时设立军机处,逐渐替代了内阁的职能。军机大臣无一定品级规定,但其地位和职权甚至高于大学士。分掌国政的各部院衙门中,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是主要部门,每部设尚书满、汉各一人,雍正八年其品级确定为从一品;左右侍郎满、汉各一人,品级为正二品。都察院为监察机关,堂官设左都御史满、汉各一人,从一品。大理寺为平反刑狱的机关,堂官设正卿满、汉各一人,康熙九年确定为正三品;其下有少卿满、汉各一人,正四品。大理寺与都察院、刑部合称为“三法司”。
理藩院是管理蒙、回、藏事务的机关,其主官为尚书,其下为侍郎,品级与六部同。
翰林院是掌管论撰文史的机关,主官为掌院学士,满、汉各一人,雍正八年定品级为从二品。
詹事府是辅导东宫太子的机关,康熙以后照例不立太子,其职责改为“文学侍从”或掌“经史文章之事”。主官为满、汉詹事各一人,康熙14年以后定为正三品,其下设满、汉少詹事各一人,正四品。
太医院掌管医药卫生事务,设院使一人,正五品,左右院判各一人,正六品。
宗人府掌管皇族属籍,设宗令一人,由亲王或郡王内选充,左右宗正各一人,由亲王、郡王和贝勒、贝子、镇国公、辅国公内选充。内务府管理宫廷及皇家事务,下辖七司、三院等不同职能机关,
地方官
清沿明制,以京师及附近州县为顺天府,作为“京府”,入关后顺天府为北京,改盛京及其附近州县为奉天府,主官为府尹,自顺治元年即定为正三品。地位犹如各省巡抚,可直接向皇帝奏事。
地方官员中级别最高的是总督,系“总督军务”的简称,为正二品官,加尚书衔者为从一品,掌统辖一省或几省地区的文武、军民,总理戎政,保卫边疆。文职道府以下、武职副将以下官员均由总督奏请升调免黜,总督并有对外交涉之权。全国共设总督八人。其中,管辖河北省及内蒙一部分地区的直隶总督为北方最有权势的地方大员。管辖江苏、安徽、江西三省的两江总督为南方最有权势的地方大员。各省总督,例有兼衔,光绪三十年最终确定,各地总督都兼尚书衔和都察院右都御史。总督并有直属军队,名为“督标”。
巡抚是总管一省地方政务的长官,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一般为从二品,但巡抚多数兼兵部侍郎衔,加衔后为正二品。其职权略逊于总督。巡抚也有直属军队,名为“抚标”。
每一省巡抚之下有布政使,全称为“承宣布政使司”,,一般称“藩司”、藩台或方伯。掌一省之行政,司全省财富之出纳,从二品。
各省有按察使,全称为“提刑按察使司”,俗称“臬司”,掌管一省司法事务,正三品。
藩、臬两司的辅佐官为道员,其职责、设定较为繁复,不能一一赘述,为正四品官。
司道之下的地方行政衙门有府、厅、州、县各级,府的长官为知府,初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改为从四品。府下有厅,由同知、通判管理,同知为正五品,通判为正六品。府下还设有州,分为指数布政使的直隶州和由府管辖的散州,长官为知州,前者为正五品,后者为从五品。最下的一级地方长官为知县,正七品。
各省还设有掌管学政、漕运、盐务、河道、税关等衙门。学政为每省一人。管理一省文教事业,由进士出身的侍郎、京堂(各寺堂官)、翰林、科道及部属等官简充,三年一任,各按原官品级。
全国设漕运总督一人,正二品,兼尚书者从一品,有直辖军队“漕标”。
各省设盐政,由督抚兼任。
全国设河道总督一人,正二品,有直辖军队“河标”。
武职
清朝军队分为八旗兵和绿营兵两大类。绿营兵就是汉兵。八旗官兵分驻各省,每一省旗兵最高长官为“将军”,从一品;其他管辖旗兵的职官为都统,从一品;副都统,正二品;地方有城守尉,,正三品;防守尉,正四品。
各省绿营兵最高长官为提督,从一品;提督之下有总兵,正二品;副将,从二品;参将,正三品;游击,从三品;都司,正四品;守备,正五品;千总,正六品;把总,正七品;外委千总,正八品;外委把总,正九品。武职官员品级前均应加“武职”二字。其任免升黜均由兵部武选司负责,而文职官员则由吏部文选司负责。
其他各级官员品级纷繁复杂,不及多述。只将主要者列出,以供参考。
㈥ 雍正在位期间犯了哪些错误
第一就是大兴文字狱,牵连极广,如吕留良案;第二就是残酷打击八爷党,对清流也形成一定的冲击,由此衍生司法过于严厉。第三重用田文镜、李维均这样的酷吏为亲信,一度使得皇帝与亲贵大臣之间的关系十分紧张;第三就是过于严厉的压制蒙古八旗,利用满洲八旗的军力来分化蒙古八旗,使得外蒙古的八旗诸王开始离心。
㈦ 《雍正王朝》中江苏按察使到底有多大权力,为何能与江苏巡抚李卫正面对抗
据《清史稿.职官三》记载“巡抚从二品。掌宣布德意,抚安齐民,修明政刑,兴革利弊,考覈群吏,会总督以诏废置。”。而“按察使掌振扬风纪,澄清吏治。所至录囚徒,勘辞状,大者会藩司议,以听於部、院。兼领阖省驿传。”。
从以上的记载可以看出江苏巡抚掌江苏一省的民政、司法、监察等大权,并可节制江苏提督。而江苏按察使则掌江苏一省的司法、监察和邮驿。从中可以看出江书按察使是江苏巡抚的助手,它隶属于巡抚,并受巡抚钳制。
那么既然按察使是巡抚的下属,为何他却能和李卫正面对抗呢?这里就有人会说按察使手握的是“澄清吏治”的权力。它虽然隶属于巡抚,不过在名义上按察使司还是一个省级的司法机构,所以有些时候巡抚若有违法的行为,按察使可以直接越过巡抚、总督向皇帝密奏。
而一旦这些人结成一个势力集团,你想有多可怕,这个集团可要人脉有人脉,要权力有权力,要钱有钱,你说又有几个人能抵挡呢?我想这股力量可是连雍正皇帝都不敢轻易的去动。所以也正是因为如此,这位江苏按察使才敢跟深受雍正宠爱的李卫正面对抗。因为此时跟李卫对抗的并不是这位黄大人一个人,而是他身后的年羹尧和两江的权贵集团。
其实也正是因为如此雍正才会让李卫这么一个混混出身,而不是正统科举出身的官员去当江苏巡抚。实际上在当时也只有李卫这么一个不按常理出牌,又不尊守官场潜规则的人才有在江苏成功实施“摊丁入亩”的政策的机会,而其余的人都不行,哪怕是《雍正王朝》中的一代能吏田文静也不行,而其原因无不是因为他们太讲官场的规矩了。
而实际上最后雍正赌对了,李卫成功了。李卫独辟蹊径的利用“奸污刘王氏”的案件让按察使下了台,而最后又接着谎称这位按察使已经这些贪官招供,然后又假意要写奏折上奏皇帝的行为,最终让江苏的那些官吏只得答应李卫在江苏实施“摊丁入亩”,毕竟在他们的眼里官职始终都是第一位的,没有官做你叫他们怎么活呢?
㈧ 明太祖明成祖雍正帝三位皇帝为了强化君主专制在政治上产生的措施
锦衣卫和东厂。
为什么说是君主专制的加强呢?因为这种特务机构的出现,正是体现了皇帝对臣下的直接控制。本来百官的监察应该由御史台(都察院)来负责,而皇帝却要插手。不仅如此,锦衣卫还有自己的监狱,可以不经正规司法程序直接抓人定罪。这种做法是对国家正常法律的直接挑衅,自然也体现了雷霆雨露莫非天恩的专制思想。
从整个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进程来看,中国步入明清时期,封建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皇权至高无上的特征已近高峰。这一点从明太祖朱元璋废丞相独揽大权,设锦衣卫实行特务统治可以看出来。
必须指出的是,锦衣卫这个机构虽然是朱元璋设立的,但是在他生前他就意识到这类特务机构不该长存,于是就撤销了。朱棣上台后,不但恢复了锦衣卫,还增设了东厂。宪宗时期权宦汪直又搞了个西厂,不过没搞多久就撤了。整个明朝,特务机构常设的只有锦衣卫和东厂。
虽然锦衣卫和东厂西厂都是都是加强君主专制的产物,但具体说来两者有些区别,一是锦衣卫是明太祖设立,由正常的官员组成,东厂西厂则是后来的皇帝建立,它们却都是内臣宦官统领的机构,更听命于皇帝。
都是为了加强皇权,但古代帝王为了大权独揽还会搞权力平衡之术,臣下的权力分化与制约自然也有利于自己的集权。
㈨ 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谁能给解释一下它们的字面意思
1、承宣布政使司
为明清两朝的地方行政机关,前身为元朝的行中书省。意涵取自“朝廷有德泽、禁令、承流宣播,以下于有司”。
明朝时承宣布政使的辖区是国家一级行政区,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不称“行省”。在正式的文件中,避免使用元朝的“行省”一词,所以在地名下加“等处” 。
清朝沿袭明制,保留各承宣布政使司,但布政使司辖区直接通称为“行省”,并在各省布政使之上设置固定制的总督、巡抚掌管全省军民事务。布政使成为巡抚属官,专管一省或数个府的民政、财政、田土、户籍、钱粮、官员考核、沟通督抚与各府县。
2、提刑按察使司
明清官署名。明置,主管一省司法事务。以按察使为主官, 秩正三品;副使、佥事无定员:其秩分别为正四品与正五品。
提刑按察使司的内部分设经历司、照磨所、司狱司。经历司掌收纳文书与勘察刑名之事,置经历、知事各一人;照磨所掌照刷案卷,置照磨、检校各一人;司狱司,掌检察监狱事务,置司狱一人。清沿置,其职掌与内部组织与明同。
3、都指挥使司
是中国明朝设立于地方的军事指挥机关。
都指挥使,官名,五代始用作统兵将领之称。唐末有行在都指挥处置使,为临时差使。五代称诸将统帅为都指挥使。宋殿前司、侍卫亲军步军司、侍卫亲军马军司与各军皆以都指挥使为长官。辽南面官与北面官、金殿前司、京城武卫军与诸总管府皆有都指挥使。
元置各军都指挥使与兵马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等官。明置卫所于各地,以都指挥使司为常设统率机构,简称都司,长官都指挥使为地方最高军事长官,属朝廷五军都督府。明京卫与外卫并置指挥使司,有指挥使等官。
(9)雍正司法扩展阅读
承宣布政使司管理机构
1、明朝
布政使司的主官为左右布政使,其下设有:
左右参政(员额不定),从三品;左右参议(员额不定),从四品。 参政、参议分司诸道:督粮道(一人,主要负责征收田赋)、督册道(人员不限,设立情况依据本布政司情况而定)、分守道(任意,主要负责向各府、直隶州传达、催办布政司的公事)。
经历司:经历一人,从六品;都事一人,从七品。
照磨所:照磨一人,从八品;检校一人,正九品。
理问所:理问一人,从六品;副理问一人,从七品;提控案牍一人。
司狱司:司狱一人,从九品。
库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一人。
仓大使一人,从九品;副使一人。
杂造局、军器局、宝泉局、织染局大使各一人,从九品;副使各一人。
2、清朝
布政使司的主官为左右布政使(康熙六年裁减一人),其下设有:
布政使司左右参政,从三品(非常置);左右参议,从三品(非常置)。
经历司:经历一人,正六品(江宁、苏州、湖南、甘肃不设);都事一人,从七品(福建、河南各一人)
照磨所:照磨一人,从八品(浙江、福建、四川、山西、甘肃各一人);检校一人,正九品(雍正二年裁)。
理问所:理问一人,从六品。副理问一人,从七品(康熙三十八年裁)。
库大使一人,正八品。
仓大使一人,从九品。
宝源局大使一人,正九品(康熙三十八年裁)。
提刑按察使司官署设置
官署名。明置,有按察使、副使,掌一省刑名按劾之事,兼具司法和监察职能。按察使、正三品,副使、正四品,下设佥事,正五品,员数无定。
副使、佥事,分道巡察。其兵备、提学、巡海、清军,驿传、屯田等事,各设专职人 员,亦用佥事等名义。清沿置,但仅置按察使一人,省去副使、佥事等官。按察使掌振扬风纪,澄清吏治,审核刑狱,兼领本省驿传,与布政使同为督、抚属员。
明代地方上分为省、府、县、里四级。其中,只有省一级才设立了专门的司法机构——提刑按察使司,其长官提刑按察使掌管全省的刑名案件,其审理权限仅仅限于徒刑以下(包括徒刑)的案件,徒刑以上的案件必须报到刑部审理。
都指挥使司职位介绍
都指挥使司设都指挥使1人,正二品。都指挥同知2人,从二品。都指挥佥事4人,正三品。经历司经历,正六品。都事,正七品。断事司断事,正六品;副断事,正七品。司狱司司狱,从九品。
经历司、断事司、司狱司三个职能机构,分别负责处理来往公文及刑狱之事。地方若有重大军务,须三司合议,并列署名向朝廷汇报。每年由朝廷命官巡抚、巡按对其进行监察,每五年汇总考选。
此外还有仓库、草场大使、副使等掾属。都司内部的分工大体是,都指挥使及同知、佥事,以其中一人统领司事,称为掌印;一人负责练兵,一人负责屯田,称为佥书,有的则分管巡捕、军器、漕运、京操、备御等事务。不担负具体职务的则称为带俸。经历、都事则典掌文书,断事处理军队的刑狱。
㈩ 清朝时期的行政机构和军事机构和司法机构和立法机构的部门都有哪些
- 南书房
- 军机处
- 责任内阁